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一 了解多媒介精品教案
展开1.了解、运用多种媒介,丰富阅读的形式与内容,扩大交流的渠道和空间,提升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2.了解不同人群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准确搜集、筛选、辨析媒介信息;概括不同媒介语言特征,运用多种媒介进行有效的阅读、表达和交流。
3.了解中国非遗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任务解析
本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语言特征等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学会跨媒介获取信息并辨析信息真伪,能有效进行跨媒介阅读和交流,培养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本单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非遗”这一核心主题进行设计,提供了贯穿始终的学习情境。在具体任务上,设计了非遗知识获取途径调查、搜集非遗相关信息、建立非遗资源库、推介非遗项目等,意在让学生认识非遗、探究非遗、传承非遗,并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大胆探索,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之美,提升文化自信。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实际,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本单元安排了三个部分内容,六个学习任务。
(一)了解多媒介
本部分内容设计了两个教学任务。任务一是“信息获取途径调查”,以我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端午节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调查并做简要分析,了解身边人获取端午节信息的途径,以此了解不同媒介的受众群体、主要优势等基本情况,初步感知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此项任务要求从生活中寻找答案,意在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与概括、分析能力。任务二是“认识不同媒介传播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资源”中的相关文章,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从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传播时效等方面,分析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完成此项任务,就要将调查数据、理论知识与日常经验相结合,意在提升学生的提炼、概括、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务实求真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二)跨媒介阅读
本部分内容同样设计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是“搜集、辨析媒介信息”,该任务有具体的学习情境--从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中选取一项,搜集不同媒介的资料,按照一定的类别建立电子资源库,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归纳辨识媒介信息的方法,组内交流。完成这项任务,要求学生在认识媒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媒介搜集信息,在搜集的过程中强化对不同媒介信息特征的认识,增进对所选非遗项目的了解,同时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获取辨析信息以及跨媒介阅读的方法。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包含几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对于选定的非遗项目要有所了解,资源库的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分类知识、方法和原则,才能顺利完成,从而为后续任务做好铺垫。任务二为“概括不同媒介语言特征”,是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资源”的相关知识,对不同媒介语言特征进行概括,在训练学生概括、分析能力的同时,注意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为后面的交流做好铺垫。
(三)跨媒介表达与交流
本部分安排的两个任务是紧密相承的,首先是设计跨媒介表达与交流方案,然后是根据制订的方案进行跨媒介表达与交流。任务同样围绕非遗展开,主题为“我为家乡xx项目代言”,要求学生在认识、了解媒介并熟悉非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媒介传播信息,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在进行跨媒介表达与交流时,学生还需要在了解信息传播的多种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必要的媒介技术,提升综合媒介素养。本单元三个部分、六个任务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识”到“辨”到“用”,前后衔接,相互勾连,情境的复杂度逐步增加,任务的综合度逐渐提升,意在引导学生由浅表认识逐步发展到深度学习。任务后的“提示”部分是任务的有机组成,意在具体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要求、原则、方法、路径、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学习资源”是学习任务的补充扩展,也是学生了解跨媒介相关理论知识的载体,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传播媒介的认识,也能提供一些研究的角度或话题,启迪学生新的思考。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加以有效利用。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课程标准对该专题的学习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建议。教师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阅读跨媒介文本,了解跨媒介的特点,以及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应将任务场景具体化,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阅读和交流;应引导学生理解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以及借助不同媒介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这些原则,具体设计教学活动。
(一)总体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对跨媒介的理论认识水平。
跨媒介阅读和交流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新的阅读、交流方式,学界对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中的相关文章,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阅读、交流活动。
本单元学习资源部分给出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为《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文章详细梳理了人类从口语时代、文字及书面语时代、有声媒体时代到网络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媒介工具的发展以及相对应的语言特征,并对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提出有效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应从理论知识层面对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进行系统认识,对各类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有初步了解。第二篇文章为《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从媒介形态变迁对社会影响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语言、文字、印刷术等传统媒介以及电话、电视等电子媒介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人类会不会被自己所创造的传播科技异化”的担忧。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应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反思媒介变化给自身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切身体会媒介变迁的魅力。第三篇文章为《新媒体传播渠道特点》,着眼于介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兴起的新媒体的形式、样态、传播渠道等,从“传播复合多元性”“智能化、数字化”“过程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立体化、个性化”“信息储量大、易检索”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概括。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这些新媒体的特点、形成原因等,拓宽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可有序安排一定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真实的语用情境中提升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并将之运用到学习任务的完成上。
2.灵活引入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跨媒介的应用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要“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阅读和交流”。与以文本阅读为主体的单元相比,本单元侧重学生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容易、也更应该设计出真实的学习情境,安排过程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应围绕“非遗”这一主题,在具体非遗项目上,应结合学校或学生所在地域的特点,选择学生熟知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让学生有话题可说,有资源可查,有探究点可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应该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多元性、挑战性,给学生以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自主选择、自主发挥、自主展示的机会。
由于学生对跨媒介的相关知识及对非遗的认识可能流于表面,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相关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灵活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同时也要注意到,媒介资源丰富、复杂但烦琐、零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相关资源的筛选和过滤,整体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在筛选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同时注重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3.正确处理语文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与其他活动单元相比,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其特殊性,教师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阅读交流不同的媒介信息、写作跨媒介文本上,还要引导学生具体理解各种媒介的不同特征,合理运用多种媒介,提高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重新审视信息时代的特征,能够在实践中获取媒介知识,发展媒介能力,并将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跨媒介文本,容易使人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造成注意力的分散,使阅读缺乏深度。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最后则可能得不偿失。教师需要深入了解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的优劣,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将其合理纳人阅读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具体教学建议
1.了解多媒介
(1)学习任务一:信息获取途径调查
完成本任务,可采用单人调查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调查问卷,问卷要主题明确、结构合理、通俗易懂,答卷要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可采用合适的形式,在班内组织问卷制作的交流,以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完善问卷。问卷可以采用现场问卷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但要注意一定的覆盖面,保证一定的问卷数量,以使结论客观、真实。填写调查表格,教师应要求学生充分结合问卷数据,分析要简明、实事求是,特别是结果分析,更要注意不能先入为主,只凭直观感觉,或者从书本上查找现成结论,力求结果有针对性、科学性。
(2)学习任务二:认识不同媒介传播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此项任务,应要求学生从调查问卷、“学习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多个方面着手。调查问卷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客观分析的基础与前提,提供的是“现象”;“学习资源”是理性的解析,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才会科学、合理。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应进行实时指导,如分析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时,可从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传播时效等几个方面进行,每个方面又可以具体分为优点、不足两方面。以报刊为例,传播方式为文字传播,优点是可进行详细的文字说明、可进行不同形式的版面设计等,缺点是重复阅读率低、色彩单调等;传播范围方面,优点是有相对固定的阅读人群,缺点是发行区域小、影响面窄、传播时效性不强等。
2.跨媒介阅读
(1)学习任务一:搜集、辨析媒介信息
指导学生搜集媒介信息时,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技术层面,向学生推荐与非遗有关的报刊书籍,从中获取权威的文字材料,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非遗有关的文字、音视频资料,学会下载并分类保存;二是从专业分类的角度,指导学生按照“提示”要求,科学编制各自选择的非遗项目电子资源库,目录要清晰,资源种类要丰富,主题指向要集中。
指导学生辨析媒介信息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搜集信息时的体会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集思广益,总结辨识媒介信息的方法,提高辨识能力。一般来说,要做到善于辨识信息,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对可疑信息的敏感度。其次要养成信息查证意识,如来自政府部门、权威媒体等的信息,在真实性方面是最有保证的。再次,要学会信息比对,特别是一些缺少权威信息源的媒介信息,对其进行信息比对是辨识其真伪的好方法。此外,了解虚假信息的语言、形式等外部表现特征,也是辨析虚假信息的重要依据。
(2)学习任务二:概括不同媒介语言特征
指导学生完成此项任务,教师应提前熟悉学生搜集整理的材料,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材料,按照一定类别进行分类,如可分为图书报刊材料、广播材料、电视材料、网络材料等,也可分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频材料、视频材料、综合性材料等。然后让学生阅读、比较、分析这些材料,从受众群体、传播方式、信息容量等方面,直观感受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在此基础上,阅读“学习资源”中的相关文章,形成对不同媒介语言特征的理性认识,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如报纸新闻语言既具有可视的特点,同时有较强的驻留性和阅读主动性。作为一种可视的纸质媒介,其侧重于书面语而偏离口语:因版面有限,决定其语言必须具备简洁性;由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其精雕细刻的时间较短,语言的精致性稍差。以声音为传播介质的广播、电视新闻语言是口语语体,无论传递浅显或深奥的信息,都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改书面语为口语,改长句为短句,故而所用语言通俗质朴、形象生动。这些对媒介语言特征的理性认识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习得的,不宜进行知识灌输。
这一部分任务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不同媒介的语言特点,为后面的表达与交流奠定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一环。
3.跨媒介表达与交流
(1)学习任务一:设计跨媒介表达与交流方案
此项学习任务的内容为以“我为家乡x项目代言”为主题设计推介方案。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分组,小组内成员家乡所在地可相对集中,以方便确定非遗项目。针对确定的项目,每一小组选择至少三种媒介进行方案设计,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如对于选择电视媒介的成员来说,画面内容的收集、画外音文稿的撰写、短片的拍摄与剪辑等任务就需要明确分工,但在材料选择上,可以相互交流,各求所需。教师在评价中要关注表现性评价,将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2)学习任务二:进行跨媒介表达与交流
完成此项任务,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跨”,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布推介内容时,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介,所选媒介应该是学校现有的、面向学生的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学校网站、学校或者班级的公众号等,也可采用网络直播、个人公众号等新兴媒介的形式;另一方面,“跨媒介表达与交流”不仅应追求数量上的“多”,追求全方位报道,还应注重质量与效应,追求优势互补。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每一种媒介的功能优势,实现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宣传效应上的累积与最大化。
教学本单元,教师首先应积极转换自身角色。从一位“教学者”转换为“教研者”,深入理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提高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理论认识,同时及时关注相关教学实践成果,总结个人教学实践的经验,针对问题探索改进路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为主,发挥学生主体性,彰显其个性与创造性,教师不应对课堂活动进行过多干预,把时间留给学生。倡导情境式教学,教师应结合非遗主题,设置有趣的情境,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坚守生本意识的基础上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挖掘教科书的信息化资源与跨媒介阅读教学中的媒介资源,以推进跨媒介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登高一等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1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登高一等奖教学设计</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解题,整体感知,讲析课文,这句中的动词是什么?二,拓展探究,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七单元二 唐诗二首将进酒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1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七单元二 唐诗二首将进酒精品教案</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深入解读,课堂互动,小结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三 哦,香雪一等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0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三 哦,香雪一等奖教学设计</a>,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