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统编版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复习题
展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8分)
答案:(1)时期:战国时期。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
(2)变化: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皇帝就成为当然的最高裁定者。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朱元璋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政,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胡惟庸党案促使其下定决心,对宰相制度“斩草除根”。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分理庶务,事权分散,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与隋代相比唐代三省体制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对宰相制度的改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答案:(1)不同:隋代尚书省处于主导地位,而唐代三省互相分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影响:三省地位平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改变:先有步骤地削弱相权,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进而提升了六部的地位。
趋势:相权不断被分散和削弱,乃至最终宰相职位被取消。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
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
反映的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
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及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5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4分)
答案:(1)特点:中枢权力逐渐被削夺、分散或转移;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权力机构沿革呈渐进性;中枢权力机构之间彼此监督、相互制衡;皇权至上。
影响:有利于保证各种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内活动,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皇帝执掌着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使专制皇权得到扩张并不断强化。
(2)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3)作用: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代中枢机构“三省”已逐渐形成。尚书省组织比汉魏严密,有以大傅录尚书事的官职,大权独揽,成“录公”。
——《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三省权力互相制约。不论唐大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只不过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内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身……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的专权,因为他专权,即使他没有罪,也要把他杀掉。丞相的权力太大,杀了胡惟庸,如果再立一个丞相,仍然不免要与皇帝分享权力。于是,朱元璋干脆一劳永逸地取消丞相制度,就不会再有丞相与皇帝分权了。
——毛佩琦《胡惟腐案之谜》《光明日报》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晋、唐“三省”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分工并没有改变“专制体制”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必然性。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君权与相权演化的认识。
【答案】(1)区别:晋代三省中,尚书省大权独揽,位高权重;唐代三省中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尚书省权力较晋代有所下降。 没有改变“专制体制”,尽管三省之间互相制约,但他们都共同对皇帝负责,没有改变皇帝大权独揽的本质;某个皇帝的优秀品德不能改变组织结构的固定性。
(2)必然性: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丞相制度的存在对君主专制构成一定制约,废除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认识:丞相制度从一产生就对君权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历代封建王朝都想方设法削弱相权,强化君权;最终君权战胜了相权,但也表明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一方面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如从建元元年到建元六年,短短六年之内,就罢免了卫绾、窦婴、许昌三位丞相;剥夺丞相“主臣”、“除吏(任免官吏)”的人事大权等,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从而培养出了一批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而又能与丞相为首的官品分庭抗礼的内朝官。
——摘编自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大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行政上与诸司没有从属关系——“不得专制诸司”,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自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内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明白之后方可草拟。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内阁制度的盛与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内朝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内朝与明代内阁的共同点,并分析明代内阁制度的变化。
【答案】(1)原因:丞相权力严重威胁了皇权专制;削弱相权导致了中枢权力的空缺。 特点:内朝官员出身与职位低微;内朝官员皆是皇帝的亲信近臣;内朝官员可能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内朝官员可以制衡丞相为首的官员。
(2)共同点:服务于皇权专制。 变化:内阁大臣由只备皇帝顾问到可以草拟诏令;从无权管理六部到凌驾于部权之上。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参加农民起义以来,李自成在各地流动作战,并无固定的据点和严密的组织,也没有提出过明确的战斗目标。他在河南聚众获胜后,军中文士牛金星与李岩向李自成献策,提出均田免粮的战斗口号。均田免粮这一朴素的口号,恰好反映了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极大地便利了农民军的发展。李自成还提出农民军平买平卖的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占北京,取代明朝而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地位。特别是北面的清国和江南的明室残余,构成了夹击大顺的严重形势。北京城内的大顺政权正忙于筹备李自成做皇帝的登基大典,军士们则竞相追赃积财,准备还乡。大顺强敌压境,而军心涣散,失败不可免了。
——整理自《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自成“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口号的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答案:(1)影响: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也有利于获得手工业者和商人的支持;为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攻占北京奠定基础。
(2)原因:提不出更科学的革命纲领;对敌对势力的威胁缺少足够的警惕;军事胜利后贪图享受,军心涣散。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a href="/ls/tb_c16030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题</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记载,《明史》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表所列事件的出现在于,在浙江海盐县,隆庆时人钱薇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巩固练习,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太祖曾说,《明史》载,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