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同步训练习题全册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当堂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当堂检测题,共16页。
【基础篇】
1.某种瓢虫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黑色(A)对红色(a)为显性。某一种群中黑色个体(AA)占30%,红色个体占10%,则A的基因频率为( )
A.10%B.30%C.40%D.60%
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变化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种群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
D.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A.自然选择B.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4.2023年4月27日,23岁的旅美归国大熊猫“丫丫”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顺利回国。现有一个较大的遗传平衡的大熊猫种群,其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B和b基因的总和不能称为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
B.若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则B和b的基因频率可能也会发生改变
C.若B和b位于常染色体,则显性性状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是48%
D.可修建栖息地走廊加强大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改善基因多样性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任何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B.重组对生物进化有一定作用
C.隔离对物种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D.使用青霉素导致细菌出现抗药性
6.同一山地生长着两类鸭跖草,一类生长在阳光充分的悬崖顶上,一类生长在悬崖底下的树荫里(下图甲)。后来由于山体坡度缓和,它们相互杂交产生杂交种(下图乙)并迅速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两类鸭跖草基因库的差异
B.图甲中两类鸭跖草的形态不同只是由于光照不同引起的
C.图乙中的杂交种与亲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图示过程说明环境骤变可加快生物进化的进程
【能力篇】
7.控制果蝇红眼(A)和白眼(a)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个较大且稳定的自然种群,雌雄个体比例为1:1,其中白眼雄果蝇个体占种群个体数的5%,则该群体中Xa的基因频率和XaX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
A.5%、2.5% B.10%、1% C.10%、0.5% D.5%、1.25%
8.某地区少数人的一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CCR5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受体CCR5结构改变,使得HIV-1病毒入侵该免疫细胞的几率下降。随时间推移,该突变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突变基因丰富了HIV病毒的基因库
B.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HIV病毒对人类种群具有选择作用,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D.该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HIV-1的几率上升
9.某地草地贪夜蛾(二倍体)幼虫大量啃食植物的茎和叶,严重危害农作物。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对其防治一段时间后,其抗药性快速增强。研究发现其常染色体上抗性相关基因a可突变为a1、a2。对该地草地贪夜蛾的基因型及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贪夜蛾的某个细胞的染色体上可能同时存在a、a1、a2
B.各基因型的产生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不定向性
C.该种群中a1、a2基因频率分别为21.9%和51.9%
D.a、a1、a2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10.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经过进化目前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某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大、雌雄数量相等,可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大熊猫种群中全部基因B和基因b的总和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
B.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的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不同
C.“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纯合子约占64%
11.遗传漂变是指小的种群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数有所变动而引起基因频率随机波动的现象。下图表示个体数(N)分别是25、250、2500的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漂变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从而引起生物进化
B.种群越小越容易发生遗传漂变,且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具有随机性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 自然选择和迁移都会影响图中种群的A基因频率
D.若群体随机交配,第125代时,N为250的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比N为2500的群体的大
1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基因库全部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C.生物进化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D.红绿色盲患者中男多于女,所以在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远大于女性群体
13.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与用杀虫剂处理相比,用电离辐射的优点是 。
(2)螺旋蛆蝇的耐药性有强有弱,这种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是 (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杀虫剂对螺旋蛆蝇起了 作用,使耐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并通过逐代积累使螺旋蛆蝇的耐药性进一步加强,从而使杀虫剂失效。
(3)随着杀虫剂的长期使用,螺旋蛆蝇耐药性不断加强,螺旋蛆蝇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的实质是耐药性强的 (填“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不断增加。
14.农田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请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8分)
(1)这片农田中全部的该种害虫的总和称为 ,这是生物进化的 。 该种害虫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 。
(2)害虫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
(3)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实质是 。
(4)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定向的或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 ,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 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 决定的。
【拔高篇】
15.在自然界中,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很多,如小种群中含有某突变基因的个体死亡、猴群中因猴王与雌猴交配机会多而造成某基因传下去的机会多、因环境改变导致一些个体的迁出、人工选择等。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某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一定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原基因所占比例下降
B.过度繁殖会使种群数量增加,因物种不同,基因频率改变情况也不同
C.种群数量越少越易发生进化,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不因选择而改变
D.个体的迁出、人工选择可能导致某个种群中一些基因的频率下降为0
16.加拿大底鳟是一种小型鱼类,其体内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LDH-B有多种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LDH-Bb出现的比例表现出随温度和纬度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LDH-B的多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大于1
B.冷水环境中突变产生LDH-Bb的频率比温水环境中高
C.LDH-Bb基因控制的性状与低温下快速供能有关
D.底鳟个体从温水环境游至冷水环境中会发生进化
17.在欧洲人群中,每2500人中就有一人患囊性纤维变性,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一对健康夫妇有一个患有此病的孩子,以后该妇女又与一健康男子结婚,问这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 )
A.1/25B.1/51C.1/102D.1/250
18.育种专家为获得基因型为AA的高产小麦品种,以基因型为Aa的小麦为亲本,通过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方法进行育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育种专家逐代淘汰基因型为aa的个体属于自然选择的过程
B.基因型为Aa的小麦自交后代中出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该育种过程所得F2中,经筛选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5
D.若对基因型为Aa的小麦进行花药离体培养之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快速获得基因型为AA的高产小麦品种
19.某草食性动物甲可在草原(开阔地)和灌木、森林(低开阔地)生存,其天敌狼白天在开阔地捕食,另一天敌狮子白天栖息在灌木丛生的地带,晚上出来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草食动物甲的全部个体称为 ,其中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 。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白天和晚上动物甲在栖息地中的分布特点是 ,这是 的结果。
(3)研究发现,动物甲的种群相对于其祖先种群奔跑能力更强。在进化过程中,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请解释动物甲的奔跑能力强于祖先的进化过程: 。
20.一块农田开始使用某种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的杀灭效果显著,但随着该种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片农田中全部的该种害虫的总和称为 ,该种害虫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
(2)害虫抗药性变异产生于使用杀虫剂 (“前”或“后”)。由于同种杀虫剂的反复使用,害虫的抗药性状逐代积累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 是不定向的,但 是定向的。
(3)在对该种害虫的群体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群体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害虫群体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 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项目
基因型%
aa
aa1
aa2
a1a1
a1a2
a2a2
比例
20
18
24
1
15
22
草地贪夜蛾的基因型及比例
参考答案:
1.D
【详解】一种群中黑色个体(AA)占30%,红色个体aa占10%,则Aa占60%,则A的基因频率为30%+1/2×60%=60%,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A、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变化,A正确;
B、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具有适应环境的性状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升高,其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会降低,因此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不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对不定向的变异起选择作用,C错误;
D、因为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而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C。
3.C
【详解】A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进化的过程,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D错误;
B、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过程,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C正确。
故选C。
4.C
【详解】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大熊猫种群中全部B和b基因的总和不能称为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
B、若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则B和b的基因频率可能也会发生改变,B正确;
C、若B和b位于常染色体,则显性性状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是(2×60%×40%)/[1-(40%)2]=4/7,C错误;
D、可通过修建栖息地走廊,打破地理隔离,加强大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改善基因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5.D
【详解】A、突变的普遍性决定了任何生物、任何细胞、任何过程都可能发生突变,A正确;
B、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之一,对其有一定作用,B正确;
C、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产生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C正确;
D、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存在,青霉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D错误。
故选D。
6.D
【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两类鸭跖草基因库的差异是由突变和环境决定的,A错误;
B、图甲中两类鸭跖草的形态不同是由于环境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不只是光照不同,B错误;
C、杂交种能繁殖并形成种群,说明杂交种是可育的,两个鸭跖草亲本之间能进行传粉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无生殖隔离,但据题干信息无法推知杂交种与亲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图示过程发生在资源和条件相差较大的环境中,能迅速产生杂种乙,说明环境骤变可加快生物进化的进程,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由题意知,白眼雄果蝇个体占种群个体数的5%,即XaY =5%, 又因为雌雄个体比例为1:1,则Xa的基因频率为10%,XA的基因频率为90%,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Xa的基因频率的平方,即1%,该群体中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0.5%,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A、是人的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所以是丰富了人的基因库,A错误;
B、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可能发生,B错误;
C、有该突变基因的人对HIV病毒产生抗性,发病率下降,死亡率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定向改变了基因频率,C正确;
D、编码受体CCR5的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HIV-1与受体CCR5结合的几率下降,D错误。
故选C。
9.A
【详解】A、a1、a2是由a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贪夜蛾的某个细胞的染色体上可能同时存在a、a1、a2,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的特点,但是自然选择将有利基因保留下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a1基因频率=(18+1×2+15)÷(100×2)×100%=17.5%,a2基因频率=(24+15+22×2)÷(100×2)×100%=41.5%,C错误;
D、a、a1、a2互为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A。
10.A
【详解】A、基因库是指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大熊猫种群中全部基因B和基因b的总和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
B、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的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相同,均为20%,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将适应环境的基因保留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基因淘汰,使得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生改变,C错误;
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BB(80%×80%):Bb(2×80%×20%)=64:32,所以BB占64/(64+32)=64/96≈67%,D错误。
故选A。
11.B
【详解】A、遗传漂变并没有产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因此没有产生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遗传漂变是小的群体中,由于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个体数有所变动而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B正确;
C、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当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不会影响图中A基因的频率,C错误;
D、分析题中图可知,第125代的时候N为250的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75%,a的基因频率为25%,Aa基因型频率2×75%×25%=37.5%; 第125代时,N为2500的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为50%,Aa基因型频率2×50%×50%=50%。综上分析,若群体随机交配,第125代时,N为250的群体中Aa 基因型频率比N为2500的群体中的小,D错误。
故选B。
12.C
【详解】A、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正确;
D、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只有一个色盲基因就患病,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患病,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等于女性中色盲基因的频率,D错误。
故选C。
13.(1)能较长时间内控制螺旋蛆蝇或不污染环境
(2) 不定向的 选择
(3) 种群 基因频率
【详解】(1)杀虫剂会造成环境污染,结合图示可知,与用杀虫剂处理相比,用电离辐射的优点是能较长时间内控制螺旋蛆蝇,且不污染环境。
(2)螺旋蛆蝇的耐药性有强有弱,这种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杀虫剂相当于自然选择,能对不同变异类型的螺旋蛆蝇起选择作用。
(3)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变异过程中进化的实质是耐药性强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加。
14.(1) 种群 基本单位 种群基因库
(2)基因突变
(3)害虫中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4) 不定向的 淘汰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详解】(1)这片农田中全部的该种害虫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该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是种群的基因库。
(2)抗药性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尽管害虫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害虫中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故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害虫杀灭效果仍然非常显著。
(3)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构,实质是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4)变异是不定向的,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5.A
【详解】A、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如细菌没有染色体,不存在等位基因,但基因突变会导致新基因的产生,A错误;
B、过度繁殖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物种不同,交配情况也存在差别,如果随机交配,基因的频率不会改变,如果存在优势个体的交配机会多,则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
C、种群数量越少,含有某突变基因的个体死亡、迁出或因交配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概率越大,因此越容易进化;除选择外,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个体的死亡或没有交配产生后代而改变,C正确;
D、若一个种群中仅有一个个体携带新的突变基因,若该个体迁出或者人工选择被淘汰,新的突变基因在该种群的的基因频率则下降为0,D正确。
故选A。
16.C
【详解】A、假设在一个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 A 和 a,基因 A 的频率为 p,基因 a的频率为 q, 则 p+q=1;故LDH-B的多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A错误;
B、体内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LDH-B有多种等位基因,分析题图可知,冷水环境中等位基因LDH-Bb出现比例比温水环境中高,B错误;
C、题干信息:基因LDH-B与细胞呼吸有关,题图可知,冷水环境中LDH-Bb出现比例很高,故LDH-Bb基因控制的性状与低温下快速供能有关,C正确;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故底鳟个体属于个体而不是种群,其从温水环境游至冷水环境中不会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C。
17.C
【详解】由分析可知,该妇女的基因型为Aa,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1/2。欧洲人群可以看成一个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种群,根据人群中的患病率可以求出隐性基因的频率:aa=1/2500,则a=1/50,A=49/50,该妇女与一健康男子结婚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说明该男子是携带者,概率为(2×1/50×49/50)÷(1-1/2500)=2/51,因此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51×1/4=1/102,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8.C
【详解】A、育种专家逐代淘汰基因型为aa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的过程,A错误;
B、基因型为Aa的小麦自交后代中出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因为含有a基因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随机结合获得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至少涉及两对等位基因,B错误;
C、以基因型为Aa的小麦为亲本,通过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F1中AA:Aa:aa=1:2:1,淘汰aa个体后,AA:Aa=1:2,AA占,Aa占,F1自交得到的F2中:AA=,Aa=,aa=,淘汰aa个体后,AA:Aa=3:2,筛选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5,C正确;
D、若对基因型为Aa的小麦进行花药离体培养之后,可获得只含A或a的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快速获得基因型为AA的高产小麦品种,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没有种子,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D错误。
故选C。
19.(1) 种群 基因库
(2) 白天主要选择在低开阔地栖息,夜间主要选择在开阔地栖息 自然选择
(3) 突变和基因重组 动物甲的祖先种群中的个体奔跑能力存在差异,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跑得慢的个体被天敌捕食淘汰,跑得快的个体得以生存并将这种基因遗传给后代,使后代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多,从而逐渐进化为现在的动物甲种群
【详解】(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可见该地草食动物甲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基因库。
(2)题干信息:某草食性动物甲可在草原(开阔地)和灌木、森林(低开阔地)生存,其天敌狼白天在开阔地捕食,另一天敌狮子白天栖息在灌木丛生的地带,晚上出来捕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动物甲为了避开其天敌,白天和晚上在栖息地中的分布特点是白天主要选择在低开阔地栖息,夜间主要选择在开阔地栖息,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达尔文曾明确指出,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研究发现,动物甲的种群相对于其祖先种群奔跑能力更强,在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动物甲的奔跑能力强于祖先的进化过程:动物甲的祖先种群中的个体奔跑能力存在差异,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跑得慢的个体被天敌捕食淘汰,跑得快的个体得以生存并将这种基因遗传给后代,使后代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多,从而逐渐进化为现在的动物甲种群。
20.(1) 种群 基因库
(2) 前 变异 自然选择
(3) 否 基因频率没变
(4) 基因频率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详解】(1)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故这片农田中全部的该种害虫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基因库,故该种害虫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2)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害虫的变异发生在农药使用之前,农药使用后,农药对变异起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进而使生物发生进化,因此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3)第一年DD和dd所占的比例10%和70%,则Dd20%,D基因频率为10%+1/2×20%=20%,d基因为70%+1/2×20%=80%;第二年DD和dd所占比例为4%和64%,则Dd为32%,D频率为4%+1/2×32%=20%,d为64%+1/2×32%=80%,基因频率没变,没有进化。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2,V的基因频率为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习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