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讲通练透】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第39讲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附战略与行动)(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39讲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附战略与行动)(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真题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展尝试: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注重书中特别案例的学习,和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把平时遇到的区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平素总结,把知识归纳成一个系统。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39讲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考点一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知识点1 环境安全问题(基础) 知识点2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基础)考点二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知识点1 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基础) 知识点2 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重点) 考点三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知识点1 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基础) 知识点2 解决生态退化的措施(重点)考点四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知识点1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基础) 知识点2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基础)知识点3 碳达峰、碳中和和低碳经济(重点)考点五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知识点1 走向生态文明(基础) 知识点2 生态文明下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战略和政策(基础)知识点3 国家合作(基础)热点应用 01 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
考点一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知识点1 环境安全问题(基础)
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所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范围之内。
概念: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表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枯竭
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
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态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区分
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
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①具有突发性;②具有暂时性的重大影响或长期影响
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由污染物不断积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其影响会长期存在。①具有积累性;②影响范围大,影响会长期存在
环境安全问题的特征及表现
知识点2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基础)
影响:①既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②也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环境安全问题不仅仅通过损害自然环境影响国家安全,也会通过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国家安全。环境安全风险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本身对环境问题损害或威胁的敏感程度及抵抗能力有关。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①环境安全问题在局地、区域乃至全球都可能发生。②能够威胁一国的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可能产生于本国,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还可能是全球环境问题导致的,虽然发生概率很小,却能造成重大损害或威胁,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全国。
环境安全问题的发生范围
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
损害自然环境各种服务功能
环境安全问题与国家安全的关系(1)环境安全属于非传统的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与其他领域的国家安全存在密切联系。(2)与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不同,环境安全问题的影响具有复杂的途径,以及明显的区域联系、全球性特征。(3)人类社会对环境安全问题的主动应对,是环境安全问题与国家安全关系的重要表现。
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途径①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调节能力,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频率,降低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②人类要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
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
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意义①化解危机。②增强社会响应能力。③降低甚至消除此类环境安全风险。
环境效率与国家环境安全密切相关。环境效率高,说明现有技术条件下污染物可减少的程度比较低,此时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率低,说明即使不提高技术水平,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而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据此结合某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环境效率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省级行政区是( )A.江苏省 B.贵州省C.吉林省 D.云南省
2.下列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将大量污染严重企业迁往环境效率低的地区B.推动公众参与,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C.定期监测各项环境数据,及时预警和预防D.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实行生态补偿机制
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这类环境安全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有些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据此完成下题。
3.环境安全意味着( )①自然环境处于良好状况 ②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③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良好 ④自然环境遭受破坏难以恢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现象中,能够产生环境安全问题的有( )①生态移民 ②物种减少或灭绝③全球气候变化 ④新能源的使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以下环境安全问题不会导致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的是( )A.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B.土壤中重金属超标C.危险化学品泄漏D.核泄漏
考点二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1)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2)常见类型:突发性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石油、化学品和危险物质(废弃物)泄漏等。(3)特点: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等。
知识点1 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基础)
少数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果应对不得当或不及时,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触发经济和社会危机,威胁国家安全。
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影响国家安全的途径)
(1)成因:自然方面,光照强烈、谷地地形不利于空气流动;人为方面,汽车尾气中的碳氧和氮氧化合物。(2)危害:能见度降低,损害动植物,危及人体健康。(3)治理:工业上对煤进行加工,改进燃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合理排放;严格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1)污染物跨国传输: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2)废弃物跨国转移:一个国家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3)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
知识点2 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重点)
主要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①自然因素导致的污染物跨境转移:大气、海洋污染的转移等,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没有明确目的地,邻近或不邻近的国家或地区都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物的污染范围扩大。②人为因素导致的污染物跨境转移:发达国家:公众环保意识强,环境标准严格,污染物处理复杂;处理费用和环保成本高;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物处理费用;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环保法规不健全,公众环保意识薄弱;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就业;为了降低发达国家的环保成本和发展中国家的原料成本,发达国家以商品贸易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
应从移出国和移入国两个方面分析(1)移出国:污染物跨境转移减少了输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2)移入国:这种行为可能使污染接受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的实质: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个焦点问题,其实质是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的跨境转移。 作为全球首部规范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有效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不至于对输入国造成严重的威胁
废弃物跨国转移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引发国家间的矛盾、外交争端、冲突
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
治标措施是亡羊补牢,尽量减少跨国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治本措施是曲突徙薪,从源头上消除跨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安全隐患,使其不再发生。
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2017年年底,我国已将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品、钒渣等4类24种固体废弃物调整为禁止进口。
在应对国家间环境安全问题上,冲突和合作两种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减少冲突、加强合作有利于国家安全,反之不利于国家安全。
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
我国针对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1)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2)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3)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4)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5)积极参与国际合作。(6)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7)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素质。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治理原则:坚持“自减量、自处理”的原则。2)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综合防控措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治理,共同承担,合作共赢”。3)具体措施①发达国家:合理消费、技术研发、技术转移②发展中国家:立法(国际、国内);标准(环保);外贸(严格准入要求);结构(能源、产业);科技(生产、处理)。
跨境环境污染的预防与解决
拓展: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危害
(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其污染危害(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其主要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①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②常见资源化模式
题型01 污染物跨国转移
从2013年7月20日起,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正式实施,明确禁止和限制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从8种增加到85种,对我国玩具产业造成较大冲击。读图,完成1~3题。
1.欧盟进口的玩具80%来自我国,主要是由于我国玩具产业( )A.科技水平高 B.产品价格低C.企业规模大 D.产品质量高
2.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防止( )A.污染物跨国传输 B.废弃物跨国转移C.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D.中国垄断玩具市场
3.针对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的实施,我国玩具企业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减少资金投入,压缩生产规模 B.增加管理人员,增大玩具出口量C.退出欧盟市场,开拓新市场 D.加大科技创新,生产无害无毒产品
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下图)一座金矿发生氰化物废水泄漏,废水流入河流,并扩散到下游的匈牙利、塞尔维亚境内,导致河中近80%的鱼类死亡。据此完成下题。
4.奥拉迪亚金矿氰化物废水泄漏流入河流带来的影响有( )①河流上游鱼类死亡 ②沿岸自来水厂关闭③莱茵河水受到污染 ④引发国家间外交争端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5.应对国际河流污染的有效措施有( )①流域内国家加强合作②限制鱼类产品流通③发起媒体舆论批评④控制影响范围,强化污染治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考点三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导致生态退化。表现: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特点:长期渐进、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知识点1 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基础)
土地沙化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粉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
石质荒漠化成因①喀斯特地貌区,过度开垦,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石灰岩裸露。危害①导致干旱、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②石漠化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森林分布东北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南方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茶、油桐等经济林
草原分布我国最著名的四大草原新疆伊犁草原、西藏那曲高寒草原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
土壤侵蚀是我国生态退化问题的突出表现;图显示了我国土壤侵蚀的分布情况。
土壤侵蚀与生态退化问题的区域差异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表现物种灭绝的原因:自然原因:物种有形成、 发育和消亡的过程。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归纳:生态问题成因类试题
生态退化问题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一种生态退化问题的出现可能导致其他生态退化问题的出现。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加剧;泥沙被挟带到下游的湖泊沉积下来,造成湖泊的面积减小、湿地萎缩;再如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1)生态退化会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降低,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2)生态退化的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为避免或缓解生态退化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可以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知识点2 解决生态退化的措施(重点)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生态修复分为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自然恢复: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如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人工修复: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回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
沿海及河湖实行休渔制度休渔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及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休渔作业类型:除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以及为捕捞渔船配套服务的捕捞辅助船。
林区进行封山育林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全封” “半封” 和“轮封” 。
退化草场围栏封育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恢复最经济的技术方法。解除放牧压力,使草地自然恢复,作为一种低投入、经济的措施在退化草地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
人工修复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 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区总面积为26479.7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48%。工程区包括长江上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林地,森林面积8767.55万公顷。
实施生态修复,应依据自然条件和生态退化程度,选择不同的生态修复方式,以自然恢复为主,让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这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具体表现。人工修复是自然恢复的重要补充,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①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②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
③内流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④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1)概念: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注意: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3)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按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执行不同的生态保护标准,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相对于一般的生态修复措施,自然保护区具有明确的保护对象、区域范围和管理要求,以禁止或减少人为干扰为核心,主要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平衡能力,主要目标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4)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措施①在自然保护区中,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②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5)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类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
(6)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生态安全的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功能是否健全;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归纳:生态退化的应对措施
拓展: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多种有用物质材料。植被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植被的破坏会造成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使地表裸露,导致地表土壤遭受风蚀和水蚀的概率增加,引发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②加重河流、湖泊的泥沙淤积,降低河道行洪、湖泊蓄洪的能力,增加洪涝的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
拓展:植被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③降低植被的蓄水、保水能力,使地表径流变率增大,增大了干旱和洪涝的危害程度。④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⑤造成土壤的侵蚀程度加剧,引起土壤肥力的下降。⑥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读图完成下题。
1.下列属于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是( )A.净化水质 B.调蓄洪水C.涵养水源 D.发展航运2.长兴岛附近水域盐度最高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题型02 解决生态退化的措施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题。
3.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特征为( )A.由南向北倾斜 B.由西北向东南倾斜C.由东向西倾斜 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4.该自然保护区的山地可能位于( )A.南岭 B.太行山C.天山 D.大兴安岭5.该自然保护区易发的自然灾害有( )A.沙尘暴 B.洪涝 C.雪崩 D.泥石流
考点四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自然界的碳循环概念: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自然界的碳循环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知识点1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基础)
温室效应: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实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水汽等。
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上升或下降),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①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决定地球平均气温的关键过程之一。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受自然界中碳循环过程调控。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③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碳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走出全球气候变化的三个误区1)全球变暖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变暖是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质历史时期来看,当前地球恰处在间冰期,气温在上升,只不过近百年来气温上升的幅度增大是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2)全球气候变化不代表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始终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中,呈周期性变化。而全球变暖仅指全球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属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气温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个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知识点2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基础)
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公益宣传片
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全球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北半球温度带北移高纬度地区变暖
中低纬度“谷物带”变暖蒸发加剧作物水分亏缺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某些渔场消失某些渔场扩大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如果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会影响国家安全,体现在:①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例如,1993-2009年,因海平面上升,图瓦卢陆地国土面积缩小了2%;预计到2050年左右,图瓦卢60%以上的陆地国土将被海水淹没。②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而影响国家安全。例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③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④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1)减缓措施主要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目的是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碳排放,如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征收碳税、倡导节约消费等;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增加碳汇,如减少森林破坏、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或海洋等。
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2)适应措施以趋利避害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3)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的重要保障,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1)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这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的重要保障。2)国际合作的内容①各国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负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②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保证。③各国需要通过在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共同应对机制。
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读下图完成下题。
1.“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2.图示期间( )A.北极年海冰面积逐年减少B.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C.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负相关D.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正相关
碳排放的概念:主要指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时也指二氧化碳的排放。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异常、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体健康。碳减排: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碳减排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碳减排的主要手段如下:
知识点3 碳达峰、碳中和和低碳经济(重点)
1)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实质性减排的阶段。2)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的签订,形成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它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奠定了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碳减排的基本格局。第二,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主题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第三,标志着国际气候谈判将从宏观的机制谈判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谈判转移。第四,标志着多元治理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亮点,城市和企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的表现突出。
中国碳减排的行动措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低碳经济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严格的环保巡查制度,转变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推广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生产,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出行;对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经验加以推广,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开征环境保护税。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经济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清洁低能耗的转变。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我国计划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人居环境体系、低碳消费体系、低碳管理体系四大体系组成,四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低碳经济建设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碳交易: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即把二氧化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主要交易机制
碳交易的由来:发达国家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碳减排指标,可以通过技术援助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碳减排,也可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额抵消自身的碳减排目标。碳交易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碳交易的主要影响:可以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碳交易将给超额排放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成本,倒逼企业淘汰落后茶能,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助于将技术和资金导向低碳发展领域,从而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形成绿色新兴增长极;为减排降碳企业或低碳排放地区带来经济效益。
题型03 碳达峰、碳中和和低碳经济
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在总量管制下,国家间或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下图是配额型碳交易原理示意图。目前,全球碳市场主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之间,但各国碳交易具体规则有所不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据此完成1、2题。
1.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以下推断最可能的是( )A.企业甲能源使用效率高B.企业乙占地面积更小C.企业甲产品科技含量低D.企业乙运输耗能较少
2.碳交易( )A.使环保企业获得更大收益B.使高碳企业降低碳排放成本C.鼓励发达国家增加碳排放D.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某研究团队对我国2015—2017年部分城市碳排放增速(△CO2%)与经济增速(△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下图)。图中e表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当e<1时,经济增长快于碳排放增长;当e>1时则相反。据此完成下题。
3.2015-2017年,下列城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最为协调的是( )A.武汉 B.沈阳 C.上海 D.北京4.与低碳成熟型城市相比,低碳后发型城市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城市经济增长 B.深化能源结构调整C.推进绿色城镇建设 D.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考点五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不同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资源基础,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新的社会阶段的出现,都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伴随者人地关系的演变。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知识点1 走向生态文明(基础)
含义: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典例:浙江省吉安县。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2)保障措施根本措施: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具体措施: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首先,要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途径
保障资源领域的国家安全,意味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持续、可靠和有效地供给。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方面的基本态度和行动方向;对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活动产生直接作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技术等产生全面的影响。其中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运输尤为重要。
知识点2 生态文明下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战略和政策(基础)
保障资源领域的国家安全措施:①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根据本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费需求,结合国际市场,国家制定战略资源开发的战略,并通过具体的规划进一步细化该战略。
保障资源领域的国家安全措施:②加强战略资源储备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宗旨,储存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作用的战略资源,以备非常时期利用。
我国于2004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在浙江舟山等地建立了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以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
保障资源领域的国家安全措施:③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对资源安全影响巨大。在资源进口运输通道单一且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旦遭遇封锁、禁运,国家资源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主要能源进口国石油运输通道建设措施
保障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需要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这就要求做好环境的常规保护、环境风险的预警防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等工作。(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在生态红线内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
(2)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①风险预警是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分析、推断,发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②风险防控是根据风险预警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应急响应水平和风险规避水平。(3)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建立系统、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是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应急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了规范的流程和相应的责任主体,以实现科学、有序、高效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参与防治环境污染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行动是公民的社会责任。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推动公众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行动,是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1)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许多国家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出规定。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要求每个公民认真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并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到日常行为中,用法律和相关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资源、环境法律和政策才能得以顺利实施。维护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才能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示例
(3)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公众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主要措施:加强宣传动员;推进资源、环境信息公开;畅通公众表达及诉求渠道,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相关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
必要性:①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②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③在全球化时代,各国要有国际视野,任何一个国家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国际合作的特点:当前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具有意愿高、涵盖面广、影响面宽、活动频繁等特点。国际社会围绕共同关心的资源、环境问题,实施了多种途径的国际合作。
知识点3 国际合作(基础)
资源、环境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
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态度及地位态度: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向持积极态度,愿意承担合理的国际义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地位: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一个学习者、参与者、受益者,逐步变成分享者、推动者、贡献者。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的相关国际合作(行动):①我国批准了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②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 、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③我国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解决自身资源、环境问题,还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其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下图示意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及相关地理事物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 )A.河流及湖泊附近B.近海的大陆架区域C.沿海的陆地区域D.北部山地丘陵区域
2.我国设立生态保护红线的主要目的是( )①稳定粮食的产量和质量②推动海洋科学考察的发展③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④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江苏省为保障生态保护红线所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完善生态环境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B.实施生态修复,多建立自然保护区C.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减轻环境压力D.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资源的开发
01 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某年8月份进行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线(如下图)。
(1)概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2)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3)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1)概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
(2)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
(3)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规律:整体先上升后下降。
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排放二氧化碳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
此说法不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参与全球的碳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演替为草本,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土壤中温室气体的来源和形成土壤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涉及三种气体:一氧化二氮(N2O)、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这些气体的排放是由复杂的微生物过程驱动的。首先,土壤中的细菌通过一系列反应将有机物分解为氨和亚硝酸盐。然后,其他细菌将这些氮化合物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从而释放出N2O。甲烷则是在缺氧条件下由细菌代谢产生的。而土壤中的CO2排放主要与土地的开垦、砍伐、焚烧以及有机质分解和呼吸作用等有关。
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土壤湿度、温度、土壤pH值、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施肥和农药的使用。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土壤中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速率。例如,气候变暖可能加速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导致气体排放量增加。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存在差异,湿地土壤是甲烷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由此引发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损失等诸多问题。其次,这些气体的排放还会影响氮循环和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影响大气和水体的化学成分,对环境产生潜在影响。
应对措施: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和农业实践,我们可以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为气候变化的缓解和适应做出贡献,例如采用科学的施肥和灌溉技术,以降低氮素的流失和渗漏,减少N2O和甲烷的排放,采用永久性耕作和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农业实践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储存,降低CO2的排放。同时,公众也应加强对土壤保护的认识,通过个人行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共同呵护地球生命之土。
(2023·湖南卷)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比完成下面小题。
1.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A.金属及金属制品B.化工制品C.机械制造产品D.电子产品2.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A.环境成本高B.人力成本高C.营销成本高D.研发成本高
3.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3·海南卷)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A.欧洲西部B.南太平洋C.南美洲中部D.中亚地区5.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B.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
6.(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公里。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图左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右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
绵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该如何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协同多部门,建立有序的管理机制,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划路径时尽量以桥梁、隧道代路,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施工期间减少破坏林地、渣土堆放,控制施工时间和范围;运行时加强巡护,控制车速,在大熊猫活动期间可以局部封路。
7.(2022·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下图)。右图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
(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
(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
(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
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
“720高地”的建设:对720亩鱼塘进行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建成“720高地”。“720高地”的维护:加强生态修复,可以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可以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养殖用水净化后确保达标排放。
对当地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滨海生态湿地;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39讲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附战略与行动)(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热点应用,真题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39讲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附战略与行动)(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39讲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原卷版docx、第39讲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9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2节国家战略与政策国际合作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资源短缺,水资源,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考点二国际合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