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八讲内容理解题(原卷版+解析)
展开分析诗歌内容就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诗歌内容主要包括:①诗歌的景物;②诗歌叙事的内容;③诗人的形象;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形象”“为什么……,原因是……”等。
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体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
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如“说说杜甫《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里“望”的义项,应该有四项:(1)向远处看,如眺望;(2)心中所愿,如盼望、期望;(3)拜访,如看望、探望;(4)有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
精题回放
例1 (2023·陕西)《关雎》一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析:题干考查女子为何让君子“寤寐思服”,实质上考查的是诗中女子的形象。“窈窕”意思是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指善良美好的女子,“窈窕淑女”表现了女子的文静、美好;“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表现了女子的勤劳和劳作时姿态的优美;又因为“寤寐求之,求之不得”是写希望得到女子,却求而不得的迫切心理。所以,君子才会“寤寐思服”。
例2 (2023·辽宁营口)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原诗为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求从诗歌的前两句,判断当地农村生活的特点。解答时要先审读前两句。前两句从村居风光写起: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田里庄稼长得很好,可见当地农村丰收在望,人们生活比较富足。“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环境的太平安宁。由此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例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例2:富足(或丰衣足食、物阜民丰等);太平安宁(或民风淳厚等)。
解题方略
内容理解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诗歌形象的分析和诗歌情感的理解,考查的是整体感知和分析探究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取三个步骤。
第一步,抓外围。即重视诗词外围信息(除去诗句以外的信息),包含标题、前序后注、题干的暗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如例2,标题“社日”描绘的是农村传统节日,展现的是农村丰衣足食的美好图景。
第二步,析意象。诗言志传情,而“志”和“情”的载体就是意象,理解意象,也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金钥匙。解答时可直接理解意象的内涵,也可以抓住意象附带的修饰限制成分来判断。如例2,稻粱“肥”、“半掩”扉、“醉”人归,借助修饰语便可推断农村生活富足、太平。
第三步,看尾句。即在抓外围和析意象的同时还要去看诗歌最后一两句。古人写诗时往往在尾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有的诗人在诗的前半部分用反衬手法来表情达意,直到最后一两句才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所以,若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借助尾句来辨析。仍以例2为例,尾句“家家扶得醉人归”,“家家”“醉人”,可见民情富足,由此可判断诗歌写的是农村物阜民丰的情景。
解答内容理解题,需注意以下两点:
内容理解:分点回答、语言简洁、提炼概括。
形象分析:总体特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
闯关检测
【2023黑龙江绥化市】
1.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而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在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出的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
【2023内蒙古通辽市】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请你选出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写此词。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引用典故,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作者以冯唐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
C.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场面,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融叙事、用典、言志为一体,由“狂”字贯穿全篇,委婉表达词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全词用语刚劲,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
【2023辽宁盘锦市】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夕次盱眙①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木眠客。
[注释]①盱眙:曾是淮南西道的属地,也称准镇。②逗:短暂停留。③秦关:韦应物的故乡。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一二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换乘驿车到别处去,暗含奔波之意。
B.[乙]诗五六句写城池暗黑,人们纷纷归家,大雁飞藏的芦苇丛,在晚霞余光的映照下,闪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
C.两首诗三四句都是写景,[甲]诗用“正”“悬”写出了平野开阔的大景;[乙]诗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
D.两首诗都是羁旅之作,[甲]诗借大雁传书表达思乡之情;[乙]诗借钟声烘托旅思之情,但比[甲]诗的情思更浓。
【2023辽宁沈阳市】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敷浅原①见桃花
宋•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诗中一、二句,诗人借助“白日西斜”和“广阔天涯”来表达离京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
B.《敷浅原见桃花》诗中三、四句,描写燕子衔得桃花,带到彩绘屋梁之侧,这让落花有了更美好的际遇。
C.两首诗的落花均独具内涵,《己亥杂诗》借其表现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敷浅原见桃花》则表现对美的追求。
D.《己亥杂诗》三、四句的语言自然而朴实;《敷浅原见桃花》则构思奇巧,自出心裁,诗笔明丽。
【2023北京市】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 ”;诗的结尾,诗人已得“ ”,却“欲辨已忘言”。
7.“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第八讲 内容理解题
题型阐述
分析诗歌内容就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诗歌内容主要包括:①诗歌的景物;②诗歌叙事的内容;③诗人的形象;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形象”“为什么……,原因是……”等。
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体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
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如“说说杜甫《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里“望”的义项,应该有四项:(1)向远处看,如眺望;(2)心中所愿,如盼望、期望;(3)拜访,如看望、探望;(4)有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
精题回放
例1 (2023·陕西)《关雎》一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析:题干考查女子为何让君子“寤寐思服”,实质上考查的是诗中女子的形象。“窈窕”意思是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指善良美好的女子,“窈窕淑女”表现了女子的文静、美好;“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表现了女子的勤劳和劳作时姿态的优美;又因为“寤寐求之,求之不得”是写希望得到女子,却求而不得的迫切心理。所以,君子才会“寤寐思服”。
例2 (2023·辽宁营口)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原诗为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求从诗歌的前两句,判断当地农村生活的特点。解答时要先审读前两句。前两句从村居风光写起: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田里庄稼长得很好,可见当地农村丰收在望,人们生活比较富足。“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环境的太平安宁。由此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例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例2:富足(或丰衣足食、物阜民丰等);太平安宁(或民风淳厚等)。
解题方略
内容理解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诗歌形象的分析和诗歌情感的理解,考查的是整体感知和分析探究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取三个步骤。
第一步,抓外围。即重视诗词外围信息(除去诗句以外的信息),包含标题、前序后注、题干的暗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如例2,标题“社日”描绘的是农村传统节日,展现的是农村丰衣足食的美好图景。
第二步,析意象。诗言志传情,而“志”和“情”的载体就是意象,理解意象,也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金钥匙。解答时可直接理解意象的内涵,也可以抓住意象附带的修饰限制成分来判断。如例2,稻粱“肥”、“半掩”扉、“醉”人归,借助修饰语便可推断农村生活富足、太平。
第三步,看尾句。即在抓外围和析意象的同时还要去看诗歌最后一两句。古人写诗时往往在尾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有的诗人在诗的前半部分用反衬手法来表情达意,直到最后一两句才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所以,若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借助尾句来辨析。仍以例2为例,尾句“家家扶得醉人归”,“家家”“醉人”,可见民情富足,由此可判断诗歌写的是农村物阜民丰的情景。
解答内容理解题,需注意以下两点:
内容理解:分点回答、语言简洁、提炼概括。
形象分析:总体特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
闯关检测
【2023黑龙江绥化市】
1.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而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在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出的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答案】
(1)B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离别,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 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023内蒙古通辽市】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请你选出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写此词。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引用典故,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作者以冯唐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
C.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场面,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融叙事、用典、言志为一体,由“狂”字贯穿全篇,委婉表达词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全词用语刚劲,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
【分析】这是一首豪放派的词,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的下片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抒发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直接表达词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故选:C。
【2023辽宁盘锦市】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夕次盱眙①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木眠客。
[注释]①盱眙:曾是淮南西道的属地,也称准镇。②逗:短暂停留。③秦关:韦应物的故乡。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一二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换乘驿车到别处去,暗含奔波之意。
B.[乙]诗五六句写城池暗黑,人们纷纷归家,大雁飞藏的芦苇丛,在晚霞余光的映照下,闪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
C.两首诗三四句都是写景,[甲]诗用“正”“悬”写出了平野开阔的大景;[乙]诗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
D.两首诗都是羁旅之作,[甲]诗借大雁传书表达思乡之情;[乙]诗借钟声烘托旅思之情,但比[甲]诗的情思更浓。
【答案】B
【解析】《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夕次盱眙县》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韦应物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乙诗五六两句写的是月下之景。故选:B。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23辽宁沈阳市】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敷浅原①见桃花
宋•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诗中一、二句,诗人借助“白日西斜”和“广阔天涯”来表达离京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
B.《敷浅原见桃花》诗中三、四句,描写燕子衔得桃花,带到彩绘屋梁之侧,这让落花有了更美好的际遇。
C.两首诗的落花均独具内涵,《己亥杂诗》借其表现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敷浅原见桃花》则表现对美的追求。
D.《己亥杂诗》三、四句的语言自然而朴实;《敷浅原见桃花》则构思奇巧,自出心裁,诗笔明丽。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ABD.正确;C.有误,《己亥杂诗》后两句诗人展开联想,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故选:C。
【2023北京市】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 ”;诗的结尾,诗人已得“ ”,却“欲辨已忘言”。
7.“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答案】
6.车马喧;真意
7.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
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故答案为:第1空、车马喧;第2空、真意;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故答案为: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六讲名句赏析题(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六讲名句赏析题(原卷版+解析),共6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四讲表达技巧题(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四讲表达技巧题(原卷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查形式,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选出下列对陶渊明的《饮酒》,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十一讲主旨领悟题(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十一讲主旨领悟题(原卷版+解析),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