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2节 第1讲 水圈与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4节 第2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4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2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5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1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6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1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1 次下载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4节 第3讲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展开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并非所有平原均人口密集(1)平原地区 、 ,便于农耕与 ,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 (2)世界上的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 纬度的沿海平原。 (3)地表崎岖的 、寒冷干燥的 人烟稀少。 (4)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 或 。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地形种类①海拔较低的 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 ②山地由于地面坡度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其中海拔低、 条件好的地方适合发展 。 ③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发展 。 (2)坡度和坡向 坡向有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①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受到 ,通常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 才能耕作;如果超过25°,就不适宜发展 ,而应发展 或进行自然保护。 ②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 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1)平原①最有利于 交通线的建设,线路密度较大。 ②在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 ,避开沼泽地。但是,这些地区 比较发达。 (2)山区 交通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①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的 及技术难度要大得多,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 ②为达到线路修筑的坡度要求,山区的交通线往往迂回前行,所以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 ”字形的公路。
易错易混·再判断(1)山区交通线一般沿等高线修建,减少工程量的同时道路平坦、行车安全。( )(2)如果修建隧道,应尽量选择背斜部位。( )(3)山区修建公路应尽量选择最近的路线。( )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 ,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 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旁栏边角·再利用读教材选择性必修1 P40图2-3-11“元阳梯田”,思考下列问题。①分析元阳人修建水稻梯田的原因。②指出元阳人修建水稻梯田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热量足,溪流众多,水源充足,适合水稻种植;地形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
提示 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加固田埂,防止漏水;修建水渠,保证梯田水源供应。
填图绘图·再实践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下图左边是梯田的四种景观,右边是四种类型,请你做出正确的搭配组合。
1.窥探传统村落的选址智慧传统村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出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下图为赣南山区某传统村落分布图。
(1)指出该村落的主要分布特征。 (2)分析该村落选址的主要目的。
提示 在山麓地带呈条带状分布。
提示 图示村落少在平原中分布,主要是因为当地平原面积较小,耕地宝贵,建筑不宜占用,故主要目的是少占农田。
2.探寻道路选线的秘诀下图为我国某高铁示意图,该地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
(1)分析图中高铁最有可能所处的地形区,并分析该地区铁路桥梁、隧道众多的主要原因。
(2)分析图示地区铁路多桥梁、隧道的主要目的。
提示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为了确保安全,需要修建众多桥梁、隧道。
提示 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修建比较多的桥梁、隧道主要是为了降低路面坡度,提高行车安全性。
考点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角度一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其原因
2.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如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交通线一般比较平直,而且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运输线路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同时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等。而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线路往往迂回前进。(2)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结构的影响主要考虑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工期等。如山区修交通线路常常要建桥隧,技术要求、造价等比较高,工程量较大,工期比较长,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023河北秦皇岛期末)循隆高速公路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内,全长40.4千米(桥隧比为54.3%),有将近15千米路段穿越黄河公伯峡库区峡谷地带(见下图)。该地带地势陡峭、岩层破碎、地震断层多,滑坡、崩塌、危岩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随处可见,生态环境脆弱。该段公路最初的设计方案是沿着库区两岸修建明线,但最终采用了桥隧比高达98%的方案。据此完成1~2题。1.循隆高速全线桥隧比为54.3%的主要目的是( )A.串联更多聚落B.减小洪涝灾害威胁C.提高运行效率D.拓展桥隧建设市场
2.循隆高速公伯峡水库段最终采用“桥隧比达98%”的方案,主要得益于( )A.缩短路程的需要B.地形限制和环保要求提高C.节省投资的需要D.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解析 第1题,由题可知,此处位于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多山地区,地形崎岖,高速公路的汽车运行速度较快,修建时应尽量保证直线,所以采用隧道或桥梁建设,为的是提高运行效率,C正确。高速公路大多数位于人口数量少的地区,A错误。此处降水较少,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较低,减小洪涝灾害威胁并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拓展桥隧建设市场并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C。第2题,修建桥梁或隧道,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效率大大提高,修建的质量也在提升,所以得益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正确。缩短路程的需要、地形限制和环保要求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A、B错误。修建隧道和桥梁需要的投资很高,C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区域的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该高速公路采用了“沿江不占江、沿山少开山”的工程设计原则。据此完成3~5题。3.该区域交通线路主要沿( )A.平原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分布 D.鞍部分布4.该高速公路设计原则主要是考虑( )①降低工程造价 ②降低航道干扰 ③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④减轻冰冻灾害的影响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5.与该高速公路相比,图中普通公路( )A.交通安全隐患大B.线路里程更短C.居民使用频率低D.建成年代更晚
解析 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该区域的道路主要沿河谷地区分布,河谷地区地势平缓,工程量小,遵循了“沿江不占江、沿山少开山”的工程设计原则,B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该高速公路主要建在河岸边,减少了开山毁林,保护了生态环境,减轻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③正确;该高速公路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投资大,①错误;该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溪流的边缘处,对航道的干扰很小,②正确;浙江位于亚热带地区,冰冻灾害较少,④错误。选B。第5题,图中普通公路分布在山坡处,需开山,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A正确;高速公路建设在河岸边,受山脉地势走向影响较小,线路里程更短,B错;对当地居民来讲,使用普通公路的频率更高,C错;高速公路建成年代较晚,D错。
角度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图1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2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低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河汊更多,耕地更为破碎;而B地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1.河流冲积平原成为聚落集中分布区的原因冲积平原凭借水源、地形、土壤、交通等优势条件,往往成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如下表所示。
2.河网密度影响聚落的规模在农业社会,聚落规模与周围耕地面积和人们到最远耕地的路程及所需的时间密切相关。以我国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河网密度对耕地及聚落规模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3.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聚落选址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4.不同地区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
“西归道路塞,南去交亲疏。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这是描述浙西山区松阴溪地区古村落的诗句。下图为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A.溪谷B.盆地C.山脊D.鞍部2.根据诗句判断,该流域古村落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A.开发历史悠久B.旅游开发落后C.自然景观优美D.地形较为闭塞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古村落多在河(溪)流沿岸分布,是河(溪)谷地形,选A。第2题,由“西归道路塞,南去交亲疏。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这两句诗可知,该流域地处大山之中,四面交通不便,地形闭塞,与外部交往少,古村落被破坏小,保存完好,选D。
答题指导(五)地貌形成过程类
1.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类问题
分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如下。
2.侵蚀地貌成因的解答思路
3.堆积地貌成因的解答思路
丹霞地貌是指出露地表的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怪石的总称。它在我国广泛分布,但相对集中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下图为我国三大丹霞地貌分布区地理环境要素对比图。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三大丹霞地貌分布区( )A.东南地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以丘陵为主B.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剧烈,流水堆积作用强C.西北地区风化作用明显,以干热河谷为主D.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其内力作用逐渐减弱2.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A.岩浆冷却—地壳下沉—固结成岩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黄土覆盖—地壳抬升—外力堆积D.红土堆积—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东南地区降水最多,所以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以丘陵为主,A正确;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剧烈,流水的侵蚀作用强,B错;西北地区地表有黄土覆盖,降水较少,流水作用较弱,风力作用明显,以干旱的谷地为主;C错;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地壳抬升速度变快,所以其内力作用逐渐增强,D错。第2题,丹霞地貌是指出露地表的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怪石。据此可推测其形成的地质过程应先是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再经过地壳抬升出露地表的过程,经外力(流水、风力等)侵蚀,形成丹霞地貌。故B正确。
3.(2021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
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加快、流水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随着南岸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
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减弱,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长江南岸越来越远。(或不赞同。关洲河段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长江北岸越来越远。)
解析 第(1)题,河流流速大小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材料信息表明,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由此推断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为慢—快—慢(或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关洲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洲岛的形成过程。第(2)题,图文信息显示,随着长江流量增加,南河道分流比下降,北河道分流比上升,表明随着长江水位提高,进入北河道的水流增长更快,其原因与南北河道的形态密切相关。第(3)题,如果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相对向北移动方面进行阐述。如果不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不移动或向南移动、关洲河段南岸不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
高考风向标五考单一到考综合的蜕变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考常考的重点,新旧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主要变化体现在考查侧重点上,旧高考侧重知识单一性的考查,往往就考点论考点,很少涉及其他考点。新高考则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即考点间的联系,突出综合思维及其他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013福建卷)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解析 第(1)题,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宽谷,河流中游的宽谷属于河漫滩,由此可判断出沙丘所处的位置。第(2)题,沙丘的移动主要与盛行风向有关,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由于图中沙丘为爬升沙丘,因而可判断出C正确。
2.(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
(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A正确,C错误;从材料信息中未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D错误。故选A。第(2)题,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故选A。第(3)题,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2节 第1讲 水圈与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这是一份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2节 第1讲 水圈与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文件包含第2节第1讲水圈与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pptx、考点规范练11水圈与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pptx、考点规范练11水圈与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1节 第4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这是一份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1节 第4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文件包含第1节第4讲气压带风带与气候pptx、考点规范练10气压带风带与气候pptx、考点规范练10气压带风带与气候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9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1节 第2讲 大气运动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这是一份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1节 第2讲 大气运动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文件包含第1节第2讲大气运动pptx、考点规范练8大气运动pptx、考点规范练8大气运动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