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人体的消化器官3 胃中“奇遇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课题名称: 《胃中“奇遇记”》
一、基本信息
教材、学科
大象版小学科学
章节
人体的消化器官
学时
1学时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新授课
教具、学具
教师机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和模拟实验,知道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进行消化的重要场所,胃的蠕动能够将食物揉成食糜送入小肠。
(2)在探究胃的消化功能的过程中,能通过阅读教材和利用实验材料合理地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来搜集证据从而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从而形成对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正确认识,培养自身的科学推理能力。
(3)知道胃的消化功能后,能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一次神奇的旅行》和《口腔“历险记”》两课,知道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简单了解了各个器官的基本功能,能够按照顺序连接各个消化器官,并且知道了口腔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场所。因此本课继续使用“胶囊小导游”引入,通过阅读《“胶囊小导游”胃中“奇遇记”》漫画,提出“胃的功能是什么”这个探究主题,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形成对胃的功能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胶囊”的故事,处理信息,知道胃是主要消化器官之一。
教学难点:能通过模拟实验详细地了解胃的功能。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活动(师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设计意图
回顾旧知
进入情境
巩固旧知,引出新课题。
随机选人完成器官拼图小游戏,回顾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顺序。
使用随机选人功能,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更生动地巩固学过的知识。
阅读教材
提取信息
初步了解“胃”这个器官。
带着这4个问题去阅读“胶囊的奇遇”小故事。
胃长什么样?
胃中酸酸的液体是什么?
胃中的“地震”是怎么回事?
食物在胃中最终变成了什么样?
请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并播放相关视频。
使用电子课本,将故事和视频串起来。结合视频,使学生对胃有更全面的了解。
小组合作
设计实验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1.设计模拟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可以用到什么材料?
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什么?
详细的操作流程是什么?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2.动手操作,模拟胃的蠕动,观察并记录食物的变化,小组合作完成。
使用“倒计时”合理规划活动时间。
汇报交流
归纳概括
了解胃的工作原理,汇报实验感受,感受胃的辛苦。
1.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并向大家讲解实验的过程以及动手时的感受。
2.概括胃的功能,即能把食物揉成食糜。
3.根据实验感受思考,胃平时在消化过程中会有什么感受?
拍照展示小组成果。
拓展提升
树立保护消化器官的意识
1.请同学们思考应该怎样对待消化器官?
2.播放视频,拓展保护消化器官的知识。
视频从生活习惯出发,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消化器官,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创意作业
将课堂所学知识运动到生活中。
向家人讲解胃是如何工作的,并向家人科普保护胃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胃中“奇遇记”
胃液
蠕动
食糜
七、教学反思
1.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教材阅读和模拟实验相辅相成的教学策略。阅读教材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取信息,对胃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而模拟实验是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两者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2.教学过程中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将学生带回“胶囊小导游”消化系统旅游的情境中,带着已经磨碎的食物,一起来到了胃,通过阅读“胶囊小导游”的经历,提取重要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搜集更多的证据,从而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形成对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
3.课堂的展示环节,只让学生展示了实验成果,展示地不够全面,应将记录单的内容一并展示,从而让学生养成实验记录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科学五年级下册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五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618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实验材料准备,教学创新设计,课前任务设计,课上任务设计,课后评价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教科版 (2017)7.电路中的开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 (2017)7.电路中的开关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四年级上册3 胃中“奇遇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科学四年级上册3 胃中“奇遇记”教案及反思,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