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五单元*画里阴晴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重点:
1.作者的艺术观点;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的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播放江南雨景的幻灯片,并配舒缓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导入语: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画家吴冠中的散文《画里阴晴》。
二、介绍作者
播放吴冠中视频介绍,概括要点幻灯片出示。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后期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
三、初读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由“莫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二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三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缘由。
第四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四、细读课文,分析内容
1.细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明确: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明确:“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2.朗读课文第二段:
⑴“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⑵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明确: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拓展: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作品把雨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中传达一种意境。(以《渔歌子》《饮湖上初晴后雨》《约客》《绝句(僧 志南)》示例。
展示图片深化理解。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3)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水彩画画风有何不同?
明确: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3.阅读第三段:
(1)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明确: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2)西洋画中也有风雨,但和中国画中的风雨有何不同?
明确:
西洋画中的风雨题材是作为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
中国画则是把风雨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来描写的。
西洋画:风雨和自然是不和谐的,对立的,不是大自然的常态。画家只是如实地反映现实。
中国画:风雨是一种美,有着丰富的韵味,画家在作画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
(3)那个画种适合表现阴雨天,什么又适合表现晴天呢?
明确:水墨适合阴天,油画适合晴天。
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中国水墨画的这种风格。
明确:“湿”或“阴”。以“黑白”为主的色彩,在朦胧中突显某些事物形象,讲究韵味。
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西洋画的这种风格。
明确:“晴”。
……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华、鲜……多半是从“晴” 派升出来。
(4)文题中“阴”和“晴”分别指什么?
明确: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相对于画的色彩而言。
明确:
“阴”指以“黑白”为主的色彩,在朦胧中突显某些事物形象,讲究韵味;
“晴”是指“亮、艳、丽、华、鲜”的强烈鲜明的色彩。
过渡: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4.阅读第四段:
⑴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明确:“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文中说得委婉而已。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⑶ 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
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⑷“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
⑸“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
明确: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
至此,作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五、写作特色
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六、本课总结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家要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来。
七、布置作业
有一段话来描写你所感受到的雨景,100字左右。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一 国殇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一 国殇优秀教学设计</a>,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溯源解题,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初读感知,品读赏析,精神探讨,主题归纳,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项链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8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项链公开课教案</a>,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介绍作家作品,初读感知,赏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拓展思考,写作特色分析,名句评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三单元*套中人优秀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8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套中人优秀教案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了解作品,整体感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社会意义,艺术手法分析,主题思想,思考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