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A.“因此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强加因果,由材料一原文“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因此”前后分句不构成因果关系。
B.“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延续相对困难了”于文无据,材料二表述为“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原意应是“不断延续下去”。
C.“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曲解文意,材料三原文为“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故选D。
【答案】C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C.“更具有难以变动的存续性质”错。材料三原文说“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并不能推出“更具有难以变动的存续性质”的结论。故选C。
【答案】A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能力。
【解析】A.《劝孝歌》“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一般喻指报生育之恩情,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材料一分别讲述了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口头契约、礼俗社会等观点,并未谈及父母或孝顺等观点。原文倒数第二段作者谈及孔子论孝的例子,是想要论证“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一观点。所以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故选A。
4.【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采用立论,开篇提出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②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举例熟人对话)、引证法(引《论语》或外国学者语言)、对比论证(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人际关系)等。
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如引用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每点1分)
5.【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
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每点2分)
6.【答案】D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以及主题能力。
【解析】D.“表现出本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错,表达出传承英雄遗志的思想感情。故选D。
7.【答案】B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析】B.“获知‘梨园之友’因救灾而牺牲”错,由原文“‘暴雨中转移众乡亲,泥石流吞噬八勇士。’她飞快地读完全文,不由得小声啜泣起来。这牺牲的八个人,都是乡镇干部和驻镇扶贫点的成员”可知,云晴晴此时尚未获知“梨园之友”牺牲的消息,云晴晴是被八勇士的义举感动了。故选B。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引用作用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梨园之友”的信既是对云晴晴义演的倡议,也是对前文所写抗洪救灾报道的补充。(情节)
②“梨园之友”给云晴晴写信倡议义演,突出了“梨园之友”心系百姓,一心为民,责任感强的特点。(人物)
③“梨园之友”亲属的信与前封信相照应,使“梨园之友”抗洪救灾的故事情节更趋完整。(情节)
(每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事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①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云晴晴与票友的故事,叙事自由灵活;②从云晴晴视角讲述其与“梨园之友”的交往故事,叙事更加集中;③设置悬念,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梨园之友”的身份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揭晓,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答案】D G H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第一个分句,“师”作主语,翻译为“鲁军”,其谓语为“获”,宾语为“甲首”,“八十”为后置定语,修饰“甲首”,所以第一处断在D处;第二个分句,“齐人”为主语,“不能”为否定副词,其后一定接谓语,“师”活用为动词,作谓语,翻译为“组成军队”,所以第二处断在 G 处;第三个分句,“宵”作为时间状语置于句首,单独断开,所以第三处断在 H 处。(选涂超过三处为0分,三处以下对一处得1分)
11.【答案】B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解析】B项,“意思相同”说法错误。“举酒属客”的“属”指劝请。 C项,“大材小用”的“材”指材料。
12.【答案】A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析】A项,“冉求开始给出的两种策略都被季孙直接否定了”说法错误。冉求的第一种策略“一子守,二子从公御诸竟”,季孙确实是直接否定了;但从第二种策略“居封疆之间”提出后“季孙告二子,二子不可”可以看出,季孙并未直接否定,而是先询问了孟孙、叔孙,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才转告给冉求的。
13.【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参考译文】(1)季孙让(冉求)跟他一起上朝,(冉求)在党氏之沟等候着。(关键词“俟”,“使从于朝”省略句,“俟于党氏之沟”状语后置句,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
(2)不是做不到,是不信任您,请您申明号令三次然后带头冲过去。(关键词“信”“三刻”“踰”)
14.【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整合能力。
【参考答案】①具有政治眼光,为季孙指出应对齐国的策略。②很有谋略,用激将法成功激发孟孙、叔孙的抗齐斗志。③具有军事才能,率领军队用矛击败齐国军队。
【解析】依据材料二中的“季孙谓其宰冉求曰……大不列于诸侯矣”可知,冉求具有政治眼光,为季孙指出应对齐国的策略。依据材料二中的“武叔呼而问战焉,对曰……退而蒐乘”可知,冉求很有谋略,用激将法成功激发孟孙、叔孙的抗齐斗志。依据材料二中的“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可知,冉求具有军事才能,率领军队用矛击败齐国军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武伯问道:)“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担任长官或家臣,不知道他的仁德怎么样。”
材料二:
(鲁哀公)十一年春,齐军攻打我国,到达清地。季孙对他的家臣冉求说:“齐军在清地,一定是为鲁国而来,怎么办?”冉求说:“(三家中)一家防守国都,两家跟随国君去边境抵御他们。”季孙说:“我指挥不动。”冉求说:“那就在近郊应战。”季孙(将冉求的话)告诉了孟孙、叔孙,二人不同意。冉求说:“如果办不到,那么国君就不必出战。您一人率领军队,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不肯服从命令的,就不能算是鲁国人。鲁国卿大夫家的兵车比齐国的兵车要多,您家的兵车抵御齐国的兵车就足够了,您担心什么呢?他们二人不想出战是应该的,因为政权在季氏手上。当您执政的时候,齐国人攻打鲁国(您)却不能出战,这是您的大耻辱,也就完全不配位于诸侯之列了。”季孙让(冉求)跟他一起上朝,(冉求)在党氏之沟等候着。武叔招呼(冉求)问他对出战的看法。(冉求)回答说:“君子有深远的谋虑,小人懂得什么?”懿子坚持问他,(冉求)回答说:“小人是考虑了才干才说话,估量了力量才行动。”武叔说:“这是说我不是大丈夫啊!”回去后就检阅军队。孟孺子泄率领右军,颜羽为他驾车,邴泄任车右。冉求率领左军,管周父为他驾车,樊迟任车右。鲁军与齐军在郊外交战。齐军从稷曲发起进攻,鲁军不肯冲过沟(迎战)。樊迟说:“不是做不到,是不信任您,请您申明号令三次然后带头冲过去。”(冉求)照他的话做了,大家跟着冲过了沟。鲁军攻入齐军。鲁军斩获八十颗齐军甲士的脑袋,齐军无法成军。晚上,间谍报告说:“齐国人逃走了。”冉求三次请求追击,季孙不允许。冉求令部下用矛与齐军交战,所以能攻下齐军。孔子说:“(冉求的行为)是合乎道义的。”
【答案】B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析】B.“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鸭鹅”理解有误,应该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他们来捣乱”。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解析】“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这是描写景物的诗句,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优美的笔调抒写自然美景,体现劳动的轻松欢愉。“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这是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传达出农民们劳动时的欢乐与热情。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示例一: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示例二: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示例二: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答案】C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
【解析】文中“氧化作用”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强调。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引用。
故选C。
【参考答案】 ⑤ 修改为: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剩下的余物(就是氧化作用以后剩下的余物)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析】⑤句,结构混乱,“就是经过氧化作用以后剩下的余物”中“经过……以后”句式杂糅。
【参考答案】①其中含有两类化学物质。②发出荧光。③光亮就强。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析】第一处,根据后文“一类物质被称作荧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可知横线处的冒号表示解释说明,横线处需要填写的句子应是对后文的概括,所以此处可填“其中含有两类化学物质”。
第二处,根据前文“荧光素可以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将此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可知此处内容为对萤火虫发光原理的介绍,“从而”表示结果,所以此处可填“发出荧光”。
第三处,根据前文“萤火虫的光不能持久……氧气量并不是恒定的”和后文“氧气不充足时,反应缓慢,光亮就会变弱,甚至黯淡无光”,可知此处内容为萤火虫的光亮和氧气含量的关系,分号表示前后文之间是并列关系,句式要一致,根据对应关系,此处可填写“光亮就强”。(答对1空1分,2空3分,3空5分)
【考查重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叠带来的语义变化的把握能力,引导考生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规律 的认识。
【答案示例】三个重叠词语“直挺挺”“豁朗豁朗”“支支梧梧”与“直挺”“豁朗”“支梧”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①“直挺挺”形容身体很笔挺,比“直挺”更能够突出家将们见回家的羿时肃立的状态;②“豁朗豁朗”是拟声词,比“豁朗”更能突出箭在壶里发出响声的频率;③“支支梧梧”是说话时的情态,比“支梧”更能突出羿见到嫦娥时惭愧、紧张等心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引导考生体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答案示例】①不用标点将“满壶的簇新的箭”“网里的三匹乌老鸦”“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断开,更能表现羿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看到了这些事物,也突出了收获不多;②不用标点将这三个并列成分断开,用一个长句加快了叙述节奏,更能突出羿紧张的心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考查重点】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示例】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①强调嫦娥对乌鸦的炸酱面的厌烦,突出了家中饮食的单调,②表达了嫦娥对羿的强烈不满与责怪,③反映了嫦娥不安于现状的心理。 (反复修辞手法1分,效果答出2点即可满分。)
24.【写作试题分析】
本材料紧扣社会生活,涉及到人际交往过程中,亲人朋友互赠礼物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材料关注到了青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深入思考,提炼出观点,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写作时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礼物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要送礼物,即送礼物的意义。
2.如何看待所送的礼物,送什么礼物能够更好的表情达意。
3.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共17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