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难点详解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达标测试练习题(无超纲)
展开
这是一份难点详解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达标测试练习题(无超纲),共25页。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达标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质的质量分数:a>b>c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与硝酸钾相似C.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D.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2、提纯含少量NaCl杂质的KNO3,部分实验过程如下,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KNO3的溶解度不变B.①→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变C.②→③,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D.③中上层清液的溶质只有NaCl3、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A B.B C.C D.D4、打卤面是山西的一种传统面食,调料“卤”的做法是将各种食材、调味品加入水中熬煮而成,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得到溶液的是A.木耳 B.韭菜 C.鸡蛋 D.食盐5、某同学自制汽水(如下图)并记录了心得,下列记录正确的是A.①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50 B.②中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C.⑤摇匀放入冰箱后气泡增多 D.⑤摇匀放入冰箱后有碳酸氢钠析出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电解水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100g98%的浓硫酸加入400g水稀释能得到19.6%的稀硫酸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C、CO和CO2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7、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B.t2℃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C.t1℃时,a、c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t2℃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等于65g8、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放入足量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白醋 B.食盐 C.蔗糖 D.麻油9、某次硝酸钾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③中溶液是饱和溶液B.②③中溶液质量相等C.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10、溶液对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固体和液体物质可以作为溶质 B.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C.饱和溶液升温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1)水是由______组成的。(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含有______(填一种离子符号)较多的水称为硬水。我们通常用______来区分软水和硬水,生活中通过______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3)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蒸馏水中,不断搅拌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A.面粉 B.硫酸铜 C.蔗糖 D.食用油(4)如图是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1)P点的含义是______;(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此时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3)将t1℃的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4)t2℃时,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填一种方法),变为不饱和溶液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会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或 “不确定”)。3、如图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为______;在时,将20g硝酸钾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4.2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则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a为______;将时等质量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到,两溶液中水的质量是前者______后者(填“>”“<”或“=”)。4、根据图中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1)在某一温度时,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此温度为______℃。(2)在t3℃时,将50gA物质充分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3)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一种方法是增加水的量,另外一种方法是_______。(4)将t3℃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5、下列是MgSO4和KC1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代表KCl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2)t3℃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关系甲__________乙(填“>”“<”或“无法确定”).(3)t2℃的范围为 (填字母)。A.30-40 B.40-50 C.70-80 D.80-90(4)t3℃时MgSO4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是 (填字母)。A.始终不变 B.先增大后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不变后减小 E.先不变后增大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洒落在桌面上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____)2、蒸发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为搅拌,防止局部过热液滴飞溅(____)3、粗盐提纯得到精盐的产率偏高--蒸发时未用玻璃棒搅拌(____)4、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配好溶液装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洒出一定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____)5、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氯化钠未完全溶解就过滤,对产率无影响(____)四、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1、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先将10g样品放入烧杯中,再把100g稀盐酸平均分成5份,分5次加入该样品中(该实验条件下,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忽略稀盐酸挥发;充分反应),得实验数据如图。(1)1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2)求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2、将含杂质的铁样品7g放入盛有121.6g稀盐酸溶液的烧杯中,刚好完全反应(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称得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28.4g。(已知: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求(1)生成氢气的质量_____。(2)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_____。3、小樱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溶液的实验,试剂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她从瓶中倒出20mL用于配制稀硫酸溶液。请计算:(1)这20mL浓硫酸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2)她将这20mL浓硫酸溶液与100mL水均匀混合,水的密度为1g/cm3所得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4、某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酱油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18%,该厂日产酱油15t。试计算该厂每月(按30天计)消耗氯化钠的质量。5、某浓盐酸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则:(1)该瓶浓盐酸的质量为______克。(2)取100mL 该浓盐酸与500 mL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3)欲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3.6%的稀盐酸,需该浓盐酸质量为多少克?五、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1、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①观察三组实验,写出第二组实验中缺失的数据:_____.②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_____;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填序号);a.温度 b.加入溶剂种类 c.加入溶剂质量 d.加入固体种类 e.加入固体质量③由实验组别中的_____(填“第一组”、“第二组”或“第三组”)可知,20℃时固体A的溶解性_____(填“>”、“﹦”或“<”)固体B的溶解性.④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论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Ⅰ 20℃时,B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Ⅱ 20℃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Ⅲ 第三组实验中,80℃时A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Ⅳ A的溶解性大于B的溶解性.2、某化学小组从理论上初步探究“已知质量比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分析提纯方法)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_____。 将20g NaCl加入50g水中配制成_____g NaCl溶液。(2)根据表中数据,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_____。(3)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预测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_____g。(设计提纯步骤)①选取样品(85gKNO3和5gNaCl的混合物)②配制80℃时KNO3的饱和溶液(加水约50mL,水的密度约为1g•mL﹣1)③降温至20℃④得到晶体(设计提纯方案)(4)为了证明 ④中得到的晶体为纯净的KNO3,该小组同学结合已有知识,从理论上初步设计了以下方案;(不考虑不同溶质对溶解度的相互影响及实验过程中水和固体的损失等影响因素)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④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_____,观察实验现象没有_____产生,则不含NaCl。方案二 计算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_____g(精确到整数)与④中得到晶体的质量进行比较,若相等,则不含NaCl。-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详解】A、b、c表示100g水中溶解等量的硝酸钾,两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B、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与硝酸钾不相似,错误;C、c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错误;D、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为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正确。故选D。2、C【详解】A、由图可知,①→②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则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选项错误;B、①→②过程中蒸发溶剂,溶液的质量不断减少,而硝酸钾没有结晶析出,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增加,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②→③冷却过程中,烧杯底部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硝酸钾晶体析出,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选项正确;D、结晶发生在饱和溶液中,则③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KNO3和NaCl,选项错误;故选C。3、C【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B、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的是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的是软水,故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C、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易溶于水,杂质多是漂浮的杂物,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应该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故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50mL水和50mL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水分子和解决分子的微粒之间有间隔,故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4、D【详解】木耳、韭菜、鸡蛋不溶于水;食盐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D。5、B【详解】A. ①中溶质的质量为10g,溶剂的质量为500g,溶液的质量为510g,则①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0g:510g,即1:51,不符合题意;B. 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10.3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10.35g碳酸氢钠,则20℃时,500g水中最多溶解51.75g,而②中500g水中加入的是1.5g碳酸氢钠,所以②中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C. ⑤摇匀放入冰箱后,因温度降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气泡减少,不符合题意;D. 由表格数据可知, 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6.9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9g碳酸氢钠,则0℃时,500g水中最多溶解34.5g碳酸氢钠,而题中500g水中加入的是1.5g碳酸氢钠,则⑤摇匀放入冰箱后不会有碳酸氢钠析出,不符合题意。故选B。6、B【详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B、100g、98%的浓硫酸加入400g水稀释能得到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符合题意;C、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D、碳和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也不具有还原性,不符合题意。故选B。7、C【详解】A、t2℃时,物质a的溶解度是25g,100g水中最多溶解物质a的质量为25g,此时溶液与溶质之比为5:1,所以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0g物质a,故A错误;B、t2℃降温至t1℃,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c的质量分数不变;a、b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t1℃时b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t1℃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故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故B错误;C、t1℃时a、c两物质溶解度相同,二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D、t2℃时b的溶解度为25g,即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b的质量是12.5g,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溶质部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g,故D错误。故选C。8、D【详解】物质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白醋、食盐、蔗糖都能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而食用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D。9、D【详解】A、③中溶液烧杯中无固体剩余,并且不知道具有的升高温度、加入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等信息,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错误。B、②③中溶液质量不想等,②中不溶解的固体③中溶解了,③中溶液质量大。错误。C、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溶剂质量相同,③中溶质质量增加,③溶质质量分数大。错误。D、升高温度,硝酸钾继续溶解,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正确。故选D。【点睛】10、D【详解】A、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例如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B、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长期放置不分层,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C、饱和溶液升温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溶液,升温会使溶解度下降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如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也可以是多种,如海水中的溶质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多种,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二、填空题1、(1)氢元素和氧元素(2) Ca2+2+ 肥皂水 煮沸 (3)C(4)【解析】(1)通过水的电解而实验可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故填氢元素和氧元素;(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既含有较多钙粒子或镁离子,故填Ca2+或Mg2+;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后振荡,硬水中泡沫较少,软水中泡沫较多;硬水中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式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3)A、面粉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A错误;B、硫酸铜溶于水后形成蓝色溶液,不符题意,故B错误;C、这趟能够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故C正确;D、食用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D错误;故选C。(4)根据题意,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方程式为;2、(1)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2) 75 33.3% (3)b>a>c(4) 增加溶剂或降温等 不确定 【解析】(1)P点是交点,代表该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等,即: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2)t2℃时,a的溶解度为50g,故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5g,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50+25=75g,此时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将t1的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 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b>a>c,因为升温后,ab的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变小。(4)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t2时,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加溶剂、降低温度。变为不饱和溶液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可能减小。3、蒸发结晶 31.6 > 【详解】由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为蒸发结晶; t1℃ 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 20g-4.2g=15.8g,故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可以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所以图中 t1℃ 硝酸钾的溶解度a为31.6g;在 t2℃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溶质质量:硝酸钾大于氯化钠,硝酸钾溶液中水的质量小于氯化钠溶液中水的质量,因为降温前后,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降温后,水的质量为:氯化钠大于硝酸钾。4、(1)t2(2)140g(3)降低温度(4)B>A>C【解析】(1)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100%,在t2℃时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填:t2;(2)在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将50gA物质充分溶解在100g水中,只能溶解40g,所得溶液的质量=40g+100g=140g,故填:140g;(3)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降低温度,故填:降低温度;(4)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B的溶解度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A、B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100%,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3℃时C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故填:B>A>C;5、(1)甲(2)>(3)D(4)D【分析】(1)KCl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增加一直增加,为曲线甲。(2)t3℃时,甲溶解度大于乙,则等质量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甲的溶质多,溶剂少。降低温度,到t1℃两物质溶解度均下降,且在该温度下相等。因甲溶剂少,所以在该温度下,甲溶液中的溶质少。所以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更多。所以析出晶体质量关系甲>乙。(3)t2℃乙溶解度已经开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初步判断为70℃以后。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利用表中给出溶解度描点作图,可进一步确定相交的点为80℃~90℃。故选D。(4)开始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从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然后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溶液从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继续降温,有溶质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D。【点睛】三、判断题1、正确【详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洒落在桌面上,则得到的氯化钠固体偏少,故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正确。【点睛】2、正确【详解】蒸发时,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正确。3、错误【详解】蒸发时未用玻璃棒搅拌,会使蒸发皿中的液滴飞溅,导致获得的精盐质量偏少,从而导致精盐的产率偏低。题干说法错误。4、错误【详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液,所以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洒出不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改变,故原题说法错误。5、错误【详解】如氯化钠未完全溶解,则有部分氯化钠过滤后损失,会导致产率偏低。错误。四、计算题1、(1)80%(2)解:设20g稀盐酸中含HCl的质量为x解得x=1.46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解析】(1)由实验数据表可知,每加入20g稀盐酸,与碳酸钙物质完全反应,剩余固体减少2g,即每次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2g;前四次实验中加入20 g碳酸钙均完全反应减少2g,而第五次加入20g稀盐酸,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减少,说明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剩余2g为杂质的质量,所以第5次再加入盐酸,固体的质量不变,样品中碳酸钙质量为10g-2g=8g,则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根据题意,利用样品中的碳酸钙质量,据此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进而由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质量分数即可,过程见答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质量分数的计算,把题目分析透彻了,此题难度不大。2、(1)0.2g(2)设生成0. 2g氢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xx=7.3g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解析】(1)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即放出氢气的质量为:121.6g+7g-128.4g=0. 2g;(2)见答案。3、(1)36.8(2)由(1)可知20mL浓硫酸的质量是36. 8g,所含硫酸的质量是36. 8g×98%=36. 064g,水的密度是1g/cm3,所以20mL浓硫酸溶液与100mL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解析】(1)20mL浓硫酸的质量为:20mL×1. 84g/cm3=36. 8g;(2)见答案。4、该厂每月(按30天计)最低消耗氯化钠的质量:15t×30×15%=67.5t;该厂每月(按30天计)最高消耗氯化钠的质量:15t×30×18%=81t;故该厂每月(按30天计)消耗氯化钠的质量为67.5t~81t【详解】见答案。5、(1)600(2)100毫升浓盐酸的质量为100毫升(即100cm3)×1.2g/cm3=120g,取100毫升浓盐酸与500毫升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答: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6. 97%;(3)设需要36%的盐酸的质量为x,则100g×3.6%=x×36%,x=10g浓盐酸的体积为:10g÷1.2g/cm3≈8.33cm3=8.33mL答:需该浓盐酸8.33mL。【分析】(1)500mL=500cm3,100毫升这种浓盐酸的质量是:500cm3×1.2g/cm3=600g;(2)见答案;(3)见答案。五、实验探究1、3.1g 溶剂的种类 abd 第二组 < Ⅰ、Ⅲ 【详解】①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20℃时20g水中最多溶解6.2gA,故10g水中最多溶解的A的质量为3.1g,故填:3.1g②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第一组实验中只有溶剂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所以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故填:溶剂的种类根据题干可以知道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而第二组只有溶质的种类不同,从而溶解的质量不同,所以第二组研究的是溶质的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的,比较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数据可以知道,在不同的温度下相等质量的水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不同,所以可以得出温度也可以影响固体物质的溶剂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该实验研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温度、溶剂种类和固体物质的种类,故填:abd③根据第二组实验可以看出,20℃时固体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填:<④Ⅰ.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B的质量是3.6g,故B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推论正确;Ⅱ.20℃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是31%,推论错误;Ⅲ.第三组实验中,80℃时A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推论正确;Ⅳ.在20℃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A的溶解性小于B的溶解性,推论错误。故填:Ⅰ、Ⅲ2、36g 68 138 硝酸银 沉淀 77.2 【详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将20g NaCl加入50g水中配制成68gNaCl溶液; (2)根据表格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可画出其溶解度曲线如下,(3)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获得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138g;[设计提纯方案]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4)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硝酸银,观察实验现象没有沉淀产生,则不含NaCl;方案二 设56.2g水在20℃时溶解的硝酸钾为x100g:31.6g=56.2g:xx=17.8g所以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77.2g。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用活性炭吸附B鉴别硬水和软水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C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溶解,蒸发,结晶D探究分子之间有空隙将水、酒精各50mL倒入100mL量筒中温度/℃05101520碳酸氢钠的溶解度/g6.97.458.859.610.35温度/℃2030405060708090溶解度/gMgSO433.738.944.550.654.655.852.952.2KC1.34.037.040.042.645.548.351.154.0浓硫酸溶液(H2SO4)500mL溶质的质量分数98%密度1. 84 g/cm3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浓盐酸(HCI)500mL浓度(质量分数)36%密度1.2g/cm3实验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实验温度20℃20℃20℃20℃80℃20℃溶剂种类水酒精水水水水溶剂质量20g20g10g10g10g10g固体种类AAABAB加入固体质量10g10g10g10g10g10g溶解固体质量6.2g0g——3.6g10g3.6g温度/℃020406080100溶解度/gKNO313.331.663.9110169246NaCl35.736.036.637.338.439.8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达标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质的质量分数:a>b>c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与硝酸钾相似C.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D.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2、提纯含少量NaCl杂质的KNO3,部分实验过程如下,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KNO3的溶解度不变B.①→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变C.②→③,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D.③中上层清液的溶质只有NaCl3、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A B.B C.C D.D4、打卤面是山西的一种传统面食,调料“卤”的做法是将各种食材、调味品加入水中熬煮而成,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得到溶液的是A.木耳 B.韭菜 C.鸡蛋 D.食盐5、某同学自制汽水(如下图)并记录了心得,下列记录正确的是A.①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50 B.②中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C.⑤摇匀放入冰箱后气泡增多 D.⑤摇匀放入冰箱后有碳酸氢钠析出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电解水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100g98%的浓硫酸加入400g水稀释能得到19.6%的稀硫酸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C、CO和CO2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7、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B.t2℃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C.t1℃时,a、c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t2℃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等于65g8、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放入足量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白醋 B.食盐 C.蔗糖 D.麻油9、某次硝酸钾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③中溶液是饱和溶液B.②③中溶液质量相等C.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10、溶液对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固体和液体物质可以作为溶质 B.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C.饱和溶液升温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1)水是由______组成的。(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含有______(填一种离子符号)较多的水称为硬水。我们通常用______来区分软水和硬水,生活中通过______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3)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蒸馏水中,不断搅拌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A.面粉 B.硫酸铜 C.蔗糖 D.食用油(4)如图是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1)P点的含义是______;(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此时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3)将t1℃的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4)t2℃时,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填一种方法),变为不饱和溶液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会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或 “不确定”)。3、如图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为______;在时,将20g硝酸钾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4.2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则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a为______;将时等质量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到,两溶液中水的质量是前者______后者(填“>”“<”或“=”)。4、根据图中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1)在某一温度时,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此温度为______℃。(2)在t3℃时,将50gA物质充分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3)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一种方法是增加水的量,另外一种方法是_______。(4)将t3℃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5、下列是MgSO4和KC1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代表KCl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2)t3℃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关系甲__________乙(填“>”“<”或“无法确定”).(3)t2℃的范围为 (填字母)。A.30-40 B.40-50 C.70-80 D.80-90(4)t3℃时MgSO4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是 (填字母)。A.始终不变 B.先增大后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不变后减小 E.先不变后增大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洒落在桌面上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____)2、蒸发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为搅拌,防止局部过热液滴飞溅(____)3、粗盐提纯得到精盐的产率偏高--蒸发时未用玻璃棒搅拌(____)4、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配好溶液装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洒出一定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____)5、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氯化钠未完全溶解就过滤,对产率无影响(____)四、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1、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先将10g样品放入烧杯中,再把100g稀盐酸平均分成5份,分5次加入该样品中(该实验条件下,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忽略稀盐酸挥发;充分反应),得实验数据如图。(1)1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2)求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2、将含杂质的铁样品7g放入盛有121.6g稀盐酸溶液的烧杯中,刚好完全反应(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称得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28.4g。(已知: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求(1)生成氢气的质量_____。(2)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_____。3、小樱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溶液的实验,试剂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她从瓶中倒出20mL用于配制稀硫酸溶液。请计算:(1)这20mL浓硫酸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2)她将这20mL浓硫酸溶液与100mL水均匀混合,水的密度为1g/cm3所得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4、某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酱油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18%,该厂日产酱油15t。试计算该厂每月(按30天计)消耗氯化钠的质量。5、某浓盐酸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则:(1)该瓶浓盐酸的质量为______克。(2)取100mL 该浓盐酸与500 mL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3)欲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3.6%的稀盐酸,需该浓盐酸质量为多少克?五、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1、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①观察三组实验,写出第二组实验中缺失的数据:_____.②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_____;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填序号);a.温度 b.加入溶剂种类 c.加入溶剂质量 d.加入固体种类 e.加入固体质量③由实验组别中的_____(填“第一组”、“第二组”或“第三组”)可知,20℃时固体A的溶解性_____(填“>”、“﹦”或“<”)固体B的溶解性.④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论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Ⅰ 20℃时,B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Ⅱ 20℃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Ⅲ 第三组实验中,80℃时A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Ⅳ A的溶解性大于B的溶解性.2、某化学小组从理论上初步探究“已知质量比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分析提纯方法)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_____。 将20g NaCl加入50g水中配制成_____g NaCl溶液。(2)根据表中数据,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_____。(3)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预测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_____g。(设计提纯步骤)①选取样品(85gKNO3和5gNaCl的混合物)②配制80℃时KNO3的饱和溶液(加水约50mL,水的密度约为1g•mL﹣1)③降温至20℃④得到晶体(设计提纯方案)(4)为了证明 ④中得到的晶体为纯净的KNO3,该小组同学结合已有知识,从理论上初步设计了以下方案;(不考虑不同溶质对溶解度的相互影响及实验过程中水和固体的损失等影响因素)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④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_____,观察实验现象没有_____产生,则不含NaCl。方案二 计算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_____g(精确到整数)与④中得到晶体的质量进行比较,若相等,则不含NaCl。-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详解】A、b、c表示100g水中溶解等量的硝酸钾,两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B、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与硝酸钾不相似,错误;C、c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错误;D、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为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正确。故选D。2、C【详解】A、由图可知,①→②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则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选项错误;B、①→②过程中蒸发溶剂,溶液的质量不断减少,而硝酸钾没有结晶析出,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增加,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②→③冷却过程中,烧杯底部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硝酸钾晶体析出,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选项正确;D、结晶发生在饱和溶液中,则③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KNO3和NaCl,选项错误;故选C。3、C【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B、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的是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的是软水,故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C、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易溶于水,杂质多是漂浮的杂物,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应该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故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50mL水和50mL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水分子和解决分子的微粒之间有间隔,故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4、D【详解】木耳、韭菜、鸡蛋不溶于水;食盐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D。5、B【详解】A. ①中溶质的质量为10g,溶剂的质量为500g,溶液的质量为510g,则①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0g:510g,即1:51,不符合题意;B. 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10.3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10.35g碳酸氢钠,则20℃时,500g水中最多溶解51.75g,而②中500g水中加入的是1.5g碳酸氢钠,所以②中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C. ⑤摇匀放入冰箱后,因温度降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气泡减少,不符合题意;D. 由表格数据可知, 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6.9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9g碳酸氢钠,则0℃时,500g水中最多溶解34.5g碳酸氢钠,而题中500g水中加入的是1.5g碳酸氢钠,则⑤摇匀放入冰箱后不会有碳酸氢钠析出,不符合题意。故选B。6、B【详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B、100g、98%的浓硫酸加入400g水稀释能得到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符合题意;C、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D、碳和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也不具有还原性,不符合题意。故选B。7、C【详解】A、t2℃时,物质a的溶解度是25g,100g水中最多溶解物质a的质量为25g,此时溶液与溶质之比为5:1,所以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0g物质a,故A错误;B、t2℃降温至t1℃,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c的质量分数不变;a、b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t1℃时b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t1℃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故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故B错误;C、t1℃时a、c两物质溶解度相同,二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D、t2℃时b的溶解度为25g,即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b的质量是12.5g,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溶质部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g,故D错误。故选C。8、D【详解】物质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白醋、食盐、蔗糖都能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而食用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D。9、D【详解】A、③中溶液烧杯中无固体剩余,并且不知道具有的升高温度、加入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等信息,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错误。B、②③中溶液质量不想等,②中不溶解的固体③中溶解了,③中溶液质量大。错误。C、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溶剂质量相同,③中溶质质量增加,③溶质质量分数大。错误。D、升高温度,硝酸钾继续溶解,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正确。故选D。【点睛】10、D【详解】A、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例如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B、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长期放置不分层,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C、饱和溶液升温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溶液,升温会使溶解度下降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如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也可以是多种,如海水中的溶质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多种,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二、填空题1、(1)氢元素和氧元素(2) Ca2+2+ 肥皂水 煮沸 (3)C(4)【解析】(1)通过水的电解而实验可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故填氢元素和氧元素;(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既含有较多钙粒子或镁离子,故填Ca2+或Mg2+;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后振荡,硬水中泡沫较少,软水中泡沫较多;硬水中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式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3)A、面粉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A错误;B、硫酸铜溶于水后形成蓝色溶液,不符题意,故B错误;C、这趟能够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故C正确;D、食用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D错误;故选C。(4)根据题意,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方程式为;2、(1)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2) 75 33.3% (3)b>a>c(4) 增加溶剂或降温等 不确定 【解析】(1)P点是交点,代表该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等,即: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2)t2℃时,a的溶解度为50g,故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5g,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50+25=75g,此时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将t1的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 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b>a>c,因为升温后,ab的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变小。(4)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t2时,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加溶剂、降低温度。变为不饱和溶液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可能减小。3、蒸发结晶 31.6 > 【详解】由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为蒸发结晶; t1℃ 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 20g-4.2g=15.8g,故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可以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所以图中 t1℃ 硝酸钾的溶解度a为31.6g;在 t2℃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溶质质量:硝酸钾大于氯化钠,硝酸钾溶液中水的质量小于氯化钠溶液中水的质量,因为降温前后,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降温后,水的质量为:氯化钠大于硝酸钾。4、(1)t2(2)140g(3)降低温度(4)B>A>C【解析】(1)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100%,在t2℃时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填:t2;(2)在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将50gA物质充分溶解在100g水中,只能溶解40g,所得溶液的质量=40g+100g=140g,故填:140g;(3)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降低温度,故填:降低温度;(4)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B的溶解度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A、B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100%,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3℃时C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故填:B>A>C;5、(1)甲(2)>(3)D(4)D【分析】(1)KCl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增加一直增加,为曲线甲。(2)t3℃时,甲溶解度大于乙,则等质量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甲的溶质多,溶剂少。降低温度,到t1℃两物质溶解度均下降,且在该温度下相等。因甲溶剂少,所以在该温度下,甲溶液中的溶质少。所以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更多。所以析出晶体质量关系甲>乙。(3)t2℃乙溶解度已经开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初步判断为70℃以后。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利用表中给出溶解度描点作图,可进一步确定相交的点为80℃~90℃。故选D。(4)开始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从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然后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溶液从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继续降温,有溶质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D。【点睛】三、判断题1、正确【详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洒落在桌面上,则得到的氯化钠固体偏少,故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正确。【点睛】2、正确【详解】蒸发时,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正确。3、错误【详解】蒸发时未用玻璃棒搅拌,会使蒸发皿中的液滴飞溅,导致获得的精盐质量偏少,从而导致精盐的产率偏低。题干说法错误。4、错误【详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液,所以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洒出不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改变,故原题说法错误。5、错误【详解】如氯化钠未完全溶解,则有部分氯化钠过滤后损失,会导致产率偏低。错误。四、计算题1、(1)80%(2)解:设20g稀盐酸中含HCl的质量为x解得x=1.46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解析】(1)由实验数据表可知,每加入20g稀盐酸,与碳酸钙物质完全反应,剩余固体减少2g,即每次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2g;前四次实验中加入20 g碳酸钙均完全反应减少2g,而第五次加入20g稀盐酸,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减少,说明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剩余2g为杂质的质量,所以第5次再加入盐酸,固体的质量不变,样品中碳酸钙质量为10g-2g=8g,则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根据题意,利用样品中的碳酸钙质量,据此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进而由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质量分数即可,过程见答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质量分数的计算,把题目分析透彻了,此题难度不大。2、(1)0.2g(2)设生成0. 2g氢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xx=7.3g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解析】(1)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即放出氢气的质量为:121.6g+7g-128.4g=0. 2g;(2)见答案。3、(1)36.8(2)由(1)可知20mL浓硫酸的质量是36. 8g,所含硫酸的质量是36. 8g×98%=36. 064g,水的密度是1g/cm3,所以20mL浓硫酸溶液与100mL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解析】(1)20mL浓硫酸的质量为:20mL×1. 84g/cm3=36. 8g;(2)见答案。4、该厂每月(按30天计)最低消耗氯化钠的质量:15t×30×15%=67.5t;该厂每月(按30天计)最高消耗氯化钠的质量:15t×30×18%=81t;故该厂每月(按30天计)消耗氯化钠的质量为67.5t~81t【详解】见答案。5、(1)600(2)100毫升浓盐酸的质量为100毫升(即100cm3)×1.2g/cm3=120g,取100毫升浓盐酸与500毫升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答: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6. 97%;(3)设需要36%的盐酸的质量为x,则100g×3.6%=x×36%,x=10g浓盐酸的体积为:10g÷1.2g/cm3≈8.33cm3=8.33mL答:需该浓盐酸8.33mL。【分析】(1)500mL=500cm3,100毫升这种浓盐酸的质量是:500cm3×1.2g/cm3=600g;(2)见答案;(3)见答案。五、实验探究1、3.1g 溶剂的种类 abd 第二组 < Ⅰ、Ⅲ 【详解】①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20℃时20g水中最多溶解6.2gA,故10g水中最多溶解的A的质量为3.1g,故填:3.1g②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第一组实验中只有溶剂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所以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故填:溶剂的种类根据题干可以知道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而第二组只有溶质的种类不同,从而溶解的质量不同,所以第二组研究的是溶质的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的,比较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数据可以知道,在不同的温度下相等质量的水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不同,所以可以得出温度也可以影响固体物质的溶剂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该实验研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温度、溶剂种类和固体物质的种类,故填:abd③根据第二组实验可以看出,20℃时固体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填:<④Ⅰ.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B的质量是3.6g,故B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推论正确;Ⅱ.20℃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是31%,推论错误;Ⅲ.第三组实验中,80℃时A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推论正确;Ⅳ.在20℃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A的溶解性小于B的溶解性,推论错误。故填:Ⅰ、Ⅲ2、36g 68 138 硝酸银 沉淀 77.2 【详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将20g NaCl加入50g水中配制成68gNaCl溶液; (2)根据表格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可画出其溶解度曲线如下,(3)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获得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138g;[设计提纯方案]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4)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硝酸银,观察实验现象没有沉淀产生,则不含NaCl;方案二 设56.2g水在20℃时溶解的硝酸钾为x100g:31.6g=56.2g:xx=17.8g所以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77.2g。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用活性炭吸附B鉴别硬水和软水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C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溶解,蒸发,结晶D探究分子之间有空隙将水、酒精各50mL倒入100mL量筒中温度/℃05101520碳酸氢钠的溶解度/g6.97.458.859.610.35温度/℃2030405060708090溶解度/gMgSO433.738.944.550.654.655.852.952.2KC1.34.037.040.042.645.548.351.154.0浓硫酸溶液(H2SO4)500mL溶质的质量分数98%密度1. 84 g/cm3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浓盐酸(HCI)500mL浓度(质量分数)36%密度1.2g/cm3实验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实验温度20℃20℃20℃20℃80℃20℃溶剂种类水酒精水水水水溶剂质量20g20g10g10g10g10g固体种类AAABAB加入固体质量10g10g10g10g10g10g溶解固体质量6.2g0g——3.6g10g3.6g温度/℃020406080100溶解度/gKNO313.331.663.9110169246NaCl35.736.036.637.338.439.8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