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浙江专用)(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浙江专用)(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浙江专用Word版含解析docx、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浙江专用考试版docx、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浙江专用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浙江2023年两次考试试题分布:首考,选择题部分,必修一6题,必修二5题,选修三本均3题;而二考(六月高考)必修一5题,必修二5题,选修一、二各3题,选修三4题。填空题基本上每册分布1题。说明在复习知识点的时候,既要有侧重,也要全面。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运用和判断能力。
高考特别注意对生物学知识为背景的图、表的运用能力。本卷第2、3、4、6、7、9等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表格等的能力,从中获得需要的知识信息,解决相关问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学科素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9题,每题2分,共3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人们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关注与日俱增,曾有百余名诺贝尔奖得主发布联名公开信:长期调研表明,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的农作物和食物至今从未有过一起经过确认的致病案例,这让人们更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转基因技术使植物获得优良性状,但没有增加生物的基因多样性
B.将目的基因导入农作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可有效防止基因污染
C.我国发放了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批准所有转基因作物都能商业化种植
D.目前虽未发现致病的案例,但仍要靠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来思考转基因技术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A、转基因技术能克服远远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因此其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但并未产生新的基因,即没有增加生物的基因多样性,A正确;
B、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能防止基因污染,因为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花粉,B正确;
C、我国发放了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并未批准所有转基因作物都能商业化种植,C错误;
D、目前虽未发现致病的案例,但仍要靠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来思考转基因技术的影响,属于理性看待,D正确。
故选C。
2.水蒸气从叶片扩散到大气的过程中,叶片表面的静止空气层对水分扩散产生的阻力,称为叶片界面层阻力。界面层的厚度主要受风速和叶片大小决定。当围绕叶片的空气稳定时,叶片表面的静止空气层较厚,从而成为水气从叶片散失时的主要阻力。此时增加气孔的开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小。吊竹梅的蒸腾流量与气孔开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静止空气中,气孔开度对蒸腾作用的控制能力较小
B.当风速高时,气孔开度是叶片散失水分的主要调控因子
C.有些植物的叶片生有茸毛,会增强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运输
D.在流动空气中,为了减少蒸腾作用,有些植物可能会调节叶片的方向与日光平行
【答案】C
【解析】界面层的厚度主要受风速和叶片大小决定。当围绕叶片的空气稳定时,叶片表面的静止空气层较厚,从而成为水气从叶片散失时的主要阻力,此时增加气孔的开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小。
A、据题意可知:当围绕叶片的空气稳定时,叶片表面的静止空气层较厚,从而成为水气从叶片散失时的主要阻力,此时增加气孔的开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小。故在静止空气中,气孔开度对蒸腾作用的控制能力较小,A正确;
B、由图可知,在流动空气中,随气孔开度的增加蒸腾流量增加明显,B正确;
C、植物叶片的绒毛会影响水蒸气从叶片扩散到大气的过程,降低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不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运输,C错误;
D、在流动空气中,植物可通过调节叶片的方向与日光平行来减少蒸腾作用,D正确。
故选C。
3.铁蛋白和转铁蛋白是铁代谢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分别发挥储存和运输铁离子的功能,具体铁代谢过程如图所示。其中铁转运蛋白1(FP1)是位于质膜上的铁外排通道,炎症诱导铁调素可以抑制FP1功能,导致炎症性贫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e2+通过FP1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Fe2+通过FP1时不需要与其结合
B.转铁蛋白受体即铁的载体蛋白
C.转铁蛋白的循环过程需要膜蛋白的参与
D.炎症性贫血时,血液中铁蛋白含量升高
【答案】B
【解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转运蛋白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蛋白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A、通过题图可知,Fe2+ 通过FP1,是顺浓度梯度运出细胞,但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运输时直接开放通过FP1通道,因此Fe2+通过FP1时不需要与其结合,A正确;
B、转铁蛋白受体是接受信号分子的蛋白质,并不是铁的载体蛋白,B错误;
C、由题图可知,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具有识别作用,与信号分子识别并结合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完成转运后又通过胞吐作用将受体在放回细胞膜上,C正确;
D、炎症诱导铁调素可以抑制FP1功能,炎症性贫血时,血液中铁蛋白含量升高,D正确。
故选B。
4.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研究者为固定杂种优势,研究发现了3个基因在区分水稻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作用如图1;在图1基础上,破坏MTL基因,结果如图2。不考虑其他变异类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PAIR1基因的产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挥作用
B.同时破坏水稻细胞中的基因PAIRI、REC8和OSDI,得到的配子染色体数目与亲本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C.若某二倍体水稻植株仅发生MTL基因突变,该植株自交,则其子代高度不育
D.图中四个基因均突变的稳定遗传的个体自交不能保持水稻杂种优势
【答案】D
【解析】根据图1可知,PAIR1基因破坏后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联会失败,REC8基因被破坏之后,姐妹染色单体会被提前分离,平均分向两个子细胞中,OSD1基因被破坏后,可防止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三个基因均和减数分裂有关,若三个基因均被破坏,导致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而类似有丝分裂的过程。
A、PAIR1基因破坏后,不能联会(减Ⅰ前期),故推测该基因的产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挥作用,A正确;
B、同时破坏水稻细胞中的基因PAIR1、REC8和OSD1,产生配子过程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得到的配子染色体数目与亲本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类型相同,B正确;
C、若某二倍体水稻植株仅发生MTL基因突变,产生的配子中只有1个染色体组且受精后雄配子中染色体消失,故该植株自交,其子代为单倍体高度不育,C正确;
D、根据BC分析,图中四个基因均突变的稳定遗传的个体自交能保持水稻杂种优势,D错误。
故选D。
5.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学原理是其主要理论基础
B.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多级利用
C.实现废物资源化,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D.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农业主要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原理,如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等,A正确。生态农业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C正确。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减少了对食物链其他生物的破坏,有利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6.甲、乙、丙三岛之间相互隔绝,甲岛上某种昆虫的一部分个体被人为地迁移到乙岛和丙岛上。这种昆虫体色受 A(黑色)、a(白色)、a1(灰色)控制,分别统计 3 年和 20 年后相关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其中甲岛基因频率一直不变,乙、丙岛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 20 年间,乙、丙两岛昆虫都一定发生了进化
B.丙岛这种昆虫全部个体的 A、a、a1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三个岛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a1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a1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2年前乙岛A的基因频率=40%+1/2×40%=60%,a的基因频率=1-60%=40%,丙岛的基因频率A=9%+1/2×10%=14%;20年后乙岛A的基因频率=36%+1/2×48%=60%,a的基因频率=1-60%=40%,丙岛的基因频率A=5%,a的基因频率=40%,说明乙岛都没有发生进化,A错误;
B、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丙岛这种昆虫全部个体的A、a、a1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错误;
D、a和A等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1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7、8小题。
高粱等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形成如图所示的生理机制,这类植物被称为C4植物。水稻等植物不存在C4途径,仅通过叶肉细胞中的C3途径固定CO2,这类称为C3植物。C4植物能利用叶肉细胞间隙中浓度极低的CO2,维管束鞘细胞中CO2浓度比叶肉细胞高10倍。R酶既可催化碳反应中CO2与C5糖结合,也可催化C5糖与O2结合。C5糖与O2结合后形成一个C3酸和一个C2,这个C2随后进入线粒体被氧化为CO2,这个过程称为光呼吸。
7.下列关于C4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植物(如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产物是不同的
B.C4植物细胞可以在夜间吸收CO2用于卡尔文循环
C.由这种CO2浓缩机制可以推测,P酶与无机碳的亲和力高于R酶
D.叶绿体中的C3糖大多数离开叶绿体后转化为蔗糖
8.下列关于光呼吸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呼吸过程中消耗O2的场所和细胞呼吸相同
B.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水稻,突然停止光照,叶片CO2释放量先增加后降低
C.R酶既可催化CO2与C5糖结合,也可催化C5糖与O2结合,说明R酶不具有专一性
D.光呼吸会消耗有机物导致减产,我们可以敲除控制R酶合成的基因从而提高产量
【答案】7.C 8.B
【解析】C5糖与O2结合后形成一个C3酸和一个C2,这个C2随后进入线粒体被氧化为CO2,这个过程称为光呼吸。呼吸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
由图可知,C4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完成的。
7.A、不同植物(如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产物是相同的,均有O2、ATP和NADPH,A错误;
B、由图可知,C4植物细胞可以在夜间吸收CO2在P酶的作用下与PEP结合形成C4酸,B错误;
C、由“C4植物能利用叶肉细胞间隙中浓度极低的CO2,维管束鞘细胞中CO2浓度比叶肉细胞高10倍”可知,由图可知,P酶位于叶肉细胞中,R酶位于高浓度CO2的维管束鞘细胞中,所以由这种CO2浓缩机制可以推测,P酶与无机碳的亲和力高于R酶,C正确;
D、由图和题干信息并不能推测叶绿体中的C3糖大多数离开叶绿体后转化为蔗糖,D错误。
故选C。
8.A、光呼吸过程中消耗O2的场所在叶绿体,细胞呼吸消耗O2的产所是线粒体,A错误;
B、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水稻,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的量减少,暗反应消耗的C5减少,C5与O2的结合增加,通过光呼吸产生的CO2增多,随着时间的延长,光呼吸停止,最终叶片中释放的CO2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CO2,B正确;
C、R酶既可催化CO2与C5糖结合,也可催化C5糖与O2结合,这是在不同条件下R酶催化不同的反应,R酶具有专一性,C错误;
D、R酶既可催化CO2与C5糖结合,也可催化C5糖与O2结合,若敲除控制R酶合成的基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不能进行,无法合成有机物,D错误。
故选B。
9.科研人员利用青菜(2n=20)幼嫩花粉与甘蓝型油菜(2n=38)下胚轴细胞为材料,试验了两种原生质体密度及比率对原生质体融合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两种原生质的密度
B.可通过加入过量的培养液终止原生质体融合
C.实验表明花粉原生质体占比越高,异源融合效率越高
D.某融合细胞的染色体数为58,说明该细胞是一对一异源融合细胞
【答案】B
【解析】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要先进行去壁处理,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可利用酶解法,即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细胞壁得到植物原生质体。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A、由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两种原生质的密度及比率,A错误;
B、可通过加入过量的培养液使原生质体充分被稀释,终止原生质体融合,B正确;
C、实验表明花粉原生质体占比越高,异源融合效率先增后减,C错误;
D、某融合细胞的染色体数为58,说明该细胞是一对二异源融合细胞,因为是花粉和体细胞的融合,D错误。
故选B。
10.为研究吸烟的危害,对年龄为33周岁男性的精液进行取样检查,结果如下。(注:a级:快速向前运动,b级:缓慢向前运动,精子运动快慢是决定能否与卵细胞结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吸烟组精子的密度、活率等均比不吸烟组低
B.随日吸烟量的增加,精子的密度、活率等依次变差
C.吸烟组基因的甲基化异常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D.结果提示吸烟有造成成年男性不育的风险
【答案】C
【解析】1、生物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现象。
2、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
(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调节。
(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3、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AB、吸烟对生殖功能的影响具体表现是:精子密度、活率、活动率明显降低,精子畸形率明显升高,且在一定范围内,吸烟程度越严重,影响越明显,AB正确;
C、吸烟组基因的甲基化异常属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能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
D、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吸烟会导致精子密度、活率、活动率明显降低,所以吸烟有造成成年男性不育的风险,D正确。
故选C。
11.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又叫双脱氧链终止法,它以DNA合成反应为基础,反应体系中需加入ddNTP(有ddATP、ddGTP、ddCTP、ddTTP4种)。下图是该技术的测序原理和某待测DNA序列的电泳图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体系中加入ddNTP的作用是使DNA复制停止
B.待分离DNA片段有可解离的基团,在电场中会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
C.需根据待分离DNA片段的大小用电泳缓冲液配置琼脂糖溶液浓度
D.待测DNA的碱基序列是3'-GACTGCCA-5'
【答案】B
【解析】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中的DNA序列,以了解生物体基因状况的技术手段。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是DNA测序的基本方法,其原理是:核酸模板在核酸聚合酶、带有3′-OH末端的单链核苷酸引物、四种dNTP存在的条件下复制或转录时,如果在反应系统中分别引入单一种类的ddNTP(即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在脱氧核糖的3′位置缺少一个羟基,故不能同后续的dNTP形成磷酸二酯键),只要ddNTP掺入链端,该链就停止延长,末端掺入dNTP的片段可继续延长。
A、由于ddNTP没有3′-OH末端,则反应体系中加入ddNTP,作用是使DNA复制停止,A正确;
B、待分离DNA片段带有负电荷,在电场中会向正极移动,B错误;
C、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所以需根据待分离DNA片段的大小用电泳缓冲液配置琼脂糖溶液浓度,C正确;
D、根据电泳图谱,由左到右读出待测DNA的碱基序列是3'-GACTGCCA-5',D正确。
故选B。
12.针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我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它利用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部位(穴位),引发一系列生理调节作用。低强度电针通过刺激小鼠后肢“足三里”穴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其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导致抗炎功能降低,使针灸抗炎疗效甚微
D.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腹部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kr2神经元
【答案】C
【解析】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是发生反射的前提,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某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A、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错误;
B、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单向的,B错误;
C、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进而导致针灸过程中产生的兴奋传导到肾上腺的作用减弱,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因而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抗炎功能降低,表现为抗炎疗效甚微,C正确;
D、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kr2神经元,因而无法实现抗炎疗效,D错误。
故选C。
13.内质网的结构是隔离于细胞质基质的三维管道系统,在内质网中加工的蛋白质可以分为运出蛋白和驻留蛋白,KDEL序列是位于蛋白质C端的四肽序列,凡是含此序列的蛋白质都会被滞留在内质网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运出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的初步加工后出芽形成COPⅡ小泡运往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类及包装
B.KDEL受体蛋白与内质网驻留蛋白结合后可能参与其他分泌蛋白的折叠、组装、加工
C.若驻留蛋白被错误的分泌并运输到高尔基体上,无须识别也可被COPI小泡重新回收回内质网中
D.图中所涉及到的膜性结构的相互转化可以说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具有相似性
【答案】C
【解析】内质网由脂质和多种蛋白质构成,蛋白质分为运出蛋白和驻留蛋白。运出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初步加工后,出芽形成COPI具膜小泡,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分拣。若驻留蛋白进入到高尔基体,内质网驻留蛋白与高尔基体膜上的KDEL受体蛋白结合形成COPI具膜小泡转运至内质网并释放到内质网腔,使内质网驻留蛋白被选择性回收。
A、图中的运出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初步加工后,出芽形成COPⅡ具膜小泡,包裹着经内质网初步加工的蛋白质,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分拣,A正确;
B、内质网驻留蛋白是指经核糖体合成、内质网折叠和组装后,留在内质网中的蛋白质,KDEL序列是位于蛋白质C端的四肽序列,凡是含此序列的蛋白质都会被滞留在内质网中,推断内质网驻留蛋白与KDEL受体蛋白结合可能参与其他分泌蛋白的折叠、组装、加工,B正确;
C、内质网驻留蛋白与高尔基体膜上的KDEL受体蛋白结合,形成COPI具膜小泡转运至内质网并释放到内质网腔,C错误;
D、图中所涉及到的膜性结构(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等)的相互转化可以说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具有相似性,D正确。
故选C。
14.某研究小组为测定某种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准备对某种动物的肝肿瘤细胞(甲)和正常肝细胞(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制备肝细胞悬液时,可用胃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块
B.培养液需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生长素和动物血清等
C.为了防止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菌的污染,可向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
D.甲、乙细胞在持续的传代培养过程中,均会出现停止增殖的现象
【答案】C
【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2、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怕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A、在利用两种肝组织块制备肝细胞悬液时,常用胰蛋白酶,不能使用胃蛋白酶,因为胃蛋白酶需要在强酸环境下才能起作用,但这样的环境不适于细胞生存,A错误;
B、培养液需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和动物血清等,不需要加入生长素,并且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
C、为了防止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菌的污染,可向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C正确;
D、肝肿瘤细胞属于癌细胞,癌细胞没有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不会停止增殖,D错误。
故选C。
15.基因 A/a控制果蝇的长翅与残翅,且长翅对残翅为显性,基因D/d 控制果蝇的刚毛与截毛,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研究人员以某只雄果蝇为材料,用以上2对等位基因为引物,以单个精子的 DNA 为模板进行 PCR 扩增后,对其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所示。研究人员让该只雄果蝇与残翅截毛雌果蝇杂交,F1中雌、雄果蝇均表现为长翅:残翅=1:1,但雌果蝇全表现为截毛,雄果蝇全表现为刚毛。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只雄果蝇的表型是长翅刚毛,其细胞中不含有基因d
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基因D/d位于 X 染色体上
C.只考虑基因 D/d,本实验中的雄果蝇的基因型均相同,雌果蝇的基因型均相同
D.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中雄果蝇均表现为刚毛,雌果蝇表现为刚毛或截毛
【答案】C
【解析】1、题图分析:该只雄果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即Ad∶aD∶AD∶ad=1∶1∶1∶1,据此可知该只雄果蝇的表型是长翅刚毛;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B、根据题中的杂交实验结果可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图中雄果蝇产生D和d两种精子,说明基因D/d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F1中雄果蝇全为刚毛,说明基因D位于Y染色体上,因此,该只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dYD,AB错误;
C、该只雄果蝇与残翅截毛雌果蝇(aaXdXd)杂交,只考虑基因D/d,本实验中的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XdYD,雌果蝇的基因型均为XdXd,C正确;
D、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中雄果蝇均表现为刚毛,雌果蝇均表现为截毛,D错误。
故选C。
16.小说《三体》中描述人们通过引入天敌、基因改造使它们绝育、用火烧、修建堤坝等各种方法都没办法真正消灭蝗虫。分析原因:蝗虫的繁殖力强,生长周期短;还会释放大量的化合物苯乙腈,可以降低天敌捕捉蝗虫的意愿;还可以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如图是某地根据“改治结合、根除蝗害”方案治理前后蝗虫的种群数量数据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d段可能采取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修建堤坝等一系列措施来综合防治
B.引入天敌、基因改造绝育的原理和性引诱剂一样,通过降低出生率来降低种群数量
C.图中c点为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称为K值,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蝗虫释放的苯乙腈和“集群信息素”体现了化学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A、cd段蝗虫种群数量下降,且没有马上恢复而是维持在较低水平,可能采取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修建堤坝等一系列措施来综合防治,A正确;
B、引入天敌是通过提高死亡率来降低种群数量、基因改造绝育的原理和性引诱剂一样,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来降低种群数量,B错误;
C、K值是种群数量维持的最大数量,而c点数量没有长期维持,C错误;
D、蝗虫释放的苯乙腈体现了化学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但是“集群信息素”不是调节种间关系,D错误。
故选A。
17.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据图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
B.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
C.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
D.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从图中可以看出,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A正确;由左右图对比可看出,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B正确;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催化E蛋白磷酸化,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C正确;由图可知,有无乙烯生理反应发生,关键在于酶T有无活性,只要酶T无活性,存在不存在乙烯都会发生乙烯生理反应,所以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会出现乙烯生理反应,D错误。
故选D。
18.蛙类的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传入神经纤维与传出神经纤维的粗细不一样,局部麻醉药对细的神经纤维比粗的起效快。实验人员准备了脊蛙,将麻醉药处理其中一侧腿的坐骨神经,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其左腿和右腿感受器,观察刺激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注:“+”有缩腿反应,“-”无缩腿反应
A.脊蛙用药前神经传导通路正常
B.局部麻醉药的用药位置在左腿坐骨神经
C.用药后10min,左腿的传入神经纤维已经被麻醉
D.蛙类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比传出神经纤维粗
【答案】D
【解析】由表格可知,脊蛙用 药前,刺 激 左腿和右腿,左腿和右腿都有缩腿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神经传导通路正常,A正确;
用药10min后,左腿没有缩腿反应,而右腿有缩腿反应,说明局部麻醉药的用药位置在左腿坐骨神经,B正确;
刺激左腿,用药5min后,左腿和右腿都有缩腿反应,坐骨神经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用药10min后,左腿和右腿都没有缩腿反应,说明左腿的传入神经纤维已经被麻醉,兴奋不能传入到神经中枢,导致左腿和右腿都没有缩腿反应,C正确;
刺激刺激左腿,用药10min后,左腿和右腿都没有缩腿反应,说明麻醉药先麻醉的是传入神经纤维,由于局部麻醉药对细的神经纤维比粗的起效快,因此蛙类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比传出神经纤维细,D错误。
故选D。
19.唐氏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智力发育不全疾病,原因有21-三体型(有3条 21号染色体),和易位型21三体(如图1)等。易位型三体中的异常染色体(14/21 易位染色体)是由14号染色体和21 号染色体发生罗伯逊易位,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会在细胞中形成三联体,如图2。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三联体中任意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染色体移向另外一极,且各种情况概率相同。已知易位型 14 三体和单体类型在胚胎早期便不能存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易位型21三体导致的唐氏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正常
B.观察 14/21 易位染色体的携带者 MI前期细胞,可以发现21 个四分体和1 个三联体
C.14/21 易位染色体的携带者能产生6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但只有一种配子是完全正常的
D.14/21 易位染色体的携带者与正常人婚配,后代中表型正常的概率为 1/3
【答案】D
【解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A、图一可知,易位型21三体导致的唐氏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不变,A正确;
B、人体有23对同源染色体,在 MI前期会形成23 个四分体,但是由于14号和21号染色体共同形成一个1 个三联体,因此可以发现21 个四分体和1 个三联体,B正确;
CD、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6中的3种染色体)分别是:①含有14、21号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②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④含有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但只有一种配子是完全正常的,占 1/6,14/21 易位染色体的携带者与正常人婚配,后代中表型正常的概率为 1/6,C正确,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题,共62分)
20.(12分)22.CO2浓度会影响C3植物的光合作用,Rubisc酶可以催化CO2的固定,但CO2浓度低而O2浓度高时,O2可与CO2竞争性地与Rubisc酶结合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光合产物运出叶绿体能力也会影响光合速率(注:图中虚线代表夜间淀粉的主要去路)。请回答:
(1)由图可知,蛋白A分布在 上(场所),既能通过 的方式运输H+,同时又能 。
(2)过程②中的核酮糖-1,5-二磷酸属 (化合物);过程③反应条件除了图中所示还需要 ;蔗糖的合成场所是 。
(3)从Rubisc酶的角度分析,夏天晴朗的中午光合作用减弱的原因是:为了减少水分散失 。
(4)白天叶绿体中合成过渡型淀粉,一方面可以保障光合作用速率 蔗糖的合成速率,另一方面可为夜间细胞生命活动提供 。
(5)研究发现高浓度的CO2会影响气孔开度。为了探究NO在高浓度CO2影响植物气孔开闭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采用一定量的NO供体SNP和NO合酶抑制剂L-NAME分别处理番茄的保卫细胞,结果如下图。
(注:A表示正常的CO2浓度,E表示高CO2浓度,S表示SNP,L表示L-NAME)
①由图可知,高浓度的CO2诱导番茄气孔 (填“关闭”或“打开”)。
②关于NO在CO2浓度升高调节气孔开度中的作用有两种假说,假说一:CO2浓度升高增强了保卫细胞合成NO的能力,提高了保卫细胞中NO含量,从而诱导番茄气孔关闭;假说二:NO浓度升高增强了保卫细胞合成CO2的能力,提高了保卫细胞中CO2含量,从而诱导番茄气孔关闭。据图分析你支持两种假说中的 。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协助扩散 催化ATP合成
(2) C5 酶、NADPH 细胞质基质
(3)气孔导度下降,植物吸收的CO2减少,O2竞争性地与R酶结合,导致光合速率下降(2分)
(4) 大于 物质和能量
(5) 关闭 假说一
【解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产物包括NADPH、ATP和氧气;暗反应过程二氧化碳的固定、3-磷酸甘油酸的还原以及五碳糖的再生。三碳糖的去向包括了五碳糖的再生,以及淀粉的合成、蔗糖的形成。
(1)据图分析,蛋白A所在的结构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因此蛋白A分布在类囊体膜上,既能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运输H+,同时又能催化ATP合成。
(2)过程②中的核酮糖-1,5-二磷酸属C5(五碳糖);过程③为3-磷酸甘油酸的还原过程,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以及酶的参与,图中已经标示了ATP,因此除了图中所示还需要酶、NADPH;蔗糖的合成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3)夏天晴朗的中午光合作用减弱的原因是为了减少水分散失气孔导度下降,植物吸收的CO2减少,O2竞争性地与R酶结合,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4)光合作用合成的三碳糖一部分运输到细胞质基质转变为蔗糖,另一部分用于淀粉的合成,所以白天叶绿体中合成过渡型淀粉,一方面可以保障光合作用速率大于蔗糖的合成速率,另一方面可为夜间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5)①据图分析,正常的CO2浓度时气孔开度大于高CO2浓度时的气孔开度,说明高浓度的CO2诱导番茄气孔关闭。
②A和E对比分析高二氧化碳浓度会使气孔开度减小;A和A+S对比分析NO可以使气孔开度减小;A和E和E+L综合分析,气孔开度减小是因为CO2浓度升高提高了保卫细胞中NO含量,从而诱导番茄气孔关闭,因此支持两种假说中的假说一。
21.(16分)在非消化期,胰液几乎是不分泌或很少分泌的。进食开始后,胰液分泌即开始。所以,食物是使胰腺兴奋的自然因素。进食时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双重控制,但以体液调节为主。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1~5 代表特定的结构或物质。图3是胰岛的示意图;图4是图3 的局部放大图,6~9 代表不同的液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为
______________反射,其效应器是 。图2中突触是由 (写数字)组成的。
(2)当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 区流向 区。
(3)图3中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调节血糖的两种激素表现为 作用。若验证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对正常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葡萄糖和胰岛素的顺序是 。
(4)某些糖尿病患者是在感染了某病毒后患病的。分析可知:胰岛B细胞上的一些物质分子结构与病毒上的 分子结构相似,在机体细胞免疫中产生的 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致其受损进而导致分泌的胰岛素减少,此种糖尿病属于 病。
(5)图4中内环境主要有 (写数字)。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饥饿时,8处的 (激素)浓度大于10处。
【答案】
(1) 非条件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细胞 (2分) 3、4、5
(2) 未兴奋 兴奋
(3)拮抗 胰岛素、葡萄糖(2分)
(4)抗原 效应T细胞 自身免疫
(5)7、8、9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2分) 胰高血糖素
【解析】分析题图,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1-5分别表示1轴突末梢、2突触小泡、3突触前膜、4突触间隙、5突触后膜;图3、4中6-9分别表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
(1)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由食物的刺激引起胰液的分泌是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细胞。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即由3、4、5组成.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与高尔基体(与囊泡的形成、动物细胞物质分泌有关)和线粒体(提供能量)两种细胞器密切相关。
(2)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两种激素在调节血糖时表现为拮抗作用.验证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作用,需要对正常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导致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然后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出现低血糖症状消失的现象,即可证明胰岛素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3)自身免疫病是自身的免疫系统过于强大误将自身的组织细胞当成外来的抗原而发动攻击,造成自身损伤的疾病.胰岛B细胞上的一些物质分子结构与病毒上的抗原分子结构相似,会发生自身免疫病,即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引发糖尿病。
(4)人体的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故8处的胰高血糖素浓度大于10处。
22.(11分)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某些环境因素虽然没有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却会引起基因序列的特定化学修饰,即表观修饰,进而影响基因表达,且这种表观修饰还可能传递给后代,使子代表现型发生变化,这通常被称为表观遗传。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的作用下将甲基(-CH3)选择性地添加至DNA上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有案例表明,基因组似乎能够“记忆”它所接触的某些环境影响。表观遗传效应通常只影响成人的体细胞,关闭基因表达或调控基因活性;不过,有些表观遗传也能改变精子和卵细胞,这样就能将获得性状遗传给后代。
(1)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 来控制性状。1957年,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遗传信息传递路径包括(请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
(2)下图表示控制Dnmt的基因内部碱基组成及其表达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图中数字以千碱基对(kb)为单位表示,基因长度共8kb。已知该基因转录的直接产物mRNA中与d区间相对应的区域会被切除,而成为成熟的mRNA(起始密码子位于c段内,终止密码子位于e段内)。图中起始密码子对应位点 (填“是”或“不是”)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由该基因控制合成的Dnmt是由 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考虑终止密码子)。
(3)遗传印记是亲本来源不同而导致等位基因表达差异的一种遗传现象,DNA甲基化是遗传印记重要的方式之一。遗传印记可在配子发生和个体发育过程中获得和重建。下图为遗传印记对小鼠控制毛色的基因(A基因表现为黑色,a基因表现为白色)表达和传递影响的示意图,被甲基化的基因不能表达。
由图中配子形成过程中印记发生的机制,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来自它的 (填父方或
母方或不确定)理由是 。亲代雌鼠与雄鼠杂交,子代小鼠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某些基因在启动子上存在富含双核苷酸“CG”的区域,称为“CG岛”,其中胞嘧啶在发生甲基化后转变成5-甲基胞嘧啶,仍能在DNA复制过程中与鸟嘌呤互补配对。5-氮杂胞苷(AZA)常用于临床上治疗DNA甲基化引起的疾病。推测AZA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AZA在 过程中掺入DNA分子,导致与DNA结合的甲基化酶活性降低,从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另一种可能的机制是:AZA与“CG岛”中的 竞争甲基化酶,从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
【答案】
(1) 蛋白质 (2分)
(2) 不是 299
(3) 父方 雄配子中印记重建去甲基化,雌配子中印记重建甲基化,雌鼠的A基因未甲基化(2分) 黑鼠∶白鼠=1∶1
(4) DNA复制 胞嘧啶
【解析】1、中心法则:
(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
(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2、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或相应的一对等位基因)因分别来自其父方或母方,而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因此当它们其一发生改变时,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或基因组印记、亲代印记。遗传印记一般发生在哺乳动物的配子形成期,并且是可逆的,它不是一种突变,也不是永久性的变化;它是特异性的对源于父亲或母亲的等位基因做一个印记,使其只表达父源或母源的等位基因。印记持续在一个个体的一生中,在下一代配子形成时,旧的印记可以消除并发生新的印记。
(1)基因的表达产物为蛋白质,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1957 年,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传递路径如图:
(2)RNA聚合酶能够识别转录起点对应的DNA位点(启动子)并与之结合,不是起始密码子对应的位点,因为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转录时由起始密码子对应点开始,到终止密码子对应点结束,除去d段,共有2.0-1.7+5.8-5.2=0.9kb个碱基,即900个碱基,由于一个密码子由相邻3个碱基构成,且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故得出该酶由900÷3-1=299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3)由图中配子形成过程中印记发生的机制可知,雄配子中印记重建是将等位基因A、a,全部去甲基化,雌配子中印记重建是将等位基因A、a,全部甲基化,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未甲基化,说明该A基因来自它父方。亲代雌鼠基因型为Aa,产生配子为甲基化A’∶甲基化a’=1∶1,雄鼠基因型为Aa,产生的配子为未甲基化A∶未甲基化a=1∶1。由于被甲基化的基因不能表达,所以子代小鼠基因型及比例为AA’(生长正常鼠)∶Aa’(生长正常鼠,)∶A’a(生长缺陷鼠)∶aa’(生长缺陷鼠)=1∶1∶1∶1,即子代小鼠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生长正常鼠∶生长缺陷鼠=1∶1。
(4)5-氮杂胞苷(AZA)常用于临床上治疗DNA甲基化引起的疾病,由于甲基化离不开甲基化酶,由此可以推测AZA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AZA在DNA复制过程中掺入DNA分子,导致与DNA结合的甲基化酶活性降低,从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另一种可能的机制是:由于胞嘧啶在发生甲基化后转变成5-甲基胞嘧啶但仍能与鸟嘌呤互补配对,所以AZA与“CG岛”中的胞嘧啶竞争甲基化酶,从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
23.(14分)酵母细胞基因转录需要转录因子,转录因子包括 DNA 结合功能域(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DNA-AD),两结构域分开时不能激活转录。如果将待测蛋白质 X 与 DNA-BD 融合,蛋白质Y 与 DNA-AD 融合,蛋白质X 和 Y 有相互作用时,两结构域能重新呈现完整转录因子活性,并可激活报告基因的转录,过程如图 1 所示。已知报告基因 LacZ 表达的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 X-gal 水解成蓝色产物。研究人员为了验证蛋白质X 和Y 是否具有相互作用,分别构建不同的酵母表达载体(如图 2 和图 3 所示),其中 Ampr为氨苄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抗性基因, HIS 3 和 TRP I 分别为控制组氨酸和色氨酸合成的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小组采用了巢式 PCR 技术获取蛋白质X 和Y 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技术原理是利用两套PCR引物进行两轮 PCR 扩增(如图 4 所示),首先利用第一对引物(外引物)对目的基因所在 DNA进行 15~30 个循环的扩增;第二轮扩增以第一轮扩增产物为模板,利用第二对引物(内引物或巢式引物)进行 15~30 个循环扩增。相比于常规 PCR 获得的产物而言,巢式 PCR 获得的产物特异性 (“强”或“弱”),原因是 。
(2)研究人员的主要技术路线如下表所示,请完善下表:
(3)酵母双杂交技术在研究和鉴定蛋白质互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选项中适合采用此技术进行研究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在细胞体内检测抗原和抗体能否发生相互作用
B.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两对基因是否能够独立遗传
C.判断 RNA 聚合酶与某启动子的结合是否具有组织特异性
D.筛选宿主细胞上能与新冠病毒 S 棘突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答案】
(1)强 如果利用外引物扩增产生了错误片段,再利用内引物扩增在错误片段上进行引物配对并扩 增的概率低(2分)
(2) 内 GAATTC 和 CTCGAG (2分) DNA 测序(测序)(2分) 是否出现预期大小的目标条带 Ca2+处理(感受态细胞) def 菌落的颜色(菌落是否呈现蓝色)
(3)AD(2分)
【解析】基因工程中,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使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与载体,使其形成相同末端以便使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可通过标记基因的作用来检测受体细胞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1)巢式PCR通过两轮PCR反应,使用两套引物扩增特异性的DNA片段,第二对引物的功能是特异性的扩增位于首轮PCR产物内的一段DNA片段。第一轮扩增中,外引物用以产生扩增产物,此产物在内引物的存在下进行第二轮扩增,从而提高反应的特异性,获得的产物特异性更强,如果第一次扩增产生了错误片段,则第二次在错误片段上进行引物配对并扩增的概率极低。
(2)(1)据图可知,pB42AD中目的基因的两端是GAATTC 和 CTCGAG序列,因此巢式PCR 扩增蛋白质Y 编码区序列时需在两个内引物的 5ˈ端分别添加序列GAATTC 和 CTCGAG。PCR 扩增时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判断基因中是否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者替换),可对PCR 产物进DNA 测序(测序)。
(2)观察可知pLexA一JL载体的目的基因插入位点含有的酶切位点对应限制酶分别为EcRI和BamHⅠ,pB42AD载体的目的基因插入位点含有的酶切位点对应的限制酶分别为EcRI和Xhl。构建好基因表达载体后,可以使用DNA电泳,观察电泳结果是否出现预期大小的目标条带,来确定表达载体构建是否成功。
(3)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的方法为Ca2+处理法。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需要加琼脂,报告基因 LacZ 表达的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 X-gal 水解成蓝色产物,报告基因 LacZ是否表达可以通过加入X-gal 后培养基中菌落颜色来鉴定,另外还需要加入氨基酸作为营养物质(不需要加入色氨酸 和亮氨酸,本身自己能够合成),因此培养基中还需要接入X-gal 、琼脂和甲硫氨酸,即def。
(4)由于只有当蛋白质X和蛋白质Y相互作用时,转录因子的DNA结合功能减(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DNA-AD)才能发挥作用,进而激活报告基因的启动子,从而驱动对报告其因(LacZ基因)的转录,进而得以表达,报告基因 LacZ 表达的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 X-gal 水解成蓝色产物,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菌落的颜色(菌落是否呈现蓝色)来确定蛋白质X 和Y 是否具有相互作用。
(3)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之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也能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得到。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研究蛋白质之间关系的技术。在细胞体内检测抗原和抗体能否发生相互作用和筛选宿主细胞上能与新冠病毒 S 棘突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都涉及蛋白质之间关系,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两对基因是否能够独立遗传和判断 RNA 聚合酶与某启动子的结合是否具有组织特异性不是蛋白质之间的相互关系,AD正确,BC错误。
故选AD。
24.((9分)湿地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它可以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是自然界中陆地、水体和大气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请根据生态系统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此外还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2)植物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表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改善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4)植物的“绿色”和花香可以吸引昆虫传粉。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5)沼泽干涸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 。若要调查沼泽地里黑脸琵鹭的密度,可用的方法应是 。
(6)人们不断的除草、杀虫,目的是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 。
【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间接
(4)有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5) 次生演替 标志重捕法
(6) 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就地保护
【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七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此外还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2)植物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表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3)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改善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每一级能量流动的去向有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级、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用四个方向;赤霉素促进细胞纵向伸长,能促进植物纤维的生长。
(5)植物的绿色和花香吸引昆虫为其传粉有助于植物的繁衍。下胚轴原生质体密度(104/mL)
花粉原生质体密度(104/mL)
比率
异源融合
下胚轴同源融合(%)
一对一融合(%)
一对二及以上融合(%)
15
15
1∶1
18.5
8.3
24.7
10
30
1∶3
24.6
16.2
20.5
7
42
1∶6
34.5
18.2
12.5
5
45
1∶9
33.0
17.1
7.0
项目
不吸
烟组
吸烟组
日吸烟量(支)
轻度≤9
中度10-19
重度≥20
人数
297
739
231
302
206
精子密度(106/mL)
55.6
51.4
54.1
52.7
51.2
活率(%)
57.7
48.1
56.1
53.8
34.5
a级(%)
18.7
14.9
18.7
15.5
13.2
a+b级(%)
34.8
29.5
34.8
30.1
24.8
基因甲基化差异(个)
高甲基化
参照
121
低甲基化
参照
68
用药前
用药后5min
用药后10min
用药后15min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刺激左腿
+
+
+
+
-
-
-
-
刺激右腿
+
+
+
+
+
+
+
+
实验目的
方法步骤要点(部分)
获取X 和Y 基因的编码区序列
巢式PCR 扩增蛋白质Y 编码区序列时需在两个① (填写“内”、“外”或“内和外”)引物的 5ˈ端分别添加序列② ;为验证目的基因在PCR 扩增时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可对PCR 产物进行③ 。
pLexA-JL和pB42AD 载体的构建
用特定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并连接,连接产物导入大肠杆菌后扩增;为确定质粒构建是否成功,需要抽提两种质粒并酶切,
电泳后观察④ 。
转化酵母细胞
将成功构建的载体通过⑤ 法导入到营养缺陷型酵母菌中,培养基中需添加物质有⑥ (用下列字母填写)。
a.氨苄青霉素 b.色氨酸 c.组氨酸 d.X-gal e.琼脂 f.甲硫氨酸
实验验证
通过观察培养基中⑦ 来验证蛋白质X 和Y 是否具有相互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信息必刷卷05-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卷)(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信息必刷卷04-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卷)(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信息必刷卷03-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乙卷)(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脂质的种类和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