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65酸碱盐的性质(实验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65酸碱盐的性质(实验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实验题
1.(2023·北京丰台·二模)将稀盐酸分别加入到A~D试管中,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1)A中稀盐酸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C中反应后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
(4)D中产生无色气体,则D中的固体单质是 (写一种即可)。
2.(2023·北京平谷·二模)按下图实验回答问题。
(1)图A是稀释浓硫酸的操作示意图,甲烧杯中的物质是 。
(2)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的实验现象是D中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
3.(2023·北京朝阳·二模)取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于三支试管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1)①实验的目的是 。
(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③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向所得溶液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4.(2023·北京顺义·二模)如图所示,向孔穴1、2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向孔穴3~6中滴加稀盐酸。
(1)2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NaHCO3溶液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3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4、5、6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填序号)。
5.(2023·北京大兴·一模)用下图装置研究NaOH的性质。
(1)将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推入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一段时间后,打开K,观察到的现象是 。
6.(2023·北京通州·一模)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用等体积的稀盐酸和水分别进行实验,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1能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
(3)图2可得到的结论是 。
7.(2023·北京朝阳·一模)用下图所示实验研究酸、碱、盐的性质。
(1)③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草木灰溶液呈 (填“酸性”或“碱性”)。欲进一步证明草木灰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试剂是 。
(2)④~⑥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填序号)。
(3)实验后,再向④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变为无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
8.(2023·北京海淀·一模)如图所示,在孔穴1~4中,分别滴加稀盐酸。
(1)溶液颜色有变化的是 (填序号)。
(2)孔穴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向孔穴4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则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填序号)。
A.CaCl2B.Ca(OH)2C.HCl
9.(2023·北京房山·一模)用下图所示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1~4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填序号)。
(2)5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K2CO3溶液呈 (填“酸性”或“碱性”)。
(3)继续向3中滴加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2023·山东德州·一模)某化学小组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他将过量稀盐酸滴入下图所示盛有不同物质的试管中:
(1)不发生反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冒气泡的是 。
(2)D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E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 。
(4)充分反应后,某试管中溶液变成浅绿色,其所得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 。
11.(2022·北京石景山·一模)利用下图实验研究酸和碱的性质。向 1-3 孔穴中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向 4-6 孔穴中的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
(1)溶液变为蓝色的孔穴是 。
(2)有气泡产生的孔穴是 。
(3)孔穴 4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2022·北京房山·一模)用如图装置研究物质的性质。
(1)向1中放入少量铁锈,观察到铁锈减少、 。
(2)将2、3中的溶液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继续实验,发现混合后的溶液显酸性,其实验方案为 。
13.(2022·北京朝阳·二模)如图所示,在井穴板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一定量稀盐酸。
(1)能产生气泡的是 (填序号)。
(2)孔穴4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孔穴3中测得反应后溶液的pH为2,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 。
14.(2022·北京丰台·二模)利用如下实验,研究物质性质。
(1)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证明 B 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3)C 中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是 。
15.(2022·北京顺义·二模)用下图装置研究酸、碱的性质。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D实验的结论是 。
(3)有气泡产生的实验是 (填序号)。
16.(2022·北京平谷·一模)用下图装置完成实验。
17.(2022·北京顺义·模拟预测)用下列两组实验研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1)甲组步骤一得出的结论是 。
(2)甲组步骤二的目的是 。
(3)乙实验可得出“Na2CO3的热稳定性比NaHCO3强”的结论,证据是 。
18.(2021·北京平谷·二模)烧杯A中盛有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
(2)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③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产生气泡,红色褪去, 。
19.(2021·北京顺义·二模)进行如下实验,验证盐酸的性质。
(1)从 A 和 B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后所得溶液可能呈无色的是 。
(4)反应后,E 中溶液(无色溶液)的溶质组成有 种情况。
20.(2021·北京西城·二模)如图所示,在井穴板1~4的孔穴中,分别滴入稀盐酸。
(1)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孔穴有 (填序号)。
(2)孔穴4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孔穴2中固体粉末消失不能说明该反应发生,理由是 。
21.(2021·北京平谷·一模)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适量稀盐酸。
(1)反应后溶液颜色有变化的是 (填序号)。
(2)孔穴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再向孔穴4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不变色,此时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
22.(2021·北京顺义·一模)烧杯A中盛有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
(2)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③观察到的现象是 。
装置
试剂
现象
结论
a为NaOH溶液,b为澄清石灰水,c为无色酚酞溶液
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均呈碱性
a、b为稀盐酸或澄清石灰水c为Na2CO3溶液
I中产生无色气体,II中出现的现象是
写出I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参考答案:
1.(1)
(2)产生大量气泡
(3)黄色
(4)铁(合理即可)
【详解】(1)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
(3)C中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反应后得到的溶液颜色是黄色;
(4)D中产生无色气体,则D可能是活泼金属,如铁。
2.(1)浓硫酸
(2)红
【详解】(1)浓硫酸稀释要将浓硫酸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散热,图A是稀释浓硫酸的操作示意图,故甲烧杯中的物质是浓硫酸;故填:浓硫酸。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D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填:红。
【点睛】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3.(1)检验碳酸钠溶液是否显碱性
(2)
(3) 产生大量气泡 NaCl和HCl
【详解】(1)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故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故目的是:检验碳酸钠溶液是否显碱性;
(2)②中发生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③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
向所得溶液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说明盐酸过量,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HCl。
4.(1)碱性
(2)
(3)4、5
【详解】(1)显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2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NaHCO3溶液呈碱性;
(2)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此反应无现象;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冒出,故填4、5。
5.(1)CO2 + 2NaOH=Na2CO3 + H2O
(2)C中的部分液体流入B中,B中液体红色变浅(或褪去)
【详解】(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打开K,由于A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则B中气体会进入A中,B中压强也减小,则C中的部分液体流入B中,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碱性减弱或变为中性或酸性,液体红色变浅或褪去。
6.(1)
(2)溶液红色变浅,直至无色
(3)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详解】(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生成物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盐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变红,若盐酸足量,随着反应的进行,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氢氧化钠被完全消耗,溶液变为无色,溶液变为无色说明能使酚酞变红的氢氧化钠消失,说明发生化学反应;
(3)由图2可知,若加入的是水,溶液的温度无变化,若加入的是稀盐酸,溶液温度升高,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7.(1) 碱性 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2)⑤⑥
(3)
【详解】(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③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欲进一步证明草木灰中含有碳酸盐,取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将气泡导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待测液中含有碳酸根;故填:碱性;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2)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④试管中,氢氧化钠显碱,溶液变红;⑤中稀硫酸显酸性,溶液不变色;⑥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溶液会显酸性,溶液无明显现象;故填:⑤⑥;
(3)向④中滴加稀硫酸,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显中性,溶液变为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8.(1)1、2
(2)
(3)AB
【详解】(1)孔穴1: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孔穴2: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孔穴3: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孔穴4: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溶液不变色,故溶液颜色有变化的是:1、2;
(2)孔穴2中发生反应为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孔穴4中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向孔穴4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则氢氧化钙过量,则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钙、氢氧化钙。
故选AB。
9.(1)1、2
(2)碱性
(3)Ca(OH)2+2HCl=CaCl2+2H2O
【详解】(1)无色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稀盐酸、稀硫酸呈酸性,因此1~4中,无明显现象的是1、2,故填:1、2;
(2)无色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5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K2CO3溶液呈碱性,故填:碱性;
(3)继续向3中滴加稀盐酸,稀盐酸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故填:Ca(OH)2+2HCl=CaCl2+2H2O。
10.(1) A
BC
(2)
(3)溶液变红色
(4)亚铁离子/Fe2+
【详解】(1)A中,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元素后面,则铜不能与盐酸反应;
B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位于氢元素前面,则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C中,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D中,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E中,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则不发生反应的为A;冒气泡的为B和C。
(2)D中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4)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时为浅绿色,则说明该试管为B,又由于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且由于不确定盐酸是否过量,则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其中的阳离子为亚铁离子。
11.(1)1、3
(2)5
(3)Ca(OH)2+Na2CO3=CaCO3↓+2NaOH
【详解】(1)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故溶液变为蓝色的孔穴是1、3,故填:1、3。
(2)盐酸和碳酸钠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有气泡产生的孔穴是5,故填:5。
(3)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填:Ca(OH)2+Na2CO3=CaCO3↓+2NaOH。
12.(1)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2) NaOH+HCl=NaCl+H2O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混合后的溶液显酸性。(合理即可)
【详解】(1)向稀盐酸中加入少量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和盐酸中的HCl反应生成FeCl3和H2O,观察到铁锈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2)将2、3中的溶液混合,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继续实验,发现混合后的溶液显酸性,其实验方案为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混合后的溶液显酸性。
【点睛】本题考查酸和碱的性质,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3.(1)2、6
(2)
(3)氯化钙、稀盐酸
【详解】(1)氢前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氢气,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所以能产生气泡的是孔穴2、6。
(2)孔穴4中反应的化学反应为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对应方程式为。
(3)孔穴3中测得反应后溶液的pH为2,说明溶液显酸性;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说明稀盐酸过量,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钙以及过量稀盐酸。
14.(1)
(2)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3)二氧化碳/CO2
【详解】(1)A 中发生反应为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碱性)一开始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显中性的氯化钠,所以能证明 B 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3)C 中产生大量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15.(1)
(2)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3)BC/CB
【详解】(1)石灰水的溶质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2)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滴入盐酸后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说明溶液不再显碱性即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故填: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3)石灰水的溶质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B试管中的碳酸钙和滴入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C试管中的铁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有气泡产生的实验是:BC。
16. 变红 变浑浊
【详解】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向稀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17.(1)室温下,Na2C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NaHCO3强
(2)探究Na2CO3、NaHCO3溶液的酸碱性
(3)Ⅱ中石灰水变浑浊,Ⅰ中无明显变化
【详解】(1)由图可知,甲组步骤一是各盛有10mL水试管①和试管②中分别加入1gNa2CO3和1gNaHCO3,振荡后,试管①中Na2CO3完全溶解,试管②中NaHCO3部分溶解,说明在室温下,Na2C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NaHCO3强。
(2)步骤二是在试管①Na2CO3溶液和试管②NaHCO3溶液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显红色,遇碱显蓝色,故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是探究Na2CO3、NaHCO3溶液的酸碱性。
(3)乙组实验Ⅰ是加热Na2CO3,Na2CO3性质稳定,则加热不分解,故Ⅰ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实验Ⅱ中,类比Ca(HCO3)2加热分解产生CO2,则NaHCO3加热分解生成CO2,故Ⅱ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乙实验可得出“Na2CO3的热稳定性比NaHCO3强”的结论,证据是Ⅱ中石灰水变浑浊,Ⅰ中无明显变化。
18. B烧杯中溶液变红 溶液变澄清
【分析】(1)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2)步骤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解答。
(3)步骤③中碳酸钙、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变红色;
(2)步骤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步骤③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最终溶液显酸性,步骤③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溶液重新变澄清。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结合复分解反应作答即可。
19. 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 BCE 2
【详解】(1)将稀盐酸分别加入A和B中,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则铜的活动性排在氢后面,镁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则镁的活动性排在氢前面,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故填: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
(2)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3)A中,铜片与稀盐酸不反应;B中,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镁溶液是无色溶液;C中,稀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得的溶液呈无色;D中,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是黄色溶液;E中,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所以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呈中性,所以可以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F中,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所以向石蕊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综上分析可知,反应后所得溶液呈无色的是:BCE。故填:BCE。
(4)由于E中溶液呈无色,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此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钙;当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时,此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和过量的盐酸;所以反应后,E中溶液的溶质组成有2种情况。故填:2。
20. 1、3 Fe2O3 + 6HCl=2FeCl3 + 3H2O 氢氧化钙粉末可能因溶解而消失
【详解】(1)四种物质中铁粉和稀盐酸反应会有氢气、氯化亚铁生成,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氯化钠与水生成,氧化铁和盐酸反应有氯化铁、水生成,所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孔穴位1、3;
(2)氧化铁粉末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3)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所以氢氧化钙粉末消失可能是因为溶解,而不是反应,故氢氧化钙粉末可能因溶解而消失
21. 1、3 NaCl
【详解】(1)1: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无明显现象;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4:稀盐酸显酸性,酚酞试液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5: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6: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故反应后溶液颜色有变化的是1、3;
(2)孔穴3中,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再向孔穴4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或中性,故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NaCl。
22. B中溶液显红色 有气泡产生、液体由红色变为无色、沉淀消失
【详解】(1)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B中的溶液变红就可得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结论。
(2)石灰水溶液的溶质是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反应方程式为。
(3)向烧杯中加入稀盐酸后,盐酸会与C中生成的白色碳酸钙沉淀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又知加入的稀盐酸过量,即充分反应后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酸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故能看到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液体由红色变为无色、沉淀消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45溶液酸碱性和pH,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66燃烧条件探究(实验题-基础),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67粗盐提纯(实验题-基础),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