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不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
A.大量使用农药B.积极植树造林C.倡导绿色通行D.分类回收垃圾
2.2023年10月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宇航员太空行走时需要“人造空气”供给呼吸,“人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约为( )
A.78%%C.21%%
3.年俗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年俗活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裁剪窗花B.燃烧“旺火”
C.发面蒸馍D.燃放爆竹
4.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B.点燃酒精灯
C.处理废弃药品D.量取液体
5.“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中露为霜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种类的变化B.分子体积的变化
C.分子间隔的变化D.分子质量的变化
6.“钠冷快中子反应堆”的建设有助于缓解铀短缺。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原子带11个单位正电荷B.钠原子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C.1个钠原子的质量为D.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值是8
7.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表面有一层铜绿[化学式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铜绿由碳、氢、氧、铜四种元素组成
B.铜绿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
C.铜绿中铜、氧、氢、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5:2:1
D.铜绿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8.拉瓦锡在研究空气成分时,所做实验中涉及的一个化学反应可用下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
C.图中生成物的化学式为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9.实验方案的设计应科学合理。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不严谨的是( )
A.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10.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单质
B.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可用转化a表示
C.净化天然水的方法中转化b表示吸附
D.转化c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二、填空题
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请分析图文信息,解答相关问题。
(1)中国字画。我国书法家用墨书写,墨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用墨书写的字画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其原因是_______。
(2)中国技术。我国多地公交车均为新能源汽车,其中氢燃料车运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使用过程中为保证安全,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
(3)中国美食。灌肠是我市的一道特色美食,其料汁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中国茶。茶叶中含有铁、锌、氟、硒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写出其中一种元素符号_______。泡茶的最佳水温是80℃~100℃,人们一般用陶瓷器具泡茶,这是因为_______。
12.山西老陈醋是山西文化瑰宝中人民独创的宝贵财富。老陈醋的主要制作流程如图所示,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润糁的目的是使高粱吸收一定的水分。冬天制醋时,需要加入80℃的水润糁,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
(2)为提高原料利用率,大曲加入发酵池中时,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3)淋醋时,用烧开的水缓慢泡淋熏醅好的醋醅,使醋醅中的醋酸、营养成分等充分泡出,以提高食醋的品质。淋醋过程要使用烧开的水,目的是_______(写一条)。
13.复习课上,同学们将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以结构图的形式进行了梳理。请思考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1)构成二氧化碳的微粒是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的一条化学性质_______,写出此性质对应的一种用途_______。
(3)写出一种保存二氧化碳的方法_______。
14.用电子天平和如图1装置测定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从开始混合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实验中装置总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2。请根据关系图分析并计算:
(1)反应后烧杯内的固体是_______。
(2)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
15.实验室里同学们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1)反应原理: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实验步骤: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2)收集气体:当_______开始收集。
(3)检验气体:可以用_______进行检验
(4)问题与交流:实验中如果试管炸裂,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写一条)?
三、科普阅读题
16.海上超级充电宝—“南鲲”号
2023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在广东省珠海市投入试运行。
“南鲲”号采用“三边形”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使装置接受各个方向的海浪冲击,做到最大化吸收和利用波浪能。整套装置包括半潜平台、液压系统、发电系统、控制系统以及锚泊系统,利用半潜平台“吸收”波浪,再通过电能变换系统,从而实现从波浪能到液压能再到电能的三级能量转换。
波浪能作为一种蕴含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因其可再生性和绿色环保的优点,已成为一种亟待开发的新能源。“南鲲”号的试运行标志着我国波浪能发电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1)“南鲲”号采用“三边形”设计的优点是_______,“浪”产生的原因有_______。(写一条)
(2)利用“南鲲”号产生的电能及海水可以生产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与煤、石油等传统能源相比,波浪能的优点是_______。(写一条)
四、实验题
17.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课外小组以“探索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展开了如下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料
【调查走访】家用燃料的变迁主要经历了柴草→煤→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天然气等几个阶段。
【小组交流】
(1)这些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_______。
任务二、探究燃料燃烧所需的条件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进行实验】
(2)同学们设计如图实验探究燃料燃烧所需的条件
任务三、探究使燃烧停止的方法
【提出问题】破坏燃烧的条件可以使燃烧停止吗?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如图实验。
【反思评价】
(3)实验Ⅰ和Ⅲ中蜡烛熄灭,得出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
(4)实验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若使实验中蜡烛的熄灭速度加快,可将所用药品进行改进,方案是_______。
【拓展提升】
(5)小组同学用传感器测得实验Ⅰ烧杯内蜡烛从燃烧到熄灭过程中,烧杯内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结合图像,写出一条对利用“隔绝氧气”方式灭火的新认识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环境,不符合“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符合题意;
B、积极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符合“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不符合题意;
C、绿色通行,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不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A
解析: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等,空间站的“人造空气”与我们身边的空气成分含量基本相同,“人造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故选:A。
3.答案:A
解析:A、裁剪窗花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B、燃烧“旺火”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发面蒸馍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燃放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D
解析:A、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废弃药品不能直接倒入水槽中,应倒入指定容器中,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平视凹液面最低处,该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解析:露转化为霜的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体积、质量均不变,但分子间的间隔会改变,故选C。
6.答案:D
解析:A、原子不显电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1个电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11-2-1=8,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由铜绿化学式可知铜绿由碳、氢、氧、铜四种元素组成,选项正确;
B、绿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2+(1+16)×2+12+16×3=222,选项正确;
C、铜绿中铜、氧、氢、碳元素的个数比为2:5:2:1,质量比为(64×2):(16×5):2:12=64:40:1:6,选项错误;
D、根据铜绿中铜、氧、氢、碳元素的质量比为64:40:1:6可知,铜绿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选项错误;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生成物的化学式为,选项正确;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选项错误;
故选C。
9.答案:B
解析:A、向等体积的呼出气体与空气中滴加等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滴到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选项不符合题意;
B、干燥小花不变色,湿润小花变红色,对比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但是不能证明生成物是碳酸,选项符合题意;
C、足量的红磷与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燃烧停止后,装置冷却至室温,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就是装置中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选项不符合题意;
D、红磷和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装置密闭,反应前总质量等于反应后总质量,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甲表示单质,不符合题意;
B、液态空气是由液氮、液氧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可用转化a表示,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水是由水和可溶性杂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吸附只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得到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净化天然水的方法中转化b不能表示吸附,符合题意;
D、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不是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是0,故转化c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1)C;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严禁烟火
(3)混合物
(4)或或F或;陶瓷耐高温
解析:(1)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化学式为C,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用墨书写的字画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故填:C、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氢气点燃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方程式为,使用过程中为保证安全,应注意的问题是严禁烟火,防止氢燃料点燃发生安全事故,故填:、严禁烟火;
(3)料汁中含有水、调料等,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4)茶叶中含有铁、锌、氟、硒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元素符号依次为、、F、,泡茶的最佳水温是80℃~100℃,因为陶瓷耐高温,所以人们一般用陶瓷器具泡茶,故填:、陶瓷耐高温。
12.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2)搅拌
(3)降低水的硬度(或杀菌)
解析:(1)用热水润糁效果更好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大曲加入发酵池中要可通过搅拌,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原料利用率;
(3)淋醋时,用烧开的水,是为了杀菌,同时还能起到降低水硬度的作用。
13.答案:(1)二氧化碳分子或
(2);制汽水(合理即可)
(3)制成干冰
解析:(1)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二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
(3)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固体利于贮存和运输,故可将二氧化碳制成干冰保存。
14.答案:(1)二氧化锰或
(2)0.68g
解析:(1)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及化学性质不变,且二氧化锰难溶水,所以反应后烧杯内的固体是二氧化锰;
(2)设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氧气的质量=80.00g-79.68g=0.32g
x=0.68g
答: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68g。
15.答案:(1)
(2)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3)带火星的木条
(4)没有预热或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等(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于刚产生的气泡中混有空气,则应待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
(3)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4)若试管炸裂,可能原因为:加热前没有预热,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或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或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等。
16.答案:(1)最大化吸收和利用波浪能(合理即可);刮风(合理即可)
(2)
(3)绿色环保(合理即可)
解析:(1)由短文可知,“南鲲”号采用“三边形”的设计,可以使装置接受各个方向的海浪冲击,做到最大化吸收和利用波浪能;“浪”是由刮风引起的;
(2)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短文可知,波浪能作为一种蕴含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因其可再生性和绿色环保的优点。
17.答案:(1)柴草
(2)反应刚开始白磷不燃烧,一会儿后白磷燃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隔绝氧气
(4);将石灰石粉碎
(5)不需要完全将氧气隔绝,氧气低于一定浓度即可
解析:(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柴草不属于化石燃料,故填:柴草;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观察到导管口开始产生气泡时,烧杯中白磷不燃烧,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气体为装置内氮气,一段时间后,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白磷燃烧,证明的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与氧气接触,烧杯中白磷燃烧时,Y型管中红磷不燃烧,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可以看到A中有气泡产生,红磷不燃烧,B中反应刚开始白磷不燃烧,一会儿后白磷燃烧,由此可知,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反应刚开始白磷不燃烧,一会儿后白磷燃烧、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3)实验Ⅰ中蜡烛燃烧消耗烧杯内氧气,导致蜡烛熄灭,实验Ⅲ中,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故蜡烛熄灭,由此得出,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填:隔绝氧气;
(4)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所以倒入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消失,产生大量气泡,若使实验中蜡烛的熄灭速度加快,产生二氧化碳更多更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可以将石灰石粉碎,故填:、将石灰石粉碎;
(5)由图可知,蜡烛熄灭时,集气瓶内仍有氧气,即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所以利用“隔绝氧气”方式灭火,不需要完全将氧气隔绝,氧气低于一定浓度即可,故填:不需要完全将氧气隔绝,氧气低于一定浓度即可。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中有气泡产生,红磷不
燃烧;B中_______
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
是:_______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化学试卷,共8页。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化学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化学试卷及答案,共8页。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化学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9,09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