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徐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分析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①家鸽②煮熟的鱼③珊瑚标本④冬眠的蛇⑤蘑菇⑥乳酸菌
A.①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2.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蝗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能生长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③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是( )
A.实验法B.观察法C.经验总结法D.调查法
5.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探究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研究者自己发现并提出的
B.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假设要以实验观察和知识经验等为依据
C.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D.科学探究的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时,需重新假设、重新实验
6.下表是探究光照对豌豆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装置信息(玻璃瓶底部放入等量的纸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是40B.②是25C.③是黑暗处D.④是干燥
7.以下是土壤对落叶分解作用的探究实验过程的描述。其中属于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
A.发现土壤中的落叶出现了大量小网孔,这些网孔是怎样形成的呢?
B.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推测是土壤中的细菌分解了落叶
C.将土壤灭菌后分成两组,分别参加等量的同种树的落叶,喷洒等量的无菌水,一组接种细菌,另一组不接种细菌。两组均在一样的无菌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
D.汇总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发现是土壤中的细菌分解了落叶
8.下列关于“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5℃至10℃以内
C.实施实验时先调节水温,后放入金鱼,待金鱼安静后开始计数
D.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2次
9.用显微镜观察中文“徐州”,看到的物像是( )
A.B.C.D.
10.转动显微镜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应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下图表示该操作是( )
A.B.C.D.
11.有关显微镜使用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对光时应使目镜、物镜、通光孔等在一条垂直线上
B.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更亮,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细胞体积更大
C.用10倍的目镜和20倍的物镜组合观察时,视野将被放大30倍
D.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新鲜、完整的
12.如图是显微镜的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幅度上升镜筒应转动②B.换用高倍物镜时用手转动⑥
C.改变物像大小应转动⑦D.取镜时一手握③另一只手托镜座
13.海带在淡水中无法生存,这说明了( )
A.生物能够适应一切环境B.环境能适应一定的生物
C.生物不能影响环境D.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14.变温动物即动物的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蛇属于变温动物。下列生活环境中推测不适合蛇生存的是( )
A.温带草原B.热带雨林C.亚热带森林D.寒带冻原
15.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景象与影响因素匹配错误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阳光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
D.“一山不容二虎”——种内斗争
16.我国已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40余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3%,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了()
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
17.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根系发达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
C.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D.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18.以下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微生物
B.一个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19.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作用,被称为是“地球的肾”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D.湿地生态系统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
B.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地球上各生态系统之间有密切联系
21.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具备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下层
C.人类已经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2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C.该生态瓶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
D.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
2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B.实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
C.退耕还草,修复草原生态D.实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24.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不论白天黑夜都可以进行,但无光时会减弱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二氧化碳和光
C.植物的每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5.以下各项中哪些不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质增产的措施( )
A.合理密植B.中耕松土
C.大棚内增施二氧化碳D.延长光照时间
26.如图为叶光合作用的过程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是( )
A.图中④表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图中③表示水,由导管运输到叶片
C.图中②表示氧气,人们称它为“气肥”
D.图中A表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7.白菜是我国原产蔬菜,其外层叶片因光照充分显绿色;靠近中心的叶片因光照不足显黄色。以上事实说明( )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B.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C.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D.在无光的条件下植物能活得很好
28.将一株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然后进行如图所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该实验不能用于验证( )
A.光合作用能产生O2B.光合作用需要CO2
C.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D.光合作用需要光
29.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D.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30.下列与光合作用的生态意义,无关的是( )
A.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营养
B.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缓解温室效应有一定的作用
C.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D.光合作用提高了空气的湿度,使气候湿润
二、分析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里填数字)
31.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扩充了人类的视野,使我们走进了生物的微观世界。某同学利用显微镜对人口腔细胞进行观察,并看到如图三所示的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光时,需要转动转换器使图二中的________(填字母)正对通光孔。
(2)若将图三中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为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一中的[ ]________。
(3)尝试判断图三中的污点位置:若转动转换器和移动玻片后污点没有动,则该污点最可能在_______上(填结构名称)
(4)若要改变显微镜视野的亮度,可以通过调节图一中的[ ]________和遮光器来完成。
32.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__________ 部分组成。
(2)在此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的________作用。
(3)图中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它们能够把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
(4)牛、羊都是食草动物,二者存在__________关系。
33.下图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请据图回答:
(1)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
(2)为了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本实验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将叶片放入盛有________的小烧杯中脱色后漂洗,滴加碘液____________部分变成蓝紫色(填标号)。
(4)此实验证明____________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4.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洗洁精是否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以及菹草是否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
(1)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____________。
(2)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____。
(3)实验中选取大小、发育状况相近,个数及其他环境均相同的水蚤,其目的是控制____________。
(4)根据上表实验结果,该兴趣小组可以得出结论:①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响。②菹草能___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5)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玻璃瓶(组别)
种子数量/粒
温度/℃
场所
纸巾干湿状态
甲
40
②
③
潮湿
乙
①
25
阳光下
④
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次/分钟)
A组
大小、发育状况相近的水蚤,每组20只
清水100毫升
观察、记录每只水蚤的心率,并计算每组平均值
198
B组
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54
C组
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76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A
【解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详解】①家鸽、④冬眠的蛇、⑤蘑菇、⑥乳酸菌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②煮熟的鱼、③珊瑚标本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因此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D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乘坐的小船经过山林,惊扰山两岸猴子,猴子对外界作出的应激性,有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植物的生长,有生命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现了荷花即将开放,有生命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没有体现生命现象,D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蝗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③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C
【解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详解】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科学探究还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故选C。
【点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5.A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A.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可以是研究者自己发现并提出的,也可以是别人或前人提出的,A错误。
B.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假设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验观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不是一种对问题的无端猜测,B正确。
C.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态度,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C正确。
D.实验数据是不能随便篡改的,尊重实验事实,这是做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D正确。
故选A。
6.D
【解析】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详解】对照实验,即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由于该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对豌豆种子萌发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应该是光,③是黑暗处,除了有无光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①是40、②是25、④是潮湿,D错误。
故选D。
7.B
【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详解】A.发现土壤中落叶出现了大量小网孔,这些网孔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根据现象提出了疑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推测:是土壤中的细菌分解了落叶,属于做出假设,B符合题意。
C.将土壤灭菌后分成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同种树的落叶,喷洒等量的无菌水,一组接种细菌,另一组不接种细菌。两组均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施计划,C不符合题意。
D.汇总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发现是土壤中的细菌分解了落叶,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得出结论,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D
【解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水温。除水温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水质、空气、金鱼的大小等都相同,A正确。
B.养鱼一定要注意水温。温度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5至10度,B正确。
C.实验中应在调好水温后放入金鱼,待金鱼安静后开始测试计数,可以减少误差,C正确。
D.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1次,不是2次,D错误。
故选D。
9.D
【解析】
【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
【详解】在一张小纸上写上“徐州”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所以用显微镜观察中文“徐州”,看到的物像是,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转动显微镜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不到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时我们要注视物镜,防止其压碎玻片标本,A符合题意,
B、转动显微镜粗准焦螺旋,镜筒是缓缓下降的,此图镜筒上升,B不符合题意;
C、转动显微镜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以免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此图注视的是目镜,C不符合题意;
D、转动显微镜粗准焦螺旋,镜筒是缓缓下降的,此图镜筒是上升的,且眼睛注视目镜,D错误.
故选A.
11.A
【解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
【详解】A.对光时应使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和反光镜在一条直线上,A正确。
B.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变少,细胞体积更大,B错误。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用10倍目镜和20倍物镜的组合观察时,视野被放大了10×20=200(倍),C错误。
D.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D错误。
故选A。
12.D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镜臂、④目镜、⑤转换器、⑥物镜、⑦反光镜、⑧镜座。
【详解】A.大幅度上升镜筒应转动①粗准焦螺旋,A错误。
B.换用高倍物镜时用手转动⑤转换器,B错误
C.转换器在镜筒的下端,圆形可以安装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可改变物像大小的有④目镜和⑥物镜,C错误。
D.取镜时一手握③镜臂另一只手托镜座,D正确。
故选D。
13.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海带生活在海水中.它们的细胞,为了长期适应海水的盐度并保持渗透压,细胞里面的液泡中的细胞液含盐的浓度与海水都保持一致,所以可以生存在海中,一旦将它们放入淡水中,它们体内的细胞为了平衡细胞内外浓度,淡水会渗透到细胞内(水由浓度低的往浓度高的地方渗透),因而造成细胞涨破、生物体死亡,这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14.D
【解析】
【分析】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详解】蛇为变温动物,也就是体温随着外界的温度而改变,外界温度高蛇的体温高,外界温度低蛇的体温低,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如寒带冻原蛇的血液会凝固而导致死亡。
故D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变温动物蛇的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
15.A
【解析】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A.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在“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中,主要描述了向阳的花木最早开始萌发,因此诗句中描写的影响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B正确。
C.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C正确。
D.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等而进行斗争,两只老虎属于同种生物,则考虑种内关系,两只老虎在一座山中,必定会争夺空间、食物等资源,属于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A。
16.A
【解析】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植树造林还能增加了大气的湿度、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对生物圈的水循环起重要作用。所以,题干所述现象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选A。
17.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分析解答。
【详解】A.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不符合题意。
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表明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荒漠炎热少雨,缺少水分,生活在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当体温升高到40.7℃时才会出汗,并且尿液非常少,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在寒冷海域中生活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保温,防止热量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B
【解析】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微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一个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即包括生物部分,也包括非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B符合题意。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和部分植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D
【解析】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详解】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的70%,A不符合题意。
B.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B不符合题意。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动植物种类丰富,C不符合题意。
D.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功能,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D符合题意。
故选D。
20.B
【解析】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详解】A.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因为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影响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是最弱的生态系统,A正确。
B.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即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B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互相关联的,它们形成了统一的整体。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全球的大气和水是进行环流的;从地域来说:各类生态也是相互关联的。例如:聊城黄河流域所过之处有各种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果实,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B
21.A
【解析】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详解】A.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A正确。
B.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错误。
C.美美国耗巨资建造的一个模拟地球生物圈的完全封闭的实验基地——“生物圈Ⅱ号”,但是“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环境和生存,也无法建立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人造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所以人类还不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C错误。
D.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D错误。
故选A。
22.C
【解析】
【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①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②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③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④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⑤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⑥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A.生态瓶中含有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其中河水、池泥、光为非生物部分,水藻为生产者,植食性小鱼为消费者,河水、池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A正确。
B.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B正确。
C.该生态瓶中不仅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有分解者等,C错误。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应保持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生态系统输入的能量一般是光能,所以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D正确。
故选C。
23.A
【解析】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做法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详解】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人们干预生态系统,如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利于保护生物圈,A错误。
B.“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十大生态建设工程的第一个巨大植树造林工程,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该工程有利于保护生物圈,B正确。
C.由于草原上的植物根系发达,因而对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树木的叶子和草原还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这些都是草原对生态环境的意义,因而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环境的最佳做法,C正确。
D.“十年禁渔”是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生物圈,D正确。
故选A。
24.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A.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是含有叶绿体的活细胞在光下才能进行,夜间不会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二氧化碳,光是条件,B错误。
C.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是含有叶绿体的活细胞在光下才能进行,而不是每个细胞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根细胞,C错误。
D.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含叶绿体,D正确。
故选D。
25.B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详解】A.合理密植是充分利用光能,能够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A不符合题意。
B.适时松土,可以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从而提高产量,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产量,C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6.C
【解析】
【分析】如图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吸收来的。有机物淀粉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是通过叶片进入空气的。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据此可知,①是有机物,②是氧气,③是水,④是二氧化碳,A是叶绿体。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④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正确。
B.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知③由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片,表示水,B正确。
C.图中②表示氧气,而“气肥”是“二氧化碳”,C错误。
D.图中A表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D正确。
故选C。
27.B
【解析】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详解】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探究,如在同一块地里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有光的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条件是光。大白菜的心叶由于外面叶片的遮挡,接受的阳光照射较少,导致大白菜的心叶因缺少叶绿素,而呈现淡黄色或白色。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8.A
【解析】
【分析】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这个特性来检验叶片中是否制造了淀粉。如果叶片变蓝说明叶片中有淀粉,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如果叶片不变蓝,说明叶片中没有淀粉,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淀粉和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A.该实验未检测是否生成氧气,所以不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A符合题意。
B.叶片A的绿色部分与叶片B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叶片A的绿色部分含有二氧化碳变成蓝色;由于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叶片B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不含有二氧化碳)未变蓝色,说明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B不符合题意。
C.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以叶绿体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成蓝色,非绿色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C不符合题意。
D.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黑纸片遮盖的部分以光照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成蓝色,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9.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详解】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通过叶绿体完成的。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所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D正确。
故选D。
30.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实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详解】A.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营养,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对缓解温室效应有一定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地球上70%氧气来自植物光合作用,所以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C不符合题意。
D.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由此可知,提高了空气的湿度,使气候湿润与光合作用无光,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分析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里填数字)
31.(1)D (2)①.右②.②细准焦螺旋(3)目镜(4)⑦反光镜
【解析】
【分析】图一中:①是粗准焦螺旋,②是细准焦螺旋,③是目镜、④转换器,⑤是物镜,⑥是遮光器,⑦是反光镜;图二中:A低倍镜的目镜,B高倍镜的目镜,C高倍镜的物镜,D低倍镜的物镜,据此回答。
【小问1详解】
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D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最后转动反光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意味着对光成功。
【小问2详解】
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像可移动到视野中央。图三中的细胞的物像在视野的右边,故应将装片向右移动,物像可移动到视野中央。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为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一中的②细准焦螺旋。
【小问3详解】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换用物镜,污点移动就在物镜,不动就不在物镜。故转动转换器和移动玻片后污点没有动,则该污点最可能在目镜上。
【小问4详解】
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所以,若要改变显微镜视野的亮度,可以通过调节图一中的⑦反光镜。
32.(1)非生物(2)①.草②.光合(3)分解者(4)竞争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共生关系等。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草)、消费者(牛和羊)、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小问2详解】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草是绿色植物,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小问3详解】
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草再利用。因此,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小问4详解】
竞争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现象,牛和羊都以草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33.
(1)③→②→⑤→④→①
(2)将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
(3)①.酒精②.B (4)光
【解析】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是③暗处理、②选叶遮光并光照、⑤取下叶片,去掉黑纸片、④隔水加热、酒精脱色、清水漂洗、①滴加碘液观察。所以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③→②→⑤→④→①。
【小问2详解】
为了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本实验采取的措施是③将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
【小问3详解】
实验过程中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脱色后漂洗,目的是除去叶片中的叶绿素,滴加碘液发现B见光部分变成蓝紫色。
【小问4详解】
此实验证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出了淀粉。
34.(1)洗洁精(2)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3)单一变量(4)减弱(5)环境影响生物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洗洁精不同,探究的是洗洁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小问3详解】
在实验中选取大小、发育状况相近,个数及其他环境均相同的水蚤,其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小问4详解】
根据上表中实验结果,小可以: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菹草能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小问5详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徐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和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联校考试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1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联校考试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