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考点24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实战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考点24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实战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01
    考点24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实战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02
    考点24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实战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03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24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实战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24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实战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共40页。

    实战考向一:分析并概括思想感情
    【复习任务】 1.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典故的思想内涵。2.掌握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
    实战考向二: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任务】 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2.能提炼诗歌哲理启示。
    实战考向三: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
    【复习任务】 1.分析诗歌比较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2.掌握比较鉴赏诗歌的方法。
    实战考向一分析并概括思想感情
    考点1 词句情感题
    【考点精讲】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考点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②,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③,我亦是行人。
    [注] ①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古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③逆旅:旅舍,旅店。
    请简要分析“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再现诗歌情景,读懂大意;然后结合全词理解“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意思;再分析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作者提出不必为分分合合而频蹙翠眉,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店,每个人都是奔波在旅途之中的,只要活着就没有哪一站会是终点站,对于这些应该要以平常心对待。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表达作者豪放的情绪。结合“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可知,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这句是环境烘托,作者在抒发情感之前,已作了情景铺垫,用凄清幽冷的氛围,表达失意惆怅的心情。词的结尾,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答案 含意:在这离别之际,请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像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思想情感:①体现了词人的豪放性格,表达了他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②也表现出词人对仕途坎坷的淡淡惆怅和对身世飘零的慨叹之情。
    【技法点拨】
    概括分析词句情感题“两步骤”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对(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样的情感。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 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即虎的别称。
    1.对全诗进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C [C项,“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故选C。]
    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情感,且是针对尾联进行考查,然后考生要理解尾联的意思,结合诗歌的题材以及全篇的内容来体会尾联中的情感。从诗歌的标题“送湖南部曲”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这基本上已经指明了情感的方向;再看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答案 ①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②先公后私的情怀。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考点2 整体情感题
    【考点精讲】
    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1.掌握古代文人的情感寄托方向
    【考点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 淘 沙
    刘克庄①
    纸帐素屏遮。全似僧家。无端霜月闯窗纱。唤起玉关征戍梦,几叠寒笳。
    岁晚客天涯。短发苍华。今年衰似去年些。诗酒新来俱倚阁②,孤负梅花。
    [注] ①刘克庄(1187—1269年),南宋豪放派词人,他关心国家命运而在政治上屡受打击。②倚阁:搁置,暂停。
    请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唤起玉关征戍梦,几叠寒笳”,看见窗外的明月,忆起往昔戍守边关、征战沙场的生活,表达了对过去戍边征战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含作者还想要上阵杀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岁晚客天涯。短发苍华。今年衰似去年些”,岁已晚,年华已老,却仍漂泊天涯。表达对自己年华渐逝、漂泊天涯的感伤之情。而“岁晚客天涯”中表明自己年事已高,却仍然漂泊在外,字里行间透露出客居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酒新来俱倚阁,孤负梅花”,无知己陪伴,诗酒已经暂停,纵有梅花在侧,终是无心观赏。表达知音难觅的孤寂感伤之情。
    答案 ①对过去戍边征战生活的怀念,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②客居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③对自己年华渐逝、漂泊天涯、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④无人可倾诉的孤独感伤之情。
    【技法点拨】
    1.答题思路
    鉴赏思想情感“四抓”
    2.规范答题——三步骤
    (1)概括诗人情感题的解答步骤
    (2)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题的解答步骤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②动将星③,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 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③将星:《隋书·天文志》记载,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乃天之大将。大将星摇晃,预兆有战事将发生;大将星出,预兆已经出兵。这里指赵都督将带兵开赴代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字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劲笔力写出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的气势。
    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D [D.“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说法错误。“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甚至不要学,抒发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
    2.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
    答案 ①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点出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颔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扬。③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
    考点3 典故情感题
    【考点精讲】
    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考点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了解典故的原本内涵。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由注释④可知,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第二步: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
    第三步:分析综合,规范作答。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技法点拨】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饯薛大夫护边
    李峤
    荒隅时未通,副相①下临戎。
    授律②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③上,抽毫颂武功。
    [注] ①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此处指薛大夫。②授律:此处指接受命令。③燕然:典出《后汉书》,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班固奉其命令刻石勒功,记汉威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边塞的荒凉偏远和与世隔绝,点出薛大夫此次受命护边的艰辛。
    B.古人认为官员是天上的星宿,诗中以“星芒动”来写薛大夫受命护边。
    C.诗人亲眼目睹出征将士个个装备精良,英勇威武,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D.诗中的“决胜”“长驱”,盛赞薛大夫率领将士所向披靡的勇猛气势。
    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诗人亲眼目睹出征将士个个装备精良,英勇威武”说法错误,本诗是作者为薛大夫护边践行,后面的是想象薛大夫护边的场景,不是亲眼目睹。故选C。]
    2.作为一首饯别诗,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特别之处?诗人又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情感上,本诗没有一般饯别诗的离愁别绪,“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衷心祝愿薛大夫能打胜仗,建立像窦宪那样燕然勒功的战绩,表达的是对薛大夫护边建功的期许与劝勉之意。
    手法上,第二至八句通过想象军队出征时的磅礴气势、军容的严整威武、战场上的长驱直入,烘托出薛大夫治军有方、指挥得力的形象。“登山”“窥”“屈指”“计”等动词塑造了薛大夫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形象,表现对其建功立业的信心。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班固奉其命令刻石勒功,记汉威德”,最后两句以班固刻石记汉功德的典故,表达对薛大夫护边定能建功的信心,衷心祝愿薛大夫能建立恢弘战绩。
    答案 ①情感上,本诗没有一般饯别诗的离愁别绪,表达的是对薛大夫护边建功的期许与劝勉之意。②手法上,本诗大篇幅运用想象,以薛大夫率领将士驰骋沙场及运筹帷幄的情形表现对其建功立业的信心。或:最后两句以班固刻石记汉功德的典故,表达对薛大夫护边定能建功的信心。
    实战考向二: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 精准理解诗句
    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正是读懂诗歌之道。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考点精讲】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来的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它包括对事物的态度、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
    所谓“评价”,即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时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高考试题中,因其难度稍大,所以对此考点设题相对较少,但我们还是要予以重视。
    【考点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凌云寺①
    司空曙
    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
    不与方袍②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注] ①凌云寺,在乐山凌云山。司空曙作此诗时,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泉幕府任职。②方袍,僧人所穿的袈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起笔交待凌云寺的地理环境,描绘出春山古寺被江流环绕的阔大景象。
    B.第二句用“盘空”写出了上山之路的陡峭,“鸟道”一词凸显了山势之险峻。
    C.“百丈金身”与“万龛灯焰”两句,写出佛像高大庄严、灯火缥缈如烟的特点。
    D.第三联描写凌云寺中的情景;山高云起,湿客衣襟;僧人参禅,落花满地。
    C [C.“灯火缥缈如烟”理解不当。三四两句意谓惟大佛金身稳坐,净心无尘,背依一山翠壁,面临万龛灯焰。烟萝不隔虔敬真心,危险难阻登临壮志。表达自己在红尘也要保持超凡脱俗的品格与境界。]
    2.本诗最后两句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其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末写“不与方袍同结社”,正因凌云山高,僧人幽居,罕与世上僧众交往;“下归尘世竟如何”,结尾处突然发问,语意转折,突破了“起承转合”的一般格局,实为一句幽默、诙谐的调侃,言外之意,即使“下归尘世”,也不会染上俗尘,暗含了不一定要在青山古寺,在红尘中也可以觉悟的哲理。因为连“方袍”僧人均少交往,更何况世俗之人呢!以此极力反衬凌云山、寺超尘离俗的品格与境界。
    答案 ①哲理思索:不一定要在青山古寺,在红尘中也可以觉悟,有哲理的启迪。②结构特色:结尾处突然发问,语意转折,突破了“起承转合”的一般格局。③心志表达:暗含即使在尘世也不会沾染世俗之意,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志。
    【技法点拨】
    一、思考角度
    二、答题步骤
    评析观点态度“三步骤”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汪藻①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②。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 ①汪藻: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谪,官场失意。②闲却:空闲。传杯:互相传递酒杯敬酒,指聚会饮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由室外之景写到室内之人,其中“搔首”二字与“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表达的情感相同。
    B.“梅影横窗瘦”句以梅花点明时节,以“梅瘦”表现词人愁情满怀、品格高洁,为抒发归隐之志铺垫。
    C.“霜天”正是推杯换盏的时候,下阕以“好个霜天”作为上阀写景的收束,又引出下文的抒情。
    D.下阕“闲却传杯手”句说酒兴阑珊,“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句则告知读者酒兴阑珊的原因。
    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搔首’二字与‘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表达的情感相同”理解错误。从全词看,“搔首”二字写出诗人情绪的不平静,但这种不平静更多来自个人“正被迫迁谪,官场失意”;而杜诗侧重表达“家国之思”。]
    2.南宋吴曾将“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句改为“晓鸦啼后,归梦浓于酒”。前人评曰:“凭虚撰一事实,殊乖本义。”请结合词作内容说明改诗为什么“殊乖本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及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意思是一群“乱鸦”的啼叫叫人痛恨,我思归的念头比霜天思酒还要浓厚。鸦前冠以“乱”,足见鸦之多,聒噪之甚。对于此刻被贬谪的词人来说,这群乱叫的乌鸦就像官场上那些小人的叫嚣一样让人讨厌,因此“乱鸦啼”暗喻得志小人的聒噪。这是全词唯一写声音的句子。这聒噪声在星沉月明之时会显得更加刺耳。由此,作者“归兴”之萌生是由于“乱鸦啼后”,并且这番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可见他已非常厌倦宦海生涯。末二句是对“闲却传杯手”的回答,一个“乱”字感情强烈,突出了对官场的厌恶。
    答案 “乱鸦啼”暗喻得志小人的聒噪,正因为官场互相倾轧,归隐的兴趣比酒还浓烈。末二句是对“闲却传杯手”的回答,一个“乱”字感情强烈,突出了对官场的厌恶。改为“晓鸦”和“归梦”后,变直抒胸臆为梦后心境,虽写出归隐后的愉悦,却不能突出对官场的厌恶。
    而“晓鸦啼后,归梦浓于酒”,意思是早晨乌鸦的啼叫将词人从归梦中唤醒,想要归去的念头比酒还要浓烈。这里用“归梦”直接点出情感,属于直抒胸臆;而“鸦”在此句中就是指乌鸦,没有其他含义。此句虽写出归隐后的愉悦,却不能突出对官场的厌恶。
    【微积累】
    1.诗歌常见情感概括:
    忧国忧民之悲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愤慨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惜别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悠闲
    黑暗官场之苦闷 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相思之无奈 贬官谪居之愤懑
    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激愤
    2.诗歌思想感情的常见突破口
    实战考向三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
    考点1 形象比较
    对于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意象(形象),但是这个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
    类型一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
    类型二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作用异同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
    【技法点拨】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兴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①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②。
    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 ①飘风:暴起的风。②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③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反对派阻挠,王安石被罢免,出知江宁府,本诗是他到江宁任上后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诗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开篇两句以浮云起,构思新颖,贴切传神。
    B.曹诗联想丰富,诗篇从“浮云”写起,又写浮云被吹到“东南”、“吴会”,突出了主题。
    C.王诗“甘”“洗”“共”三字生动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D.王诗是看似写雨,描摹雨势、雨态,实际却是借物表达自己被罢免后的忧愁。
    D [D.“实际却是借物表达自己被罢免后的忧愁”错误,作者是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为百姓做些实事,然后像浮云一样功成身退。]
    2.两首诗中作者都写到了浮云,浮云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曹诗用浮云象征游子,着重表现了游子身处异乡的不安之感。前六句突出揭示了游子身不由己、流落他乡的情势。开端二句表现一朵飘摇不定的浮云本就与游子的处境极其切合,浮云形似车盖,又增添了流移飘荡之感。下面每两句一层,突出表现了游子流落他乡的遭际。“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浮云本难滞定一方,却又与突起的狂风遭遇,以浮云遭遇狂风表现游子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奔走他乡,并自然地引起“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的漂泊流落的遭遇。这六句诗笔在浮云,意在游子,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是说吴郡、会稽这两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乡,怎么能长久呆在这里?抒发了作者思乡却无法还乡的抑郁、痛苦之情。
    王诗对浮云的描写使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尾联“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浮云知进退”运用拟人手法,云的进退,是很合时宜的,人间需要雨的时候,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来;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边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浮云”的赞美。同时,作者写“浮云”“才成霖雨便归山”,其实也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他自己。作为政治家,希望像久旱时的甘雨一样,给天下带来好处,干一番有利于万民的事业。此外,诗中也提出要功成身退,像浮云一样:人们需要雨的时候,便来下雨;下过雨后,就立即归山(辞官隐居)。王安石通过云来下雨,雨过云散这种形象的比喻,表达作者自己也愿同浮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答案 曹诗:①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浮云来象征游子;②诗歌前六句借“浮云”写出了游子的遭遇,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抒发了思乡但无法归家的抑郁、痛苦之情。
    王诗:①使用拟人、比喻的手法;②本诗中的“浮云”在给人间带来美好的甘霖后便隐退到群山深处了,表达了作者对“浮云”的赞美;“浮云”的知进退象征着作者自己也愿同浮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考点2 语言比较
    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主要看该词是否造境、写景、表情、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的考查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在高考中屡有考查。考查语言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的。
    【技法点拨】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 上番:初番、头回的意思,这里指新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B.郑诗第三句重在写景,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B [B项,“触景生情,寓情于景”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2.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则大相径庭。试结合诗句作比较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从表达情感和艺术效果角度对两诗尾句中的“怨”“嗔”字进行赏析。郑诗尾句“却教风雨怨秋声”,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怨”字直接抒情,而且怨情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杜诗尾句“客至从嗔不出迎”意思是客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他们。“嗔”字曲折委婉写出诗人对新笋的爱护之情,这种情感是侧面表现出来的。
    答案 郑诗以芭蕉叶的生长情状比喻相思之情,最后着一“怨”字,直接抒发诗人相思的愁苦。杜诗在充分描写春笋的喜人长势之后,描述因春笋掩蔽阻隔而责怪主人不出迎(理解为“那些来欣赏竹林的人来这里,我都怒而不欢迎”亦可)的情形,着一“嗔”字,侧面表现作者心中之喜。
    考点3 技巧比较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构思(结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都是为了达成诗歌语言形象、凝练这一本质的。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技巧比较。解答此类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不同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表现手法作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也会有异同。
    【技法点拨】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唐】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本诗写作时间与《琵琶行》大致同期。
    B.元稹此时被贬通州,白居易谪居湓水,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元诗开篇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
    C.“我今因病魂颠倒”说明元稹是因为生病身体不好,导致记忆力衰退,常常意识恍惚,所以不能梦到友人。
    D.“酬”答谢,酬答,这里指以诗词互相赠答唱和。有和诗、依韵、用韵、次韵的唱和方式,元诗为次韵唱和。
    C [C.“‘我今因病魂颠倒’说明元稹是因为生病身体不好”错误,因果不成立。“病”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情。]
    2.“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白居易的寄诗主要以反问的语气,用如梦后的苦思来表示对还有境遇的关切;而元稹的诗,虽是从正面回答,但构思也同样精巧,他回答好友自己因病魔缠身又梦到一些闲人而感到痛苦。前者“梦见君”,后者“不梦君”,这一唱一和,表面看上去是如此截然不同,可是形成了感情基础,都是来自两人彼此苦思相念之情。白诗从对面着墨,采用对写手法,感情委婉含蓄。“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白居易昨夜梦见元稹,问他因为什么事情想念我。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白居易屡次梦见元稹,作诗相告,正表现了这种生活常情,写入梦以见相思之切,人之所同。志同道合、交谊深厚的朋友,总希望经常见面,如果分开了,就希望经常通信,而如果山长水远,连通信都不方便,那便只有梦中相见,以慰离怀了。元稹收到白居易这首诉说衷肠的诗篇的时候,正在病中。由于生病,精神就颠倒了。经常想念的好友不曾出现于梦中,而一向没有想到过的“闲人”却屡次在梦中出现,这就更使自己感到离群索居的悲痛了。以梦中相见代替实际相见,已令人感到惆怅,何况梦中也不曾相见。这是深入一层的写法。前两句属白,后两句属己,以白之频频梦己,与己之因病未尝梦白对照,事异情同。写入梦以见相思之切,人之所同;写不入梦而仍见相思之切,则是己之所独。这是此诗别开生面之处。
    答案 ①白诗从对面着墨,采用对写手法,感情委婉含蓄。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是写人之常情,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②元诗构思更为精巧,一反其义,情调感人肺腑。诗人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我本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梦见的都是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与白诗相比,更进一层,内容更为深广。
    考点4 情感比较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1)注意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2)注意了解诗人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就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感情。
    (3)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4)注意把握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5)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以及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
    (1)熟悉感情基调常用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2)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技法点拨】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D [D.“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错误。李白诗“杨花落尽”是视觉,“子规啼”是听觉,无嗅觉。李益诗“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吹芦管”是听觉,无嗅觉。]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作者李白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当时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到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去到夜郎。所以作者想象丰富,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夜上受降城闻笛》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所以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答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但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参考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新视角
    2020年以来高考诗歌命题选材更加突出素材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综合考查,其中主观题稳中求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命题视角,注重勾连考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体验。
    一、探究送别之地的风土人情
    【高考连线】(202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有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题干要求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的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在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参考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二、鉴赏前人点评的曼妙之处
    【高考连线】(2020年浙江卷第20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秋江送别[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三、概括田园诗描绘的乡村场景
    【高考连线】(2020年天津卷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理解深层的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关于结构方面的作用,有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乐业安居,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向往大自然。
    【参考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四、分析所咏之物与人物的勾连
    【高考连线】(2020全国卷Ⅲ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的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但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参考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五、解读作者读史的弦外之音
    【高考连线】(2020全国卷Ⅱ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酸。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作者写下这首诗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毫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致为书所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参考答案】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六、解读特殊意象的寓意
    【高考连线】(2020新课程I卷第16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津梁】本題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七、解读唱和诗传达的情感
    【高考连线】(200全国卷I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入手,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不能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的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展望。
    A组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太和公主和蕃
    杨巨源
    北路古来难,年光独认寒。
    朔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
    芦井寻沙到,花门①度碛看。
    熏风②一万里,来处是长安。
    [注] ①花门,山名,唐初在该处设立堡垒,以抵御北方外族,安史之乱后被回纥占领。②熏风,和暖的南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蕃即和亲,指中原与少数民族间的政治联姻,王昭君、文成公主是其代表人物。
    B.“云鬓”“月眉”本是展现女性之美的词汇,诗人将其分开,写出了旅途的艰苦。
    C.颈联是互文句:芦井和花门要寻沙度碛方可达到,以此写出公主此行路途遥远。
    D.“年光独认寒”极力展现北地苦寒;“熏风一万里”则表现北地土地广袤的特点。
    2.这首诗既寄寓了对太和公主的同情,更表达了对太和公主的称赞。你认为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太和公主赞颂?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3.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但作者认为已是秋天。
    C.“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D.“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一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时闲居湓江的失意愁苦之情。
    4.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登山亭
    陆游
    飞观峥嵘天宇宽,幽人半醉凭阑干。
    三山①渺渺鸾鹤远,七泽②茫茫蓑笠寒。
    清吹拂林横玉笛,紫云覆鼎熟金丹。
    童颜绿鬓无人识,回首尘寰一梦残。
    [注] ①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也可指眼前所见之山。②七泽:相传古时楚有七处沼泽,后以七泽泛称楚地诸湖泊。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远观角度写山亭高耸,山峰高峻,天空辽阔,令人有更上层楼之感。
    B.第二句中的“幽人”是诗人的自称,“半醉”二字真切地写出了其愁苦的生活状态。
    C.颔联中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眼前之景悠远、苍茫的特点。
    D.颈联中诗人先写微风中的笛声,接着表明自己想要求仙问道,做一个炼丹术士。
    6.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怀
    陆游
    万里驰驱坐一饥,自怜无计脱尘鞿。
    身留幕府还家少,眼乱文书把酒稀。
    客路更逢秋色晚,故山空有梦魂归。
    芋羹豆饭元堪饱,错用人言恨子威①。
    [注] ①子威:西汉乐昌侯王商的字。王商为人敦厚,因不满大将军王凤专权,二人心生罅隙。后皇帝听信王凤谗言,免去王商官位。三日后,子威去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长途奔劳不能坐下来吃一顿饭的悲苦处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身留幕府”和“眼乱文书”两个角度,概括了诗人常态化的生活样貌。
    C.颈联上下两句一实一虚,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
    D.末句用典,揭示了想粗茶淡饭果腹尚不能遂愿的原因,照应前文,深化了感情。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舍弟题书堂
    杜荀鹤①
    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
    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
    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
    [注] ①杜荀鹤(约846—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下句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兄弟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所以修缮读书堂以勤奋学习,等待机遇。
    B.颔联写山泉欢畅,溪竹送爽,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写出书堂周边环境静谧清幽、舒适恬淡的特点。
    C.颈联用互文建构,诗人“藉草”“傍山”,或“闲步”,或“醉吟”,置身自然,内心悠闲自在,个性得以彰显。
    D.全诗以反问语气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态度,也传达出对舍弟的劝慰与祝福之情。
    4.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在人生观上的诸多自得之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①
    辛弃疾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②。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③。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④,寂寞赋登楼。
    [注] ①这首词约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当时友人辞别前往临安,辛弃疾作此词送别。②敝貂裘:据记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③伊周:指伊尹、周公,分别是商、周的功臣。④刘客:指刘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作《登楼赋》。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交代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B.词中的“长安”指代南宋都城临安,“长安路远”既实指路途遥远,也寓象征之义。
    C.“和月载离愁”和李煜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D.辛词善于用典,词中用苏秦、伊周、班超、王粲等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6.对友人进京求仕这件事,作者充满了矛盾的心态。请简要分析作者的这种矛盾心态,并联系作者生平分析这种矛盾心态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闲居寄端及重阳①
    韦应物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乙:闲居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②无一事,芭蕉③叶上独题诗。
    [注] ①【端】韦端,是韦应物的族弟。【重阳】崔播,是韦应物的外甥。②【高斋】诗人闲居处。③【芭蕉】古人多于芭蕉叶上书写,又芭蕉心为愁之象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所写景物不同。甲诗写冬日清晨的野寺山林,乙诗写秋天清晨的庭院。
    B.两首诗抒情手法不同。甲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乙诗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C.甲诗写景更为具体,视听结合;乙诗写景只用白描,笔法简略但深得神韵。
    D.两首诗中诗人的形象各异。甲诗中的诗人清高脱俗,乙诗中的诗人多愁善感。
    2.两首诗同是写“闲居”,但表现出来的诗人心境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①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②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新竹
    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注] ①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于成都浣花溪畔营造草堂时,以诗代函,于其好友,绵竹县令韦续处觅得绵竹一丛,植于草堂,此竹尚存活于杜甫草堂。②“县”通“悬”,屋檐之意。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标题中的“觅”和郑诗的标题中的“新”都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意。
    B.杜诗和郑诗都重点描写了竹子的高耸之态,蕴含着两位诗人的喜悦之情。
    C.杜诗中流露出曾经不能尽情赏竹的遗憾之意,而郑诗全然没有这种情绪。
    D.杜诗抒情委婉含蓄、雅致隽永;而郑诗的抒情则豪放、高昂,令人激动。
    4.这两首诗都是咏竹之作,但是竹子所蕴含的深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两首诗所写送别的季节相同,都为春天,春江水涨,水流湍急。
    B.孟诗首句,不言别情,而有一种宽解安慰之情;许诗首句则写出离别伤感和无奈之情。
    C.孟诗最后一句卒章显意,直接抒情,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伤感之情显露无疑。
    D.许诗的最后一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景色的凄黯迷茫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
    6.两首诗中都写到“日暮”时的情景,但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③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④无。
    [注] 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为问:借问、请问。④使君;苏轼自指。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
    B.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8.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过关

    A组训练
    1.
    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现了北地土地广袤的特点”错,“熏风一万里”是指和暖的南风来自万里之外,不能表现北地土地广袤的特点。故选D。]
    2.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尾联“熏风一万里,来处是长安”交代公主来自长安,是带着万里之外的熏风而来的,那么这“熏风”就不仅仅是暖风,更是和平之风,诗人借此称赞了太和公主牺牲自己给两国带来和平;颈联“芦井寻沙到,花门度碛看”,其中“花门”根据注释可知,山名,唐初在该处设立堡垒,以抵御北方外族,安史之乱后被回纥占领。暗示唐王朝国立衰微,意味着公主远嫁是为了两国和平,歌颂了公主的舍己为国;首联“北路古来难,年光独认寒”和颈联“芦井寻沙到,花门度碛看”渲染边地苦寒,公主和亲路途遥远艰难,但她依然义无反顾,环境的艰苦从反面衬托了太和公主高尚的情操和坚韧顽强的精神。
    答案 ①“熏风”既是和暖的风,也是和平的风,诗人借此称赞了太和公主牺牲自己给两国带来和平;
    ②“花门”本是大唐边镇,现在被回纥占领,说明大唐国力衰微,太和公主远嫁和亲是舍己为国;
    ③诗中极力描写途中苦寒场景,从反面衬托了太和公主高尚的情操和坚韧顽强的精神。
    3.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但作者认为已是秋天”错误,根据“秋思先秋生”可知,作者没有认为已是秋天。故选B。]
    4.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需要考生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进行解答。“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蝉鸣”给人凄凉哀愁之感,写出作者听到蝉鸣的声音,就联想到自己;“一催衰鬓色”,年华已逝,听到蝉声更觉感伤,鬓角已经斑白,蝉声催人老。结合“再动故园情”分析,“故园情”,“故园”就是故乡,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写出作者以前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现在却是在湓城僻处听蝉,通过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内心的愁闷和失意。尾句“云树绕湓城”,营造出了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氛围,借景抒情,表现的是诗人被贬江州闲居湓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答案 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
    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5.
    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明自己想要求仙问道,做一个炼丹术士”说法有误,颈联表面上看似诗人想要当炼丹术士,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自己不受重用的不满。故选D。]
    6.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山亭高耸,山峰高峻,天空辽阔,令人有更上层楼之感。诗人以“幽人”自称,“半醉”二字真切地写出了其愁苦的生活状态。颔联,写诗人半醉倚栏,放目远眺,三山渺渺,遥不可达;诗人自比渔翁,独钓寒江,表达了诗人迷茫、孤寂的心情。颈联,写清风拂林,横吹玉笛,紫云覆鼎,金丹将熟。后句表面上看似诗人想要当炼丹术士,实际上诗人说反话,表达的是诗人对自己不受重用的不满。尾联,意思是童颜绿鬓,无人赏识;回首尘寰,梦想破灭,表达了诗人无人赏识、梦想破灭的悲愤之情。
    答案 ①迷茫孤寂之情。诗人半醉倚栏,放目远眺,三山渺渺,遥不可达;自比渔翁,独钓寒江,表达了诗人迷茫、孤寂的心情。
    ②不被重用的不满。清风拂林,横吹玉笛,紫云覆鼎,金丹将熟,表面上看诗人似有当炼丹术士的想法,其实是正话反说,实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被重用的不满。
    ③无人赏识、梦想破灭的悲愤。童颜绿鬓,无人赏识;回首尘寰,梦想破灭。
    B组训练
    1.
    A [A.“首句写诗人长途奔劳不能坐下来吃一顿饭的悲苦处境”错误。首句是说“因为生计不远万里策马疾行,奔波劳走”。]
    ★2.
    解析 首联“万里驰驱坐一饥,自怜无计脱尘鞿”,是说诗人因为生计不远万里策马疾行,奔波劳走,表达了诗人因生计奔波劳碌而无法脱离世俗羁绊的无奈,奠定诗歌的悲凉基调。颔联“身留幕府还家少,眼乱文书把酒稀”,描述诗人离家少还、公务忙乱而无时间饮酒的窘境,表达了诗人深陷繁杂公务的烦闷心情。颈联“客路更逢秋色晚,故山空有梦魂归”,叙述诗人身在旅途,看到眼前的秋色晚景,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此时思乡而不得还乡的凄凉惆怅之情。尾联“芋羹豆饭元堪饱,错用人言恨子威”,运用“皇帝听信王凤谗言,免去王商官位”的典故,含蓄地批判统治者听信谗言、不辨忠奸而致人才无用武之地的昏聩,表达了诗人的幽怨愤懑之情。
    答案 ①因为生计奔波劳走,无法摆脱世俗物质生活羁绊的无奈之情。②深陷繁杂公务难以抽身,乃至不能快意饮酒的烦闷之情。③身在幕府羁留他乡,思归而不得即归的惆怅落寞之情。④对统治者听信谗言,忠奸不分,致使人才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之情。(答对三点即可)
    3.
    A [A.“因为兄弟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等待机遇”错,此句是说兄弟们都知道努力上进,在战乱中仍然不废读书。此处读书是加强自我修养,并非等待机遇出仕。]
    4.
    解析 首联“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是说兄弟们都知道努力上进,在战乱中仍然不废读书。表达了对兄弟们能够自我约束、读书上进的自得;中间两联“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描写读书堂周围的环境,因为刚刚下过雨,山泉泉水变多,从山上流淌下来显得十分欢闹,稍微有点风,这片溪边竹林就十分凉爽,写出环境的清幽怡人;颈联写自己悠闲自在的生活,醉后吟咏花草,傍晚闻着药香在山边散步。这两联写出诗人为这样舒适的读书环境和清闲自在的生活而感到自得;尾联“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不必为物质的富足而奔忙,只要能够一家团圆就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写出了作者为家人团聚、精神生活富足而自得。
    答案 ①对兄弟们能够自我约束、读书上进而自得;②为有这样舒适的读书环境和清闲自在的生活而感到自得;③为家人团聚、精神生活富足而自得。
    5.
    C [C.“拟人”错误。两句都化虚为实,使抽象的“离愁”成为可“载”的具体形象,应是比喻或者拟物。]
    6.
    解析 矛盾心态:词人说“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五句都是词人为友人感到担心,即言前路之艰难,又怕友人时运不济,像当年入秦的苏秦一样,最终落魄而归,招致亲戚朋友的冷落。“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不要效仿班超投笔从戎,即使能够万里封侯,也会长期的滞留边疆,到老才能回来。劝慰友人不要一味为了功名富贵而像班超一样,有家难回;同时又说,“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饱读诗书,应该像古代的伊尹和周公一样为国事操劳。肯定了友人杰出的才学,希望友人此行能够获得成功,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成为国之栋梁。
    诗中作者联系了自身的境遇。辛弃疾一心收复山河,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怎奈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埋没人才,使友人和自己这样的有识之士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讽刺与悲愤。通故篇都是对友人求仕的劝解之辞,充满了一种悲愤之情,尽显矛盾心态。
    答案 作者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规劝友人不要追求功名事业;没有必要像当年苏秦那样落魄而归,招致亲人耻笑;不要学习班超,即使功成名就,也老于边疆、憔悴一生。另一方面希望友人求仕能够成功;充分肯定了友人的才华,希望友人能够建立伊尹和周公那样的功业。原因:辛弃疾才华突出,渴望建立一番功业,但南宋政府妥协求和,致使辛弃疾壮志未酬。对友人求仕的矛盾心态是辛弃疾本人遭遇的反映。
    C组训练
    1.
    B [B.“甲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乙诗直抒胸臆,情真意切”分析有误,甲诗除“以景衬情”外,“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也是直抒胸臆。乙诗除“直抒胸臆”外,“秋草生庭白露时”也是以景衬情。]
    2.
    解析 《闲居寄端及重阳》诗,前两句“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是说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钟声隐微,雪满山林。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个晶莹剔透、远离红尘的世界,这也正合了诗人闲居的心境。诗的后两句“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中,诗人说寂寞独处于此,获得了他羨慕的陶渊明等人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没有必须办的事情,他甚至都不想回去。风尘不归,呼应上文“人迹稀”。而“高兴”一词意为高雅的兴致,这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心迹,充分表现出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而在《闲居寄诸弟》中,前两句“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是说,白露时节,秋草已长满庭院,因而愈加思念诸弟。写“秋草”“白露”,渲染凄冷伤感的氛围,为下文抒别情离思定下基调。诗的后两句“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写诗人于百无聊赖中,于是在芭蕉叶上题诗消遣。从注释可知,“芭蕉叶”上题诗表明作者充满忧愁,“独”字的运用更突现思弟心情之急,更见情深意长。本诗没有纷呈的意象和炫目的技巧,只以“芭蕉题诗”一句画龙点睛,表达出诗人失落、忧愁的心境。
    答案 ①甲诗主要表现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诗人闲居山中,四周一片寂寥,高雅的兴致油然而生,不愿回到俗世中;②乙诗主要表现诗人失落、忧愁的心境。秋草白露触动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他闲居在家,无所事事,只能在芭蕉叶上题诗来寄托心中愁绪。
    3.
    C [C.“杜诗中流露出曾经不能尽情赏竹的遗憾之意”错误。“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此两句是说,我家茅舍前以前没有竹子,现在竹影苍翠,绿浪翻滚,我内心真是感到万分高兴啊!表达如今欣赏竹涛的欣喜之情。]
    4.
    解析 杜诗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表现了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杜诗写竹侧重抒情,杜诗的竹子里蕴含着诗人和朋友韦续之间深厚的友情和诗人欣赏竹涛时的惊讶、欣喜之情。
    郑诗是一首借新竹生长为喻,描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新旧相依,新陈代谢普遍规律的诗。全诗表明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因为有了前者奠定的基础和先辈的积极扶持。结尾两句通过对未来新竹的期望,以示良好的祝愿,今年有新竹出世,明年再有新竹出世,越来越多,它们一定会迅速成长起来,又高又壮,环绕凤池周围。这里诗人用新生竹比喻新生儿,希望他们能够后来居上,出人头地,做大官,绕凤池,和“老干”一样有出息。
    答案 ①杜诗写竹侧重抒情,杜诗的竹子里蕴含着诗人和朋友韦续之间深厚的友情和诗人欣赏竹涛时的惊讶、欣喜之情;②郑诗写竹侧重说理,诗人通过老竹扶植新竹迅速成长这一现象,表达了人类社会中新生力量依靠旧事物生长、新旧相依、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
    5.
    A [A.“都为春天,春江水涨,水流湍急”错误,孟诗第二句“君去春江正渺茫”写的是春天之景,许诗第二句“红叶青山水急流”写的是深秋之景,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
    6.
    解析 首先,孟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意思是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日暮”写傍晚时,夜色沉沉;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送者的心已追逐友人东去。由此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关心和一片依依惜别之情。“断人肠”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痛苦,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其次,许诗“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意思是黄昏酒醒之后,朋友早已走远。漫天风雨之中,独自走下西楼。“日暮”“满天风雨”写黄昏后,漫天风雨。诗人酒醒后,人已走远,满目望去,风雨凄凄。本诗以黯淡之景衬托离别之情,借景寓情,以景结情,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别后酒醒的凄清怅惘。
    答案 ①孟诗中的“暮色”重在渲染夜色深沉,前路的“渺茫”。朋友一叶孤舟行进于茫茫夜色之中,不知道会在何处靠岸停泊,主要表达作者对朋友的关切之情。②许诗中的“暮色”重在渲染黄昏时风雨凄迷的景象。诗人酒醒后,朋友已远去,唯留下黄昏中的“满天风雨”,主要表达诗人送别友人后内心的伤感与惆怅。
    7.
    B [B.“颔联虚实结合”有误,这里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都是实景,没有虚写。]
    8.
    解析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水中明月卧浮图”一句中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答案 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下元佳景,为下文表达“下元之感叹”张本。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自然
    (1)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2)对春夏秋冬四时风物的喜欢;(3)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人生
    (1)隐逸生活的闲适、自由;(2)政治得意,功业有成;(3)热爱祖国,建功立业;(4)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对国家
    (1)山河沦丧,权臣当道,报国无门;(2)有心报国,无人举荐;(3)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戍边将领腐败无能
    对人民
    (1)人民遭受苦难;(2)剥削者压榨人民;
    (3)同情百姓苍生
    对亲人
    (1)相思不得相见;(2)离别却又担忧
    对友人
    (1)依依不舍的留恋;(2)离别漂泊的忧愁;(3)遥遥无期的相思;(4)被贬边疆的挂念和担忧
    对历史
    (1)昔盛今衰,王朝兴替;(2)借古讽今,以史为鉴;(3)缅怀先贤,怀才不遇;(4)统治阶级昏庸,英雄无用武处;(5)国家沦丧,壮志未酬;等等
    语言特点
    特点表达阐释及作用
    形象性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的画。
    含蓄性
    古代诗歌是靠意境来体现美的,而意境的创造,最讲究的就是含蓄。作者通常用留白、虚实结合等多种手法来表现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凝练性
    用最恰当、凝练的字句充分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品味诗歌语言时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作者苦思冥想、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味其中包含的丰富含意和不尽韵味。
    跳跃性
    ①叙述呈现非“线性”的特点,中间总是留有空白或出现断裂,内容常常不是线贯串的,而是会出现并列或转折;②句式上,对句子成分简化,以少代多,以部分代整体,不求其完整,甚至以词的独立性来取代句子,略去带有复句性质的关联词语,有时还故意使句子残缺,不让句子以完整的形式存在。
    音乐性
    ①音的:押的,音的和谐注意双声叠的叠音等现象:②节奏,因语言排列次序的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种。
    情感分类
    常见术语
    被贬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基本心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生活状态
    宦海沉浮(仕途数起数伏。如辛弃疾、白居易、苏轼)
    [别人]仕途不顺——生活状态
    人情淡薄、世态炎凉——感叹
    奸臣当道、小人得志、贤愚不分(皇帝是非不分)
    [社会]忧国忧民
    思乡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情感
    漂泊羁旅——状态
    [别人、社会]思乡怀人之情
    惜春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社会]对春天的热爱
    对春天的挽留之意
    惜春(惋惜)之情、伤春(悲伤)之情
    送别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友人]惜别、留恋之情;称赞;感谢;友情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友人还没有走:叮嘱(嘱咐友人记得做一些事情);宽慰(安慰,虽然分开,但是不用难过);祝福(多为好友上任);勉励(鼓励)
    友人已经走了:思念之情
    战争


    (1)战胜,继续作战
    [自己]勇敢杀敌,必胜的信念
    [别人]全歼敌人的决心
    [社会]爱国主义
    (2)战胜,停止作战
    [自己]愉悦之情,凯旋
    [社会]对战争的反思、思归之情


    (1)战败,继续作战(一般是正在打仗的人写的诗)
    [自己]英勇杀敌、必胜的信念、力挽狂澜的决心
    [社会]爱国之情
    (2)战败,停止作战(国破)(将领一般不会说“停止作战”和认输,这样说的大多是文人,诗中多形容“惨状”,即“国破”。少数将领则是诉说战败的无奈)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别人]对君主无能的痛心、对敌人入侵的痛恨、对百姓离散的同情
    [社会]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对国家破败的感怀、亡国之痛
    (可能还会出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等)
    山水之乐
    [自己]愉悦之情、归隐之情、闲适淡泊——状态
    [社会]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情感
    豁达之情
    困境中依然乐观(困境:被贬、分别、思乡)
    被贬:先答怀才不遇,再答乐观豁达
    分别:先答依依惜别,再答乐观豁达
    思乡:先答孤独、无奈、苦闷、羁旅漂泊,再答乐观豁达
    [自己]历经坎坷、乐观豁达
    功名哲理
    不贪图功名(一般是由无法得到官职之人所作的诗)
    人生哲理(结合诗句情境、作者本人与写作对象进行分析)
    对读者的一种告诫与劝慰(看写给谁,该怎么做)
    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
    1.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
    2.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
    3.看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
    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
    1.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
    2.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相关试卷

    考点42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 这是一份考点42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共35页。

    考点23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实战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 这是一份考点23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实战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共22页。

    考点21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 这是一份考点21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鉴赏修辞手法——比拟、设问,鉴赏修辞手法——通感,鉴赏表现手法——对比、衬托,鉴赏表现手法——虚实相生,鉴赏表现手法——用典,鉴赏表达方式——描写,鉴赏表达方式——抒情,鉴赏表达方式——记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考点24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实战技巧-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