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1. 英国物理学家______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的色散,总结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为了纪念他,人们用他的名字作为______(填物理量)的单位。
【答案】 ①. 牛顿 ②. 力
【解析】
【详解】[1][2]牛顿是一位杰出的英国物理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的色散,总结出了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在物理学中,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
2.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是______,如图甲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如图乙所示,机械秒表的读数是______s。
【答案】 ①. 米 ②. 1.30 ③. 337.5
【解析】
【详解】[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端在6.00cm位置,右端在7.30cm位置,物体长度为
[3]图乙中,小表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5~6位置,且偏向6位置,示数为5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示数37.5s,则机械秒表的读数是
3. 如下图所示,是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行驶的运动图像,由图像可知: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相对于甲车的运动状态是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经过5s后甲、乙两车相距____m。
【答案】 ①. 静止 ②. 10
【解析】
【详解】[1]由图像知甲车5s运动的路程是20m,甲车的速度是
由图像知丙车速度也是4m/s,又甲、丙同时、同地、同向行驶,故丙车相对于甲车的运动状态是静止。
[2]由图像知乙车速度是6m/s,乙车5s运动的路程是
故经过5s后甲、乙两车相距10m。
4. 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则入射角的度数为______,界面______(选填“左”或“右”)侧是玻璃。
【答案】 ①. 30° ②. 左
【解析】
【详解】[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由图得,CD为分界面,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60°,则
[2]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45°,折射角为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说明界面左侧是玻璃。
5. 智能手机的“智慧语音”功能,可以通过声音识别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社交场所中,人们都自觉调低手机音量,是在_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 ①. 音色 ②. 声源
【解析】
【详解】[1]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智能手机的“智慧语音”,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2]人们自觉调低手机音量,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 物体所含______的多少叫质量;一瓶装满豆油的油瓶上标有“5L”字样,若豆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则瓶内豆油的质量为______kg,如果用这个瓶子装水,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装得下同样质量的水。()
【答案】 ①. 物质 ②. 4.6 ③. 能
【解析】
【详解】[1]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由得,瓶内豆油的质量为
[3]水的密度大于豆油的密度,体积相同时,水的质量较大,则如果用这个瓶子装水,能装得下同样质量的水。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7. 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 身高约为160dmB. 100m短跑成绩约为5s
C. 10s内走了10m的路程D. 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5s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16dm,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14s,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m/s,10s可以走10m的路程,故C符合题意;
D.正常人1min脉搏跳动75次,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50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音色好
B. 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音调相同
C. 倒车雷达利用光的反射进行回声定位
D. 耳罩通过保护受噪声影响者来防止噪声的危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A.振动的音叉带动乒乓球振动,故可以根据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故A错误;
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
D.防噪声耳罩在人耳处控制噪声,耳罩是通过保护受噪声影响者来防止噪声的危害的,故D正确。
故选D。
9.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是光的反射现象
B. 人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比鱼在水中的实际位置浅
C. 太阳通过树叶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D. 巨大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人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是鱼反射的光线经过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人眼看到的是因折射成的需像,鱼在水中的实际位置浅,故B符合题意;
C.太阳通过树叶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巨大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光在光滑的墙壁表面发生镜面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如图所示,小东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 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C. 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D. 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知,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蜡烛越烧越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越向上移动,故B正确;
C.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因此要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小,应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同时要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故C错误;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应让其发射漫发射,所以应选用较为粗糙的板,故D错误。
故选B。
11. 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物质的密度最大
B. 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C. c物质的密度是a的4倍
D. a、b、c物质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到,当a、b、c三种物质的质量都是1kg时,a物质的体积最大,则根据密度公式可知,物质的密度最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到,当b物质的质量是2kg,b物质的体积是2×10-3m3,则根据密度公式可知,b物质的密度为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可知,当a、c物质的体积都是2×10-3m3时,a、c物质的质量分别是1kg、4kg,根据m=ρV得,由此可知c物质的密度是a物质的4倍,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下列关于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B. 两个力大小相同,产生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C.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D.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A.物体间力的作用时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故A正确;
B.两个力大小相同,若作用点或方向不同,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故B错误;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如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故C错误;
D.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圆环的重心不在圆环上,故D错误。
故选A。
13.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 自行车车轴加润滑油B. 自行车的车把上刻有花纹
C. 打球时用力握紧球拍D. 在轴承中加滚珠
【答案】BC
【解析】
【详解】A.自行车车轴加润滑油,是通过分离接触面,减小摩擦力,故A不符合题意;
B.自行车的车把上刻有花纹,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故B符合题意;
C.打球时用力握紧球拍,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故C符合题意;
D.在轴承中加滚珠,是通过将滑动变滚动,减小摩擦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14. 下列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是力使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 皮划艇运动员用力向后划水,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 篮球被抛出后,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重力的方向在不断变化
D. 手压桌面,桌面对手有作用力,这个力是由于手的形变产生的
【答案】AB
【解析】
【详解】A.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足球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该百年,是力使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A正确;
B.皮划艇运动员用力向后划水,运动员向后划水的同时,也受到水的力的作用,使皮艇前进,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B正确;
C.篮球被抛出后,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故C错误;
D.手压桌面,桌面对手有作用力,这个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要恢复原状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AB。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5. 如图所示,请完成凹透镜的光路图。(画出作图时必要的辅助线)
【答案】
【解析】
【详解】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16. 一根绳子系着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请你作出小球摆动到右边最高点时,小球所受绳子拉力F与重力G的示意图。
【答案】
【解析】
【详解】重力从重心竖直向下画,标出重力符号G,拉力从重心沿绳斜向上画,标出符号F,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第17题7分,第18题6分,第19题5分,共18分)
17.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把另一个蜡烛B放到玻璃板的另一侧。
(1)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最好选用______(选填“茶色”或“无色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
(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
(3)实验时,边移动、边观察,为了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如图乙中______处观察;为了确定像的虚实,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并在如图乙中的______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两空均选填“a”、“b”或“c”)。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①. 确定像的位置 ②. 茶色 ③.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④. a ⑤. c ⑥. 虚 ⑦. 不变
【解析】
【详解】(1)[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既能成像,也可以透光,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了使成像成清晰,最好选用茶色玻璃板进行实验。
(2)[3]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根用于成像,一根与像作比较,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4]平面镜成像应用的是光的反射,实验时,边移动、边观察,为了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如图乙中a处接收反射光线,进行观察。
[5][6]实像可以直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行,为了确定像的虚实,应在图乙中的c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7]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大小不变,则像的大小不变。
18. 在“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______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他应该______(选填序号);
A.把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增加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2)将盛有适量待测液体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118g,然后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__cm3,三位同学的读数情况如图丁所示,其中______(选填“a”、“b”或“c”)同学读数正确;
(3)再将盛有剩余液体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改变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及杯内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______g;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得出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g/cm3。
【答案】 ①. 水平 ②. A ③. 60 ④. b ⑤. 52 ⑥. 1.1
【解析】
【详解】(1)[1]天平使用时需放在水平台面上。
[2]AB.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说明天平左边质量较大,则要使天平平衡,他应该把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调节天平平衡时,只能条件平衡螺母,不能加减砝码,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3]由图乙得,量筒的分度值为2mL,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将盛有适量待测液体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118g。
[4]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由图丁得, b同学读数正确。
(3)[5]由图丙得,烧杯及杯内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
(4)[6]量筒中液体的质量为
该液体的密度为
19. 地球附近物体都要受到重力,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认为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他们用天平、钩码、弹簧测力计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与______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2)如图甲所示是同学们第2次测量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该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N,此时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N;
(3)同学们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作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像______;
(4)根据图像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 ①. 弹簧的伸长量 ②. 0.2 ③. 2 ④. ⑤. 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解析】
【详解】(1)[1]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即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2)[2][3]由图甲可知,弹簧测力计上1N分为5小格,故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此时测力计的示数是2N。
(3)[4]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中找出对应的点后连线,如下图所示:
(4)[5]由图乙知,物体的重力随质量的变化关系为一过原点的直线,故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五、综合应用题(第20题8分,第21题10分,共18分)
20. 小张乘坐高铁从南京到徐州,发车时间为9:20,到达徐州的时间为当日10:50,这段路程为342km。列车图中要经过一个长为1000m的隧道,当他所在的车厢刚要进入隧道时,看到车厢内显示屏上的示数为216km/h,若高铁穿过隧道的时间为20s,求:
(1)高铁由南京到徐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假设高铁在隧道中匀速运动,则该列高铁的长度为多少m?
【答案】(1)228km/h;(2)200m
【解析】
【详解】解:(1)高铁由南京到徐州全程所用的时间为
t1=10:50-9:20=1.5h
则高铁由南京到徐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由题意可知,高铁在隧道中的速度为
v2=216km/h=60m/s
设高铁的长度为l,隧道长度为L,则车头走过的路程为
s2=l+L=v2t2
代入数据可得高铁的长度为
l=s2-L=v2t2-L=60m/s×20s-1000m=1200m-1000m=200m
答:(1)高铁由南京到徐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28km/h;
(2)假设高铁在隧道中匀速运动,则该列高铁的长度为200m。
21. 如图所示是我国出土的珍贵文物,某厂家根据文物的大小和形状,用铜制作了一批和文物大小相同的纪念品,每个纪念品的质量为890g。
(1)已知铜的密度为,则真实文物的体积是多少cm3?
(2)如果真实文物的质量为1.5kg,那么这个文物的密度是多少kg/m3?
(3)如果这个文物是纯金的,已知金的密度为,那么这个文物受到的重力是多少N?(g取10N/kg)
【答案】(1)100;(2)15×103;(3)193
【解析】
【详解】解:(1)由得,真实文物的体积是
(2)如果真实文物的质量为1.5kg,那么这个文物的密度是
(3)如果这个文物是纯金的,由得,这个文物的质量是
这个文物受到的重力是
答:(1)真实文物的体积是100cm3;
(2)如果真实文物的质量为1.5kg,那么这个文物的密度是15×103 kg/m3;
(3)如果这个文物是纯金的,已知金的密度为,那么这个文物受到的重力是19.3N。质量m(g)
100
200
300
400
重力G(N)
1
3
4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九年级(下)开学物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九年级(下)开学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0,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下学期开学调研九年级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50,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下学期开学调研九年级物理试卷,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与探究,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