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点04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与鉴赏(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点04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与鉴赏(原卷版+解析)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点04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与鉴赏(原卷版+解析)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点04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与鉴赏(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点04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与鉴赏(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点04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与鉴赏(原卷版+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含义解题方法,句子鉴赏解题方法, 说说文章结尾段的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所谓理解含义,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句子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本义,中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考查。往往是考查与本义紧密相联的深层。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语境的角度分析:结合上下文及具体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描写的角度分析:通过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及其所表达的内容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通过分析修辞方法及作用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4)从主旨的角度分析:通过联系作品的背景,结合作者的情感及文章的中心句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句子鉴赏解题方法
    (1)怎样写的(词语、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常见的有感叹句、倒装句等)
    (2)写得怎样(生动形象、突出(强调)了、幽默风趣等)
    (3)写出了什么(写出了对象的……特点)
    (4)对情感、主旨、结构的表达作用
    例1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立新
    ①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立于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②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
    ③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④“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⑤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去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
    ⑥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⑦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⑧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今天日怪①
    申弓
    今天日怪。
    我这个小店,从早上到晌午,还没有开张。按说我这个地盘也还不错,踞住一条小街,守着一个公园,每天不说是车水马龙,行人也基本上是chuān流不息。可从早上开门到现在,已守了三个小时,就是还没有一个顾客,严格说是还没有开张。都说卖炭翁盼天寒下雪,卖瓜婆等盛夏酷暑,我这卖水也需热天,但冬日再加上冷雨,哎。丽日蓝天了好一段时间,双休日眼看生意要好起来,偏偏今天下了雨,日怪。
    今天真是日怪。正愁着一瓶水也没有卖出去,时交晌午,生意便来了。第一个进门的,是个小青年,确切说,是个小女生,进门即向我打了招呼:“老板好!”
    “你好,请问需要点什么?”
    “不要什么,我是来还钱的。”说着递给我一元钱,“昨晚有位阿叔来买水,欠了一元钱是吗?”
    “啊,是的。”我想起来了,昨晚一个中年男人来买了一瓶水,一下子喝了半瓶多,问多少钱。我说两元。他掏遍了口袋,先是掏出了一张百元大票,我找不开,让他给零钱。再掏,掏出了一张一元的,便不好意思地说:“不好意思,你先拿着这一百元吧。”
    我便说:“不要。几时方便再拿来就是了。”
    他说了声谢谢便走了。想不到还真讲信用,这就有人来还了。
    我说今天日怪,就是日怪。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名男生,进门便递过一元钱,说:“老板,我的老师昨晚欠你一元钱是吗?”
    我说:“是的,不过已经还了。”
    “还了?什么时候?”
    “刚刚。”
    “不可能,老师今天出差了。”
    “真的。”我说。
    男生刚走,一会儿又来了几个青年,都说要还钱。你说是不是日怪?
    这事儿一直延续到晚上。
    我数了数,来还钱的不下20人。时下,只有手握实权的官爷,才会享有这种权利。我不由心生疑窦,这到底是个什么人?惹得一群青年男女争着为他埋单!
    出于好奇,最后我逮住一个女生打听这件事。
    女生说:“他是一位作家,也是我们的老师。今天上午给我们上写作课,讲到当今的人情淡薄时,无意中说出了这个例子。在中山公园门口的小店里,老板居然赊给了他一元钱。说这是‘寒天里的一缕阳光’。而且,下午他便要出差去讲学。我们想到了这件事,便顺道过来帮他交了,免得让你惦记。”
    咳,不就是一元钱吗?值得我惦记?还“寒天里的阳光”!
    就一元钱的账,其实他们不来我也许记不起来了。不想作家毕竟是作家,能将这区区一元钱说得好让人感动。想我一个小贩,承受了如此高雅的评价,还是“寒天里的一缕阳光”呢!这也是有生以来从没有过的。如此师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今天真是日怪。
    (选自《小小说月刊》 有删改)
    【注】①日怪:方言。奇怪。跟平常的不一样。
    19.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你为什么拿这一个
    张晓风
    ①回家之前,我去买了一些水果。
    ②我买了一根香蕉,两个橘子,和一个泰国椰子。中秋节刚过,家里水果没吃完的还很多,随便买一点即可。今天选的三样各有理由,香蕉是因为今年盛产,大家帮忙吃一点比较好,所以买它几乎是出于道德的因素。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
    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④只须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所以,买橘子,是基于美学理由。
    ⑤而买椰子却有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诉求:我口渴了。此刻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在外工作了一整天,非常辛苦,自己带的水也喝完了,买可乐或矿泉水会留一个塑胶瓶来伤害大地,不如买椰子,椰汁甘美近酒,而且椰子壳对大地是无害的。
    ⑥但我在排队付钱的时候,收账的老板娘却用非常奇怪的眼神望了我一眼,说:“喂,阿姨,你为什么要拿这一个?”
    ⑦她指的是那个椰子。
    ⑧咦?这一个不能拿吗?难道顾客有义务告诉店家自己为什么要选某一个水果吗?这年头连父母都不见得敢问子女为什么要选某人为配偶了,我却竟要回答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
    ⑨“没什么,我随便拿的。”我说的是实话。
    ⑩付完钱,我请她帮我在椰子上凿一个洞。她凿好,替我插上麦管,然后,她转过身来,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多个椰子,你为什么偏偏拿这一个?”
    ⑪奇怪,原来她还没有放弃要问我真相,这一次,轮到我好奇了:
    ⑫“这一个,有什么不该拿吗?”我问。
    ⑬“大小都是30元一个,这一个,特别小呀!”她叹气,仿佛我是白痴。
    ⑭“所以,刚才那根香蕉我没跟你拿钱……但是,怪呀,你为什么要选这一个呢?”
    ⑮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所以想穷追猛打问个明白。
    ⑯但我并不想挑个大大的椰子,我此刻并没有太渴,就算渴,我也快到家了,我只想有点什么润润喉而已,有什么必要花时间去精挑细选找个椰汁饱足的大椰子呢?这跟道德的修养不太有关系,我只觉这样做比较合理而已。如果我此刻行过正午的沙漠,喉干舌燥之际,看见椰子摊上有大小不一而价钱一样的椰子,我大概也会拣个大的拿吧?
    ⑰可是回顾前尘,我的大半辈子好像都没碰上什么非争不可或非挑不可的事,我习惯不争,可也没吃过什么大亏。像此刻,老板娘不就免了我的香蕉钱吗?也许她可怜我的弱智吧?其实她没算我香蕉钱我也是经她说明才知道的。我习惯不看秤,不复核,店家说多少我就给多少。我不是个全然不计较的人,但生命、义理、文章都够复杂了,实在顾不上水果的价钱啊。
    ⑱我当场把椰汁喝完了,那分量不多不少,刚刚够润我当下的枯喉。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艾草,香如故
    肖朵朵
    ①每当院子里那丛野生的迎春花爆出第一朵灿黄的小花时,我就知道,采艾叶的时节到了。在那个几乎没有零食的童年,当我的上下牙齿终于可以沉溺在柔软、香甜的艾草米果中,那些柔软中丝丝缕缕牵扯出的艾叶会在我的口腔里跳舞,让我因冬天阴寒而凝滞的血液开始温暖地奔腾起来。妈妈说过:“艾草米果是养胃的。”
    ②阳春三月,妈妈带着我们三姐妹走五里路去城郊采艾叶。【甲】直到现在,闭上眼晴,我仍能想起城郊那马尾松林拂过的松香,那时天上有一两只飞鸟掠过。我们把细嫩的艾草叶尖掐下以备做米果,绿色汁液染上我们的指尖。一路上,懂中医的妈妈轻声念叨着:“艾,在《尔雅》里叫冰台、艾嵩,在《名医别录》里叫医草,在《中药大辞典》里叫艾蓬、香艾……”这些富有草木气息的名字美得如此纯净,就像此时天空里大朵大朵的绵软白云。
    ③艾的气息萦绕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夜晚,我把双脚浸入艾草水中,让热气沿着穴位一路上扬。我在氤氲的热气中,走进艾草编织的大千世界。《诗经》中记载:“(1)_________”道出古人对艾的炽热依恋;屈原在《离骚》里说:“(2)_________”讲述古人将艾缠绕于腰际,甚至比高洁的幽兰还惹人亲近;孟子更是直接宣扬艾叶的治病疗效:“(3)_________”妈妈的这些叙述,总像轻灵的夏夜萤火虫一样在我的脑子里飞舞。
    ④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经常帮我悬灸,点燃的艾灸,升起一束笔直的青烟,慢慢弥散,燃烧艾条的热气暖暖地渗透进皮肤。我也这样为我的孩子做艾灸。生命的轮回和传承如此微妙,竟然是这不起眼的艾草,教会了我外婆熏禳毒气、教会了我母亲强身健体、教会了我祛病延年。不知道,我的儿子以后会不会喜欢艾,他生命中还会不会有艾相伴,但我一定会告诉他,艾是这片厚重土地上平淡而执着的存在。而他或许还会记得,年少时艾灸的热气像羽毛划过身体,淡淡的,暖暖的,犹如母爱。一如我边帮他艾灸边念着自己写的小诗:“在袅袅的艾烟中,你睡着了,你不知道,我坐在你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⑤那年春天,我们开车回到故乡,回到故乡那片我小时候采艾叶的马尾松林。我们下了车,雨下得又轻又软,墨绿的群山全被雨水濡湿成深青色,青草簌簌地拱动着生长,一层一层绒毛般的艾草已经布满山野。
    ⑥雨过天晴时,我带儿子去那里采艾叶。【乙】笔直的松树树干直指天宇,山风吹拂,鸟语啁啾,如雾如岚的水汽依旧弥漫在林中,阳光透射而过,碎金点点,营造出那个我曾那么热悉的世界。光阴流转,一户户人家已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四方,好在,我们的根还扎在这故乡的土地上。而那一片片绿茸茸的艾草,总是在那里目送我们、等待我们。
    ⑦云过高天,正引领我们从天的一头走向遥远的另一头。而我们脚下的艾草,静默不动,香如故。
    (有删政)
    10. 在第③段的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诗句:(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
    A.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B.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C.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11. 文中第③段中写到:“艾的气息萦绕在我成长的岁月里。”请概括印证这句话的具体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13. 对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处是对同一处地方的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那片松林的喜爱之情。
    B. 甲、乙两处均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但乙处的情感更为丰富。
    C. 甲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乙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 甲处是回忆中的故乡,是虚写;乙处是回到故乡后看到的景象,是实写。
    14. 说说文章结尾段的含义。
    (三)(18分)
    灯祭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②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了,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向上伸展,两头一旦会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③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④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⑤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还真顾家!”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
    ⑥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大放光明,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有灯。院子里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唰唰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所以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⑦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_______________。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_______________。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_______________了。
    ⑧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给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呀!
    ⑨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⑩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⑪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有删改)
    12. 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入第⑦段的空格处。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_______________。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_______________。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_______________了。
    A.有声有色 B.妖娆迷人 C.有盼头的
    13. 阅读本文第②-④段,说说第①段画线句为什么说“那灯是不寻常的”?
    14. 结合加点词,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15. 本文第⑥段看似与中心关系不大,却不能删除,其理由不包含( )
    A. 用院子里的红灯、冰灯烘托“我”的灯,突出其美丽以及“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B. 描写过年时院子里安放灯,渲染明亮温暖的氛围,突出家给“我”带来的温暖。
    C. 与第⑧段“我”家院子里黑漆漆对比,突出父亲离去给“我”家带来的巨大悲痛。
    D. 用院子里的红灯、冰灯和“我”的灯对比,突出“我”的灯的美丽、父亲的手巧。
    16. 联系全文,说说第⑪段画线句的含义。
    (四)
    鉴赏家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就送什么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③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④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⑤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⑥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⑦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⑧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A】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⑨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B】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⑩叶三说好,而且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⑪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⑫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⑬“唔!你怎么知道?
    ⑭“花是乱的。”
    ⑮“对极了!”
    ⑯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⑰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⑱“何以见得。”
    ⑲“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⑳“对!”
    ㉑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㉒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㉓“不对?
    ㉔“‘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㉕“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㉖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㉗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有个学名,叫润生。季陶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㉘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㉙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㉚有一天有一个叫辻听涛的日本人来拜望叶三,说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㉛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㉜叶三说:“不卖。”
    ㉝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㉞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选自汪曾祺小说集《鉴赏家》,有删改)
    12.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
    13. 文中划波浪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根据上下文,赏析句子的妙处。
    【A】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B】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1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季陶民画的“紫藤花开”老鼠上灯台”“红花莲藕”三幅画着力于工笔写实,色彩绚烂,生动形象,具有诗意。
    B. 日本人辻听涛很想花大价钱买叶三珍藏多年的画,却被叶三一口拒绝,这说明叶三比对方更了解季陶民画的价值行情。
    C. 叶三和季陶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正是高山流水,恰遇知音。
    D. 叶三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又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15. 你觉得小说中除叶三外,还有谁也可以称为鉴赏家?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理解。
    【链接材料】
    叶三除了对艺术具有鉴赏力,对生活也无不处处留心,甚至洞察入微。作为果贩待人真诚,作为鉴赏家说话真心,能鉴赏画作,更能鉴赏生活…… 汪曾祺把普通的市井百姓写成了鉴赏家,寄寓一种独特的审美和人文理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鉴赏家,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一份高雅真挚的情怀。
    (《的“真”味道》)
    (五)
    许地山先生
    ①地山是我的最好的朋友。以他的对种种学问好知喜问的_____,以他的对生活各方面感到的_____,以他的对朋友的提携辅导的_____,以他的对金钱利益的 _____,我总觉得他如果活到八九十岁,必定还能像年轻时那样有说有笑,还能那样说干什么就干什么,永不驳回朋友的要求,或给朋友一点难堪。
    ②我认识地山,是在二十年前了。那时,我只是个中学毕业生,可他已经在燕京大学留校教书,大家都说他是个很有学问的青年。刚认识他,我几乎不敢希望能与他为友,他是有学问的人哪!可是,他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俗的雅的都有。虽然不晓得他有多大的学问,可的确知道他是个极天真可爱的人了。一来二去,我试着去问他一些书本上的事。我生怕他不肯告诉我,因为我知道有些学者是有这样脾气的。但是,地山绝对不是这样的人。他知道什么便告诉我什么,没有矜持,没有厌倦,教我佩服他的学识,而仍认他为好友。学问并没有毁坏了他的为人,像那些气焰千丈的“学者”那样,他对我如此,对别人也如此;在认识他的人中,我没有听到过背地里指摘他,说他不够朋友的。
    ③不错,朋友们有时也背地里讲究他;谁能没有些毛病呢。可是,地山的毛病是只使朋友们又气又笑的那一种,绝无损于他的人格。他不爱写信。你给他十封信,他也未见得答复一次;偶尔回答你一封,也只是几个奇形怪状的字,写在一张随手拾来的破纸上。另一毛病是不守时刻。口头的或书面的通知,何时开会或何时集齐,对他绝不发生作用。只要他在图书馆中坐下,或和友人谈起来,就不用再希望他还能着着钟表。所以,你设若不亲自找去,给这匹野马套上缰绳,拉他赴会,那就是你的过错;他是永远不记着时刻的。
    ④一九二四年初秋,我到了伦敦,地山已先我数日来到。地山喜欢历史,对宗教有多年的研究,对古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由他领着逛伦敦,是多么有趣、有益的事呢!同时,他绝对不是“月亮也是外国的好”的那种留学生。因此,我一到伦敦,就借着他的眼睛看到那古城的许多宝物,也看到它那阴暗的一方面,而不至胡胡涂涂地断定伦敦的月亮比北平的好了。
    ⑤不久,他到牛津去入学。寒暑假,他必到伦敦来玩几天。“玩”这个字,在这里,用得很妥当,又很不妥当。当他遇到朋友的时候,他就忘了自己:朋友们说怎样,他总不驳回。去到东伦敦买黄花木耳,大家做些中国饭吃?好!去逛动物园?好!玩扑克牌?好!他似乎永远没有忧郁,永远不会说“不”。不过,最好还是请他闲扯,据我所知道的,除各种宗教的研究之外,他还研究人学、民俗学、文学、考古学;他认识古代钱币,能鉴别古画,学过梵文与巴利文。请他闲扯,他就能——举个例说——由男女恋爱扯到中古的禁欲主义,再扯到原始时代的男女关系。他的故事多,书本上的佐证也丰富。他的话一会儿降低到贩夫走卒的俗野,一会儿高飞到学者的深刻高明。他谈一整天并无倦容,大家听一天也不感疲倦。
    ⑥不过,你不要让他独自溜出去。他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图书馆。一进去他就忘了出来。有一次,上午八九点钟,我在东方学院的图书馆里发现了他。到吃午饭的时候,我去唤他,他不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出来,还是因为图书馆已到关门的时间。找到了我,他不住地喊“饿”,是啊,他已饿了十点钟。在这种时节,“玩”字是用不得的。
    ⑦不仅朋友能影响他,就是偶然接触的人也能临时左右他。有一次,他有事去伦敦城里。日落时,他回来了,进门便笑,而且不住地摸他刚刚刮过的脸。我莫名奇妙。他又笑了一阵。“叫理发匠挣去两磅多!”我吃了一惊。那时候,在伦敦理发普通是八个便士,理发带刮脸也不过是一个先令,“怎能花去两镑多呢?”原来理发匠问他什么,他便答应什么,于是用香油香水洗了头,电气刮了脸,还不得用两镑多吗?他绝想不起那样打扮自己,但是理发匠的钱罐是不能驳回的!
    ⑧自从他到香港大学任事,我们没有会过面,也没有通过信;我知道他不喜欢写信,也就不写给他。抗战后,为了香港文协分会的事,我不能不写信给他了,仍然没有回信。可是,我准知道,信虽没来,事情可是必定办了。果然,从分会的报告和友人的函件中,我晓得了他是极热心会务的一员。他是个极随便而又极不随便的人,我知道。
    (有删改)
    12. 依次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态度 趣味 热诚 淡薄B. 热诚 趣味 淡薄 态度
    C. 淡薄 态度 热诚 趣味D. 趣味 热诚 态度 淡薄
    13. 第②段在“学者”一词上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15. 联系全文,许地山先生“极随便”的具体表现是:(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而“极不随便”是指他(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有人说第③段写许地山先生的“毛病”,有损其形象,应删去。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作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锅酒
    李天鹤
    ①晨曦还在大山之外,母亲的脚步声就赶走了屋檐下转了一整夜的风。母亲又要熬酒了,这已是今年第三次。
    ②熬酒,是老家对土法酿造小锅酒的一种叫法。母亲每年熬的酒,小部分进了她和我的肚子,大部分则祭了村子里男人们的五脏庙。男人们有事没事总要拐个弯进我家来,喝一杯酒,与父亲说几句话,才美滋滋地离开。我从楼上探身望去,父亲总是就着灯光,一个人把扑锅①、转缸②一一搬到厨房里,母亲则悠然看着父亲来回,把一口气喘得又粗又长。
    ③许多年前,这些事情都是母亲一个人做的,父亲虽爱喝酒,却从不掺和熬酒的事。
    ④父亲和母亲的相识与酒有关。父亲爱喝酒是出了名的,喝酒前后皆彬彬有礼,一派君子之风。母亲擅长熬酒,人称“酒娘子”。一个是“酒侠客”,一个是“酒娘子”,自然而然,结下了这美好的姻缘。他们成家后夫唱妇随,日子美满。光阴流转,家里的酒场慢慢少了,父亲也开始两鬓斑白,有了酒葫芦似的肚腩。光阴如酒,令人沉醉。但这世界哪容得下一个人长久沉醉呢?
    ⑤父亲帮着母亲熬酒是他生病后的事。父亲习惯了每天吃药的生活,母亲也习惯了父亲的不苟言笑。两人之间的话与家里的酒味一样,越来越少。父亲的痛苦和母亲的愁绪,分别写在脸上。
    ⑥有一天,母亲像变了个人一样,到处翻找熬酒器具,软磨硬泡地要父亲帮着熬酒。父亲磨磨蹭蹭地在她的唠叨中把煮好、蒸透的米提到屋外,在她的指挥下把酒药撒到油纸布上,用手和匀。母亲用手测试米的温度,直到温度适中,让他把米装进土瓮封严实。然后交代父亲每天定时查看土瓮。父亲撇撇嘴不吭声,倒真的每天都去看一眼。父亲的改变,于母亲来说是欣慰的。从那时起,母亲成了一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女孩”,而父亲成了她最重要的人。
    ⑦父亲什么时候开始不喝酒的?想来有近20年了。某天起,他变得滴酒不沾且暴躁易怒,那意气风发的酒侠客脸上开始结起腊月的霜,让人忐忑不安。后来,我无意中翻到了父亲偷偷服用的药,才知他得了糖尿病。这个可怜的男人,被冠以“一家之长”的称号,在他最脆弱、最需要关心时,只有母亲向他伸出双手。
    ⑧此时,天色渐明,村庄渐渐显现,灰瓦房顶上炊烟升腾。我的思绪被楼下母亲的声音打断。她嫌父亲扑锅时不够仔细而不断嗔怪着。我在楼上竖起耳朵聆听,从他们忙着熬酒时发出的各种声响,想象着他们琐碎中的温情。
    ⑨下楼时,屋里的灯光已被阳光取代,父亲正把一个装酒的小桶放在转缸出酒口处。不出所料,这最后一步母亲还是自己动手了。她催促父亲去客厅休息,自己则守着灶眼开始烧火。
    ⑩这些年,耳濡目染的我对熬酒也有一些心得。譬如,那装满米和酒药的土瓮最少一个半月才能启封,若耐得住性子,让它静静地在光阴中沉淀半年则更好。得到充分发酵的酒糟, 熬出的酒清亮甘甜。譬如,熬酒时把酒糟放进大铁锅时,必得用极细的纱布包裹后再放进锅里才行,铁锅里一定要先放两瓢水,否则酒糟会粘锅发糊……母亲总说:“熬酒就是熬时间,熬一把火,从早到晚灶门口离不开人。这把火烧得大了酒就糊了,烧得小了就不出酒。”日子就在这熬酒的时光里不急不缓地流逝,父亲的烦闷和暴躁也被悠长的酒香慢慢抚平。
    ⑪厨房里的酒香开始飘散,由淡至浓,填满了整个家。当这一锅酒的酒线滴溜溜地从出酒口出来时,母亲便把父亲拉过来品酒。我也凑上去想尝尝,母亲却把第一口递给了父亲。
    ⑫大片阳光从屋顶倾泻而至,屋檐下的一切都深深嵌入了一个无限宽广而温暖的怀抱中。灼耀的光华里,细长绵延的酒线正不断流淌,清澈透明。村庄内外人世浮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锅酒。
    注释:①扑锅,是熬酒时需倒过来把大铁锅盖住的半圆形大锅。②转缸,是双层的土陶缸,外侧有可供酒水流出的小口,相对的一侧有个与扑锅管道大小一致的孔。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章中引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擅长熬酒,人称“酒娘子”。——这一句中的引号起到特殊含义的作用。
    B. 从那时起,母亲成了一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女孩”,而父亲成了她最重要的人。——这一句中的引号起到特定称谓的作用。
    C. 可怜男人,被冠以“一家之长”的称号,在他最脆弱、最需要关心时,只有母亲向他伸出双手。——这一句中的引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D. 母亲总说:“熬酒就是熬时间,熬一把火,从早到晚灶门口离不开人。这把火烧得大了酒就糊了,烧得小了就不出酒。”——这一句中的引号起到引用的作用。
    12. 对比并概括父亲生病前后母亲行为态度的不同,分析母亲转变的原因。
    13. 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原文:当这一锅酒的酒线滴溜溜地从出酒口出来时,母亲便把父亲拉过来品酒。我也凑上去想尝尝,母亲却把第一口递给了父亲。
    改文:当这一锅酒的酒线滴溜溜地从出酒口出来时,母亲叫父亲过来品酒。我凑上去想尝尝,母亲说把第一口递给父亲。
    14. 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15. 请你谈谈第⑫段画线句的含义。
    关于叶三的事
    叶三的情态或表现
    儿子们建议叶三不要卖果子


    赞叹不已
    季陶民要送叶三不题上款的画

    人们要买叶三的藏画
    断然拒绝
    时间
    母亲的行为
    母亲的态度
    母亲转变的原因
    父亲生病前
    一个人熬酒
    默默无闻、甘于付出
    (3) _______
    父亲生病后
    (1) _______
    (2)_______
    记叙文阅读(四)句子含义与鉴赏
    1.句子含义解题方法:
    所谓理解含义,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句子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本义,中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考查。往往是考查与本义紧密相联的深层。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语境的角度分析:结合上下文及具体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描写的角度分析:通过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及其所表达的内容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通过分析修辞方法及作用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4)从主旨的角度分析:通过联系作品的背景,结合作者的情感及文章的中心句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句子鉴赏解题方法
    (1)怎样写的(词语、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常见的有感叹句、倒装句等)
    (2)写得怎样(生动形象、突出(强调)了、幽默风趣等)
    (3)写出了什么(写出了对象的……特点)
    (4)对情感、主旨、结构的表达作用
    例1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立新
    ①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立于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②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
    ③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④“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⑤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去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
    ⑥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⑦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⑧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屋比作孤寡老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的孤独寂寞、沉默。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从文中“如同”一词可以看出,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关键词语“孤寡”“沉默”可以看出老屋的寂寞。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例2
    今天日怪①
    申弓
    今天日怪。
    我这个小店,从早上到晌午,还没有开张。按说我这个地盘也还不错,踞住一条小街,守着一个公园,每天不说是车水马龙,行人也基本上是chuān流不息。可从早上开门到现在,已守了三个小时,就是还没有一个顾客,严格说是还没有开张。都说卖炭翁盼天寒下雪,卖瓜婆等盛夏酷暑,我这卖水也需热天,但冬日再加上冷雨,哎。丽日蓝天了好一段时间,双休日眼看生意要好起来,偏偏今天下了雨,日怪。
    今天真是日怪。正愁着一瓶水也没有卖出去,时交晌午,生意便来了。第一个进门的,是个小青年,确切说,是个小女生,进门即向我打了招呼:“老板好!”
    “你好,请问需要点什么?”
    “不要什么,我是来还钱的。”说着递给我一元钱,“昨晚有位阿叔来买水,欠了一元钱是吗?”
    “啊,是的。”我想起来了,昨晚一个中年男人来买了一瓶水,一下子喝了半瓶多,问多少钱。我说两元。他掏遍了口袋,先是掏出了一张百元大票,我找不开,让他给零钱。再掏,掏出了一张一元的,便不好意思地说:“不好意思,你先拿着这一百元吧。”
    我便说:“不要。几时方便再拿来就是了。”
    他说了声谢谢便走了。想不到还真讲信用,这就有人来还了。
    我说今天日怪,就是日怪。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名男生,进门便递过一元钱,说:“老板,我的老师昨晚欠你一元钱是吗?”
    我说:“是的,不过已经还了。”
    “还了?什么时候?”
    “刚刚。”
    “不可能,老师今天出差了。”
    “真的。”我说。
    男生刚走,一会儿又来了几个青年,都说要还钱。你说是不是日怪?
    这事儿一直延续到晚上。
    我数了数,来还钱的不下20人。时下,只有手握实权的官爷,才会享有这种权利。我不由心生疑窦,这到底是个什么人?惹得一群青年男女争着为他埋单!
    出于好奇,最后我逮住一个女生打听这件事。
    女生说:“他是一位作家,也是我们的老师。今天上午给我们上写作课,讲到当今的人情淡薄时,无意中说出了这个例子。在中山公园门口的小店里,老板居然赊给了他一元钱。说这是‘寒天里的一缕阳光’。而且,下午他便要出差去讲学。我们想到了这件事,便顺道过来帮他交了,免得让你惦记。”
    咳,不就是一元钱吗?值得我惦记?还“寒天里的阳光”!
    就一元钱的账,其实他们不来我也许记不起来了。不想作家毕竟是作家,能将这区区一元钱说得好让人感动。想我一个小贩,承受了如此高雅的评价,还是“寒天里的一缕阳光”呢!这也是有生以来从没有过的。如此师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今天真是日怪。
    (选自《小小说月刊》 有删改)
    【注】①日怪:方言。奇怪。跟平常的不一样。
    19.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4分)在冬天里,老板赊给他一元钱,这个微小的举动消除了他的尴尬,写出在当今人情淡薄的社会里,老板对他人的真诚、信任犹如阳光,给人温暖与希望,体现出作家对老板的赞赏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寒天里的一缕阳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在作家看来,老板赊给他一元钱的举动犹如冬天里的阳光一样,带给人无尽的温暖,说明这个人情淡薄的社会还有真情与信任,这让作家非常欣慰、感动,也体现了他对老板的敬佩与赞赏之情。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你为什么拿这一个
    张晓风
    ①回家之前,我去买了一些水果。
    ②我买了一根香蕉,两个橘子,和一个泰国椰子。中秋节刚过,家里水果没吃完的还很多,随便买一点即可。今天选的三样各有理由,香蕉是因为今年盛产,大家帮忙吃一点比较好,所以买它几乎是出于道德的因素。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
    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④只须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所以,买橘子,是基于美学理由。
    ⑤而买椰子却有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诉求:我口渴了。此刻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在外工作了一整天,非常辛苦,自己带的水也喝完了,买可乐或矿泉水会留一个塑胶瓶来伤害大地,不如买椰子,椰汁甘美近酒,而且椰子壳对大地是无害的。
    ⑥但我在排队付钱的时候,收账的老板娘却用非常奇怪的眼神望了我一眼,说:“喂,阿姨,你为什么要拿这一个?”
    ⑦她指的是那个椰子。
    ⑧咦?这一个不能拿吗?难道顾客有义务告诉店家自己为什么要选某一个水果吗?这年头连父母都不见得敢问子女为什么要选某人为配偶了,我却竟要回答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
    ⑨“没什么,我随便拿的。”我说的是实话。
    ⑩付完钱,我请她帮我在椰子上凿一个洞。她凿好,替我插上麦管,然后,她转过身来,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多个椰子,你为什么偏偏拿这一个?”
    ⑪奇怪,原来她还没有放弃要问我真相,这一次,轮到我好奇了:
    ⑫“这一个,有什么不该拿吗?”我问。
    ⑬“大小都是30元一个,这一个,特别小呀!”她叹气,仿佛我是白痴。
    ⑭“所以,刚才那根香蕉我没跟你拿钱……但是,怪呀,你为什么要选这一个呢?”
    ⑮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所以想穷追猛打问个明白。
    ⑯但我并不想挑个大大的椰子,我此刻并没有太渴,就算渴,我也快到家了,我只想有点什么润润喉而已,有什么必要花时间去精挑细选找个椰汁饱足的大椰子呢?这跟道德的修养不太有关系,我只觉这样做比较合理而已。如果我此刻行过正午的沙漠,喉干舌燥之际,看见椰子摊上有大小不一而价钱一样的椰子,我大概也会拣个大的拿吧?
    ⑰可是回顾前尘,我的大半辈子好像都没碰上什么非争不可或非挑不可的事,我习惯不争,可也没吃过什么大亏。像此刻,老板娘不就免了我的香蕉钱吗?也许她可怜我的弱智吧?其实她没算我香蕉钱我也是经她说明才知道的。我习惯不看秤,不复核,店家说多少我就给多少。我不是个全然不计较的人,但生命、义理、文章都够复杂了,实在顾不上水果的价钱啊。
    ⑱我当场把椰汁喝完了,那分量不多不少,刚刚够润我当下的枯喉。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答案示例:作者不计较生活琐事,却看重生命、事业等人生大事。这启发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评分:理解恰当得3分,启发合情合理得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艾草,香如故
    肖朵朵
    ①每当院子里那丛野生的迎春花爆出第一朵灿黄的小花时,我就知道,采艾叶的时节到了。在那个几乎没有零食的童年,当我的上下牙齿终于可以沉溺在柔软、香甜的艾草米果中,那些柔软中丝丝缕缕牵扯出的艾叶会在我的口腔里跳舞,让我因冬天阴寒而凝滞的血液开始温暖地奔腾起来。妈妈说过:“艾草米果是养胃的。”
    ②阳春三月,妈妈带着我们三姐妹走五里路去城郊采艾叶。【甲】直到现在,闭上眼晴,我仍能想起城郊那马尾松林拂过的松香,那时天上有一两只飞鸟掠过。我们把细嫩的艾草叶尖掐下以备做米果,绿色汁液染上我们的指尖。一路上,懂中医的妈妈轻声念叨着:“艾,在《尔雅》里叫冰台、艾嵩,在《名医别录》里叫医草,在《中药大辞典》里叫艾蓬、香艾……”这些富有草木气息的名字美得如此纯净,就像此时天空里大朵大朵的绵软白云。
    ③艾的气息萦绕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夜晚,我把双脚浸入艾草水中,让热气沿着穴位一路上扬。我在氤氲的热气中,走进艾草编织的大千世界。《诗经》中记载:“(1)_________”道出古人对艾的炽热依恋;屈原在《离骚》里说:“(2)_________”讲述古人将艾缠绕于腰际,甚至比高洁的幽兰还惹人亲近;孟子更是直接宣扬艾叶的治病疗效:“(3)_________”妈妈的这些叙述,总像轻灵的夏夜萤火虫一样在我的脑子里飞舞。
    ④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经常帮我悬灸,点燃的艾灸,升起一束笔直的青烟,慢慢弥散,燃烧艾条的热气暖暖地渗透进皮肤。我也这样为我的孩子做艾灸。生命的轮回和传承如此微妙,竟然是这不起眼的艾草,教会了我外婆熏禳毒气、教会了我母亲强身健体、教会了我祛病延年。不知道,我的儿子以后会不会喜欢艾,他生命中还会不会有艾相伴,但我一定会告诉他,艾是这片厚重土地上平淡而执着的存在。而他或许还会记得,年少时艾灸的热气像羽毛划过身体,淡淡的,暖暖的,犹如母爱。一如我边帮他艾灸边念着自己写的小诗:“在袅袅的艾烟中,你睡着了,你不知道,我坐在你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⑤那年春天,我们开车回到故乡,回到故乡那片我小时候采艾叶的马尾松林。我们下了车,雨下得又轻又软,墨绿的群山全被雨水濡湿成深青色,青草簌簌地拱动着生长,一层一层绒毛般的艾草已经布满山野。
    ⑥雨过天晴时,我带儿子去那里采艾叶。【乙】笔直的松树树干直指天宇,山风吹拂,鸟语啁啾,如雾如岚的水汽依旧弥漫在林中,阳光透射而过,碎金点点,营造出那个我曾那么热悉的世界。光阴流转,一户户人家已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四方,好在,我们的根还扎在这故乡的土地上。而那一片片绿茸茸的艾草,总是在那里目送我们、等待我们。
    ⑦云过高天,正引领我们从天的一头走向遥远的另一头。而我们脚下的艾草,静默不动,香如故。
    (有删政)
    10. 在第③段的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诗句:(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
    A.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B.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C.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11. 文中第③段中写到:“艾的气息萦绕在我成长的岁月里。”请概括印证这句话的具体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13. 对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处是对同一处地方的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那片松林的喜爱之情。
    B. 甲、乙两处均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但乙处的情感更为丰富。
    C. 甲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乙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 甲处是回忆中的故乡,是虚写;乙处是回到故乡后看到的景象,是实写。
    14. 说说文章结尾段的含义。
    【答案】上海市崇明区2023-2024学年九上期中语文试题
    10. ①. C ②. A ③. B
    11. ①. 夜晚“我”用艾草泡脚。 ②. 妈妈帮“我”悬灸。 ③. “我”为孩子做艾灸。
    12. 与文章的题目相呼应。为下文作铺垫。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艾叶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3. D
    14. 不管每个人的经历如何,怎样的变化,艾香却不会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选择。
    (1)结合“道出古人对艾的炽热依恋”句分析,第一个空应该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本句句意为: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明确的表达了对艾的炽热依恋;故选C;
    (2)结合“讲述古人将艾缠绕于腰际,甚至比高洁的幽兰还惹人亲近”句分析,第二个空应该选“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这个句子中“以盈要”的“要”是通假字,同“腰”,意思是艾缠绕于腰;句意为:人人都把艾草挂满腰间,说幽兰是不可佩的东西;故选A;
    (3)结合“孟子更是直接宣扬艾叶的治病疗效”句可知,第三个空应该选“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七年之病”指大病、难治之病;“三年之艾”指三年以上的陈艾,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导读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符合“宣扬艾叶的治病疗效”的语境,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艾的气息萦绕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句在第③段,起到总说的作用。事件可在以下内容中概括。
    根据第③段“夜晚,我把双脚浸入艾草水中,让热气沿着穴位一路上扬。我在氤氲的热气中,走进艾草编织的大千世界”可知,此事件可概括为:夜晚,我用艾草泡脚;
    根据第④段“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经常帮我悬灸,点燃的艾灸,升起一束笔直的青烟,慢慢弥散,燃烧艾条的热气暖暖地渗透进皮肤”可知,此事件可概括为:妈妈为我悬灸;
    根据第④段“我也这样为我的孩子做艾灸”可知,我为孩子做艾灸。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的理解。
    划线句子“当我的上下牙齿终于可以沉溺在柔软、香甜的艾草米果中”与文章的题目“艾草,香如故”相呼应;
    “让我因冬天阴寒而凝滞的血液开始温暖地奔腾起来”一句为下文“夜晚,我把双脚浸入艾草水中,让热气沿着穴位一路上扬。我在氤氲的热气中,走进艾草编织的大千世界”(第③段),“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经常帮我悬灸,点燃的艾灸,升起一束笔直的青烟,慢慢弥散,燃烧艾条的热气暖暖地渗透进皮肤。我也这样为我的孩子做艾灸”(第④段)作铺垫;
    “那些柔软中丝丝缕缕牵扯出的艾叶会在我的囗腔里跳舞”中“跳舞”是形容人的动作行为的,这里用来形容“艾叶”,是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艾叶的喜爱之情,结合下文中艾草、母亲、家人之间的关系可知,结合第⑥段“我们的根还扎在这故乡的土地上。而那一片片绿茸茸的艾草,总是在那里目送我们、等待我们”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根据第⑤段“那年春天,我们开车回到故乡,回到故乡那片我小时候采艾叶的马尾松林”可知,乙处也是回忆,因此选项中“乙处是回到故乡后看到的景象,是实写”表述错误;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段的含义。
    结尾段“我们从天的一头走向遥远的另一头”的意思是人生中或由于工作,或由于住址,或由于其他方面总会有变化;“我们脚下的艾草,静默不动,香如故”句是说,不管每个人的经历如何,怎样的变化,艾香却不会变化。结合第⑥段“我们的根还扎在这故乡的土地上。而那一片片绿茸茸的艾草,总是在那里目送我们、等待我们”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
    (三)(18分)
    灯祭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②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了,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向上伸展,两头一旦会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③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④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⑤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还真顾家!”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
    ⑥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大放光明,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有灯。院子里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唰唰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所以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⑦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_______________。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_______________。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_______________了。
    ⑧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给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呀!
    ⑨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⑩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⑪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有删改)
    12. 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入第⑦段的空格处。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_______________。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_______________。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_______________了。
    A.有声有色 B.妖娆迷人 C.有盼头的
    13. 阅读本文第②-④段,说说第①段画线句为什么说“那灯是不寻常的”?
    14. 结合加点词,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15. 本文第⑥段看似与中心关系不大,却不能删除,其理由不包含( )
    A. 用院子里的红灯、冰灯烘托“我”的灯,突出其美丽以及“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B. 描写过年时院子里安放灯,渲染明亮温暖的氛围,突出家给“我”带来的温暖。
    C. 与第⑧段“我”家院子里黑漆漆对比,突出父亲离去给“我”家带来的巨大悲痛。
    D. 用院子里的红灯、冰灯和“我”的灯对比,突出“我”的灯的美丽、父亲的手巧。
    16. 联系全文,说说第⑪段画线句的含义。
    【答案】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九上期中语文试题
    12. ①. C ②. A ③. B
    13. 那灯是父亲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那灯是父亲亲手给我做的,饱含着父亲对我的爱;父亲每次做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灯做得很漂亮,我提着它走东串西,总能得到人家的夸赞。(四选三即可)
    14. “轻轻”写出了捧起灯罩的动作很轻柔、小心,“敛声屏气”描写了放下灯罩时害怕呼吸影响到蜡烛的火光而努力屏气的样子,这个句子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亲所做的灯的喜爱和呵护,以及这盏灯给我带来的温暖和满足。
    15. D
    16. 父亲生前给我做过很多灯,对我呵护备至、关爱有加,如今他去世了,我用送他一盏灯的方式来祭奠他,既是对父爱的一种回馈/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也寄托了我对父亲的恒久思念。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
    第一空形容的是“日子”,故可填“有盼头的”,表示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故填C。
    第二空形容的是有了父亲的“年”,根据第⑥段“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故可填“有声有色”,写出了因为有父亲的操持,过年是一件开心的事,是热闹温暖的。故填A。
    第三空形容的是因为父亲送“我”的灯,这个“年”的特点,根据第⑥段“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可知。应填“妖娆迷人”,这个年“我”最开心的就是父亲送“我”的灯。故填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文章,根据第③段“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可知灯是父亲用心做来哄儿女开心的,包含着浓浓的父爱,不同寻常;第③段“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从材质上来说,不同寻常是因为那灯是父亲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第④段“我提着父亲亲手做的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这种自豪感不同寻常;因为有了父亲送给“我”的灯,“我”的生活也变得不同寻常,灯使年妖娆迷人;根据第⑧段“我多想提着父亲送给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呀”可知灯寄托着“我”的感恩和思念。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从加点词语角度赏析句子,首先分析词语的含义,其次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轻轻”写出了捧起灯罩的动作很轻柔、小心,“敛声屏气”描写了放下灯罩时害怕呼吸影响到蜡烛的火光而努力屏气的样子。结合前文第③段“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以及后文第⑥段“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可知此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对父亲所做的灯十分喜爱和呵护,这盏灯给我带来的很多的温暖和满足。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第⑥段主要写的是过年时院子里安放的灯,结合语句“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可知突出了过年时明亮温暖的氛围。再结合本文的写作对象——父亲,可知,内容上写出了父亲在世时家的温暖与美好。结构上,结合语句“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可知,用用院子里的红灯、冰灯烘托“我”的灯,突出其美丽以及“我”对它的喜爱之情。结合下文第⑧段“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可知,第⑥段也与第⑧段“我”家院子里黑漆漆对比,突出父亲离去给“我”家带来的巨大悲痛。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虽灭犹燃”是比喻父亲虽去世,但他对我的爱却没有消失。父亲生前给我做过很多灯,我用送他一盏灯的方式来祭奠他。这句话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恩以及深深的依恋和怀念;父亲对“我”的爱,将永远温暖着“我”,伴随“我”的一生。此外,这句话用在结尾处,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四)
    鉴赏家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就送什么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③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④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⑤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⑥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⑦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⑧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A】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⑨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B】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⑩叶三说好,而且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⑪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⑫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⑬“唔!你怎么知道?
    ⑭“花是乱的。”
    ⑮“对极了!”
    ⑯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⑰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⑱“何以见得。”
    ⑲“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⑳“对!”
    ㉑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㉒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㉓“不对?
    ㉔“‘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㉕“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㉖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㉗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有个学名,叫润生。季陶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㉘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㉙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㉚有一天有一个叫辻听涛的日本人来拜望叶三,说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㉛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㉜叶三说:“不卖。”
    ㉝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㉞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选自汪曾祺小说集《鉴赏家》,有删改)
    12.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
    13. 文中划波浪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根据上下文,赏析句子的妙处。
    【A】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B】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1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季陶民画的“紫藤花开”老鼠上灯台”“红花莲藕”三幅画着力于工笔写实,色彩绚烂,生动形象,具有诗意。
    B. 日本人辻听涛很想花大价钱买叶三珍藏多年的画,却被叶三一口拒绝,这说明叶三比对方更了解季陶民画的价值行情。
    C. 叶三和季陶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正是高山流水,恰遇知音。
    D. 叶三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又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15. 你觉得小说中除叶三外,还有谁也可以称为鉴赏家?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理解。
    【链接材料】
    叶三除了对艺术具有鉴赏力,对生活也无不处处留心,甚至洞察入微。作为果贩待人真诚,作为鉴赏家说话真心,能鉴赏画作,更能鉴赏生活…… 汪曾祺把普通的市井百姓写成了鉴赏家,寄寓一种独特的审美和人文理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鉴赏家,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一份高雅真挚的情怀。
    (《的“真”味道》)
    【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九上期中语文试题
    12. ①生气 ②叶三观看季陶民作画 ③表明坚决不卖
    13. 【A】运用动作和肖像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叶三看季匋民作画时的专注之态和钦佩之情,表明叶三懂画,他不但是画家的知音,也是真正的鉴赏家。
    【B】通过描写季陶民与他人应酬的表现,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季陶民的清高(或高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表明叶三是真正懂画,而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14. C
    15. 季陶民是鉴赏家。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同时也送了叶三很多画,(能结合相关情节即可)季陶民赏识叶三的纯朴、真性情,知道哪个是喜爱画,是真懂画,哪个人品性高,志趣雅。(分析相关情节背后原因)作为鉴赏家季陶民会鉴赏人,可鉴人心。
    叶三的儿子是鉴赏家。虽然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但是叶三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叶三的儿子敬重着父亲敬重的艺术品,叶三的儿子有鉴赏家高尚风范,体现了父亲教的做人的高贵品质。
    日本人辻听涛是鉴赏家。他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想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辻听涛了解画作的价值,明白艺术无价的道理。他有着鉴赏家高雅真挚的情怀。
    买叶三果子的人也是鉴赏家。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买叶三果子的人是一些深居简出的人,他们懂欣赏叶三的果子,懂得欣赏享受生活的美好,是懂得鉴赏生活的鉴赏家,他们用鉴赏家的眼光来塑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儿子们建议叶三不要卖果子”,找到第③段“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第④段“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可知,在儿子们建议叶三不要卖果子时,叶三是生气的;
    根据题干提示“赞叹不已”,找到第⑧段“叶三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可概括为:叶三观看季陶民作画;
    根据题干提示“季陶民要送叶三不题上款的画”,找到第㉗段“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可知,季陶民要送叶三不题上款的画时,叶三表明坚决不卖。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A.“情不自禁”是对叶三的神态描写。“深深吸一口气”“惊呼起来”是对叶三的动作描写。联系前句“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可知,此处描写表现叶三在看季陶民作画时的专注与钦佩之情态。联系本段中的“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可知,表明叶三懂画,他不但是画家的知音,也是真正的鉴赏家。
    B.这是对季陶民的细节描写。联系前句“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和后句“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可知,此处细节表现了季陶民的清高和与众不同。他对这些人的态度与对叶三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前段中的“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可知,表明叶三是真正懂画,而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根据第⑰段中的“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可知,“老鼠上灯台”是一幅小品画,小品画内容简、着笔墨不多,却情趣盎然,并不是“工笔写实,色彩绚烂,生动形象,具有诗意”;
    B.“这说明叶三比对方更了解季陶民画的价值行情”有误,这说明叶三懂画爱画,信守承诺。因为他曾经答应过季陶民,“您的画不卖”;
    D.“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有误,叶三只是一个鉴赏家,文中并没有说他有杰出的绘画技艺;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链接材料】“叶三除了对艺术具有鉴赏力,对生活也无不处处留心,甚至洞察入微。作为果贩待人真诚,作为鉴赏家说话真心,能鉴赏画作,更能鉴赏生活……汪曾祺把普通的市井百姓写成了鉴赏家,寄寓一种独特的审美和人文理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鉴赏家,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一份高雅真挚的情怀”可知,可以称之为“监赏家”的人不仅能鉴赏艺术,还能鉴赏生活,鉴赏人。明确自己的看法,结合文章内容表达谈为何称之为鉴赏家的原因即可。
    季陶民是鉴赏家。根据第⑧段“叶三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第⑨段“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第㉗段“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等语句可知,季陶民赏识叶三的纯朴、真性情,画画时只对叶三可例外不锁门,他送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上款,知道哪个是喜爱画,是真懂画,哪个人品性高,志趣雅。作为鉴赏家季陶民会鉴赏人,他近真风雅、远假博学,可鉴人心。
    叶三的儿子是鉴赏家。联系第㉙段“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第㉞段“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可知,叶三的儿子没有因为这些画价值连城而违背父愿,遵照父亲的遗嘱将画入葬,敬重着父亲敬重的艺术品,叶三的儿子有鉴赏家高尚风范,体现了父亲教的做人的高贵品质。
    日本人辻听涛是鉴赏家。根据第㉚段“有一天有一个叫辻听涛的日本人来拜望叶三,说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第㉛段“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第㉝段“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可知,日本人辻听涛有鉴赏家之清高之气,远道而来,洗手,香,对画轴拜三拜,态度虔诚;买画时,不计较价钱,他对画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当叶三拒绝他时很怅然。
    买叶三果子的人也是鉴赏家。根据第②段“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知,买叶三果子的人是一些深居简出的人,他们懂欣赏叶三的果子,懂得欣赏享受生活的美好,是懂得鉴赏生活的鉴赏家。在本篇文章中鉴赏家是一个群体,一群具有鉴赏家眼光与资质的生活中的人,他们用鉴赏家的眼光来塑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五)
    许地山先生
    ①地山是我的最好的朋友。以他的对种种学问好知喜问的_____,以他的对生活各方面感到的_____,以他的对朋友的提携辅导的_____,以他的对金钱利益的 _____,我总觉得他如果活到八九十岁,必定还能像年轻时那样有说有笑,还能那样说干什么就干什么,永不驳回朋友的要求,或给朋友一点难堪。
    ②我认识地山,是在二十年前了。那时,我只是个中学毕业生,可他已经在燕京大学留校教书,大家都说他是个很有学问的青年。刚认识他,我几乎不敢希望能与他为友,他是有学问的人哪!可是,他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俗的雅的都有。虽然不晓得他有多大的学问,可的确知道他是个极天真可爱的人了。一来二去,我试着去问他一些书本上的事。我生怕他不肯告诉我,因为我知道有些学者是有这样脾气的。但是,地山绝对不是这样的人。他知道什么便告诉我什么,没有矜持,没有厌倦,教我佩服他的学识,而仍认他为好友。学问并没有毁坏了他的为人,像那些气焰千丈的“学者”那样,他对我如此,对别人也如此;在认识他的人中,我没有听到过背地里指摘他,说他不够朋友的。
    ③不错,朋友们有时也背地里讲究他;谁能没有些毛病呢。可是,地山的毛病是只使朋友们又气又笑的那一种,绝无损于他的人格。他不爱写信。你给他十封信,他也未见得答复一次;偶尔回答你一封,也只是几个奇形怪状的字,写在一张随手拾来的破纸上。另一毛病是不守时刻。口头的或书面的通知,何时开会或何时集齐,对他绝不发生作用。只要他在图书馆中坐下,或和友人谈起来,就不用再希望他还能着着钟表。所以,你设若不亲自找去,给这匹野马套上缰绳,拉他赴会,那就是你的过错;他是永远不记着时刻的。
    ④一九二四年初秋,我到了伦敦,地山已先我数日来到。地山喜欢历史,对宗教有多年的研究,对古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由他领着逛伦敦,是多么有趣、有益的事呢!同时,他绝对不是“月亮也是外国的好”的那种留学生。因此,我一到伦敦,就借着他的眼睛看到那古城的许多宝物,也看到它那阴暗的一方面,而不至胡胡涂涂地断定伦敦的月亮比北平的好了。
    ⑤不久,他到牛津去入学。寒暑假,他必到伦敦来玩几天。“玩”这个字,在这里,用得很妥当,又很不妥当。当他遇到朋友的时候,他就忘了自己:朋友们说怎样,他总不驳回。去到东伦敦买黄花木耳,大家做些中国饭吃?好!去逛动物园?好!玩扑克牌?好!他似乎永远没有忧郁,永远不会说“不”。不过,最好还是请他闲扯,据我所知道的,除各种宗教的研究之外,他还研究人学、民俗学、文学、考古学;他认识古代钱币,能鉴别古画,学过梵文与巴利文。请他闲扯,他就能——举个例说——由男女恋爱扯到中古的禁欲主义,再扯到原始时代的男女关系。他的故事多,书本上的佐证也丰富。他的话一会儿降低到贩夫走卒的俗野,一会儿高飞到学者的深刻高明。他谈一整天并无倦容,大家听一天也不感疲倦。
    ⑥不过,你不要让他独自溜出去。他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图书馆。一进去他就忘了出来。有一次,上午八九点钟,我在东方学院的图书馆里发现了他。到吃午饭的时候,我去唤他,他不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出来,还是因为图书馆已到关门的时间。找到了我,他不住地喊“饿”,是啊,他已饿了十点钟。在这种时节,“玩”字是用不得的。
    ⑦不仅朋友能影响他,就是偶然接触的人也能临时左右他。有一次,他有事去伦敦城里。日落时,他回来了,进门便笑,而且不住地摸他刚刚刮过的脸。我莫名奇妙。他又笑了一阵。“叫理发匠挣去两磅多!”我吃了一惊。那时候,在伦敦理发普通是八个便士,理发带刮脸也不过是一个先令,“怎能花去两镑多呢?”原来理发匠问他什么,他便答应什么,于是用香油香水洗了头,电气刮了脸,还不得用两镑多吗?他绝想不起那样打扮自己,但是理发匠的钱罐是不能驳回的!
    ⑧自从他到香港大学任事,我们没有会过面,也没有通过信;我知道他不喜欢写信,也就不写给他。抗战后,为了香港文协分会的事,我不能不写信给他了,仍然没有回信。可是,我准知道,信虽没来,事情可是必定办了。果然,从分会的报告和友人的函件中,我晓得了他是极热心会务的一员。他是个极随便而又极不随便的人,我知道。
    (有删改)
    12. 依次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态度 趣味 热诚 淡薄B. 热诚 趣味 淡薄 态度
    C. 淡薄 态度 热诚 趣味D. 趣味 热诚 态度 淡薄
    13. 第②段在“学者”一词上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15. 联系全文,许地山先生“极随便”的具体表现是:(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而“极不随便”是指他(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有人说第③段写许地山先生的“毛病”,有损其形象,应删去。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上海市罗山中学2023-2024学年九上期中语文试题
    12. A 13. 表示特殊含义,讽刺了那些虽有学问但架子十足、气焰高涨、拒人千里之外的人
    14. ①. 比喻 ②. 生动形象地写出许地山先生因酷爱读书和与友交谈而不守时刻、不受约束的性格特点
    15. ①. 他学识渊博而没有架子,爱说笑话; ②. 他对待朋友很热诚,从不拒绝朋友的要求;对金钱利益很淡薄,任理发匠摆布;他不守时,不爱回别人的信。(答出两点即可) ③. 朋友嘱托给他的事情,他必定会尽心尽力地完成(别人向其求教,他总是知无不言)
    16. 不应删去。第③段写许地山先生不爱写信和不守时,都是无损于他人格的毛病。文章是以他生活中的不拘小节,来突显他孜孜不倦钻研学问、真诚热情对待朋友的性格特点,不仅不会损害许地山先生的形象,反而使其更加丰满,人物也更加真实、可爱。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根据语境及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及词语的使用范围分析选择。
    态度: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趣味:指情趣和意味。热诚:热心而诚恳。淡薄:冷淡,不亲密。
    第一空,根据句子“以他的对种种学问好知喜问的”,这句是指地山对于学问的态度,故第一空,填入“态度”。
    第二空,根据第①段句子“必定还能像年轻时那样有说有笑,还能那样说干什么就干什么,永不驳回朋友的要求,或给朋友一点难堪”可知,地山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再根据第二空前的句子“以他的对生活各方面感到的”,可知,要填入地山对于生活的方面有什么样的感觉,故选“趣味”能体现地山的情趣。
    第三空,根据空前句子“以他的对朋友的提携辅导的”可知,要填入地山怎么对待朋友的,故应该填入“热诚”,能体现地山对于朋友的热情与诚恳。
    第四空,根据空前句子“以他的对金钱利益的”可知,要填入地山怎么对待金钱的,根据后文他被剃头匠赚走了两个英镑的事例,可知地山对金钱的态度是非常淡薄的。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特定称谓。
    根据第②段句子“他知道什么便告诉我什么,没有矜持,没有厌倦”,可知地山是谦虚的学者。再根据第②段“学问并没有毁坏了他的为人,像那些气焰千丈的‘学者’那样”可知,本句中的“学者”是有特殊含义的,不同于地山的人品的人,可理解为是虽然有学问,但是却傲慢看不起别人的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先找使用的手法,再分析其作用。
    根据“给这匹野马套上缰绳”可知,把许地山比喻成一匹“野马”,给“野马套上缰绳”,形象地描绘出许地山不受时间约束的性格特点。再根据句子中的“他是永远不记着时刻的”,再结合第③段句子“只要他在图书馆中坐下,或和友人谈起来,就不用再希望他还能着着钟表”表明许地山没有时间观念,爱读书又爱交友的性格特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要点。
    根据第②段句子“他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俗的雅的都有”,可知他学识渊博而没有架子,爱说笑话;
    根据第③段句子“他不爱写信。你给他十封信,他也未见得答复一次;偶尔回答你一封,也只是几个奇形怪状的字,写在一张随手拾来的破纸上”“另一毛病是不守时刻”,可知他不守时,不爱回别人的信;
    根据第④段句子“我一到伦敦,就借着他的眼睛看到那古城的许多宝物,也看到它那阴暗的一方面,而不至胡胡涂涂地断定伦敦的月亮比北平的好了”,根据第⑤段句子“当他遇到朋友的时候,他就忘了自己:朋友们说怎样,他总不驳回”,可知他对待朋友很热诚,从不拒绝朋友的要求;
    根据第⑦段句子“‘怎能花去两镑多呢?’原来理发匠问他什么,他便答应什么,于是用香油香水洗了头,电气刮了脸,还不得用两镑多吗?”,可知对金钱利益很淡薄,任理发匠摆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组材。要分析材料的内容,回答其作用。
    根据第③段句子“可是,地山的毛病是只使朋友们又气又笑的那一种,绝无损于他的人格”,可知作者写许地山的毛病,不影响他的人格。根据第⑧段句子“为了香港文协分会的事,我不能不写信给他了,仍然没有回信。可是,我准知道,信虽没来,事情可是必定办了”,可知许地山虽然不回信,但是他对朋友托付的事情却是尽心尽力去做的。文章里写到许地山的不守时,根据第③段句子“只要他在图书馆中坐下,或和友人谈起来,就不用再希望他还能着着钟表”,可知许地山的不守时在于他追求学问。所以写许地山的“毛病”,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也更丰满。
    作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锅酒
    李天鹤
    ①晨曦还在大山之外,母亲的脚步声就赶走了屋檐下转了一整夜的风。母亲又要熬酒了,这已是今年第三次。
    ②熬酒,是老家对土法酿造小锅酒的一种叫法。母亲每年熬的酒,小部分进了她和我的肚子,大部分则祭了村子里男人们的五脏庙。男人们有事没事总要拐个弯进我家来,喝一杯酒,与父亲说几句话,才美滋滋地离开。我从楼上探身望去,父亲总是就着灯光,一个人把扑锅①、转缸②一一搬到厨房里,母亲则悠然看着父亲来回,把一口气喘得又粗又长。
    ③许多年前,这些事情都是母亲一个人做的,父亲虽爱喝酒,却从不掺和熬酒的事。
    ④父亲和母亲的相识与酒有关。父亲爱喝酒是出了名的,喝酒前后皆彬彬有礼,一派君子之风。母亲擅长熬酒,人称“酒娘子”。一个是“酒侠客”,一个是“酒娘子”,自然而然,结下了这美好的姻缘。他们成家后夫唱妇随,日子美满。光阴流转,家里的酒场慢慢少了,父亲也开始两鬓斑白,有了酒葫芦似的肚腩。光阴如酒,令人沉醉。但这世界哪容得下一个人长久沉醉呢?
    ⑤父亲帮着母亲熬酒是他生病后的事。父亲习惯了每天吃药的生活,母亲也习惯了父亲的不苟言笑。两人之间的话与家里的酒味一样,越来越少。父亲的痛苦和母亲的愁绪,分别写在脸上。
    ⑥有一天,母亲像变了个人一样,到处翻找熬酒器具,软磨硬泡地要父亲帮着熬酒。父亲磨磨蹭蹭地在她的唠叨中把煮好、蒸透的米提到屋外,在她的指挥下把酒药撒到油纸布上,用手和匀。母亲用手测试米的温度,直到温度适中,让他把米装进土瓮封严实。然后交代父亲每天定时查看土瓮。父亲撇撇嘴不吭声,倒真的每天都去看一眼。父亲的改变,于母亲来说是欣慰的。从那时起,母亲成了一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女孩”,而父亲成了她最重要的人。
    ⑦父亲什么时候开始不喝酒的?想来有近20年了。某天起,他变得滴酒不沾且暴躁易怒,那意气风发的酒侠客脸上开始结起腊月的霜,让人忐忑不安。后来,我无意中翻到了父亲偷偷服用的药,才知他得了糖尿病。这个可怜的男人,被冠以“一家之长”的称号,在他最脆弱、最需要关心时,只有母亲向他伸出双手。
    ⑧此时,天色渐明,村庄渐渐显现,灰瓦房顶上炊烟升腾。我的思绪被楼下母亲的声音打断。她嫌父亲扑锅时不够仔细而不断嗔怪着。我在楼上竖起耳朵聆听,从他们忙着熬酒时发出的各种声响,想象着他们琐碎中的温情。
    ⑨下楼时,屋里的灯光已被阳光取代,父亲正把一个装酒的小桶放在转缸出酒口处。不出所料,这最后一步母亲还是自己动手了。她催促父亲去客厅休息,自己则守着灶眼开始烧火。
    ⑩这些年,耳濡目染的我对熬酒也有一些心得。譬如,那装满米和酒药的土瓮最少一个半月才能启封,若耐得住性子,让它静静地在光阴中沉淀半年则更好。得到充分发酵的酒糟, 熬出的酒清亮甘甜。譬如,熬酒时把酒糟放进大铁锅时,必得用极细的纱布包裹后再放进锅里才行,铁锅里一定要先放两瓢水,否则酒糟会粘锅发糊……母亲总说:“熬酒就是熬时间,熬一把火,从早到晚灶门口离不开人。这把火烧得大了酒就糊了,烧得小了就不出酒。”日子就在这熬酒的时光里不急不缓地流逝,父亲的烦闷和暴躁也被悠长的酒香慢慢抚平。
    ⑪厨房里的酒香开始飘散,由淡至浓,填满了整个家。当这一锅酒的酒线滴溜溜地从出酒口出来时,母亲便把父亲拉过来品酒。我也凑上去想尝尝,母亲却把第一口递给了父亲。
    ⑫大片阳光从屋顶倾泻而至,屋檐下的一切都深深嵌入了一个无限宽广而温暖的怀抱中。灼耀的光华里,细长绵延的酒线正不断流淌,清澈透明。村庄内外人世浮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锅酒。
    注释:①扑锅,是熬酒时需倒过来把大铁锅盖住的半圆形大锅。②转缸,是双层的土陶缸,外侧有可供酒水流出的小口,相对的一侧有个与扑锅管道大小一致的孔。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章中引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擅长熬酒,人称“酒娘子”。——这一句中的引号起到特殊含义的作用。
    B. 从那时起,母亲成了一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女孩”,而父亲成了她最重要的人。——这一句中的引号起到特定称谓的作用。
    C. 可怜男人,被冠以“一家之长”的称号,在他最脆弱、最需要关心时,只有母亲向他伸出双手。——这一句中的引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D. 母亲总说:“熬酒就是熬时间,熬一把火,从早到晚灶门口离不开人。这把火烧得大了酒就糊了,烧得小了就不出酒。”——这一句中的引号起到引用的作用。
    12. 对比并概括父亲生病前后母亲行为态度的不同,分析母亲转变的原因。
    13. 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原文:当这一锅酒的酒线滴溜溜地从出酒口出来时,母亲便把父亲拉过来品酒。我也凑上去想尝尝,母亲却把第一口递给了父亲。
    改文:当这一锅酒的酒线滴溜溜地从出酒口出来时,母亲叫父亲过来品酒。我凑上去想尝尝,母亲说把第一口递给父亲。
    14. 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15. 请你谈谈第⑫段画线句的含义。
    【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一模
    11. D 12. ①. 软磨硬泡地要父亲帮着熬酒 ②. 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③. 希望酿酒能够宽慰脆弱、需要关心的父亲
    13. 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将母亲对父亲的爱写的不漏痕迹,而修改后的句子略显矫揉造作。
    14. 从内容上看,本段属于插叙,写了父亲生病的过往,将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爱表达了出来;从结构上看,本段解释了上文父母的愁绪,呼应上文内容
    15. 一锅酒将母亲对父亲的爱链接起来,只要用心体会,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港湾。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引号的作用。
    A.“酒娘子”中的引号表示表示特定称谓;B.“小女孩”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一家之长”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研读内容 ,分析概括。
    根据第⑥段“父亲磨磨蹭蹭地在她的唠叨中把煮好、蒸透的米提到屋外,在她的指挥下把酒药撒到油纸布上,用手和匀。母亲用手测试米的温度,直到温度适中,让他把米装进土瓮封严实。然后交代父亲每天定时查看土瓮。父亲撇撇嘴不吭声,倒真的每天都去看一眼”可知,父亲生病后,母亲让父亲帮助自己熬酒。
    根据第⑥段“从那时起,母亲成了一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女孩’,而父亲成了她最重要的人”可知,父亲生病后,母亲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根据第⑦段“后来,我无意中翻到了父亲偷偷服用的药,才知他得了糖尿病。这个可怜的男人,被冠以‘一家之长’的称号,在他最脆弱、最需要关心时,只有母亲向他伸出双手”可知,母亲转变的原因是父亲得了糖尿病,母亲希望酿酒能够宽慰脆弱、需要关心的父亲。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语句,分析总结。
    原文“母亲便把父亲拉过来品酒。我也凑上去想尝尝,母亲却把第一口递给了父亲”写出母亲把父亲拉过来,却把第一口递给了父亲,体现出母亲对父亲的关心和爱护。原文中用词准确、传神,让读者感到自然亲切,感受到作者自然流露的情感。
    改文“母亲叫父亲过来品酒。我凑上去想尝尝,母亲说把第一口递给父亲”写出母亲叫父亲过来,说把第一口递给父亲。改文中用词生硬、毫无感情,不能充分体现出母亲对父亲深切的爱,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⑦段“后来,我无意中翻到了父亲偷偷服用的药,才知他得了糖尿病。这个可怜的男人,被冠以‘一家之长’的称号,在他最脆弱、最需要关心时,只有母亲向他伸出双手”写出父亲得了糖尿病,在父亲最脆弱、最需要关心时,只有母亲向他伸出双手。从内容上看,交代故事背景,属于插叙。虽然父亲得了糖尿病,但是母亲坦然面对,帮助父亲树立信心,体现出母亲对父亲深切的爱;从结构上看,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母亲软磨硬泡地要父亲帮着熬酒,引出下文父亲帮助母亲熬酒的场景,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写出父亲生病前,母亲一个人熬酒;父亲生病后,母亲让父亲帮助自己熬酒。在父亲最脆弱、最需要关心时,只有母亲向他伸出双手,母亲帮助父亲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让他感受到深切的爱,体现出母亲对父亲的关心和爱护。第⑫段画线句写出人生在世,人世沉浮,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包含着对亲人的爱。“属于自己的那一锅酒”不仅仅是一锅酒,更是亲人满满的爱与温暖。
    关于叶三的事
    叶三的情态或表现
    儿子们建议叶三不要卖果子


    赞叹不已
    季陶民要送叶三不题上款的画

    人们要买叶三的藏画
    断然拒绝
    时间
    母亲的行为
    母亲的态度
    母亲转变的原因
    父亲生病前
    一个人熬酒
    默默无闻、甘于付出
    (3) _______
    父亲生病后
    (1) _______
    (2)_______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难点03记叙文阅读-品味语言(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难点03记叙文阅读-品味语言(原卷版+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考题型,从句式的角度赏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总结语言赏析题一般答题思路,对第⑥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结合全文,请分析第⑰段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热点03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热点03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原卷版+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顺叙,倒叙,插叙,排比,设问, 反问,阅读全文,补全故事情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北京专用)重点04诗词鉴赏(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北京专用)重点04诗词鉴赏(原卷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上面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诗歌的颔联在写景中蕴含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