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二轮】(浙江专用)2024年中考科学 热点专练(原卷+解析)
(浙江专用)2024年中考科学【热点·重点·难点】 专题2生物实验-专题训练.zip
展开这是一份(浙江专用)2024年中考科学【热点·重点·难点】 专题2生物实验-专题训练.zip,文件包含专题2生物实验原卷版-2024年中考科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浙江专用docx、专题2生物实验解析版-2024年中考科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浙江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实验设计与分析
(1)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
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变化,以其结果论证科学结论的一种科学方法。由于研究问题性质的不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差异,但通常分为以下几步:
观察→提出问题→假说→实验→结论
(2)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2)简便性原则:材料易得、药品便宜、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步骤简短
3)严谨性原则:原理正确→步骤简洁→现象明显→结果准确
4)对照性原则:在实验设计中,通过设置对照组,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
实验设计中可采用的对照方法很多。
①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
②自身对照:指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③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
④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3)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①确定原理②提出假设③确定实验思路、选择器材④设计实验步骤⑤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⑥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⑦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建议用时:40分钟)
A组中考真题
(2023•浙江)科学小组在探究光合作用所需条件时,暗处理后,分别对三组天竺葵的叶片做如下处理:①用铝箔包住;②浸没在冷开水中;③切断叶脉。光照一段时间后,经检测发现均无淀粉产生,则三组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分别是( )
A.叶绿体、光照、水分B.光照、空气、水分
C.光照、水分、空气D.空气、叶绿体、水分
【解答】解:①用铝箔包住的叶片无法接受光照,最终无淀粉产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②浸没在冷开水中的叶片缺乏与空气的接触,最终无淀粉产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空气;③切断叶脉的叶片无法进行水的运输,最终无淀粉产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分。可见B正确。
故选:B。
(2023•杭州)为验证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产生氧气,小金将如图所示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试管内气体,出现复燃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变量是有无金鱼藻
B.选水生植物金鱼藻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便于观察和收集气体
C.该实验证明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同时也能吸收二氧化碳
D.该实验若在无光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完全相同
【解答】解:A、该实验不是对照实验。A错误。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选水生植物金鱼藻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便于观察和收集气体。B正确。
C、该实验证明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C错误。
D、该实验若在无光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完全不相同。D错误。
故选:B。
(2023•台州)图甲是一个“水绵伞”:透明塑料袋中装满水和水绵(水生藻类植物),袋口的吸管能与外界连通,调节配重能使其直立于水底。光照一段时间后,发现“水绵伞”浮到水面。某同学自制了两个相同的“水绵伞”,置于离光源距离不同的水底(水中各处温度相同且不变),如图乙,以验证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1)本实验验证的是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验过程中,需要观测的是 。
(3)该同学观察了一整天,都没发现“水绵伞”上浮。可如何改进实验?(写出一种)
【解答】解:(1)乙图中的两个“水绵伞”距光距离不同,光照强度不同,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光照强度,验证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验过程中,需要观测的是“水绵伞”上升到水面所需的时间,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如果该同学观察了一整天,都没发现“水绵伞”上浮,可能是配重太重,则应减轻配重,或是因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够,则应“增加光照强度”或“增加水绵数量”以产生更多氧气。
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
(2)“水绵伞”上升到水面所需的时间(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减轻配重(“增加光照强度”“增加水绵数量”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023•宁波)在“观察细胞质在细胞中的流动”活动中,小宁观察到细胞质中叶绿体沿着液泡外缘流动缓慢。结合所学知识,他猜想:叶细胞中细胞质流动的快慢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于是小宁开展了探究。
【实验器材】
新鲜黑藻若干、8支大试管、4个水浴锅(水温可调,调至某一温度保持恒定)、4只灯泡(额定功率分别为25W、50W、75W、100W)、计时器、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①取8支装满水的大试管,编号1~8,各放入一株生长健壮、长势相近的新鲜黑藻。
②将1~4号大试管分别放入水温恒为15℃、20℃、25℃和30℃的水浴锅,给予强度相同的均匀光照,持续0.5h。
③将5~8号大试管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的环境中,分别用25W、50W、75W和100W的灯光照射,持续0.5h。
④取各组植株相同部位的幼叶制作临时装片,选择大小、形状基本一致的细胞进行观察,记录叶绿体绕液泡外缘运动一周的时间。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分别记录结果于表Ⅰ、表Ⅱ中。
【实验结果】
表Ⅰ不同温度下叶绿体运动一周时间记录表
表Ⅱ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运动一周时间记录表
【实验分析】
(1)表Ⅰ的实验数据表明:温度在 ℃左右时,细胞质流动最快。
(2)根据表Ⅱ的实验数据,初步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相同条件下,光照越强, 。
(3)细胞质的流动通常不易直接观察,本实验通过观察细胞质中叶绿体的运动来实现。下列实验中运用的方法与本实验观察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观察鱼尾血液微循环
B.观察和解剖花
C.模拟呼吸运动中的肋骨运动
【解答】解:(1)由表Ⅰ可知,3号试管中叶绿体运动一周的时间最短。由题可知,3号试管在水温恒为25℃的水浴锅中,所以温度在25℃左右时,叶绿体运动一周的时间最短,即细胞质流动最快。
(2)由题可知,5~8号大试管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的环境中,分别用25W、50W、75W和100W的灯光照射;根据表Ⅱ的实验数据可知,随着灯功率的增大,叶绿体运动一周的时间变短。所以,可初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相同条件下,光照越强,叶细胞中细胞质流动越快。
(3)在观察细胞质流动时,细胞质流动缓慢,不易观察,选择绿色的叶绿体作参照,易于观察。
A、观察鱼尾血液微循环时,根据血液的流动来判断血管的类型,A符合题意。
B、观察和解剖花时,是直接对花本身进行解剖观察,B不符合题意。
C、模拟呼吸运动中的肋骨运动时,用小木板模拟肋骨,参照小木板的移动,得出肋骨的移动,C不符合题意。
可见A正确。
故答案为:(1)25;
(2)叶细胞中细胞质流动越快;
(3)A。
(2023•衢州)小科发现许多人胸前佩戴除菌卡,除菌卡除菌效果怎么样呢?于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环境下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实验场所】A:密闭空间—?两个(编号A1、A2)
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编号B1、B2)
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编号C1、C2)
【实验步骤】
①杀菌:在A1、B1、C1分别放置1张除菌卡,对实验场所进行杀菌。A2、B2、C2不放除菌卡。4小时后,取出除菌卡。
②取样:在A1、B1、C1和A2、B2、C2中各放置1个装有培养基的无菌培养皿,打开盖子,让空气中的菌种落在培养皿中,40分钟后完成取样。
③培养:将6个培养皿取出,并盖上盖子,分别写上对应的场所编号。将培养皿都放在30℃的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
④观察:观察各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结果记录如下表
(“+”多表示菌落数量多)
【实验结果】
【分析交流】
(1)实验场所A中“?”处可填写 。
(2)小科通过 来比较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 。
【解答】解:(1)为了与BC形成对照,实验场所A中“?”处可填写储物柜(书包、抽屉、衣柜、箱子等密闭空间)。
(2)ABC形成以不同场所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小科通过比较不同场所培养皿中菌落数量的变化量来比较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除菌卡在不同空间的除菌效果:密闭空间>半开放空间>开放空间。
故答案为:(1)储物柜(书包、抽屉、衣柜、箱子等密闭空间);
(2)比较不同场所培养皿中菌落数量的变化量;
(3)除菌卡在不同空间的除菌效果:密闭空间>半开放空间>开放空间。
(2023•湖州)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研究植物向光性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历时半个世纪。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探究历程。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初步证明这种“影响”是某种物质。1926年,温特在他们的基础上做了如下的实验。
(1)温特设计乙组实验的目的是 。
(2)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的顶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的生长,他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根据温特的结论和拜尔的实验,请推测甲乙两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填选项)。
A.②①B.④①C.②③
(3)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给我们很多启示。下列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 (可多选)。
①科学发现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②科学理论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③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有关的结论凝聚了多位科学家的智慧,关于向光性的原因不会再有争议。
【解答】解:(1)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温特设计乙组实验的目的是设置对照,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2)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的顶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的生长,他将其命名为生长素。甲组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上积累了生长素,这个琼脂块具有与胚芽鞘顶端相同的作用,把它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这一侧因受到生长素的影响,快速生长,而另一侧因没有生长素的而不能生长,所以会向没有放琼脂块的一侧弯曲生长,如图④所示;乙组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上无生长素,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则去除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既不弯曲,也不生长,如图①所示。故选B。
(3)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给我们很多启示:①科学发现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①正确;
②科学理论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②正确。
③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有关的结论凝聚了多位科学家的智慧,关于向光性的原因当然可能还有争议,还需要不断的科学探究,③错误。故选①②。
(2023•温州)有人认为:许多植物的茎和叶都能进行蒸腾作用,且叶是主要的蒸腾作用器官。为验证这一观点,老师提供如下器材供同学们实验,各种器材数量充足。
(1)写出检查装置甲气密性的具体操作: 。
(2)选择合适的器材,写出本实验的步骤。
【解答】解:(1)将导管口伸入水中,双手捂住烧瓶,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口是否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2)自变量的设置(绿萝、去叶绿萝、空白对照);无关变量的控制(水量、实验环境);因变量的观测(相同时间水柱移动的距离),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取1个装置甲(没有绿萝)标为A组;另取2个装置乙(有绿萝)分别标为B组、C组,将3个装置装满水;
②用剪刀剪去C组绿萝的全部叶,A组、B组不作处理;
③用胶头滴管在导管口注水形成一小段水柱,并用记号笔标记位置;
④将装置放在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用刻度尺测出水柱移动的距离,分别记为S1、S2、S3;
⑤比较S3﹣S1和S2﹣S1的大小关系,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2023•杭州)历史上糖尿病曾属不治之症,科学家对糖尿病成因展开了长期的探索。
材料1:哺乳动物的胰腺主要由胰腺细胞和胰岛细胞组成。20世纪初,有假说认为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为验证此假说,很多研究者给切除胰腺后患糖尿病的狗注射胰腺提取液,结果发现狗的尿糖没有明显降低。
材料2:针对材料1的实验结果,有人解释可能是胰腺提取液中胰腺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分解了胰岛所分泌的抗糖尿病物质。1920年,班廷了解到,结扎胰腺导管能引起胰腺萎缩但胰岛却保持完好。于是,班廷设想用结扎胰腺导管的手段改进前人制取胰腺提取液的方法。他将健康狗的胰腺导管结扎,等胰腺完全萎缩后,切除整个胰腺制成胰腺提取液。将其注射到切除胰腺后患糖尿病的狗体内,发现狗的血糖和尿糖都明显降低。通过多次实验,他证实了胰腺中的胰岛细胞确实能分泌抗糖尿病的物质,即胰岛素。
(1)材料1中哪项证据不支持当时的假说? 。
(2)根据材料2预测,结扎胰腺导管、胰腺完全萎缩的狗能否分泌大量的胰液? 。
(3)材料2中班廷实验与材料1中前人所做的实验都是将健康狗先 处理,成为糖尿病狗后,再注射胰腺提取液进行前后对照而得出结论的。他的创新之处是改进了胰腺提取液的制取方法,从而保证了胰腺提取液中的 不被胰液所分解。
【解答】解:(1)假说认为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材料1中的证据不支持当时的假说的有:很多研究者给切除胰腺后患糖尿病的狗注射胰腺提取液,结果发现狗的尿糖没有明显降低。
(2)根据材料2预测,结扎胰腺导管、胰腺完全萎缩,就不具有分泌胰液的功能了。所以结扎胰腺导管、胰腺完全萎缩的狗就不能能分泌大量的胰液了。
(3)材料2中班廷实验与材料1中前人所做的实验都是将健康狗先切除胰腺处理,成为糖尿病狗后,再注射胰腺提取液进行前后对照而得出结论的。他的创新之处是改进了胰腺提取液的制取方法,从而保证了胰腺提取液中的胰岛素不被胰液所分解,从而达到利用其中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2023•金华)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是常见加入洗衣粉的四种酶,这些酶的本质与生物体内的酶无明显差异。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洗衣粉的去渍效果(“+”越多表示去渍效果越好),实验结果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设置无酶洗衣粉组的作用是 ;
(2)加酶洗衣粉C中添加的酶至少有 种;
(3)该实验中影响加酶洗衣粉去渍效果的因素还有 (答出两点即可)。
【解答】解:(1)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加酶洗衣粉的种类,设置无酶洗衣粉组的作用是作对照,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2)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分析表格可知,加酶洗衣粉C去血渍效果好,说明其中添加是蛋白酶,同时加酶洗衣粉C去油渍效果好,说明添加的酶是脂肪酶,故加酶洗衣粉C中添加的酶至少有2种。
(3)酶的活性还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故该实验中影响加酶洗衣粉去渍效果的因素还有温度、pH等。
(2023•绍兴)为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小敏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一盆阳台上的青菜移到黑暗环境中放置24小时。
②再把该盆青菜放到阳光下照射4小时。
③取该盆中某株青菜上面积相等的茎、叶柄、叶片3个部位,浸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直至叶片完全褪成黄白色。
④取出后用清水洗净,滴上碘液观察各部位的颜色变化。
⑤实验结果:只有叶片部位变蓝,青菜的茎、叶柄部位不变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将青菜移到黑暗环境中放置24小时的目的是 。
(2)实验中选取青菜的茎和叶柄这两个非绿色部位是为了与叶片进行 。
(3)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4)小金直接取阳台上未经暗处理的青菜的茎、叶柄、叶片3个部位,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观察各部位颜色变化,发现全部变蓝。得出青菜的茎、叶柄、叶片中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小金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解答】解:(1)暗处理的目的是使植物体的淀粉运走耗尽。步骤①中将青菜移到黑暗环境中放置24小时的目的是使青菜耗尽原有淀粉,排除对实验的干扰。
(2)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实验中选取青菜的茎和叶柄这两个非绿色部位是为了与叶片进行对照。
(3)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片的叶肉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4)不同意小金的说法。茎和叶柄能使碘液变蓝,说明它们确实含有淀粉,但这些淀粉可能是叶片合成后通过筛管运输到茎、叶柄等部位的,不能说明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
(2023•台州)某同学进行“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
(1)如图甲,装有金鱼和水的塑料袋受到的总重力为20牛。该同学将扎紧袋口的塑料袋放入水中,发现它漂浮在水面上,则排开水的体积为 米3。
(2)用显微镜观察图乙中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结果如图丙所示。
①判断图丙中血管2是毛细血管的依据是 。
②要将图丙中右下角的血管3移到视野中央,应将培养皿往 移动。
【解答】解:(1)装有金鱼和水的塑料袋受到的总重力为20牛。该同学将扎紧袋口的塑料袋放入水中,发现它漂浮在水面上,此时F浮=G=ρ液gV排,其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g表示常数,g=10N/kg。代入公式:20N=1.0×103kg/m3×10N/kg•V排,V排=2×10﹣3m3。
(2)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图丙中血管2是毛细血管的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3)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要将图丙中右下角的血管3移到视野中央,应将培养皿往右下方移动。
(2023•浙江)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下将有机物分解成酒精与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会对其造成伤害,从而抑制其呼吸作用强度吗?为此,科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酒精对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
【实验器材】烧杯6个,气球6个,酵母菌培养液,体积分数为20%、40%、60%、80%的酒精,蒸馏水,量筒,刻度尺等。
【实验原理】装置如图所示,气球的体积会因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而变大,从而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上升,根据单位时间内液面上升的高度反映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强度。
【实验过程】①将6个气球分别编号,向1号气球中加10mL已杀死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余气球中分别加入含有等量酵母菌的培养液10mL;
②在1,2号气球中加入10mL蒸馏水,3至6号气球中分别加入10mL不同浓度的酒精,然后将6个气球分别置于对应编号的6个烧杯中,保温一段时间,将观察结果记录于表中(忽略酒精蒸发)。
设置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 。
【预期结果】若假设成立,则1号烧杯内的液面不变;2至6号的液面高低情况是 。
【实验反思】①由于开始时气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气,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同。那么,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会对实验结论产生影响吗? 。
②实验中必须让气球处于浸没状态,但随着气球的膨胀,气球会露出水面,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为防止气球露出水面,装置的改进方法是 。
【解答】解:【实验过程】设置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与第1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
【预期结果】气球的体积会因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而变大,从而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上升;反之,液面会下降;
在假设成立时,即酒精对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2至6号烧杯内酒精浓度依次增大,对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抑制作用越明显,气球的体积变小,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会依次降低;
【实验反思】①由于开始时气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气,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同,对气球的体积不会造成影响,故不会对实验结论产生影响;
②为防止气球露出水面,装置的改进方法,可在气球下方系一个金属块。
故答案为:【实验过程】进行对照;【预期结果】依次降低;【实验反思】①不影响;②在气球下方系一个金属块。
B组模拟提高
(2023•义乌市模拟)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下列措施会加快红墨水向左移动的是( )
A.向植株吹风B.减少植株叶片
C.对植株遮光处理D.将植株置于低温环境
【解答】解: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环境温度、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当植物处在光照强、高温、干燥和空气流动速度快的环境中,其蒸腾作用会加快,蒸腾失水会增多;当植物处在光照弱、低温、湿润和空气流动速度慢的环境中,其蒸腾作用会变慢,蒸腾失水会减少。植物的叶面积越大,蒸腾作用越强。所以“减少植株叶片”、“对植株遮光处理”和“将植株置于低温环境”,都会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会蒸腾失水减少,不会加快红墨水向左移动。“向植株吹风”,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蒸腾失水增多,会加快红墨水向左移动。A正确。
故选:A。
(2023•临海市校级模拟)在一次中考实验操作考试中,某小组按照下表的设计方案,认真仔细的完成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结果显示①号和②号试管中都变蓝了,这与实验的预测不相符。为此,该小组对实验设计进行了讨论。你认为如果要开展后续实验,首先要考虑的是( )
A.适当减少馒头碎屑量B.改变水浴的温度
C.是否进行搅拌D.滴加碘液量的多少
【解答】解: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①号和②号试管中都变蓝了,表明试管内都有淀粉;而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且滴加2ml唾液、充分搅拌、37℃,水浴10分钟,因此可能是馒头碎屑的量过多,导致唾液没有充分消化淀粉,使淀粉有剩余致使加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也变蓝。所以如果要开展后续实验,首先要考虑的是适当减少馒头碎屑量。
故选:A。
(2023•金华模拟)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甲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B.装置乙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C.装置丙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三个外界条件
D.装置丁验证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解答】解:A、装置甲是验证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种子萌发时,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将萌发的种子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A正确;
B、装置乙实验中用不透光的锡箔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部分叶片遮光,还有部分叶片没有遮光,这样处理可以形成见光和不见光两部的对照实验,此实验的变量是光。该实验现象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B正确;
C、装置丙形成2组对照实验,将装置丙置于温暖的环境中,最上面的种子由于没有一定的水而不萌发,3最下面的种子因浸没在水中缺乏空气而不能萌发,而中间种子由于满足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等种子萌发的条件会萌发;故装置丙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2个外界条件(水和空气),C错误;
D、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因此1试管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植物油变成脂肪微粒,2试管中物质不变,此结果说明: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D正确。
故选:C。
(2023•鄞州区一模)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用传感器测定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在室温25℃时,将装置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ppm表示百万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吊兰进行光合作用时,主要将光能转化为热能
B.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珠,主要来自吊兰的呼吸作用
C.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此时吊兰只进行光合作用
D.CO2含量下降,说明实验过程中吊兰在不断制造有机物
【解答】解:A、吊兰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A错误。
B、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吊兰要进行蒸腾作用,其散失的水分在玻璃罩的内壁上凝结成小水珠,B错误。
C、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此时容器中的吊兰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
D、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产生的量,实验过程中吊兰在不断制造有机物,D正确。
故选:D。
(2023•萧山区二模)如图甲是“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的部分程序,如图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尾鳍色素深一些的小鱼进行观察
B.观察时要将尾鳍切下来,放在载玻片上
C.先用显微镜的低倍物镜观察,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
D.根据血液流动方向,推知图乙中血管①属于小动脉
【解答】解:A、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情况时,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色素少的活鱼,若尾鳍的色素较深时,不易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情况,A错误;
B、观察时不能将小鱼尾鳍切下来,要保证小鱼是活的才能观察血液流动情况,B错误;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倍数越小,视野越亮,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中有血液,颜色较重,因此我们要用低倍镜观察,视野较亮,C错误;
D、从图中血液流动方向看出图乙中血管①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血管①属于小动脉,D正确。
故选:D。
(2023•温州模拟)酶的催化效率不仅与温度、酸碱度有关,还与离子种类有关,如氯离子(C1﹣)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铜离子(Cu2+)能降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钠离子(Na+)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没有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硫酸根离子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按表中从左到右的顺序,将药品加入到相应的试管中。
②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1毫升稀释唾液后摇匀。
③将两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中加热5分钟,观察并记录现象。
(1)步骤③中37℃的水浴加热的目的是 。
(2)小衢认真阅读了小科的实验方案,指出该方案还不能确定硫酸根离子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需作如何改进?
(3)如果硫酸根离子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则实验改进后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 。
【解答】解:(1)本实验探究的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所以,37℃水浴加热目的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唾液淀粉酶在该温度下的活性最强。
(2)设计对比试验时不能存在其它干扰离子,加入1%稀硫酸不但加入了硫酸根离子同时也带入了氢离子,所以在不知道氢离子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效率有无影响的前提下,不可以加入稀硫酸,结合题干中钠离子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无影响,所以此处应该为1mL1%硫酸钠溶液加入到2号试管。
(3)如果硫酸根离子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根据淀粉遇碘会变蓝色,只要淀粉消失则蓝色就会褪去,那么改进实验后的现象应是2号试管蓝色首先褪去。
(2023•江干区校级二模)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甲状腺激素对成年鼠耗氧量影响”的研究。
【建立猜想】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
【实验步骤】①选取健康状况相同、体形相似的成年鼠3只,分成甲乙丙三组;②对各组实验处理如下表,并按适宜的实验条件正常饲养;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直接注入胃中
【实验结论】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
(1)本实验中乙组空白处如何处理 ,本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2)若要得出上述结论,则甲乙丙组老鼠的耗氧量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3)根据实验结论,可进一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 (选填“促进”或“抑制”)成年鼠的新陈代谢。
【解答】解:(1)由表格可知,该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即甲状腺激素,因此乙组不作处理,为对照组。本实验设计存在不足之处,实验中每组只用一只小鼠做实验,导致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2)若要得出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的结论,切除甲状腺的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较,耗氧量降低,而额外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较,耗氧量则会增加,因此甲乙丙组老鼠的耗氧量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丙>乙>甲。
(3)根据实验结论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因此可进一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成年鼠的新陈代谢。
(2023•桐庐县二模)小乐学习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分解的催化作用”后,继续探究市售的某α﹣淀粉酶制剂对淀粉分解的催化作用。实验过程如下: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和B;A试管加入2mL0.5%的淀粉溶液,滴加两滴碘液后摇匀,B试管加入2mL1.0%的α﹣淀粉酶溶液;将两支试管置于37℃水温的水浴锅中保温5min,然后将B试管中的α﹣淀粉酶溶液倒入A试管,摇匀后继续保温并计时,直至蓝色褪尽。
②将0.5%的淀粉溶液换成1.0%、1.5%、2.0%的淀粉溶液,重复上述步骤①。
③将水浴温度改为50℃、75℃,重复上述实验。
不同实验条件下淀粉褪色时间如表所示:
(1)本实验的原理是 和α﹣淀粉酶能催化分解淀粉。
(2)据表中数据可知,淀粉褪色时间与 、 有关。
(3)从实验结果可知,该α﹣淀粉酶制剂对淀粉分解的催化作用与温度有关, (选填“37”“50”或“75”)℃时,α﹣淀粉酶催化分解淀粉的效果最好。
【解答】(1)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可见,本实验的原理是淀粉遇碘变蓝色和α﹣淀粉酶能催化分解淀粉。
(2)据表中数据可知,淀粉褪色时间与水浴温度、淀粉溶液浓度有关,淀粉溶液浓度越高,淀粉褪色时间越长。
(3)从实验结果可知,该α﹣淀粉酶制剂对淀粉分解的催化作用与温度有关,在相同淀粉溶液浓度的条件下,75℃时淀粉褪色时间最短。说明,75℃时,α﹣淀粉酶催化分解淀粉的效果最好。
(2023•台州模拟)我校生物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BTB(澳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图1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2所示。
(1)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2)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为继续探究这个问题,小金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试管丙, 置于光照下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 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解答】解:(1)甲黑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黑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2)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取一支相同的试管丙,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2023•西湖区校级二模)小萌为了探究“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分别放入加了烟草浸出液、洗衣液、洁厕灵的稀释液的培养皿中,放在适宜条件下孵化,定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方案如表。请根据小萌的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1)该探究实验的观察指标是 。
(2)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小萌对实验容器、清水及污染液的量、蛙受精卵及实验环境进行了控制,本实验中的变量是 。
(3)小萌在每个容器中放入5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5粒,目的是 。
(4)小萌的实验方案尚不完善,请指出实验设计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
【解答】解:(1)该兴趣小组的探究的是“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实验,因此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数目。
(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所以题干中要取等量的清水、受精卵分成三等分、在相同的环境中。该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的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
(3)选取受精卵数量为50粒,如果数量过少,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影响实验结果。
(4)生物探究实验一般都是对照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因此改进建议是:实验中增加对照组,如增加4号培养皿,加入等量的清水。分别与1、2、3号培养皿形成对照实验。
(2023•鹿城区模拟)开封后的牛奶放置一段时间后还能喝吗?小红查阅资料发现牛奶中的乳酸含量在0.12%﹣0.18%时为正常,超过0.18%为变质。为探究开封后牛奶变质的影响因素,小红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甲、乙两瓶牛奶,打开。
②将甲瓶牛奶放置在20℃的恒温箱中,将乙瓶牛奶放置在4℃的恒温箱中。
③每隔8小时同时从甲乙两瓶牛奶中取样,并测量取样样品中的乳酸含量。
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1)写出步骤①中需要控制相同的一种因素: 。
(2)本实验中除了测量乳酸含量的仪器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写出两种)
(3)开封后放置一段时间的牛奶到底能不能喝?请结合探究结果,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
【解答】解:(1)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步骤①中需要控制相同的因素有:牛奶品种、牛奶体积、开封后的开口大小等。
(2)本实验中除了测量乳酸含量的仪器外,还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秒表计算时间,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牛奶。
(3)若放于室温保存,开封后的牛奶最好在24小时内喝完:若放于冰箱保存,开封后的牛奶最好在40小时左右喝完。观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4小时内,4摄氏度和20摄氏度温度下的牛奶乳酸含量都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建议:开封后的牛奶需要在24小时内喝完。
(2023•上城区模拟)材料一:1773年斯帕兰扎尼等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一块肉装在由金属丝制成的小笼里,然后让鹰吞食这个小笼,让小笼进入胃里,过一段时间,将小笼从鹰体内取出。科学家观察到的现象是肉块明显变小。
材料二:普劳特研究发现胃内存在盐酸,认为盐酸是分解食物所用。
材料三: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施旺经过实验和分析发现并证明,胃腺里有一种物质,将该物质与酸相混合,它分解肉类食物的能力远比酸的单独作用大得多。
材料四:1836年施旺将此物质从胃液中提取出来,并用氯化汞处理了提取物,终于制备出一种被证明是有效成分的沉淀物,取名为胃蛋白酶。
(1)材料一说明胃 (填“能”或“不能”)进行化学消化。
(2)材料三证实了普劳特观点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3)为了研究pH对胃蛋白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小明在适宜的温度下,以蛋白块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施旺发现胃蛋白酶的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填字母)。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跟药品的选择无关
C.科学的发现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解答】解:(1)将一块肉装在由金属丝制成的小笼里,然后让鹰吞食这个小笼,过一段时间,将小笼从鹰体内取出。如果胃在进行物理消化同时,也能进行化学消化,科学家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肉块消失或明显变小。
(2)施旺经过实验和分析发现并证明,胃腺里有种物质,将该物质与酸相混合,它分解肉类食物的能力远比酸的单独作用大得多,这可证实了普劳特观点是错误的。
(3)为了研究pH对胃蛋白酶催化作用的影响,他们在适宜的温度下,以蛋白块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从图中看出,胃蛋白酶溶液的pH不同,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不同,表明胃蛋白酶的催化能力不同。因此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与pH有关,当pH约等于2时,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4)施旺发现胃蛋白酶的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实验成功与否,与药品选择有关。故选:AC。
(2023•龙港市模拟)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经研究发现,当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鱼类会分泌肾上腺素,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体表颜色变浅,而其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药品及用具】:同种鲫鱼若干条、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玻璃缸若干个。
【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 的鲫鱼若干条,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乙酰胆碱,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 ,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 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背光处,约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深到浅依次是 。
【解答】解:第一步:选取健康的大小一致的鲫鱼若干条,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只能改变注入液体的成分,不能改变注入液体的体积,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乙酰胆碱,则乙组鲫鱼腹腔中应注入等量的肾上腺素,丙组则注入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作对照。
第三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注入的液体,因变量为鱼的体色深浅,而有光时,鱼会通过自身神经体液调节来调节体色,导致因变量改变而影响实验结果,培养条件应为背光或无光,结合的题意,理论上三组鱼的体色由深到浅依次应是甲、丙、乙。
故答案为:健康的大小一致;等量的肾上腺素;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甲、丙、乙
(2023•路桥区校级二模)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以植物汁液(主要是蔗糖)为食。在种植两个品种的扁豆时发现,大量的蚜虫寄生在绿色扁豆上,而在相邻的紫色扁豆上仅有少量。经分析发现紫色扁豆中含有物质A,而绿色扁豆中没有,据此设计了以下实验。
假设:蚜虫对扁豆的选择与物质A有关。
实验:取甲、乙两个相同装置分别引入20只蚜虫。将配制好的人工饲液固定在装置中,观察记录蚜虫的取食情况,重复实验3次,结果如下表:
(1)表格中“?”处应填入 。
(2)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对所选蚜虫的要求是 。
(3)实验结果能否为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说提供证据?请说明理由 。
【解答】解:(1)为了与甲组形成对照,表格中“?”处应填入一定量含不含物质A的10%蔗糖溶液。
(2)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变量的唯一性,蚜虫要选生长阶段、大小、品种、年龄都相同。
(3)甲组的平均取食频率比乙组低(或甲组的平均取食时间比乙组短),因此,实验结果能为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说提供证据。
(2023•宁波模拟)调查称,某些世界知名的户外运动品牌服装采用的材料中存在全氟辛酸。全氟辛酸很难在环境中降解,可通过食物、空气和水进入人体。近年最新研究表明全氟辛酸被确定为“对人类可能致癌”的物质。实验人员为了检测其毒性,利用小鼠进行研究。那么到底多少用量的全氟辛酸会对小鼠产生完全致命(十五天内100%死亡率)的毒性呢?研究小组对全氟辛酸毒性进行了检测:
【实验材料】
昆明种小白鼠40只。
【实验步骤】
①将小白鼠随机等分为A、B、C、D四组,常规喂养。实验前让小白鼠在同一实验环境中适应5天。
②取全氟辛酸(以下写作PFOA)纯品,以1千克植物油为溶剂,分别制备成不同浓度的药剂。然后用灌胃针将各组药剂分别灌入小鼠体内。
③染毒后继续禁食3小时,并记录动物出现的症状与死亡情况,观察期为15天。
④实验结束时,将存活的小白鼠处死并解剖。
【实验记录】
(1)选取的昆明种小白鼠的要求是 。
(2)该小组在实验设计中存在明显漏洞,改进的方法是 。
(3)改进方法后,为了更精确得到使小白鼠半月内完全致命的毒性剂量,你的处理方法 。
【解答】解:(1)为了控制变量,除了数量以外,选取昆明种小白鼠还应该要求昆明种小白鼠的年龄、身体状况相同(健康).
(3)生物探究实验一般都是对照试验,该小组在实验设计中存在的明显漏洞是缺少对照组,应该增加一个不注射全氟辛酸药剂的对照组.
(3)“改进方法后,为了更精确得到使小白鼠半月内完全致命的毒性剂量”,你的处理方法是在药品剂量1000mg/kg到2150mg/kg之间多设几组实验.
(2023•椒江区校级二模)小文想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他用胶囊板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备淘米水50mL
②用滴管分别在胶囊板的5个凹穴中滴2滴不同pH的溶液,如图甲所示
③分别在5个凹穴中滴2滴淘米水及1滴碘液
④漱口后取唾液,分别滴1滴到5个凹穴中,并用牙签搅拌
⑤将胶囊板放在手掌上
⑥记录蓝色褪去时间
(1)步骤⑤“将胶囊板放在手掌上”的目的是 。
(2)小文根据记录的实验结果绘制成图乙,从图乙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成认为小文的实验还不能得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请你说出理由并帮小文改进实验 。
【解答】解:(1)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手掌温度大约是37℃,所以,步骤⑤“将胶囊板放在手掌上”的目的是给唾液淀粉酶的消化过程提供适宜的温度。
(2)观察图乙可知,在pH是6.4~7.2之间,蓝色褪去时间不同,根据曲线的变化,能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pH在6.4~7.2之间,随着pH的增大,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逐渐降低。
(3)小成认为小文的实验还不能得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理由是:褪色时间短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高,题图曲线没有出现的转折点(最低点)。因此,应该继续设置5.8、6.0、6.2等一系列不同pH的实验组,并记录蓝色褪去时间,当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后,最低点对应的pH值是最适宜pH。
备考方向
常见题型
生物实验模块综合性的,也是生命科学占比最大的一块。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好教学中涉及的生物实验,重点有: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温度对过氧化氢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实验探究等。
强化训练,提高实验探究、分析和评价能力,下操作性定义能力。
关注简答与实验设计中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各市区试题本专题考察12题
选择题、实验探究
编号
1
2
3
4
水温/℃
15
20
25
30
平均时间/s
182
133
116
118
编号
5
6
7
8
灯功率/W
25
50
75
100
平均时间/s
110
108
100
97
实验场所
A:密闭空间—?两个
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
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
编号
A1
A2
B1
B2
C1
C2
有无除菌卡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菌落数量
+
++十++
+++
++++++
十十十十十十
十十十十十十+
加酶洗衣粉A
加酶洗衣粉B
加酶洗衣粉C
无酶洗衣粉
血渍
+++
+
+++
+
油渍
+
+++
+++
+
实验设置
装置编号
1
2
3
4
5
6
酵母菌培养液
10mL
加热杀死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
不同浓度的酒精
蒸馏水
蒸馏水
20%
40%
60%
80%
液面上升的高度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控制条件
检验方法
①
馒头碎屑+2ml唾液
充分搅拌;37℃,水浴10分钟
加2滴碘液
②
馒头碎屑+2ml清水
充分搅拌;37℃,水浴10分钟
加2滴碘液
试管号
1%淀粉溶液
1%稀硫酸
蒸馏水
碘液
1号
2毫升
0
1毫升
2滴
2号
2毫升
1毫升
0
2滴
甲组
乙组
丙组
切除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饲养14天
饲养14天
1次/天;共14天
α﹣淀粉酶
溶液浓度
水浴
温度
淀粉溶液浓度
0.5%
1.0%
1.5%
2.0%
1.0%
37℃
4min15s
4min42s
5min28s
6min39s
50℃
1min17s
1min50s
2min37s
3min7s
75℃
46s
52s
1min2s
1min8s
1号培养皿
2号培养皿
3号培养皿
步骤一
各加入1000ml清水
步骤二
加入10ml烟草浸出液
加入10ml洗衣液
加入10ml洁厕灵
步骤三
各放入50粒大小类似的蛙受精卵
步骤四
把3个培养皿都放在适宜环境中孵化
观察记录
时间/小时
组别
0
8
16
24
40
80
甲(20℃)
0.15%
0.15%
0.15%
0.15%
0.19%
0.32%
乙(4℃)
0.15%
0.15%
0.15%
0.15%
0.16%
0.22%
项目
甲组
乙组
人工饲液
一定量含物质A的10%蔗糖溶液
?
实验结果
平均取食频率
1次/小时
18次/小时
平均取食时间
0.2分钟/次
1.5分钟/次
组别
剂量/(mg/kg)
动物数/只
死亡率/%
A
215
10
10
B
464
10
60
C
1000
10
90
D
2150
10
1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二轮】(江苏专用)2024年中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题01+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专题训练.zip,文件包含专题01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原卷版docx、专题01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北京专用)专题01 科学探究(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照实验常采用的几种方法, 观察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北京专用)专题01 科学探究(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照实验常采用的几种方法, 观察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