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全国卷新教材)(全解全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全国卷新教材)(全解全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为提高县级市落户意愿率,应该,图示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西柳州市大力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形成“出门有工厂,抬头见烟囱”现象。20世纪90年代,该市开始大力推进工厂“退城进郊”“退城进园”。2007年,柳州市成立柳东新区(下图),依托原有的汽车产业基础,加速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汽车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新区住房入住率较低,出现了产城分离现象。据此完成1-3小题。
1.20世纪末广西柳州城区( )
A.功能区分布较混杂B.城市地域范围狭小
C.商业用地占比较高D.住宅用地连片分布
2.柳州市大力推进工厂“退城进郊”、“退城进园”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促进产业升级 ②综合治理环境
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④加快城市化进程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为了实现产业与城市融合,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目标,柳东新区急需( )
A.发展高新产业B.美化住宅小区
C.建设高等院校D.完善公共服务
【答案】1.A 2.B 3.D
【解析】1.根据材料可得,形成“出门有工厂,抬头见烟囱”现象,可知该地区居住区与工业区功能区混乱,功能区分布较混杂,故A正确;20世纪末该地区城市化有一定发展,因此城市地域范围较大,故B排除;早期柳州主要发展工业区,因此商业用地面积较小,工业区与居住区占地较高,故C排除;住宅区在工业区周围,故住宅用地较分散,故D排除;故选择A。
2.随着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该地区面临土地供需矛盾,通过政策引导手段,推动城区内工业企业“退城进郊”、“退城入园”,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其他产业腾出宝贵空间,能够推进城市更新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故②③正确;主要是推动工业向郊区移动,与产业升级关系不大,故①排除;“退城进郊”、“退城进园”中心城区人口向外移动,故不利于城市化,故④排除;故B正确;故选择B。
3.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在于,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新区住房入住率较低,出现了产城分离现象。需要完善新区公共服务,吸引人口迁入,故D正确;该地区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故发展高新产业和建设高等院校对区域人口迁入影响较小,故排除A、C,新区住宅小区环境较好,故B排除;因此排除A、B、C,选择D。
在人口向城镇流动过程中,不同的人口有长期居留(居留5年以上)意愿、定居(在流入地购房)意愿和落户(将户口迁入流入地)意愿。人口流入城市中一般由短暂居住逐渐变为长期留居,购买住宅后变为定居,最后才会落户。不同级别的城市居留意愿率不同。下图为居留意愿的城市比较图。据此完成4-6小题。
4.影响直辖市及深圳落户意愿率高于定居意愿率的主要因素是( )
A.房价高低B.交通通达度
C.就业机会D.环境质量
5.普通地级市长期居留意愿率高的有利影响表现在( )
A.提升城市等级B.促进经济发展
C.扩大用地规模D.改善城市交通
6.为提高县级市落户意愿率,应该( )
A.增加县级城市数量B.多建设高层住宅
C.建设城市轨道交通D.承接产业转移量
【答案】4.A 5.B 6.D
【解析】4.直辖市及深圳的房价较高,人们购买房屋压力大,在城市中定居压力大,因此定居意愿率低;但由于这些城市户口价值高,加上落户政策支持,使得落户意愿率高。交通通达度、就业机会和环境质量对两者的影响差距不大,BCD错误。故选A。
5.城市等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居留意愿率高并不能提升地级市的城市等级,A错误;长期居留意愿率提升,可促进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B正确;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并不属于有利影响,C错误;长期居留意愿率提高会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加剧交通拥堵,D错误。故选B。
6.提高县级市落户意愿率应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增加县级城市数量并不能提高落户意愿率,A错误;建设高层住宅会增加生活成本,并不能提高县级市落户意愿率,B错误;轨道交通多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县级城市对轨道交通需求量小,C错误;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吸引人口向县城迁移,提高落户意愿率,D正确。故选D。
复合断层崖由麓原面与后退的断层崖构成。五台山北麓某地分布有四级阶地,其中阶地T1形成于冰期,阶地T2形成于间冰期。下图示意一级麓原面与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完成7-8小题。
7.阶地T2坡度大于阶地T1的原因是( )
A.物理风化强B.地壳运动轻微
C.侵蚀作用强D.沉积作用强
8.图示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断裂移动 流水侵蚀 地壳抬升 流水侵蚀
B.流水侵蚀 断裂移动 地壳抬升 流水侵蚀
C.地壳抬升 流水侵蚀 断裂移动 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 地壳抬升 流水侵蚀 断裂移动
【答案】7.C 8.A
【解析】7.据材料可知,阶地T1形成于冰期,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冰期气温较低、植被稀疏、物理风化较强,河流水量小,搬运能力弱,阶地坡度较小,A错误;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下切形成的,B错误;阶地T2形成于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河流水量大,侵蚀作用强,阶地坡度较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8.读图分析可知,地壳断裂移动形成断层崖,在地表径流作用下断层崖遭受侵蚀形成冲沟;进入构造平静期,断层崖遭受剥蚀,坡度降低,断层崖不断后退形成麓原面;随着地壳的再次抬升形成新的断层崖,早期的麓原面与冲沟被抬升,新形成的断层崖重新发育冲沟,同时受河流溯源侵蚀影响,在早期的麓原面上形成阶地,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57年1月开始,以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地理学家黄秉维为正副主任的“综合自然区划”工作组成立。数年之后,《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诞生,其成果之一就是划出了中国气候带(如图)。这份《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时至今日,都是科学、理性的典范。完成9-11小题。
9.制订《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目的是( )
A.为农业服务B.为工业服务
C.为旅游服务D.为军事服务
10.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的纬度位置甲地高于乙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分布B.地形
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
11.从植被看,柴达木盆地的植被与新疆、甘肃、内蒙古干旱区的植被很相似,都是属于干旱荒漠型的植被,但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柴达木盆地没有划到西北干旱区,而是划到了青藏高原区,这主要考虑到柴达木盆地的( )
A.多样性B.独特性
C.干湿性D.高寒性
【答案】9.A 10.B 11.D
【解析】9.据材料可知,《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诞生,其成果之一就是划出了中国气候带,不同的气候带气温和降水差异较大,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目的是为农业服务,A正确;气候条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较小,B错误;旅游服务和军事服务都不是主要的目的,CD错误。故选A。
10.乙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冬季,西伯利亚冷高压比较强,冷空气南下,导致乙地以北冬季气温相比偏低一些,虽然气候上依旧是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分布的纬度偏低。甲地位于云高高原以南地区,受北部高原地形的阻挡,冷空气影响较小,形成热带季风气候,B正确;甲地距海并不远,海陆分布对两地气候分布的影响较小,A错误;两地都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所以大气环流不是影响两地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C错误;甲和乙纬度相差不大,太阳辐射分布差异小,D错误。故选B。
11.据所学知识可知,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与西北干旱区的气温特征有较大差异,考虑到柴达木盆地的高寒性,与青藏高原气温相似,所以划分到了青藏高原区,D正确;多样性、独特性和干湿性都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ABC错误。故选D。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顶部发育的背斜谷地,被称为“螬上”。该地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自然土壤瘠薄,缺水现象时常发生。萝卜生长需水量大,土层要求较厚。“螬上”村民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水土状况种植萝卜,逐渐打造出爽口脆甜、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螬上萝卜”。“螬上萝卜”于2013年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录,种植范围限定在“螬上”4个行政村,目前年产量达9000余吨。为进一步实现“螬上”乡村经济振兴,村民提出“乡村旅游”和“萝卜深加工”两个发展方向,下图示意“螬上”位置及地层结构。
(1)描述“螬上”的地貌形成过程。(8分)
(2)分析“螬上”土壤瘠薄、时常缺水的原因。(8分)
(3)列举“螬上”村民采取哪些措施克服了萝卜种植的限制条件。(6分)
(4)比较两个发展方向,指出合理的一个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过程:地壳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2分);岩层受力超过耐受限度,断裂抬升(2分);背斜顶部的泥岩、砂岩石质疏松,遭到较强的风化、流水侵蚀(2分);石灰岩出露地表,遭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溶蚀,形成背斜谷地(2分)。
(2)土壤瘠薄:上部遭风化、侵蚀,水土流失严重(2分);石灰岩直接裸露,出现石漠化(2分);降水量较大,淋溶作用强(2分);天然植被较少,有机质来源少(2分)。时常缺水:地势较高,起伏较大,不易储水(2分);石灰岩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2分);断层发育,地表水易下渗(2分);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2分);土层浅薄,土壤蓄水能力差(2分)。(各任答2点得8分)
(3)修筑蓄水池等小型水利工程,修筑引水渠,利用水泵抽水(2分);深耕改土、移植客土、增施有机肥(2分);修筑水平梯田(2分);营造防护林带(2分)。(任答3点)
(4)方向l:乡村旅游(2分)。理由:距离重庆主城区和北碚城区较近,具有客源优势;入选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较高,围绕农产品可开发体验式旅游,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旅游业经济拉动效应强,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任答2点得4分)。方向2:萝卜深加工(2分)。理由:入选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高,受市场认可;年产量较大,原料供应充足;距离重庆主城区和北碚城区较近,特色农产品市场较大;深加工能增加乡村就业机会,提高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螬上”为背斜谷地,使背斜顶部受侵蚀形成的。读图可知,该处背斜有泥岩、砂岩和石灰岩,不同岩石的软硬程度有差异,泥岩、砂岩抗蚀能力弱,而石灰岩易溶蚀,因此风化、侵蚀的速度不同,在差异性风化、流水侵蚀的作用下形成“螬上”。其具体的形成过程为:在地壳水平挤压的作用,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螬上”所在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岩层弯曲过程中,背斜受张力,受力超过耐受限度,发生断裂并抬升;该处背斜顶部有泥岩、砂岩和石灰岩,不同岩石的软硬程度有差异,泥岩、砂岩石质疏松,抗蚀能力弱,遭到较强的风化,而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易溶蚀,出露地表后遭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溶蚀,最终形成背斜谷地。
(2)土壤贫瘠可从成土过程或外力流失等角度分析。土壤瘠薄的原因为:“螬上”是背斜顶部岩石在较强的风化、流水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图中石灰岩直接裸露,出现石漠化;重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大,淋溶作用强,较快了土壤流失;由于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天然植被较少,有机质来源少,土壤贫瘠。
缺水可从水循环、水量收支的角度进行分析。时常缺水的原因为:“螬上”位于中梁山顶部,地势较高,起伏较大,地表水流速快,不易储水;为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该处岩层有断层发育,地表水易沿着断裂面下渗;重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该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蓄水能力差。
(3)萝卜生长需水量大,土层要求较厚。而该地自然土壤瘠薄,缺水现象时常发生,因此需要改善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为克服缺水问题,可以修筑蓄水池等小型水利工程,修筑引水渠,利用水泵抽水;为克服土壤贫瘠浅薄的问题,可以深耕改土、移植客土,加大土层深度;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结合修筑水平梯田和营造防护林带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水分和土壤条件。
(4)为进一步实现“螬上”乡村经济振兴,村民提出“乡村旅游”和“萝卜深加工”两个发展方向。其中发展乡村旅游的合理性为:读图可知,该地紧邻重庆市北碚城区,距离重庆主城区仅约40千米,均距离较近,具有客源优势;“螬上萝卜”于2013年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录,入选了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较高,围绕农产品可开发体验式旅游,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旅游业经济拉动效应强,可以带动餐饮、物流、住宿等诸多产业的发展,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发展萝卜深加工的合理性为:“螬上萝卜”于2013年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录,入选了地理标志产品,受市场认可;目前萝卜年产量达9000余吨,年产量较大,原料供应充足;该地紧邻重庆市北碚城区,距离重庆主城区仅约40千米,均距离较近,特色农产品市场较大;深加工需要劳动力,能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且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南半球夏季,非洲南部受来自不同方向的多股气流影响,内陆形成气流辐合中心。与西南气流相比,东南气流为南部非洲带来的降水量更大,但西南气流偏北的部分登陆后水汽含量常不减反增,为内陆带来丰沛降水。图示意南部非洲2月大气环流形势。
(1)指出与陆地上的气团相比,图中西南气流的温度和湿度特征。(4分)
(2)分析2月份甲地形成气流辐合中心的原因。(8分)
(3)南大西洋高压与南印度洋高压之间形成稳定的偏南风,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4)与西南气流相比,东南气流为南部非洲带来的降水量更大,试分析原因。(6分)
(5)简述偏北的西南气流登陆后的水汽来源。(4分)
【答案】(1)温度较低(2分);湿度较大(2分)。
(2)甲地地处大陆内部,陆地比热容小,夏季升温快,易形成低压中心(2分);2月份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加剧甲地气流的辐合(2分);甲地气压低,气旋(低压)能吸引周边气流向此地辐合(2分);多股气流势力差异不大,难以形成单向气流,有利于辐合(2分)。
(3)南半球盛行西风强劲而稳定,在两大高压之间,部分源自西风带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偏北上(2分);南大西洋高压(反气旋)东侧强烈的逆时针辐散气流可加强偏南风(2分);受两大高压约束,偏南风难以转向,持久稳定(2分)。
(4)东南气流经过的洋面分布有(厄加勒斯和马达加斯加)暖流,暖流对其增温增湿(2分);西南气流经过的洋面分布有(本格拉)寒流,寒流对其降温减湿(2分);德拉肯斯山脉对东南气流的抬升作用较强(2分)。
(5)靠近热带雨林气候区,植被蒸腾提供大量水汽(2分);纬度低,蒸发强烈,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蒸发提供大量水汽(2分)。
【解析】(1)西南气流从海洋上来,海洋比热容大,海水升温慢,使得气流温度偏低,同时挟带了大量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气流湿度大。
(2)分析2月份甲地形成气流辐合中心的原因,即分析甲地气压状况及变化。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甲地地理位置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等角度进行分析:甲地地处大陆内部,夏季升温快,易形成低压中心;2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加剧甲地的气流辐合;低压中心有利于吸引周边气流在此地辐合,周边不同方向的气流强度差异不大,难以出现某股气流太强而越过甲地的现象,有助于甲地气流的辐合。
(3)由图可知,偏南风南侧为西风带,南半球盛行西风强劲而稳定,西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左分支的气流与南大西洋高压东侧的偏南风叠加,形成强大而稳定的偏南风,偏南风在东西两大高压约束下,偏南风难以转向,径直北上。
(4)东南气流经过暖流流经的海域,有厄加勒斯暖流和马达加斯加暖流,暖流使其增温增湿,且东南气流经过德拉肯斯山脉受地形抬升更明显;而西南气流经过的洋面分布有本格拉寒流,寒流对其降温减湿;因此与西南气流相比,东南气流为南部非洲带来的降水量更大。
(5)由图可知,偏北的西南气流位于赤道附近,处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边缘,能从雨林中获得植被蒸腾的大量水汽,也可获得地表水体(河流、湖泊等)蒸发的大量水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湖北B卷)(全解全析),共7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浙江A卷)(全解全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各位置挑选标准样株时需考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山东B卷)(全解全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 2,A 4,A 6,B 9,B 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