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3期)专题18科学探究题(原卷版+解析)
展开1. (2022江苏南通中考)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稀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能否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他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同学们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钡溶液,然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观察到______,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他们继续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由此可知,溶液M中除了含有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反应最终所得溶液N的溶质成分是什么(不考虑酚酞)?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NaCl、BaCl2
乙同学猜想:NaCl
丙同学猜想:NaCl、Na2CO3
【分析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______同学的猜想。甲同学猜想溶液N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活动与探究】同学们取少量溶液N,向其中滴加______,观察到______,即可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总结与提升】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______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2. (2022江苏南通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是否还含有氧气产生质疑,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探究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作出猜想】猜想①:有氧气剩余;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1)激光笔的作用是________。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
【实验结论】(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猜想__________正确。
(4)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________(填“能”或“不能”)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_____。
【拓展延伸】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5)在图2中_______(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________段(用图2中字母表示)。
【反思与评价】(6)兴趣小组分析对比曲线BC段和DE段,得出了“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不一样”的结论。同学们由此联想到课本上的一个实验: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
3.(2022河北中考)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对家用除湿盒(如图30所示)进行了如下探究。
【知识应用】除湿盒内活性炭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利用了其 性。
【提出问题】白色颗粒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I:氧化钙;猜想II:氢氧化钠;猜想III:氯化钙。
猜想依据: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在空气中容易 水分。
【交流讨论】从安全性考虑,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 ,所以否定了猜想II。
【进行实验】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图31所示的实验。
【解释与结论】小组同学依据实验得出结论:白色颗粒是氯化钙。
(1)步骤②的现象是 。
(2)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拓展交流】同学们查阅到氯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1)集水区内“气温越低固体越多”的原因是 。
(2)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除湿盒使用后,对集水区内物质的处理建议是 。
4. (2022湖南荆州中考)“天宫课堂”上航天员做的泡腾片实验,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泡腾片中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化学兴趣小组决定对它们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探究1】用pH试纸测得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9,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
【实验结论1】两者均显碱性,且溶液碱性较强的是 _____。
实验二:探究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2】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并充分搅拌,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观察到ab段无气泡产生,从b点开始产生气泡。经测定b点溶质只有碳酸氢钠和氯化钠,c点pH为7。
【实验结论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分两步发生的,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
实验三: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②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验证】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热,如图2所示。
【交流反思】试管A管口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_____,试管B中出现 _____现象,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结论3】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
【拓展应用】溶洞内钟乳石的形成原理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相似﹣﹣溶有碳酸氢钙[Ca(HCO3)2]的地下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碳酸氢钙会分解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请写出碳酸氢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5.(2022山东威海中考)(12分)探究与实践——制作松花蛋
松花蛋也叫皮蛋,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小明看到妈妈用皮蛋粉制作皮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以“皮蛋制作”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配制皮蛋粉
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明将“石灰”、纯碱和食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皮蛋粉。
【提出问题】配料中所用“石灰”是生石灰还是熟石灰?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生石灰、熟石灰与水混合后均能放出热量,但放出的热量不同。
【实验探究】常温下,将“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加入水中,测量固体加入前后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是 。
【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比对,可知配料中的“石灰”为生石灰。
(2)浸鲜蛋
向配制的皮蛋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称为浸出液,将新鲜鸭蛋放入其中浸泡即可。
①向皮蛋粉中加水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妈妈告诉小明,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戴上胶皮手套。分析上述过程,小明认为浸出液中一定含有会腐蚀皮肤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③浸出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如表(不考虑生石灰中杂质的影响)
④综合分析,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 。
(3)品皮蛋
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该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此反应实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再列举一例 。
6.(2022贵州贵阳中考)(11分)某探究小组同学对物质的组成进行探究。
探究一:探究甲烷的组成
(1)设计并实验:点燃甲烷,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可观察到烧杯壁上的现象为
。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结论:甲烷含有氢、碳元素。
(2)提出问题:甲烷组成中是否含氧元素?
设计并实验:设计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通一段时间N2,点燃酒精灯,通入甲烷燃烧后的产物(不含甲烷和氧气),反应结束后,再通入一段时间N2。(已知:甲烷质量为a克)
结论:甲烷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①B装置的作用是 。
②得到此结论,需要收集的实验证据有 。
探究二: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及物质的成分
【实验一】
(3)向稀盐酸、稀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向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二】
(5)向镁条中加入稀硫酸,有气体产生,固体全部溶解,取反应后的溶液分别置于A、B烧杯中。
①向A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由实验可得溶质的成分为
。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向B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不断搅拌。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是 。
【实验三】
(6)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MgO、Mg(OH)2、Mg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取n克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粉末完全溶解,继续向烧杯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将生成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得固体质量为n克,可以推测白色粉末可能的成分组成情况有
。
(7)由以上实验可知,酸的化学性质有 。
7. (2022北京中考)絮凝剂常用于水的净化,实验小组探究用絮凝剂净水时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
【查阅资料】絮凝剂溶于水后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物并发生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硫酸铁是一种常见的絮凝剂。
【进行实验】
Ⅰ.配制水样和絮凝剂溶液
配制水样:向10L水中加入25g高岭土,搅拌、静置,取上层液作为水样。
配制絮凝剂溶液:用100mL水和5g硫酸铁进行配制。
Ⅱ.探究影响水样净化效果的因素
取水样,向其中加入絮凝剂溶液,搅拌,测定静置不同时间水样的浊度,并计算浊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越高代表净化效果越好)。实验记录如下:
【解释与结论】
(1)配制絮凝剂溶液的操作如下图所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B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②中浊度去除率比①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依据④~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4)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5)依据实验数据,不能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的结论,其证据是______________。
8. (2022广西桂林中考)利用工业废液(主要含NaHS以及少量Na2S和Mg、Ca、Fe的化合物)制备重要化工原料硫酸钠的流程图如下。
已知:Ⅰ、粗品硫酸钠含少量H2SO4、MgSO4、CaSO4、FeSO4等杂质。
Ⅱ、在溶液里,微溶物发生复分解反应可转化为不溶物。
Ⅲ、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见表。
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室温)
(1)操作①名称是______。
(2)“反应器1、2”内均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3)泥渣的成分有MgCO3、______等。
(4)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和______。
(5)“反应器1”中NaHS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H2S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9. (2022广西桂林中考)实验室里有一瓶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碱石灰成分和性质”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查阅资料认识碱石灰
Ⅰ、制碱石灰的流程:
Ⅱ、Ca(OH)2的分解溫度是580℃;NaOH受热不分解。
(1)煅烧石灰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上述制得的碱石灰主要含有NaOH、______和少量水。
任务二:探究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
【作出猜想】样品中的成分可能有下列几种:
猜想1:Ca(OH)2、NaOH
猜想2:CaCO3、Ca(OH)2、NaOH
猜想3:CaCO3、NaOH、Na2CO3
猜想4:CaCO3、Na2CO3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反思评价】
(3)实验①方案不严密,理由是______。
(4)试剂X可选用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氯化铁溶液 B.稀盐酸 C.碳酸钠溶液
任务三:测定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小组同学另取 “碱石灰”样品10.00g,加入100.00g水,充分搅拌、过滤后,按如图进行实验。
实验记录如下表。
【结论与评价】
(5)根据数据可计算原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其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6)该小组同学按上述实验规范操作,测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偏小,原因是______。
10. (2022广西梧州中考)茶垢是茶中的有机物经过系列变化形成的,不易清洗。使用茶垢清洁剂可以轻松将茶垢除去。梧州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茶垢清洁剂的除垢原理、使用方法等进行了系列探究。
小吴按照说明书将适量茶垢清洁剂放入有茶垢的杯子中,加入热水浸没茶垢,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冲洗茶杯,茶杯光亮如新。
【提出问题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Na2CO4)。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对该气体的成分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1:只有O2;猜想2:__________;猜想3:既有O2又有CO2。
【实验验证】小吴按图装置对猜想进行如下验证:
【拓展实验】小周改用冷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锥形瓶中有持续的小气泡缓慢放出,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该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老师提示,茶垢清洁剂是利用过碳酸钠与水反应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使茶垢分解、剥离、脱落。所以,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加入_________的水, 效果更好。
【提出问题2】过碳酸钠与热水反应后所得溶液E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查阅资料后,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1:只有Na2CO3;
猜想2:只有NaOH;
猜想3:既有Na2CO3又有NaOH。
【实验验证】小施从下列试剂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探究:稀盐酸、饱和Ca(OH)2溶液、CaCl2溶液、酚酞溶液、Ba(OH)2溶液。
【交流与讨论】步骤2中选用CaCl2而不用Ca(OH)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总结提升】
(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茶垢清洁剂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
(2)过氧化钠(Na2O2)常用作供氧剂,其与水反应的历程与过碳酸钠类似,即先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一种碱,之后过氧化氢迅速分解。请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11.(2022湖南邵阳中考)(8分)化学药品在实验室中者保存不当,可能会发生变质,某学校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药品的成分,进行了下列有关实验。
【猜想与假设】
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有下面3种可能情况:
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三:只有碳酸钠
【实验探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是猜想二还是猜想三成立,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个定量实验方案。
实验如下:将反应后的物质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g(忽略操作过程中物质的损失)。若猜想二成立,则n的取值范围是 0<n<m 。
【反思与交流】
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其主要原因是 2NaOH+CO2=Na2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
12. (2022贵州铜仁中考)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金属的发现和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部分金属的发现历程如下图所示,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分析,金属的发现历程与金属的______有关。
(2)铝被广泛地应用,除了因为改进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降低,以及铝的密度小外,还由于铝的______性能好。
(3)某兴趣小组为探究Fe、Cu、R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 Fe、Cu、R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Fe>Cu>R 猜想二:Fe>R>Cu 猜想三:______
【进行实验】
【拓展与应用】为了回收利用金属,同学们将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容器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渣中的金属单质为______。
13.(2022湖南娄底中考)(12分)节日晚会上,小英同学表演魔术“滴水生火”,向包裹着过氧化钠(Na2O2)的脱脂棉上滴几滴水,脱脂棉着火燃烧,魔术表演成功。同学们很感兴趣,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协助完成以下问题。
[查阅资料]
Ⅰ.2Na2O2+2H2O═4NaOH+O2↑,反应放出热量
Ⅱ.BaCl2、CaCl2溶液显中性,Na2CO3溶液显碱性
(1)同学们通过认真分析,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得出了脱脂棉能燃烧的原因 。
(2)将燃烧后的残留固体在烧杯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加足量水溶解,无气泡产生,同学们得出结论,残留固体中不含 ;同时有同学认为残留固体中可能含有Na2CO3,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 。
(3)同学们将(2)所得混合液过滤,并设计实验对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4)部分同学认为往滤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若产生气泡,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14.(2022湖南张家界中考)(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看完天宫课堂后,对“泡腾片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成分有了浓厚兴趣。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1)某泡腾片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Na2CO3)和柠檬酸(C6H8O7)。
(2)常温时,柠檬酸为白色晶体,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易溶于水,具有酸的通性,175℃以上时会分解,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
(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猜想与假设]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该气体可能是CO2、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但从安全角度考虑该气体中不可能含有CO和H2。
猜想一:该气体是CO2
猜想二:该气体是 。
猜想三:该气体是CO2和O2
[设计与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判断猜想 正确。
[反思与交流]
(1)实验二中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2)甲同学认为:该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若石蕊溶液变红,也能确定该气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谨,泡腾片中的柠檬酸可能随气流进入紫色石蕊溶液使其变红。可对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稍微加热,若观察到红色溶液变回紫色,才能确定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不是柠檬酸,其理由是 。
15.(2022湖南永州中考)(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Ⅰ.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状固体;
②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
Ⅱ.探究实验过程如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位同学各取Ca(OH)2粉末1g放入试管中,再加入3mL水,振荡后,都可观察到试管内呈现 色悬浊液。
(2)甲同学:将悬浊液的试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通入CO2,观察到溶液变白色浑浊,该白色浑浊是 (填化学式)。
(3)乙同学:①向悬浊液的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振荡、静置后,观察到上层溶液呈红色,下层悬浊物呈粉红色;然后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到上层红色溶液逐渐变为无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再将试管振荡、静置后,观察到试管上层清液又呈现 色,其原因是 。
16.(2022辽宁盘锦中考) 科学探究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近年来,自热食品种类繁多。只需将撕去塑料膜的发热包放入凉水中,就能享用美食,很受年轻人的追捧。实验小组同学买来一份自热食品进行以下探究。
【资料】Ⅰ、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粒。
Ⅱ、铝能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偏铝酸钠溶于水。
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1)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______。
探究二:反应后混合物中部分成分的探究。
根据以上操作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
(4)根据现象①得出:滤液A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______。根据现象②③分析得出:固体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综合分析得出:现象③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______。
(5)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进行反思总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
B.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C.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
D.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
17.(2022湖南株州中考)(12分)张老师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往半瓶矿泉水中加入一片维C泡腾片,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片刻成为一瓶可口的饮料。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问题】该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维C泡腾片是一种保健药品,其主要成分有维生素C(C6H8O6)、碳酸氢钠(NaHCO3)和柠檬酸(C6H8O7),柠檬酸是一种酸。
【提出猜想】甲同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认为该气体可能是CO2、CO、H2、O2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乙同学还从保健药品安全角度考虑,由于CO、H2属于易燃易爆气体,且 (填“CO”或“H2”)有毒,所以不可能含有CO和H2,认为该气体只可能是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丙同学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丁同学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矿泉水瓶内的气体,没有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得出结论】根据丙同学和丁同学的实验,张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后认为:由丙同学的实验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CO2,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同学的实验不能确定该气体中是否含有O2,理由是 。根据有关资料和实验证明,该气体中只含CO2。
【拓展延伸】为了测定某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张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仪器固定装置及止水夹等均已略去)并进行实验。有关实验数据为:维C泡腾片2片(每片维C泡腾片的质量为4.00g),盛有碱石灰(碱石灰是一种干燥剂,可吸收CO2气体和水蒸气)的干燥管a质量增加了0.88g。
(1)碳酸氢钠(NaHCO3)俗称 ,可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NaHCO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中维C泡腾片反应完毕后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 。
(3)根据实验数据,可计算出该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为 。
(4)如果撤去装置中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8. (2022辽宁大连中考)化学小组同学在超市看到一款自热暖足贴,商品标签显示成分有:铁粉、水、活性炭、蛭石、氯化钠。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开展“自制暖足贴”项目研究,部分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蛭石是一种耐高温的超级保温材料,难溶于水,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任务一:自制暖足贴,并将其发热情况与市售暖足贴比较。
【进行实验】分别取2勺铁粉和活性炭,加入无纺布袋中(与市售暖足贴所用无纺布相同),滴加少量氯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制得暖足贴。在相同环境下,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自制与市售暖足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形成图像,如图所示。
(1)通过图像可知自制暖足贴有两点不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同学猜想两种暖足贴发热情况存在差异的原因,除了受暖足贴中各成分的质量及其配比影响外,还可能与_______的特性有关。
任务二:估测市售暖足贴中各成分的质量。
【方案设计】利用市售暖足贴中的全部粉末,设计如下方案。
(1)设计步骤Ⅰ、Ⅱ的目的是________。固体B的成分是_________。
(2)根据上述方案,确定蛭石质量需要的称量数据最少的一组是_________。
【反思交流】小组同学发现只有打开密封包装,暖足贴才会发热,由此推测暖足贴发热还需要_______参加反应,故密封包装还起到了控制反应发生的作用。
19. (2022辽宁营口中考)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__________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一:NaCl、NaOH、Na2CO3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反思拓展】
(5)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0. (2022辽宁铁岭葫芦岛中考)在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图)。如果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纸袋内的白色固体颗粒黏在一起成为块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纸袋内的物质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块状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同学们猜想该固体有CaO、Ca(OH)2中的一种或两种。你认为还可能有_____。
【实验验证】
【反思评价】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Ca(OH)2,样品中不一定含有Ca(OH)2。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
【拓展应用】(1)若证明实验2滤液中Ca(OH)2的存在,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填字母)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A.稀硝酸 B.酚酞溶液 C.碳酸钠溶液
(2)实验室中,易与空气中某些物质反应的药品更要_____保存。
21.(2022山东济宁中考)(4分)某工业废液中主要含有CuCl2、NaCl,为防止废液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课外探究小组经采样分析,尝试利用这种工业废液回收金属铜。实验设计流程见如图:
(1)步骤①选用的试剂是 氢氧化钠 ,采用的操作为 过滤 ;
(2)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CuO+H2O ;
(3)步骤③发生的反应属于 置换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
22.(3分)某未知溶液中含有K+、NH4+、Fe3+、Cl﹣、SO42﹣、NO3﹣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1)经观察,未知溶液呈浅黄色;
(2)取少量未知溶液,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并加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并伴有刺激性气味;
(3)另取少量未知溶液滴加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请分析实验过程,推断:
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 NH4+、Fe3+、Cl﹣ (填符号,下同),可能存在的离子有 K+、NO3﹣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SO42﹣ 。
23.(2022山东济宁中考)(6分)人体呼出气体中主要含有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为验证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某兴趣小组利用下面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
①呼出气体通过装置A可观察到 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目的是 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
②随反应进行,装置中铜网逐渐变为黑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O2△¯2CuO ;
③装置D出现白色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二氧化碳 ;
④E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尾气的主要成分是 氮气、水蒸气 。
24. (2022内蒙古通辽中考)人类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是防治“白色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以聚乳酸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餐具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小组对这种餐具组成元素进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这种餐具的组成元素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1:这种餐具由碳、氢元素组成,猜想2:这种餐具由_____元素组成。
【查阅资料】硫酸铜粉末吸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实验验证】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餐具碎片,按图连接各仅器(夹特装置已略去),开始实验……
【解释与结论】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根据_____的现象,可证明这种餐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3)实验过程中通N2的作用是_______。
(4)测得装置C中餐具碎片的起始质量为0.72g,反应后装置C中硬质玻璃管内无固体残留。装置D增重0.36g,装置E和F一共增重1.32g。经计算确认猜想_______成立。
【评价与改进】小组内有同学指出餐具碎片可能未完全燃烧,产物为CO,CO2,H2O的混合物,从而影响对其组成元素的测定,建议______。
25. (2022山东聊城中考)学习复分解反应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稀盐酸、CaCO3粉末、Na2SO4溶液、BaC12溶液之间的反应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大家一致认为试管①中不发生复分解反应,理由______。
(2)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将试管③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Na2SO4猜想三:______。
【设计实验】
【反思拓展】
I、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既要考虑生成物,又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Ⅱ、依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步骤二中除可用稀硫酸外,还可选用______(填字母序号)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
a.稀盐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碳酸钠溶液
26. (2022山东临沂中考)小明同学在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他认为该溶液可能变质了,于是邀来小琳和小可,对该溶液中溶质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猜想与假设】
小可认为该溶液中溶质是NaOH:
小琳认为该溶液中溶质是Na2CO3:
小明却认为该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显中性:碳酸钡难溶于水。
【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
(1)根据实验①和②可以得出结论: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_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
(2)根据实验③和④。你认为小明同学的猜想_____(填“正确”或“错误”)。
【反思与交流】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
(2)实验室为了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正确的措施是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7. (2022四川广安中考)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词成为热搜。
(1)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如图一所示,他们选用体积大小相等的两个塑料瓶,分别盛满同条件下的空气、二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体积比1:1),并用一个小塑料管连接(在塑料管中间有一滴红墨水),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红墨水滴会___________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
(2)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其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图二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若实验室选用A装置制备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氨气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若用上图二中D装置收集氨气,进气口应是___________。(选填“a”或“b”)
28. (2022四川广安中考)某课外化学兴趣小组到华蓥山石林研学旅行,震惊于溶洞内千姿百态的石笋、钟乳石。回校后查阅教材,知道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洞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其反应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当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
【提出问题】兴趣小组在研究溶洞成因后提出: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也会发生类似的反应吗?
推测反应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会发生反应。
猜想二:___________。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产生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相互不反应。
【实验方案设计】
第一步:制备检测样品。向盛有Na2CO3溶液的烧杯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通过系列的操作制得了固体,并干燥固体待用。
第二步:将第一步制得的固体加热,以检验固体中是否有碳酸氢钠。
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在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___________。
完成上述操作后,将固体样品放入试管并加热。
【证据和推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猜想___________成立。请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实验反思】同学们实验后讨论认为此实验设计不严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或许来自碳酸钠分解。于是补充设计了图二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同学们在大试管里放碳酸钠(直接受热),小试管里放碳酸氢钠(间接受热)。一段时间后,出现___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中编号)的现象,则证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由此推出图一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自于碳酸氢钠的分解。
A.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B.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烧杯A和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
D.烧杯A和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均不变浑浊
【探究结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会发生反应。
29.(2022山东烟台中考)(10分)学习完金属的化学性质,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查阅资料】硝酸铜溶液呈蓝色,硝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硝酸锌溶液呈无色。
【实验一】同学们进行如图一所示的实验,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
(1)试管①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你认为通过上述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能否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强弱 能 (填“能”或“不能”)。
【实验二】在完成实验一的过程中,同学们将试管①②③内反应后的物质都倒入废液缸中(如图二)。小组同学对废液缸中混合物的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待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
(3)小明将铁丝放入浅绿色滤液中,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判断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4)探究滤渣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渣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的猜想:银、铜、铁、锌
你的猜想:猜想Ⅰ ;
猜想Ⅱ:银、铜、铁
【分析思考】同学们认为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结合上述的实验现象分析,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的原因
是 。
【进行实验】实验证明猜想Ⅱ正确,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反思交流】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
30.(2022山东枣庄中考)(10分)其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对碳酸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 。
(2)装置B中的现象是 。
(3)装置C若用于检验生成的气体,其中试剂为 (写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碳酸钙分解
碳酸钙在电炉中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对剩余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全部是碳酸钙
猜想二:是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结论】正确的猜想是 。
【交流与反思】小芳同学认为,步骤二中还可滴加其他试剂用来替代氯化铜溶液,该试剂可以是
(写一种即可);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 。
【拓展与分析】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衡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和,记录所消耗盐酸的体积(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数越大,“活性度”越高。
测得煅烧产物(CaO)的活性度,数据见如表。
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一般为1100℃~1200℃的证据是 。
31.(2022四川自贡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按图Ⅰ所示方案进行实验。A中缓慢产生气泡,B、C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且C中有白色不溶物产生。
(1)图Ⅰ实验中取用镁条的仪器是 ______(填“药匙”或“镊子”)。
(2)同学们经过讨论获知:水能解离出少量H+、OH−,且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同学们接着对C中产生的白色不溶物的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C中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Mg(OH)2和MgCO3均为白色不溶物。
②Mg(OH)2和MgCO3均可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
③Mg(OH)2和MgCO3加热均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④Mg(HCO3)2可溶于水,且不稳定,易分解为MgCO3、H2O、CO2。
⑤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提出猜想】
(3)猜想一:白色不溶物是纯净的Mg(OH)2。
猜想二:白色不溶物是纯净的 ______。
猜想三:白色不溶物是Mg(OH)2、MgCO3的混合物。
【实验验证】
(4)取该白色不溶物加足量的稀盐酸,发现不溶物全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则猜想 ______不成立。再取干燥的该白色不溶物加热分解,并将所产生的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发现无水硫酸铜变蓝,由这两个小实验得出猜想 ______成立。
【拓展探究】
(5)如图Ⅱ,称取干燥的该白色不溶物70.4克于热分解装置中,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使分解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装置D、E,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被装置D、E吸收,实验后测得装置D增重3.6克,装置E增重30.8克,若该白色不溶物的组成用xMg(OH)2⋅yMgCO3表示,则x:y=______。
(6)装置F的作用是 ______。
32.(2022四川内江中考)同学们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常见的基本粒子,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粒子体积大小有没有差异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鸡蛋膜有极其微小的孔隙。
【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向5个鸡蛋壳内分别加入下表中物质,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鸡蛋壳,再向小烧杯中分别加入下表中的物质进行实验。
【实验分析】
(1)实验①小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实验③小烧杯中产生红褐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通过实验①②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实验结论】
综上实验探究可知: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体积_______。
【反思交流】
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④⑤不能比较分子体积大小差异,还应增加下列对比实验进行完善:将实验④鸡蛋壳内和小烧杯中物质互换,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小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拓展延伸】
科学家设计制造出孔径大小不同的“小筛子”,让体积大小不同的粒子通过,从而分离提纯物质。如天然水的净化、海水淡化。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59.5
65.0
74.5
100
116
预测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浸出液中
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
不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
含氢氧化钙
浸出液中
含有氢氧化钙
实验序号
水样的体积/mL
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mL
静置时间/min
浊度去除率/%
①
200
0
20
12.48
②
200
02
20
76.54
③
200
0.3
20
84.60
④
200
0.4
5
64.45
⑤
200
0.4
10
70.85
⑥
200
0.4
15
81.04
⑦
200
0.4
20
86.02
⑧
200
0.5
20
88.15
⑨
200
0.6
20
8649
阴离子
阳离子
Na+
溶
溶
Ca2+
微溶
不溶
Mg2+
溶
微溶
Fe2+
溶
不溶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5 g“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
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
猜想1不正确
②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加入试剂X
无明显现象
猜想2不正确
③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滴2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猜想3正确,而猜想4不正确
④取③变红的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
______
滤渣质量
活塞关闭时整个装置总质量(仪器+药品)
打开瓶塞和活塞反应完成后整个装置总质量(仪器+药品)
8.00 g
442.64g
442.20g
操作
现象
结论
检查气密性后,向A中加入热水,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B、C,向D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观察到B中_________,D中木条复燃。
猜想1正确。
操作
现象
结论
步骤1:取少量溶液E,滴加__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溶液中一定有 Na2CO3,猜想2不正确。
步骤2:另取少量溶液E,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向上层清液中加入______。
无明显现象
溶液中无NaOH,猜想3不正确,猜想1正确。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称取m克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猜想二正确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
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滤液中溶质为Na2CO3
ii
将i所得混合液,静置,往上层清液中滴加2~3滴酚酞溶液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二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①__________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试管外壁___,
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
样品中一定含有CaO
实验2
将实验1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____气体。
滤液变浑浊
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
实验3
取少量实验2中的滤渣,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______
样品中含有你猜想的物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BaC12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__不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三成立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小可取适量该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②
小琳取适量该溶液,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③
小明取适量该溶液,滴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④
小明取适量实验③所得的上层清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滤渣样品, 。
。
猜想Ⅱ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步骤一:取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静置
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步骤二: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
有
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步骤三:取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
煅烧温度
活性度
煅烧时间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2 min
790
836
868
808
454
412
16 min
793
856
871
845
556
530
20 min
795
863
873
864
617
623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鸡蛋壳内加入的物质
NaCl溶液
Na2CO3溶液
NaOH溶液
淀粉溶液
鸡蛋清
小烧杯中加入物质
AgNO3溶液
CaCl2溶液
FeCl3溶液
碘水
浓硝酸
小烧杯中的现象
白色沉淀
______
红褐色沉淀
无现象
无现象
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3期)
专题18 科学探究题
1. (2022江苏南通中考)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稀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能否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他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同学们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钡溶液,然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观察到______,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他们继续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由此可知,溶液M中除了含有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反应最终所得溶液N的溶质成分是什么(不考虑酚酞)?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NaCl、BaCl2
乙同学猜想:NaCl
丙同学猜想:NaCl、Na2CO3
【分析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______同学的猜想。甲同学猜想溶液N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活动与探究】同学们取少量溶液N,向其中滴加______,观察到______,即可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总结与提升】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______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答案】 ①.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②. BaCl2 ③. 丙 ④. ⑤. 碳酸钠溶液 ⑥. 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⑦. 实验现象
【解析】
氢氧化钡稀释溶液始终为碱性,不能使酚酞变红。而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或酸过量,溶液变为中性或酸性可使酚酞变为无色。所以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继续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说明溶液M中没有盐酸,因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溶液M中没有氢氧化钡,因为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酚酞遇到碱性溶液变红,所以溶液M中只有生成的氯化钡化学式BaCl2。
分析与交流:
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丙同学猜想。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说明没有碳酸钠,因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酚酞遇到碱性溶液变红。
甲同学猜想溶液N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活动与探究:
乙同学的猜想正确,说明没有氯化钡,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取少量溶液N,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总结与提升:
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实验现象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2. (2022江苏南通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是否还含有氧气产生质疑,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探究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作出猜想】猜想①:有氧气剩余;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1)激光笔的作用是________。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
【实验结论】(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猜想__________正确。
(4)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________(填“能”或“不能”)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_____。
【拓展延伸】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5)在图2中_______(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________段(用图2中字母表示)。
【反思与评价】(6)兴趣小组分析对比曲线BC段和DE段,得出了“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不一样”的结论。同学们由此联想到课本上的一个实验: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
【答案】 ① 点燃白磷或红磷 ②. 五氧化二磷+水→磷酸 ③. ① ④. 不能 ⑤. 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⑥. C ⑦. DE ⑧. 铁
【解析】
(1)激光笔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即点燃白磷或红磷。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五氧化二磷+水→磷酸;
(3)白磷燃烧,说明红磷燃烧后氧气有剩余,即猜想①正确。
(4)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不能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因为当氧气浓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支持燃烧,即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5)在图2中C点时红磷燃烧熄灭;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DE段,因为此段氧气浓度急剧减少。
(6)铁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说明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不一样。
3.(2022河北中考)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对家用除湿盒(如图30所示)进行了如下探究。
【知识应用】除湿盒内活性炭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利用了其 性。
【提出问题】白色颗粒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I:氧化钙;猜想II:氢氧化钠;猜想III:氯化钙。
猜想依据: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在空气中容易 水分。
【交流讨论】从安全性考虑,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 ,所以否定了猜想II。
【进行实验】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图31所示的实验。
【解释与结论】小组同学依据实验得出结论:白色颗粒是氯化钙。
(1)步骤②的现象是 。
(2)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拓展交流】同学们查阅到氯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1)集水区内“气温越低固体越多”的原因是 。
(2)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除湿盒使用后,对集水区内物质的处理建议是 。
【答案】吸附 吸收 腐蚀性 溶液不变色
CaCl2+Na2CO3==CaCO3↓+2NaCl
温度越低,氯化钙溶解度越小,降温时固体易析出
回收净化后重复利用
【解析】
活性炭除异味是利用其具有吸附性。
由题意可知,除湿盒中的白色颗粒是用于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
用途,所以猜想白色颗粒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但物质的性质不是决定用途的唯一因素,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不适合家用。
氧化钙会和水反应产生碱性的氢氧化钙,而氯化钙溶液显中性,所以步骤②的现象
应为紫色石蕊溶液不变色,步骤③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根据表中可知,氯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气温越低固体越多”的原
因是温度越低,氯化钙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固体。
为避免污染和节约原料,除湿盒使用后,集水区内物质可以回收净化后重复利用。
4. (2022湖南荆州中考)“天宫课堂”上航天员做的泡腾片实验,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泡腾片中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化学兴趣小组决定对它们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探究1】用pH试纸测得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9,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
【实验结论1】两者均显碱性,且溶液碱性较强的是 _____。
实验二:探究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2】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并充分搅拌,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观察到ab段无气泡产生,从b点开始产生气泡。经测定b点溶质只有碳酸氢钠和氯化钠,c点pH为7。
【实验结论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分两步发生的,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
实验三: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②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验证】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热,如图2所示。
【交流反思】试管A管口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_____,试管B中出现 _____现象,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结论3】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
【拓展应用】溶洞内钟乳石的形成原理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相似﹣﹣溶有碳酸氢钙[Ca(HCO3)2]的地下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碳酸氢钙会分解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请写出碳酸氢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答案】 ①. 碳酸钠溶液 ②. ③. 氯化钠或 ④. 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⑤.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⑥.
【解析】
【实验结论1】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9,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碳酸氢钠溶液pH值小于碳酸钠溶液,则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更强,故填:碳酸钠溶液;
【实验结论2】根据题意,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分两步发生的,ab段加入盐酸后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然后碳酸氢钠再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c点时显中性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故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故填:氯化钠或;;
实验三:【交流反思】根据题意,该反应由水生成,实验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故填: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试管B中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拓展应用】根据题意可知,碳酸氢钙分解类似于碳酸氢钠分解,则溶有碳酸氢钙的地下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会分解出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5.(2022山东威海中考)(12分)探究与实践——制作松花蛋
松花蛋也叫皮蛋,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小明看到妈妈用皮蛋粉制作皮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以“皮蛋制作”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配制皮蛋粉
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明将“石灰”、纯碱和食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皮蛋粉。
【提出问题】配料中所用“石灰”是生石灰还是熟石灰?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生石灰、熟石灰与水混合后均能放出热量,但放出的热量不同。
【实验探究】常温下,将“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加入水中,测量固体加入前后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是 。
【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比对,可知配料中的“石灰”为生石灰。
(2)浸鲜蛋
向配制的皮蛋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称为浸出液,将新鲜鸭蛋放入其中浸泡即可。
①向皮蛋粉中加水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妈妈告诉小明,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戴上胶皮手套。分析上述过程,小明认为浸出液中一定含有会腐蚀皮肤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③浸出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如表(不考虑生石灰中杂质的影响)
④综合分析,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 。
(3)品皮蛋
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该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此反应实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再列举一例 。
【答案】(1)【实验探究】加入固体的形状、质量和水的量。
(2)①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
②NaOH。
③取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滴加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取浸出液加入试管,加入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④NaOH、Ca(OH)2、NaCl。
(3)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利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实验探究】为了确保变量只是物质种类,则加入物质的形状、质量和水的量都需要相同;
故答案为:加入固体的形状、质量和水的量。
(2)①皮蛋粉饱和生石灰、纯碱和食盐,生石灰为氧化钙俗称,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食盐主要为氯化钠,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答案为: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
②根据发生的反应,可以看出反应后一定存在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钠,其具有腐蚀性;
故答案为:NaOH。
③不含有碳酸钠,则加入足量稀盐酸,不会生成二氧化碳,因此看不到气泡,所以此时取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滴加足量稀盐酸,然后看不到气泡产生,证明不含有碳酸钠;含有氢氧化钙,则加入碳酸钠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氢氧化钙;
故答案为:取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滴加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取浸出液加入试管,加入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④氢氧化钠一定存在,氯化钠不参与反应,也存在,而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还有氢氧化钙;
故答案为:NaOH、Ca(OH)2、NaCl。
(3)碱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实质是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生活中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也是利用酸碱中和反应,也还有其他其应用,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利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答案合理即可)。
6.(2022贵州贵阳中考)(11分)某探究小组同学对物质的组成进行探究。
探究一:探究甲烷的组成
(1)设计并实验:点燃甲烷,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可观察到烧杯壁上的现象为
。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结论:甲烷含有氢、碳元素。
(2)提出问题:甲烷组成中是否含氧元素?
设计并实验:设计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通一段时间N2,点燃酒精灯,通入甲烷燃烧后的产物(不含甲烷和氧气),反应结束后,再通入一段时间N2。(已知:甲烷质量为a克)
结论:甲烷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①B装置的作用是 。
②得到此结论,需要收集的实验证据有 。
探究二: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及物质的成分
【实验一】
(3)向稀盐酸、稀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向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二】
(5)向镁条中加入稀硫酸,有气体产生,固体全部溶解,取反应后的溶液分别置于A、B烧杯中。
①向A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由实验可得溶质的成分为
。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向B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不断搅拌。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是 。
【实验三】
(6)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MgO、Mg(OH)2、Mg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取n克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粉末完全溶解,继续向烧杯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将生成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得固体质量为n克,可以推测白色粉末可能的成分组成情况有
。
(7)由以上实验可知,酸的化学性质有 。
【答案】(1)出现水雾;Ca(OH)2+CO2═CaCO3↓+H2O;
(2)①将甲烷可能不完全燃烧生成的CO转化为CO2;
②装置A实验前后增加的质量、装置C实验前后增加的质量、装置D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3)紫色石蕊溶液均变为红色;
(4)CuO+H2SO4=CuSO4+H2O;
(5)①2NaOH+MgSO4=Na2SO4+Mg(OH)2↓;
②pH值逐渐变大,接近于7,但小于7;
(6)Mg(OH)2;MgO、MgSO4:MgO、Mg(OH)2、MgSO4;
(7)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酸与碱反应:酸与某些盐反应。
【解析】(1)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点燃甲烷,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可观察到烧杯壁上的现象为出现水雾;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2)①甲烷不完全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在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B装置的作用是将甲烷可能不完全燃烧生成的CO转化为CO2;
②要验证甲烷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种类不变,故甲烷中氢元素质量与水中氢元素质量相等,碳元素质量与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相等,碳元素质量+氢元素质量=甲烷质量,可说明装置A甲烷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故需要称量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质量,A中浓硫酸有吸水性,增加质量为生成水的质量,C装置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增加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D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被装置C完全吸收,故得到此结论,需要收集的实验证据有实验前后增加的质量、装置C实验前后增加的质量、装置D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3)稀盐酸、稀硫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4)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5)①由实验结论溶质的成分为MgSO4和H2SO4,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硫酸先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与硫酸镁反应,故ab段发生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SO4=Na2SO4+Mg(OH)2↓;
②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根据反应实质,氢离子数目不变,硫酸镁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镁和硫酸钡沉淀,氯化镁溶液、氯化钡溶液呈中性,盐酸呈酸性,故向B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不断搅拌,溶液质量增加,酸性减弱。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是pH值逐渐变大,接近于7,但小于7;
(6)氢氧化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镁元素质量守恒,故如果固体只有氢氧化镁,则生成氢氧化镁质量与原固体中氢氧化镁质量相等;如果固体只有氧化镁,氧化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生成氢氧化镁质量大于氧化镁质量,故不可能只有氧化镁,如果固体只有硫酸镁,生成氢氧化镁质量小于硫酸镁质量,故不可能只有硫酸镁,故白色粉末可能的成分组成情况有Mg(OH)2;MgO、MgSO4:MgO、Mg(OH)2、MgSO4;
(7)由以上实验可知,酸的化学性质有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酸与碱反应:酸与某些盐反应。
7. (2022北京中考)絮凝剂常用于水的净化,实验小组探究用絮凝剂净水时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
【查阅资料】絮凝剂溶于水后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物并发生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硫酸铁是一种常见的絮凝剂。
【进行实验】
Ⅰ.配制水样和絮凝剂溶液
配制水样:向10L水中加入25g高岭土,搅拌、静置,取上层液作为水样。
配制絮凝剂溶液:用100mL水和5g硫酸铁进行配制。
Ⅱ.探究影响水样净化效果的因素
取水样,向其中加入絮凝剂溶液,搅拌,测定静置不同时间水样的浊度,并计算浊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越高代表净化效果越好)。实验记录如下:
【解释与结论】
(1)配制絮凝剂溶液的操作如下图所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B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②中浊度去除率比①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依据④~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4)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5)依据实验数据,不能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的结论,其证据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CDAB ②. 加快溶解速度
(2)加入了絮凝剂 (3)静置时间越长,浊度去除率越高
(4)①②③或⑦⑧⑨
(5)⑧⑨实验对比得出,两组实验中水样的质量与静置时间都相同,⑧中絮凝剂加入体积较少,浊度去除率较高
【解析】
(1)配制絮凝剂溶液的操作为:计算出需要溶质的质量及溶剂的体积,先用天平称量出需要的絮凝剂的质量,将絮凝剂倒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需要水的体积,将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待全部溶解后溶液配制成功;故操作顺序为CDAB;玻璃棒搅拌的目的为加快溶解速度;
(2)②中加入了絮凝剂,①中没有絮凝剂,则②中浊度去除率比①高;
(3)实验④~⑦中等质量的水样中加入的絮凝剂体积也相同,根据表格数据得出静置时间越长,浊度去除率越高;
(4)观察表格数据得出实验①②③或者实验⑦⑧⑨中水样的体积相等,静置时间相等,加入絮凝剂的体积不一样,则实验①②③或者实验⑦⑧⑨可以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
(5)观察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实验⑧与⑨可知,实验⑧中浊度去除率较高,但絮凝剂加入的体积较少,则不能得出结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
8. (2022广西桂林中考)利用工业废液(主要含NaHS以及少量Na2S和Mg、Ca、Fe的化合物)制备重要化工原料硫酸钠的流程图如下。
已知:Ⅰ、粗品硫酸钠含少量H2SO4、MgSO4、CaSO4、FeSO4等杂质。
Ⅱ、在溶液里,微溶物发生复分解反应可转化为不溶物。
Ⅲ、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见表。
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室温)
(1)操作①名称是______。
(2)“反应器1、2”内均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3)泥渣的成分有MgCO3、______等。
(4)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和______。
(5)“反应器1”中NaHS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H2S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1)蒸发结晶
(2)搅拌 (3)CaCO3、FeCO3 或碳酸钙、碳酸亚铁
(4) ①. H2O或水 ②. H2SO4 或硫酸
(5)2NaHS+H2SO4=2H2S↑+ Na2SO4
【解析】
(1)由图可知,操作①将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进行了分离,则该操作的名称是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
(2)“反应器1、2”内均需要进行的操作是搅拌,能够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的速率,故填搅拌。
(3)废液中的镁、钙、铁在反应器1中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硫酸钙和硫酸亚铁,在反应器中,硫酸镁、硫酸钙和硫酸亚铁分别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镁沉淀、碳酸钙沉淀和碳酸亚铁沉淀,则过滤后的滤渣是碳酸镁、碳酸钙和碳酸亚铁,故填CaCO3、FeCO3 或碳酸钙、碳酸亚铁。
(4)由图可知,反应中既有水和硫酸参加反应,又有水和硫酸生成,所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水和硫酸,故填H2O或水和H2SO4 或硫酸。
(5)由图可知,“反应器1”中硫氢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化氢和硫酸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NaHS+H2SO4=2H2S↑+ Na2SO4。
9. (2022广西桂林中考)实验室里有一瓶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碱石灰成分和性质”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查阅资料认识碱石灰
Ⅰ、制碱石灰的流程:
Ⅱ、Ca(OH)2的分解溫度是580℃;NaOH受热不分解。
(1)煅烧石灰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上述制得的碱石灰主要含有NaOH、______和少量水。
任务二:探究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
【作出猜想】样品中的成分可能有下列几种:
猜想1:Ca(OH)2、NaOH
猜想2:CaCO3、Ca(OH)2、NaOH
猜想3:CaCO3、NaOH、Na2CO3
猜想4:CaCO3、Na2CO3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反思评价】
(3)实验①方案不严密,理由是______。
(4)试剂X可选用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氯化铁溶液 B.稀盐酸 C.碳酸钠溶液
任务三:测定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小组同学另取 “碱石灰”样品10.00g,加入100.00g水,充分搅拌、过滤后,按如图进行实验。
实验记录如下表。
【结论与评价】
(5)根据数据可计算原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其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6)该小组同学按上述实验规范操作,测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偏小,原因是______。
【答案】 ①. CaCO3CaO+CO2↑ ②. Ca(OH)2或氢氧化钙 ③.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答全才给分) ④. Ca(OH)2微溶于水,白色固体可能是Ca(OH)2 ⑤. C ⑥. 9.4% ⑦. 装置中有CO2残留(或浓硫酸吸收了空气中的水)
【解析】
任务一:
(1)煅烧石灰石,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方程式为:;
(2)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上述制得的碱石灰主要含有NaOH、氢氧化钙和少量水;
任务二:
实验探究: 由结论猜想3正确,而猜想4不正确,即为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步骤③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滴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步骤④取③变红的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钡不反应,溶液仍然显碱性,故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即可证明猜想3正确,而猜想4不正确;
反思与评价:
(3)实验①取5 g“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说明猜想1不正确,该方案不严密,因为Ca(OH)2微溶于水,白色固体可能是Ca(OH)2;
(4)由结论猜想2不正确,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钙,含有碳酸钠,②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加入试剂X,无明显现象,则
A、若X为氯化铁溶液,氯化铁中的铁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实验现象不是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B、若X为稀盐酸溶液,稀盐酸溶液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不是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C、若X为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实验现象是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氢氧化钙,符合题意。故选C;
任务三:
结论与评价:
(5)由 上述实验可得出猜想3正确,即“碱石灰”中有 CaCO3、NaOH、Na2CO3,故取 “碱石灰”样品10.00g,加入100.00g水,充分搅拌、过滤后,由于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能溶于水,则滤渣即为碳酸钙的质量,,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整个装置的总质量减少的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2.64g-442.20g=0.44g,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1.06g,则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0g-8g-1.06g=0.94g,
故原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
(6)该小组同学按上述实验规范操作,测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偏小,即为计算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可能是因为浓硫酸吸收了空气中的水,使得反应完成后整个装置总质量偏大,则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偏小,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若装置中有CO2残留,也会使反应完成后整个装置总质量偏大,则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偏小,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
10. (2022广西梧州中考)茶垢是茶中的有机物经过系列变化形成的,不易清洗。使用茶垢清洁剂可以轻松将茶垢除去。梧州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茶垢清洁剂的除垢原理、使用方法等进行了系列探究。
小吴按照说明书将适量茶垢清洁剂放入有茶垢的杯子中,加入热水浸没茶垢,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冲洗茶杯,茶杯光亮如新。
【提出问题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Na2CO4)。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对该气体的成分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1:只有O2;猜想2:__________;猜想3:既有O2又有CO2。
【实验验证】小吴按图装置对猜想进行如下验证:
【拓展实验】小周改用冷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锥形瓶中有持续的小气泡缓慢放出,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该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老师提示,茶垢清洁剂是利用过碳酸钠与水反应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使茶垢分解、剥离、脱落。所以,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加入_________的水, 效果更好。
【提出问题2】过碳酸钠与热水反应后所得溶液E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查阅资料后,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1:只有Na2CO3;
猜想2:只有NaOH;
猜想3:既有Na2CO3又有NaOH。
【实验验证】小施从下列试剂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探究:稀盐酸、饱和Ca(OH)2溶液、CaCl2溶液、酚酞溶液、Ba(OH)2溶液。
【交流与讨论】步骤2中选用CaCl2而不用Ca(OH)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总结提升】
(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茶垢清洁剂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
(2)过氧化钠(Na2O2)常用作供氧剂,其与水反应的历程与过碳酸钠类似,即先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一种碱,之后过氧化氢迅速分解。请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只有CO2 ②. 无明显现象 ③. 温度低时反应缓慢,氧气浓度过低 ④. 温度较高 ⑤. 稀盐酸 ⑥. 酚酞溶液 ⑦. 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NaOH,干扰后续NaOH的检验 ⑧. 密封或防潮或避免高温 ⑨.
【解析】
【提出假设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碳酸钠(Na2CO4)与热水反应,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该气体可能氧气,该气体可能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故猜想二:只有二氧化碳;
【实验验证】
为验证猜想一成立,该气体是氧气,检查气密性后,向A中加入热水,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B、C,向D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则B、C装置中均为无明显现象,而装置D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拓展实验】
改用冷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锥形瓶中有持续的小气泡缓慢放出,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该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温度低时反应缓慢,氧气浓度过低;
【交流与讨论】
根据分析可知,茶垢清洁剂在热水中,氧化性效果更好,即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加入温度较高的水,效果更好;
【实验验证】
步骤1: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实验现象为产生气泡,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无明显现象,根据无明显现象,该物质中不含有碳酸钠;
步骤2:另取少量溶液E,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于滴加氯化钙溶液过量,则完全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不变红;
【交流与讨论】
步骤2中选用CaCl2而不用Ca(OH)2的原因是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NaOH,干扰后续NaOH的检验;
【总结提升】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过碳酸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保存茶垢清洁剂应注意密封、防潮、避免高温;
(2)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
11.(2022湖南邵阳中考)(8分)化学药品在实验室中者保存不当,可能会发生变质,某学校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药品的成分,进行了下列有关实验。
【猜想与假设】
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有下面3种可能情况:
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三:只有碳酸钠
【实验探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是猜想二还是猜想三成立,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个定量实验方案。
实验如下:将反应后的物质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g(忽略操作过程中物质的损失)。若猜想二成立,则n的取值范围是 0<n<m 。
【反思与交流】
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其主要原因是 2NaOH+CO2=Na2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
【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分析;
【实验探究】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设mg固体全部是碳酸钠,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生成沉淀与m关系,结合题干信息分析;
【反思交流】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析】【猜想与假设】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可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变质,故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没有变质;猜想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部分变质;猜想三:只有碳酸钠,全部变质;
【实验探究】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猜想一不成立,说明有碳酸钠,故称取m 克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设mg固体全部是碳酸钠
BaCl2+Na2CO3═BaCO3↓+2NaCl
106 197
m n
n=
猜想二成立,则mg固体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质量和,则生成沉淀质量小于,大于0,即0<n<m;
【反思交流】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探究】有白色沉淀产生;0<n<m;
【反思交流】2NaOH+CO2=Na2CO3+H2O。
12. (2022贵州铜仁中考)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金属的发现和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部分金属的发现历程如下图所示,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分析,金属的发现历程与金属的______有关。
(2)铝被广泛地应用,除了因为改进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降低,以及铝的密度小外,还由于铝的______性能好。
(3)某兴趣小组为探究Fe、Cu、R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 Fe、Cu、R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Fe>Cu>R 猜想二:Fe>R>Cu 猜想三:______
【进行实验】
【拓展与应用】为了回收利用金属,同学们将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容器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渣中的金属单质为______。
【答案】 ①. 活动性 ②. 抗腐蚀 ③. R>Fe>Cu ④. 将打磨好的R丝分别插入盛有硫酸铜、硫酸亚铁溶液的A、B两支试管中(合理即可) ⑤. A试管中R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B试管中R丝表面无明显现象(合理即可) ⑥. Al、Fe、R、Cu
【解析】
(1)分析图像,金属的活动性:Al>Fe>Cu,金属的发现历程:铜最早、然后是铁、最后是铝,则金属的发现历程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
(2)铝能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具有抗腐蚀的作用,故填抗腐蚀;
(3)猜想与假设:
已经知道金属的活动性Fe>Cu;则R的活动性可以是三种金属中最弱,即猜想一;R的活动性可以在铁和铜之间,即猜想二;R的活动性可以是三种金属中最强,即猜想三:R>Fe>Cu;
进行实验:比较活泼的金属能够把不活泼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为实验结论:金属活动性Fe>R>Cu ;则可以设计中间的金属放入两端金属的盐溶液中,R与亚铁盐不反应,得出结论活动性Fe>R;R能将铜从铜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结论:金属活动性:R>Cu;则实验得以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Fe>R>Cu ;则设计实验如下:(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实验操作:将打磨好的R丝(实验前打磨金属除去表面的杂质)分别插入盛有硫酸铜、硫酸亚铁溶液的A、B两支试管中(合理即可)
实验现象:A试管中R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B试管中R丝表面无明显现象(与设计的实验操作对应,合理即可)
拓展与应用:金属的活动性:Al>Fe>R>Cu;上述实验中没有反应的亚铁盐,在放入铝后,铁被置换出来;R能将铜从铜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产生单质铜和R的盐溶液,放入铝,铝将R置换出来;则得到的金属单质是Fe、R、Cu和过量的铝。
13.(2022湖南娄底中考)(12分)节日晚会上,小英同学表演魔术“滴水生火”,向包裹着过氧化钠(Na2O2)的脱脂棉上滴几滴水,脱脂棉着火燃烧,魔术表演成功。同学们很感兴趣,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协助完成以下问题。
[查阅资料]
Ⅰ.2Na2O2+2H2O═4NaOH+O2↑,反应放出热量
Ⅱ.BaCl2、CaCl2溶液显中性,Na2CO3溶液显碱性
(1)同学们通过认真分析,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得出了脱脂棉能燃烧的原因 。
(2)将燃烧后的残留固体在烧杯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加足量水溶解,无气泡产生,同学们得出结论,残留固体中不含 ;同时有同学认为残留固体中可能含有Na2CO3,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 。
(3)同学们将(2)所得混合液过滤,并设计实验对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4)部分同学认为往滤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若产生气泡,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答案】(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氧气,且发出热量,使脱脂棉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
(2)Na2O2;CO2+2NaOH=Na2CO3+H2O;
(3)氯化钙或氯化钡;不变红;
(4)不正确,因为滤液中若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足量的也能产生气泡。
【解析】(1)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脱脂棉燃烧是因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氧气,且发出热量,使脱脂棉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所以脱脂棉燃烧;故答案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氧气,且发出热量,使脱脂棉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
(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OH+O2↑,因此将燃烧后的残留固体在烧杯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加足量水溶解,无气泡产生,同学们得出结论,残留固体中不含Na2O2;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同时有同学认为残留固体中可能含有Na2CO3,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故答案为:Na2O2;CO2+2NaOH=Na2CO3+H2O;
(3)根据实验的结论,滤液中溶质为Na2CO3,碳酸钠与氯化钙或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因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会观察到白色沉淀;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因此将i所得混合液,静置,往上层清液中滴加2~3滴酚酞溶液,溶液不变红;故答案为:氯化钙或氯化钡;不变红;
(4)滤液中若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足量的也能产生气泡,故部分同学认为往滤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若产生气泡,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不正确;故答案为:不正确,因为滤液中若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足量的也能产生气泡。
14.(2022湖南张家界中考)(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看完天宫课堂后,对“泡腾片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成分有了浓厚兴趣。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1)某泡腾片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Na2CO3)和柠檬酸(C6H8O7)。
(2)常温时,柠檬酸为白色晶体,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易溶于水,具有酸的通性,175℃以上时会分解,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
(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猜想与假设]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该气体可能是CO2、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但从安全角度考虑该气体中不可能含有CO和H2。
猜想一:该气体是CO2
猜想二:该气体是 。
猜想三:该气体是CO2和O2
[设计与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判断猜想 正确。
[反思与交流]
(1)实验二中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2)甲同学认为:该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若石蕊溶液变红,也能确定该气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谨,泡腾片中的柠檬酸可能随气流进入紫色石蕊溶液使其变红。可对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稍微加热,若观察到红色溶液变回紫色,才能确定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不是柠檬酸,其理由是 。
【答案】[猜想与假设]O2。
[设计与实验]一。
[反思与交流](1)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2)碳酸加热易分解,柠檬酸需要加热到175℃以上才会分解,所以稍加热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是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溶液不再显酸性,证明气体为二氧化碳。
【解析】[猜想与假设]根据题目信息,气体从二氧化碳、氧气中选择,所以要么为其中一种气体,要么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O2。
[设计与实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二氧化碳,混合物气体通过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后,木条不复燃,说明不含有氧气,因此气体为二氧化碳,猜想一成立;
故答案为:一。
[反思与交流](1)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利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2)碳酸加热易分解,而柠檬酸加热到175℃才会分解,因此稍微加热发生变色现象,说明是碳酸存在,加热分解后不再显酸性,变为紫色,排除柠檬酸的存在;
故答案为:碳酸加热易分解,柠檬酸需要加热到175℃以上才会分解,所以稍加热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是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溶液不再显酸性,证明气体为二氧化碳。
15.(2022湖南永州中考)(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Ⅰ.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状固体;
②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
Ⅱ.探究实验过程如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位同学各取Ca(OH)2粉末1g放入试管中,再加入3mL水,振荡后,都可观察到试管内呈现 色悬浊液。
(2)甲同学:将悬浊液的试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通入CO2,观察到溶液变白色浑浊,该白色浑浊是 (填化学式)。
(3)乙同学:①向悬浊液的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振荡、静置后,观察到上层溶液呈红色,下层悬浊物呈粉红色;然后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到上层红色溶液逐渐变为无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再将试管振荡、静置后,观察到试管上层清液又呈现 色,其原因是 。
【答案】
(1)白;
(2)CaCO3;
(3)①Ca(OH)2+2HCl=CaCl2+2H2O;②红;冷却温度降低,Ca(OH)2溶解度增大,溶液呈碱性。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取Ca(OH)2粉末1g放入试管中,再加入3mL水,振荡后,有氢氧化钙没有溶解,故可观察到试管内呈现白色悬浊液。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观察到溶液变白色浑浊,该白色浑浊是CaCO3;
(3)①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②再将试管振荡、静置后,观察到试管上层清液又呈现红色,因为冷却温度降低,Ca(OH)2溶解度增大,溶液呈碱性。
16.(2022辽宁盘锦中考) 科学探究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近年来,自热食品种类繁多。只需将撕去塑料膜的发热包放入凉水中,就能享用美食,很受年轻人的追捧。实验小组同学买来一份自热食品进行以下探究。
【资料】Ⅰ、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粒。
Ⅱ、铝能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偏铝酸钠溶于水。
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1)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______。
探究二:反应后混合物中部分成分的探究。
根据以上操作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
(4)根据现象①得出:滤液A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______。根据现象②③分析得出:固体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综合分析得出:现象③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______。
(5)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进行反思总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
B.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C.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
D.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
【答案】 ①. 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体产生 ②. ③. 铝粒、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在空气中遇明火燃烧,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④. 过滤 ⑤. 碳酸钠或Na2CO3 ⑥. 氢氧化钙、碳酸钙 ⑦.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 ⑧. BCD
【解析】
由【资料】可知:发热包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如下:
(放热)
(产生白色沉淀)
(有气体产生)
(1)由分析可知: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体产生,固体迅速膨胀;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 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体产生;;
(2)由分析可知: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铝粒、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在空气中遇明火燃烧,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故填:铝粒、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在空气中遇明火燃烧,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3)操作Ⅰ后得到固体和滤液,实现了固液分离,为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4)由分析可知:滤液A中可能含有的溶质为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偏铝酸钠,根据现象①无气泡产生,其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知滤液A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碳酸钠,故填:碳酸钠(Na2CO3);
固体B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可能含氢氧化钙,铝粉,由现象②可知固体B一定含有氢氧化钙,根据现象③可知固体B可能含有铝粉,所以固体B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氢氧化钙、可能含有铝粉,故填:碳酸钙、氢氧化钙;
综合分析得出:现象③中产生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故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
(5)A、发热包用于自加热食品,所以发热材料不能有强烈腐蚀性和毒性,说法错误;
B、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与水反应,所以应密封防潮保存,说法正确;
C、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避免水与发热包成分反应,造成危险,说法正确;
D、使用过程中,发生反应会生成可燃性气体氢气,有限空间内遇明火易发生爆炸,所以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说法正确。
故选BCD。
17.(2022湖南株州中考)(12分)张老师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往半瓶矿泉水中加入一片维C泡腾片,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片刻成为一瓶可口的饮料。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问题】该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维C泡腾片是一种保健药品,其主要成分有维生素C(C6H8O6)、碳酸氢钠(NaHCO3)和柠檬酸(C6H8O7),柠檬酸是一种酸。
【提出猜想】甲同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认为该气体可能是CO2、CO、H2、O2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乙同学还从保健药品安全角度考虑,由于CO、H2属于易燃易爆气体,且 (填“CO”或“H2”)有毒,所以不可能含有CO和H2,认为该气体只可能是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丙同学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丁同学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矿泉水瓶内的气体,没有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得出结论】根据丙同学和丁同学的实验,张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后认为:由丙同学的实验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CO2,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同学的实验不能确定该气体中是否含有O2,理由是 。根据有关资料和实验证明,该气体中只含CO2。
【拓展延伸】为了测定某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张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仪器固定装置及止水夹等均已略去)并进行实验。有关实验数据为:维C泡腾片2片(每片维C泡腾片的质量为4.00g),盛有碱石灰(碱石灰是一种干燥剂,可吸收CO2气体和水蒸气)的干燥管a质量增加了0.88g。
(1)碳酸氢钠(NaHCO3)俗称 ,可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NaHCO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中维C泡腾片反应完毕后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 。
(3)根据实验数据,可计算出该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为 。
(4)如果撤去装置中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答案】
【提出猜想】CO。
【得出结论】CO2+Ca(OH)2=CaCO3↓+H2O;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未去除二氧化碳,无法直接利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是否含有氧气。
【拓展延伸】(1)小苏打;NaHCO3+HCl=NaCl+H2O+CO2↑。
(2)排出内部残留的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a中影响实验结果。
(3)11%。
(4)偏高。
【解析】
【提出猜想】一氧化碳可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中毒;
故答案为:CO。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直接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无法检验是否含有氧气;
故答案为:CO2+Ca(OH)2=CaCO3↓+H2O;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未去除二氧化碳,无法直接利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是否含有氧气。
【拓展延伸】(1)碳酸氢钠俗称为小苏打;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故答案为:小苏打;NaHCO3+HCl=NaCl+H2O+CO2↑。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容易在内部残留,所以需要通入空气排出内部残留的二氧化碳,避免造成实验误差;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若不增加b,直接进入a,造成实验结果偏大,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排出内部残留的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a中影响实验结果。
(3)a增加的质量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m,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m 0.88g
m=1.68g,则碳酸氢钠的含量==11%;
故答案为:11%。
(4)不增加浓硫酸,则有水蒸气进入a,造成a的质量增加,使得测量结果偏高;
故答案为:偏高。
18. (2022辽宁大连中考)化学小组同学在超市看到一款自热暖足贴,商品标签显示成分有:铁粉、水、活性炭、蛭石、氯化钠。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开展“自制暖足贴”项目研究,部分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蛭石是一种耐高温的超级保温材料,难溶于水,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任务一:自制暖足贴,并将其发热情况与市售暖足贴比较。
【进行实验】分别取2勺铁粉和活性炭,加入无纺布袋中(与市售暖足贴所用无纺布相同),滴加少量氯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制得暖足贴。在相同环境下,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自制与市售暖足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形成图像,如图所示。
(1)通过图像可知自制暖足贴有两点不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同学猜想两种暖足贴发热情况存在差异的原因,除了受暖足贴中各成分的质量及其配比影响外,还可能与_______的特性有关。
任务二:估测市售暖足贴中各成分的质量。
【方案设计】利用市售暖足贴中的全部粉末,设计如下方案。
(1)设计步骤Ⅰ、Ⅱ的目的是________。固体B的成分是_________。
(2)根据上述方案,确定蛭石质量需要的称量数据最少的一组是_________。
【反思交流】小组同学发现只有打开密封包装,暖足贴才会发热,由此推测暖足贴发热还需要_______参加反应,故密封包装还起到了控制反应发生的作用。
【答案】 ①. 温度过高
②. 持续时间短 ③. 保温材料 ④. 分离出粉末中氯化钠 ⑤. 铜粉、活性炭、蛭石的混合物 ⑥. 固体B、碳酸钙、蛭石和氧化铜混合物的质量 ⑦. 氧气
【解析】
任务一:
[进行实验]
(1)通过图像曲线分析可知,自制暖足贴中铁粉氧化过快导致温度过高,容易烫伤。持续时间短,不利于使用;
(2)根据加入物质分析,“自制暖足贴”中未加入蛭石,蛭石是一种耐高温的超级保温材料,所以推测除了受暖足贴中各成分的质量及其配比影响外,还可能与保温材料的特性有关;
任务二:
[方案设计]
(1)步骤Ⅰ过滤、Ⅱ蒸发结晶的目的是分离出粉末中氯化钠;粉末加水过滤后,得固体A为铁粉、活性炭、蛭石的混合物,再加入足量硫酸铜溶液,铁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蛭石难溶于水,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过滤后得固体B为铜粉、活性炭、蛭石的混合物;
(2)称量碳酸钙质量,通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的方程式,可求出二氧化碳质量,再通过碳与氧气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的方程式,可求出碳质量;称量固体B(为铜粉、活性炭、蛭石的混合物)质量,由固体B减去碳质量求出铜粉、蛭石的混合物的质量;称量蛭石和氧化铜混合物的质量,减去铜粉、蛭石的混合物的质量可求出与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通过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的方程式,求出铜的质量,最后用固体B的质量减去碳的质量,再减去铜的质量可求出蛭石质量。所以确定蛭石质量需要的称量数据最少的一组是固体B、碳酸钙、蛭石和氧化铜混合物的质量;
[反思交流]只有打开密封包装,暖足贴才会发热,由此推测暖足贴发热还需要氧气参加反应,故密封包装还起到了控制反应发生的作用。
19. (2022辽宁营口中考)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__________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一:NaCl、NaOH、Na2CO3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反思拓展】
(5)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
【答案】(1)HCl+NaOH= NaCl+H2O
(2)红 (3)氯化钠与氯化钡相互交换成分后没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的生成
(4) ①. NaCl 、BaCl2、NaOH ②. 无明显现象 ③. Na2CO3(或硫酸钠等) ④. 白色沉淀
(5)CaCO3、BaCO3
【解析】
(1)甲试管中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其方程式为:HCl+NaOH= NaCl+H2O。
(2)由于甲试管中装有酚酞和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溶液呈碱性,因此一开始溶液显红色,随着稀盐酸加入,当试管中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由于氯化钠与氯化钡相互交换成分后没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的生成,因此两者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4)做出猜想:乙试管不反应,丙试管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发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混合后一定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白色沉淀明显增多,说明丙试管中碳酸钠过量,混合时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上层清液还可能含有氯化钡或碳酸钠,沉淀为碳酸钙和碳酸钡,结合猜想一和二,可知猜想三为NaCl 、BaCl2、NaOH。
设计实验:①由实验结论可知猜想一不成立,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钠,因此滴加过量稀盐酸后无明显现象。
②由实验结论可知猜想三成立,欲证明猜想三成立,只需证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即含有钡离子,因此可以加入含有硫酸根离子或者碳酸根离子的可溶性盐,如碳酸钠或硫酸钠等,加入后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
③由②分析可知,出现白色沉淀。
(5)由[做出猜想]分析可知,沉淀为碳酸钙和碳酸钡。
20. (2022辽宁铁岭葫芦岛中考)在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图)。如果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纸袋内的白色固体颗粒黏在一起成为块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纸袋内的物质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块状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同学们猜想该固体有CaO、Ca(OH)2中的一种或两种。你认为还可能有_____。
【实验验证】
【反思评价】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Ca(OH)2,样品中不一定含有Ca(OH)2。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
【拓展应用】(1)若证明实验2滤液中Ca(OH)2的存在,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填字母)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A.稀硝酸 B.酚酞溶液 C.碳酸钠溶液
(2)实验室中,易与空气中某些物质反应的药品更要_____保存。
【答案】 ①. 碳酸钙或CaCO3 ②. 发热 ③. 二氧化碳或CO2 ④. 固体全溶,有气泡产生 ⑤. CaO+H2O=Ca(OH)2 ⑥. BC ⑦. 密封
【解析】
猜想假设:Ca(OH)2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则还可能有碳酸钙;
实验验证:实验1:样品中有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则会观察到试管外壁发热;
实验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会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则滤液变浑浊,则通入的是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3:滤渣中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加入的盐酸足量,将碳酸钙完全反应,则会观察到固体全溶,有气泡产生;
反思评价:滤液中的氢氧化钙,有可能是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钙,方程式是:CaO+H2O=Ca(OH)2,所以样品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拓展应用:(1)证明实验2滤液中Ca(OH)2的存在,
A、硝酸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硝酸钙和水,没有现象;错误;
B、因为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酚酞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变红,如果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变红,则有氢氧化钙,反之则没有氢氧化钙;正确;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氢氧化钙,则会有沉淀产生;反之,则没有沉淀产生;正确;
故选BC;
(2)易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的药品,需要将其与空气隔绝,则要密封保存。
21.(2022山东济宁中考)(4分)某工业废液中主要含有CuCl2、NaCl,为防止废液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课外探究小组经采样分析,尝试利用这种工业废液回收金属铜。实验设计流程见如图:
(1)步骤①选用的试剂是 氢氧化钠 ,采用的操作为 过滤 ;
(2)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CuO+H2O ;
(3)步骤③发生的反应属于 置换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
【分析】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铜沉淀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加热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过滤是将固液分离的一种方法;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解析】(1)步骤①得到氯化钠和沉淀,沉淀受热生成氧化铜,故加入试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铜沉淀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经过操作将固液分离,故是过滤;
(2)步骤②发生反应是氢氧化铜沉淀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2△¯CuO+H2O;
(3)步骤③发生的反应是加热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钠;过滤;
(2)Cu(OH)2△¯CuO+H2O;
(3)置换反应。
22.(3分)某未知溶液中含有K+、NH4+、Fe3+、Cl﹣、SO42﹣、NO3﹣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1)经观察,未知溶液呈浅黄色;
(2)取少量未知溶液,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并加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并伴有刺激性气味;
(3)另取少量未知溶液滴加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请分析实验过程,推断:
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 NH4+、Fe3+、Cl﹣ (填符号,下同),可能存在的离子有 K+、NO3﹣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SO42﹣ 。
【答案】NH4+、Fe3+、Cl﹣;K+、NO3﹣;SO42﹣。
【解析】(1)经观察,未知溶液呈浅黄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3+;
(2)取少量未知溶液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并加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说明生成了氢氧化铁沉淀,则溶液中含有Fe3+;并伴有刺激性气味,说明生成了氨气,则说明溶液中含有NH4+;
(3)另取少量未知溶液滴加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硫酸根离子。然后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生成了氯化银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Cl﹣;无法确定K+、NO3﹣是否存在,
故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NH4+、Fe3+、Cl﹣;可能存在的离子有K+、NO3﹣,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SO42﹣。
23.(2022山东济宁中考)(6分)人体呼出气体中主要含有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为验证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某兴趣小组利用下面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
①呼出气体通过装置A可观察到 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目的是 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
②随反应进行,装置中铜网逐渐变为黑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O2△¯2CuO ;
③装置D出现白色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二氧化碳 ;
④E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尾气的主要成分是 氮气、水蒸气 。
【答案】
(1)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2)2Cu+O2△¯2CuO;
(3)二氧化碳;
(4)吸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
【解析】(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呼出气体通过装置A可观察到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目的是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2)随反应进行,装置中铜网逐渐变为黑色,是因为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出现白色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E装置的作用是吸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同时会带出水蒸气,尾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水蒸气。
24. (2022内蒙古通辽中考)人类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是防治“白色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以聚乳酸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餐具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小组对这种餐具组成元素进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这种餐具的组成元素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1:这种餐具由碳、氢元素组成,猜想2:这种餐具由_____元素组成。
【查阅资料】硫酸铜粉末吸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实验验证】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餐具碎片,按图连接各仅器(夹特装置已略去),开始实验……
【解释与结论】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根据_____的现象,可证明这种餐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3)实验过程中通N2的作用是_______。
(4)测得装置C中餐具碎片的起始质量为0.72g,反应后装置C中硬质玻璃管内无固体残留。装置D增重0.36g,装置E和F一共增重1.32g。经计算确认猜想_______成立。
【评价与改进】小组内有同学指出餐具碎片可能未完全燃烧,产物为CO,CO2,H2O的混合物,从而影响对其组成元素的测定,建议______。
【答案】 ①. 碳、氢、氧 ②. ③. D装置中硫酸铜粉末变蓝,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 使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全部被D、E、F装置吸收 ⑤. 2 ⑥. 在C、D装置间增加一个盛有足量灼热氧化铜的装置
【解析】
提出猜想:这种餐具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H、O元素,故该餐具中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故猜想2:这种餐具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解释与结论:(1)装置A中发生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D装置中硫酸铜粉末变蓝,说明反应生成了水,说明这种餐具中含氢元素,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这种餐具中含碳元素;
(3)实验过程中通入氮气的作用是:使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全部被D、E装置吸收,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4)装置D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水的质量,装置E和F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这种餐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碳元素的质量为:,0.36g+0.04g=0.4g小于0.72g,故该餐具中含有氧元素,故猜想2成立;
评价与改进: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故可在C、D装置间增加一个盛有足量灼热氧化铜的装置,将一氧化碳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防止产生误差。
25. (2022山东聊城中考)学习复分解反应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稀盐酸、CaCO3粉末、Na2SO4溶液、BaC12溶液之间的反应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大家一致认为试管①中不发生复分解反应,理由______。
(2)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将试管③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Na2SO4猜想三:______。
【设计实验】
【反思拓展】
I、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既要考虑生成物,又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Ⅱ、依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步骤二中除可用稀硫酸外,还可选用______(填字母序号)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
a.稀盐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碳酸钠溶液
【答案】 ①. 稀盐酸和Na2SO4溶液中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②. 白色粉末溶解,有气泡产生 ③. ④. NaCl、BaCl2 ⑤. 二 ⑥. c
【解析】
(1)复分解反应生成物条件为有沉淀生成或有水生成或有气体生成,故试管①中不发生复分解反应,理由是稀盐酸和Na2SO4溶液中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2)试管②中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粉末溶解,有气泡产生;试管③中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将试管③反应后物质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一:氯化钡与硫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滤液溶质为NaCl
猜想二:当硫酸钠过量时,反应后滤液溶质为NaCl、Na2SO4
猜想三:当氯化钡过量时,反应后滤液溶质为NaCl、BaCl2
设计实验:
步骤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BaC1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有硫酸钠(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说明猜想二不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氯化钡(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说明猜想三成立;
反思拓展:
Ⅱ、依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步骤二中验证猜想三正确,即为验证含有氯化钡和氯化钠,
a.稀盐酸与氯化钡不反应,无明显现象;
b.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钡反应没有气体、沉淀、水,故无法反应,无明显现象;
c.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该反应有沉淀生成,能够反应;
故选c。
26. (2022山东临沂中考)小明同学在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他认为该溶液可能变质了,于是邀来小琳和小可,对该溶液中溶质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猜想与假设】
小可认为该溶液中溶质是NaOH:
小琳认为该溶液中溶质是Na2CO3:
小明却认为该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显中性:碳酸钡难溶于水。
【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
(1)根据实验①和②可以得出结论: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_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
(2)根据实验③和④。你认为小明同学的猜想_____(填“正确”或“错误”)。
【反思与交流】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
(2)实验室为了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正确的措施是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 ①. NaOH和Na2CO3 ②. Na2CO3 ③. 小可 ④. 加入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钠 ⑤. 正确 ⑥.
⑦. 密封保存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
猜想与假设: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变质,可能不变质,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所以小明却认为该溶液中溶质是NaOH和Na2CO3。
实验结论:
(1)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均为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①不能确定任何成分。氢氧化钠和氯化钡不反应,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所以②可确定含有Na2CO3。所以小可同学的猜想错误,因为加入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钠。
(2)③滴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钠,且将碳酸钠溶液转化为中性的氯化钠溶液,④加入酚酞变红,说明除了碳酸钠外还含有其他碱性物质,则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小明同学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交流: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为了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变质需要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和空气接触,所以需要密封保存氢氧化钠溶液。
27. (2022四川广安中考)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词成为热搜。
(1)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如图一所示,他们选用体积大小相等的两个塑料瓶,分别盛满同条件下的空气、二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体积比1:1),并用一个小塑料管连接(在塑料管中间有一滴红墨水),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红墨水滴会___________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
(2)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其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图二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若实验室选用A装置制备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氨气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若用上图二中D装置收集氨气,进气口应是___________。(选填“a”或“b”)
【答案】(1)向左 (2) ①. C ②. 将燃着小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则CO2已收集满
(3)
(4)a
【解析】
(1)二氧化碳吸收热量,体积膨胀的速率大于空气,则一段时间后红墨水滴会向左移动。
(2)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应选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没有形成液封,气体会从长颈漏斗跑出,不能选用;应选C,隔板把固液隔开,当关闭止水夹时由于气体增多使试管内气压变大,把溶液压入长颈漏斗的管体内,液面低于隔板,固液分开,不再反应,打开止水夹则气体导出,液面回升,固液接触继续反应;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则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小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则CO2已收集满;
(3)A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没有棉花,应该选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是;
(4)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用D装置收集氨气,应从a口进气。
28. (2022四川广安中考)某课外化学兴趣小组到华蓥山石林研学旅行,震惊于溶洞内千姿百态的石笋、钟乳石。回校后查阅教材,知道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洞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其反应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当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
【提出问题】兴趣小组在研究溶洞成因后提出: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也会发生类似的反应吗?
推测反应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会发生反应。
猜想二:___________。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产生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相互不反应。
【实验方案设计】
第一步:制备检测样品。向盛有Na2CO3溶液的烧杯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通过系列的操作制得了固体,并干燥固体待用。
第二步:将第一步制得的固体加热,以检验固体中是否有碳酸氢钠。
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在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___________。
完成上述操作后,将固体样品放入试管并加热。
【证据和推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猜想___________成立。请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实验反思】同学们实验后讨论认为此实验设计不严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或许来自碳酸钠分解。于是补充设计了图二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同学们在大试管里放碳酸钠(直接受热),小试管里放碳酸氢钠(间接受热)。一段时间后,出现___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中编号)的现象,则证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由此推出图一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自于碳酸氢钠的分解。
A.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B.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烧杯A和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
D.烧杯A和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均不变浑浊
【探究结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会发生反应。
【答案】 ①. 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发生反应 ②. 气密性 ③. 一 ④. Ca(OH)2+CO2=CaCO3↓+H2O ⑤. B
【解析】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会发生反应;
猜想二: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发生反应;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在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完成上述操作后,将固体样品放入试管并加热。
证据和推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猜想一成立;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实验反思:
同学们在大试管里放碳酸钠(直接受热),小试管里放碳酸氢钠(间接受热)。一段时间后,出现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烧杯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则证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故选B。
29.(2022山东烟台中考)(10分)学习完金属的化学性质,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查阅资料】硝酸铜溶液呈蓝色,硝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硝酸锌溶液呈无色。
【实验一】同学们进行如图一所示的实验,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
(1)试管①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你认为通过上述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能否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强弱 能 (填“能”或“不能”)。
【实验二】在完成实验一的过程中,同学们将试管①②③内反应后的物质都倒入废液缸中(如图二)。小组同学对废液缸中混合物的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待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
(3)小明将铁丝放入浅绿色滤液中,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判断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4)探究滤渣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渣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的猜想:银、铜、铁、锌
你的猜想:猜想Ⅰ ;
猜想Ⅱ:银、铜、铁
【分析思考】同学们认为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结合上述的实验现象分析,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的原因
是 。
【进行实验】实验证明猜想Ⅱ正确,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反思交流】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
【答案】(1)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Cu+2AgNO3=Cu(NO3)2+2Ag;
(2)能;
(3)Zn(NO3)2、Fe(NO3)2;
(4)【作出猜想】银、铜;
【分析思考】锌与硝酸亚铁不能共存;
【进行实验】加入稀盐酸(合理即可);有气泡生成(合理即可);
【反思交流】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1)试管①中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试管③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Cu(NO3)2+2Ag;
(2)试管①中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说明铁比铜活泼,试管②中锌与硝酸亚铁反应,说明锌比铁活泼,试管③中铜和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故通过上述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能否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锌>铁>铜>银;
(3)将铁丝放入浅绿色滤液中,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滤液中无硝酸银和硝酸铜,硝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硝酸锌肯定有,由此判断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锌和硝酸亚铁,化学式分别为Zn(NO3)2、Fe(NO3)2;
(4)【作出猜想】由于滤液中无硝酸铜和硝酸银,则银和铜都被置换出来,滤渣中肯定有银和铜,铁可能有,故你的猜想:猜想Ⅰ是银、铜;
【分析思考】小明的猜想不正确,滤渣中肯定没有锌,因为锌能与硝酸亚铁反应,即锌与硝酸亚铁不能共存;
【进行实验】猜想Ⅱ正确,即有铁,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取少量滤渣样品,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猜想Ⅱ正确(合理即可);
【反思交流】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30.(2022山东枣庄中考)(10分)其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对碳酸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 。
(2)装置B中的现象是 。
(3)装置C若用于检验生成的气体,其中试剂为 (写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碳酸钙分解
碳酸钙在电炉中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对剩余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全部是碳酸钙
猜想二:是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结论】正确的猜想是 。
【交流与反思】小芳同学认为,步骤二中还可滴加其他试剂用来替代氯化铜溶液,该试剂可以是
(写一种即可);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 。
【拓展与分析】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衡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和,记录所消耗盐酸的体积(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数越大,“活性度”越高。
测得煅烧产物(CaO)的活性度,数据见如表。
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一般为1100℃~1200℃的证据是 。
【答案】Ⅰ.(1)锥形瓶;
(2)石蕊试液变红色;
(3)澄清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
【设计并完成实验】有蓝色沉淀产生;碳酸钙;
【实验结论】猜想二;
【交流与反思】无色酚酞溶液;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即可知道剩余固体中有氧化钙;
【拓展与分析】燃烧时间长短不同,在1100℃~1200℃范围内生石灰的活性度均高。
【解析】Ⅰ.(1)仪器a是锥形瓶,故答案为:锥形瓶;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答案为:石蕊试液变红色;
(3)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利用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
【设计并完成实验】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加入氯化铜后,氯化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钙,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钙存在,故答案为:有蓝色沉淀产生;碳酸钙;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固体中含有碳酸钙,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则固体中含有氧化钙,则猜想二成立,故答案为:猜想二;
【交流与反思】溶液中只有氢氧化钙是碱性的,因此还可以选择无色酚酞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则含有氢氧化钙,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即可知道剩余固体中有氧化钙,故答案为:无色酚酞溶液;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即可知道剩余固体中有氧化钙;
【拓展与分析】由表中水可知,燃烧时间长短不同,在1100℃~1200℃范围内生石灰的活性度均高,故答案为:燃烧时间长短不同,在1100℃~1200℃范围内生石灰的活性度均高。
31.(2022四川自贡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按图Ⅰ所示方案进行实验。A中缓慢产生气泡,B、C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且C中有白色不溶物产生。
(1)图Ⅰ实验中取用镁条的仪器是 ______(填“药匙”或“镊子”)。
(2)同学们经过讨论获知:水能解离出少量H+、OH−,且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同学们接着对C中产生的白色不溶物的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C中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Mg(OH)2和MgCO3均为白色不溶物。
②Mg(OH)2和MgCO3均可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
③Mg(OH)2和MgCO3加热均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④Mg(HCO3)2可溶于水,且不稳定,易分解为MgCO3、H2O、CO2。
⑤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提出猜想】
(3)猜想一:白色不溶物是纯净的Mg(OH)2。
猜想二:白色不溶物是纯净的 ______。
猜想三:白色不溶物是Mg(OH)2、MgCO3的混合物。
【实验验证】
(4)取该白色不溶物加足量的稀盐酸,发现不溶物全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则猜想 ______不成立。再取干燥的该白色不溶物加热分解,并将所产生的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发现无水硫酸铜变蓝,由这两个小实验得出猜想 ______成立。
【拓展探究】
(5)如图Ⅱ,称取干燥的该白色不溶物70.4克于热分解装置中,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使分解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装置D、E,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被装置D、E吸收,实验后测得装置D增重3.6克,装置E增重30.8克,若该白色不溶物的组成用xMg(OH)2⋅yMgCO3表示,则x:y=______。
(6)装置F的作用是 ______。
【答案】
(1)镊子;
(2)Mg+2H2O=Mg(OH)2+H2↑;
(3)MgCO3;
(4)一;三;
(5)2:7;
(6)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加入D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1)镁条是块状固体,用镊子取;(2)由题干:水能解离出少量H+、OH−,则A中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Mg+2H2O=Mg(OH)2+H2↑;
(3)C中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猜想一:白色不溶物是纯净的Mg(OH)2;猜想三:白色不溶物是Mg(OH)2、MgCO3的混合物;故猜想二:白色不溶物是纯净的MgCO3;
(4)碳酸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取该白色不溶物加足量的稀盐酸,发现不溶物全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说明有碳酸镁,则猜想一不成立;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再取干燥的该白色不溶物加热分解,并将所产生的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发现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生成,则有氢氧化镁,由这两个小实验得出猜想三成立;
(5)设碳酸镁的质量为x,氢氧化镁的质量为y
MgCO3− △ MgO+CO2↑
84 44
x 30.8g
8444=x30.8g
x=58.8g
Mg(OH)2− △ MgO+H2O
58 18
y 3.6g
5818=y3.6g
y=11.6g
则xMg(OH)2⋅yMgCO3中x:y=11.6g58:58.8g84=2:7;
(6)装置F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加入D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32.(2022四川内江中考)同学们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常见的基本粒子,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粒子体积大小有没有差异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鸡蛋膜有极其微小的孔隙。
【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向5个鸡蛋壳内分别加入下表中物质,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鸡蛋壳,再向小烧杯中分别加入下表中的物质进行实验。
【实验分析】
(1)实验①小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实验③小烧杯中产生红褐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通过实验①②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实验结论】
综上实验探究可知: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体积_______。
【反思交流】
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④⑤不能比较分子体积大小差异,还应增加下列对比实验进行完善:将实验④鸡蛋壳内和小烧杯中物质互换,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小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拓展延伸】
科学家设计制造出孔径大小不同的“小筛子”,让体积大小不同的粒子通过,从而分离提纯物质。如天然水的净化、海水淡化。
【答案】 ①. 白色沉淀 ②. 氯化银或AgCl ③. ④. 离子可以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 ⑤. 很小 ⑥. 淀粉溶液变蓝
【解析】
[实验分析]
(1)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且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则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运动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其中氯离子与烧杯中的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白色沉淀。故实验①小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实验③小烧杯中产生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①②③鸡蛋壳内的物质(三种物质都是离子化合物)都能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与烧杯中的物质发生反应,故通过实验①②③得出的结论是离子可以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
[实验结论]
综上实验探究可知: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体积都很小。
[反思交流]
实验④鸡蛋壳中加入的是淀粉溶液,实验⑤鸡蛋壳中加入的是鸡蛋清(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这两种物质都是大分子物质,故不能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所以没有明显现象。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④⑤不能比较分子体积大小差异,还应增加下列对比实验进行完善:将实验④鸡蛋壳内和小烧杯中物质互换,重复上述实验操作,由于碘的分子体积很小,可以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此时小烧杯中碘与淀粉发生反应,现象是溶液变为蓝色。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59.5
65.0
74.5
100
116
预测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浸出液中
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
不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
含氢氧化钙
浸出液中
含有氢氧化钙
实验序号
水样的体积/mL
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mL
静置时间/min
浊度去除率/%
①
200
0
20
12.48
②
200
02
20
76.54
③
200
0.3
20
84.60
④
200
0.4
5
64.45
⑤
200
0.4
10
70.85
⑥
200
0.4
15
81.04
⑦
200
0.4
20
86.02
⑧
200
0.5
20
88.15
⑨
200
0.6
20
8649
阴离子
阳离子
Na+
溶
溶
Ca2+
微溶
不溶
Mg2+
溶
微溶
Fe2+
溶
不溶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5 g“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
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
猜想1不正确
②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加入试剂X
无明显现象
猜想2不正确
③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滴2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猜想3正确,而猜想4不正确
④取③变红的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
______
滤渣质量
活塞关闭时整个装置总质量(仪器+药品)
打开瓶塞和活塞反应完成后整个装置总质量(仪器+药品)
8.00 g
442.64g
442.20g
操作
现象
结论
检查气密性后,向A中加入热水,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B、C,向D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观察到B中_________,D中木条复燃。
猜想1正确。
操作
现象
结论
步骤1:取少量溶液E,滴加__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溶液中一定有 Na2CO3,猜想2不正确。
步骤2:另取少量溶液E,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向上层清液中加入______。
无明显现象
溶液中无NaOH,猜想3不正确,猜想1正确。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称取m克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猜想二正确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
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滤液中溶质为Na2CO3
ii
将i所得混合液,静置,往上层清液中滴加2~3滴酚酞溶液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二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①__________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试管外壁___,
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
样品中一定含有CaO
实验2
将实验1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____气体。
滤液变浑浊
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
实验3
取少量实验2中的滤渣,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______
样品中含有你猜想的物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BaC12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__不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三成立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小可取适量该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②
小琳取适量该溶液,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③
小明取适量该溶液,滴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④
小明取适量实验③所得的上层清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滤渣样品, 。
。
猜想Ⅱ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步骤一:取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静置
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步骤二: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
有
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步骤三:取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
煅烧温度
活性度
煅烧时间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2 min
790
836
868
808
454
412
16 min
793
856
871
845
556
530
20 min
795
863
873
864
617
623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鸡蛋壳内加入的物质
NaCl溶液
Na2CO3溶液
NaOH溶液
淀粉溶液
鸡蛋清
小烧杯中加入物质
AgNO3溶液
CaCl2溶液
FeCl3溶液
碘水
浓硝酸
小烧杯中的现象
白色沉淀
______
红褐色沉淀
无现象
无现象
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3期)专题25化学计算(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3期)专题25化学计算(原卷版+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B, 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20,0 g 2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1期)专题22科学探究(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1期)专题22科学探究(原卷版+解析),共69页。
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专题04氧气(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专题04氧气(原卷版+解析),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