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生物考点一遍过(一轮讲义) 考点02 生物与环境
展开一、注重根底,回归教材
1.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
2.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教材是有编写体系的,各单元、章、节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二、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1.关注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教师一定要关注与生物科学相关的新闻事件、科学技术开展的成果,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2.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三、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初中生物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和思路,掌握要点和规律。
考点02 生物与环境
中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2.分类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都影响着它们的生活,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及常见实例如下表: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
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等。如有些动物形成了适应环境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的适应,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能适应所有的环境。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也有影响。如池塘里的生物对于水生环境是适应的,如果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地势的改变,池塘逐渐干涸了,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生物就会死亡,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例如,蚯蚓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
五、科学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
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单因子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
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③可重复性原则: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向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儿童疾走追黃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答案】D
【解析】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
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属于防御行为,体现生物适应环境。
故选:D。
方法点播
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生物影响环境还是环境影响生物,我们可以将题干用“因为……,所以……”来造句,就可以准确地判定是谁影响了谁。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的判断:一般给出的环境比较特殊,其他生物都不能生存,而且对环境作出一定的改变。
2.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D.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答案】B
【解析】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是生物适应环境,ACD错误;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故“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B正确。故选:B。
考向二 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3.在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设计对照实验时应当注意( )
A.所有条件都相同B.所有条件都不同
C.只有光这一个条件不同D.除光外其他条件都不同
【答案】C
【解析】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唯一变量是光照。设计对照实验时,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鼠妇的数量、湿度等。因此“设计对照实验时”,将鼠妇生活的环境分为明亮和阴暗两组。故选:C。总结提升
对照实验原则: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他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保证“其他条件的完全相等”。
其他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2)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3)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4)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
4.你们学习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提出问题: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
(二)作出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
(2)设置相同点:在铁盘内放一层湿土。将10只鼠妇平均分成组,分别放入铁盘两侧的中央。
(3)设计实验: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形成一组__________。
(四)实施计划:
(4)处理实验结果时,要计算全班各组数据的 _________,这是为了___________。实验结果是:鼠妇在___________处的明显多于在__________处的。
(五)得出结论:
(六)表达和交流:
(5)在交流中,有位同学提出我想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这样更方便,你觉得合适吗? _________。你觉得合适可以不答,不合适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实验所用鼠妇应该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
(3)对照实验
(4)平均值 减小实验误差 阴暗 明亮
(5)不合适 如果只用1只鼠妇,偶然性太大,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6)放回适于鼠妇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学习小组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提出问题: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因此将提出问题变成肯定或者否定的陈述句,即,作出假设: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
(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所以就要设置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都相同的对照实验。对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就是设置了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组。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光照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4)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计算实验结果时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防止出现偶然因素。实验结果是鼠妇在阴暗处的明显多于在明亮处的。由此可见: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
(5)不合适,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因此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才有可信度。只用一只鼠妇不行。因为用一只鼠妇有很大的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
(6)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成后,我们小组要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1.冬天,我们见不到青蛙、蛇等小动物,它们都冬眠了,这是由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躲避敌害
2.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大雁南飞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4.荔枝不能在北方地区很好地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温度低B.北方降雨少
C.光照强度不够D.土壤酸碱度不适合
5.下列哪项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
A.阳光
B.害虫
C.温度
D.水
6.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这说明( )
A.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够破坏环境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7.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北极熊白色的体毛
B.鱼的体型为梭型
C.牦牛的绒很保暖
D.大树底下好乘凉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植物
B.动物
C.细菌、真菌
D.水分和阳光
9.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吗?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2)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____________引起的。
(3)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________。
(4)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_____(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5)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10.(2020•泰安)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应某一特定环境的生物在进化上一定比较高等
B.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C.引入外来物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增强温室效应,会提高光合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11.(2020•连云港)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
12.(2020•齐齐哈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阳光B.水分C.温度D.空气
13.(2020•德州)下列诗句或歌词中,能体现温度对生物影响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14.(2020•沈阳)下列选项中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C.沙漠里的植物种类稀少
D.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
1.【答案】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枣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冬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B正确。
2.【答案】D
【解析】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南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B正确;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C正确;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
3.【答案】A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符合题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B不符合题意;
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环境极其干旱,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解:香蕉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忌霜冻。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要求气温在24℃以上,夏季不超过35℃.冬季不低于15℃.气温降至10℃时,植株生长缓慢,果实发育期延长,品质差,香蕉喜高温,通常生长温度20~35℃,最适温度24~32℃.因为在北方地区,温度达不到香蕉的生长的适宜温度,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B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据此解答。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阳光、温度、水等属于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害虫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故选B。
6.【答案】A
【解析】物对环境在适应的同时,又对环境有影响的作用,可以从蚯蚓的生活习性方面来解答。
蚯蚓在土壤中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蚯蚓能富集养分,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实验证明,有蚯蚓栖息的周围土壤中,许多无机盐的元素,如磷、钾、钙、镁等增加数倍,蚯蚓对环境有影响。故选A。
7.【答案】D
【解析】北极熊白色的体毛与北极雪地的颜色一致,有利于保护自己,是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A不符合题意;
鱼的体型为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是鱼类对水生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牦牛的绒很保暖,是与青藏高原寒冷的环境相适应,C不符合题意;
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C符合题意。
9.【答案】(1)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
(2)海拔高度(变量)
(3)b组
(4)平均值
(5)D
【解析】(1)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是: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2)对照实验是在研
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3)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所以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b组,对照组是a组。(4)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防止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组实验,最后取平均值。(5)海拔越高,风力越大,植株高了反而无法生长,所以海拔越高,越适合植株较低的生长。故而第一组中:a组的比b组的长势好;第二组中:c组的比d组的长势好。
10.【答案】B
【解析】解: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不如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能生存,但人类却不能生存,A错误;
B、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主要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正确;
C、引进一些外来物容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当地的生物生存,C错误;
D、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应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才会提高光合效率,改善生态环境,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春雨贵如油”说明植物生长都需要水分,B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解: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光照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抑制顶端优势的结果,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C错误;
D、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长需要水分和光照,D错误。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是生物带给环境得改变,能反映生物对环境影响,A正确。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
C、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地区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总与周围环境相似,不被天敌发现,是长期的进化形成的,是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D错误。
故选:A。
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常见实例
温度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
水分
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上多不毛之地,近水处出现绿洲
光
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猫头鹰白天休息而晚上觅食
生物的相互关系
合作关系
寄生关系
竞争关系
捕食关系
共生关系
实例
蚂蚁群体
噬菌体与细菌
杂草和水稻
猎豹和羚羊
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最新中考生物考点一遍过(一轮讲义) 考点43 生物的变异: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生物考点一遍过(一轮讲义) 考点43 生物的变异,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注重根底,回归教材,关注生活,学以致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中考生物考点一遍过(一轮讲义) 考点28 激素调节: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生物考点一遍过(一轮讲义) 考点28 激素调节,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注重根底,回归教材,关注生活,学以致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中考生物考点一遍过(一轮讲义) 考点23 血管: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生物考点一遍过(一轮讲义) 考点23 血管,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注重根底,回归教材,关注生活,学以致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