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点01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原卷版+解析))
展开1.概括说明对象
点拨: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能区分说明对象分为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理两类;其次是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性说明文的特征多为外部特征,事理性说明文的特征多为内在特征。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定要关注文章中心句和段落概括句,在标题中寻找特征;用原文回答;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即,在各段段意的归纳中提取组合特征。同时还要分清究竟,是说明对象的总特征还是局部特征。当然,题目中所给的答题范例很有价值,要特别注意。
2.理解说明内容
点拨:概括说明的内容必须筛选出段落内容的主要信息,因此一定要善于捕捉关键词句。考题有时是对某一段落说明内容的概括,有时是对全文多方面说明内容的概括,有时是对两个说明内容的比较,有时是对多角度说明内容的梳理,同时也要注意范例的提示性作用。
3.概括说明对象,理解内容的具体方法
(1)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词语填空。
答题技巧:捕捉煮文中的关键词,找出相对应的原文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2)研读文章进行概括。
(3)词语的指代义和比喻义。
答这一类型题时遵循两个原则,就近原则、替换原则。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具体做法,一是回到原文,照抄原句;二是概括原文内容。
(二)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题技巧:一般来说,这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都要以下的形式来回答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特别关注说明方法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举例子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总出现在它之前,回答例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时,要讲清它具体说明了什么。作比较的句子往往会出现 “比……多”、“相当于”或“是……的几倍”之类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词语。有时文中只是将两种情况并列在一起以示对比,可能还以分号相隔。
(三)结构与顺序
1.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式、承接式、层进式(递进)等。(结构包括段落)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
方式安排。
(2)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3)层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2.把握结构的意义
开头作用有:(1)引出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2)提出说明的问题;(3)照应题目。
中间作用有:承上启下
结尾作用有:(1)总结全文或前文;(2)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效果上: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讲故事、神话传说,引用古诗文、谜语,使文章富有诗意,增强文学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说明文的顺序
(1)常用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由表及里、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逻辑顺序(事理顺序):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个别、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熟悉到陌生。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段落结构,概括段意。还要关注每段总起、归纳句,段内、段落间的过渡句,能体现说明顺序的重要词语。
(2)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3)答题技巧:找准关键词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例如空间顺序较多使用方位词;时间顺序较多用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逻辑顺序则关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注意】: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4.段落顺序能够调换与内容回归
(1)段落互换:
答题技巧:现表明态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调换段落顺);概括各段内容;在阐述理由(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事物发展的规律)接着表明调换后会怎样(调换后不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不仅要考虑互换段落之间的关系,还有考虑所换段落与其上下文的关系,结构上的关系。
(2)材料回归:
确定位置+概括材料内容+符合某段说明内容+与上/下文是(一般上文最后一句,下文第一句)……(照应、承接等)关系。
该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考察学生对这类题型答题思路。因此一定要将这些答题技巧熟记于心,才能自如运用。
(四)考察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用语准确(体会修饰性、限定性词语的作用,运用替换、删除等方法辨析。 )
(1)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答题技巧:这类关于词语是否删去的答题。大体步骤如下:首先表明自身态度,删还是不删,其次再解释词语本义,语境义代入句意,接着对删去或者调换之后含义进行比较,指出不符实际之处,最后明确不能,并说“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2.表达简洁(注意具体语言环境中某些模糊语言的作用。 )
3.说明通俗(把抽象的概念说得更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更浅显、把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说得生动些。 )
4.生动(多用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第二人称,我们等)趣味性
(五)其他题型
1.词语含义
(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这是对学生文字的书写、词义的辨析(包括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词语的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理解的考察。要认真仔细阅读对应的段落,思考词义,比较异同,注意搭配等。
答题技巧:在理解文中词语含义时,一般是通过上下文研究得出,可以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替代词,或者根据词语本身含义结合语境义进行解释,使用修辞或者指代义的还原即可。
(2)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
答题技巧:直接在原文中就能找到。
(3)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
答题技巧:能够辨析词语,掌握每个词语的意思及用法,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意思恰当的词语。
2.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式: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②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③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④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3.发散创新,开放性试题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已见,但在答题时要就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
(1)理解能力和综合考察能力
(2)答题技巧:这类题一定要掌握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并能够将文中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与现实生活相迁移来答题。
例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eq \\ac(○,1)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 动力、 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机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像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 年6月1日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 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4.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5.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16.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17.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8分)
利:(1) ;
(2) 。
弊:(1) ;
(2) 。
18.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3分)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6分)
时间都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 (míng)。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同时,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不大。
③研究发现,更有趣的现象是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几乎完全丢失。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8岁左右,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 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你会发现: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一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我们做了个实验——让年轻人和老年人同时估测1分钟的时间。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1分钟时间已经到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却还没意识到时间已经超过了。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
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0.(1)根据拼音,第①段“ ”上应填入的汉字是 。(2分)
(2)联系上下文,第⑤段“□”处应填入的字是 ;第⑦段“□”处应填入的数据是 。(2分)
11.第②—⑦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部分针对 和 的现象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则分析了 的原因。(4分)
12.本文标题的妙处在于(1) ;
(2) 。(4分)
13.第⑤段、第⑥段和第⑦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何异同?其共同作用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5分)
神秘的“蓝色幻影”
①在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蝴蝶,它们硕大的翅膀闪耀着蓝色的光泽,如同一道道“蓝色幻彩”在丛林中迅速穿梭-这就是神秘的闪蝶。
②闪蝶,又称“闪光蝶”,属于鳞翅目闪蝶科。主要分布在南头洲,少数分布于墨西哥及北美洲南部,目前已发现的品种约有80多种。冈蝶属于大型蝴蝶,最小的翅展也有75毫米,最大的则超过200毫米。
③这种蝴蝶因其翅膀上绚丽的金属光泽,而倍受世界各地蝴蝶爱好者的青睐。那么,闪蝶的翅膀为什么能闪光呢?
④在生物学上,蝴蝶的颜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色素色,也称化学色;另一种是结构色,也称物理色。我们所熟知的粉蝶,翅膀上的色彩就多属于前者,而闪蝶的金属色则属于后者,也就是说,它的颜色并非源于色素,而是源自一种光学效应。
⑤闪蝶的翅膀布满了数百万的角蛋白鳞片。平时我们用手捕捉蝴蝶时,手上会粘一些粉末,这些“粉末”其实是各种形状的鳞片。比起普通的蝴蝶,闪蝶的鳞片在结构上更复杂,它是由多层立体的栅栏构成,类似于百叶窗,当光线照射上去时,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物理现象,于是呈现出了彩虹般的绚丽色彩。在这些鳞片中有部分是透明的角蛋白鳞片,它们的排列方式可以随意调整光线,并是增强反射,但他们的反射仅限于可见光中的蓝谱,所以,当一种闪蝶在丛林中飞舞时,“蓝色幻影”便出现了。
⑥当然,在失去光照时,闪蝶的翅膀就会失去绚丽的颜色,显出它本身的颜色-深棕色。
⑦很多人会好奇,如此绚烂夺目的蓝色不会给闪蝶带来危险吗?其实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在飞行时,闪蝶翅膀的闪烁会让想捕食它的鸟类眼花缭乱,从而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除此之外,闪蝶还可以利用自己身上的蓝色寻找配偶。
⑧如今,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闪蝶的发光原理,开发出了新一代的平板显示器,解决了反光带来的可视性问题。一些布料生产商也通过模仿闪蝶的鳞片,成功地研发出了通过改变纤维的厚度和结构来形成色彩的布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染色所产生的污染。
⑨可现如今,人类的活动已严重威胁到了闪蝶的生存,经济发展与物种保护间的平衡实在脆弱不堪。或许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雨林中的那道“蓝色幻影”是无法替代的大自然的恩赐。
11.根据文章第③—⑧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1)
(2)
闪蝶发光的作用
闪蝶 (3)
开发出新一代平板显示器
对闪蝶发光原理的运用
(4)
12.分析第②段加粗字的作用(3分)
13.对第⑤段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本段介绍闪蝶发光是因为翅膀布满的角蛋白鳞片被光照射,发生各种物理变化。
本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着重说明了闪蝶鳞片结构更复杂,色彩更炫丽。
本段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闪蝶折射蓝光后,颜色更梦幻。
本段介绍闪蝶仅能反射可见光谱中的蓝光,所以在雨林中见到的是“蓝色幻影”。
14.选文第⑥段能否可以删去?说明理由(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一14题(16分)
留住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
①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
②最早的叫卖,可以追溯到殷商。屈原《天问》中的“鼓刀扬声”指屠夫舞刀剁肉,大声吆喝。宋朝吴自牧《梦粱录》的“歌叫关扑”是歌乐戏唱的叫卖兜售与投壶抽奖游戏的结合。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中“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到晚清民初,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
③各地的叫卖声,呈现着本土的城乡风情。
④老北京叫卖声既有规矩,又有艺术性,这与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有关。如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人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萧乾的耳中,胡同里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抑扬顿挫,变化颇多。“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样的声音穿越时代,历久弥新。
⑤上海弄堂空间围合封闭,小贩们叫卖的声音便显得格外响亮,透过窗户就可听见。“五香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馄饨吃伐馄饨”……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情韵。
⑥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叫卖声大多简洁明了,节奏自由,旋律悠长。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山地较多,加上当地的民歌类型,如信天游、花儿等,本身就有着曲调悠扬粗犷的特点,因此叫卖调也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体现出人民的审美诉求。
⑦叫卖声是最难传承和保护的声音文化遗产之一。“(货声)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1906年,蔡绳格著《一岁货声》首开中国声音文化遗产研究之先河。该书从清末至新文化运动一直以手抄本存世。还有大量京味文学、曲艺及电影中也保留了各地的叫卖声。
⑧新世纪以来,各地越来越多的叫卖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如老北京叫卖、姑苏吆喝、太原市声等。另外,得益于数字化保护和全媒体传播,现实生活中消失的叫卖声还在社交媒体、短视频中得以重现。有的吆喝声还被申请为声音商标,以数字音频的载体模式,广泛运用于文旅文创的研发之中。
⑨叫卖声见证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迭代,书写着华夏各地的城乡风情。人们也努力保护和传承着这份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12.根据第③一⑧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13.第⑧段中加点词“越来越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加以分析。(4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如何保存和推广老北京的声音,再给秦思源提出两条不同类型的建议。(4分)
艺术家秦思源位于史家胡同的家被改造为博物馆,他在其中辟出一个6平米的空间,专门展示老北京的声音。他找来熟悉老北京生活的、会百余种叫卖声的收藏家阿龙,录下了卖糖葫芦、包子、砂锅、杏儿、樱桃等游商的叫卖声,脚铃、糖锣、虎撑等响器的声响,还有旧时北京驼队的铃声。
(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5分)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十一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⑥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⑦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⑧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⑨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了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的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结合内容,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以下选文是从原文中截取的一段,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它应处的恰当位置。
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以上这段文字应该放在文中的如下位置
A.③④之间 B.④⑤之间 C.⑤⑥之间 D.⑧⑨之间
(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研究植物预测功能的意义。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6分)
我们为什么打喷嚏?
①“阿嚏!”打喷嚏的时候,如果是在西方国家,可能旁边会有人说:“保佑你!”而在中国。则可能有人会说:“谁想你了?”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诗经》中已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的诗句,意思是:我忧心忡忡睡不着,你想念我让我打喷嚏。
②打喷嚏当然不是因为有人在想你,而是因为有东西(例如灰尘)刺激鼻腔粘膜后产生的本能反应。鼻腔粘膜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一种叫组胺的物质释放出来,刺激粘膜上的分泌细胞生产粘液,为打喷嚏做准备(如果鼻腔干燥的话是打不了喷嚏的)。与此同时,神经信号从三叉神经传递到了脑干的呼吸中枢,脑再把信号传到与呼吸有关的肌肉,刺激它们收缩,不由自主地吸气,关闭呼吸道,挤压胸部,然后快速地呼气。这时,肺部里的空气向上、向外喷射而出,张嘴发出响亮的声音,鼻涕、唾液也跟着飞射出去。打喷嚏时空气的喷射速度极快,能达到每小时160千米。相当于台风的速度。而一次喷嚏可能打出成千上万粒飞沫,飞出几米远
③打喷嚏有什么用呢?由于喷嚏是因为有外来物刺激鼻粘膜产生的,人们马上会想到,打喷嚏是为了把这些有害物质清除出去,同时也能清洁鼻腔,让鼻腔更好地发挥过滤空气的作用。问题是,成年人在打喷嚏时通常是张大嘴巴的,这样就不容易把鼻腔里的脏物排出去,对鼻腔的清洁作用很有限。像大多数哺乳动物,它们是闭着嘴打喷嚏的,能有效地清洁鼻腔。多数哺乳动物的嗅觉非常敏感,嗅觉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喷嚏清洁鼻腔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而人类的生存更多地靠视觉,嗅觉已大大退化了,喷嚏的好处也就没那么明显。
④打喷嚏不仅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反而有害处。某些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病菌、病毒都能刺激人体打喷嚏,随着飞沫喷射出去。这并不能减少体内的病菌、病毒,因为人体抵御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靠的是免疫系统,喷嚏排出的那点病原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病菌、病毒利用了人体的本能反应,巧妙地借助喷嚏来传播自己。人们打喷嚏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这倒像是一种自我保护,避免沾有病菌、病毒、脏物的飞沫进入眼睛。
⑤有很多因素都会让人打喷嚏,除了灰尘、病菌、病毒,还有刺激性气体、花粉、螨虫、温度的变化等。奇怪的是,有的人遇到强光时,例如从室内走到阳光下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喷嚏。大约25%的人会有这种“光喷嚏反射”,它是刺激眼睛直接导致的,没有经过鼻腔的中介。
⑥为什么会是这样,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一种可能是神经的传导出现于扰。眼睛在感受到强光时,会发生“瞳孔光反射”,视网膜把突然感受到强烈光线的信号通过视觉神经传到脑。脑再通过神经发出指令。命令瞳孔收缩。视觉神经和三叉神经靠得很近,有些人的神经线路“绝缘"性能不好,在视觉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时,有一部分信号被附近的三叉神经接收了,从它那里传给脑于.发出了打喷嚏的命令。
⑦“光喷嚏反射”没有什么益处,通常也不会有害处。但是在很特殊的情况下会有风险。如飞行员驾机降落到海岸边或航空母舰时,水面反射的阳光如果刺激飞行员打喷嚏,就可能让他突然间失去控制。要避免这种风险很简单,戴上太阳镜即可,用不着祈梼“保佑你!”
第①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其作用是
(3分)
14、根据文章内容,打喷嚏对人的影响是 ,对鼻腔有限的清洁作用是 (4分)
15、文章依次介绍了引发人们打喷嚏的两种原因分别是 ,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这样安排顺序的理由。(6分)
1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打喷嚏跟“祸福先兆”“有人想念”等没有必然联系,只是人体应对刺激的本能反应。
B.大多数哺乳动物靠打喷嚏清洁鼻腔,保持嗅觉灵敏,对维持其生计没有很大的影响。
C.引起打喷嚏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灰尘、病毒、刺激性气体、花粉、螨虫和温度变化。
D.对于飞行员来说,避免“光喷嚏反射”可能带来的危险,戴上太阳眼镜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长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
郭超凯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作为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首次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将开展为期约 2 天的月面工作,采集约2千克月球土壤并进行密封封装,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 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这给起飞带来很大难度。此外,探测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首次 。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一路飞奔而去。但是仅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但在中国尚属首次,而且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 38 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 11 公里的速度。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将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科研人员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让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 7 \* GB2 \* MERGEFORMAT ⑺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随身携带各种“神器”,采集约 2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并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员将首次对中国自取月球样品进行存储、分析和研究。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探月梦想由来已久。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五度奔月,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 9 \* GB2 \* MERGEFORMAT ⑼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来源:中国新闻社 有改动)
1.联系文本内容,第 = 3 \* GB3 ③段和第 = 5 \* GB3 ⑤段的段首处应填的内容是:(4分)
(1)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首次 。
(2)第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段:首次 。
2.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加点词“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段,下列不属于造成嫦娥五号“月面起飞上升”难度的原因是( )(3分)
A.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处在四平八稳的状态
B.月面点火起飞危险,上升器因为地月距离遥远无法自救
C.地月环境差异颇大,探测器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制
D.月面起飞无人操控,航天器必须要依靠自主定位、定姿
4.第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段画线句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5.有人说,第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段内容似乎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9分)
古人的智慧——榫卯①
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②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叫——榫卯。
②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 各自一点改变,
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一连二,二连三,三接万物,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③榫卯结合,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始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很多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④木质材料由纵向纤维构成,只在纵向上具备强度和韧性,横向容易折断。榫卯通过变换其受力方式,使受力点作用于纵向,避弱就强。另外,木质材料受温度、湿度的影响比较大,榫卯同质同构的链接方式使得连接的两端共同收缩或舒张,整体结构更加牢固。而铁钉等金属构件与木质材料在同样的热力感应下,因膨胀系数的不同,从而在连接处引起松动,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
⑤在牢固的基础上,不同的榫卯满足于不同的应用方式,结构样式更是丰富多样。历数榫卯样式,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 “燕尾榫”、“穿带榫”等。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半榫”等。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等。三种结构的优势也各不相同。
⑥榫卯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体建构中所占比例较大。建筑中的木构是梁柱系统,家具中的木构是框架系统,两个结构系统之间同样都靠榫卯来连接,构造原理相同。根据建筑物体积、材质、用途等方面的不同,榫卯呈现出不同的连接构建方式。我国古建筑梁柱之间多以馒头榫、箍头榫、半榫、透榫、燕尾榫这五种榫卯方式相互搭配,穿插配合。
⑦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甲】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妙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乙】金属材质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
⑧榫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俗话说“榫卯万年牢”,不用一颗铁钉,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使用百年而依旧坚固美丽。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出自《新华网》 有改动)
【注音与注释】①榫卯:sǔn mǎ ②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
1. 在第②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各自一点改变, 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2.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
。(4分)
3. 本文围绕“榫卯”,依次从 、 、榫卯的类型、 、
五个方面进行说明。(4分)
4. 阅读第⑦段,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优点是① ;② 。(2分)
(2)【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4分)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运用了列图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榫卯进行了说明。
B. 第④段所说明的榫卯结构牢固的原因都属于物理性质。
C. 榫卯结构可以分为三类。其中,第三类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优势最大。
D. 我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体建构是榫卯结构,两者的结构系统相同,构造原理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18分)
石狮为什么不像石狮
①行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我们常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石狮,有的面目狰狞,龇牙咧嘴;有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在很多旧时的宅院、园林、寺庙前,石狮是必不可少的镇宅之物。可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它们时,往往都不敢确定它们是“狮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②这需要从狮子的来源讲起。狮子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对于中原地区来说,狮子是外来之物。中原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狮子化石,传世文献中也没有任何关于狮子诞生于古代中原地区的记载。
③目前最早能见到“狮子”身影的文献为《汉书》,那时它作为贡品传入中国。“明珠、文甲、通厚、翠洞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从《汉书》中可大致看出,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狮子开始传入中国。当然,在西汉之前没有关于狮子的文献记载也不能说明狮子没有出现过。
④先秦时期有关于“狻麑”这种动物的记载,《穆天子传》中提道:“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麑)、野马走五百里。”《尔雅》也描述了这种动物“狻麑,如虦貓,食虎豹”。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狻麑与狮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跑得很快、凶猛异常。但是狻麑又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所以难以分辨狻麑到底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只存在于神话中。
⑤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即便有狮子作为贡品进入中原,那么数量也不会很多。因为古代虽然开通了丝绸之路,但交通仍然极为不便。要远程运送这么一个庞然大物,避开粮草问题不说,路上需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就是一大难题。
⑥可见,这样的进贡很难发展其规模,再加上这样的猛兽抵达京城之后,民间的工匠、艺术家很少有机会见到一面,所以这与它们存在于传说中,在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别。
⑦除了上述原因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狮在外形上更像传说中众多神兽的结合,反而不像狮子之外,随着朝代变迁,石狮的神韵与狮子有所出入也是一大原因。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雕匠们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更注重石狮的神似,于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尽一切可能赋予狮子威武、凶猛的形象。从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石狮身上的翅膀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⑧隋唐时期,虽然狮子除了看守陵墓之外,还用来镇守宫殿、大门,但造型上仍然继承了前代的许多特点。宋元时期,石狮的形象虽然仍有唐之遗风,但是唐代狮子那种昂扬雄浑的神韵和狞厉威严的宗教意趣大大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驯柔情的世俗意味。造型中的狮子挂铃铛,悬绶带,飘彩巾,吊红缨,体积也日渐缩小,不再使人望而生畏。
⑨到了元明清时期,石狮的雕刻从宫廷走向民间,发展出很多的风格,地方特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这段时期雕刻出来的石狮更加精致,一些细节(比如颈部的项饰)也开始变得多样。尤其是清代与唐宋狮子相比,神韵不足,精细有余。
⑩清代晚期之后,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石狮开始批量生产,失去了它作为工艺品的一些特点,地方特色渐渐消退,神韵大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些石狮甚至像一种宠物,失去了威风凛凛的感觉。
EQ \\ac(○,11)________________,导致石狮从外形上与狮子相去甚远;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石狮在神韵上与狮子的相似之处也有所消减,这些都使得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
——选自《读写月报》(有删改)
1.请从简析标题“石狮为什么不像石狮”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⑴ 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⑵请根据文意,将下列石狮的艺术风格信息与相关朝代连线。(4分)
体积缩小,温驯柔情 魏晋南北朝
地方特色,精细有余 隋唐时期
富有想象,威武凶猛 宋元时期
昂扬雄浑,狞厉威严 明清时期
3.联系全文,请在第 EQ \\ac(○,11)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以总结全文。(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石狮从外形上与狮子相去甚远;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石狮在神韵上与狮子的相似之处也有所消减,这些都使得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
4.有人认为本文第④段不必放入文中,你认为呢?请简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01 说明文阅读 常见题型
(一)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说明的内容
1.概括说明对象
点拨: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能区分说明对象分为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理两类;其次是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性说明文的特征多为外部特征,事理性说明文的特征多为内在特征。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定要关注文章中心句和段落概括句,在标题中寻找特征;用原文回答;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即,在各段段意的归纳中提取组合特征。同时还要分清究竟,是说明对象的总特征还是局部特征。当然,题目中所给的答题范例很有价值,要特别注意。
2.理解说明内容
点拨:概括说明的内容必须筛选出段落内容的主要信息,因此一定要善于捕捉关键词句。考题有时是对某一段落说明内容的概括,有时是对全文多方面说明内容的概括,有时是对两个说明内容的比较,有时是对多角度说明内容的梳理,同时也要注意范例的提示性作用。
3.概括说明对象,理解内容的具体方法
(1)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词语填空。
答题技巧:捕捉煮文中的关键词,找出相对应的原文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2)研读文章进行概括。
(3)词语的指代义和比喻义。
答这一类型题时遵循两个原则,就近原则、替换原则。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具体做法,一是回到原文,照抄原句;二是概括原文内容。
(二)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题技巧:一般来说,这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都要以下的形式来回答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特别关注说明方法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举例子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总出现在它之前,回答例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时,要讲清它具体说明了什么。作比较的句子往往会出现 “比……多”、“相当于”或“是……的几倍”之类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词语。有时文中只是将两种情况并列在一起以示对比,可能还以分号相隔。
(三)结构与顺序
1.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式、承接式、层进式(递进)等。(结构包括段落)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
方式安排。
(2)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3)层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2.把握结构的意义
开头作用有:(1)引出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2)提出说明的问题;(3)照应题目。
中间作用有:承上启下
结尾作用有:(1)总结全文或前文;(2)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效果上: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讲故事、神话传说,引用古诗文、谜语,使文章富有诗意,增强文学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说明文的顺序
(1)常用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由表及里、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逻辑顺序(事理顺序):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个别、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熟悉到陌生。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段落结构,概括段意。还要关注每段总起、归纳句,段内、段落间的过渡句,能体现说明顺序的重要词语。
(2)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3)答题技巧:找准关键词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例如空间顺序较多使用方位词;时间顺序较多用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逻辑顺序则关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注意】: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4.段落顺序能够调换与内容回归
(1)段落互换:
答题技巧:现表明态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调换段落顺);概括各段内容;在阐述理由(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事物发展的规律)接着表明调换后会怎样(调换后不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不仅要考虑互换段落之间的关系,还有考虑所换段落与其上下文的关系,结构上的关系。
(2)材料回归:
确定位置+概括材料内容+符合某段说明内容+与上/下文是(一般上文最后一句,下文第一句)……(照应、承接等)关系。
该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考察学生对这类题型答题思路。因此一定要将这些答题技巧熟记于心,才能自如运用。
(四)考察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用语准确(体会修饰性、限定性词语的作用,运用替换、删除等方法辨析。 )
(1)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答题技巧(非常重要):这类关于词语是否删去的答题。大体步骤如下:首先表明自身态度,删还是不删,其次再解释词语本义,语境义代入句意,接着对删去或者调换之后含义进行比较,指出不符实际之处,最后明确不能,并说“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2.表达简洁(注意具体语言环境中某些模糊语言的作用。 )
3.说明通俗(把抽象的概念说得更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更浅显、把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说得生动些。 )
4.生动(多用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第二人称,我们等)趣味性
(五)其他题型
1.词语含义
(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这是对学生文字的书写、词义的辨析(包括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词语的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理解的考察。要认真仔细阅读对应的段落,思考词义,比较异同,注意搭配等。(词语选择或者解释8年考了6次)
答题技巧:在理解文中词语含义时,一般是通过上下文研究得出,可以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替代词,或者根据词语本身含义结合语境义进行解释,使用修辞或者指代义的还原即可。
(2)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
答题技巧:直接在原文中就能找到。
(3)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
答题技巧:能够辨析词语,掌握每个词语的意思及用法,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意思恰当的词语。
2.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式: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②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③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④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3.发散创新,开放性试题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已见,但在答题时要就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
(1)理解能力和综合考察能力
(2)答题技巧:这类题一定要掌握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并能够将文中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与现实生活相迁移来答题。
例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eq \\ac(○,1)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 动力、 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机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像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 年6月1日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 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4.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5.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16.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17.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8分)
利:(1) ;
(2) 。
弊:(1) ;
(2) 。
18.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3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14.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 15.A
16.不能删去。“左右”表示概数;如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为三年前的十分之一,是个确定的数值,与事实不符;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利:(1)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
(2)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
弊:(1)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2)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18.评分说明:(1)例子必须是日常生活(2)影响可正面可负面
答案示例: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方便、快捷、能避开交通拥堵。
14题
评分细则
1.主语不出现不扣分。2.“迅速崛起”、“迅速发展”、“迅速壮大”、“迅速兴起”、“突然出现”、“突然崛起”均得2分。3.“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频频出现”、“进入视线”、“脱颖而出”、“流行”、“广泛使用”等得1分。4.“受人青睐”等得0分。
16题
评分细则
1.“不能删去”不作为采分点,不赋分。2.“左右”表概数或写“表约数”或直接解释为“大约”、“大概”、“上下”得1分。3.语境义表达完整得2分,如只写套话“如删去,与事实不符”得1分。4.“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得1分。
17题
评分细则
1.标准答案第1点中的“提升国家军事实力”不作为采分点。
2.利:要分“军事”和“民用”两个角度作答。如答题完整,各得2分。少一个角度扣2分。“民用”角度必须将第5段概括进去,内容是“娱乐”或“高端消费”等,如未涵盖则该角度扣1分。“军事”与“民用”笼统作答得2分,在此基础上再找具体答题点,如标准答案上所列举要点,有一点即给1分。
3.弊:标准答案上“可能”一词不作为采分点,需分别概括第6、7段要点,按标准答案给分。如未进行概括或只在文中抄录一句意义上有点相关的句子或概括错误不得分。
18题
评分细则
标准答案3分,例子2分,影响1分。
例子中融合了影响,可得3分;使用了文中的例子,如“救灾”不给分;想象不合理,举例不当不给分。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6分)
时间都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 (míng)。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同时,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不大。
③研究发现,更有趣的现象是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几乎完全丢失。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8岁左右,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 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你会发现: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一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我们做了个实验——让年轻人和老年人同时估测1分钟的时间。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1分钟时间已经到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却还没意识到时间已经超过了。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
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0.(1)根据拼音,第①段“ ”上应填入的汉字是 。(2分)
(2)联系上下文,第⑤段“□”处应填入的字是 ;第⑦段“□”处应填入的数据是 。(2分)
11.第②—⑦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部分针对 和 的现象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则分析了 的原因。(4分)
12.本文标题的妙处在于(1) ;
(2) 。(4分)
13.第⑤段、第⑥段和第⑦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何异同?其共同作用是什么?(4分)
10.(1)(2分)鸣 (2)(2分)快 5%(或者1/20)
11.(4分)3岁以前的记忆很难保持(1分) 7岁开始几乎对童年记忆完全丧失(1分) 随着年龄增长,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2分)
12.(4分)(1)“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首歌的歌名,传唱度较广,可以引发读者的共情点(阅读兴趣)。(2)题目运用设问,引发人们对“时间都去哪了”这一问题的思考。(3)引出读者对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的进一步思考:不同年龄的人对于时间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同年龄的人们对时间的感受是不同的?(任意两点即可,各2分)
13.(4分)三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第⑥段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⑦段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分)都是为了说明小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慢而年纪大了觉得时间过得快的原因。(2分)
2022 虹口线下二模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5分)
神秘的“蓝色幻影”
①在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蝴蝶,它们硕大的翅膀闪耀着蓝色的光泽,如同一道道“蓝色幻彩”在丛林中迅速穿梭-这就是神秘的闪蝶。
②闪蝶,又称“闪光蝶”,属于鳞翅目闪蝶科。主要分布在南头洲,少数分布于墨西哥及北美洲南部,目前已发现的品种约有80多种。冈蝶属于大型蝴蝶,最小的翅展也有75毫米,最大的则超过200毫米。
③这种蝴蝶因其翅膀上绚丽的金属光泽,而倍受世界各地蝴蝶爱好者的青睐。那么,闪蝶的翅膀为什么能闪光呢?
④在生物学上,蝴蝶的颜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色素色,也称化学色;另一种是结构色,也称物理色。我们所熟知的粉蝶,翅膀上的色彩就多属于前者,而闪蝶的金属色则属于后者,也就是说,它的颜色并非源于色素,而是源自一种光学效应。
⑤闪蝶的翅膀布满了数百万的角蛋白鳞片。平时我们用手捕捉蝴蝶时,手上会粘一些粉末,这些“粉末”其实是各种形状的鳞片。比起普通的蝴蝶,闪蝶的鳞片在结构上更复杂,它是由多层立体的栅栏构成,类似于百叶窗,当光线照射上去时,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物理现象,于是呈现出了彩虹般的绚丽色彩。在这些鳞片中有部分是透明的角蛋白鳞片,它们的排列方式可以随意调整光线,并是增强反射,但他们的反射仅限于可见光中的蓝谱,所以,当一种闪蝶在丛林中飞舞时,“蓝色幻影”便出现了。
⑥当然,在失去光照时,闪蝶的翅膀就会失去绚丽的颜色,显出它本身的颜色-深棕色。
⑦很多人会好奇,如此绚烂夺目的蓝色不会给闪蝶带来危险吗?其实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在飞行时,闪蝶翅膀的闪烁会让想捕食它的鸟类眼花缭乱,从而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除此之外,闪蝶还可以利用自己身上的蓝色寻找配偶。
⑧如今,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闪蝶的发光原理,开发出了新一代的平板显示器,解决了反光带来的可视性问题。一些布料生产商也通过模仿闪蝶的鳞片,成功地研发出了通过改变纤维的厚度和结构来形成色彩的布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染色所产生的污染。
⑨可现如今,人类的活动已严重威胁到了闪蝶的生存,经济发展与物种保护间的平衡实在脆弱不堪。或许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雨林中的那道“蓝色幻影”是无法替代的大自然的恩赐。
11.根据文章第③—⑧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1)
(2)
闪蝶发光的作用
闪蝶 (3)
开发出新一代平板显示器
对闪蝶发光原理的运用
(4)
12.分析第②段加粗字的作用(3分)
13.对第⑤段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本段介绍闪蝶发光是因为翅膀布满的角蛋白鳞片被光照射,发生各种物理变化。
本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着重说明了闪蝶鳞片结构更复杂,色彩更炫丽。
本段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闪蝶折射蓝光后,颜色更梦幻。
本段介绍闪蝶仅能反射可见光谱中的蓝光,所以在雨林中见到的是“蓝色幻影”。
14.选文第⑥段能否可以删去?说明理由(3分)
11. ⑴闪蝶发光的原因(2分) ⑵保护自己(1分) ⑶寻找配偶(1分)
⑷研发出新型布料(研发出通过改变纤维的厚度和结构来形成色彩的布料)(2分)
12.目前的意思是到现在为止(1分),在文中指已发现的闪蝶品种约有80多种,可能以后还会发现新的品种(1分),“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1分)
13.C (3分)
14.不能删去。第6段说明了当失去光照时,闪蝶的翅膀就会显出本身的深棕色(1分)。补充说明,闪蝶发光的原因除了自身的生理构造之外,同时也不能缺少光照的外界条件(1分)。如果删除此段,对闪蝶发光的必须条件介绍不完整、不科学(1分)。
可以删去,第6段说明了当失去光照时,闪蝶的翅膀就会显出本身的深棕色(1分);从本文的说明内容看,本段与介绍闪蝶发出蓝色的光没有直接关系。(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一14题(16分)
留住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
①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
②最早的叫卖,可以追溯到殷商。屈原《天问》中的“鼓刀扬声”指屠夫舞刀剁肉,大声吆喝。宋朝吴自牧《梦粱录》的“歌叫关扑”是歌乐戏唱的叫卖兜售与投壶抽奖游戏的结合。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中“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到晚清民初,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
③各地的叫卖声,呈现着本土的城乡风情。
④老北京叫卖声既有规矩,又有艺术性,这与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有关。如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人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萧乾的耳中,胡同里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抑扬顿挫,变化颇多。“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样的声音穿越时代,历久弥新。
⑤上海弄堂空间围合封闭,小贩们叫卖的声音便显得格外响亮,透过窗户就可听见。“五香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馄饨吃伐馄饨”……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情韵。
⑥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叫卖声大多简洁明了,节奏自由,旋律悠长。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山地较多,加上当地的民歌类型,如信天游、花儿等,本身就有着曲调悠扬粗犷的特点,因此叫卖调也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体现出人民的审美诉求。
⑦叫卖声是最难传承和保护的声音文化遗产之一。“(货声)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1906年,蔡绳格著《一岁货声》首开中国声音文化遗产研究之先河。该书从清末至新文化运动一直以手抄本存世。还有大量京味文学、曲艺及电影中也保留了各地的叫卖声。
⑧新世纪以来,各地越来越多的叫卖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如老北京叫卖、姑苏吆喝、太原市声等。另外,得益于数字化保护和全媒体传播,现实生活中消失的叫卖声还在社交媒体、短视频中得以重现。有的吆喝声还被申请为声音商标,以数字音频的载体模式,广泛运用于文旅文创的研发之中。
⑨叫卖声见证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迭代,书写着华夏各地的城乡风情。人们也努力保护和传承着这份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12.根据第③一⑧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13.第⑧段中加点词“越来越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加以分析。(4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如何保存和推广老北京的声音,再给秦思源提出两条不同类型的建议。(4分)
艺术家秦思源位于史家胡同的家被改造为博物馆,他在其中辟出一个6平米的空间,专门展示老北京的声音。他找来熟悉老北京生活的、会百余种叫卖声的收藏家阿龙,录下了卖糖葫芦、包子、砂锅、杏儿、樱桃等游商的叫卖声,脚铃、糖锣、虎撑等响器的声响,还有旧时北京驼队的铃声。
12.(1)叫卖声的传承与保护 (2)老北京胡同空间形态独特,叫卖声既有规矩,又有艺术性(3)西北地区广袤\山地较多,叫卖声大多简洁明了,节奏自由,旋律悠长 (4)过去,通过研究著作、文学、电影和曲艺保留叫卖声(8分,每空2分)
13.“越来越多”表示数量逐步增加的变化过程(1分),在句中指各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叫卖声是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的(2分),说明人们保护叫卖声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1分)
14.每条建议2分。建议合理切题1分,与本文内容(主要是第7段和第8段)相关1分。
例:拍摄有关叫卖声的纪录片、短视频和音频作品。将融入叫卖声元素的短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把叫卖声申请为商标以,数字音频的载体模式,运用于文旅文创的研发之中。
2022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5分)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十一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⑥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⑦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⑧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⑨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了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的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结合内容,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以下选文是从原文中截取的一段,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它应处的恰当位置。
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以上这段文字应该放在文中的如下位置
A.③④之间 B.④⑤之间 C.⑤⑥之间 D.⑧⑨之间
(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研究植物预测功能的意义。
【答案】
(1)开篇由《红楼梦》发生在大观园里的怪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说明内容。 (2)B
(3) ①. 举例子、列数字; ②. 准确具体说明了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
(4)能够有效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减少损失;能够有效预测天气变化情况,便于合理安排农活等。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说明文的开头一般能引出说明对象,激起读者兴趣等。
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介绍的对象是“动物的‘预测术’”开篇写《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十一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首先这一奇怪的事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猜测。同时,也由此引出探春的预测,进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植物“预测术”,引出下文对植物“预测术”的说明内容。
(2)本题考查句子位置分析。本文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第②段提出“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这一问题;接着③—⑤介绍的植物预知天灾人祸(主要是地震)能力,⑥—⑧介绍的植物预知天气变化;最后第⑨段给出植物这种神奇功能的原因。
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主要以举例介绍了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预测地震的能力。故应该是与③—⑤植物预知天灾人祸有关。
再从首句“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知,“也”是承接上文,也就是上文也有一些非“树木”类植物具有预测地震的能力。而第③④分别介绍的含羞草和一种樱花一类的植物的预测地震能力,故放在这两段后面较为合适。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划线句子列举了“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属于举例子;另外“震前20小时”“震前10小时”“震前6小时”可以看出这是在列数字。
结合本段首句这一说明内容“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可知,文中举的是日本秋田发生地震时,植物的生物电位发生变化的例子,从而说明了中心句“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
而“震前20小时”“震前10小时”“震前6小时”这一组数字则清晰地介绍出这些植物的生物电位是如何发生变化。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概括的能力。
从第③段“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第④段“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截取的一段中“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可知,植物能够预测地震,人们能够有效预防地震等自然灾害,减少损失;
从第⑥段“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第⑦段“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可知,植物可以预报天气,我们可以根据植物判断天气,便于安排农活等。
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线上教学诊断测试(二模)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6分)
我们为什么打喷嚏?
①“阿嚏!”打喷嚏的时候,如果是在西方国家,可能旁边会有人说:“保佑你!”而在中国。则可能有人会说:“谁想你了?”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诗经》中已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的诗句,意思是:我忧心忡忡睡不着,你想念我让我打喷嚏。
②打喷嚏当然不是因为有人在想你,而是因为有东西(例如灰尘)刺激鼻腔粘膜后产生的本能反应。鼻腔粘膜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一种叫组胺的物质释放出来,刺激粘膜上的分泌细胞生产粘液,为打喷嚏做准备(如果鼻腔干燥的话是打不了喷嚏的)。与此同时,神经信号从三叉神经传递到了脑干的呼吸中枢,脑再把信号传到与呼吸有关的肌肉,刺激它们收缩,不由自主地吸气,关闭呼吸道,挤压胸部,然后快速地呼气。这时,肺部里的空气向上、向外喷射而出,张嘴发出响亮的声音,鼻涕、唾液也跟着飞射出去。打喷嚏时空气的喷射速度极快,能达到每小时160千米。相当于台风的速度。而一次喷嚏可能打出成千上万粒飞沫,飞出几米远
③打喷嚏有什么用呢?由于喷嚏是因为有外来物刺激鼻粘膜产生的,人们马上会想到,打喷嚏是为了把这些有害物质清除出去,同时也能清洁鼻腔,让鼻腔更好地发挥过滤空气的作用。问题是,成年人在打喷嚏时通常是张大嘴巴的,这样就不容易把鼻腔里的脏物排出去,对鼻腔的清洁作用很有限。像大多数哺乳动物,它们是闭着嘴打喷嚏的,能有效地清洁鼻腔。多数哺乳动物的嗅觉非常敏感,嗅觉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喷嚏清洁鼻腔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而人类的生存更多地靠视觉,嗅觉已大大退化了,喷嚏的好处也就没那么明显。
④打喷嚏不仅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反而有害处。某些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病菌、病毒都能刺激人体打喷嚏,随着飞沫喷射出去。这并不能减少体内的病菌、病毒,因为人体抵御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靠的是免疫系统,喷嚏排出的那点病原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病菌、病毒利用了人体的本能反应,巧妙地借助喷嚏来传播自己。人们打喷嚏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这倒像是一种自我保护,避免沾有病菌、病毒、脏物的飞沫进入眼睛。
⑤有很多因素都会让人打喷嚏,除了灰尘、病菌、病毒,还有刺激性气体、花粉、螨虫、温度的变化等。奇怪的是,有的人遇到强光时,例如从室内走到阳光下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喷嚏。大约25%的人会有这种“光喷嚏反射”,它是刺激眼睛直接导致的,没有经过鼻腔的中介。
⑥为什么会是这样,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一种可能是神经的传导出现于扰。眼睛在感受到强光时,会发生“瞳孔光反射”,视网膜把突然感受到强烈光线的信号通过视觉神经传到脑。脑再通过神经发出指令。命令瞳孔收缩。视觉神经和三叉神经靠得很近,有些人的神经线路“绝缘"性能不好,在视觉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时,有一部分信号被附近的三叉神经接收了,从它那里传给脑于.发出了打喷嚏的命令。
⑦“光喷嚏反射”没有什么益处,通常也不会有害处。但是在很特殊的情况下会有风险。如飞行员驾机降落到海岸边或航空母舰时,水面反射的阳光如果刺激飞行员打喷嚏,就可能让他突然间失去控制。要避免这种风险很简单,戴上太阳镜即可,用不着祈梼“保佑你!”
第①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其作用是
(3分)
14、根据文章内容,打喷嚏对人的影响是 ,对鼻腔有限的清洁作用是 (4分)
15、文章依次介绍了引发人们打喷嚏的两种原因分别是 ,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这样安排顺序的理由。(6分)
1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打喷嚏跟“祸福先兆”“有人想念”等没有必然联系,只是人体应对刺激的本能反应。
B.大多数哺乳动物靠打喷嚏清洁鼻腔,保持嗅觉灵敏,对维持其生计没有很大的影响。
C.引起打喷嚏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灰尘、病毒、刺激性气体、花粉、螨虫和温度变化。
D.对于飞行员来说,避免“光喷嚏反射”可能带来的危险,戴上太阳眼镜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6分)
13、引出说明对象“我们为什么会打喷嚏”(1分);引用诗句,使文章有文化气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14、造成病菌、病毒的传播 (2分) 排出脏物(2分)
15、外来物刺激鼻腔黏膜(2分) 强光刺激形成神经反射(2分)
多人因为前者引发打喷嚏;25%的人会因受强光刺激而打喷嚏,这是按照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2分)
16、B(3分)
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长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
郭超凯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作为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首次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将开展为期约 2 天的月面工作,采集约2千克月球土壤并进行密封封装,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 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这给起飞带来很大难度。此外,探测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首次 。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一路飞奔而去。但是仅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但在中国尚属首次,而且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 38 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 11 公里的速度。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将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科研人员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让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 7 \* GB2 \* MERGEFORMAT ⑺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随身携带各种“神器”,采集约 2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并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员将首次对中国自取月球样品进行存储、分析和研究。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探月梦想由来已久。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五度奔月,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 9 \* GB2 \* MERGEFORMAT ⑼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来源:中国新闻社 有改动)
1.联系文本内容,第 = 3 \* GB3 ③段和第 = 5 \* GB3 ⑤段的段首处应填的内容是:(4分)
(1)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首次 。
(2)第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段:首次 。
2.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加点词“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段,下列不属于造成嫦娥五号“月面起飞上升”难度的原因是( )(3分)
A.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处在四平八稳的状态
B.月面点火起飞危险,上升器因为地月距离遥远无法自救
C.地月环境差异颇大,探测器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制
D.月面起飞无人操控,航天器必须要依靠自主定位、定姿
4.第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段画线句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5.有人说,第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段内容似乎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分)
1. (1)月面自动采样封装。(2分) (2)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2分)
2.“最”字不能删去。因为“最”表示在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极点,强调了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这项任务引人注目程度之高,非常关键,人们的关注度是属于第一位的。如果删去,就并不能体现这项任务引人注目程度之高,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3.B(3分)
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月壤从月球返回地球时距离之远,飞行速度之快(3分)。
5.不同意删去。因为第8段主要说明了自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从立项实施以来的发展过程、取得成果以及后续展望。它对上文嫦娥五号登月及任务的说明作了一个背景的补充和成效的总结,让读者对中国探月工程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也自然引出了结尾“十六春秋绕落回”“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这些内容,所以不能删去。(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9分)
古人的智慧——榫卯①
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②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叫——榫卯。
②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 各自一点改变,
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一连二,二连三,三接万物,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③榫卯结合,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始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很多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④木质材料由纵向纤维构成,只在纵向上具备强度和韧性,横向容易折断。榫卯通过变换其受力方式,使受力点作用于纵向,避弱就强。另外,木质材料受温度、湿度的影响比较大,榫卯同质同构的链接方式使得连接的两端共同收缩或舒张,整体结构更加牢固。而铁钉等金属构件与木质材料在同样的热力感应下,因膨胀系数的不同,从而在连接处引起松动,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
⑤在牢固的基础上,不同的榫卯满足于不同的应用方式,结构样式更是丰富多样。历数榫卯样式,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 “燕尾榫”、“穿带榫”等。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半榫”等。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等。三种结构的优势也各不相同。
⑥榫卯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体建构中所占比例较大。建筑中的木构是梁柱系统,家具中的木构是框架系统,两个结构系统之间同样都靠榫卯来连接,构造原理相同。根据建筑物体积、材质、用途等方面的不同,榫卯呈现出不同的连接构建方式。我国古建筑梁柱之间多以馒头榫、箍头榫、半榫、透榫、燕尾榫这五种榫卯方式相互搭配,穿插配合。
⑦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甲】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妙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乙】金属材质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
⑧榫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俗话说“榫卯万年牢”,不用一颗铁钉,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使用百年而依旧坚固美丽。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出自《新华网》 有改动)
【注音与注释】①榫卯:sǔn mǎ ②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
1. 在第②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各自一点改变, 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2.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
。(4分)
3. 本文围绕“榫卯”,依次从 、 、榫卯的类型、 、
五个方面进行说明。(4分)
4. 阅读第⑦段,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优点是① ;② 。(2分)
(2)【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4分)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运用了列图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榫卯进行了说明。
B. 第④段所说明的榫卯结构牢固的原因都属于物理性质。
C. 榫卯结构可以分为三类。其中,第三类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优势最大。
D. 我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体建构是榫卯结构,两者的结构系统相同,构造原理相同。
【参考答案】
1.只要 就(1+1分)
2.引用乐府民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1分)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榫卯(1分),形象地说明了榫和卯之间的密切关系(1分)(4分)
3.榫卯的定义、榫卯的优点(榫卯牢固的特点及原因)、榫卯的应用、榫卯的文化价值(4分)
4.(1)结实耐用 有利于运输和维修(1+1分)
(2)不能,甲乙两处虽然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强调突出说了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结实耐用,(1分)但是说明角度不同,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乙句是从榫卯材质的角度进行说明(1分),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1分)(4分)
5.B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18分)
石狮为什么不像石狮
①行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我们常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石狮,有的面目狰狞,龇牙咧嘴;有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在很多旧时的宅院、园林、寺庙前,石狮是必不可少的镇宅之物。可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它们时,往往都不敢确定它们是“狮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②这需要从狮子的来源讲起。狮子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对于中原地区来说,狮子是外来之物。中原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狮子化石,传世文献中也没有任何关于狮子诞生于古代中原地区的记载。
③目前最早能见到“狮子”身影的文献为《汉书》,那时它作为贡品传入中国。“明珠、文甲、通厚、翠洞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从《汉书》中可大致看出,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狮子开始传入中国。当然,在西汉之前没有关于狮子的文献记载也不能说明狮子没有出现过。
④先秦时期有关于“狻麑”这种动物的记载,《穆天子传》中提道:“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麑)、野马走五百里。”《尔雅》也描述了这种动物“狻麑,如虦貓,食虎豹”。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狻麑与狮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跑得很快、凶猛异常。但是狻麑又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所以难以分辨狻麑到底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只存在于神话中。
⑤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即便有狮子作为贡品进入中原,那么数量也不会很多。因为古代虽然开通了丝绸之路,但交通仍然极为不便。要远程运送这么一个庞然大物,避开粮草问题不说,路上需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就是一大难题。
⑥可见,这样的进贡很难发展其规模,再加上这样的猛兽抵达京城之后,民间的工匠、艺术家很少有机会见到一面,所以这与它们存在于传说中,在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别。
⑦除了上述原因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狮在外形上更像传说中众多神兽的结合,反而不像狮子之外,随着朝代变迁,石狮的神韵与狮子有所出入也是一大原因。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雕匠们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更注重石狮的神似,于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尽一切可能赋予狮子威武、凶猛的形象。从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石狮身上的翅膀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⑧隋唐时期,虽然狮子除了看守陵墓之外,还用来镇守宫殿、大门,但造型上仍然继承了前代的许多特点。宋元时期,石狮的形象虽然仍有唐之遗风,但是唐代狮子那种昂扬雄浑的神韵和狞厉威严的宗教意趣大大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驯柔情的世俗意味。造型中的狮子挂铃铛,悬绶带,飘彩巾,吊红缨,体积也日渐缩小,不再使人望而生畏。
⑨到了元明清时期,石狮的雕刻从宫廷走向民间,发展出很多的风格,地方特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这段时期雕刻出来的石狮更加精致,一些细节(比如颈部的项饰)也开始变得多样。尤其是清代与唐宋狮子相比,神韵不足,精细有余。
⑩清代晚期之后,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石狮开始批量生产,失去了它作为工艺品的一些特点,地方特色渐渐消退,神韵大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些石狮甚至像一种宠物,失去了威风凛凛的感觉。
EQ \\ac(○,11)________________,导致石狮从外形上与狮子相去甚远;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石狮在神韵上与狮子的相似之处也有所消减,这些都使得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
——选自《读写月报》(有删改)
1.请从简析标题“石狮为什么不像石狮”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⑴ 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⑵请根据文意,将下列石狮的艺术风格信息与相关朝代连线。(4分)
体积缩小,温驯柔情 魏晋南北朝
地方特色,精细有余 隋唐时期
富有想象,威武凶猛 宋元时期
昂扬雄浑,狞厉威严 明清时期
3.联系全文,请在第 EQ \\ac(○,11)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以总结全文。(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石狮从外形上与狮子相去甚远;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石狮在神韵上与狮子的相似之处也有所消减,这些都使得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
4.有人认为本文第④段不必放入文中,你认为呢?请简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代了本文主要说明内容——石狮不像真狮子的原因;以两个表面相同内涵不同的“石狮”有意造成矛盾,引发读者认知冲突,激发阅读兴趣;疑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考。(3分)
2.⑴以四川雅安有翅石狮为例,具体清楚地说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雕匠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尽力追求表现狮子威武凶猛的特点。(3分)
⑵ 体积缩小,温驯柔情 魏晋南北朝
地方特色,精细有余 隋唐时期
富有想象,威武凶猛 宋元时期
昂扬雄浑,狞厉威严 明清时期 (4分)
3.①狮子本不诞生在中原,再加上早期传入中国时数量较少,难得一见;②各朝代在石狮雕刻的艺术风格追求上,有较大的不同和变化(4分)
4.我认为应该删去。因为本段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关于“狻麑”这种动物的记载,但从这些描述中发现,狻麑与狮子尽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难以分辨狻麑到底是不是狮子。而本段的上下文为了说明石狮为何从外形上不像狮子,主要分析说明了狮子是非中原原产物,加上进贡少,在中原极为罕见,表述非常明晰,本段的说明对此并无很大的帮助,所以应该删去。
我认为不应该删去。因为本段是紧承第③段最后一句“当然,在西汉之前没有关于狮子的文献记载也不能说明狮子没有出现过”而展开说明的,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关于“狻麑”这种动物的记载,表明狻麑与狮子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难以分辨狻麑到底是不是狮子。这段说明是对第③段“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狮子才开始传入中国”的说明的有效补充和回应,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不宜删去。(4分)
【解析】
1.本题考查说明文题目的作用。说明文题目能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的揭示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如问句则是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据此规律作答即可。“石狮为什么不像石狮”从形式上这一标题是个问句,所以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石狮不像石狮”的原因进行思考。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本文要说明的就是石狮,而且给读者介绍了石狮不像石狮的原因。所以,此题目有交代说明对象和概括说明内容的作用。
2.(1)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从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石狮身上的翅膀便可看出一些端倪”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的说明了前面那句话“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雕匠们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更注重石狮的神似,于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尽一切可能赋予狮子威武、凶猛的形象。”更具体,更形象。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通读全文,找到对应的段落,找出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即可。本题范围为⑦到⑩自然段。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雕匠们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更注重石狮的神似,于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尽一切可能赋予狮子威武、凶猛的形象。”可知魏晋时期特点为“富有想象,威武凶猛”;由“但是唐代狮子那种昂扬雄浑的神韵和狞厉威严的宗教意趣大大减弱了”可知隋唐时期特点为“昂扬雄浑,狞厉威严”;由“宋元时期,石狮的形象虽然仍有唐之遗风,但是唐代狮子那种昂扬雄浑的神韵和狞厉威严的宗教意趣大大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驯柔情的世俗意味。造型中的狮子挂铃铛,悬带,飘彩巾,吊红缨,体积也日渐缩小”可知宋元时期特点为“体积缩小,温驯柔情”;由“到了元明清时期,……这段时期雕刻出来的石狮更加精致,一些细节(比如颈部的项饰)也开始变得多样。尤其是清代与唐宋狮子相比,神韵不足,精细有余。”可知明清时期特点为“地方特色,精细有余”。
3.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内容进行概括作答。第一空应该回答“导致石狮从外形上与狮子相去甚远”的原因,由文章②到⑥段可以概括出原因是狮子本不诞生在中原,而且早期传入中国时数量较少,难得一见。第二空应该回答“导致石狮在神韵上与狮子的相似之处也有所消减,使得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的原因,结合⑦到⑩段可知,从魏晋到隋唐、宋元、明清,石狮雕刻这项技艺经历了特殊的发展过程,所以到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本段的作用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主要从内容、结构角度考虑,作为说明文体,也可以考虑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难点03记叙文阅读-品味语言(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难点03记叙文阅读-品味语言(原卷版+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考题型,从句式的角度赏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总结语言赏析题一般答题思路,对第⑥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结合全文,请分析第⑰段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难点01说明文阅读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难点01说明文阅读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原卷版+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掌握答题格式,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0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点05记叙文阅读-作用类题型(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点05记叙文阅读-作用类题型(原卷版+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感叹号,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第⑤段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