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结合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的①大于②
B.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野生动物的②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影响③
D. 春运期间,河南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④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年龄结构)。
【详解】A、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①表示死亡率②表示出生率,所以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的①大于②,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要增加数量就要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野生动物的②(出生率),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改变的是性别比例,③表示性别比例,C正确;
D、春运期间,河南人口数量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而不是受④年龄组成影响,D错误。
故选D。
2. 青海云杉是我国特有树种,高大乔木,喜寒冷潮湿环境,种子小而轻、具有膜翅。下图是某青海云杉种群中不同大小个体的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青海云杉种子的特点有利于种群繁衍
B. 该青海云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C. 调查青海云杉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
D. 气温是影响青海云杉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1)密度的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生物因素。(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
【详解】A、青海云杉的种子小而轻、具有膜,利于种子借助风力传播,扩大种群范围,有利于种群繁衍,A正确;
B、据图分析,幼苗数量最多,所以该青海云杉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红豆杉属于植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红豆杉的种群密度,C正确;
D、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D。
3. 图1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另一个种群中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t2~t3时期与图2中a~b时期种群年龄结构都是衰退型
B. 图2中a、c时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 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对应t2和d
D. 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形增长和“J”形增长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
分析图2: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详解】A、图1中t1~t2时期,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少,但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a~b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
B、图2中a、c时期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B正确;
C、 图1中K值出现的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C错误;
D、图1表示种群的“S”形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再增加,不能用“J”形增长表示,D错误。
故选B。
4. 表观竞争是资源竞争以外的一种新型种间关系。如果两个物种具有相同的天敌,可通过共同天敌的中介作用,影响彼此的种群数量,这种间接的相互影响称为表观竞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存在种间竞争的两个种群间可能存在表观竞争
B. 外来物种入侵可通过表观竞争降低当地物种的种群数量
C. 表观竞争可通过影响群落的结构使群落发生演替
D. 植物间的表观竞争不会改变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有原始合作、捕食、寄生、互利共生和种间竞争,其中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详解】A、存在种间竞争的两个种群间可能有共同的天敌,因而可能存在表观竞争,A正确;
B、具有表观竞争关系的两个种群间可通过共同的天敌实现种群数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据此可推测,外来物种入侵可通过表观竞争降低当地物种的种群数量,B正确;
C、表观竞争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而会影响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会引起群落发生演替,C正确;
D、植物间的表观竞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速率,因而会改变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D。
5. “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是一种迁徙性的濒危鸟类,青头潜鸭和绿头鸭的食性基本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青头潜鸭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其遗传多样性将会下降
B. 若一只鹰捕食了一只背头潜鸭,则该鹰就获得了这只潜鸭能量的10%~20%
C. 日照长短会影响青头潜鸭种群的繁殖活动,日照长短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 为吸引异性,青头潜鸭会跳“独特舞步”,说明行为信息能促进种群的繁衍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气温和干早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若青头潜鸭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其遗传(基因)多样性将会下降,A正确;
B、10%~20%是相邻出生两个营养及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一只鹰、一只背头潜鸭不是该营养级含有的全部能量,B错误;
C、日照长短作为物理信息,影响青头潜鸭种群的繁殖和迁徙,气温和干早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日照长短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青头潜鸭求偶时的舞步属于行为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D正确。
故选B。
6. 如图1、2、3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B. 植物病毒与植物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如图2所示
D. 图3表示的是种间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图2、图3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的种间关系。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1、图2、图3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的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如图1所示,A正确;
B、植物病毒与植物间为寄生关系,不是图1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是捕食关系,是如图2所示(捕食关系),C正确;
D、图3表示种间竞争关系,后期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X的种内竞争会加剧,D正确。
故选B。
7. 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也无需进行重复实验
B. 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
C.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土壤进行灭菌的组别属于对照组
D. 制作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使之正常运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实验组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
【详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进行重复实验,A错误;
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性,B错误;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土壤进行灭菌的组别属于实验组,未处理的一组属于对照组,C错误;
D、在制作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使之正常运转,D正确。
故选D。
8. 一般来说,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有机物总量不再增加,演替也不再进行,此时称为顶极群落。一个湖泊经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大体要经历如图所示的5个阶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群落演替均会到达森林群落
B. 裸底阶段沉水植物无法生长是因为缺乏充足的氧气条件
C. 因缺少光照导致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的沉水植物逐渐减少
D. 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只有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出森林群落,A错误;
B、裸底阶段缺乏土壤条件,沉水植物无法扎根生长,B错误;
C、浮叶根生植物植株体高,叶片浮于水面遮挡光照,导致浮叶生根植物阶段的沉水植物逐渐减少,C正确;
D、当演替达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9. 水稻是重要粮食作物,福寿螺啃食水稻幼茎叶、稻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是稻田常见的两种害虫。某地采用稻田养鸭的生态农业模式,能将福寿螺、稻飞虱等害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草和水稻都是生产者,稻田高矮不一的水稻提高光能的利用,体现垂直结构
B. 水稻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很大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种
C. 鸭子的存在增大了稻飞虱生存的环境阻力,也增大了稻飞虱种内斗争
D. 福寿螺和稻飞虱获取营养的途径不同,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种群个体在垂直方向上明显的分层现象,高矮不齐的水稻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很大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种,B正确;
C、鸭子是稻飞虱的天敌,增大了稻飞虱生存的环境阻力,导致稻飞虱种群数量下降,减缓了稻飞虱种内斗争,C错误;
D、福寿螺和稻飞虱获取营养的途径不同,但二者存在于相同的空间,对营养需求也有共性部分,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
10. 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科学家调查了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群落中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数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B. 调查结果表明,群落丰富度随退耕还林年限的增长而减少
C. 群落演替达到森林阶段,群落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将不再变化
D. 植物类群物种数的变化,不会导致动物类群物种数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如图所示,在一定年限内,随退耕还林年限的增长,草本物种数最先出现峰值而后下降趋于稳定,灌木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和乔木呈上升趋势。
【详解】A、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更大,A正确;
B、据图可知,随退耕还林年限的增长物种数增大,群落丰富度增大,B错误;
C、群落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内部的生物由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种类和数量依然会发生变化或处于动态变化之中,C错误;
D、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所以植物类群物种数的变化也会导致动物类群物种数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11.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解作用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B. 若没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C. 温带落叶林气温较高,其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于北方针叶林
D. 沼泽淤泥因缺氧导致分解作用弱,可用于开发有机肥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例如蚯蚓、蜣螂等。
【详解】A、分解作用是通过分解者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例如无机盐和CO2),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也可能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例如蚯蚓等),A错误;
B、若没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B正确;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受温度、水分、O2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与北方针叶林相比,温带落叶林气温较高有利于其分解作用,因此分解作用较强,C正确;
D、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中缺氧,抑制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减少分解有机物,有机物质积累量很大,可用于开发有机肥料,D正确。
故选A。
12.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以下关于生态足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应大力建设生态工程,使其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
B. 生态足迹越大,意味着人们改造环境的力量越大
C. 多吃“原生态养殖”的牛肉会使生态足迹减小
D. 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能减少生态足迹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为满足其资源消费、污染物消纳、基础建设支持等需求所需利用的所有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和,而自然可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规模,即为生物承载力。
【详解】A、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自身生物承载力(自然资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即需要两个国土面积才能够生产所耗资源和吸收碳排放,因此,不应盲目建设生态工程,A错误;
B、生态足迹越大,并不意味着人们改造环境的力量越大,有时甚至会破坏环境,B错误;
C、多吃“原生态养殖”的牛肉会使生态足迹增大,即通过这种饮食方式占用的土地会增大,C错误;
D、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降低能源消耗,能减少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D。
13. 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不包含分解者,每种生物只占有一个营养级
B. 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故生态系统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C. 若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乙的数量在短期内会大量增加
D. 若将该食物网各营养级的能量绘制成金字塔,则甲位于丁上方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生产者→甲→乙→戊、生产者→甲→乙→丁→戊、生产者→甲→丙→戊、生产者→甲→丙→丁→戊。
【详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该食物网中的戊占据两个营养级,A错误;
B、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故该食物网最多有5个营养级,B正确;
C、乙丙均可被丁和戊捕食,若丙大量减少,短期内丁和戊数量相对稳定,对乙的捕食压力会明显增大,故乙的数量在短期内会大量减少,C错误;
D、若将该食物网各营养级的能量绘制成金字塔,则营养级低含有能量更多,位于金字塔下方,即甲应位于丁下方,D错误。
故选B。
14.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
①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②在草→鼠→蛇→猫头鹰的食物链中,蛇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圆圈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大气中的CO2被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及人类活动又以CO2形式返回大气中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详解】①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流动功能,①符合题意;
②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蛇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这里分析的是营养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②不符合题意;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利用了行为信息传递食物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功能,③符合题意;
④根植物将大气的二氧化碳转化成为有机物,然后通过生物及人类活动又以CO2形式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物质循环功能,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有:①③④。
故选C。
15.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部分组成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过程或生产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生态系统的不同组成成分间循环往复运动
B. 图中D为第三、四营养级,最多能获得A同化能量的4%
C. 把图中“CO₂”换成“热能”,并去掉①过程,该图就可以表示能量流动过程
D. 非生物环境也可以为P提供信息,如物理信息光、温度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由图可知,该图表示碳循环,图中P是生产者,而A、B、C、D均属于消费者。
【详解】A、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循环往复运动,但并不能在不同组成成分间均进行循环,A错误;
B、图中D为第四、五营养级,B错误;
C、要想表示生态系统完整的能量流动过程,需要把图中“CO₂”换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并保留①过程,①过程表示的是光能输入,C错误;
D、P是生产者,非生物环境也可以为P提供信息,例如植物感知温度变化,植物接收光信号等,D正确。
故选D。
16. 安徽省的“省鸟”灰喜鹊在保护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松林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灰喜鹊”。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 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
C. 松毛虫和灰喜鹊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B×100%表示
D. 若灰喜鹊数量下降,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图示分析,A表示松毛虫的同化量,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松毛虫的粪便量,D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E表示灰喜鹊的同化量,F表示灰喜鹊的粪便量。
【详解】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在数量上不一定呈倒金字塔模型,A错误;
B、由松毛虫流人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其中F(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松毛虫)同化的能量,B正确;
C、松毛虫和灰喜鹊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可用E/A×100%表示,C错误;
D、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故若灰喜鹊数量下降,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17. 科学家在黄河流域盐碱地开展“上粮下藕、藕鱼套养、鸭鹅混养”的立体种养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台田经雨水浇灌后盐碱含量降低,田间杂草可以喂鱼和家禽,动物的排泄物能为莲藕和作物提供肥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需要来自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B. “上粮下藕”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养殖咸水鱼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整体原理
C. 该模式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不但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
D. 该模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详解】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A正确;
B、“上粮下藕”,鱼塘种藕,旁边种植农作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盐碱地挖鱼塘养鱼,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生物与环境为整体,能提高经济效益,B正确;
C、该模式增加了盐碱地种生物种类与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不但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C正确;
D、改善生态环境体现的是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18. 鳄雀鳝等水生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是世界性难题,鳄雀鳝几乎可以捕食所有淡水鱼类,且寿命较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B. 随意放生鳄雀鳝会导致本地淡水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
C. 鳄雀鳝的入侵会提高水体中肉食性鱼类的遗传多样性
D. 鳄雀鳝属于影响淡水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引种之前要对引入物种后的利弊进行评估,不能盲目引入,否则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若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缺少天敌控制,侵入种对环境适应性强,就会使原有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的威胁。
密度制约因素是指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详解】A、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生态系统结构,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A错误;
B、鳄雀鳝几乎可以捕食所有淡水鱼类,且寿命较长,随意放生鳄雀鳝可能会导致本地淡水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B正确;
C、鳄雀鳝的入侵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可能会降低水体中肉食性鱼类的遗传多样性,C错误;
D、密度制约因素是指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所以鳄雀鳝属于影响淡水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
19. 蝗虫种群依赖4-乙烯基苯甲醚(4VA)信息素来群聚成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4VA可通过正反馈来提高蝗虫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
B. 危害农作物的蝗虫常常集群分布属于蝗虫的数量特征之一
C. 不同高度植被上的蝗虫数量不同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D. 利用人工合成的4VA类似物来诱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2、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
3、生物防治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灾作用,成本低、对人畜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约能源。
【详解】A、4-乙烯基苯甲醚(4VA)是飞蝗群聚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4VA能影响蝗虫种群密度变化,并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4VA可通过正反馈来提高蝗虫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A正确;
B、危害农作物的蝗虫常常集群分布属于蝗虫的空间特征,不是数量特征,B错误;
C、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蝗虫是一个物种,不同高度植被上的蝗虫数量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C错误;
D、4VA属于化学信息,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杀蝗虫,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A。
20.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各营养级,使某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步聚集的趋势。如图为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其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各自只占一个营养级,且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可能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
B. 乙为次级消费者,其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C. 丙为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甲
D. 通过对食物链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一种联系;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食物网是很多生物的食物不仅仅只是一种类型,且往往不是只被一种生物捕食,因而会形成食物网。
【详解】A、题意显示,甲、乙、丙、丁4种生物各自只占一个营养级,且构成一条食物链,而食物链中包含的两种生物类型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甲不可能使分解者,而是消费者,A错误;
B、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会出现富集现象,据此可知图中的食物链关系为丁→乙→甲→丙,即乙为初级消费者,其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部分,B错误;
C、在该食物链中,丙为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没有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部分,C错误;
D、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通过对食物链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D正确。
故选D。
2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下列有关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能维持相对平衡
B. 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组成能维持相对稳定
C. 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通常不同
D. 大兴安岭火灾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主要体现了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详解】AB、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的状态,这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以及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B正确;
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大兴安岭火灾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主要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22.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雌蛾扣在一个纱罩中,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证明在雌雄蛾之间传递的属于生物信息
B. 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 信息传递过程需要有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参与
D. 农业上利用雌蛾分泌物质扰乱雌雄蛾交配防治害虫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雄蛾来交配繁衍后代,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干扰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
【详解】A、风雨交加的夜晚,雌蛾只能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该实验证明在雌雄蛾之间传递的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B、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雄蛾来交配繁衍后代,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正确;
C、信息传递过程需要有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参与,C正确;
D、农业上利用雌蛾分泌物质扰乱雌雄蛾交配防治害虫,这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A。
23. 桑基鱼塘是我国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排泄物)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培桑”高效人工生态系统。蚕蛹、蚕丝和鱼都可以作为商品出售,但是当桑叶价格升高,卖桑叶比卖鱼利润更高时,当地农民会将蚕沙用作桑树的肥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一定的能量投入,不需要进行物质投入
B. 运转良好的桑基鱼塘,可以做到物质的再生利用,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 “蚕沙养鱼”过程中蚕体内的能量流向鱼,有利于能量的循环利用
D. 当桑叶价格升高时,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A、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数量有限,还不能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因此“桑基鱼塘”不能实现物质上自给自足,除了一定的能量投入,也需要物质投入,A错误;
B、运转良好的桑基鱼塘,能够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当桑叶价格升高时,调整能量流动关系,确保更多能量流向桑树,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D。
24.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即细密的渔网)体现古人在生态保护和渔业捕捞上面的认识。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为捕捞鱼鳖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B. 不使用“数罟”捕鱼,目的是保证鱼鳖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捕捞后鱼鳖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有利于鱼鳖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D. 不同年龄段的某种鱼位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为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方向上呈现镶嵌分布的为水平结构。
【详解】A、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人为捕捞鱼鳖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A正确;
B、不使用“数罟(细密的渔网)”捕鱼,可以使种群的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增加,保证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捕捞后鱼鳖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C正确;
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特点,而某种鱼的不同年龄段的空间分布不同,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D错误。
故选D。
25. 某地进行河流生态修复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河岸不同的生境,有针对性地种植不同的植被,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该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该流域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B. 该河流生态修复过程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协调等原理
C. 该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有机物总量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增加
D. 图示河岸中高大的乔木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中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群落演替一般会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但人类活动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详解】A、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因此人类对该河流的修复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A正确;
B、题干信息“根据河岸不同的生境,有针对性地种植不同的植被,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说明该河流生态修复过程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协调等原理,B正确;
C、该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群落演替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者逐渐增加,固定的有机物总量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增加,C正确;
D、群落的垂直结构描述的是不同种类植物的高低差异状况,高大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D。
26. 我国宣布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的目标,体现了全球“碳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碳共同体”的基础原理是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B. 用天然气取代煤和石油能有效阻止全球变暖和臭氧减少
C. 碳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D. 碳中和时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等于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
【详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全球“碳共同体”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A正确;
B、天然气燃烧也会产生CO2,所以用天然气取代煤和石油能不能效阻止全球变暖和臭氧减少,B错误;
C、碳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
D、碳中和时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的量,D错误。
故选A。
27. 鸮鹦鹉为草食性鸟类,下图为能量流经鸮鹦鹉所在营养级时的分配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最高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的去向与图示不同
B. 图示中①、②依次表示同化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 图示③中的能量来自第一、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
D. 据图示可推测鸮鹦鹉与其他生物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每一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
【详解】A、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向,除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外,其他均相同,A正确;
B、鸮鹦鹉为草食性鸟类,图中①表示鸮鹦鹉同化的能量,②表示鸮鹦鹉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
C、③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直接来自遗体残骸及粪便,来自遗体残骸的能量为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来自粪便的能量为第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C正确;
D、据图示可确定鸮鹦鹉与其他生物间可能存在捕食关系,不能确定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D。
28. 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河流轻度污染后具有自我净化能力,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 流入该河流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 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
D. 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无机盐,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
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仅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污水中的能量,B错误;
C、分析图可知,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的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C正确;
D、分析图可知,BC段含碳有机物在减少,说明有机物被大量分解,产生NH4+等无机盐离子,使藻类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B。
29. 许多谚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体现了生态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
B、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过程中由于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B正确;
C、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C正确;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述了不同地段生物种群的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A。
30. 桑基鱼塘将水网洼地挖深成为池塘,挖出的泥在水塘的四周堆成高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养蚕,蚕的排泄物用以喂鱼,而鱼塘中的淤泥又可用来肥桑,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如图为以桑基鱼塘为基础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B. 图中只有玉米→猪→人、玉米→人两条食物链
C. 猪粪含有的部分能量属于玉米同化的能量
D. 该系统能通过物质循环增大生态足迹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详解】A、在题图中,鱼能够利用粪尿,属于分解者,A错误;
B、题图中还含有桑→蚕的食物链,B错误;
C、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猪粪含有的部分能量属于玉米同化的能量,C正确;
D、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该系统能通过物质循环减小生态足迹,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 “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者调查了管理方式相同的林下茶园(茶树与高6~8米的乔木马尾松间作)和常规茶园(无树木迷阴)中的害虫叶蝉及其天敌蜘蛛,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主要改变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如果此茶园因管理不善,弃耕后慢慢发生了一系列演替,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演替,若某群落是由冰雪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演替,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
(2)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属于_____________关系,要达到较好防治效果,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来看,应使叶蝉数量控制在_____________。
(3)林下茶园中的叶蝉数量只有常规茶园中的1/2左右,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垂直 ②. 次生 ③. 初生 ④. 速度和方向
(2) ①. 种间竞争 ②. K/2以下
(3)林下茶园叶蝉的天敌蜘蛛数量和丰富度增加
【解析】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2、群落演替:(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将茶树和乔木间作,乔木需要强光照,茶树需要弱光照,林下茶园主要改变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弃耕的茶园仍保留原有的土壤条件,故果园弃耕后慢慢发生了一系列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若某群落是由冰雪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由于裸地从来没有植被覆盖,故此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小问2详解】
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均以叶蝉为食,故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来看,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要达到最大防止效果,应将叶蝉数量控制在K/2以下水平。
【小问3详解】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相比于常规茶园,林下茶园中叶蝉的天敌—蜘蛛数量和丰富度增加,降低了林下茶园叶蝉的环境容纳量,使得林下茶园中的叶蝉数量只有常规茶园中的1/2左右。
32. 下列图1是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一年内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值单位为J/cm2;图2是图1中B、C两类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 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沿着这种渠道进行。
(2)统计发现图1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300J/cm2未被利用,由此可知,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______J/cm2。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调查发现,该农田生态系统有杂草呈现斑块镶嵌分布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
(3)图2中乙生物在P点的出生率_____于其死亡率,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
(4)图2中甲、乙的种间关系为______,二者的种群密度由于_____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甲种群生物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来交配,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 ②.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①. 600 ②. 16.7% ③. 水平
(3) ①. 大 ②. 增长型
(4) ①. 捕食 ②. 负反馈 ③.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解析】
【分析】图1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图2中甲、乙二者是捕食关系,由于负反馈调节的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小问1详解】
图1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 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或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小问2详解】
生产者固定能量有两个去向:呼吸散失和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去向有:下一营养级、分解者、未利用(可能没有);由题意知,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00+100+300=600J/cm2;A到B传递效率是B的固定量比A的固定量,即200÷(600+200+100+300)×100%≈16.7%。镶嵌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
【小问3详解】
图2中乙生物在P点时种群数目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小问4详解】
图2中甲、乙变化趋势相同,但一前一后,二者是捕食关系,其中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二者种群密度由于负反馈调节的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甲种群生物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来交配,属于化学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对于生物的意义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3. 2023年8月日本不顾世界多数国家反对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研究表明,在福岛核事故后,某些大型鱼类中放射性核素137Cs的浓度比底栖鱼类高出一个数量级。图1是部分海洋生物间的能量流动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的_______(填“非密度制约因素”或“密度制约因素”)。
(2)海洋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但当污染超过一定程度时,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图1所示食物链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图1中某些大型鱼类体内的137Cs浓度比底栖鱼类高出一个数量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2表示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方向,①②③④代表的能量值分别是58、10、9和2(单位:×105kJ),则B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非密度制约因素
(2)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 ①.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②. 137Cs属于放射性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某些大型鱼类捕食底栖鱼类,137Cs随着食物链在某些大型鱼类体内富集
(4) ①.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②. 10.4%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小问1详解】
放射性核素137Cs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严重者会导致染色体变异,所以137Cs易使生物体内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影响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小问2详解】
海洋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但当污染超过一定程度时,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就会收到破坏且难以恢复。
【小问3详解】
食物链中相邻物种之间是捕食关系,相邻物种之间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由于137Cs属于放射性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一旦含有137Cs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137Cs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所以营养级越高,含有的137Cs越多。大型鱼类捕食底栖鱼类,大型鱼类的营养级比底栖鱼类的营养级高,137Cs随着食物链在某些大型鱼类体内富集。
【小问4详解】
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图中A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A)=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第二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B表示第二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第二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指其自身遗体残骸和下一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所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①+②+③=58+10+9=77;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三营养级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②-④=10-2=8。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8/77×100%≈10.4%。茶园类型
叶蝉总数/只
蜘蛛总数/只
游猎型蜘蛛丰富度
结网型蜘蛛丰富度
蜘蛛多样性
林下茶园
692
1542
14
12
2.8
常规茶园
1410
995
14
8
1.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致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致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致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北省丹江口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丹江口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