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甘肃卷)(全解全析)
展开(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耕地非粮化是指土地经营者将耕地用于非粮食种植的农业生产行为。耕地适度非粮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下图为2005年和2019年广东省各县市耕地非粮化程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分为低度(非粮化率≤40%)、中度(40%<非粮化率≤70%)、高度(非粮化率>70%)三个等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耕地适度非粮化的积极作用有( )
①保障粮食安全②促进农业转型③增加农民收入④减轻农业污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的特点是( )
A.各县市非粮化程度均加剧B.地区差异显著缩小
C.非粮化程度东西差异较大D.全省非粮化率升高
3.与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程度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农业劳动力占比 B.路网密度 C.经济发展水平 D.人口密度
1.B 2.D 3.A
【解析】1.耕地非粮化将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①错;耕地非粮化促进非粮食种植业的发展,利于农业转型,②正确;一般情况下,种植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出要高于种植粮食作物,因此耕地适度非粮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③正确;耕地上种植林果类等经济作物时,容易导致农药与化肥的过度施用,从而加剧耕地的农业污染,④错;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读图可知,2005年和2019年相比,很多县市非粮化程度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属于同一程度,不同县市的非粮化率也会存在差异,但无法确定,A错;随着少部分县市的非粮化程度由低度转为中度、中度转为重度,地区差异有所缩小,但广东省地区间的非粮化程度差异仍然明显,并没有显著缩小,B错;广东省非粮化程度南北差异较大,东西差异较小,C错;与2005年相比,广东省中度非粮化和重度非粮化的县市都在增多,说明广东省全省非粮化率升高,D正确。故选D。
3.在城乡转型过程中由于非农部门工资和农村地区务农机会成本的快速上升,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流动,这是农民为适应劳动力数量不足和质量下降的现实需要,通常会选择种植高经济价值的非粮作物,以实现在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知,农业劳动力占比越小,非粮化率就越高,两者呈负相关,而路网密度、人口密度与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程度的负相关性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饮食结构多元化,可能会提高非粮化程度。A正确,排除BCD,故选A。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B.天敌数量C.太阳辐射D.食物数量
5.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
6.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C 5.A 6.D
【解析】4.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C符合题意;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5.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33`S,29°14`E,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6.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③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因此①不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河湖相沉积岩层出露地表后,受风化作用、定向风侵蚀或间歇性流水差异侵蚀形成的土墩和沟槽组合的地貌类型。柴达木盆地的台吉乃尔湖区分布有多个湖泊,湖区分布有多处独特的水上雅丹地貌景观。2010年以来,当地为开发盐矿资源在湖区筑起水坝,切断了部分湖泊的联系,并大量抽取地下卤水资源。下图中左侧示意台吉乃尔湖区,右侧示意湖区水上雅丹地锐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地( )
A.盛行西北风B.属于外流区域
C.年降水量大D.湖水水位稳定
8.该地水上雅丹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差异侵蚀—积水浸泡
B.流水沉积—水平挤压—背斜风蚀成谷—积水浸泡
C.流水沉积—冻融风化—地表冻胀隆起—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间歇下切—风力侵蚀
9.盐矿资源开发导致( )
A.鸭湖雅丹地貌坍塌B.东台吉乃尔湖水位升高
C.鸭湖湖水盐度升高D.西台吉乃尔湖面积增大
7.A 8.B 9.A
【分析】7.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地为柴达木盆地的台吉乃尔湖区,深居内陆,北部紧靠蒙古-西伯利亚地区高压区,受冬季风影响大,盛行西北风,A对;柴达木盆地的台吉乃尔湖区分布有多个湖泊,深居内陆,为内流区,B错;柴达木盆地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少,C错;柴达木盆地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补给来源于高山冰川融水,季节变化大,湖水水位不稳定,D错。故选A。
8.根据图文材料推断,水上雅丹形成的过程应该为:地质时期台吉乃尔湖区曾为湖泊环境,大量泥沙沉积形成深厚的古湖沉积地层(流水沉积);随着地壳水平运动,导致湖盆挤压上升形成背斜,湖水趋于干涸,导致古湖中沉积地层暴露于地表(水平挤压-背斜成山);在风力和流水侵蚀下,古湖沉积地层不断被剥蚀,形成垄槽相间的雅丹地貌(背斜风蚀成谷);近代以来,湖区气候转向暖湿,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湖泊面积增加且水位上涨,周围部分雅丹浸泡于水中(积水浸泡),形成水上雅丹。综上所述,排除ACD三项,B项符合条件。故选B。
9.根据图文材料推断,盐矿资源开发导致筑起水坝,会切断了与部分湖泊的联系,河流大部分注入鸭湖,使得鸭湖面积扩大,水量增多,湖水侵蚀增强,该地雅丹地貌被水侵蚀坍塌,A对;东台吉乃尔湖被水坝阻挡了来源于台吉乃尔河河水的补给,水位降低,B错;鸭湖面积扩大,水量增多,盐度降低,C错;西台吉乃尔湖同样被水坝阻挡了来源于台吉乃尔河河水的补给,面积减小,D错;故选A。
对流层的臭氧主要来源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在合适的气象条件(温度、风速、湿度、光照等)下发生的光化学反应。下图示意2014—2016年六个典型城市的年平均臭氧浓度水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0.影响广州、成都臭氧年平均浓度较低的最主要气象因素是( )
A.温度B.风速C.湿度D.光照
11.2014—2016年银川臭氧浓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平均气温升高B.光照时间增加
C.大气污染加剧D.沙尘天气增多
10.D 11.C
【分析】10.广州位于南部沿海,降水丰富,雨季长,光照时间较短;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多阴雨天气,光照时间也较短,所以两城市的光照条件不利于形成臭氧的光化学反应,D正确;与温度、风速、湿度有关,但不是最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11.2014--2016年,特别是在2015-2016年,银川臭氧年平均浓度升高最快,不可能是气象条件短时间明显变化,应该是人为原因导致的,其中人为排放的污染物质是主要原因;向大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臭氧生成的物质基础,而沙尘天气中的大颗粒物会削弱太阳辐射,抑制光化学反应,导致臭氧浓度降低,C正确,D错误;平均气温、光照时间变化不大,AB错误。故选C。
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在其仅约36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建有多达17座核电站,目前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下图示意德国核电站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B.水源C.政策D.市场
13.支撑德国关闭核电站的理由是( )
A.科技水平较高B.市场需求萎缩C.第三产业发达D.煤炭资源丰富
14.德国弃核后,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
A.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B.提高进口能源比重
C.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D.大力开发水能资源
12.B 13.A 14.B
【解析】12.读图可知德国核电站主要位于河流和沿海附近,说明核电站选址主要与水源有关。因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巨大热量,大约每秒钟需要十一至十二立方米流量的冷却水降温,冷却水往往被视作是核电站正常运转的“血液”,B对;德国的核电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且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是高科技工业园区,核电并没有围绕南部分布,说明技术不是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A错;国家政策会影响核电的区位选择,但不是主要因素,C错;读图可知,鲁尔区附近建设了些核电站,而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充足,说明影响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不是市场,D错。故选B。
13.根据材料“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说明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第二产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日益短缺的常规能源,促使德国发展再生能源技术,以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和传统化石能源,A对,B、C错;德国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枯竭,且发展火电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利于环保还会增加碳排放成本,D错。故选A。
14.德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短、中、长期的节能减排计划。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不但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烧煤需要买碳排放许可,成本会转嫁给消费者,引起民众不满,A错;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能源需求量很大,根据材料德国目前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如果德国弃核后,将面临能源危机,而北欧有丰富的水能,南欧有丰富的太阳能,德国可以从这些国家及其他国家进口能源,这是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B对;德国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大,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虽保护了环境,但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C错;水电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且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德国水能资源不太丰富,需抽水蓄能,D错。故选B。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15.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减少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D.地面吸收增加
16.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15.D 16.D
【解析】15.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
16.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但随着黑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增大,加上水蚀、风蚀等自然力作用,黑土地出现“变薄、变瘦、变硬”和地力下降等问题。据调查,局部地区在春季3~4月的融雪期(白天均温约7℃,夜间均温约-3℃)融雪造成的黑土流失甚至比夏季更为严重。当地农民采取了留茬耕作、垄沟秸秆覆盖和横坡垄作等相应措施(下图所示),可有效减轻土地退化。
(1)简析东北黑土区被称为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原因。(6分)
(2)分析局部地区春季黑土流失比夏季更为严重的原因。(6分)
(3)图示三种耕作方式任选其一,阐述其对减轻东北黑土退化的作用。(6分)
17.(1)属温带季风气候控制,雨热同期,利于粮食作物生长;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粮食总产量高;地势平担,利于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品率高。(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春季升温快《或昼暖夜冷,夜冻昼融交替变化,使表层土壤疏松,抗冲刷能力减弱;土地完全裸露,缺少植被《或农作物》保护,侵蚀加剧;冻土阻隔,融雪径流下渗量少,地表径流量大。
(3)留茬耕作:留茬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地表径流流速,利于下渗;留茬可以固定和拦蓄泥土,防止土壤流失;留茬腐烂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垄沟枯秆覆盖;减弱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增加水分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秸秆腐烂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横坡垄作:拦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减弱对土壤的冲剧;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分析】本题以留茬耕作、垄沟秸秆覆盖和横坡垄作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粮食安全措施、黑土流失问题及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钾较高,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钾肥生产基地,该基地通过对盐湖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近年来随着钾肥产量的逐年攀升,钾资源尤其是高品位钾资源卤水矿已被逐渐开发殆尽。
材料二左图为察尔汗及周边地区略图,右图为察尔汗多年月平均气象要素图。
材料三世界主要钾盐储量国、生产国和我国钾盐主要进口国表
注:储量为2020年数据,产量和进口量为2018年数据。
(1)根据右图信息,说出察尔汗主要气候特征。(4分)
(2)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6分)
(3)指出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
(4)分析我国钾盐供应安全风险较高的原因。(6分)
18.(1)相对湿度小;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温年较差大。
(2)增加。南部山地的钾随水进入河流;无支流注入,流速减缓,蒸发量逐渐增加。
(3)镁等资源富集,打破了盐湖资源的平衡;卤水水位下降,盐湖萎缩;废弃卤水排放,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影响固体钾盐开采。
(4)国内钾盐储量少,自给率低;国外钾盐资源分布和生产集中;进口国单一、集中度过高;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关系影响大。
【分析】本题以察尔汗盐湖为材料,涉及气候特征的判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以及国家资源安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较早,具有一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传统村落是非遗的空间载体,非遗是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核。长江经济带空间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诸多传统村落和国家级非遗项目,但两者空间分布存在错位现象。图6a和图6b分别示意长江经济带传统村落和非遗分布情况。
(1)对比传统村落与非遗核密度分布图,指出两者空间分布的差异。(6分)
(2)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对非遗、传统村落的影响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错位的原因。(6分)
19.(1)传统村落数量大于非遗;传统村落在长江经济带东中西均形成分布中心,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山区;非遗分布总体上是东多西少,经济较发达地区更为集中。
(2)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传统村落衰落,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更强、资金更为充足,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因此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传统村落相对较少但非遗项目多,而中西部地区传统农村多但非遗项目相对较少)。
【分析】本题以传统村落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钾盐主要储量国
储量(亿吨)
储量世界占比(%)
钾盐主要生产国
年产量(万吨)
年产量世界占比%)
我国主要进口国
年进口量(万吨)
年进口量占比(%)
俄罗斯
49.1
38.2
加拿大
1399
32
加拿大
191
40
加拿大
32.6
25.4
白俄罗斯
726
17
俄罗斯
98
21
白俄罗斯
12.9
10.0
俄罗斯
705
16
白俄罗斯
89
19
中国
3.2
2.5
中国
541
12
其他
93
20
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河南新疆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河南新疆卷)(全解全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拉尼娜期间,怀特基急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贵州、广西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贵州、广西卷)(全解全析),共13页。
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山东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地理(山东A卷)(全解全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A 2,D 4,A 6,C 8,A 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