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3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5505725/0-1710662039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北师大版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环节
说明
二次备课
复习
提问上节课生态系统的成分
新课导入
让学生总结自制生态瓶的情况,并让学生尝试分析生物死亡的原因,进而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课 程 讲 授
第一课时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这个结构中的成分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着结构的稳定性。
组织学生研究自己所制作的生态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
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第二课时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食物链?
2.什么是食物网?
二、新课讲授
学生齐读新课预习新课内容
对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
1.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因素”的教学,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引入,如果外界干扰力超过这个限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3.然后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因素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对于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于生态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重点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的。
4.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作用。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5.采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谈自己的认识。
小结
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注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点的渗透。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协调发展的观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