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启秀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展开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22年中国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做法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
A. 推广火力发电B. 大力植树造林
C. 污水处理排放D. 垃圾分类处理
2.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是( )
A. 冰水混合物 稀有气体B. 清新的空气 氧气
C. 氮气 二氧化碳D. 澄清的石灰水 清澈的泉水
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制作霓虹灯时充入稀有气体B. 液氮用作冷冻剂
C. 铜用于制作导线D.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4.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 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6. 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Ⅰ、Ⅱ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可燃性
B. 燃烧放热,缓慢氧化不放热
C. 醋的酿造、农家肥腐熟均属于Ⅱ类反应
D. 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均属于化合反应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是分解反应
B.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C. 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制得的氧气质量增加
D. 用燃着的小木条可以探究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多少
8. 对于图示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原子可构成分子
B.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C.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 可用表示氧分子的形成过程
9. 图为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所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铬原子的质子数为24B. 铬原子的中子数为24
C. 铬是一种非金属元素D. 铬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2.00g
10. 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氧气的验满B. 细铁丝燃烧
C. 探究石蜡燃烧是否生成水D. 收集氧气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是___________;写出一个与N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有___________(填粒子符号),与氟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由钠元素与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_(填粒子符号)构成的。
(4)研究表明: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由此推断:第二周期中失电子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填粒子符号)原子。
(5)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______周期。
12. 实验室常选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若装置气密性好,可观察到___________(填序号)。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B.广口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有液体进入注射器内
若反应中想得到平稳的气流,可以将长颈漏斗换为___________。
(3)高锰酸钾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该方法用装置C收集氧气时,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加热时,观察到水中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时,立即收集气体
b.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
c.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
(4)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常温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制备并收集氢气,应该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填序号)。
13.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
(1)图Ⅰ是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此试验说明了___________。
【实验改进】
老师对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2)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分析讨论】
(3)①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比改进前有哪些优点?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②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1和图Ⅱ所示装置虽然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
(4)按照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有何不同?___________。此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
14.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
(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物有气体的是 (填序号)。
A. 镁条B. 铁丝C. 蜡烛D. 硫粉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原因是什么?
(3)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4)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请你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拓展应用】
(5)根据硫在空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或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实验事实,请你推测硫的沸点_____________硫燃烧时的温度(填“>”或“<”或“=”)。
15. 某化学小组同学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生成物中还有少量淡黄色固体,针对这一现象,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淡黄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什么物质反应产生的?
【查阅资料】I、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Ⅱ、光亮的镁条放入沸水中,表面会附有白色固体。
Ⅲ、镁条与二氧化碳反应有黑色固体生成。
提出猜想】分析空气中各种成分,进行猜想:
(1)猜想①:氧气
猜想②:_____
猜想③:二氧化碳
猜想④:水蒸气
小明认为猜想③和猜想④都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一】镁条与氧气的反应
(一)甲同学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形响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速度的某种因素,进行了三次实验并记录各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如表:
(2)表中X=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_______________,过氧化氢分解得越快。
(二)收集纯净的氧气
(三)燃烧镁条,观察现象
将镁条打磨光亮,点燃,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实验结论:镁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镁。
【实验二】镁条与氮气的反应
(一)收集纯净的氮气
(二)燃烧镁条,观察现象
将镁条打磨光亮,点燃,伸入盛氮气的集气瓶中,瓶内壁附着一层淡黄色的固体。
经查阅资料得知:此固体是氮化镁(Mg3N2)。
【探究结论1】
(4)综上分析,关于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黄色固体的猜想中,猜想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成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结论2】
(5)如果用足量的镁替代红磷进行空气组成实验,实验测得氧气体积与氧气所占空气真实比例相比较会_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实验
过氧化氢的浓度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g)
二氧化锰质量(g)
收集时间(s)
1
10%
20
1
40
2
15%
20
1
20
3
20%
X
1
12
参考答案
1. A
【解析】
【详解】A、推广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空气,故A选项符合题意;
B、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环境保护,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污水处理排放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 B
【解析】
【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详解】A、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H2O,属于纯净物;稀有气体是氦气、氖气、氩气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新鲜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氧气中只含有一种物质O2,属于纯净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C、氮气中只含有一种物质N2,属于纯净物;二氧化碳中含有一种物质CO2,属于纯净物,则选项不符合题意;
D、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与水,属于混合物;清澈的泉水中含有水与微生物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 D
【解析】
【详解】A、稀有气体作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了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了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了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食品包装时充入氮气以防腐,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符合题意。故选:D。
4. A
【解析】
【详解】A.酒精灯用火柴点燃,该选项操作正确;
B.量筒量取液体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垂直悬空,不能将滴管伸入试管中,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故选A。
5. D
【解析】
【详解】A、该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说法正确;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以保证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说法正确;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火焰熄灭后不能立刻打开弹簧夹,应该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说法不正确;故选:D。
6. C
【解析】
【详解】A、Ⅰ、Ⅱ两类反应,分别体现了氧气的助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燃烧放热,缓慢氧化也放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C、醋的酿造、农家肥腐熟,均是与空气中的氧气等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均属于Ⅱ类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不一定均属于化合反应,如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7. D
【解析】
【详解】A、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空气组分的沸点不同将各组分分离,属于物理变化,而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中的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离液态空气并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反应,故A错误;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故B错误;
C、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但不改变生成物的种类,也不能增加氧气产量,故C错误;
D、人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人呼出的气体对比空气,氧气浓度更低,二氧化碳浓度更大,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用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人呼出的气体会很快熄灭,伸入吸入空气中时,木条会继续燃烧一会儿再熄灭,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故D正确。故选D。
8. C
【解析】
【详解】A、 从图中可看出氧原子可以结合成氧分子,所以原子可构成分子,正确;
B、从图中氧分子聚集为氧气可知,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正确;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错误;
D、 如表示氧原子,则 可表示氧分子的形成过程,正确;故选:C。
9. A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标签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质子数,如图所示,铬原子的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于24,选项正确;
B、如图,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为24,与中子数无关,选项错误;
C、铬的偏旁是“钅”,属于金属元素,选项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标签,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如图所示,铬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2.00,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1”不是“g”,选项错误;故选:A。
10. D
【解析】
【详解】A、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干燥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能够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不能检验蜡烛燃烧是否生成水,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于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故气体应该短进长出,即氧气应该从a端进,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D。
11.(1) ①. 失去 ②. Al3+ ③. Cl (2) ①. He ②. Cl (3)NaCl (4)Li (5)五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铝原子结构示意图知,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符号为Al3+;
由氖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知,氖的核外电子层为2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与氖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为氟或氧;
【小问2详解】
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故填氖或氩;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化学性质相似,氟最外层电子数为7,由元素周期表知,氯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氟原子相同,则与氟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氯,即Cl。
【小问3详解】
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易失去电子显+1价,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电子显-1价,故钠元素与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NaCl。
【小问4详解】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由此推断:第二周期中失电子能力最强的是Li。
【小问5详解】
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原子所处的周期数,则图示原子所处的周期为第五周期。
12.(1) ①. 水槽 ②. 集气瓶
(2) ①. A ②. 分液漏斗##注射器
(3) ①. 不是 ②. ③. 分解 ④. ac##ca (4)BC或BD
【解析】
【小问1详解】
如图所示,A是水槽,B是集气瓶;
【小问2详解】
如图所示,若装置不漏气则缓慢拉活塞时会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则外界大气压会向里压,会出现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的现象,故选:A;
由于分液漏斗(或注射器)能够控制液体的滴加与停止,从而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因此若反应中想得到平稳的气流,可以将长颈漏斗换为分液漏斗(或注射器);
【小问3详解】
高锰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纯净物,故填:不是;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该反应是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
a.加热时,观察到水中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时,立即收集气体,此时收集的到氧气不纯,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b.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会使冷水倒吸炸裂试管,操作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c;
【小问4详解】
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反应物是固液常温因此选装置B,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因此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故选择收集装置是C或D。故填:BC或BD。
13.(1) ①. 溶液变红 ②. 分子在不断运动
(2)酚酞溶液从右到左依次变红
(3) ①. 可以节约药品 ②. 滤纸条上滴加的是浓氨水,脱脂棉上滴加的是酚酞溶液
(4) ①. 图Ⅳ中酚酞溶液先变红,图Ⅲ中酚酞溶液后变红 ②.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解析】
【小问1详解】
浓氨水易挥发,会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所以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小问2详解】
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酚酞试液越先接触氨气越先变红,所以可看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从右到左依次变红。
【小问3详解】
①改进后实验使用药品较少,可以节约药品。其他合理即可。
②浓氨水易挥发,酚酞不易挥发,所以会看到滴有酚酞溶液的位置变红,滴加浓氨水的位置不变色。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的原因可能是滤纸条上滴加的是浓氨水,脱脂棉上滴加的是酚酞溶液。
【小问4详解】
图中两组实验浓氨水所放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不同。则探究的是温度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可看到图Ⅳ中酚酞溶液先变红,图Ⅲ中酚酞溶液后变红。
14.(1)CD (2) (3)气态 (4) ①. 沸点 ②. 有 (5)<【小问1详解】
A、镁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固体,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符合题意;故选:CD;
【小问2详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是:;
【小问3详解】根据导管导出为气态物质,所以此时点燃生成火焰的是气态物质;
【小问4详解】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①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②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③再分析钠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故推断其燃烧能产生火焰;故填:沸点;有;
【小问5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硫燃烧时有火焰说明硫的沸点低于硫燃烧时的温度,气体燃烧有火焰,固体:<。
15.(1) ①. 氮气 ②. 光亮的镁条放入沸水中,表面会附有白色固体,故常温镁不和水反应;镁条与二氧化碳反应有黑色固体生成,题中为淡黄固体;
(2)20 (3)过氧化氢浓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得越快。
(4) ①. ② ②.
(5)偏大
【小问1详解】
[提出猜想]镁条与二氧化碳反应有黑色固体生成,淡黄色固体不可能由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所以淡黄色固体可能由镁与氮气反应生成,猜想②镁能与氮气反应。
光亮的镁条放入沸水中,表面会附有白色固体,故常温镁不和水反应;镁条与二氧化碳反应有黑色固体生成,题中为淡黄固体;故猜想③和猜想④都不合理。
【小问2详解】
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形响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速度的某种因素,由实验1、2知,为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大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因此,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应相等;故填20。
【小问3详解】
在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浓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得越快。
【小问4详解】
关于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黄色固体的猜想中,猜想②成立,因为反应物是镁和氮气,生成物是氮化镁,反应条件是点燃,所以该反应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小问5详解】
镁条燃烧除了消耗氧气还消耗氮气,如果用足量的镁替代红磷进行空气组成实验,实验测得氧气体积与氧气所占空气真实比例相比较会偏大。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表示2个氢原子的化学符号是,已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下列实验现象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南通启秀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南通启秀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酒驾”已经写入刑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