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江西卷)(全解全析)

    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江西卷)(全解全析)第1页
    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江西卷)(全解全析)第2页
    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江西卷)(全解全析)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江西卷)(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九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江西卷)(全解全析),共22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蓖麻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它能使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失去活性。细胞分泌蓖麻毒素过程中通过高尔基体以囊泡形式运输至液泡,在液泡中加工成成熟的蓖麻毒素,再分泌至细胞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蓖麻毒素的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的参与
    B.蓖麻毒素在液泡中成熟可以防止其毒害自身核糖体
    C.囊泡在蓖麻毒素运输及分泌的过程中会发生膜成分的更新
    D.成熟的蓖麻毒素与抗体、消化酶和性激素都属于分泌蛋白
    【答案】D
    【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分泌蛋白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利用的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故其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此外其成熟需要在液泡中进行加工,A正确;
    B、因蓖麻毒素能使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失去活性,故蓖麻毒素在液泡中成熟可以防止其毒害自身核糖体,B正确;
    C、分泌蛋白在合成和加工和运输中会发生囊泡的形成及囊泡和高尔基体或细胞膜的融合,故会发生膜成分的更新,C正确;
    D、成熟的菌麻毒素与抗体、消化酶都是分泌蛋白,但性激素属于脂质,不是分泌蛋白,D错误。
    故选D。
    2.图中的“◯”“☆”“▷”表示离子或小分子,甲、乙表示两种不同的主动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TP驱动泵为转运蛋白,同时具有催化 ATP水解的功能
    B.人体细胞中运输物质“☆”所需的 ATP 都来自线粒体
    C.运输物质“◯”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膜两侧“▷”的浓度差
    D.“◯”在跨膜运输时,协同转运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
    【答案】B
    【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主要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气体分子和一些脂溶性的小分子可发生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钾离子出神经细胞和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借助于载体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逆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和能量的小分子运输方式一般为主动运输。
    【详解】A、ATP驱动泵能运输☆物质,作为转运蛋白,同时还能催化ATP水解供能,A正确;
    B、运输物质“☆"所需的ATP可来自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据图可知,“▷”运输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运输物质“◯"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膜两侧“▷”的浓度差,C正确;
    D、“◯"在跨膜运输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协同转运蛋白属于载体蛋白,运输过程中构象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3.胰脂肪酶(PL)可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使用PL抑制剂可有效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研究表明,从板栗壳中提取的板栗壳黄酮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下图为不同pH下板栗壳黄酮对 PL活性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是否加入板栗壳黄酮和pH 为本实验的自变量,酶活性为因变量
    B.PL可以降低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所需的活化能
    C.pH在8左右时板栗壳黄酮对PL活性的抑制作用最显著
    D.板栗壳黄酮可能使 PL 催化的最适 pH变大
    【答案】C
    【分析】加入板栗壳黄酮的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板栗壳黄酮对酶有抑制作用。
    【详解】A、图中横坐标是pH,实线是加入板栗壳黄酮,因此自变量是是否加入板栗壳黄酮和pH ,纵坐标酶活性为因变量,A正确;
    B、胰脂肪酶(PL)可降低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所需的活化能,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B正确;
    C、图中,和对照组相比,pH在7.4左右时板栗壳黄酮对PL活性的抑制作用最显著,C错误;
    D、图中加入板栗壳黄酮组和对照组相比,PL 催化的最适 pH变大,D正确。
    故选C。
    4.下图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照片,以下关于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分裂所处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细胞中高尔基体较活跃,参与赤道板的形成
    B.②细胞中染色体与 DNA数目之比为1∶1
    C.①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显微镜下发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较多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①染色体正移向细胞两极,是有丝分裂后期,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是有丝分裂中期,③图中染色体逐渐变成染色体质,出现新核膜,是有丝分裂末期,④是有丝分裂前期,⑤是细胞分裂间期。
    【详解】A、③表示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最终形成细胞壁,而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故高尔基体参与细胞板的形成,A错误;
    B、②是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为1:2,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①是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显微镜下发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较多,D正确。
    故选D。
    5.某实验小组模拟“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做了如下的实验(注:不同元素释放的放射性强度无法区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部分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可能都有放射性
    B.保温时间过短对悬浮液放射性强度的大小几乎无影响
    C.搅拌不充分将会导致悬浮液的放射性强度增大
    D.该实验可以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胞
    【答案】B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详解】A 、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不进入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以培养基中的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有放射性的DNA,子代噬菌体以培养基中的无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无放射性的蛋白质,因此子代噬菌体的核酸有放射性,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放射性,A错误;
    B、正常情况下,上清液放射性强度来自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若保温时间过短,未侵染大肠杆菌的噬菌体仍会进入上清液,几乎不会影响上清液放射性强度,B正确;
    C、搅拌不充分,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吸附在大肠杆菌上,会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减小;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32P标记的子代噬菌体,会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增大,C错误;
    D、该实验同时用了放射同位素32P和35S做标记,设计思路错误,由于不同元素释放的放射性强度无法区分,不能判断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标记是否是35S,因此不能证明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大肠杆菌,D错误。
    故选B。
    6.DNA分子中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后连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这种序列被称为CpG。DNA甲基化多数发生在CpG的胞嘧啶处,CpG可通过甲基化和去甲基化调控基因的表达。干细胞中c-Kit基因中CGATA位点发生去甲基化时,GATA1蛋白会与该位点结合,使c-Kit基因转录减少,干细胞得以分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GATA位点发生甲基化是这五个核苷酸的碱基均发生了甲基化
    B.在DNA序列中胞嘧啶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都会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
    C.GATA1基因突变或CGATA位点发生了C碱基的替换,干细胞分化可能异常
    D.GATA1蛋白与c-Kit基因结合后能促进RNA聚合酶与c-Kit基因启动子结合
    【答案】C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详解】A、具体干信息可知,DNA甲基化多数发生在CpG的胞嘧啶处,因此CGATA位点发生甲基化是C发生了甲基化,A错误;
    B、在DNA序列中胞嘧啶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可调控基因的表达,但不改变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即不会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B错误;
    C、具体干信息可知,GATA1蛋白会与CGATA位点结合,可使c-Kit基因转录减少,干细胞得以分化,因此GATA1基因突变或CGATA位点发生了C碱基的替换都不利于GATA1蛋白和CGATA位点结合,不利于干细胞分化,即可能导致干细胞分化异常,C正确;
    D、具体干信息可知,干细胞中c-Kit基因CGATA位点发生去甲基化时,GATA1蛋白会与该位点结合,抑制促进RNA聚合酶与c-Kit基因启动子结合,使c-Kit基因转录减少,D错误。
    故选C。
    7.蜜距的长度和传粉者的喙长普遍存在地理镶嵌的协同进化关系。蜂鸟的喙又尖又细,而且很长,很容易插入花中采食。当它们悬停在花朵前,把喙插入花朵时,舌头便从喙中伸出,它们长长的舌头可以一直伸到花基部的蜜腺上,然后像喝汽水一样吸取花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蜂鸟具有又尖又细又长的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蜂鸟和花在彼此的种间竞争过程中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C.蜂鸟对花蜜的取食策略是花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D.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蜂鸟也可能不断发生进化
    【答案】B
    【分析】共同进化:概念:不同物种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详解】A、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蜂鸟具有又尖又细又长的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蜂鸟和花在彼此的种间互助合作过程中相互适应、协同进化,B错误;
    C、蜂鸟把喙插入花朵时,舌头便从喙中伸出,它们长长的舌头可以一直伸到花基部的蜜腺上,然后吸取花蜜,蜂鸟对花蜜的取食策略,是花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蜂鸟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就可发生的变异,D正确。
    故选B。
    8.下图甲中A、B表示放置在蛙的坐骨神经上的两个电流表,图乙表示该段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刺激时,电流表A、B测量的是静息电位
    B.刺激图甲中的①处,电流表B的指针发生两次偏转
    C.图乙中bc段表示Na+外流引起的
    D.若提高膜外K+浓度,可使图乙中a点下移
    【答案】B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传导是双向的。
    3、根据题意,图B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b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b-c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cd段是依靠钠钾泵完成的。
    【详解】A、无刺激时,电流表A测量的是0电位,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
    B、刺激图甲中的①处,兴奋先到达B电流表的左端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兴奋继续向右传,到达B电流表的右端,再发生一次偏转,所以共发生2次偏转,B正确;
    C、图乙中bc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K+外流引起的,C错误;
    D、K+浓度影响了静息电位,若膜外K+浓度升高,会导致K+在单位时间内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减小,可使图乙中a点上移,D错误。
    故选B。
    9.研究人员研究了某区域中蓝马鸡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R) 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 年和B年的R 值相等,蓝马鸡种群数量相同
    B.B年和C年蓝马鸡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O~E年间蓝马鸡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结果偏大
    【答案】D
    【分析】标记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标志重捕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详解】A、A 年和B年的R 值相等,其均大于1,说明该阶段蓝马鸡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因此,B年时蓝马鸡的种群数量更大,A错误;
    B、B年时R 值大于1,说明此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C年的R值等于1,说明此时蓝马鸡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错误;
    C、图中O~E年间,R值的变化表现为大于1状态下逐渐上升,而后降为1,而后在小于1范围内下降而后等于1,该过程中蓝马鸡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再稳定,C错误;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会导致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减少,而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第一次捕获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因而计算结果偏大,D正确。
    故选D。
    10.近年来,昭通市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出了丰硕成果。关于建设“生态昭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对黑颈鹤的就地保护
    B.赤水河治理过程中选种了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C.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生活废水处理等措施能有效减小人类的生态足迹
    D.退耕还林减弱了人类对自然演替方向的干扰作用
    【答案】B
    【分析】1、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为基础,遵循着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2、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详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A正确;
    B、赤水河治理过程中选种了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C、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生活废水处理和建立人工湿地等能有效降低人类的生态足迹,C正确;
    D、退耕还林保证了演替的自然进行,减弱了人类对自然演替方向的干扰作用,D正确。
    故选B。
    11.实验操作顺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表中实验操作顺序有误的是( )
    A.AB.BC.CD.D
    【答案】C
    【分析】1、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观察细胞质流动、叶绿体时,制作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找到细胞结构→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详解】A、显微镜使用时应先低倍镜后高倍镜,故观察叶绿体时先用低倍镜找到特定区域的黑藻叶肉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A正确;
    B、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要先加2ml双缩脲试剂A液,再向试管中加入4滴双缩脲试剂B,B正确;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分别在设定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待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都达到设定温度后再混合,C错误;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先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将酵母菌分布均匀,再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D正确。
    故选C。
    12.木质纤维素可被酶水解为葡萄糖和木糖。汉逊酵母是一种耐高温的微生物,可利用木糖合成乙醇等物质,但葡萄糖会抑制野生型汉逊酵母利用木糖,进而限制了该酵母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纤维素水解液可作为汉逊酵母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
    B.汉逊酵母耐高温的特性使其发酵过程的温控成本增加
    C.由于乙醇可杀菌,故利用汉逊酵母生产乙醇时无需严格灭菌
    D.改造汉逊酵母使之能利用葡萄糖,可提高纤维素水解液的利用率
    【答案】D
    【分析】木质纤维素可被酶水解为葡萄糖和木糖,含有碳、氢、氧元素,可作为碳源。
    【详解】A、纤维素水解液中含有葡萄糖和木糖,可作为汉逊酵母培养基中的碳源,但不能作为氮源,A错误;
    B、汉逊酵母耐高温的特性使其发酵过程的温控成本降低,B错误;
    C、利用汉逊酵母生产乙醇时需严格灭菌,C错误;
    D、改造汉逊酵母使之能利用葡萄糖,可提高纤维素水解液的利用,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如图所示,棉花愈伤组织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与调控因子Gh1—GhE1有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Gh1与GhE1相互作用可以调控GhPs的表达
    B.抑制基因Gh1表达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成根、芽等器官
    C.愈伤组织再分化成根、芽等器官后,细胞将失去全能性
    D.棉花愈伤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ABD
    【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Gh1与GhE1表达后形成的蛋白质相互结合可调控GhPs的表达,A正确;
    B、抑制Gh1表达,不能与GhE1的表达产物形成复合物,GhPs不能表达,解除了对愈伤组织分化成根、芽等器官的抑制作用,B正确;
    C、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据此推测,愈伤组织再分化成根、芽等器官后,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C错误;
    D、细胞分化是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棉花愈伤细胞的分化也不例外,D正确;
    故选ABD。
    14.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这段DNA序列能利用自身编码的转座酶将自身序列从原有位置上切除并插入到新的基因组位点。转座子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和染色体间转移,在细菌的拟核DNA、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有的转座子中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转座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B.转座子可造成染色体变异或基因重组
    C.转座过程涉及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和断裂
    D.细菌抗药性均来自自身的基因突变
    【答案】ABC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详解】A、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正确;
    B、转座子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转移,可造成基因重组,在染色体间转移造成染色体变异,B正确;
    C、转座子能利用自身编码的转座酶将自身序列从原有位置上切除并插入到新的基因组位点,此过程会涉及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和断裂,C正确;
    D、由题可知细菌抗药性也可来自转座子,D错误。
    故选ABC。
    15.细胞分裂素介导应激反应,可能在植物的昼夜节律中发挥效用。现有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Cylkininrecepterknckut)的某植物和其正常对照组(WT)。实验人员在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的环境中培养12天后放置于四种不同的实验环境中(如图)。之后测定了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情况。下列选项那些是合理的( )
    A.增加植物的光照长度是引起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
    B.12h光照和16h黑暗的实验环境使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细胞的死亡率明显增高
    C.植物细胞的死亡与正常昼夜节律的打破有关
    D.细胞分裂素帮助“校准”了与节律相关基因的表达,维持了植物细胞的存活
    【答案】BCD
    【分析】由图可知,实验组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的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在四种不同的实验环境中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三四组显著改变了正常昼夜节律后,实验组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的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相较于对照组的明显增加。
    【详解】A、由图可知,第二组和第三组均增加了光照时间,但第三组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比第二组的高,因此增加植物的光照长度不是引起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A错误;
    B、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第三组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显著增加,由此可见,12h光照和16h黑暗的实验环境使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细胞的死亡率明显增高,B正确;
    C、第一组按照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的环境进行,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最低,二三四组实验环境光照和黑暗时间改变,致使昼夜节律改变,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增加,因此植物细胞的死亡与正常昼夜节律的打破有关,C正确;
    D、由图可知,对照组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在四种不同的实验环境中均低于实验组,三四组显著改变了正常昼夜节律后,实验组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的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相较于对照组的明显增加,说明细胞分裂素帮助“校准”了与节律相关基因的表达,维持了植物细胞的存活,D正确。
    故选BCD。
    16.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目的之一是获得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的可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部分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HAT培养基是一种添加了氨基蝶呤(A)、次黄嘌呤(H)和胸腺嘧啶核苷(T)的选择培养基。DNA合成的两条途径如图2所示,氨基蝶呤(A)能阻断其中的全合成途径。B淋巴细胞内有两条DNA合成途径,但增殖能力有限;骨髓瘤细胞仅具有全合成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诱导融合前需要先用胃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骨髓瘤细胞
    B.图1中两种自身融合细胞不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的原因不同
    C.经HAT培养基筛选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所需的特定抗体
    D.若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则放入HAT培养基之前有全合成途径的融合细胞有2种
    【答案】ACD
    【分析】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2、单克隆抗体的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两次抗体检测:专一抗体检验阳性。
    【详解】A、骨髓瘤细胞培养环境的pH为7.2~7.4,应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骨髓瘤细胞,A错误;
    B、在培养基中氨基蝶呤(A)抑制了骨髓瘤细胞的全合成途径,不能获得核苷酸,不能存活;自身发生融合的B细胞由于无法增殖不能存活,故两种自身融合细胞不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的原因不同,B正确;
    C、小鼠在生长过程中会接触多种不同的抗原,因此经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并不都能产生所需的特定抗原,若欲得到所需的特定抗体,还需要进行抗体检测,C错误;
    D、若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则放入HAT培养基之前有全合成途径的融合细胞有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3种,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60 分。
    17.光照过强时还原能的积累会导致自由基的产生,损伤膜结构。光呼吸(图中虚线所示)可促进草酰乙酸-苹果酸的穿梭,输出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过剩的还原能实现光保护,其中过程③是光呼吸速率的限制因素,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对该过程有促进作用,相关机制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链分别位于
    (2)图中叶绿体所示过程需要NADPH参与的有 、 ,过剩的NADPH通过草酰乙酸-苹果酸穿梭,在光呼吸的过程 (填序号)消耗。
    (3)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促进过程③的机理是 。
    (4)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有细胞色素途径(CP)和交替氧化途径(AP)。CP途径有ATP的合成;AP途径无ATP的合成,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两条途径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正常植株和axla突变体(AP功能缺陷)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
    ①正常情况下,黑暗时电子传递链以 途径为主。
    ②光照过强时,光保护主要依赖于 途径,而不是另一途径,从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③温度与光保护机制的关系是
    【答案】(1)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线粒体内膜
    (2) ② ④ ③
    (3)电子传递过程中促进NADH向NAD+转化,为过程③提供NAD+等,促进过程③的进行;
    (4) CP AP AP途径无ATP的合成,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CP途径受细胞内ADP和Pi等的限制,可以避免过剩的还原能导致自由基的产生,损伤膜结构; 温度较高时光保护机制加强,低温时光保护机制丧失(或下降)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1)过程①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在这个阶段,光能被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从而激发电子,电子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最终与NADP+结合生成NADPH。
    同时,水分解产生氧气、质子和高能电子。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链分别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的内膜。
    (2)过程②和④需要NADPH的参与。在光合作用的碳反应阶段(过程②),NADPH和ATP为还原性三碳糖的生成提供能量和电子。在光合磷酸化阶段(过程④),NADPH和ADP结合生成ATP,为植物提供能量。过剩的NADPH通过草酰乙酸-苹果酸穿梭,在光呼吸的过程③消耗。光呼吸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消耗NADPH和ATP来维持光合作用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过剩的NADPH和ATP被转化为有机酸,从而避免过多的还原能导致自由基的产生,损伤膜结构。
    (3)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促进过程③的机理是通过电子传递链产生的ATP和NADH可以提供能量和还原力,促进过程③的进行。
    (4)①正常情况下,黑暗时电子传递链主要通过CP途径(柠檬酸循环)进行;
    ②光照过强时,光保护主要依赖于AP途径(苹果酸途径),而不是CP途径。原因是AP途径无ATP的合成,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样可以避免过剩的还原能导致自由基的产生,损伤膜结构。
    ③温度与光保护机制的关系是,温度越高,光保护机制越活跃。这是因为高温可以加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速率,从而使光保护机制更加迅速地消耗过剩的还原能,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18.回答下列与生物技术工程有关的问题:
    (1)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细胞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ADC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机制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ADC在治疗肿的作用是 。
    ②细胞毒素药物对机体正常组织会有毒性,若抗体的选择性较差或正常组织存在与抗体对应的抗原,则会造成细胞毒素药物投递到 ,造成靶向毒性。
    ③接头不稳会造成 ,在体内暴露,从而造成脱靶毒性。
    (2)引物是一小段能与DNA母链的一段基序列补配对的短单链核酸,用于PCR的引物长度通常为20~30个核酸,在配对时引物是与母链的 (填“3′”或“5′”)端配对,在DNA聚合用下将4种脱核添加到引物的 (填“3′”或“5′”)端。
    (3)高产奶牛的繁殖可以通过克隆,普通奶牛提供卵细胞,高产奶牛提供体细胞核若研究发现供体高产奶牛细胞中线粒体发达,故它的产奶量高,则获得的克隆小牛成年后 (填“具有”或“不具有”)这一优良性,分析的依据是 。
    【答案】(1) 被细胞吞噬后再被溶酶体裂解,释放药物使细胞凋亡 正常组织 药物与抗体分离
    (2) 3′ 3′
    (3) 不具有 线粒体中的基因一般通过细胞质传递给后代,而克隆小牛的细胞质主要来自于普通奶牛,线粒体不发达,产奶量不高
    【分析】ADC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机制如图,分析题图可知ADC在治疗肿稻时的作用是被细胞吞噬后再被溶酶体裂解,释放药物使细胞凋亡。
    【详解】(1)①分析题图可知ADC在治疗肿稻时的作用是被细胞吞噬后再被溶酶体裂解,释放药物使细胞凋亡。
    ②细胞毒素药物对机体正常组织会有毒性,若抗体的选择性较差或正常组织存在与抗体对应的抗原,可能会造成细胞毒素药特异性识别变差,则会造成细胞毒素药投递到正常组织,造成靶向毒性。
    ③接头连接药物和抗体,若接头不稳会造成药物与抗体分离在体内暴露,从而造成脱靶毒性。
    (2)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或RNA,它能与解开的DNA母链的3'端结合,为DNA聚合酶提供吸附位点,使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酸。
    (3)若供体高产奶牛的产奶量高是因为细胞中线粒体发达,则获得的克隆小牛成年后不具有这一优良性,因为线粒体中的基因一般通过细胞质传递给后代,而克隆小牛的细胞质主要来自于普通奶牛,线粒体不发达,产奶量不高 。
    19.研究人员研究了某地区废弃农田在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环境气候适宜,降水充沛,可最终演替到 阶段,该群落演替类型是 。
    (2)土壤中的有机碳来源包括 (答出两方面)和消费者的粪便。土壤中的有机碳会经 转化为CO2,释放到大气中。
    (3)研究人员检测了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是 。
    (4)生态学中用功能丰富度表示群落中物种占据的生态位的相对多少。一个群落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高,导致其功能丰富度越大。在物种丰富度相同的两个群落(AB)中,A中不同物种占据的生态位重叠很小,B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很大,实际上A的功能丰富度大于B。进一步研究发现,功能丰富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
    综合上述信息,在图2中画出演替时间、物种丰富度和功能丰富度是如何共同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 (实线表示正相关,虚线表示负相关)。
    (5)研究认为,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CO2的含量。根据上述信息,提出一条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合理建议 。
    【答案】(1) 森林/乔木 次生演替
    (2) 生产者的遗体、消费者的遗体等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呈负相关
    (4)
    (5)在不增减物种丰富度的条件下,增加功能丰富度
    【分析】由图1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土壤有机物的相对值逐渐降低。
    由题意可知,物种丰富度越高,导致其功能丰富度越大,而随演替时间的推移,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高,功能丰富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
    【详解】(1)该地区环境气候适宜,降水充沛,可最终演替到森林阶段,废弃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2)土壤中的有机碳来源包括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土壤中的有机碳会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CO2,释放到大气中。
    (3)据图1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土壤有机物的相对值逐渐降低,因此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是负相关。
    (4)由题意可知,物种丰富度越高,导致其功能丰富度越大,而随演替时间的推移,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高,功能丰富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但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土壤中分解者种类和数量也越多,经分解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越多,故四者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5)结合(4)中图示可知,在不增减物种丰富度的条件下(保证土壤有机物含量不减小),增加功能丰富度,即可增加土壤有机碳。
    20.为筛选出能与SARS病毒的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蛋白,研究人员在S蛋白末端添加TAP标签(能特异性地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IgG类抗体结合),再利用该标签在病毒敏感细胞(如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快速纯化出S蛋白及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具体过程如下图。其中XhI、SmaI、EcRI、BamHI表示限制酶,PCMV、T7表示启动子,Kzak序列是翻译起始因子结合位点的编码序列,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r表示复制原点。回答下列问题:

    (1)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利用PCR扩增S基因时,应在S基因的5’端引入 序列,3’端删除 的编码序列。为了防止PCR扩增发生突变,常选择高保真的PyrbestDNA聚合酶,该酶具有TaqDNA聚合酶所不具备的3’→5’核酸外切酶活性,PyrbestDNA聚合酶能防止突变的原因是 .
    (2)将S基因和TAP序列的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显示两个片段均得到扩增且与预期值大小相一致。再经 证实正确后,将这两个片段经 酶连接定向克隆入质粒pcDNA3.1。
    (3)重组质粒pcDNA3.1—S—TAP转染细胞前,需将ver细胞置于37℃、 (填气体条件)下培养18-24h进行传代。将传代的细胞与重组质粒pcDNA3.1—S—TAP以适宜比例混合,在转染试剂的作用下转染细胞(实验组),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还需设置对照实验,具体做法为 。将转染24h的细胞置于载玻片,洗涤、固定后滴加正常人血清稀释液和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稀释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 ,则说明S—TAP融合蛋白在ver细胞中得以表达。
    (4)通过上述检测发现,S-TAP融合蛋白表达量较低,其原因不可能是 。
    A.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ver细胞中大量复制
    B.S-TAP融合基因在ver细胞中转录出的mRNA量较少
    C.S基因与病毒宿主细胞的基因有不同的密码子偏爱,翻译相应mRNA的tRNA数量不足为增强融合蛋白的表达
    研究人员在质粒转染前预先用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ver细胞,表达出的vTF7—3DNA聚合酶和T7RNA聚合酶(能选择性高效激活T7启动子)留存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请据此解释重组质粒pcDNA3.1-S-TAP和重组痘苗病毒vTF7-3共转染细胞能提高融合蛋白表达效率的原因 。
    【答案】(1) Kzak序列和SmaI识别序列 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 能切除不正确掺入的单核苷酸,并将其替换成正确的核苷酸
    (2) (基因)测序 DNA连接
    (3) 95%空气+5%CO2 使用PCDNA3.1空载体转染细胞,其余操作相同 出现荧光标记
    (4) A 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ver细胞表达出的vTF7—3 DNA聚合酶和T7RNA聚合酶能选择性高效激活T7启动子,有利于S—TAP融合蛋白基因的转录,利于该蛋白质的表达
    【分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载体,使它出现一个切口;然后用同种限制酶或能产生相同末端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再利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片段拼接到载体的切口处。
    【详解】(1)Kzak序列是翻译起始因子结合位点的编码序列,根据构建的重组质粒图示可分析,在S基因的上游加入了Kzak序列;为了使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根据启动子的方向、质粒上的酶切位点可知,上游不能用Xhl,故应在S基因的上游加入Smal识别序列;因为S基因和TAP序列需要同步表达才能利用TAP作为S蛋白的标签,二者共用一个启动子,故应去除S基因下游的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Pyrbest DNA聚合酶具有3'到5'核酸外切酶活性,能切除不正确掺入的单核苷酸,并将其替换成正确的核苷酸,故而可防止发生突变。
    (2)将S基因和TAP序列的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显示两个片段均得到扩增且与预期值大小相一致,下一步要进行基因测序证实是否正确,如果正确,DNA连接酶可将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末端连接。
    (3)细胞培养的气体条件是95%的空气和5%的CO2。对照组是为了排除空质粒的影响,故应使用PCDNA3.1空载体转染细胞,其余操作相同。将转染24h的细胞置于载玻片,洗涤、固定后滴加正常人血清稀释液和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稀释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出现荧光标记,则说明S-TAP融合蛋白在ver细胞中得以表达,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才能够与TAP标签结合发出荧光。
    (4)蛋白质表达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A、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ver细胞中大量复制,与蛋白表达量较低无关,A正确;
    B、S-TAP融合基因在ver细胞中转录出的mRNA量较少,模板少,影响翻译出的蛋白质含量,B错误;
    C、tRNA在翻译过程中起到转运氨基酸的作用,tRNA数量不足影响翻译的进行,C错误。
    故选A。
    先用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ver细胞,表达出的vTF7-3DNA聚合酶和T7RNA聚合酶(能选择性高效激活T7启动子)留存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高效激活T7启动子有利于S-TAP融合基因的转录,利于S-TAP融合蛋白表达。
    21.太空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新品种作物的育种技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蔬菜瓜果、咖啡、茶叶、菌种和中药材等都有了太空育种的变异品种,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 。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 期。
    (2)经太空育种,培育出了黄色番茄M。研究发现,细胞核中的PSY1基因是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若番茄红素无法合成,则番茄呈现黄色,关于太空黄色番茄M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提出三种假设:
    假设一:PSY1基因发生突变。
    假设二:PSY1基因所在染色体断裂,含有PSY1基因的片段缺失。
    假设三:PSY1基因所在染色体丢失导致。
    ①黄色番茄的形成体现了基因通过 ,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假设二涉及的变异是 ,该种变异 (填“能”或“不能”)通过显微镜镜检的方式来确定。
    ③若假设一正确,让黄色番茄M自交以探究其PSY1基因发生的是隐性突变还是一个基因显性突变。
    若 ,则 。
    若 ,则 。
    ④若黄色番茄均为单对基因隐性突变所致。现有另外一株黄色番茄N,设计一个杂交实验确定这两个隐性突变个体是否为同一对基因突变所致,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假设黄色番茄M、N均为纯种品系) 。
    【答案】(1) 普遍性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
    (2) 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 染色体结构变异 能 子代全为黄色 PSY1基因发生的是隐性突变 子代出现红色 PSY1基因发生的是一个基因显性突变 实验思路:将M和N杂交,并观察子代表型。
    预期结果:若子代全为黄色,则两个隐性突变个体为同一对基因突变所致;若子代全为红色,则则两个隐性突变个体不是由同一对基因突变所致。
    【分析】诱变育种:
    (1)概念: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
    (2)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
    (3)原理:基因突变。
    (4)优缺点: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5)实例: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详解】(1)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的特点。蔬菜瓜果、咖啡、茶叶、菌种和中药材等都有了太空育种的变异品种,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此时DNA发生复制,双链打开,DNA分子不稳定易发生基因突变。
    (2)①PSY1基因是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基因表达则具备番茄红素合成酶,进而可合成红色素,如缺乏该基因或该酶,红色素不能合成,则番茄呈现黄色,因此可判断黄色番茄的形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②假设二为PSY1基因所在染色体断裂,含有PSY1基因的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镜检的方式来确定。
    ③若假设一正确,即PSY1基因发生突变,若发生的是隐性突变,则番茄M为隐形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黄色;若发生的是一个基因显性突变,则番茄M是显性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若子代全为黄色,则说明PSY1基因发生的是隐性突变;若子代有黄色有红色,说明PSY1基因发生的是一个基因显性突变。
    ④若黄色番茄均为单对基因隐性突变所致,该性状用A\a表示,则该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另外一株黄色番茄N,两个隐性突变个体可能是同一对基因突变所致,也可能是不同对的基因突变所致,若是同一对基因突变所致,M基因型为aa,N基因型为aa,则两者杂交后代还是(aa)黄色;若不是同一对基因突变,即是由两对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如若红色基因型为AABB,M基因型为aaBB,N基因型为AAbb,则M和N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表型为红色。
    因此实验思路为:将M和N杂交,并观察子代表型。
    预期结果:若子代全为黄色,则两个隐性突变个体为同一对基因突变所致;若子代全为红色,则则两个隐性突变个体不是由同一对基因突变所致。
    选项
    高中生物学实验内容
    操作步骤
    A
    观察叶绿体
    先用低倍镜找到特定区域的黑藻叶肉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B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向待测样液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B液
    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室温下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匀后,在设定温度下保温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先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全国卷新教材)(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全国卷新教材)(全解全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某研究小组对基因型为BbD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全国卷旧教材)(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全国卷旧教材)(全解全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选修1,[生物——选修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浙江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浙江A卷)(全解全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    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