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解说事理的说明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习目标】
学会一种知识:物候学。
掌握一种方法:事理说明。
激发一种兴趣:探索大自然奥秘。
【教学重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难点】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过程】
一、妙引明标
以诵读“九九歌”“二十四节气歌”等,导入学习。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果树开花:桃花开,杏花败,梨花出来叫奶奶。
布谷鸟: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展示、解读、朗读三个学习目标:
1.学会一种知识:物候学。2.掌握一种方法:事理说明。3.激发一种兴趣: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板书)
二、检查预习
了解作者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中国近代 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 者,是中国物候学的 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学生了解作者作品
自由朗读全文,积累生字词:
注音、释词,归纳成语:
千年万载 记载 载歌载舞 风雪载途 装载
下载 翘首 连翘 翘尾巴
翩然: 簌簌:
次第: 短促:
:年年如此,每年都是这样。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本文指昆虫无声
:无息、无影无踪。
三、知行研讨
学习、评价任务一:
齐声朗读课文 1~3段,完成“目标一”。
1.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分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属于 事物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属于 事理说明文 。
2.读完这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影响物候的要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习、评价任务二:
浏览课文,完成“目标二”。
1.快速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影响物候的要素
第四部分(11、12):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全文的结构特点是 总分总 。
3.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
图片展示: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三月的内蒙古与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四月的内蒙古与四月的大连
小组竞学,展示、明确:
逻辑顺序;总-分-总。
明确、提升: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刚盛开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无处寻觅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2.运用物候学知识解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里这句诗描写的自然现象。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明确、提升: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大西北地区八月就下雪,说明物候与纬度有关,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四、跃彩鉴赏
学习任务三:赏读课文,完成“目标二”。
1.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小组竞学,展示、明确:
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引资料,摹状貌,列图表,下定义。
说明语言:科学、严谨,生动、准确。
五、立德树人
学习、评价任务四:了解竺可桢“言必行,行必果”“智体并重”的事迹,完成“目标三”。
气象学家竺可桢,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
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
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但他又一想,谁叫我的身子骨长得这么瘦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犯不着为一两句恶语,就跟人撕破脸皮争吵起来。
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既然立志要为拯救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的病弱身体!
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有一天清晨,竺可桢刚一醒来,就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从窗户往外一瞧,密密麻麻的雨点下得正紧。今天还要不要按时起床锻炼呢?他刚犹豫了一下,马上又坚定起来:不行,有一回间断,就可能有第二回、第三回……于是,他迅速起床,冒雨跑完了规定的路程。
这样坚持了一个时期,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小组竞学,展示、明确: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尊重大自然,以自然为本。
积累古代农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咝咝虫,叫三声,不下雨,就刮风。
布置作业:完成《课精测试》《同步练习》习题。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物候学 事理说明
逻辑顺序 语言生动准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展我风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共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想,教学过程,导语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