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讲通练透】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
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展尝试: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注重书中特别案例的学习,和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把平时遇到的区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平素总结,把知识归纳成一个系统。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29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一 主要环境问题知识点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基础)知识点2 环境问题的表现(重点)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基础)知识点2 可持续发展(重点) 热点应用低碳农业
考点一 主要环境问题
知识点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基础)
环境问题:指人类在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超过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直接原因: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根本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知识点2 环境问题的表现(重点)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如图所示。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等。
资源短缺原因:供给(少)<需求(大)+污染浪费(严重)
生态破坏原因:①人类利用环境方式不合理:“三过”+用水方式不当等;②自然有先天缺陷(如:西北气候干旱)
环境污染原因:自净能力<污染物排放
自工业革命以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特别是20世纪环境污染的“急性发作”,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从而引起了世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②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会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人口占比低,消耗资源多,污染物排放多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掠夺式开发带来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
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思考】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峻?(1)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2)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当前环境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南极极地地区冰川急速融化
北海与地中海河道改造与污染
欧洲东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
【思考】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的主要原因?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①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②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环境问题的基本分析思路】
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后果与危害
题型01 环境问题的表现
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能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PM10分指数越大,表示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越大。2023年4月9日~11日,起源于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对我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影响。下图示意4月12日凌晨某区域PM10分指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甲地与附近区域PM10分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降水C.人口D.交通
2.图示日期,乙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A.交通拥堵加剧B.晨练人员减少C.风力显著增强D.水体pH值降低
3.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中纬度干旱区沙尘天气的发生,最主要原因是( )A.冻土消融,沼泽湿地增多B.对流旺盛,狂风暴雨多发C.热量改善,耕地面积增大D.蒸发加剧,土壤更加干燥
叶绿素含量是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数。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受光照、温度、营养盐的影响,从而影响不同深度水体叶绿素浓度的分布。下图示意某年12月新丰江水库浅水区和深水区叶绿素浓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4.该月,新丰江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 )A.浅水区远高于深水区B.深水区达一年中最高C.在浅水区随深度降低D.在深水区随深度升高
5.浅水区与深水区水深1米处的叶绿素浓度差异较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自净能力差异较大 B.水温差异较大C.光照强度差异较大 D.风速差异较大
原始文明——人类崇拜、适应自然时期(1)时间:农业文明开始以前的远古时期。(2)人地关系: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3)认识: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
知识点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基础)
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1)时间:农业文明时期。(2)人地关系:人类开始改造周围的环境,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仍然很强。(3)认识:慢慢有了科学的萌芽。
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1)时间:工业文明以来。(2)人地关系: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3)认识:对自然资源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征服自然)
新技术革命时期——谋求人地协调(1)时间:20世纪60年代以来(2)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3)认识:谋求人地协调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环境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从人类发展需求出发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
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改变发展观念,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会议,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2 可持续发展(重点)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具体做法: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具体做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同时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具体做法: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加入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公平性强调享有的平等;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协调;共同性强调保护的必然。
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世界各国纷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其中,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
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消除贫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具体措施: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异地搬迁、教育扶贫
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具体措施: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具体措施:可从衣食住行举例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获得最大的一种模式,包括:1.清洁能源2.清洁的生产过程3.清洁的产品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低碳经济:主要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人居环境体系、低碳消费体系、低碳管理体系四大体系组成,四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低碳经济的着力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经济结构、着力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
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从环境效益来看,清洁生产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从经济效益来看,清洁生产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从社会效益来看,清洁生产可以加强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
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特点: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具体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意义:① 缓解环境形势提高资源利用率;② 改善企业市场竞争力(粗放型成本高,贸易壁垒)③ 克服末端治理的弊端: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
某酒精总厂酒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
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特点①农业资源得到再生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②综合效益突出生态农业科学的增加了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③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
(1)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及影响①具体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②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2)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及影响①具体措施: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②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主题,梳理过程结合图名,了解图示信息展示的主题,大致梳理图示过程。第二步:分析演变,理清关系(1)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图框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2)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3)分析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4)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第三步:寻求突破,尝试代入(1)最易突破: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理顺相互关系,进一步判断其他内容。(2)尝试代入:联系这类事物的形成和演变,尝试把所给的选项代入图中序号或字母,图中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
第四步:联系理论,表述意义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对于此类循环经济模式图的意义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1)生态上,节约资源,减轻生态环境问题。(2)经济上,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3)社会上,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每年秸秆生产总量为7-8亿吨,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某农场不再将玉米秸秆简单粉碎后直接还田,而采用“过腹还田”的形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题。
1.秸秆粉碎还田可以 (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减少环境污染③方便机械翻耕 ④缓解能源短缺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2.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过腹还田”能够( )A.消除病虫害威胁 B.提高土地利用率C.提高秸秆利用率 D.减少劳动力投入
下图为“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生产流程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b、c、d依次为( )A.污水处理、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服装生产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D.污水处理、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
4.该园区( )A.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B.应布局在棉花产区附近C.生产过程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生产体现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
低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以及农地翻耕、畜牧养殖和秸秆、废弃农膜燃烧等环节;农业生产中的碳汇主要来自植物和土壤固碳,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农田免耕和秸秆还田等。下表为黄土高原区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碳汇量对比表。据此完成下题。
(说明:净碳汇量常用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值来衡量。)
1.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 ( )A.畜牧养殖 B.施用农药C.秸秆燃烧 D.农业机械耗能
2.从发展低碳农业的角度,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农户适宜发展的生产模式是 ( )A.设施作物的复种模式B.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C.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D.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
低碳农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与制度创新、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农业产供销过程中的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在确保食品供给及粮食安全前提下,实现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与传统高碳农业相比,低碳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节约性、环保性、安全性、高效性、和谐性,其发展理念体现了低碳农业是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优质安全型农业、经济高效型农业、社会和谐型农业。另外,低碳农业拓展了现代农业功能,具有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金融、提升国际竞争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及改善农村环境等功能。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缓解能源资源匮乏,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主要方向和主导思路。
①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模式。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②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拓展了生物生长空间,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出效益。③节水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溉等技术,较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④节能模式。推广节能技术,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及龙头企业等方面减少能源消耗。大力推进免少耕、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⑤“三品”基地模式。“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这3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几年。各地大力推进“三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⑥清洁能源模式。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⑦种养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如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桑树修剪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将花生壳粉碎加工成细粉再利用等。⑧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如稻米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优质稻米为原材生产精制米、米粉、米淀粉。产生的稻壳可作燃料,米浆水中可提取淀粉,再从淀粉中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过滤后的水送养猪场喂猪。养猪场有机肥施入企业的稻米生产基地。⑨区域产业循环模式。在一个区域内,产业与市场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之间的产业大循环,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⑩农业观光休闲模式。近几年到农村观光休闲发展很快,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有农村天然景观、历史人文遗址、休闲农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农业产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等。
(2023·海南卷)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A.欧洲西部B.南太平洋C.南美洲中部D.中亚地区2.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B.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
3.(2021·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2022·浙江6月卷)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4.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交通C.市场 D.劳动力5.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B.减弱土壤通气性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6.(2021·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养耕共生”模式是利用养耕共生系统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都市农业生产形式,适用于城市屋顶、阳台、地面庭院等地方,产品自给或在邻里市场销售。以色列国土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城市人口比重大。近些年来,以色列在城市推广“养耕共生”模式,促进了绿色科技型都市农业的发展。下图示意养耕共生系统运作原理。
(1)结合图,描述“养耕共生”模式的农业生产过程。(2)分析以色列在城市采用“养耕共生”模式的原因。(3)在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大力推广“养耕共生”模式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1)微生物分解之后的营养物质一方面可以用于栽培蔬果,种植农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将水进行净化,用于渔业养殖,实现农产品和养殖业的共同发展,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2)以色列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淡水缺乏,“养耕共生”模式可以节约水资源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城市人口比重大,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大;荒漠广布,发展农业的耕地有限。
可行;西北地区水源缺乏,“养耕共生”模式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西北地区荒漠广布,可耕地面积小,该模式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不可行;西北地区人口规模小,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有限;该模式投资较大,回收周期长。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2编第12章第32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第2编第12章第32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课时达标32+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复习课件:第33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落实,关键能力能力突破,消费品,废弃物,自然资源,多样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臭氧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点击右图进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