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学奕(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竹石(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现代文复习-表里的生物(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现代文复习-匆匆(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现代文复习-好的故事(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现代文复习-北京的春节(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现代文复习-北京的春节(原卷版+解析),共16页。
学习本文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在文中圈画具体表示时间、事件的词语、句子,梳理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可先将表示具体时间的词整理出来,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元宵”、“正月十九”等;然后关注在这一天里具体发生的事,这样文章的内容就十分清楚了。
此外,在梳理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内容作者花了较多笔墨,写得具体清楚;哪些内容则写得简略;然后再思考:这些详写的内容有些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如:第3段写孩子们准备过年的三件大事。这是作者抓住了孩子过年的期盼心理,突出过年的氛围;再如,“除夕真热闹”“元旦的光景与除タ截然不同”“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等,这些内容正是春节过年中最重要的:再远的人也会回家来吃团圆饭,熬上一夜来守岁,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庙会看灯会等等,也是反映春节最降重、最温馨美好的内容。
为了具体、深刻地反映中国节日的习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作者运用朴实、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来介绍北京的春节、老北京们的主要活动:如“过年时,家家吃饺子”“买杂排儿”“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买各种玩意儿”“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最闲在的时候”等。
主题归纳
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技能训练】
基本积累
1.借助词典等工具,为下列词语作注释
(1)腊月和腊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宵节和灯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逛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理解
2.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腊八——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调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零食)。
(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空闲)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1)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味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夕真热闹。
“热闹”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上下文,理解“元旦(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除夕”的光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旦”的光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转换
7.课文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
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0分)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伴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⑦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⑧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⑩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1.第⑤段“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中“味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修辞,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北京的春节开始得很早,表明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很重视。
B.人们准备了各种吃的玩的用的,这是为了春节更热闹喜庆。
C.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不再忙碌,显得很冷清。
D.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已经显现出了春节万象更新的气象。
1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4分)
(二)北京的春节(节选)(13分)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八宝粥。粥是用各种米, 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佼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 , 街上早有好多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 ,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 大家更忙 。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 ,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一一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这个片断主要写 (2
2.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孩子们准备过年.喜欢做的事有(1) (2)
(3) “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
(4分)
4.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 北京的春节
1.根据拼音填入正确的词语。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jié rán bù tóng(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rán fàng( )的bà zhú( )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2.判断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A.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 )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 )
3.(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2)文中作者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序号)。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语言浅易平实,富有浓郁的“京味儿”。读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其效果。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所在班级近期将开展一次与节日相关的“家乡风俗”主题班会,请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说说家乡的风俗
介绍其中一种风俗活动(100字左右)
提示:可以从风俗活动的由来、意义、形式等方面来介绍
序号
时间
主要风俗活动
整体梳理
1
腊月初八
全文采用_____顺序,展现了北京春节____、 _____、____ 的特点。
2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准备过年
3
放鞭炮、吃糖
4
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
5
除夕
6
7
正月初六
8
正月十五
9
正月十九
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节日名称
主要风俗活动
北京的春节
【课文导读】
学习本文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在文中圈画具体表示时间、事件的词语、句子,梳理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可先将表示具体时间的词整理出来,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元宵”、“正月十九”等;然后关注在这一天里具体发生的事,这样文章的内容就十分清楚了。
此外,在梳理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内容作者花了较多笔墨,写得具体清楚;哪些内容则写得简略;然后再思考:这些详写的内容有些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如:第3段写孩子们准备过年的三件大事。这是作者抓住了孩子过年的期盼心理,突出过年的氛围;再如,“除夕真热闹”“元旦的光景与除タ截然不同”“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等,这些内容正是春节过年中最重要的:再远的人也会回家来吃团圆饭,熬上一夜来守岁,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庙会看灯会等等,也是反映春节最降重、最温馨美好的内容。
为了具体、深刻地反映中国节日的习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作者运用朴实、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来介绍北京的春节、老北京们的主要活动:如“过年时,家家吃饺子”“买杂排儿”“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买各种玩意儿”“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最闲在的时候”等。
主题归纳
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技能训练】
基本积累
1.借助词典等工具,为下列词语作注释
(1)腊月和腊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宵节和灯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逛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理解
2.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腊八——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调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零食)。
(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空闲)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1)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味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夕真热闹。
“热闹”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上下文,理解“元旦(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除夕”的光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旦”的光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转换
7.课文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
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腊月是指农历的十ニ月,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2)农历的一月称为正月(3)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在元宵节期间有点花灯的习俗,各种花灯聚集在一起,称之为灯会(4)是集烧香拜佛、购物贸易、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2.腊月二十三——吃糖,过小年 除夕——做年菜,贴对联、年画,一家人团圆,守岁 元旦(初一)——拜年、逛庙会 元宵节——逛灯会、吃元宵、耍花炮等
3.提示:不好。加点词语的意思和括号中的词语的意思虽一样,但加点词语带着浓郁的“京味儿”的地方语言特点,这是老舍的语言风格,若换了语言风格不谐调。
4.(1)天黑后响起鞭炮,营造了过年的气氛。
(2)家家在做年菜,贴对联、年画,鞭炮不断,灯火通宵,一家团圆,一起守岁。
5.(1)“农业展览会”是比喻的说法,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这一民俗食物的特点。
(2)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タ”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
6.家家都在做年菜,都在贴对联、年画,鞭炮不断,灯火通宵,一家人团圆,一起守岁,街上也挤满了人街上的铺子都关着,男人们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守家接待客人,然后去逛庙会
7.详写:孩子们准备过年的三件大事、大人们泡腊八蒜、大扫除等:还有除タ、元旦、元宵节等
略写:过年前的熬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十九春节结束等
好处:过年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作者抓住其中最令人期盼、热闹的事情和场面来写,以突出过年的气氛和味道,也集中反映过年这一重大节日的温馨美好,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之情。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中南校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0分)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伴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⑦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⑧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⑩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1.第⑤段“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中“味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修辞,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北京的春节开始得很早,表明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很重视。
B.人们准备了各种吃的玩的用的,这是为了春节更热闹喜庆。
C.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不再忙碌,显得很冷清。
D.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已经显现出了春节万象更新的气象。
1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4分)
11.氛围、气氛。(1分)
1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表现了粥的材料丰富,表达作者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2分)
13.A(2分)
14.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每点2分)
(二)北京的春节(节选)(13分)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八宝粥。粥是用各种米, 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佼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 , 街上早有好多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 ,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 大家更忙 。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 ,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一一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这个片断主要写 (2
2.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孩子们准备过年.喜欢做的事有(1) (2)
(3) “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
(4分)
4.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大人孩子们忙着为过年做准备
2. 这是个比喻句,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也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民俗特点。
3. (1)买杂伴儿 (2)买爆竹 (3)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用花生、胶枣、榛子 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食物
4.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第1课 北京的春节
1.根据拼音填入正确的词语。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jié rán bù tóng(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rán fàng( )的bà zhú( )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2.判断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A.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 )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 )
3.(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2)文中作者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序号)。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语言浅易平实,富有浓郁的“京味儿”。读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其效果。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所在班级近期将开展一次与节日相关的“家乡风俗”主题班会,请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说说家乡的风俗
介绍其中一种风俗活动(100字左右)
提示:可以从风俗活动的由来、意义、形式等方面来介绍
【参考答案】
1.截然不同 燃放 爆竹
2.(1)A (2)B
3.
(2)1、3、5、6、8
这样的安排既完整呈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过程,也反映了北京春节高潮迭起、富有阶段性的特点。作者详写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民俗活动,突出了北京春节活动的丰富,体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也有利于读者对北京春节的风俗活动有更全面的了解。
“各种”一词反复出现了三次,强调腊八粥食材的丰富多样,也突出了北京
春节里物质丰盈、喜庆祥和的氛围;“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强调了北京的腊八粥不同于普通的粥,而是像小型的农业产品博览会一样丰富多样, 表现了作者的赞赏之情,蕴含着作者对腊八粥以及老北京春节的喜爱与满足,甚至还有几分自豪得意之情。
句中的“零七八碎儿”“玩意儿”是北京人常说的口语词,运用富有浓郁“京
味儿”的词语,表现了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之情。
6.(1)示例:
(2)示例: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很多家庭还自己做汤圆。汤圆的外皮用糯米粉制成,中间加入豆沙馅或者芝麻馅,也有加肉馅的。“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还可以互赠亲朋,表达美好的祝愿。
序号
时间
主要风俗活动
整体梳理
1
腊月初八
全文采用_____顺序,展现了北京春节____、 _____、____ 的特点。
2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准备过年
3
放鞭炮、吃糖
4
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
5
除夕
6
7
正月初六
8
正月十五
9
正月十九
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节日名称
主要风俗活动
序号
时间
主要风俗活动
整体梳理
1
/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全文采用时间顺序,展现了北京春节时间较长、气氛热烈、活动丰富的特点。
2
/
/
3
腊月二十三
/
4
/
大扫除、准备年货
5
/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6
正月初一
拜年、逛庙会
7
/
铺户开张
8
/
看花灯、燃放花炮、吃元宵
9
/
/
节日名称
主要风俗活动
元宵节
吃汤圆、做花灯、猜灯谜等
清明节
踏青、扫墓、吃青团等
端午节
洒扫庭院、插艾条、包粽子、赛龙舟等
中秋节
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现代文复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原卷版+解析),共20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现代文复习-那个星期天(原卷版+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现代文复习-腊八粥(原卷版+解析),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