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 垂线 教学设计 (2) 教案 1 次下载
-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5.2.1 平行线 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5.2.2 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5.2.3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2 垂线教案设计
展开(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2.掌握垂直的概念,能根据垂直求出角的度数;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充分经历自学、探究、交流、当堂练习等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难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性质和画法.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固定木条 a ,转动木条 b.当 b的位置变化时,a、b 所成的角
∠α也会发生变化.
当∠α=90°时,我们说 a 与 b互相垂直,记作 a⊥b.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右图,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记作:AB⊥CD,垂足是O;
直线 m 与直线 n 垂直,记作:m⊥n;
“⊥”是“垂直”的记号,读作“垂直于”;
而“┐”是图形中“垂直”(直角)的标记.
垂直的定义有以下两层含义:
1.∵AB⊥CD (已知) 2.∵∠1=90°(已知)
∴∠1=90°(垂直的定义) ∴AB⊥CD (垂直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很常见,说出下图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木条.
你能再举出其他例子吗?
做一做
1.你能借助三角尺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3.利用下面的方法可以折出互相垂直的线,你试试看!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 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 l 上一点A画 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 l 外一点B画 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 即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
1.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都相等时,这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
2.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如图,请你过点P画出线段AB或射线AB的垂线.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时的特殊情况—垂直,可类比前面两条直线相交时的一般情况学习新知识. 经历合作探究过程获得新知,并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垂线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垂线段的概念;2.掌握垂线段最短的性质;3.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或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垂线段的概念和性质,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说理,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充分经历自学、探究、交流、当堂练习等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跳远比赛中,跳远成绩是如何测量出来的吗?
思考
如图,在灌溉时,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 l 外一点P与直线 l 上各点O,A1,A2,A3,A4,A5,…,其中PO⊥l (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 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1,PA2,PA3,PA4,PA5,…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现在,你知道水渠该怎么挖了吗?在书中图5.18中画出来,如果图中比例尺为1:100000,水渠大约要挖多长?
则:沿着垂线段PH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我们如何测量立定跳远的成绩?
练习
如图,三角形ABC中,∠C=90°.
(1)分别指出点A到直线BC,点B到直线AC的距离是哪些线段的长;
(2)三条边AB,AC,BC中哪条最长?为什么?
解:(1)点A到直线BC的距离是线段AC的长,点B到直线AC的距离是线段BC的长;
(2)由(1)可知,AC<AB及BC<AB,所以AB最长.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来看,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讨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组织学生活动等.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自由度.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2 垂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sx/tb_c885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5.1.2 垂线教学设计</a>,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人教版5.1.2 垂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版5.1.2 垂线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我的疑惑,我的收获,堂清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2 垂线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2 垂线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学部分,我的疑惑,我的收获,堂清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