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1. 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概念的内涵不断充实。下列稳态的表现属于分子水平的是( )
A.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的稳态
B. 心脏活动(血压、心率)的稳态
C.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
D.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稳态
2. 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人们发现,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征。下列实例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正常生长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量相对平衡,属于细胞水平的稳态
B. 饱食后,高血糖浓度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子水平的稳态
C. 正常人体内调节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处于动态平衡,属于个体水平的稳态
D. 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维持心率的稳定,属于器官水平的稳态
3. 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种系统共同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C. 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反应迟钝
D. 乙酰胆碱等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传递信号
4. 如图从左至右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C、D、E、F 点分别表示神经纤维上不同点的膜电位情况
B. 图中CD段表示为复极化与K+外流有关
C. 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会增大
D. 添加河豚毒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是钠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后,静息电位变小
5. 下图是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牧草和塔尔羊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示塔尔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牧草数量的制约
B. 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会降低
C. 将塔尔羊引人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减少
D. 30年后牧草和塔尔羊数量达到平衡是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6. 甲图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B. 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以后,仓鼠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
C. 从甲图可知,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0降到了K2-K3之间
D. 乙图中A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也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
7. 2,2-双对氯苯基-1,1-二氯乙烷(DDD)是一种杀虫剂,在生物体内很难降解且不易被排出。某湖泊曾经使用过DDD,现检测出该水体中的DDD浓度为0.02μg⋅kg-1,生活在该水体中的生物甲、乙、丙、丁体内DDD浓度依次为)0.10μg⋅kg-1、0.53μg⋅kg-1、15.50μg⋅kg-1、16.10μg•kg-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甲可能处于最低营养级
B. 生物丙、丁很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
C. DDD能扩散到全球
D. DDD在生物甲~丁间的传递过程可看作是物质循环
8. 冬季是流感的高发期,人体感染甲流病毒后常出现高热症状,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共同协作清除病毒,其中部分生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进入机体后,机体需要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战”
B. 患者在39℃高烧不退期间,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低烧(口腔温度37.3~38℃)初期患者不宜服用退烧药
D. 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协作清除体内的甲流病毒
9.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致病原因有:缺碘、甲状腺病变、下丘脑病变或垂体病变。为探究甲、乙两只甲状腺功能减退小鼠的致病原因,科研人员测定了甲.乙及健康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H)的含量,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B. 甲的致病原因是垂体病变,口服垂体提取液后症状会缓解
C. 欲确定乙是否发生甲状腺病变,可补充碘后测定TH的含量
D. 甲、乙两只小鼠表现为厌食、行动迟缓,体温略低于正常小鼠
10. “细胞因子风暴"是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增多的现象。“细胞因子风暴”能够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有效攻击外来病原体,但也会引发机体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细胞因子是指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
②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需要细胞因子来加强免疫反应
③病毒感染者可能因“细胞因子风暴”而发生自身免疫病
④“细胞因子风暴”能体现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11. 以下关于传统发酵技术与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是传统发酵技术常用的微生物
B. 食用添加剂、乙肝疫苗等可通过发酵工程生产
C. 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产量、质量优于传统发酵技术
D. 发酵工程不同于传统发酵技术,是一项全新的生物工程
12. 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
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
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
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
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
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
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B. 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C. 措施②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D. 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13. 将正常生长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1表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图,图3表示不同的激素处理方式与胚芽鞘生长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曲线上的点A、B依次可对应根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
B. 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f,则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是f~2f
C. 图3中“?”的处理方式可以是不加激素或加等量的蒸馏水
D. IAA和GA3促进胚芽鞘生长方面呈协同作用
14. 酸笋是制作螺蛳粉的灵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传统酸笋的制作流程与泡菜类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酵时间过短可能导致发酵液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B. 对原材料进行预处理时需要对竹笋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C. 山泉水浸泡时适当加入上一批次的发酵液可加快发酵进程
D. 发酵过程中的酸性环境会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5. 以下是以泡菜坛为容器制作泡菜的过程:①沸盐水冷却后倒入坛中,浸没全部菜料;②盖好坛盖后,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③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中沸盐水冷却为了防止醋酸菌被杀死
B. ②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避免杂菌污染
C. ③的检测结果是亚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
D. 过程①②③不必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16. 下列与微生物培养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是高温破坏了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影响其生命活动
B. 培养基在50℃时搁置斜面以及倒平板都不需要无菌操作
C.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pH、温度和渗透压等条件
D. 每个菌落都是由大量微生物组成,菌落的特征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17. 传统工艺酿酒过程中,会出现“酿酒不成反酿醋”的现象,即酿出的酒水变酸。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酒和醋都是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它们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酸酒”产生的过程中,糖类直接被分解成为乙酸
C. “酿酒不成反酿醋”的原因可能是发酵条件控制出现问题,如容器的密封性
D. 酿酒前将酿酒容器高温消毒不一定能够防止酒变酸
18. 关于微生物营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作为碳源又作为氮源
B. 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C. 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
D. 无机氮源也可能提供能量
19. 幽门螺杆菌(Hp)生存于人体胃的幽门部位,能够引起慢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尿素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NH3和CO2。体检时常用14C呼气试验来诊断测试者是否感染Hp,测试者口服含14C标记的尿素胶囊,一段时间后通过测定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14CO2来诊断是否感染Hp。医务工作者也可以采集胃病患者样本进行微生物的纯化操作,判断是否感染Hp。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呼气试验的前提是Hp能合成和分泌脲酶,从而催化尿素分解.
B. 对样本进行微生物的纯化操作时,一般采用固体培养基
C. 筛选Hp的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能抑制杂菌生长
D. 在培养基中可加入醋酸洋红液来鉴定是否分离得到了Hp
20. 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为探究某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将大肠杆菌培养液接种到培养基上后,继续放置含该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一段时间后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第一代培养结果如图所示。然后再重复上述步骤培养三代。与上述实验相关的描述不符的是( )
A. 图中1处放入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起到对照作用
B. 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大肠杆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
C. 应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里挑取大肠杆菌继续培养
D. 随培养代数增多,抑菌圈的直径变得越大,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
21. 关于果酒、果醋和泡菜这三种传统发酵产物的制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所利用的微生物都属于原核生物
B. 发酵过程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C. 发酵过程都在同一温度下进行
D. 发酵都是放热过程
22.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种常用于计数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数量的生物学工具。下列关于血细胞计数板及其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有1个计数室
B. 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选择邻近的一个小方格计数
C. 滴加培养液后,用滤纸在血细胞计数板一侧边缘吸引进行引流
D. 待酵母菌菌体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
23. 下列有关发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家庭制作腐乳的微生物来自空气
B. 制作泡菜时通过加入“陈泡菜水”可以缩短发酵时间
C. 传统发酵技术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
D. 家庭制作泡菜所用的菌种为空气中的醋酸菌
24. 蓝莓酒被称为“液体黄金”“口服化妆品”等。蓝莓酒工业化生产的大致流程如下:蓝莓→破碎→酶解→榨汁过滤→灭菌→主发酵→后发酵→分离提纯。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蓝莓:花青素等成分存在于液泡中
B. 灭菌:杀灭杂菌为后续接种作准备
C. 主发酵:要随时检测微生物含量
D. 后发酵:生成酒精主要在此过程发生
25. 下列关于种群及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 对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该方法能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C. 群落中的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总是此消彼长的
D. 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相同
26. 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河流轻度污染后具有自我净化能力,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 流入该河流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 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
D. 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无机盐,水体富营养化
27. 图1是某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的示意图,图2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⑥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的A、图2中的c均代表生产者,其不一定是绿色植物
B. 图2中碳以有机碳的形式沿食物链c→d→a→b循环
C. 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②③④⑤过程和化石燃料燃烧
D. 图1中的A和C、图2中的c和b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28. 非生物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内定居和繁衍,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废物,可减少水分丢失
B.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林下空气流通良好,树木的花多数是风媒花
D. 貂熊生活在寒温带针叶林中,足掌像熊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捕食
29.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应对实验组土壤进行60℃高温处理
B.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时,生态缸保持开放且置于室内通风的地方
C.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结果偏小
D.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诱虫器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光的特性
30. 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食用肉类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更大
C. 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组成部分,开发新能源可以增大碳足迹
D.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但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就小
31.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等极端条件,到现在仍然无处不在。在一个健康人体内,病毒的含量也有约3 ×1012个,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归功于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下图表示人体对抗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小写字母表示相关物质(c为抗体、由H分泌),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其中B为辅助性T细胞。根据图中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它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图中没有体现出来的组成部分是____。F细胞受到病毒抗原的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信息,并在a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____(填图中字母)细胞;此过程不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免疫。
(2)a为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免疫应答及调节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如某人在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V)后,体内发生了“细胞因子风暴”,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是由于其分泌过程中存在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一调节。
(3)b为颗粒酶和穿孔素等,能迅速进入靶细胞并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由此判定E为____细胞,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
32. 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F为液体,①②为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液体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填字母)。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脑脊液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2)若①为淀粉,由①形成②进入脑细胞需要体内______系统的直接参与。
(3)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4)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______(填字母)。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的乳酸等物质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含有的______等物质发生作用,不会使血浆的pH发生很大的变化。
(5)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的知识,推测其机理有可能是地塞米松通过增强______的回收或升高______浓度来提高血浆渗透压,进而促进更多的水分进入毛细血管,减轻脑水肿。
33. 图1、图2分别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示意简图。请据图回答:
(1)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____,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等特征。
(2)采取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在2 hm2的范围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原地释放。一段时间后,再在原范围内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12只。则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鼠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低于普通个体,则调查所得的结果会____(填“偏大”、“不受影响”或“偏小")。
(3)分析图2,在1~5年间该种群数量____(填“增大”、“减小”、“基本不变”)。第10~2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填“<”、“=”、“>”)死亡率。第20~30年,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型。
34. 某地推广“荔枝+’’的种植模式:荔枝树上附生铁皮石斛,林下种植平菇、灵芝等经济作物,同时散养了鸡、鸭等家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荔枝林区别于其他普通荔枝林的重要特征是____。
(2)“荔枝+”种植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立体种植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果园的____和____等环境资源。
(3)“万亩荔枝花盛开,出游踏青好时节。”该地成功将“荔枝+”生态农场打造成乡村旅游综合体,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效。乡村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价值,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原理。
(4)荔枝林下散养家禽,既可吃杂草和掉落的果实,也可以捕食林间害虫,构建了“果园养鸡”的生态农业模式。从环境保护角度,该模式的生态学意义是有效控制虫害,减少因____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模式的优势调整能量____关系,使杂草、害虫、掉落的果实中的能量流向____的部分,同时提高了能量的____。
35. 肿瘤的免疫疗法旨在调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是目前抗肿瘤比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下面是针对肿瘤的两种免疫疗法,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利用树突状细胞唤醒初始T细胞,并产生全身免疫应答,最终杀死体内的肿瘤细胞,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人体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功能,主要依赖细胞免疫完成,此过程中,与肿瘤细胞结合并杀死肿瘤细胞的细胞是____。
②树突状细胞起源于____,治疗所采用的树突状细胞取自患者本人,可避免免疫排斥,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原因是免疫细胞可以识别自身细胞表面的____。
③图中注入树突状细胞的肿瘤细胞RNA需在____(具体场所)翻译成肿瘤抗原并________,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肿瘤细胞可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 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据此分析,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可能是通过____(“促进”或“抑制”)肿瘤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基于上述研究,可用PD-1或PD-L1抗体来阻断免疫逃逸的信号通路,有效对付肿瘤细胞,但若使用____抗体过度阻断,可能会引起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激素
健康小鼠
甲
乙
TRH含量
正常
偏高
偏高
TSH含量
正常
偏低
偏高
TH含量
正常
偏低
偏低
南阳一中2024年春期高二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1. 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概念的内涵不断充实。下列稳态的表现属于分子水平的是( )
A.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的稳态
B. 心脏活动(血压、心率)稳态
C.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
D.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子水平指对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进行直接研究或改造。
【详解】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属于分子水平,A符合题意;
B、心脏属于器官水平,B不符合题意;
C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属于细胞水平,C不符合题意;
D、消化腺属于器官或组织水平,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人们发现,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征。下列实例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正常生长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量相对平衡,属于细胞水平的稳态
B. 饱食后,高血糖浓度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子水平的稳态
C. 正常人体内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处于动态平衡,属于个体水平的稳态
D. 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维持心率的稳定,属于器官水平的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稳态不局限于内环境的范畴,包括四个水平,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调节、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调节,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稳态,个体水平上存在血压和心率的稳态,群体水平上存在种群数量变化的稳态、生态系统的稳态等。
【详解】A、在正常生长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量相对平衡,属于分子水平的稳态,A错误;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单一的胰岛素的分泌不属于分子水平的稳态,B错误;
C、正常人体内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处于动态平衡,属于分子水平的稳态,C错误;
D、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维持心率的稳定,属于器官水平的稳态,D正确。
故选D。
3. 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种系统共同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C. 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反应迟钝
D. 乙酰胆碱等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传递信号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重新利用。
【详解】A、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的,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A正确;
B、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将信号传递到其他细胞,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不足,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反应迟钝,C错误;
D、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C。
4. 如图从左至右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C、D、E、F 点分别表示神经纤维上不同点的膜电位情况
B. 图中CD段表示为复极化与K+外流有关
C. 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会增大
D. 添加河豚毒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是钠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后,静息电位变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表现为静息电位,由于离子分布不均匀,形成了外正内负的电位,受到刺激后,Na+通道打开,造成Na+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然后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
【详解】A、图中A、C、D、E、F点分别表示神经纤维上不同点的膜电位情况,其中D点表示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图中CD段表示为复极化与K+外流有关,B正确;
C、若增加培养液中Na+的浓度,兴奋时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峰值增大,C正确;
D、添加河豚毒素,抑制Na+离子转运载体的转运,使动作电位变小,D错误。
故选D。
5. 下图是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牧草和塔尔羊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示塔尔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牧草数量的制约
B. 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会降低
C. 将塔尔羊引人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减少
D. 30年后牧草和塔尔羊数量达到平衡是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牧草和塔尔羊两个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据此分析。
【详解】A. 图示曲线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其增长率除受牧草数目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A错误;
B.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有可能升高,B错误;
C. 食草动物的引入使植物种群生物量迅速下降,但物质循环加快,光合作用合成量增加,C错误;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这种能力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6. 甲图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B. 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以后,仓鼠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
C. 从甲图可知,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0降到了K2-K3之间
D. 乙图中A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也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甲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在K2-K3附近波动;图乙中,仓鼠摄入量=仓鼠同化量(B)+粪便量(A),仓鼠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量+生长、发育和繁殖(C),生长、发育和繁殖(C)=流向分解者D+某种天敌摄入。
【详解】A. 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但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J型,没有环境容纳量,A错误;
B. 根据图示仓鼠的种群数量在开始时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天敌侵入最可能是在c点,B正确;
C. 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C正确;
D. 乙图中A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不含生产者,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D正确。
7. 2,2-双对氯苯基-1,1-二氯乙烷(DDD)是一种杀虫剂,在生物体内很难降解且不易被排出。某湖泊曾经使用过DDD,现检测出该水体中的DDD浓度为0.02μg⋅kg-1,生活在该水体中的生物甲、乙、丙、丁体内DDD浓度依次为)0.10μg⋅kg-1、0.53μg⋅kg-1、15.50μg⋅kg-1、16.10μg•kg-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甲可能处于最低营养级
B. 生物丙、丁很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
C. DDD能扩散到全球
D. DDD在生物甲~丁间的传递过程可看作是物质循环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重金属、难分解化合物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最高营养级的肉食动物最易受害。
【详解】A、题干分析可知,生物甲体内的DDD浓度为0.10μg⋅kg-1,所有生物中浓度最小,而生物富集现象中,营养级越高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越高,所以生物甲可能处于最低营养级,A正确;
B、生物丙DDD浓度为15.50μg⋅kg-1,生物丁DDD浓度为16.10μg•kg-1,两者浓度相似,所以生物丙、丁很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B正确;
C、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体内不断积累,且这种有害物质会随着生物的转移而出现全球性,所以DDD能扩散到全球,C正确;
D、物质的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DDD在生物甲~丁间的传递过程并不能体现物质循环,D错误。
故选D。
8. 冬季是流感的高发期,人体感染甲流病毒后常出现高热症状,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共同协作清除病毒,其中部分生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进入机体后,机体需要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战”
B. 患者在39℃高烧不退期间,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低烧(口腔温度37.3~38℃)初期患者不宜服用退烧药
D. 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协作清除体内的甲流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时,产热等于散热;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大于散热。
2、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防卫功能包括三道防线,其中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后,需要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原体,然后由抗体起作用,因此该过程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A正确;
B、患者在39℃高烧不退期间,体温相对稳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低烧(口腔温度37.3~38℃)初期患者不宜服用退烧药,低热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工作,C正确;
D、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合作,最终清除体内的甲流病毒,D正确。
故选B。
9.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致病原因有:缺碘、甲状腺病变、下丘脑病变或垂体病变。为探究甲、乙两只甲状腺功能减退小鼠的致病原因,科研人员测定了甲.乙及健康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H)的含量,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B. 甲的致病原因是垂体病变,口服垂体提取液后症状会缓解
C. 欲确定乙是否发生甲状腺病变,可补充碘后测定TH的含量
D. 甲、乙两只小鼠表现为厌食、行动迟缓,体温略低于正常小鼠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
B、甲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偏高,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推测下丘脑功能正常,但垂体发生病变,垂体提取液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无效,B错误;
C、乙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均较高,但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可能是缺碘或甲状腺病变所致,确定乙是否发生甲状腺病变,可补充碘后测定TH的含量,若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说明是缺碘所致,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缺乏甲状腺激素时,甲、乙两只小鼠表现为厌食、行动迟缓,体温略低于正常小鼠,D正确。
故选B。
10. “细胞因子风暴"是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增多的现象。“细胞因子风暴”能够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有效攻击外来病原体,但也会引发机体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细胞因子是指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
②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需要细胞因子来加强免疫反应
③病毒感染者可能因“细胞因子风暴”而发生自身免疫病
④“细胞因子风暴”能体现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因子风暴”会引起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免疫系统的无差别攻击会使得正常细胞大量受损,这属于免疫异常中的自身免疫病。
【详解】①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而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①错误;
②细胞因子可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强特异性免疫过程,②正确;
③“细胞因子风暴”能够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有效攻击外来病原体,但也会引发机体损伤,因此病毒感染者可能因“细胞因子风暴”而发生自身免疫病,③正确;
④“细胞因子风暴”能体现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④错误。
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 以下关于传统发酵技术与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是传统发酵技术常用的微生物
B. 食用添加剂、乙肝疫苗等可通过发酵工程生产
C. 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产量、质量优于传统发酵技术
D. 发酵工程不同于传统发酵技术,是一项全新的生物工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
【详解】A、酵母菌是传统发酵技术常用的真菌微生物,A正确;
B、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可生产食用添加剂、乙肝疫苗等,B正确;
C、以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C正确;
D、发酵工程与传统发酵技术都是利用各种微生物发酵来实现相关产品的生产,D错误。
故选D。
12. 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
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
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
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
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
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
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B. 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C. 措施②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D. 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3、做馒头或面包时,加入酵母菌,酵母菌经过发酵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4、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5、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6、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7、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详解】A、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关系,④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
B、措施③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⑤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B错误;
C、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
D、措施①③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④光周期处理,目的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D错误。
故选A。
13. 将正常生长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1表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图,图3表示不同的激素处理方式与胚芽鞘生长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曲线上的点A、B依次可对应根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
B. 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f,则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是f~2f
C. 图3中“?”的处理方式可以是不加激素或加等量的蒸馏水
D. IAA和GA3在促进胚芽鞘生长方面呈协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1中:B为根的远地测,A为根的近地侧,C为茎的近地侧,D为茎的远地测。
图2中:g为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图3中:实验中不同的处理均会增加胚芽鞘的长度,且IAA和GA3的共同处理促进作用更明显。
【详解】A、图1中,根据生长速度可知,B为根的远地测,A为根的近地侧,A正确;
B、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f,则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2f,且生长速度慢于近地侧,故小于f,B错误;
C、图3中“?”的处理方式可以是不加激素或加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以观察不同激素的作用效果,C正确;
D、根据IAA和GA3共同作用的促进作用高于二者单独作用可知,二者在促进胚芽鞘生长方面呈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B。
14. 酸笋是制作螺蛳粉的灵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传统酸笋的制作流程与泡菜类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酵时间过短可能导致发酵液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B. 对原材料进行预处理时需要对竹笋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C. 山泉水浸泡时适当加入上一批次的发酵液可加快发酵进程
D. 发酵过程中的酸性环境会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制作传统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面天然的乳酸菌来进行发酵的。发酵期间,乳酸会不断积累。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会有亚硝酸盐产生。
【详解】A、在发酵初期,有害菌的生长较为旺盛,使得亚硝酸盐的生成较快,含量较高,故酸笋发酵需要适宜的发酵时间,时间过短可能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过高,A正确;
B、竹笋中含有发酵的天然菌种,故不能对采摘后的竹笋进行灭菌,否则会杀死发酵的天然菌种,B错误;
C、因为上一批次的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发酵菌种,故适当加入上一批次的发酵液可加快发酵进程,C正确;
D、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乳酸呈酸性,酸性环境会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D正确。
故选B。
15. 以下是以泡菜坛为容器制作泡菜的过程:①沸盐水冷却后倒入坛中,浸没全部菜料;②盖好坛盖后,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③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中沸盐水冷却为了防止醋酸菌被杀死
B. ②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避免杂菌污染
C. ③的检测结果是亚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
D. 过程①②③不必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1)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
(2)选用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的泡菜坛。
(3)原料加工:将新鲜蔬菜修整、洗涤、晾晒、切分成条状或片状。
(4)配制盐水:按照比例配制盐水,并煮沸冷却。原因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5)泡菜的制作:将经过预处理的新鲜蔬菜混合均匀,装入泡菜坛内,装至半坛时,放入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继续装至八成满,再徐徐注入配制好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好坛盖。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在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
【详解】A、①盐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A错误;
B、③盖好坛盖后,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主要是为了隔绝空气,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B错误;
C、③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腌制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多后减少,C错误;
D、过程①目的是杀菌,②创造无氧环境,③对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三者皆不必在无菌环境下进行,D正确。
故选D。
16. 下列与微生物培养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是高温破坏了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影响其生命活动
B. 培养基在50℃时搁置斜面以及倒平板都不需要无菌操作
C.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pH、温度和渗透压等条件
D. 每个菌落都是由大量微生物组成,菌落的特征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细胞的遗传物质,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是高温破坏了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影响其生命活动,A正确;
B、培养基在50℃时搁置斜面以及倒平板都需要无菌操作,否则会导致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
C、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氧气、温度和渗透压等条件的要求,以确保微生物能够正常生长,C正确;
D、菌落是指由一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菌落的特征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D正确。
故选B。
17. 传统工艺酿酒过程中,会出现“酿酒不成反酿醋”的现象,即酿出的酒水变酸。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酒和醋都是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它们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酸酒”产生的过程中,糖类直接被分解成为乙酸
C. “酿酒不成反酿醋”的原因可能是发酵条件控制出现问题,如容器的密封性
D. 酿酒前将酿酒容器高温消毒不一定能够防止酒变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醋酸菌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若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若缺少糖源、氧气充足,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酒和醋都是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它们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正确;
B、在酿酒的过程中糖类被酵母菌利用,由于缺少糖源,醋酸菌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乙酸,B错误;
C、酿酒控制的发酵条件是无氧,温度控制在18~30℃,酿醋控制的发酵条件是有氧,温度控制在30—35℃,若酿酒过程容器的密封性出现问题,醋酸菌大量繁殖就可能出现“酿酒不成反酿醋”,C正确;
D、酿酒前将酒缸高温消毒不一定能够防止酒变酸,若发酵过程中没有严格把控发酵条件,也可能导致酒变酸,D正确。
故选B。
18. 关于微生物的营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作为碳源又作为氮源
B. 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C. 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
D. 无机氮源也可能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
碳源指的是含碳化合物;
氮源指的是含氮化合物。
【详解】A、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A错误;
B、CO2是光能自养细菌的碳源,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C、CO2和N2是无机物,也是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C错误;
D、硝化细菌所利用的氮源是无机氮源——氨,同时氨也为硝化细菌提供用于化能合成作用的能量,D正确。
故选D。
19. 幽门螺杆菌(Hp)生存于人体胃的幽门部位,能够引起慢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尿素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NH3和CO2。体检时常用14C呼气试验来诊断测试者是否感染Hp,测试者口服含14C标记的尿素胶囊,一段时间后通过测定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14CO2来诊断是否感染Hp。医务工作者也可以采集胃病患者样本进行微生物的纯化操作,判断是否感染Hp。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呼气试验的前提是Hp能合成和分泌脲酶,从而催化尿素分解.
B. 对样本进行微生物的纯化操作时,一般采用固体培养基
C. 筛选Hp的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能抑制杂菌生长
D. 在培养基中可加入醋酸洋红液来鉴定是否分离得到了Hp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2、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对Hp进行纯化要得到单菌落,因此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Hp)可生长,不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不能生长。尿素分解产生的氨会使培养基的pH升高,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详解】A、幽门螺杆菌(Hp)要能产生脲酶,14C标记的尿素进入胃后才能在其产生的脲酶的催化下能分解生成NH3和14CO2,一段时间后通过测定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14CO2才能诊断是否感染Hp,A正确;
B、对Hp进行纯化需要得到Hp单菌落,所以需要用到固体培养基,B正确;
C、培养基应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可以允许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Hp)在此培养基中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不能利用尿素的微生物的生长,C正确;
D、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D错误。
故选D。
20. 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为探究某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将大肠杆菌培养液接种到培养基上后,继续放置含该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一段时间后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第一代培养结果如图所示。然后再重复上述步骤培养三代。与上述实验相关的描述不符的是( )
A. 图中1处放入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起到对照作用
B 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大肠杆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
C. 应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里挑取大肠杆菌继续培养
D. 随培养代数增多,抑菌圈的直径变得越大,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详解】A、为排除滤纸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增设空白对照组,即增加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或含无菌水的滤纸片作为对照组;平板1号区域的滤纸片不含抗生素,起空白对照的作用,A正确;
B、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获得的单个菌落且便于计数,故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大肠杆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B正确;
C、抑菌圈边缘上的细菌可能产生了耐药性,实验中需要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经灭菌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实验人员在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放置了含某种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和不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故抑菌圈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由题表可知随培养代数增多,抑菌圈的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D错误。
故选D。
21. 关于果酒、果醋和泡菜这三种传统发酵产物的制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所利用的微生物都属于原核生物
B. 发酵过程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C. 发酵过程都在同一温度下进行
D. 发酵都是放热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
【详解】A、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好氧菌,因此果醋发酵需要有氧条件,B错误;
C、不同的发酵产物需要的温度不同,如果醋发酵所需温度是30-35℃,而果酒发酵温度较低,C错误;
D、发酵过程会进行细胞呼吸,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多数以热能散失,故发酵都是放热过程,D正确。
故选D。
22.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种常用于计数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数量的生物学工具。下列关于血细胞计数板及其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有1个计数室
B. 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选择邻近的一个小方格计数
C. 滴加培养液后,用滤纸在血细胞计数板一侧边缘吸引进行引流
D. 待酵母菌菌体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1)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3)将血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稍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细胞计数室内。(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详解】A、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A错误;
B、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需对酵母菌培养液样品进一步稀释后再重新计数,B错误;
C、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用滤纸吸除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C错误;
D、待酵母菌菌体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先低倍镜下观察,后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计数,D错误。
故选D。
23. 下列有关发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家庭制作腐乳的微生物来自空气
B. 制作泡菜时通过加入“陈泡菜水”可以缩短发酵时间
C. 传统发酵技术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
D. 家庭制作泡菜所用的菌种为空气中的醋酸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生物分离工程)等方面。
【详解】A、家庭制作腐乳的菌种一般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A正确;
B、制作泡菜时,加入陈泡菜液是为了增加乳酸菌含量,从而可以缩短发酵时间,B正确;
C、传统发酵食品所用的是自然菌种,没有进行严格的灭菌,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和半固体发酵为主,C正确;
D、家庭制作泡菜所用的菌种为空气中的乳酸菌,D错误。
故选D。
24. 蓝莓酒被称为“液体黄金”“口服化妆品”等。蓝莓酒工业化生产的大致流程如下:蓝莓→破碎→酶解→榨汁过滤→灭菌→主发酵→后发酵→分离提纯。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蓝莓:花青素等成分存在于液泡中
B. 灭菌:杀灭杂菌为后续接种作准备
C. 主发酵:要随时检测微生物含量
D. 后发酵:生成酒精主要在此过程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果酒的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菌种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酒精生成在主发酵阶段完成。用显微镜检测酵母菌数量时,因为无法区分活菌和死菌,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高。
【详解】A、蓝莓中的花青素属于色素,色素存在于液泡中,A正确;
B、发酵过程中为避免杂菌污染,应注意灭菌,故杀灭杂菌为后续接种作准备,B正确;
C、主发酵过程中要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目、产物浓度等,以检测发酵状态,C正确;
D、菌种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酒精生成在主发酵阶段完成,D错误。
故选D。
25. 下列关于种群及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 对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该方法能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C. 群落中的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总是此消彼长的
D. 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当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
【详解】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调查估算其种群数量,但结果只是估算值,不能准确反映种群密度,B错误;
C、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并非总是此消彼长,当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C错误;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D。
26. 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河流轻度污染后具有自我净化能力,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 流入该河流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 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
D. 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无机盐,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
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仅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污水中的能量,B错误;
C、分析图可知,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的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C正确;
D、分析图可知,BC段含碳有机物在减少,说明有机物被大量分解,产生NH4+等无机盐离子,使藻类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B。
27. 图1是某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的示意图,图2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⑥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的A、图2中的c均代表生产者,其不一定是绿色植物
B. 图2中碳以有机碳的形式沿食物链c→d→a→b循环
C. 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②③④⑤过程和化石燃料燃烧
D. 图1中的A和C、图2中的c和b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1分析: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为分解者,D为消费者。图2分析:①为c的光合作用,②为c的呼吸作用,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为a的呼吸作用,⑤为d的呼吸作用,⑥为a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
【详解】A、图1中的A、图2中的c均代表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可以是某些原核生物如蓝藻,A正确;
B、b为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食物链的环节,且图2中碳以有机碳的形式沿食物链c→d→a移动,而不是循环,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B错误;
C、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②③④⑤,即呼吸作用过程,以及化石燃料燃烧,C正确;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使得非生物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进入非生物环境,因此图1中的A和C、图2中的c和b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D正确。
故选B。
28. 非生物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内定居和繁衍,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废物,可减少水分丢失
B.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林下空气流通良好,树木的花多数是风媒花
D. 貂熊生活在寒温带针叶林中,足掌像熊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捕食
【答案】C
【解析】
【分析】不同群落的主要区别是物种组成的不同,不同群落的生物都能适应各自的环境,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可减少体内水分丢失,有利于保存水分,A正确;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减少水分散失,可以抵抗干旱,B正确;
C、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树木繁茂,林下空气流通不畅,树木的花多数是虫媒花,C错误;
D、貂熊生活在寒温带针叶林中,足掌像熊掌,面积大以适应相应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捕食,D正确。
故选C。
29.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应对实验组土壤进行60℃高温处理
B.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时,生态缸保持开放且置于室内通风的地方
C.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结果偏小
D.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诱虫器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光的特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可以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 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样方法: 适合活动能力弱或不活动的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标记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的生物。
3、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 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 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4、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 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由于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落叶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详解】A、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应对实验组土壤进行处理(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C 恒温箱中处理1h),而对照组则是不做处理,A正确;
B、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B错误;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群密度时,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脱落,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会导致结果偏大,C错误;
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诱虫器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特性,D错误。
故选A。
30. 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食用肉类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更大
C. 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组成部分,开发新能源可以增大碳足迹
D.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但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就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又如,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增大生态足迹。
【详解】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转化成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越大,对资源的利用就多,产生的废物就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
B、一般来说,食用肉类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B正确;
C、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碳足迹,C错误;
D、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但资源消耗多,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就小,D正确。
故选C。
31.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等极端条件,到现在仍然无处不在。在一个健康人体内,病毒的含量也有约3 ×1012个,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归功于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下图表示人体对抗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小写字母表示相关物质(c为抗体、由H分泌),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其中B为辅助性T细胞。根据图中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它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图中没有体现出来的组成部分是____。F细胞受到病毒抗原的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信息,并在a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____(填图中字母)细胞;此过程不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免疫。
(2)a为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免疫应答及调节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如某人在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V)后,体内发生了“细胞因子风暴”,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是由于其分泌过程中存在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一调节。
(3)b为颗粒酶和穿孔素等,能迅速进入靶细胞并激活凋亡相关酶系统,由此判定E为____细胞,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免疫器官 ②. H ③. 细胞
(2)正反馈 (3) ①. 细胞毒性T ②. 识别并裂解靶细胞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可知,A是抗原呈递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C是细胞毒性T细胞,D是记忆T细胞,E是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F是B细胞,G是记忆B细胞,H是浆细胞。
【小问1详解】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图中体现出来的组成部分是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没有体现出来的组成部分是免疫器官。F是B细胞,B细胞受到病毒抗原的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信息,并在a所示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图中H所示的浆细胞。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不属于细胞免疫。
【小问2详解】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细胞因子风暴”,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其病情的加重,说明其分泌过程中存在正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b为颗粒酶和穿孔素等,能迅速进入靶细胞并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由此判定E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识别并裂解靶细胞。
32. 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F为液体,①②为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液体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填字母)。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脑脊液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2)若①为淀粉,由①形成②进入脑细胞需要体内______系统的直接参与。
(3)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4)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______(填字母)。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的乳酸等物质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含有的______等物质发生作用,不会使血浆的pH发生很大的变化。
(5)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的知识,推测其机理有可能是地塞米松通过增强______的回收或升高______浓度来提高血浆渗透压,进而促进更多的水分进入毛细血管,减轻脑水肿。
【答案】(1) ①. B、C、D、F ②. 属于 ③. 双向
(2)消化系统、循环(消化、循环)
(3)升高 (4) ①. E ②. 7.35-7.45 ③. 碳酸氢钠
(5) ①. 蛋白质 ②. 血糖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
【小问1详解】
图中 A 为肠液、BC 为血浆、D 为组织液、E 为细胞内液、F 为淋巴液,B、C、D、F属于内环境。脑脊液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属于细胞外液,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所以与血浆之间是双向物质运输。
【小问2详解】
①为淀粉,由①形成②需要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再由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经循环系统运输到脑。
【小问3详解】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小问4详解】
CO2 浓度最高的部位为细胞内,即图中的 E。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的乳酸等物质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碳酸氢钠反应,维持pH 相对稳定。
【小问5详解】
地塞米松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根据题干信息推测地塞米松有可能是通过增强因血管破裂进入脑脊液的蛋白质的回收来提高血浆渗透压;在教材中有糖皮质激素能够提高血糖浓度内容,提高血糖浓度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更多的水分进入毛细血管,有助于减轻脑水肿。
33. 图1、图2分别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示意简图。请据图回答:
(1)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____,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等特征。
(2)采取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在2 hm2的范围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原地释放。一段时间后,再在原范围内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12只。则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鼠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低于普通个体,则调查所得的结果会____(填“偏大”、“不受影响”或“偏小")。
(3)分析图2,在1~5年间该种群数量____(填“增大”、“减小”、“基本不变”)。第10~2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填“<”、“=”、“>”)死亡率。第20~30年,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型。
【答案】(1) ①. 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 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
(2) ①. 48只/hm2 ②. 偏大
(3) ①. 增大 ②. < ③. 稳定
【解析】
【分析】λ为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据图分析,1-5年,λ>1,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10-20年间0<λ<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20年以后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小问1详解】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小问2详解】
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32×36/12=96只,由于调查是在2公顷的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该种群密度是96/2=48/hm2;鼠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低于普通个体,即第二次捕获的被标记田鼠将有所减少,根据公式可得,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小问3详解】
由曲线可知在1~5年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间0<λ<1,种群数量减少,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第 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34. 某地推广“荔枝+’’的种植模式:荔枝树上附生铁皮石斛,林下种植平菇、灵芝等经济作物,同时散养了鸡、鸭等家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荔枝林区别于其他普通荔枝林的重要特征是____。
(2)“荔枝+”种植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立体种植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果园的____和____等环境资源。
(3)“万亩荔枝花盛开,出游踏青好时节。”该地成功将“荔枝+”生态农场打造成乡村旅游综合体,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效。乡村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价值,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原理。
(4)荔枝林下散养的家禽,既可吃杂草和掉落的果实,也可以捕食林间害虫,构建了“果园养鸡”的生态农业模式。从环境保护角度,该模式的生态学意义是有效控制虫害,减少因____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模式的优势调整能量____关系,使杂草、害虫、掉落的果实中的能量流向____的部分,同时提高了能量的____。
【答案】34. 群落的物种组成
35. ①. 空间 ②. 阳光
36. ①. 直接 ②. 整体
37. ①. 农药 ②. 流动 ③. 人类有益 ④. 利用率
【解析】
【分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小问1详解】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该荔枝林区别于其他普通荔枝林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小问2详解】
“荔枝+”种植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主要是垂直结构的应用),能够充分利用果园的空间和阳光等环境资源。
【小问3详解】
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乡村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该生态系统体现了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关系,属于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小问4详解】
荔枝林下散养的家禽,即可吃杂草和掉落的果实,也可以捕食林间害虫,构建了“果园养鸡”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控制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荔枝林下散养的家禽,既可吃杂草和掉落的果实,也可以捕食林间害虫,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杂草、害虫、掉落的果实中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35. 肿瘤的免疫疗法旨在调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是目前抗肿瘤比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下面是针对肿瘤的两种免疫疗法,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利用树突状细胞唤醒初始T细胞,并产生全身免疫应答,最终杀死体内的肿瘤细胞,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人体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功能,主要依赖细胞免疫完成,此过程中,与肿瘤细胞结合并杀死肿瘤细胞的细胞是____。
②树突状细胞起源于____,治疗所采用的树突状细胞取自患者本人,可避免免疫排斥,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原因是免疫细胞可以识别自身细胞表面的____。
③图中注入树突状细胞的肿瘤细胞RNA需在____(具体场所)翻译成肿瘤抗原并________,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肿瘤细胞可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 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据此分析,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可能是通过____(“促进”或“抑制”)肿瘤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基于上述研究,可用PD-1或PD-L1抗体来阻断免疫逃逸的信号通路,有效对付肿瘤细胞,但若使用____抗体过度阻断,可能会引起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
【答案】(1) ①. 免疫监视 ②. 细胞毒性T细胞 ③. 骨髓(或“造血干细胞”) ④. HLA(或“分子标签”、“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 ⑤. 核糖体 ⑥. 呈递(暴露)到细胞膜表面
(2) ①. 促进 ②. PD-1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小问1详解】
①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人体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此过程中,与肿瘤细胞结合并杀死肿瘤细胞的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接触并裂解靶细胞,释放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可以识别自身细胞表面的分子标签,故治疗所采用的树突状细胞取自患者本人,可避免免疫排斥。
③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抗原的本质通常是蛋白质,故图中注入树突状细胞的肿瘤细胞RNA需在核糖体翻译成肿瘤抗原并呈递(暴露)到细胞膜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 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据此分析,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可能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PD-1抗体能够避免免疫反应,故若PD-1抗体过度阻断,则免疫功能过强,可能会引起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
激素
健康小鼠
甲
乙
TRH含量
正常
偏高
偏高
TSH含量
正常
偏低
偏高
TH含量
正常
偏低
偏低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致病原因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致病原因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