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535141/0-17113346708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535141/0-171133467086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535141/0-17113346708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100份)
-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4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宋元时期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统编版 学案 0 次下载
-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学案 0 次下载
-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医疗与社会救济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四 中国古代货币与赋役制度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法治
中国古代法治的特点
1.(2023·临沂模拟)统治者很早就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据《左传》记载,有夏之《禹刑》、商之《汤刑》、周之《九刑》。吕思勉指出,“西周以前,刑法率取秘密主义。至春秋时,则郑铸《刑书》,晋作《刑鼎》,渐开公布刑法之端了”。法律内容由秘密而公开化,这表明春秋时期( )
A.德治与法治之争终结
B.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
C.地主阶级专政最终确立
D.治国理政崇尚严刑峻法
2.(2023·保定模拟)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更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更定律令,史称‘张汤决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也直接参与了“更定律令”的工作。这表明( )
A.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道德与法律的地位等同
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的教化
3.《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表明唐代律法( )
A.重视保护财产私有权
B.服务于对外开放政策
C.具有严刑峻法的特征
D.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备
4.(2022·天津卷,1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0分)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教化
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演变
1.中国古代教化的途径和方法
(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
(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
(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
(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它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却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也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
2.认识乡约制度的变化和特点
(1)变化
①宋代乡约内容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2)特点
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
②是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习俗向来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从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
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
④乡村居民自愿加入,民主选举。
⑤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相爱,风俗淳朴。
5.(2023·大同模考)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6.(2023·菏泽模拟)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南赣乡约》,强调:“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说明在明朝的乡村治理中( )
A.乡约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
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C.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
D.乡约是对中央集权的加强
7.(2023·丹东模考)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的《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微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线索一
精准对点训练
1.B [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开制定刑法,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说明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春秋时期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地主阶级专政尚未确立,排除C项;治国理政崇尚严刑峻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将儒家经典引入法律,以经注律,表明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之后对法律的影响,排除B项;律令儒家化不能说明儒家道德与法律的地位等同,排除C项;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可知,唐律在对“化外人”的问题上区分了不同的情况,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又体现了灵活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保护私有财产的要求和严刑峻法的特征,排除A、C两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法律服务于对外开放政策的结论,排除B项。]
4.(1)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依法酌情而处。
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
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
线索二
精准对点训练
5.A [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A正确;“全面深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排除D。]
6.B [根据材料可知,《南赣乡约》重视形成仁厚的乡风民俗,这说明乡约在明朝的乡村治理中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B正确;乡约是由乡村群众集体制定,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自觉自愿履行的民间公约,并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故A错误;乡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D错误。]
7.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等,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基层教化,稳定统治,A正确;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排除B;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排除D。]
时间
特征
表现
夏商周三代
“刑”
“礼”
并立
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但这一时期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
春秋战国至秦朝
成文法及法治阶段
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刑罚体系开始向成文法转变。秦朝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也具有法律效力
两汉至隋唐
律令儒家化阶段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即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完成了“礼教”与“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
宋元明清
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
自宋朝以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程序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如何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结合
以刑为主,诸法合一
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始终以刑法为主,民法、诉讼法、行政法诸法合一,民刑不分
德主刑辅,以礼入刑
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影响深刻,礼法并用
法有等级,法外特权
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
以法治吏,维护统治
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以法律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西周
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汉代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逐渐影响了法律的制定、使用
魏晋南北朝
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主要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唐朝
《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宋元
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明清
宣讲“圣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宋会要》记载,“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四 中国古代货币与赋役制度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共5页。
这是一份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总结一 微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医疗与社会救济 学案(含答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疫病,秦律竹简《法律答问》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