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1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2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3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教师:孙甜甜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阅读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情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在未来,读者甚至可以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须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摘编自康岩《让数字阅读更好赋能书香社会》)
    材料二:
    近年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亿人次,其增长速度、增长规模令人惊叹。数字阅读形态催生的有声阅读,已经让我们从“纸读”历经“屏读”,走进了最新的“听读”模式。
    通过文字语言获取信息的传统阅读形态,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阅读转型,即从原始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到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原本已经归入小众化、只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有声读物,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形成了“听读”的有声阅读新景观。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耳朵完成“阅读”,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有声阅读与原始有声语言传播存在根本区别,通过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予阅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如反复阅读、选择自主、快慢自主、时空自由等,同时又将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重新接纳进来。因此,有声阅读并非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倒退回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而恰恰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或许,文字阅读经由数字化服务的有声阅读,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可能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当然,无论未来的数字阅读走向何处,传统的纸质阅读都会相随相伴。未来的阅读社会,必然是不同阅读形态相互叠加下的学习型社会;未来的“书香中国”,将呈现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相互辉映下的全民阅读氛围。
    (摘编自杨凤《从“纸读”“屏读”到“听读”:未来我们可能会怎样阅读》)
    材料三:
    从竹简、丝帛、纸张,到如今的手机、电脑等,载体不断创新,阅读绵延不息。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同、方法各异,所获也各有不同。简单地看,阅读方法就是两种:浅阅读和深阅读。浅阅读一般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娱乐消遣,或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深阅读则是为了掌握系统化知识,或完整地领会一种理念,能用其分析人生、社会乃至国家、世界中的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人们上网多以阅读新闹、观看视频为主,且娱乐化、碎片化特征明显,深阅读、经典阅读行为占比还不高。也因此,有人将数字阅读等同于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结论。事实上,数字阅读与深度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关键要看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让我们积极拥抱数字阅读,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实现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平衡,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现代生活理念。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数字阅读时代更要倡导深阅读》)
    1. 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比更加便捷高效,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
    B. 数字阅读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但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和担忧。
    C.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化阅读的进一步兴盛,人们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兴趣将逐渐淡化,纸质阅读的作用逐渐变小。
    D. 数字阅读不等同于浅阅读,它与深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取决于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体验将会变得更加立体,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
    B. 从“纸读”到“屏读”再到“听读”,有声阅读已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
    C. 有声阅读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D. 未来的数字阅读将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
    3. 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中“深阅读”观点的一项是( )
    A.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太平御览》
    B.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C. (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简文帝纪》
    D.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4.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有声阅读的优点。
    5. 学校决定开展以“数字赋能与纸韵墨香”为主题的阅读探讨活动,请根据材料内容,对如何阅读提出你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老家
    史铁生
    46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车到了老家。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
    然而它果真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的阳光、尘土和叫卖。我们几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父辈们一路指指点点:这家商号过去是什么样,那座宅院曾属于一户怎样的人家,某座寺庙当年如何香火旺盛,城北的大石桥,小时候他们天天从那桥上过,桥旁垂柳依依,桥下流水潺潺……我听见老家在慢慢扩展,向着尘封的记忆不断深入。往日,像个昏睡的老人慢慢苏醒,唏嘘叹惋间渐渐生气勃勃起来。
    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史家的旧宅错错落落地铺开一条街,但久失修整,残破不堪。“这儿是六叔家。”“这儿是二姑家。”“这儿是七爷爷和七奶奶的家。”“那边呢?”“噢,五舅曾在那儿住过。”简短的低语,轻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
    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但他们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伯父声明他不想进去,父亲附和:“看看就走吧。”我说:“大老远来了,就为看看这房檐上的草吗?”叔叔推着我进了院门。院子里没人,屋门也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发出轻响。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
    从那院里出来,见父亲和伯父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向一个个院门里望,紧张,又似抱着期待。街上没人,安静得近乎怪诞。“走吗?”“走吧。”虽是这样说,但他们仍四处张望。“要不再歇会儿?”“不啦,走吧,”离开涿州城,仿佛离开了一个牵魂索命的地方,父亲和伯父都似吐了一口气:想见它,又怕见它。唉,涿州啊!老家,只是为了这样的想念和这样的恐惧吗?
    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家了。”拒马河在太阳下闪闪发光。他们说这河以前要宽阔得多,水也比现在深,浪也比现在大。他们说,那时在河湾水浅的地方,你随时都能摸上一条大鲤鱼来。他们说,那时这河里有的是鱼虾、螃蟹、莲藕、鸡头米,苇子长得比人高。
    母亲的家在涿州城外的张村。拒马河从村边流过,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先是一道青砖的围墙,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坐在那槐树下读书。
    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个问题:那时我在哪儿?那时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后她的儿子会来看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1948年,母亲19岁,未来其实都已写好了。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
    可是,19岁的母亲听见了什么?19岁的新娘有着怎样的梦想?她提着婚礼服的裙裾,走出屋门,有没有再看看这个院落?她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驻足,抬眼望去,她看见了什么?啊,拒马河!拒马河上绿柳如烟,雾霭飘荡,未来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苍茫中。我循着母亲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马河悲喜不惊,像四十多年前一样,翻动着浪花,平稳浩荡奔其前程。
    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在这儿玩耍,也许她攀过那棵树,戏过那片水,躺在这片草丛中想象未来。然后她离开了这儿,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北京城,走进了一团说不清的历史。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到她的儿子终于来看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呀。我望着这条两端不见头的河,想:那顶花轿顺着这河岸走,锣鼓声渐渐远了,唢呐声伴母亲一路,那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她是怎样的心情?一个人离开故土,离开童年和少年的梦境,大约都是一样——顾不上别的,单被前途的神秘所吸引,在那神秘中描画幸福与浪漫。
    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唢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当然我只能是我,但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
    所有的人都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唢呐,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承负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提到“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这是因为作者从小未生活在老家,对老家的记忆大多来自父辈们的讲述。
    B. 文中父辈们对于涿州城的建筑布局如数家珍,清晰的记忆背后是他们内心深处对故乡深沉的情感。
    C. 文章提及父亲对母亲住过的房子和围墙的介绍,是为了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
    D. 文章在叙述母亲出嫁时的场景时,代入“我”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出嫁时内心的喜悦。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存在”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围绕“我”在老家的所见所闻展开,不掺杂他人的情感,不蔓不枝,十分紧凑。
    B. 文章提及汽车到“我们家”门口时,父亲“他们只坐在车里看”,接着运用排比列举了他们看到的一系列景物,意在说明父辈们内心对于老家的矛盾心理。
    C. 文章写唢呐声时,先用“喜庆”来形容,后又说“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喜庆”是母亲出嫁时心情的写照,“哀婉和苍凉”则是因为作者融入了对母亲之后人生境遇的思考。
    D. 文章以“我们”一行人在老家的行迹为明线,以“我”的心理活动为暗线,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8. 作者用较大篇幅书写关于张村的种种遐思,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9. 请简析作者笔下“老家”意蕴的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①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②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有删改)
    【注】①《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年)中进士第。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帮助他。②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数州A之犬B皆苍黄C吠噬D狂E走者F累G日H至I无雪J乃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民族,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 冠礼,是中华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古代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以示成年。
    C. 卿士,一作卿史、卿事。商末、西周、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
    D. 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长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 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 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惊怪狂叫。
    D. 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2)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14. 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与柳宗元关注的现象、表达的态度有相同之处,但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流露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请结合韩愈的《师说》和上面节选的文段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①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注】①劚(zhú):用大锄挖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田家》前两联描绘农民生活的惨状:用卖丝粜谷的钱来治疗眼疾,却还要被官家剥削。
    B. 《咏田家》最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绮罗筵”“逃亡屋”体现出封建社会不同阶级的贫富差距。
    C. 《田家》前两句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
    D. 两首诗都以“田家”为写作对象,都融情于事,真诚感人,体现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16. 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情色彩浓厚的议论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成为爱情颂歌中的千古绝唱。
    (3)中国古诗重“兴发感动”,如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则以菊花凋零之景触发自伤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郁达夫追求的是“雅趣”。雅趣,不像俗趣那样偏重于外在的色彩形状, ① ,这种内在意味的体悟是与古典文化修养联系在一起的。 ② ,也没有高雅的心灵,对雅趣可能是看不出、感而不觉的。《故都的秋》是有雅趣的, ③ ?体现在不去游览大家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租人家一椽破屋”;体现在不去欣赏茂盛蓬勃的自然景观,而喜欢残败凋零的生命,教冷色调的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雅趣的内涵是深沉的,欣赏雅趣,除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审美水平还需要增强。
    18. 请将文中加点词依次替换成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黔东南,山连山。此间的台盘村近来因办在村里的篮球赛而备受关注。因为赛场氛围热烈,有人将之与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做比,“村BA”之名不胫而走。
    贵州“村BA”足够火热,动辄上万观众,线上线下人气爆棚。贵州“村BA”也足够特别,看似不成章法实则井然有序、自成一体,当地人乐在其中,为之疯狂,氛围感直接拉满:看台上座无虚席,不少人只得自备马扎、板凳;前排的席地而坐,身后的踮脚张望,更有人搬出梯子、踩上凳子;当地特有的斗牛号子“呜——呜——”响彻全场,夹杂着敲击锣鼓甚至锅盆的助威声、带着浓浓乡音的现场解说声……环场四顾满满当当,氛围堪比职业赛场。这一番热闹景象,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以“美丽乡村”之名,让“村BA”在各地开花结果,更好满足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乡土活力。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村BA”启示我们,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滋养,绝非朝夕之功,绝非简单输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艺术,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学,可以是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的花朵。
    21. 下列句子中“人”和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C. 他人在心不在
    D. 我们这里正缺人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这可以是体育、艺术、音乐、舞蹈、文学等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形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欲速则不达”是孔子善意的提醒,“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快熟面”就不怕肚子饿,有“动车”“高速公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宅急送”就不怕物品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