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光正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 Cl-35.5 K-39 Ca-40 Mn-55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合理答案,请将合理答案的序号涂在答题卡上,填在其它地方无效。1-15每小题2分,16-20小题每小题4分,共50分)
1.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具有中空特征的ZnO·CeO2微球光催化剂,CeO2属于
A. 酸B. 碱C. 盐D. 氧化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CeO2是由Se与O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因此CeO2属于氧化物,故合理选项是D。
2. 下列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A. 稀硫酸B. 熔融氢氧化钠C. 石墨D. Fe
【答案】B
【解析】
【详解】A.稀硫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能够导电;但稀硫酸是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属于电解质,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熔融NaOH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能够导电;该物质是化合物,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能够导电,因此属于电解质,选项B符合题意;
C.石墨能够导电,但石墨是非金属单质,不属于电解质,选项C错误;
D.Fe是金属单质,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因此能够导电;单质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属于电解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3.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
B. 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 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D. 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胶体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1~ 100nm之间的分散系,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 ~ 10-7m之间,故A正确;
B.根据胶体的性质,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不相同,故C错误;
D.胶体粒子具有吸附性,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发生的反应为
B. 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C. 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
D. 将一小块Na投入溶液中既能产生气体,又能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故A错误;
B.有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例如CaO;有的金属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例如Al2O3;有的金属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例如Mn2O7,故B错误;
C.因为金属钠与水、CO2反应,因此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故C正确;
D.将一小块Na投入溶液中既能产生H2,又能产生Cu(OH)2蓝色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5. 下列有关各种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金属钠的氧化物都是淡黄色的固体B. 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
C. 纯碱和小苏打都能溶于水D.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钾可以使用焰色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2O是白色固体,Na2O2是淡黄色的固体,故A错误;
B.金属钠能浮在水面上,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故B正确;
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溶于水,故C正确;
D.钠元素的焰色为黄色、钾元素的焰色为紫色,鉴别碳酸钠和碳酸钾可以使用焰色反应,故D正确;
选A。
6. 在某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Mg2+、H+、C1-、OH-B. Cu2+、Ba2+、、-
C. Na+、H+、Cl-、D. K+、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Mg2+、H+与OH-不能大量共存,会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H2O,A错误;
B.Cu2+是有色离子,不符合无色溶液条件,Ba2+与可反应生成BaCO3沉淀,B错误;
C.H+与可反应生成CO2气体和H2O,C错误;
D.各离子间均不发生反应,可大量共存,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溶液和溶液反应:
B. Cu与溶液反应:
C. 与盐酸反应:
D 醋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溶液和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Cu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选项电荷不守恒,B错误;
C.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不能拆开,C错误;
D.醋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醋酸是弱酸不能拆开同时原选项未配平,D错误;
故选A。
8.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3区域的是
A.
B. 2NaHCO3Na2CO3+CO2↑+H2O
C.
D. 2Na2O2+2H2O=4NaOH+O2↑
【答案】D
【解析】
【分析】3区域是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又不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据此分析。
【详解】A.Cl2+2KBr=Br2+2KCl是置换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A不选;
B.2NaHCO3Na2CO3+H2O+CO2↑属于分解反应,也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不选;
C.4Fe(OH)2+O2+2H2O=4Fe(OH)3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也属于化合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C不选;
D.NaH+H2O=NaOH+H2↑既是氧化还原反应,也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选D;
故选D。
9. 下列图示实验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装置甲:除去氯气中混有的少量HCl
B. 装置乙:检验样品中是否含钾元素
C. 装置丙:验证NaHCO3受热分解生成CO2
D. 装置丁: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氯气不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将含有氯化氢的氯气通入饱和氯化钠溶液能除去混有的氯化氢,故A正确;
B.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观察蘸有样品的铂丝灼烧的火焰是否为蓝色可以检验样品中是否含钾元素,故B正确;
C.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C正确;
D.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为防止氢氧化钠变质,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在玻璃器皿中称量,不能放在托盘上直接称量,故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是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新制氯水中只含和HClO分子
B. 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C. 光照氯水有气泡冒出,该气体为
D. 新制氯水在密闭无色玻璃瓶中放置数天后酸性减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新制氯水中含有的分子有Cl2、HClO、H2O,故A错误;
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使试纸褪色,故B正确;
C.光照氯水有气泡放出,是次氯酸光照下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该气体主要是氧气,故C错误;
D.新制氯水中含有的分子有Cl2、HClO、H2O,氯水放置数天,次氯酸不稳定,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由HClO变为盐酸,HClO为弱酸,盐酸为强酸,溶液酸性增强,故D错误;
故选B。
11. 如图装置用来检验氯水的部分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
B. 该实验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
C. 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多余氯气
D. 装置B的现象是干燥有色布条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不褪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实验装置图可知,装置A中盛有的浓硫酸用于干燥氯气,装置B中放置的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用于验证氯气的漂白性,装置C中盛有的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A.由分析可知,装置A中盛有的浓硫酸用于干燥氯气,故A正确;
B.氯气有毒,为防止实验时出现意外事故,该实验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装置C中盛有的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故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装置B中放置的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用于验证氯气的漂白性,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不具有漂白性,具有漂白性的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故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反应中,氯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氯气是反应的氧化剂,故A不符合题意;
B.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氯元素部分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氯气即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B不符合题意;
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即降低被还原,又升高被氧化,氯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故C符合题意;
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氯气是反应的氧化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将氯气通过软管灌入田鼠洞中可用于消灭田鼠,这是利用了Cl2的哪些性质
①黄绿色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有毒 ④容易液化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氯气可以用来消灭田鼠利用了它的毒性,使田鼠中毒死亡;将氯气通过软管灌入田鼠洞中,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的大,所以密度比空气的大,与空气混合时,在混合气体的下部,所以能够被田鼠呼吸,从而达到灭鼠目的,选项B符合题意。
14. 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
A. 0.2mlB. 1.4mlC. 0.8mlD. 0.6ml
【答案】C
【解析】
【详解】0.2ml硫酸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0.2ml×4=0.8ml,故选C。
15. 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A. B. NaClC. KClD. NaOH
【答案】A
【解析】
【详解】氯化钠、氯化钾不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不能与盐酸反应,但氢氧化钠碱性过强,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所以能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碳酸氢钠,故选A。
16. 下列用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钠元素化合价由0升高为+1、氯元素化合价由0降低为-1,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故A正确;
B.反应,铜元素化合价由0升高为+2、氮元素化合价由+5降低为+2,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故B错误;
C.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元素化合价由+2降低为0、碳元素化合价由0升高为+4,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故C正确;
D.氯酸钾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氯元素化合价由+5降低为-1、氧元素化合价由-2升高为0, 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故D正确;
选B。
17. 根据下列三个反应,判断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①中氧化剂是Fe3+,氧化产物是I2,氧化性Fe3+>I2;
②中氧化剂是Cl2,氧化产物是Fe3+,氧化性Cl2>Fe3+;
③中氧化剂是MnO,氧化产物是Cl2,氧化性MnO>Cl2。
故氧化性:MnO>Cl2>Fe3+>I2,A项正确。答案选A。
18. 某同学在做实验时引发了镁失火,他立即拿起二氧化碳灭火器欲把火扑灭,却被实验老师及时制止。原因是可以支持镁燃烧,发生以下反应:,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 Mg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2价,所以MgO是氧化产物
B. 由此反应可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
C. Mg原子失去的电子数目等于碳原子得到的电子数目
D. 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反应中,Mg失电子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2价,Mg为还原剂被氧化,生成的MgO为氧化产物,A正确;
B.CO2得电子为氧化剂,MgO为氧化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氧化性CO2>MgO,同理Mg为还原剂,C为还原产物,则还原性Mg>C,B正确;
C.该反应中2个镁原子共失去4个电子,1个C原子得到4个电子,镁原子失去的电子数等于碳原子得到的电子数,C正确;
D.CO2得电子为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D错误;
故答案选D。
19. 氯化铝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的半导体材料,可通过氧化铝在一定条件下碳热氯化合成,化学方程式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为氧化剂,C为还原剂
B. 的还原性大于CO
C. 每生成1个CO转移的电子数为2个
D.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个数之比为2:3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N2为氧化剂,C元素化合价升高,C为还原剂,故A错误;
B.N2为氧化剂,CO为氧化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故B错误;
C.该反应中,C元素由0价上升到+2价,每生成1个CO转移的电子数为2个,故C正确;
D.CO为氧化产物,AlN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故D错误;
故选C。
20. 用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1.6g氧气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
B. 中含有电子的数目为
C. 中的的数目为
D. 的摩尔质量是16g/ml
【答案】C
【解析】
【详解】A.常温常压下,1.6g氧气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2×NAml—1=0.1NA,故A正确;
B.水分子含有的电子数为10,则0.1ml水分子中含有电子的数目为0.1ml×10×NAml—1=NA,故B正确;
C.0.5ml氯化钙中含有的钙离子数目为0.5ml×NAml—1=0.5NA,故C错误;
D.甲烷的摩尔质量为定值,则2ml甲烷的摩尔质量是16g/ml,故D正确;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填空题(4小题,共50分)
21. 完成下列题目:
(1)铝原子的个数约为,该铝原子的质量为__________。
(2)的质量为___________。
(3)含有的氢分子()数为__________。
(4)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原子总数为__________。
(5)0.01ml某物质质量为1.08g,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
【答案】(1)27g (2)54g
(3)0.5NA (4) ①. 1ml ②. 3NA
(5)108g/ml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子个数约为个铝原子的质量为×27g/ml=27g,故答案为:27g;
小问2详解】
3ml水的质量为3ml×18g/ml=54g,故答案为:54g;
【小问3详解】
0.5ml氢气含有的氢分子数目为0.5ml×NAml—1=0.5NA,故答案为:0.5NA;
【小问4详解】
64g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1ml,含有的原子总数为1ml×3×NAml—1=3NA,故答案为:1ml;3NA;
【小问5详解】
0.01ml某物质质量为1.08g,则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为=108g/ml,故答案为:108g/ml。
22.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钠及其化合物进行实验探究。
(1)由于金属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等物质反应,通常将它保存在______________里。
(2)将一小块Na投入到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放出大量热,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氯气通入加热中的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常做供氧剂,其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NaOH中通入足量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O2、H2O ②. 煤油或石蜡油
(2) ①. 2Na+2H2O=2Na++2OH—+H2↑ ②. 钠融化成小球
(3)2Na+ Cl22NaCl
(4)2Na2O2+2CO2=2Na2CO3+O2↑
(5)NaOH+CO2=NaHCO3
【解析】
【小问1详解】
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物质反应,通常将金属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故答案为:O2、H2O;煤油或石蜡油;
【小问2详解】
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水,并放出大量的热,使钠融化成小球,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钠融化成小球;
【小问3详解】
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能与氯气共热反应生成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Cl22NaCl,故答案为:2Na+ Cl22NaCl;
【小问4详解】
过氧化钠常做供氧剂是因为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小问5详解】
氢氧化钠溶液与过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CO2=NaHCO3,故答案为:NaOH+CO2=NaHCO3。
23. 由、、、、、、、这8种离子构成A、B、C、D四种可溶性盐(离子在物质中不能重复出现),现做如下实验;
①把四种盐分别溶于盛有蒸馏水的四支试管中,只有C的溶液呈黄色;
②向①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A的溶液中有沉淀生成,B的溶液中有无色无味的气体逸出。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C的化学式:A___________,C___________。
(2)写出足量盐酸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3)写出A与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与C含有同一种阳离子的氯化物M,配制M的饱和溶液并进行以下实验:在烧杯中加入4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饱和M溶液5~6滴,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观察到液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此现象叫___________,制备上述红褐色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gNO3 ②. Fe2(SO4)3
(2)2H++=H2O+CO2↑
(3)Ag++Cl-=AgCl↓
(4) ①. 丁达尔效应 ②. Fe3++3H2OFe(OH)3(胶体)+3H+
【解析】
【分析】C的盐溶液呈黄色,C中阳离子为Fe3+;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A溶液中有沉淀生成,A中含有Ag+,银离子不能与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共存,A为AgNO3,B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B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不能与钙离子共存,则B为K2CO3,若C为FeCl3则D为硫酸钙,硫酸钙微溶不是可溶性盐,故C为硫酸铁,D为氯化钙。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A为AgNO3,C为Fe2(SO4)3。
【小问2详解】
足量盐酸与K2CO3反应生成KCl、水和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2H++=H2O+CO2↑。
【小问3详解】
AgNO3与CaCl2反应生成AgCl沉淀,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
【小问4详解】
M为FeCl3,沸水中滴加5-6滴饱和氯化铁溶液并持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此时生成氢氧化铁胶体,用激光笔照射观察到液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
24.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验证氯气的性质并制备少量干燥的氯化铁,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得到干燥的氯气,D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
(2)实验时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该溶液中是否含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F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浓硫酸 (2) ①. 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②. Cl2+H2O=HCl+HClO ③. 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Cl—,否则,不含有Cl—
(3)2Fe+3Cl22FeCl3
(4)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分析】由实验装置图可知,装置A中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反应制备氯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装置B中盛有的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氯化氢气体,装置C中盛有的紫色石蕊溶液用于验证氯气与水的反应,装置D中盛有的浓硫酸用于干燥氯气,装置E中氯气与铁共热反应制备氯化铁,装置F中盛有的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装置D中盛有的浓硫酸用于干燥氯气,故答案为:浓硫酸;
【小问2详解】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会使有机色质漂白褪色,则实验时装置C中盛有的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溶液中的氯离子能与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则检验溶液中氯离子的操作为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否则,不含有氯离子,故答案为: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Cl2+H2O=HCl+HClO;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Cl—,否则,不含有Cl—;
【小问3详解】
由分析可知,装置E中氯气与铁共热反应制备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Cl22FeCl3,故答案为:2Fe+3Cl22FeCl3;
【小问4详解】
由分析可知,装置F中盛有的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九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天津市九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天津市九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天津市九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徐州华顿学校2023-2024学年 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华顿学校2023-2024学年 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江苏省徐州华顿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江苏省徐州华顿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