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按要求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生乎吾前,_______,吾从而师之。(选自_____《师说》)
(2)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3)《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八个字启示我们:面对威胁逼迫,越是退让讨好越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红楼梦》就是以元春探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分水岭,____,____,____,____。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贾府里宝钗、凤姐、宝玉、贾母四个生日的安排,都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爱情婚姻悲剧和家庭衰败的过程。甚至整个大观园的景色,也随着贾府的盛衰和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而变化。
①条理清晰,首尾连贯
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线索可以从这幅天然的织锦中抽得出来
③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
④把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
A.④③②①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③②④①
3.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同学捐款,我说:“感谢大家响应号召,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B.比赛结束,我说:“看到大家凯旋归来,内心感到心悦诚服。”
C.好友送礼,我说:“却之不恭,最后只好笑纳。”
D.阅读交流,我说:“有两个问题不理解,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8题。(15分)
材料一:
①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②流动视角的“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会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流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③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④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⑤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犁,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①叙事视角就是讲述故事发展的眼光和角度,也是带领读者走进小说中构建世界的一扇门。视角对故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用不同视角观察同样的一件事,就会显现出几个不同的故事表达效果。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关于叙事视角的叙述中,根据视角的不同,将视角分为外聚焦、内聚焦和零聚焦三种类型。
②外聚焦视角指“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即叙述者小于人物。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其所见所闻,这种视角的特点是仅限于描写人物外在言谈举止,以冷静的态度描述其所见所闻,不介入到故事中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去,对其中反映出的深层次含义不加任何解释。
③内聚焦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只知道其中某个人物知道的事情,即叙述者等于人物。内聚焦一般借助某个人物的视野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事情,读者能够透过这种视角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特点、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但内聚焦有一定的局限性,只知道某个人物知道的事,对这个人物没有看到的事就一无所知,不利于客观、全面把握事件的真相。因此,内聚焦一般以辅助性的视角而存在。
④零聚焦指的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又称上帝视角,叙述者通晓全局,即叙述者大于人物。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视角,可以从任何角度叙事:叙述者既可以通晓全局,对故事中的事件鸟瞰全貌,也可以了解人物的每一面特征,透露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还可以洞悉不为人知的秘密。
(节选自王韬钰《以热奈特叙事视角探究的叙事艺术》)
4.材料一第②段中的“三体交融”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2分)
5.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B.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C.选择由外向内聚焦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或想达到的效果相关。
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6.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主要用零聚焦视角(上帝视角)叙事的一项是( )(2分)
A.《雷雨》中鲁侍萍刚进周公馆,看到屋内陈设与自己之前住过的一模一样。
B.《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人到底有没有灵魂的?”。
C.《百合花》中“我”观察小战士遇到小媳妇时的表现。
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山神庙听到了差拨等人的对话,怒火中烧,出手打死他们。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②段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论证中国叙事的流动视角优于西方叙事的定点透视。
B.材料一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差别。
C.作者采用外聚焦视角叙述元春省亲时改“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的情节,能不能读出背后的深意
取决于读者的阅读能力。
D.黛玉与宝玉虽是初见,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作者采用内聚焦视角叙述,使得读者不能推测黛玉“眼
熟”的原因。
8.下面是《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选段,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个选段运用了哪种叙述视角,并分析这一手法使用的妙处。(5分)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
①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镇纸,美丽凝重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②11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他散在四方的心。车行一路都是山,满山是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③第二天我去看山,搭第一班车去。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但一方面也惊骇地发现,山,也来就我了。我去看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但山来就我,越过的是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会。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④订了一辆计程车,我坐在前座,便于看山看水。司机是泰雅人。“拉拉是泰雅话吗?”我问,“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他怎么会想起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的发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⑤车虽是我一人包的,但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一会是从小路上冲来的小孩——那是他家老五,一会又搭乘一位做活的女工,有时他又热心地大叫:“喂,我来帮你带菜!”看他连问都不问我一声就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我觉得很高兴。车子在凹凹凸凸的路上往前蹦着。“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下午我来接你。”
⑥我终于独自一人了。独自来面领山水的圣谕。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一座山能涌出多少树?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鸟声真是种奇怪的音乐——鸟越叫,山越深幽,越寂静。
⑦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跟我对望着。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它理该如此,它理该如此妥帖地拔地擎天。往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11 点了,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树下,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
⑧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看神木呢?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我们要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神木。
⑨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如阴暗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忽然,我听到人声。司机来接我了。
⑩第二天清晨我走向渡头,我要等一条船到石门。一个农妇在浇豌豆,打谷机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坐在石头上等船。
⑪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俨然成为花蕊。
⑫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
(有删改)
9.第⑤段中“我”所包的车总被司机“理直气壮地载人载物”,我却感到“高兴”。你怎么理解?(3分)
10.第⑦—⑨段,作者用大量篇幅写“神木”,用意何在?(4分)
11.联系全文,分析第⑫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
12.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却耐人咀嚼。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鉴赏。(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8分)
舟中夜起 苏轼
微风萧萧吹菰蒲①,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注】①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
13.下列作品与这首诗在体裁上不属于同一类属的是( )(1分)
A.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B.杜甫《蜀相》
C.曹操《短歌行》D.陶渊明《归园田居》
14.与“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一句景物描写手法相同的诗句是( )(2 分)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5.分析画线部分的诗句在全诗情感表达变化上的特点及作用。(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9分)
材料一:
①汉主自秭归将进击吴,治中从事黄权谏曰:“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
②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疏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①。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③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④初,帝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②原③隰④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有删改)
材料二:
①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②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提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
【注】①国之关限: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迴旋湍激。夷陵正当峡口,被视作“国之关限”。②苞:杂草丛生之地。③原:广而平的土地。④隰:低湿之地。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自正月与吴相拒( )(2)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 )
17.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当令必谐( )
A.成功B.商定C.和谐D.有趣
(2)以虞待不虞者胜( )
A.猜度B.欺诈C.期待D.准备
18.材料一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今 缘 山 行 军 势 不 得 展 自 当 罢 于 木 石 之 间 徐 制 其 敝 耳。
19.把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
20.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推测吴、汉这场战斗的结局,并说明理由。(6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褐夫字说
【清】戴名世①
①古者名、字大抵多□奇,而偶者盖少□。自汉以还,少有奇字者,其名则或奇或偶焉耳,岂非其习使然哉!吾闻之申繻②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于字也亦然,以故古之人其名、字不必其美且善也。后之人但取夫美善之称,而不必有其实,则其虚冒焉者又岂少乎!
②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来告者曰:“不可,以习俗之不惯于称也。”余曰:“余之为是,非故矫然异也,其说有取,而于古亦无谬。虽然,更其称而仍袭其义则字曰褐夫,可乎?”人曰:“褐,贱服也;夫,不知谁何人之辞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余曰:“余固鄙人也,舍是无以为吾字矣。天下之人,上自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渐而降,最下至于褐夫,则垢污贱简极矣。其所处也至卑,其于世也无伍,富贵利达之所无望,而声势名誉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傲且侮之而无所忌,以故古者谚之谩必以云。然则余不以为字而谁乎?吾恶夫世之窃其名而无其实者,又恶夫有其实而辞其名者。若余则真褐之夫也,虽欲辞其名,不得矣。匪吾云,人实云云,然则人之称之也必惯,鄙不鄙又何论焉!”
③既以其语应客,遂书之,以为《褐夫字说》云。
【注】①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清古文家。②申繻: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也 矣B.以 焉C.于 也D.因 矣
22.第②段中详写“来告者”与“余”问答对话,对其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问答对话突显双方认知冲突,意在表现“来告者”咄咄逼人。
B.以“来告者”的质疑和刁难,暗示自己孤独寂寞、曲高和寡。
C.用问答对话方式答疑驳难,以方便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看法。
D.在问答对话中自诉身份地位卑贱,批判遵从古人的错误做法。
23.对作者取字“褐夫”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寄托自己理想,突出修德的重要性。
B.顺应当下取字的习俗,主张名实相符,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C.明贬实褒彰显自己的德性品行,表明作者傲岸的人生追求。
D.矫正世俗的虚伪,强调名实相符的思想,表达豁达的态度。
2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
25.概括全文的写作思路。(4分)
三 写作 70分
26.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光明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7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育才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