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地理(上海)(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地理(上海)(全解全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四组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8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四组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组
我国东北地区拥有肥沃的黑士,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与美国东北玉米带并称为世界黄金玉米带。 (15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干旱频次不断上升,直接影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
材料二: 由于过度垦殖,生态破坏等因素,影响了东北地区黑土的肥力。科学实验表明,通过玉米秸秆还田和耕地用养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保护黑土。
材料三:野猪体躯健壮,头长,鼻子坚硬,嘴长而有力、犬齿发达;以嫩叶、坚果.浆果、草叶和草根为食,土壤中的蠕虫、腐肉等也是它的取食对象;喜欢拱土挖掘根及球茎,啃食庄称时,往往能隐藏行踪,方便逃窜。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野猪等一些野生动物的数量明显增加,以黑龙江省为例,自1995年全省林区禁猎后,不足十年间,黑龙江野猪种群调查数量已超过2.5万头,年递增率达约7.4%。截至 2021 年底,全国的野猪数量超过百万头,在多数省份存在着毁坏农作物、侵害家畜、致人伤亡等“肇事”记录。
1.据图 1 ,我国东北玉米带生长季干旱分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干旱次数由四周向中部递增 B .干旱次数最大值主要出现在吉林
C .干旱仅影响西部和北部区域 D .干旱 11 次及以上约占该区域面积一半
2.据图 2,推测在玉米生长期更易发生干旱的是 (中国/美国) 东北玉米带,理
由是 。
在形态结构和行为方面,野猪与家猪存在较大差异。请结合图文,简述这些差异存在的意义。
图3 野猪与家猪的形态示意图
东北地区黑土广布, 土壤肥力高,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A.气温较低 B.淋溶作用弱 C .生物资源丰富 D.成土时间较短
5.“燃烧秸秆”与“秸秆还田” 的处理方式中,碳循环的路径不同。比较二者的差异,并简析两种处理方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 .简述东北地区黑土保护的意义。
【答案】1.D 2.中国 在玉米生长期,中国东北地区降水量较低的月份更多,降水变率大
体型差异:野猪体型相对较小,家猪则体型较大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野猪在野外环境中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逃避捕食者的能力,而家猪则更适合于集约化养殖,提高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率。行为差异:野猪生活在野外,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攻击性,生存能力较强。家猪则由于长期的人工驯化,性情较为温顺,更容易管理和养殖。这种差异使得家猪更适合于人类的需求,便于养殖和管理。
ABC 5.“燃烧秸秆”使更多的碳进入大气圈,“秸秆还田”使碳进入土壤,二者碳循环的路径不同,“燃烧秸秆”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颗粒物增加,加剧全球变暖与大气污染:影响:;“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碳返回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碳储量。
6.东北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开展黑土保护工作,有利于保持我国粮食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开展黑土保护工作,有利于维持黑土肥力,保障耕地质量;有利于保护黑土耕地面积(数量),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
【解析】1.通过读图图1,可以看出我国东北玉米带生长季干旱分布干旱 11 次及以上约占该区域面积一半故选D。
2.读图2可以看出,在玉米生长期,中国东北地球降水量降低的月份更多。同时中国东北玉米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因此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干旱概率大。
3.根据图中家猪与野猪在体型、牙齿形态等可以看出,野猪体型相对较小,家猪则体型较大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野猪在野外环境中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逃避捕食者的能力,而家猪则更适合于集约化养殖,提高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率。行为差异:野猪生活在野外,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攻击性,生存能力较强。家猪则由于长期的人工驯化,性情较为温顺,更容易管理和养殖。这种差异使得家猪更适合于人类的需求,便于养殖和管理。
4.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这种气候特点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为夏季的温暖和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而冬季的寒冷有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保存。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植物种类繁多,植被丰富。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残体和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积累,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土壤有机质,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这为土壤的形成和保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平原地区有利于土壤的积累和深厚,而山地地区则为土壤的侵蚀和搬运提供了动力,使得土壤得以不断地迁移和堆积,从而形成了肥沃的黑土。河流在侵蚀和搬运过程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河流沉积下来,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有机质的分解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选ABC
5.“燃烧秸秆”将有机碳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而“秸秆还田”则将有机碳留在土壤中,转化为有机质,增加土壤碳储存。“燃烧秸秆”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造成碳循环中断,加剧温室效应。“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维持碳循环连续性,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6.东北地区黑土保护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平衡、减缓气候变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黑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保护黑土有利于维持土壤肥力,确保粮食产量和品质。黑土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保护黑土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高,是重要的碳储存库,保护黑土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保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黑土保护可以提高土壤的节水保水能力,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黑土退化会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黑土有助于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
第二组
本部分共一个案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 7~11 题。
材料一:
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基岩裸露的现象。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治理任务艰巨。
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比重和夏雨比重图
贵州省地形图
贵州省某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及土壤侵蚀量对比
材料二:
洞穴鱼是漫长地质演变的活化石,是宝贵的生物种质资源。我国西南部分布着许多地下暗河,里面生活着许多洞穴鱼类。生活史完全或部分在地下洞穴中完成的淡水鱼类统称为洞穴鱼。
贵州省 地貌广布,分布着许多地下暗河。(1分)
下列省份中石漠化面积分布也较广的是 。(1分)
A. 广东 B. 广西 C. 河南 D. 河北
9.如果生物学家想在贵州某地采集洞穴鱼样本,考虑到安全性,一般会选择冬季进入溶洞。将下列数码代号填入合适的框内,以说明该季节进洞相对安全的原因。(4分)
贵
州
省
①地表河流水量较少 ②冬季降水量较少 ③洞穴鱼生活在黑暗而深遂的洞穴中④地下水的水量较少、水位较低
10.为探究水的温度对洞穴鱼呼吸频率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并完成了一个探究实验。他们选取品种、大小、活动状况相同的洞穴鱼3条,配制了不同温度的水,通过数洞穴鱼每分钟鳃盖开合的次数来反映呼吸频率,每种温度条件下每条金鱼测量三次,最后求平均值来进行比较。相关数据记录如下表
提出问题: 水温变化会影响洞穴鱼的呼吸频率吗?
本实验的变量是 ,除此条件外,其他因素如鱼的品种、大小等应该 。(选填“相同”或“不同”)。(2)实验中,每条金鱼测量三次呼吸频率,最后求平均值是为了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水温的变化对鱼的呼吸频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洞穴鱼的呼吸频率 (选填“增加”或“减少”)。
11.贵州石漠化地区更易加剧旱灾,分析其原因。
12.针对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地区,据表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答案】7.喀斯特 8.B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③ ② ① ④
温度 相同 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增加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形以山地为主,石漠化地区多裸露岩石和薄土层,土壤保水能力差;岩溶地貌影响,贵州广泛分布着岩溶地貌,溶洞、裂隙较多,降水易下渗,地表水流失快,地表径流少;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导致植被破坏,减少蒸发和蒸腾作用,但同时也会导致土壤贫瘠,减少土壤水库的储水能力,加剧旱灾。
针对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地区,可以采取以下水土保持措施:轻度石漠化地区:可以采用坡改梯措施,即将陡坡地改造成梯田,减缓坡度,增加土壤接触面积,促进水分渗透和土壤保持。同时,种植果林,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如核桃、油茶等,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提供经济收入。中度石漠化地区:在保持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进行封禁治理,减少人类活动干扰,让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同时,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加大植被恢复力度,提高土壤覆盖度。重度石漠化地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措施,包括封禁治理、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如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排水沟等,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进行生态移民,减少人口压力,避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解析】
7.贵州省位于云高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分布着许多地下暗河。
8.广西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且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因此石漠化分布广
9.采集洞穴鱼样本选择在冬季进入溶洞的原因主要与洞穴鱼的生活习性和季节性行为有关。洞穴鱼通常生活在地下河流或溶洞中,它们适应了洞穴环境低温和酸碱度稳定的水质。在冬季,地表水温度下降,与洞穴内部的水温差异减小,这使得洞穴鱼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便于研究者进行采样。冬季的气候条件也有助于减少洞穴内外水体的交换,从而减少了外来物种入侵和污染的风险,保证了样本的纯净度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10.(1)本实验除了水的温度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变量是水的温度,为了控制单一变量,除此水的温度之外,其他因素如鱼的品种、大小等应该相同。(2)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每条金鱼测量三次呼吸频率,最后求平均值。(3)分析实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金鱼的呼吸频率增加,得出结论是水温的变化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11.贵州石漠化地区更易加剧旱灾的原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因素,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形以山地为主,石漠化地区多裸露岩石和薄土层,土壤保水能力差;岩溶地貌影响,贵州广泛分布着岩溶地貌,溶洞、裂隙较多,降水易下渗,地表水流失快,地表径流少;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导致植被破坏,减少蒸发和蒸腾作用,但同时也会导致土壤贫瘠,减少土壤水库的储水能力,加剧旱灾。
12.参考表格中石漠化的等级与措施进行阐述。
第三组
材料一:驯鹿生活在寒冷地带,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每年春、秋两季,驯鹿在北冰洋沿岸与亚寒带南部进行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徙。下图为“北欧地区驯鹿迁徙路径示意图”。
图1 北欧地区驯鹿迁徙路径示意图
材料二:有专家研究发现,驯鹿和植被之间关系密切,从而称驯鹿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工程师。
13.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 ,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由于苔藓植物大都对二氧化硫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可作为监测 的指示植物。
14.驯鹿迁徙期间,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春季—驯鹿白天活动的时间逐渐变短 B.春季—沿途苔藓覆盖的面积逐渐增大
C.秋季—驯鹿接受光照的时间逐渐变长 D.秋季—沿途色彩斑斓的落叶逐渐增多
15.驯鹿在最北部地区度过夏季,夏天过后,它们便迁往南部过冬。这种行为属于( )
A.繁殖行为 B.社群行为 C.节律行为 D.防御行为
16.推测驯鹿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表现。
17.简述全球气候变暖对驯鹿生存及迁徙可能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3.根 空气污染 14.BD 15.c 16.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苔原分布地区灌木可阻止以及延缓苔原带地区灌木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驯鹿在觅食和迁都会有规律地进行南北方向的大迁移,其觅食和践踏移过程中会排泄粪便,驯鹿粪便为苔原带生长提供养分,促进苔原带植被的生长。由于驯鹿和植被之间关系密切,从而称驯鹿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工程师,所以可以根据驯鹿产仔及迁徙时间变化推测周围气候的变化等。条件改善,苔原带气温上升,冬季冰雪覆盖减少,驯鹿在当地可以获得
17.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气温升高,热食物。同时,气温升高导致积雪和部分冻土融化,水分向相对低洼处汇集,水域面积增大,苔原面积缩小,驯鹿的生存空间减小。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减轻驯鹿的短距离迁徙便可获得食物,驯鹿的迁移距离缩短。
【解析】
苔藓植物只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且没有输导组织,因此,苔藓植物比较矮小,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由于苔藓植物大都对二氧化硫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可作为监测环境质量的指示植物。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该地位于北半球,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驯鹿白天活动的时间逐渐变长,A项错误;春季气温回升,沿途苔藓覆盖的面积逐渐增大,B项正确;秋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驯鹿接受光照的时间逐渐变短,C项错误;秋季气温变冷,沿途色彩斑澜的落叶逐渐增多,D项正确。故该题的正确答案选BD。
15.A、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及对子代的哺育等,驯鹿的行为不属于繁殖行为,A错误。
B、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驯鹿的行为不属于社群行为,B错误。
C、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就是节律行为,驯鹿的行为属于节律行为,C正确。
D、防御行为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驯鹿的行为不属于防御行为,D错误。
16.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苔原分布地区灌木可阻止以及延缓苔原带地区灌木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驯鹿在觅食和迁都会有规律地进行南北方向的大迁移,其觅食和践踏移过程中会排泄粪便,驯鹿粪便为苔原带生长提供养分,促进苔原带植被的生长。由于驯鹿和植被之间关系密切,从而称驯鹿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工程师,所以可以根据驯鹿产仔及迁徙时间变化推测周围气候的变化等。条件改善,苔原带气温上升,冬季冰雪覆盖减少,驯鹿在当地可以获得
17.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气温升高,热食物。同时,气温升高导致积雪和部分冻土融化,水分向相对低洼处汇集,水域面积增大,苔原面积缩小,驯鹿的生存空间减小。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减轻驯鹿的短距离迁徙便可获得食物,驯鹿的迁移距离缩短。
第四组
材料一:留尼汪岛是印度洋西部的一个火山岛,为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岛上沿海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内地属山地气候、温和凉爽、夏季常出现特大暴雨,圣罗斯是世界上日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图1示意留尼汪岛地理概况。留尼汪岛经济以农业、渔业、旅游业为主,农业上主要种植经济作物甘蔗、香草和天竺葵等、用以生产糖、天竺葵精油。工业化程度较低,制糖为主要工业、主要出口商品是糖、朗姆酒。
图1
材料二: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天竺葵做图2所示处理,图3为叶片甲的放大图。光照一段时间后,取甲、乙、丙三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说明:透明塑料袋内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请分析回答问题:
图2 图3
18.描述留尼汪岛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实验过程中将叶片放入_____中隔水加热,目的是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叶片乙与叶片丙对照,实验结果说明____。经过染色处理后,叶片甲上的A与C均不变蓝,其原因分别是_____。过甲叶片相关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20.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同时对维持大气中的________有重要作用。
21.推测留尼汪岛出口商品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22.实验小组同学建议在上海推广种植天竺葵,你认为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8.空间:东南部(东部)多于西北部(西部);时间:夏季(夏半年)降水较多,冬季(冬半年)降水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大
19.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酒精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A没有叶绿体;C缺少光照 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0.碳-氧平衡
21.海运,沿海有港口,海运条件好;海运运量大,运费低:出口商品多大宗货物。
22.赞同: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充足,能满足天竺葵的生长需求;上海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可以研发天竺葵精油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
不赞同: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留尼汪岛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的差异较大,不能满足天竺葵的生长需求;上海经济发达,精油种类多,天竺葵精油竞争优势不明显。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8.从时空分布的角度,根据图中资料进行阐述。
19.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脱去叶绿素,便于叶片乙与叶片丙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其之的实验条件相同,实验结果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经过染色处理后,叶片甲上的A与C均不变蓝,说明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其原因分别是A没有叶绿体、C缺少光照。通过甲叶片相关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0.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吸收二氧碳,释放出氧气,对维持大气中的碳一氧平衡有重要作用。
21.从海洋运输的特征、优势角度进行阐述
22.从天竺葵的生物习性、上海气候特征、市场等角度,言之有理。措施
石漠化等级
单位面积土壤侵蚀量(t/km2)
2006年
2010年
坡改梯
弱
188.26
87.23
果林
无
407.78
151.57
封禁治理
强
70.34
34.0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地理(全国通用)(全解全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地理(陕西卷)(全解全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该区域主要气候类型是,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农业生产部门是,美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突出优势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地理(辽宁卷)(全解全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粤港澳大湾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