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淮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淮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80%)+选择性必修2第1章(20%)。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多
B. 过敏反应会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C. 淋巴细胞产生的CO2直接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
D. 人体内环境中Ca2+浓度过低可能会引起抽搐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成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多,A正确;
B、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吸水,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淋巴液不能流向组织液,故淋巴细胞产生的CO2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浆,不经过组织液,C错误;
D、人体内环境中Ca2+浓度过低可能会引起抽搐,Ca2+浓度过高可能会引起肌无力,D正确。
故选C。
2. 资料一:动物内耳中有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听毛细胞。当听毛细胞接受到声音刺激时,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进而在相应的中枢产生听觉。资料二: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化合物在强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对人体危害极大的物质,可引发咳嗽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是反射产生的效应
B. 光化学烟雾引发的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过程
C. 参与光化学烟雾引发咳嗽过程的是低级神经中枢
D. 资料二说明化学物质可以作为产生反射的刺激
【答案】A
【解析】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详解】A、听毛细胞属于感受器,其纤毛发生偏转是为了传递信号,不是反射产生的效应,A错误;
BC、光化学烟雾引发的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延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B、C正确;
D、资料二中的刺激是光化学烟雾,属于化学物质,作为反射活动的刺激,D正确。
故选A。
3.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最终使神经细胞水肿破裂。如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①②③④为兴奋传导有关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知谷氨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B. ①过程会抑制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
C. NMDA可将化学信号转化为跨膜电信号
D. 使NMDA完全失活的药物可治疗ALS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传导方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②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 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主要表现 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该电位叫动作电位。
【详解】AC、据图可知,谷氨酸可结合并打开钠离子通道NMDA,引起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因此谷氨酸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A错误,C正确;
B、①过程为Ca2+进入突触前膜,其作用是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将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
D、NMDA为钠离子通道蛋白,是细胞正常信号转化所必须的组分,ALS患者病因是NMDA通道开放过度,可适当抑制NMDA活性,不可使其完全失活,D错误。
故选C。
4. 人体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而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只存在于人体的大脑皮层中
B 若某患者因外伤导致大脑皮层受损,将导致排尿反射无法完成
C. 当膀胱充盈时,兴奋传递到交感神经使膀胱收缩,进而使尿液排出
D. 大脑皮层参与排尿反射的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脊髓对膀胱的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脊髓对排尿反射的调节是初级的,如果没有大脑皮层的调控, 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尿失禁,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详解】A、下丘脑中也存在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A错误;
B、若某患者因外伤导致大脑皮层受损,但由于患者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脊髓是正常的,排尿反射仍可以正常进行,B错误;
C、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进而使尿液排出,C错误;
D、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上,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参与排尿反射的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D。
5. 激素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下列关于激素的发现和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班廷在进行实验时摘除狗的胰腺运用了“减法原理”
B. 将狗的胰管进行结扎后,其体内将不会再产生胰岛素
C. 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D. 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胰液的分泌不是反射,而是化学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班廷在进行实验时摘除狗的胰腺运用了“减法原理”,A正确;
B、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并通过体液运输,将狗的胰管进行结扎后,不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错误;
C、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
D、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胰液分泌不是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并将该化学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D正确。
故选B。
6. 如图为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X、Y、Z表示相应的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腺,①~③表示相应的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X表示下丘脑,激素③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腺体Z
B. 激素②作用于X和Y的过程体现了反馈调节机制
C. 若血液中的激素①水平降低不会影响激素③的分泌
D. 若切除小鼠体内的腺体Z,将导致三种激素含量均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而性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Y是垂体,Z是性腺,X是下丘脑,③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性激素,①是促性腺激素。
【详解】A、根据性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可知,图中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Z表示性腺,③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直接作用于性腺,A错误;
B、②性激素分泌过多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体现了性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B正确;
C、血液中激素①水平降低,会导致激素②分泌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会引起激素③分泌增多,C错误;
D、若切除小鼠体内的腺体Z(性腺),将导致激素②(性激素)含量下降,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激素①③含量上升,D错误。
故选B。
7. 失温症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大脑、心、肺等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意保暖防护、及时补充体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失温
B. 失温下产生寒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减少散热
C. 失温是人体产热小于散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 轻度失温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脏产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如果在寒冷的环境中停留过久,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体温就会降低;人如果在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体内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会导致体温升高。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详解】A、注意保暖防护可以减少散热、及时补充体能可以保证产热,因此可以一定程度预防失温,A正确;
B、失温下产生寒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骨骼肌战栗使机体增加产热,B错误;
C、失温是人体散热大于产热,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
D、轻度失温条件下,机体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肝脏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B。
8. 图示为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激发某特异性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5种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4种
B. 细胞2分泌的细胞因子是激活细胞3的信号之一
C. 细胞3分化形成的细胞4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D. 流感病毒康复者体内存在细胞5,不会再次被该病毒感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细胞1为抗原呈递细胞,可以识别并呈递抗原信息;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可以激活B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细胞3为B细胞,活化后可以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可以产生并分泌抗体;细胞5是记忆B细胞,二次免疫可迅速分化为浆细胞。
【详解】A、据图分析,细胞1是抗原呈递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3是B细胞,4是浆细胞,5是记忆B细胞。图示5种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3种,分别是细胞2、3、5,A错误;
B、细胞2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细胞3结合是激活细胞3的信号之一,B错误;
C、细胞3分化形成的细胞4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C正确;
D、康复患者体内存在记忆B细胞,由于记忆B细胞存在时间不同,记忆B细胞减少或消失时也会再次被病毒感染,且流感病毒易发生突变,还可能会再次被变异病毒感染,D错误。
故选C。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疾病,由于体内有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而造成组织损伤。屠呦呦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能有效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艾滋病致病机理相同
B. 双氢青蒿素可能导致SLE患者免疫力降低
C. SLE患者的B细胞功能很可能低于正常人
D. 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SLE发生的主要措施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详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体内有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而造成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
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强,双氢青蒿素能有效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可推测双氢青蒿素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B正确;
C、SLE患者体内有多种抗体,因此患者B细胞的功能可能高于正常人,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于自身免疫病,再次接触过敏原可导致过敏反应,而不会导致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B。
10. 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后,由于重力影响,顶勾处上端细胞生长素会运输至下端细胞内形成顶端弯钩(顶勾)现象。顶端弯钩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由子叶产生,向下胚轴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B. 推测顶勾处上端组织细胞体积可能大于下端组织细胞的体积
C. 顶端弯钩现象可能是因为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了顶勾上端细胞的生长
D. 顶端弯钩现象能够保护子叶和顶端不受土壤机械力的破坏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是由于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
【详解】A、生长素主要由子叶产生,向下胚轴运输的过程为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C、由于重力影响,顶勾处上端细胞生长素会运输至下端细胞,可能是下端生长素含量过高抑制生长,上端细胞生长素含量较低,促进生长,故顶勾处上端组织细胞体积可能大于下端组织细胞的体积,B正确、C错误;
D、顶端弯钩现象能够保护子叶和顶端不受土壤机械力的破坏,D正确。
故选C。
11.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多种激素共同调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为雄花
B. 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抑制乙烯的合成
C. 在猕猴桃果实发育初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起主要作用
D. 植物体内的乙烯需从外界环境吸收,与脱落酸共同调节果实的成熟
【答案】C
【解析】
【分析】1、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2、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详解】A、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为雌花,比值较低有利于分化为雄花,A错误;
B、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B错误;
C、在猕猴桃果实发育初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起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发育,C正确;
D、植物体内的乙烯是由自身合成的,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脱落酸具有促进果实脱落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12. 环境因素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向细胞核传递信息
B. 枫树的树叶在秋天变红与温度降低、日照变短等有关
C. “顶端优势”现象与重力因素促进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D. 植物根的向地性说明环境因素与植物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对于多细胞植物体来说,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和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解】A、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通过信息传递影响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A正确;
B、枫树的树叶在秋天变红与温度降低、日照变短等有关,B正确;
C、顶端优势现象是生长素极性运输导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C错误;
D、植物根的向地性是由于重力影响植物生长素发生非极性运输导致其分布不均匀引起弯曲生长,说明环境因素与植物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生长,D正确。
故选C。
13.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龙南县境内。某科研小组对九连山中拟赤杨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λ=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第4年时一定是环境发生改变不利于拟赤杨生存
B. 在第 12 年时,拟赤杨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在第8~16年期间,拟赤杨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D. 在第16~20年期间,拟赤杨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λ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详解】A、曲线表示的是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从第4年以后λ1,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
D、在第16~20年期间λ值不变,但始终大于1,说明该时间段种群数量在上升,而非处于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C。
14. 某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欲对1 L 培养液进行酵母菌计数(菌液被稀释10 倍),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 1mm,规格为 25×16),并统计出5个中方格共有100个酵母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先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
B. 取样时应取试管底部酵母菌培养液
C. 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5×109个
D. 该方法统计获得的酵母菌数量比活菌数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细胞计数板有2种,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
【详解】A、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A错误;
B、取样时,都需要对培养液进行振荡,B错误;
C、每个中方格酵母菌的平均值是20,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个,C错误;
D、该方法会将死菌计算在内,故统计的数量大于活菌数,D正确。
故选D。
15. 科研人员基于数据构建图示模型,用以预测捕捞强度、网眼大小等人为因素对某湖泊鲤鱼种群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捕鱼强度的增加使捕鱼量先增加后减少
B.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鲤鱼的种群密度是精确统计
C. 若无人为捕捞,则鲤鱼种群数量会无限增长
D. 26%的捕鱼强度和130 mm孔径渔网,最利于鲤鱼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2.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
【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三种渔网孔径下,捕鱼强度增加后,前7年捕鱼量上升,第7年后捕鱼量逐渐减少,A正确;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鲤鱼的种群密度只是一个估测,不是精确的统计,B错误;
C、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即使没有捕捞,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鲤鱼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C错误;
D、结合图示可知,当捕捞强度为26%,160mm孔径渔网时,最有利于鲤鱼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甲、乙、丙三个神经细胞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A、B表示刺激位点,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突触间隙。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主要与____________(填结构)有关,图1中共有________个该结构。
(2)科学家为探究三个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则说明神经元乙分泌的是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若刺激B点,检测发现突触间隙①中Cl-含量下降,神经元乙中Cl-含量上升,则说明神经元甲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该突触后膜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
(3)若图1中某兴奋能依次传递到三个神经元上,则传递的顺序为___________(用神经元和箭头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突触 ②. 3
(2) ①. 兴奋性 ②. 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③. 外正内负
(3) ①. 甲(B)→乙→丙 ②. 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甲和乙所形成的突触中,甲为突触前膜,乙为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乙和丙形成的突触中,乙为突触前膜,丙为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
不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主要与突触有关,图1中由4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
【小问2详解】
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则说明神经元乙分泌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刺激B点,检测发现突触间隙①中Cl-含量下降,神经元乙中Cl-含量上升,则说明神经元甲释放的神经递质促进了神经元乙的氯离子内流,使乙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值增加,变的更不容易兴奋,因此甲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小问3详解】
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甲和乙所形成的突触中,甲为突触前膜,乙为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乙和丙形成的突触中,乙为突触前膜,丙为突触后膜,而图中未标注名称的神经元与丙构成的突触中,丙是突触后膜,不能将兴奋传至图中未标注名称的神经元,因此若图1中某兴奋能依次传递到三个神经元上,则传递的顺序为甲(B)→乙→丙。
17. 如图表示胰岛素的合成过程及其作用于靶细胞后靶细胞产生的生理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细胞A表示____________,能促进细胞A发生图示一系列过程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____(答两点)。
(2)葡萄糖进入细胞A后,细胞内ATP含量会略有增加,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该细胞内的ATP一方面抑制_________;另一方面促进________活化。
(3)图中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_______,分析图可知其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胰岛B细胞 ②. 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2) ①. 葡萄糖进入细胞A后,会促进细胞A的细胞呼吸,从而产生ATP ②. K+外流(K+通道开放) ③. (产生cAMP使)蛋白激酶A
(3) ①. 肝细胞或肌细胞 ②. 促进靶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与靶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转运蛋白数量),从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转化为糖原或其他物质
【解析】
【分析】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1、分泌功能: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2、分泌部位:胰腺内的胰岛
3、异常症:分泌不足→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4、据图分析,细胞A是合成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细胞A是合成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能促进细胞A发生图示一系列过程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小问2详解】
葡萄糖进入细胞A后,细胞内ATP含量会略有增加,原因可能是葡萄糖进入细胞A后,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底物,会促进细胞A的细胞呼吸,从而产生ATP 。据图可知,该细胞内的ATP使得K+通道关闭,即抑制K+外流(K+通道开放),另一方面,从图可知,ATP产生cAMP,cAMP可以激活蛋白根激酶A。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图中靶细胞的作用促进靶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与靶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转运蛋白数量),从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转化为糖原或其他物质,而糖原包括肌糖原和肝糖原,因此图中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肝细胞和肌细胞。
18. 海鲜过敏是因为海鲜中富含的异种蛋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免疫细胞,引起相应化学物质的释放,继而产生一系列复杂反应,其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a的细胞名称为___,引起过敏症状的异种蛋白叫做___。过敏反应的特点有___(答两点)。
(2)②过程为___,当异种蛋白再次进入机体,会促进组胺等物质的释放,引起血管壁通透性___(填“增强”或“减弱”)、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___,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红肿、发疹等过敏症状。
(3)Treg是一类对免疫应答有负向调节作用的细胞群,主要通过释放抑制因子形成免疫耐受。近年来发现,某些肠道菌群制剂能够治疗较严重的食物过敏,该类肠道菌制剂的作用可能是___,从而形成免疫耐受。
【答案】(1) ①. 浆细胞 ②. 过敏原 ③. 具有个体差异、明显的遗传倾向、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会发生、有快慢之分
(2) ①. 抗体吸附在皮肤和内脏黏膜细胞表面 ②. 增强 ③. 增多
(3)提高体内Treg的数量和比例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过敏原进入机体后,会诱导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IgE),IgE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进入对该过敏原特异的致敏状态,当过敏原再次与机体接触时,与过敏细胞膜上的IgE受体结合,就会释放出诸如组织胺等各种生物活性介质,产生过敏反应。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细胞a能分泌产生抗体,属于浆细胞;引起过敏症状的异种蛋白叫做过敏原;过敏反应具有个体差异、明显的遗传倾向、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会发生、有快慢之分等特点。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②过程为抗体吸附在皮肤和内脏黏膜细胞表面,当异种蛋白即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会促进组胺等物质的释放,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红肿、发疹等过敏症状。
【小问3详解】
Treg细胞可以在各种免疫细胞亚群中通过细胞间接触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由此推测该类肠道菌制剂的作用可能是提高体内Treg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形成免疫耐受。
19. 某实验小组发现了几株矮生突变体玉米,推测可能与赤霉素有关,但不能确定是赤霉素合成缺陷型还是赤霉素不敏感突变型。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___。赤霉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___(答一点)。
(2)该实验小组利用矮生突变玉米和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清水进行了实验来判断矮生突变体的类型,其实验思路是:___;若通过上述实验过程,结果为___则表示该突变株为赤霉素不敏感型。
(3)某同学认为通过比较矮生突变株与正常玉米的内源赤霉素含量,也可判断出其矮生的原因。经检测后结果如图所示,说明该突变株属于___型,判断理由是___。
【答案】(1) 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②.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的发育
(2) ①. 将矮生突变体玉米植株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喷施适量清水和等量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玉米植株生长情况 ②. 喷施清水的矮生突变体玉米植株与喷施赤霉素的矮生突变体玉米植株株高相似
(3) ①. 赤霉素合成缺陷 ②. 赤霉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体内的赤霉素含量应该是大于或等于正常玉米植株的,赤霉素合成缺陷型植株的赤霉素含量会低于正常植株(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
小问1详解】
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赤霉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的发育。
【小问2详解】
要通过实验来判断矮生突变体的类型,可将矮生突变体玉米植株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喷施适量清水和等量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玉米植株生长情况。若喷施清水的矮生突变体玉米植株与喷施赤霉素的矮生突变体玉米植株株高相似,则表示该突变株为赤霉素不敏感型。
【小问3详解】
通过比较矮生突变株与正常玉米的内源赤霉素含量,也可判断出其矮生的原因。赤霉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体内的赤霉素含量应该是大于或等于正常玉米植株的,赤霉素合成缺陷型植株的内源赤霉素含量会低于正常植株,结合如图实验结果所示,可判断该突变株属于赤霉素合成缺陷型。
20.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图甲表示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图乙是其中一个因素的三种不同类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地候鸟的种群密度主要由①和③影响,则①和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图乙属于图甲中________(填序号)的三种不同类型。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能达到害虫防治目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乙中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从图乙的角度分析,我国开放三孩政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若某学习小组想要调查某块草地上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在取样时应做到________,在进行计数时,应统计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已知该小组得到的数据分别为(样方面积为 1m2,单位:个):15、8、14、15、13,则该草地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答案】(1) ①. 迁入率、迁出率 ②. ⑤ ③. 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
(2) ①. A ②.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于幼年人口数量,开放三孩政策后促进幼年人口数量的增长,维持人口数量的相对平衡
(3) ①. 随机取样 ②. 每个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③. 13个/m2
【解析】
【分析】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①可以使种群密度增加,③使种群密度减少,且对于候鸟而言迁入和迁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故若某地候鸟的种群密度主要由①和③影响,则①和③分别是迁入率、迁出率;图乙是不同的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图乙属于图甲中⑤;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
【小问2详解】
图乙中的ABC表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故呈增长趋势的是A;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于幼年人口数量,开放三孩政策后促进幼年人口数量的增长,以维持人口数量的相对平衡,故我国开放三孩政策。
【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2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2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