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柳群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 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
C. 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加
D. 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灰鹤尿液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
B. 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
C. 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D. 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4.水葫芦在一定时期促进了我国畜、禽、渔养殖业的发展,并对水环境的污染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作用。然而近十几年来,水葫芦由于过度繁殖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研究发现草鱼喜食水葫芦较嫩的根系和芽苞,一旦根系和芽苞被吃掉,水葫芦就无法生存,于是研究人员在该水域投放草鱼苗,数月后,水葫芦开始减少,水质得到改善,鱼类养殖效益大大提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该水域投放草鱼苗后,可能会改变原种群的年龄结构
B. 该水域中深水区和浅水区的生物种类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投放草鱼苗控制水葫芦数量的方式比施用化学药物控制水葫芦数量的方式更环保
D. 统计该水域底泥中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需要另外设置对照实验
B. 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龙胆紫进入细胞,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C.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可确定水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
D. 绿叶中色素分离的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且不同色素溶解度不同
6.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 c点表示蝗虫大爆发,此时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来不及
D. 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保护该地生物多样性
7.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相对封闭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 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B.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
C. 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D. 适度捕捞大鱼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将变为增长型
8.中华虎凤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惊蛰过后中华虎凤蝶羽化而出,翩翩起舞,一年中能欣赏到成蝶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0至30天。中华虎凤蝶以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植物的花蜜为食,喜欢把卵产在多年生草本植物杜衡叶片的背面,卵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绿宝石。卵孵化后,幼虫以杜衡叶片为食,历经五次蜕皮于5月中旬化蛹,进入长达300天的休眠期,为下年破蛹成蝶做准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中华虎凤蝶的卵产在杜衡叶片背面且绿色透明,这有利于躲避敌害
B. 杜衡植株高矮不一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C. 紫花地丁、蒲公英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彼此之间为竞争关系
D. 观赏“留连戏蝶时时舞”,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9.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的影响,在距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很强,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
B. 土壤污染物浓度与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呈负相关
C. 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有一些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
D. 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种群数和个体总数
10.双小核草履虫在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占优势。为验证“双小核草履虫没有分泌抑制大草履虫的物质”,以下实验组合合理的是(所用培养液细菌密度相同)( )
①用生理盐水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
②将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混合放在含有细菌的培养液中培养
③用培养过双小核草履虫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
④将双小核草履虫磨碎,加入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
⑤用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
A. ①+②B. ②+⑤C. ③+⑤D. ④+⑤
11.下列有关生物学知识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个部分组成
B. 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都是微量高效的有机物
C. 植物体各个部位都可以合成乙烯
D. 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与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的演替方向往往相反
12.下列有关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C. 行为信息可发生在同种和异种动物之间,也可发生在动植物之间
D. 若某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00个孩子,则当年出生率为1.8%
13.下列群落中生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
A. 森林B. 草原C. 荒漠D. 苔原
14.在南方阔叶林区生活的多种动物,有的生活在地被层和草本层中,有的生活在灌木层和幼树层,有的生活在林冠层,这种现象称为( )
A. 种群密度B. 群落的垂直结构C. 群落的水平结构D. 种群的特征
15.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所示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 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 第6-8年种群数量一直增长,但并非呈“J”形增长
16.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群落的丰富度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B. 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 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
D. 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只能以CO2的形式进行
1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地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 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同种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种内斗争关系
18.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B. 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
C. 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D.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19.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三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种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D.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20.下列对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图中有一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蛇
C. 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 当环境受到污染时,蛇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少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21.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了4组实验探究赤霉素和生长素对小麦茎切段的作用,结果如图。请回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空白对照组是______。比较 B、C组与空白对照组,说明______。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
(2)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是______。现有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新鲜植物插条若干、生根粉(生长素类似物)及蒸馏水,欲通过实验验证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可将______作为因变量。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2.如图所示表现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系统或器官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否则将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若图中的Ⅳ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______(填“尿毒症”或“肺癌”),最终会引起死亡。
(2)图中三种液体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______,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__(填“甲”
“乙”或“丙”),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______(症状)。
(3)若图中的细胞为肌肉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用“甲”“乙”或“丙”回答)。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
23.X、Y、Z三种草履虫都能够以细菌和酵母菌为食。生态学家将三种不同的草履虫(X、Y、Z)在相同的起始条件下进行分别培养和混合培养,统计不同时间草履虫种群密度(单位:个),结果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三种草履虫时,都是呈“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三种草履虫中个体最大的是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
(2)请分析草履虫X和草履虫Y混合培养时,草履虫Y在8天后开始下降的原因是______。
(3)研究发现培养环境中细菌分布在含氧量较高的上层,酵母菌分布在含氧量较低的下层,这是群落______结构的体现。草履虫Y和Z混合培养时两者曲线都没有下降趋势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
24.多年前为了解决水藻泛滥,美国五大湖区引入亚洲鲤鱼,由于亚洲鲤鱼在五大湖区缺少天敌,因而导致现有鱼种减少或灭绝,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B.捕食食物链在陆地生态系统能量转化中,是处于主要地位的食物链
C.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小
D.在食物网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营养级中
(2)某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很大一部分流向捕食食物链,则该生态系统最可能是______。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河流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
(3)五大湖生态系统破坏是因为亚洲鲤鱼演替成为了顶极群落,那么顶极群落和演替中的群落之间的区别是
______。
(4)五大湖区草原和森林旺盛蝴蝶较为丰富,下列哪些方法不适用于野外蝴蝶数量的调查______。
A.标记重捕法 B.样方调查法 C.灯光诱捕法 D.红外触发相机照相法
(5)你认为,治理亚洲鲤鱼泛滥的方法______(回答两条即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用样方法调查蜘蛛的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B正确;
C.捕食关系是不同物种间的关系,两只猛禽可能是同种生物,不一定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
D.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生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同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是不影响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温度、pH、底物浓度等,依次答题.
【解答】
A.生态农业的建立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而超过这个范围,酶促反应速率则不再增加,B正确;
C.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先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一半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值,随后种群增长率又逐渐减少,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C错误;
D.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但是对于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D错误.
3.【答案】D
【解析】解:A、尿素是自身有机物代谢产生的废物,不是粪便,其中能量不属于上一个营养级,A错误;
B、题干中信息只能说明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不能说明新生个体只有26只,故不能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B错误;
C、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则不能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当合理安排人类的生产活动,C错误;
D、灰鹤数量较少,个体较大,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D正确。
故选:D。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的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种间关系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注意点。
4.【答案】B
【解析】解;A、草鱼喜食水葫芦较嫩的根系和芽苞,在该水域投放草鱼苗后,可能会改变水葫芦的年龄结构,A正确;
B、该水域中深水区和浅水区的生物种类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投放草鱼苗控制水葫芦数量的方式属于生物防治,比施用化学药物控制水葫芦数量的方式更环保,C正确;
D、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正确。
故选:B。
1、年龄年龄结构的类型:
(1)A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2)B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2、群落的空间特征: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5.【答案】C
【解析】【分析】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需要在相同间隔的时间内对酵母菌数量进行取样调查,因此实验前后本身就是对照实验;
2、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提取的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色素分离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从而扩散速度不同。
3、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本题考查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实验、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解答】
解: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实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A错误;
B、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用龙胆紫给细胞染色时,细胞已经被杀死,龙胆紫进入细胞,不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B错误;
C、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确定水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为叶绿体,C正确;
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的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色素分离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从而扩散速度不同,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解:A、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错误;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降低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有利于保护该地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本题考查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7.【答案】C
【解析】解:A、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B、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B正确;
C、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C错误;
D、适度捕捞大鱼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将变为增长型,D正确。
故选:C。
种群的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本题结合数据表格,考查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不大。
8.【答案】B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中华虎凤蝶“喜欢把卵产在多年生草本植物杜衡叶片的背面,卵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绿宝石”,这有利于躲避敌害,A正确;
B、杜衡植株属于种群,不能构成群落结构,B错误;
C、紫花地丁、蒲公英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彼此之间为竞争关系,C正确;
D、观赏“留连戏蝶时时舞”,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生物群落的结构
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2、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9.【答案】A
【解析】解:A、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所以一般适于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根据图表可知,离污染河流越远,动物的类群数越多,动物的个体数量越多,即负相关,B正确;
C、农田受到污染,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减少,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距离污染河流越近,污染物越严重,而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少,故水污染会显著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
故选:A。
在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运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而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运用标志重捕法。
生态系统均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可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性。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图文转化的能力。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照实验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根据题干信息,验证“双小核草履虫没有分泌抑制大草履虫的物质”,则单一变量是培养液是否培养过双小核草履虫,因变量大草履虫的数量。
【解答】
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双小核草履虫没有分泌抑制大草履虫的物质”,所以实验组是用培养过双小核草履虫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对照组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其中细菌是草履虫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解:A、根据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组成,A错误;
B、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都是微量高效的有机物,B正确;
C、植物体各个部位都可以合成乙烯,C正确;
D、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使群落朝着结构更复杂的方向演替,而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的演替使生态系统朝着崩溃的方向演替,D正确。
故选:A。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食物链食物网。
2、动物激素是由动物内分泌腺分泌的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而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产生的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3、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本题考查动植物激素,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知识,相对章节跨度较大,需要考生在学习中识记,不要有知识的遗忘。
12.【答案】C
【解析】解:A、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
B、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B正确;
C、行为信息可发生在同种和异种动物之间,不能发生在动植物之间,C错误;
D、如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 800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D正确.
故选:C.
1、演替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和行为信息(动物的异常表现和行为).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要明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信息传递的类型和特点.
13.【答案】A
【解析】解: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这四种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种类最丰富。
故选:A。
生态系统的类型: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征,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种生态系统的特征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4.【答案】B
【解析】解:在南方阔叶林区生活的多种动物,有的生活在地被层和草本层中,有的生活在灌木层和幼树层,有的生活在林冠层,这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故选:B。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A错误;
B、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为衰退型,B错误;
C、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种群数量变化不呈现S型曲线,C错误;
D、第6-8年种群数量一直增长,由于λ不恒定,所以并非呈“J”形增长,D正确。
故选:D。
由题可知,种群的增长率=λ-1,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6.【答案】C
【解析】解: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无关,A错误;
B、食物十分充足,若存在天敌等环境阻力,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若不存在环境阻力,社鼠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错误;
C、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D错误。
故选:C。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特点,识记群落丰富度的概念,理解种群“J”型和“S”型增长发生的条件,识记碳的循环形式,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答案】C
【解析】解: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A正确;
B、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形体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地中壁虎的种群密度,B正确;
C、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处于动态平衡的变化中,C错误;
D、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同种猛禽,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属于种内斗争关系,D正确。
故选:C。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2、群落: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解:A、湿地生物群落中有鸟类等陆生生物,也有水生生物,A正确;
B、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少,树冠通常比较小,而且稀疏,故叶片一般是大型的,B错误;
C、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便于传播,C正确;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便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选:B。
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3)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主要类型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9.【答案】A
【解析】解:A、内环境稳态包含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如果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种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C正确;
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
故选:A。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于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A
【解析】解:A、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螳螂、黄雀、蛇,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因此,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如图示中的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B错误;
C、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可能与蝉之间的关系构成竞争关系,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该生态系统中蛇的级别最高,它的体内积存有毒物质最多,D错误。
故选:A。
分析题图:图中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细菌为分解者,光、二氧化碳、水等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1.【答案】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有无 D组 赤霉素和生长素均能促进小麦茎切段的生长 赤霉素和生长素均能促进生长,且二者在促进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两重性 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和平均生根长度
【解析】解:(1)由题目:“探究赤霉素和生长素对小麦茎切段的作用”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有无,其中D组为空白对照组,ABC均为实验组。 比较B、C组与空白对照组,说明赤霉素和生长素对小麦茎切段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本实验的结论是赤霉素和生长素均能促进生长,且二者在促进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2)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是具有两重性。 现有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新鲜植物插条若干、生根粉(生长素类似物)及蒸馏水,欲通过实验验证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根据实验目的,结合对题目的分析,可将插条的平均生根数量和平均生根长度作为因变量。
故答案为:
(1)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有无 D组 赤霉素和生长素均能促进小麦茎切段的生长 赤霉素和生长素均能促进生长,且二者在促进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2)两重性 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和平均生根长度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治落花落果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学会通过题目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
22.【答案】尿毒症 内环境 乙 组织水肿 丙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解:(1)图中系统或器官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否则将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若图中的Ⅳ肾脏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2)图中三种液体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乙血浆.若A淋巴转化为血浆过程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
(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丙组织液.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尿毒症
(2)内环境 乙 组织水肿
(3)丙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根据图示可知,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依次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肾脏)和皮肤.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依次是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尿液、汗液.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依次是淋巴、血浆和组织液.A表示淋巴转化为血浆,B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部分的知识,解决本题需熟练掌握参与物质交换的各个系统与内环境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属于中档题.
23.【答案】S Z 相同食物条件下Z的数目最少,可能其个体最大 资源一定条件下,在X与Y的竞争中不占优势,被淘汰掉 垂直 Y和Z的主要食物来源不同,所以生存空间存在分层现象
【解析】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增长都符合S型增长模型。据图推测三种草履虫中个体最大的是Z,判断理由是相同食物条件下Z的数目最少,可能其个体最大。
(2)草履虫X和草履虫Y混合培养时,草履虫Y在8天后开始下降的原因是资源一定条件下,在X与Y的竞争中不占优势,被淘汰掉。
(3)研究发现培养环境中细菌分布在含氧量较高的上层,酵母菌分布在含氧量较低的下层,这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草履虫Y和Z混合培养时两者曲线都没有下降趋势的最可能原因是Y和Z的主要食物来源不同,所以生存空间存在分层现象。
故答案为:
(1)S Z 相同食物条件下Z的数目最少,可能其个体最大
(2)资源一定条件下,在X与Y的竞争中不占优势,被淘汰掉
(3)垂直 Y和Z的主要食物来源不同,所以生存空间存在分层现象
分析曲线图:单独培养时缘草履虫、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时,它们的种群数量都呈现S型曲线;而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加,而尾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答案】A D 顶级群落物种多样性高,而演替中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低。无机物循环在顶级群落中较封闭,而在演替中的群落中较开放。顶极群落内部共生关系发达,而在演替中的群落内部共生关系不发达。顶级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强,而演替中的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弱 BD 捕捞重新建立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解析】解:(1)A、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A正确;
B、能量流动沿着捕食食物链进行,但是捕食食物链不是处于主要地位的食物链,B错误;
C、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获取的能量越来越少,但是动物个体不一定越来越小,C错误;
D、在食物网中,一种动物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D错误。
故选:A。
(2)某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很大一部分流向捕食食物链,则该生态系统最可能是湖泊生态系统。
(3)顶极群落和演替中的群落之间的区别是顶级群落物种多样性高,而演替中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低。无机物循环在顶级群落中较封闭,而在演替中的群落中较开放。顶极群落内部共生关系发达,而在演替中的群落内部共生关系不发达。顶级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强,而演替中的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弱。
(4)蝴蝶个体比较小,活动范围较广,具有趋光的特点,适用于野外蝴蝶数量的调查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和灯光诱捕法。
(5)治理亚洲鲤鱼泛滥的方法合理的是捕捞或重新建立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故答案为:
(1)A
(2)D
(3)顶级群落物种多样性高,而演替中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低。无机物循环在顶级群落中较封闭,而在演替中的群落中较开放。顶极群落内部共生关系发达,而在演替中的群落内部共生关系不发达。顶级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强,而演替中的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弱
(4)BD
(5)捕捞重新建立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难度不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种群数(种/m3)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m3)
365
665
750
1983
2490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