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12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
展开核心考点一 能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能源存在的问题(1)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 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2)能源供应紧张。(3)人均能源消耗量低,能量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4)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易造成生态破坏(5)广大农村仍大量用木材和秸秆等作为燃料。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及其问题(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比例小。(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的环境问题。①排放SO2等有害气体,形成酸雨、酸雾;②排放大量CO2气体,使温室效应加强,全球变暖;③产生废渣,污染环境;④废弃物污染水源。
3.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4.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拓视野 我国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我国2007—2017年石油消耗总量和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时段我国石油( )A.净进口量逐年攀升B.生产量大幅提升C.净进口量逐年下降D.生产量大幅减少(2)为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①加强石油综合利用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积极寻求新的进口通道 ④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思维流程第(1)题:
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达60%以上。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规划建设了三条陆上和一条海上油气进口通道,分别为东北(中—俄)通道、西北(中国—中亚)通道、西南(中—缅)通道以及经马六甲海峡、南海的海运通道。四大通道都是油气兼备。据此完成1~3题。1.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能源储量减少已近枯竭B.进口能源的价格比国内要低C.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剧增D.国际市场的能源品质更优
2.我国保障能源进口安全的可行性措施是( )A.将进口煤炭改为进口石油B.取消海运,扩大陆地管道运输C.增加海上石油运输的护卫D.实施能源进口区域、渠道多元化3.为保障能源战略供给,我国应该( )A.加大新能源开发,取代常规能源B.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增加能源储备C.完善高铁运输网,合理调配能源D.加强能源保护,禁止国内能源开发
解析:第1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国内能源供应紧张,致使我国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第2题,我国目前主要从西亚、北非、中亚、南美等多地进口石油,增加了进口区域。在进口渠道上大幅增加了陆路上的运输管道,降低了海上运输石油、天然气带来的风险。第3题,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增加能源储备,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战略供给安全。
煤炭地下气化是集建井、采煤、气化工艺为一体的开发能源与化工原料的新技术,其实质是只提取煤炭中含能成分,变物理采煤为化学采煤,无需工作人员进入地下,被称为第二代采煤方法。下图为煤炭地下气化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我国的下列城市中,最适合建设大型煤炭地下气化工程的是( )A.上海市B.大庆市C.六盘水市D.济南市5.煤炭地下气化相对于传统采煤方法( )A.地面塌陷事故增多B.地表土壤污染加剧C.不受地质条件的影响D.煤炭资源利用率提高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六盘水煤田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有“西南煤海”“江南煤都”之誉。上海市、大庆市、济南市没有大型煤矿。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相对于传统的方法,煤炭地下气化后,煤炭的利用率明显得到提升。传统方法把煤炭开采上来后,用直接燃烧的方法利用煤炭资源,炉烟会带走大量的热,炉渣中仍有没有燃烧充分的炭,而煤炭气化后,大部分转化成可燃性气体,大大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煤炭地下气化不会导致地面塌陷事故增多,也不会加剧地表土壤污染,但受地质条件的影响。易错说明误认为煤炭地下气化不受地质条件的影响。煤炭气化也要进行进气孔、辅助孔、排气孔的作业,也会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
核心考点二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1.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干旱、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
2.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1)增加粮食总产量: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水平等。(2)跨区域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3)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4)建立粮食储备。维持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
3.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1)保证粮食产量,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经济意义: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就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3)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增加粮食生产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是历史上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工业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和地位逐年下降。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析原因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①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②农村宅基地占用耕地。③建设开发区占用耕地。④其他原因导致耕地减少等。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开始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A.华北平原B.东北区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经营规模D.机械化水平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永久基本农田。2021年9月16日,《全国高标准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公布。《规划》明确,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据此完成1~3题。1.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B.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D.提高土壤肥力,生产绿色农产品
2.依据我国自然环境特点,推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中处于优先位置的是( )A.田间道路交通建设B.平整土地,集中成片C.农田防护林网建设D.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3.下列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省级行政区的是( )A.河南B.上海C.陕西D.贵州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建设高标准农田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旱涝保收),保证粮食稳产,保障粮食安全。第2题,要抓住两个关键点:①高标准农田要求旱涝保收、高产稳产;②题目要求根据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同时也容易造成水旱灾害,因此影响农田高产稳产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旱涝灾害,所以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中,首先要实现的是旱涝保收,也就是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减少旱涝灾害对农田的影响。第3题,材料中提到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而四个选项中,上海、陕西、贵州都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只有拥有广阔平原的河南省能够达到这个要求。
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的乘积,下图示意1980—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1980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主要依靠( )A.退耕还林还草 B.扩大耕地面积C.加大科技投入 D.实施坡改梯工程5.与2000年相比,2020年我国耕地面积( )A.有所增加B.有所减少C.保持一致D.波动减少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1980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主要依靠的是加大科技投入。退耕还林还草会使得耕地面积减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产量的增加。扩大耕地面积、实施坡改梯工程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5题,据图读出2000年和2020年粮食总产量和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数值,然后根据“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可推知,与2000年相比,2020年我国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易错说明误认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增加耕地面积实现的。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能够开垦为耕地的土地有限,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产实现的。
核心考点三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1.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拓视野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开发海洋空间的战略意义
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图1),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 )A.船舶制造与维修B.海洋文化旅游C.水产养殖与捕捞D.远洋货物运输(2)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图2),其目的主要是( )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其中自然岸线是指海岸自然结构和生态功能未受到人类活动与人工构筑物明显影响的海岸线。下图为四种自然岸线长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导致自然岸线长度变化幅度最大的人类活动是( )A.修建港口B.过度捕捞C.围垦开发D.毁坏红树林2.21世纪初,江苏提出了“海上苏东”和“百万滩涂”开发战略,开始了高强度的开发。但是苏东的大段自然淤泥质海岸依然保留下来。此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淤积作用强烈B.人们注重保护C.开发强度较小D.海岸不易被破坏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岸线的长度在减小,说明海水侵蚀比较严重。围垦开发会大幅度降低海岸线的长度,符合题意;毁坏红树林会导致红树林对海岸的保护作用下降,但是影响不是最大的;过度捕捞对自然岸线的长度影响比较小,与自然岸线的长度变化关系不大;修建港口会使自然岸线长度增加。第2题,因“高强度的开发”,所以B、C两项错误;淤泥质海岸容易被破坏;淤泥质海岸是由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在高强度的开发下,苏东的大段自然淤泥质海岸依然保留下来,说明此河段淤积作用强烈。
韩国规划的中、日、韩海底隧道,是连通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交通设施。海底隧道的开通可以极大地缩短三国之间的运营时间。韩国希望通过海底隧道构筑东北亚运输网,进而成为东北亚的物流中心。下图为中、日、韩海底隧道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中、日、韩海底隧道规划的主导因素是( )A.社会经济B.科技水平C.海底地形D.气象水文4.该海底隧道建设首选悬浮隧道的原因是( )A.海水腐蚀性强B.工程造价较低C.技术要求较低D.地质条件复杂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中、日、韩三国经济联系密切,人员往来频繁,物流运输量巨大,海底隧道的开通可以极大地缩短三国之间的运营时间,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加强三国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影响中、日、韩海底隧道规划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水平是建设海底隧道的重要保障,但不是主导因素;海底地形和气象水文条件对建设海底隧道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第4题,中、日、韩海底隧道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海底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因此该海底隧道选择悬浮隧道;悬浮隧道更易受海水腐蚀;悬浮隧道的技术要求高,工程造价高。易错说明误认为影响海底隧道建设的主导因素是科技水平。海底隧道属于交通建设的一部分,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条件。
微专题(九) “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
一、“藏粮于地”1.“藏粮于地”的含义(1)确保具有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这些具有生产能力的耕地可以暂时不种但不可以减少。(2)同等面积的耕地要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不能使耕地生产能力减退或受到破坏。(3)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的状况,这些耕地可很快恢复粮食生产,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2.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1)长期以来实行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2)过去农业生产一直沿循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耕地生产力下降等退化问题↓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使耕地从质量不高的“亚健康”状态中得到恢复,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保障能力至关重要
(3)面临粮食产量、粮食库存量和粮食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①国内粮食库存增加导致仓储补贴负担较重。②粮食生产成本高于进口成本,使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4)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充足的时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
3.“藏粮于地”的措施(1)前提条件: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2)措施。
二、“藏粮于技”1.含义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重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农技、农艺来突破制约粮食增产、增收的瓶颈。2.措施(1)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通过研究开发粮食科技,用科技手段维持粮食供求平衡,根据粮食市场的平衡状态,适时地采用相应的技术,始终保持科学技术的接续能力。(3)实现土壤健康、种植科学,是粮食增收的必行之路。(4)通过涵养土壤,推广优良品种,采取标准化高产高效绿色技术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基石,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很多种子还是大量依赖国外。据调查,在湖北、湖南、广西等六省级行政区的375个县,71.8%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消失,其中不乏优质、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种。蔬菜种子对国外的依赖更严重,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不少都是进口种子长成的。据此完成1~3题。1.将种子的地位提高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根本原因是我国( )A.粮食出口创汇率高B.粮食供给能力下降C.农业技术发展滞后D.粮食市场需求量大
2.导致我国地方农作物特性种子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自留种子的积极性大幅下降B.农业技术的发展促使种子商业化C.自然环境变化导致地方作物灭绝D.过度施用农药、化肥严重污染种子3.为防止我国农业发展出现断种的风险,可实施的措施有( )①建立种子基因库,保护地方特性品种 ②提高种子研发技术,培育新品种 ③发展常规育种技术,减少种子发生变异 ④拓宽国际种子进口渠道,增加种子进口品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第1题,我国粮食出口创汇率不高。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向来比较强。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的问题是将种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我国粮食市场需求大,但不是提高种子地位的根本原因。第2题,农民自留种子的积极性不是种子消失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对种子的消失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过度施用农药、化肥也不是种子消失的根本原因。由“我国种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很多种子还是大量依赖国外”可推断,导致我国地方农作物特性种子消失的根本原因是农业技术的发展促使种子商业化。第3题,①建立种子基因库,保护地方特性品种;②提高种子硏发技术,培育新品种,可以防止农业发展出现断种。③发展常规育种技术,减少种子发生变异;④拓宽国际种子进口渠道,增加种子进口品种,无法防止农业出现断种。
热点聚焦(八)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及意义(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分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与传统能源类似,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集群状况)。②与市场(发达地区)的距离。③太阳能、风能的开发,需要有广阔的土地条件;生物能的开发,需要靠近原料地;水能的开发,需要考虑建坝条件(地质、地形、聚落分布等)。④科学技术水平。
(2)新能源开发的意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基础对接]影响资源分布的因素、能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等。[命题预测]以某种新能源的开发为载体,考查该种新能源的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的方式及对区域环境及发展的影响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火电、水电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能源来源。我国人口分布有一条“胡焕庸线”,能源分布也有一条“电能胡焕庸线”,但和人口分布刚好相反,能源生产主要在此线以西以北,而能源消费主要在此线以东和以南。如何满足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破解“电能胡焕庸线”,风能开发或许是个选择。
材料二 风能区划的主要指标是风能密度与利用小时数、风能季节变化、极限风速。在据此划分的6个风能丰富区中,有三个位于沿海地区。下图为中国风能及风电利用状况示意图。
(1)简述青藏高原形成风能丰富中心的原因。(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上海附近海上风电场多的原因。(3)推测风电开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4)风能开发能不能满足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破解“电能胡焕庸线”?请说明你的观点。
答案:(1)青藏高原海拔高,和周边同海拔的大气相比,温度变化大,气压差异明显,同时由于摩擦力小,所以风能丰富。(2)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多,经济发达,能源市场需求大;海上风电建设难度大,上海经济技术力量雄厚;人多地少,土地有限,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国家政策的支持。(3)施工中会改变原有地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风机运转会产生噪声污染;风机位于鸟类迁徙路线或栖息地,影响鸟类迁徙、生存。(4)能:东部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沿海滩涂面积广;经济技术力量雄厚;人们的节约意识在增强,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有所缓解。或不能:风能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稳定性差;风能发电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不宜大力发展风电;风能发电投入多,技术要求高。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形成风能丰富中心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变化、下垫面状况分析。青藏高原海拔高,和周边同海拔的大气相比,温度变化大,气压差异明显,大风天数多;地面植被少,摩擦力小,风力强,风能丰富。第(2)题,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上海附近海上风电场多的原因,主要从市场、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分析。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多,经济发达,能源紧张,能源市场需求大;海上风电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上海经济技术力量雄厚;人多地少,土地有限,但临近海洋,可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等。第(3)题,推测风电开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植被、鸟类迁徙和噪声污染等方面分析。施工中修路、风机安装等会破坏原有植被、地形等,产生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风机高度大,运转会产生噪声污染;风机位于鸟类迁徙路线或栖息地,干扰鸟类迁徙、生存等。
专题12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2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矿产资源,战略性矿产资源,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储能技术,抽水蓄能,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12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12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构建专题总览,高频考点能力突破,目录索引,专项模块素养培优,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思维流程第3题,第4题,劳动力,机械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