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分子中的硫元素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
B. 由于水分子之间氢键的存在,使得水分子具有极性
C. 糖类和脂质都只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蛋白质还含氮元素等
D. 磷脂与脂肪的不同之处在于甘油的一个羟基与脂肪酸结合形成酯
【答案】A
【解析】
【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不同类的脂质的元素组成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
【详解】A、蛋白质分子中的硫元素一定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上,A正确;
B、由于水分子的极性,一个水分子的氧端靠近另一水分子的氢端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就形成一种弱的引力,这种弱的引力称为氢键,B错误;
C、几丁质的元素组成为C、H、O、N,细胞中的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磷脂的元素组成有N和P,C错误;
D、磷脂和脂肪的不同之处在于甘油的一个羟基分别与脂肪酸和磷酸及其衍生物结合形成酯,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包膜结构可能来源于病毒所在的宿主细胞
B. 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结构的形成可能与细胞骨架有关
C. 细胞膜上的磷脂形成双分子层,是水溶性分子跨膜的屏障
D.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对称分布的,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等功能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其中脂质占50%,蛋白质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脂质中,磷脂最丰富,此外还含有少量胆固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具有明显的“暗-亮-暗”结构,内、外两层暗带由蛋白质组成,中间一层亮带由双层脂类组成。
【详解】A、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外侧有一层包膜,该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A正确;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细胞的形态等,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结构是微丝及相关结合蛋白共同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形成可能与细胞骨架有关,B正确;
C、磷脂分子一端为亲水的头,两个脂肪酸一端为疏水的尾,细胞膜上的磷脂形成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外,尾尾相对且朝内,是水溶性分子跨膜的屏障,C正确;
D、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而糖类分子在细胞膜的外侧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所以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不对称分布的,D错误。
故选D。
3. 研究人员以酪蛋白为原料,探究不同温度及酶与底物的比例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他们将几组经过预处理的酪蛋白溶液装在烧杯内,设计温度分别为56℃、58℃、60℃、62℃及酶与底物的比例分别为4%、5%、6%、7%,各组置于适宜的pH条件下并加入酪蛋白酶,水解相同的时间后测定酪氨酸的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可以不设计空白对照组
B. 各组所加入酪蛋白酶的用量为无关变量
C. 酪蛋白酶可降低酪蛋白水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D. 酪氨酸的含量越高,说明酶促反应速率越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详解】A、探究不同温度及酶与底物的比例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为对比实验,温度为56℃、58℃、60℃、62℃四组相互对照,不用设计空白对照组,A正确;
B、根据实验目的探究酶与底物的比例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和检测结果可知,酪蛋白酶的用量是自变量,B错误;
C、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所以酪蛋白酶可降低酪蛋白水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C正确;
D、酪氨酸越多说明酪蛋白分解的越多,说明酶促反应速率越快,D正确。
故选B。
4.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凋亡的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水平比正常细胞低
B. 细胞癌变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有关
C.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D.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所有细胞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在凋亡的细胞中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会表达,故在凋亡的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水平不一定比正常细胞低,A错误;
B、免疫监视作用体现在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故细胞癌变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有关,B错误;
C、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是一种由病理性刺激引起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C正确;
D、不是所有细胞都经历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由于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有些细胞可能还未衰老就坏死了或凋亡了,再比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即无分裂、分化等过程,D错误。
故选C。
5. 藜麦是植物界唯一的全蛋白谷物,亚精胺(Sp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低分子含氮碱,可以调节植物生长,某实验小组以2个藜麦品种为材料,研究Spd对盐胁迫下藜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CK:蒸馏水;T0:250mml/LNaCl;T1:250mml/LNaCl+0.1mml/LSpd
A. 若藜麦种子长期淹于水中则会腐烂,这与细胞质基质产生的酒精有关
B. 青海1号比青海3号的呼吸速率低,青海1号可能更利于积累有机物
C. 实验中T0组的呼吸速率较低,可能与盐胁迫对细胞造成的渗透压影响有关
D. 实验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Spd可增强NaCl对藜麦种子呼吸速率的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土壤盐分过多对植物造成的危害成为盐胁迫,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Spd对盐胁迫下藜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实验结果图可知,实验分为3组:CK组、T0组、T1组,实验小组以2个藜麦品种为材料,其中CK组的呼吸速率最强,其次是T1组,呼吸速率最慢的是T0组。
【详解】A、若藜麦种子长期淹于水中则会腐烂,这与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产生的酒精有关,酒精具有毒害作用,A正确;
B、三个组别中青海1号比青海3号的呼吸速率都低,呼吸速率是不断消耗有机物的,说明青海1号消耗有机物更少,可能更利于积累有机物,B正确;
C、土壤盐分过多对植物造成的危害成为盐胁迫,盐胁迫会使得植物容易失去水分从而造成细胞渗透压改变,水分减少细胞呼吸速率会降低,C正确;
D、T1组是加入了一定量的Spd,T1组比T0组的呼吸速率更高,可知一定浓度的Spd可缓解NaCl对藜麦种子呼吸速率的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6. DNA甲基化一般分为从头甲基化和维持甲基化两种方式。前者是指不依赖已有的甲基化DNA链,而在一个新位点产生新的甲基化。后者是指在DNA一条链的甲基化位点上经复制,互补链相关位点也出现甲基化,即在甲基化DNA半保留复制出的新生链相应位置上进行甲基化修饰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甲基化能在修饰碱基序列的过程中改变碱基序列及遗传信息
B. DNA从头甲基化会改变基因的表达,不利于基因组的稳定性和细胞分化
C. 维持甲基化可将母链的甲基化修饰复制到新生链上可能与相关酶有关
D. 从头甲基化中一般DNA两条链相同位置的碱基都会被甲基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一种类型。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甲基选择性地添加到DNA上的过程,DNA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DNA甲基化一般分为从头甲基化和维持甲基化两种方式,往往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其基因功能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最终导致表型改变。
【详解】A、DNA甲基化是指在有关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中的胞嘧啶结合一个甲基基团的过程,它能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调控基因的表达。结合题意可知,DNA甲基化不改变DNA序列,因此也不改变遗传信息,A错误;
B、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甲基选择性地添加到DNA上的过程,可影响基因的表达过程。DNA甲基化与细胞是否分裂无关,因此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也可能发生DNA甲基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不改变DNA的序列,所以对基因组的稳定性和细胞分化只是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不一定是有害的,B错误;
C、DNA甲基化是指在有关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中的胞嘧啶结合一个甲基基团的过程,它能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调控基因的表达。维持甲基化可将母链的甲基化修饰复制到新生链上,该过程需要相关酶的催化作用才能进行,C正确;
D、从头甲基化是指不依赖已有的甲基化DNA链,而在一个新位点产生新的甲基化,往往是DNA分子中的胞嘧啶结合一个甲基基团的过程,其中依赖的相关酶是从头甲基化酶,该酶只作用于非甲基化的DNA,使其半甲基化,使得DNA一条链的碱基会被甲基化,D错误。
故选C。
7. 下列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R型活菌与死的S型细菌混合可转化出S型活菌,说明遗传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B. 在艾弗里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突变产生了荚膜基因
C. T2噬菌体利用肺炎链球菌的原料合成自身结构说明基因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 艾弗里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的获得可能使用了乙醇和盐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R型活菌与死的S型细菌混合可转化出S型活菌,说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
B、在艾弗里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并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上,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
C、T2噬菌体利用大肠杆菌的原料合成自身结构,说明基因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艾弗里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的获得可能使用了乙醇和盐溶液,D正确。
故选D。
8. 科研人员开展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其中L、M、N分别表示来自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子代个体的育性与亲本的育性水平相当。已知减数分裂时,细胞中不联会的染色体组随机移向细胞两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F1为四倍体,体细胞中有28条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
B. F1产生的配子为M、LMN、LM、MN,F2含6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约占1/16
C. F2中不会出现与F1染色体组成相同的植株,但F2都是可育的
D. F2中都含有两个M染色体组,说明经秋水仙素处理后M染色体组加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可知,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称为单倍体。
【详解】A、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图中F1有四个染色体组,为四倍体,体细胞中含有28条染色体,由于其有MM,故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F1的色体组成为LMMN,MM两个染色体组含有同源染色体,可联会,所以MM分开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LN可能分开,也可能移向同一极,这样F1产生的配子为M和LMN、LM和MN,故F2含6个染色体组的个体(LLMMNN)约占1/16,B正确;
C、由上述产生的配子可知,F2中会出现与F1染色体组成相同的植株(LMMN),C错误;
D、在选育产生的后代中,都含有两个M染色体组,说明F1两个M染色体组能稳定遗传给后代,并未经过秋水仙素处理,D错误。
故选B。
9. 某自由交配的动物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相等。现有灰身(A)和黑身(a)、短尾(E)和长尾(e)两对相对性状,经过多代后,相关基因频率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该动物体色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 该动物种群繁殖过程中长尾基因频率下降与自然选择有关
C. 繁殖过程中毛色基因发生了突变,而尾型基因未发生突变
D. 推测该种群中灰身杂合子和短尾杂合子的频率会持续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错误;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表现型而改变基因频率的,该动物种群繁殖过程中长尾基因频率下降与自然选择有关,B正确;
C、由表格可知第1代A基因频率100%,而第7代A基因频率67%,说明繁殖过程中毛色基因A发生了突变,而尾型基因E基因在繁殖过程中基因频率逐渐增加,说明尾色基因也可能发生了突变,C错误;
D、该种群中灰身杂合子频率第1代是0,第7代是44.22%,第10代是47.58%,短尾杂合子的频率第1代是21.12%,第7代是49.92%,第10代是24.08%,该种群中短尾杂合子的频率是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
故选B。
10. 链佐星(STZ)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用于腹泻的治疗。多次大剂量使用STZ的患者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高血糖等症状,为探究其原因,某实验小组将健康小白鼠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和STZ溶液,连续用药一段时间,抽取血液检测并比较两组小白鼠的胰岛素和血糖含量;然后再分别给甲、乙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和胰岛素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最后必须再次检测并比较甲、乙两组小白鼠胰岛素含量的变化情况
B. 本实验可探究STZ是否激活自身免疫过程,导致患者产生了胰岛素抵抗
C. 若STZ破坏胰岛B细胞使患者出现高血糖,则注射胰岛素可缓解高血糖
D. 实验结果可能会出现注射胰岛素的乙组小白鼠无法缓解高血糖症状的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起可以降低血糖,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
【详解】由题意可知,多次大剂量使用STZ的患者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高血糖等症状,结合选项推测可能的原因有STZ破坏胰岛B细胞,使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或STZ激活自身免疫过程,导致人体产生了暂时性 的胰岛素抵抗,若STZ破坏胰岛B细胞,使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则注射胰岛素可缓解高血糖症状;若STZ 激活自身免疫过程,导致人体产生了暂时性的胰岛素抵抗,则注射胰岛素无法缓解高血糖症状。故实验最后需再次检测并比较甲、乙两组小白鼠的血糖含量变化情况,而不是胰岛素含量的变化情况,BCD正确,A错误。
故选A。
11. 研究人员提出的“光-钙调控环路”可解释植物中的光敏色素B(phyB)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当胞质钙离子浓度升高时,会激活钙依赖性激酶CPK6和CPK12(CPK6/12),激活的CPK6/12能特异性识别被红光激活的phyB,使phyB上的ser80和ser106两个位点磷酸化,进而促进phyB进入细胞核,调控核内转录因子的降解与光响应基因的表达,使植物能够适应出土后的环境进行光合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hyB是一种蛋白质,受光照射结构会发生变化
B. 用钙离子抑制剂处理植物时,红光诱导的phyB入核会被抑制
C. CPK6/12未被钙激活或phyB未被红光激活均会影响CPK6/12对phyB识别
D. phyB接受光信号后会激活CPK6/12,从而催化phyB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phyB是光敏色素B,其本质一种蛋白质,受光照射结构会发生变化,A正确;
B、根据题意,当胞质钙离子浓度升高时,CPK6/12被激活,激活的CPK6/12能特异性识别被红光激活的phyB,进而促进phyB进入细胞核,用钙离子抑制剂处理植物时,红光诱导的phyB入核会被抑制,B正确;
C、激活的CPK6/12能特异性识别被红光激活的phyB,CPK6/12未被钙激活或phyB未被红光激活均会影响CPK6/12对phyB的识别,C正确;
D、由题意可知,当胞质钙离子浓度升高时,会激活CPK6/12,从而使phyB发生磷酸化进入细胞核进而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12. 咖啡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杂草会影响其生长,豆科植物如田菁、硬皮豆等常作为绿肥使用。为揭示绿肥对咖啡园杂草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常规种植咖啡园(CK)、种植田菁咖啡园(SC)和种植硬皮豆咖啡园(MU)的杂草群落开展了研究,得到如下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别不同杂草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物种丰富度
B. 推测种植硬皮豆能更好地抑制杂草的生长,有效降低杂草的生物多样性
C. 绿肥与根瘤菌、咖啡植株互为互利共生,绿肥的使用可提高土壤肥力
D. 与CK和SC相比,MU杂草个体数量和生物量都较少,不存在垂直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详解】A、区别不同杂草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错误;
B、与CK和SC相比,MU杂草个体数量和生物量都较少,推测种植硬皮豆能更好地抑制杂草的生长,有效降低杂草的生物多样性,B正确;
C、绿肥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使用绿肥可提高土壤肥力,而绿肥与咖啡植株是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
D、与CK和SC相比,MU杂草个体数量和生物量都较少,但其仍存在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
13. 库布齐沙漠曾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经过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C. 一个生态系统是否修复成功,要看其结构和功能是否达到动态平衡
D.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的库布齐沙漠的抵抗力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详解】A、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实质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大自然,提倡“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B正确;
C、生态系统的修复成功的标志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长久相对稳定,C正确;
D、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的库布齐沙漠的物种数目增加,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故其抵抗力稳定性得到了提高,D正确。
故选A。
14. 窦房结细胞是典型的慢反应细胞,有心肌细胞普遍的特征(兴奋性、传导性等)。但窦房结细胞膜中钠、钾通道都缺乏,所以动作电位主要通过钙电流,造成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降低)速度慢,如图为心房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比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窦房结慢反应细胞膜两侧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
B. 窦房结细胞去极化速度慢可能与Na+增多有关
C. 与心房肌相比,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降低
D. 心肌缺氧等因素会影响Ca2+的运输,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据图分析,窦房结慢反应细胞静息时膜电位为负值,说明细胞膜两侧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A正确;
B、窦房结细胞膜中钠、钾通道都缺乏,去极化与Na+内流有关,因此窦房结细胞去极化速度慢可能与Na +减少有关,B错误;
C、据图分析,与心房肌相比,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降低,C正确;
D、心肌缺氧等因素导致ATP缺乏,从而影响Ca2+运输,可能导致心律失常,D正确。
故选B。
15. 腐败梭菌α毒素具有溶血、致死和坏死等多种生物活性,某实验小组欲制备针对腐败梭菌α毒素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了如下实验:小鼠免疫→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筛选→腹水制备及纯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诱导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
B. 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未融合的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
C. 抗体检测成阳性孔还需进行有限稀释
D. 腹水制备及纯化的腐败梭菌α毒素单克隆抗体不能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和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A正确;
B、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涉及到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需要用到特定的选择培养基,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生存,B正确;
C、抗体检测成阳性孔还需进行有限稀释,再在体外培养细胞或注射到动物细胞体内进行培养,C正确;
D、单克隆抗体能准确识别不同抗原的细微差异,可被广泛用作诊断试剂,灵敏度高,特异性强,D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筛管是光合产物的运输通道,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从叶肉细胞的细胞质移动到邻近的小叶脉,进入其中的筛管—伴胞复合体(SE-CC),再逐步汇入主叶脉运输到植物体其他部位,蔗糖进入SE-CC的方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H+进出细胞的方式都为主动运输,高H+浓度有利于提供酸性环境
B. SU载体可同时运输H+和蔗糖,说明SU载体不具有专一性
C. 蔗糖运输不消耗能量,抑制细胞呼吸不会影响其进入SE-CC
D. 蔗糖进入SE-CC与细胞内外H+浓度差及SU载体的数量有关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H+通过H+泵运输需要消耗细胞中的ATP,为主动运输,且细胞外的H+浓度大于细胞外的H+浓度,H+通过SU载体的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为协助扩散,在此过程中为蔗糖从细胞外运进细胞内提供能量,蔗糖进入细胞内为主动运输。
【详解】A、由图可知,H+通过H+泵运输需要消耗细胞中的ATP,为主动运输,且细胞外的H+浓度大于细胞外的H+浓度,H+通过SU载体的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为协助扩散,A错误;
B、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是指能够运输一种或一类物质,蔗糖和H+既然能够同时由SU载体蛋白运输,可以说明SU载体具有专一性的,B错误;
C、由图可知,H+通过H+泵运输需要消耗细胞中的ATP,细胞呼吸是通过影响细胞内外的H+浓度差,从而影响蔗糖进入SE—CC,C错误;
D、、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进入SE—CC需要SU载体蛋白和H+势能提供能量,即需要SU载体蛋白和H+的直接参与,所以蔗糖进入SE-CC与细胞内外H+浓度差及SU载体的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ABC。
17. 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红眼和白眼是两对相对性状,灰体(A)对黑檀体(a)为显性,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已知W/w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纯种的灰体红眼和黑檀体白眼雌雄果蝇若干,某同学用纯种的灰体红眼雌果蝇与黑檀体白眼雄果蝇杂交,F1无论雌雄都为灰体红眼。为进一步探究A、a这对等位基因的位置,两组同学分别独立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①探究A、a这对等位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②探究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则按下列杂交方法及判断依据,能得出实验结论的是( )
A. 探究实验①:纯种黑檀体雌果蝇与纯种灰体雄果蝇杂交,根据子代表型判断
B. 探究实验①:F1雌果蝇与纯种灰体雄果蝇杂交,根据F2的雌果蝇表型及比例判断
C. 探究实验②:F1雌雄果蝇之间相互交配,根据F2的表型及比例判断
D. 探究实验②:F1雌果蝇与白眼黑檀体雄果蝇测交,根据F2表型及比例判断
【答案】ACD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纯种黑檀体雌果蝇与纯种灰体雄果蝇杂交,若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灰体,雄果蝇全为黑檀体,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
B、F1雌果蝇与纯种灰体雄果蝇杂交,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F2的雌果蝇表型及比例均相同,不能判断,B错误;
C、F1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若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灰体红眼:灰体白眼:黑檀体红眼:黑檀体白眼=9:3:3:1,否则不遵循,C正确;
D、F1雌果蝇与白眼黑檀体雄果蝇测交,若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灰体红眼:灰体白眼:黑檀体红眼:黑檀体白眼=1:1:1:1,否则不遵循,D正确。
故选ACD。
18. 荨麻疹是一种血管皮肤过敏反应,典型表现为发痒的水疤暴发,水疤为边界清晰、中心苍白、光滑、轻度高出皮面的红斑,此反应是由局部组胺或过敏反应引起的其他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的。下图是荨麻疹发病过程中产生瘙痒的机制,HRI为某感受器,其余字母代表物质、细胞或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是辅助性T细胞,I为细胞因子,c为记忆B细胞
B. 首次接触过敏原机体产生的IgE数量较少,不会引起荨麻疹
C. 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瘙痒属于非条件反射
D. 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
【详解】A、图中物质Ⅰ能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物质Ⅰ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a是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c),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b),A错误;
B、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B淋巴细胞会产生抗体,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肥大细胞不会分泌组织胺等物质,不会引起芎麻疹,B错误;
C、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瘙痒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C错误;
D、结合图示可知:肥大细胞上的抗体能与过敏原发生结合,说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D正确。
故选D。
19. 先天性耳聋既有常染色体遗传,又有伴X染色体遗传,任何一对隐性基因纯合都会患病。如图为甲、乙两个家庭关于先天性耳聋的遗传家系图,两家庭先天性耳聋都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且不含其他致病基因。已知家庭甲Ⅱ4和家庭乙Ⅱ1婚配生女孩都正常,生男孩都患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家庭乙中先天性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I1与Ⅱ2基因型相同
B. 家庭甲中Ⅲ1的致病基因只来自I1,Ⅲ2与I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C. 可取甲、乙两个家庭的血液、唾液、精液、毛发或人体组织等对先天聋哑进行基因检测
D. 家庭甲Ⅱ4和家庭乙Ⅱ1婚配所生男孩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存在4个致病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1、家庭甲中Ⅱ1与Ⅱ2正常,所生女儿Ⅲ1患病,可知家庭甲先天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这病基因为a,则I1基因型为Aa,I2基因型为Aa,Ⅱ4基因型为aa,Ⅱ3基因型为AA(概率为1/3)或Aa(概率为2/3),Ⅲ1基因型为aa,Ⅱ1基因型为Aa,Ⅱ2基因型为Aa,Ⅲ2基因型为AA(概率为1/3)或Aa(概率为2/3)。
2、家庭甲Ⅱ4和家庭乙Ⅱ1婚配生女孩都正常,生男孩都患病。家庭乙和家庭甲的先天性耳聋致病基因若同一致病基因,那么家庭甲的II4和家庭乙的II1都是aa,后代都是aa,无论男女均患病,与题意不符,因此家庭乙的先天性耳聋致病基因属于隐性基因并且在X染色体上,用Xb表示,两家庭先天性耳聋都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且不含其他致病基因,则家庭甲Ⅱ4基因型为aaXBY,家庭乙Ⅱ1基因型为AAXbXb。
【详解】A、家庭甲Ⅱ4和家庭乙Ⅱ1婚配生女孩都正常,生男孩都患病,两家庭先天性耳聋都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且不含其他致病基因,家庭乙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
B、Ⅲ2基因型为AA(概率为1/3)或Aa(概率为2/3)与I1基因型Aa相同的概率为2/3,家庭甲中Ⅲ1(aa)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Ⅱ1(Aa),一个来自与Ⅱ2(Aa),Ⅱ2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I1也可能来自I2,B错误;
C、甲、乙两个家庭的血液、唾液、精液、毛发或人体组织都可能含有先天聋哑基因,C正确;
D、家庭甲Ⅱ4基因型为aaXBY,家庭乙Ⅱ1基因型为AAXbXb,后代男孩的基因型为AaXbY,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之后细胞中有两个致病基因,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存在1个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C。
20. 图甲为某种棉花的酶D基因及拟南芥叶绿体膜上的转运肽基因,图乙为Ti质粒。为增加油菜种子的含油量,可将酶D基因与转运肽基因相连,导入油菜叶片细胞并获得高产转基因油菜品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限制酶ClaI和DNA连接酶处理图甲两种基因后,可使A、D端相连
B. 图乙的Ti质粒被限制酶切割一次后,会产生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 将目的基因插入图乙T-DNA中构建重组质粒,其可能在农杆菌中表达
D. 将农杆菌接种在含四环素的固体平板上培养得到的即为高产转基因油菜
【答案】AC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A、用限制酶ClaI切割图甲两种基因后,会使A、D端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可使A、D端相连,A正确;
B、图乙Ti质粒被限制酶切割一次后,会产生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
C、将目的基因插入图乙T-DNA中构建重组质粒,其可能在农杆菌中表达,C正确;
D、普通的质粒也含有四环素抗性基因,故将农杆菌接种在含四环素的固体平板上培养得到的不一定为高产转基因油菜,D错误。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线粒体对维持旺盛的光合作用至关重要,图1为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虚线框内示“草酰乙酸/苹果酸穿梭”。科研人员对新疆阿克苏糖心苹果进行探究实验,结果如图2、图3所示,图2中部位百分比指该部位的相对光照强度,图3中搭棚不影响CO2的供给。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索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中,希尔通过在___中(有H2O,没有CO2)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发现水光解产生了氧气。后来鲁宾和卡门用________的方法研究了氧气来源于H2O之后,阿尔农发现叶绿体可________,且这一过程总是伴随水的光解。
(2)图1光合作用时,CO2与C5结合产生三碳酸,C3接受_________释放的能量,继而_________成三碳糖(C3),为维持光合作用持续进行,部分新合成的C3必须用于再生出_________;运到细胞质基质中的C3.可合成蔗糖,运出细胞。每运出一分子蔗糖相当于固定了________个CO2分子。
(3)据图2分析,对果树上部、中部、下部进行采摘的最佳时间分别是__________,上部糖心果率高于其他部位,原因是_________。
(4)图3中10月13日之后,果树非搭棚处理比搭棚处理的糖心果率高,原因是________。
【答案】21. ①. 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 ②. 同位素示踪 ③. 合成ATP
22. ①. ATP和NADPH ②. 被NADPH还原 ③. C5 ④. 12
23. ①. 60天、30天、30天 ②. 上部的光照充足,积累的糖类较多
24. 非搭棚处理的果树呼吸速率降低,消耗的营养物质少,积累的有机物多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 NADPH)。 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CO2与C5(五碳化合物即核酮糖-1,5-二磷酸)结合,形成两个C3(3-磷酸甘油酸)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
【小问1详解】
1937年,英国植物学家希尔(R.Hill) 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 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2O,没有CO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后来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氧气来源于H2O之后,阿尔农发现叶绿体可以合成ATP,且这一过程总是伴随水的光解。
【小问2详解】
在光合作用中,CO2与C5结合产生C3,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继而被NADPH还原成三碳糖(C3),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维持光合作用持续进行。蔗糖是二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构成,含有12个碳原子,因此每运出一分子蔗糖相当于固定了12个CO2分子。
【小问3详解】
据图2分析,果树上部、中部、下部的糖心果率分别在60天、30天、30天的最高,对果树上部、中部、下部进行采摘的最佳时间分别是60天、30天、30天;上部糖心果率高于其他部位,原因是上部的光照充足,积累的糖类较多。
【小问4详解】
图3中10月13日之后,环境温度降低,非搭棚处理的温度比搭棚处理的温度低,那么非搭棚处理的果树呼吸速率降低,消耗的营养物质少,积累的有机物多,因此果树非搭棚处理比搭棚处理的糖心果率高。
22. 生长素及其极性运输在植物分枝或分蘖发生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某实验小组利用水稻进行相关实验,用不同磷浓度[低磷(LP,10μml/L)和正常供磷(NP,300μml/L)]及外源生长素萘乙酸(NAA,10nml/L)、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NPA,0.5μml/L)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水稻的分蘖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可合成于植物顶端完全展开的叶片中,其极性运输能够抑制侧芽的生长,极性运输的方式属于_________,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
(2)图a结果表明,在正常供磷条件下,施加NAA显著抑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而施加NPA处理后水稻分蘖数则显著增加,由此说明_________。
(3)由于分蘖产生于根茎结合处,根茎结合处的磷含量会影响分蘖发生。实验测定,与正常供磷处理相比,低磷处理水稻根茎结合处的总磷含量显著降低67%。结合图b分析可知,低磷胁迫能_________。
(4)图b结果表明,在正常供磷条件下,施加NAA后水稻分蘖数与低磷处理相近,差异不显著;在低磷条件下,施加NPA处理不能增加水稻的分蘖数,其分蘖数与低磷处理相近,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在低磷胁迫下,_________。
(5)结合图a和图b说明,与正常供磷处理相比,低磷胁迫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了水稻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答案】(1) ①. 主动运输 ②.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至侧芽处,使得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且侧芽对生长素敏感,从而抑制侧芽生长
(2)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能够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
(3)降低水稻根茎结合处的总磷含量,进而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
(4)除了生长素之外,可能存在其他因素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合理即可)
(5)促进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磷元素的浓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有无,因变量是水稻的分蘖数。
【小问1详解】
极性运输是逆浓度运输,且耗能,其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至侧芽处,使得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且侧芽对生长素敏感,从而抑制侧芽生长。
【小问2详解】
图a结果表明,在正常供磷条件下,施加NAA显著抑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而施加NPA处理后水稻分蘖数则显著增加,由此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能够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
【小问3详解】
由于分蘖产生于根茎结合处,根茎结合处的磷含量会影响分蘖发生。实验测定,与正常供磷处理相比,低磷处理水稻根茎结合处的总磷含量显著降低67%。结合图b分析可知,低磷胁迫能降低水稻根茎结合处的总磷含量,进而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
【小问4详解】
图b结果表明,在正常供磷条件下,施加NAA后水稻分蘖数与低磷处理相近,差异不显著;在低磷条件下,施加NPA处理不能增加水稻的分蘖数,其分蘖数与低磷处理相近,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在低磷胁迫下,除了生长素之外,可能存在其他因素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合理即可)。
【小问5详解】
结合图a和图b说明,与正常供磷处理相比,低磷胁迫组水稻的分蘖数少于正常组,说明低磷胁迫促进了水稻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23. 植物的抗霜和不抗霜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a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某不抗霜的雌株、雄株杂交,F1全为抗霜植株,让F1相互杂交,F2表型及比例为抗霜雌性:抗霜雄性:不抗霜雌性:不抗霜雄性=6:3:2:5。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B/b位于_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2)亲本雄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F1雄性植株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___________。
(3)让F2中抗霜植株相互杂交,子代中不抗霜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
(4)某实验小组再重复上述实验时,F1中偶然出现一不抗霜雄株,针对这一不抗霜雄株,研究小组提出了假设并进行探究。假设一:A基因发生突变,亲本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产生了基因型为_________的配子;假设二:B基因发生突变,若该不抗霜雄株与基因型为_________的个体杂交,后代出现_________表型,则说明是B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答案】(1) ①. X ②. F1相互杂交,F2中抗霜植株中雌性:雄性=2:1
(2) ①. aaXbY ②. AXB、Y或aXb、Y
(3)1/16 (4) ①. aXB ②. AAXbXb ③. 抗霜雌性、不抗霜雌性、抗霜雄性、不抗霜雄性四种表型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F1相互杂交,F2表型及比例为抗霜雌性:抗霜雄性:不抗霜雌性:不抗霜雄性=6:3:2:5,说明抗霜对不抗霜为显性性状,且抗霜植株中雌性:雄性=2: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亲本雌株为显性纯合子,雄株为隐性纯合子,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 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相互杂交,F2中抗霜植株的基因型为A-XBX-、A-XBY,不抗霜植株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F2中抗霜植株相互杂交,子代中不抗霜植株的比例为1/4×1/4=1/16。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F1相互杂交,F2中抗霜植株中雌性:雄性=2: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亲本雄株基因型是aaXbY,F1雄性植株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XB、Y或aXb、Y。
【小问3详解】
F2中抗霜植株的基因型为A-XBX-、A-XBY,则F2中抗霜植株相互杂交,子代中不抗霜植株的比例为1/4×1/4=1/16。
【小问4详解】
某实验小组再重复上述实验时,F1中偶然出现一不抗霜雄株,针对这一不抗霜雄株,研究小组提出了假设并进行探究。假设一:A基因发生突变,亲本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产生了基因型为aXB的配子;假设二:B基因发生突变,若该不抗霜雄株与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杂交,后代出现抗霜雌性、不抗霜雌性、抗霜雄性、不抗霜雄性四种表型,则说明是B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24. 为应对气候变化,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将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常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可以较直接地得出动物种群的_________(答两个)等数量特征。相比于标记重捕法,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具有_________(答出1点)的优点。
(2)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通过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性,根据生态系统自身进化演变到自然状况,其依据的理论是_________。欲研究修复后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对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_。
(3)植被凋落物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也大部分流入地下,以稳定固体的形式被直接或间接储存到土壤中,形成土壤碳汇。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植物其余的能量流向为__________,土壤碳汇的增加__________(填“利于”或“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4)湿地生态系统中碳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__________、水体中溶解的有机碳、湿地沉积物中的碳、CO2等无机碳等。由于某原因使水体中溶解的有机碳升高,一段时间可能会使生物的多样性_________。
(5)请提出通过生态修复实现碳中和的对策:__________(答出2点)。
【答案】24. ①.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 ②. 24小时全天候拍摄、对动物干扰小
25. 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②. 记名计算法
26. ①. 消费者 ②. 利于
27. ①. 生物体中的有机碳 ②. 增加
28. 设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要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因此采取的措施为加强植树造林,且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注意物种的选择,同时还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积极开发新能源,并同时倡导绿色出行等
【解析】
【分析】碳中和是指通过减少、避免和抵消排放的温室气体,使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的状态。它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手段,旨在达到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
【小问1详解】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常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可以较直接地得出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数量特征。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相较于标记重捕法,具有24小时全天候拍摄、对动物干扰小的特点。
【小问2详解】
生态修复的理论依据就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通常用于个体大,数量有限的生物。
【小问3详解】
植物的一部分能量分给土壤,另一部分能量流向消费者;土壤碳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碳汇的增加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小问4详解】
湿地生态系统中碳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生物体中的有机碳、水体中溶解的有机碳、湿地沉积物中的碳、CO2等无机碳等。由于某原因使水体中溶解的有机碳升高,土壤碳汇的增加,一段时间可能会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
【小问5详解】
实现碳中和的目的是减少碳排放,即尽快实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应该设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要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因此采取的措施为加强植树造林,且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注意物种的选择,同时还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积极开发新能源,并同时倡导绿色出行等。
25.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HPV-L1重组微环DNA,即重组质粒(PP)。图1所示为HPV-L1重组片段的PCR及重组质粒(PP)的构建过程,HPV-L1重组微环DNA包含HPV(人乳头瘤病毒)的L1基因片段、编码信号肽的序列以及标签区,将其作为核酸抗原直接免疫产蛋鸡可获得卵黄抗体,该卵黄抗体可用于HPV的预防和治疗。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进行定点突变可以实现对HPV-L1基因进行合理性改造,引物b和引物c为互补重叠序列,其过程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质粒ZY781载体的单体是___________,作为载体除了需要具备复制原点以及一至多个限制酶识别和切割位点,还需具有___________等结构。
(2)HPV-L1重组片段的PCR过程中,需要在引物A和引物B的5'端分别连接___________,若标签区序列为,引物B的序列为,3'CAGCTGGTAGTAGTGGTAGTGGTA5',则引物B的设计_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图2的PCR1过程中,产物AB是依赖引物对___________扩增的结果,②过程首先使用热稳定性DNA聚合酶进行延伸,再使用引物对___________进行PCR扩增。
(4)L1基因片段编码HPV的主要抗原蛋白,将编码信号肽的序列与L1基因片段连接一起构建重组微环DN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5)利用质粒ZY781构建重组质粒(PP)时,选用限制酶BglⅡ和SalI切割质粒后,需借助电泳等技术回收大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中,若除目标条带外,还出现了少量的小片段非特异性扩增带,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 ①. 脱氧(核糖)核苷酸 ②. 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答全给分)
(2) ①. 限制酶BglⅡ和Sal I的识别序列 ②. 不正确 ③. Sal I的识别序列未连接在引物的5’端
(3) ①. a、b ②. b、c
(4)利用信号肽将L1基因片段表达的抗原蛋白引导到内质网进行加工
(5)引物设计不够优化,如引物与靶序列有非特异性互补或自身聚合成二聚体、退火温度偏低、酶的量偏高等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
【小问1详解】
质粒的本质是一种DNA分子,所以组成质粒ZY781载体的单体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载体除了需要具备复制原点以及一至多个限制酶识别和切割位点,还需具有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结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
【小问2详解】
HPV-L1重组片段的PCR过程中,需要在引物A和引物B的5'端分别连接限制酶BglⅡ和Sal I的识别序列 ,若标签区序列为5'CATCATCACCATCACCAT3',3'GTAGTAGTGGTAGTGGTA5',引物B的序列为3'CAGCTGGTAGTAGTGGTAGTGGTA5',由于Sal I的识别序列未连接在引物的5'端,所以引物B的设计不正确;
【小问3详解】
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进行定点突变对HPV-L1基因进行合理性改造的过程中,据图可知,PCR1过程的产物AB,一条单链的一端是依赖引物a,另外一条单链的另外一端是依赖引物b,进而扩增出来的。②过程是AB上链和CD下链延伸配对的结果,首先使用热稳定性DNA聚合酶进行延伸,再根据突变位点处引物b和引物c为互补重叠序列,使用引物对b、c可以进行PCR扩增;
【小问4详解】
L1基因片段编码HPV的主要抗原蛋白,将编码信号肽的序列与L1基因片段连接一起构建重组微环 DNA的目的是利用信号肽将L1基因片段表达的抗原蛋白引导到内质网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使抗原蛋白活性更高一些;
【小问5详解】
利用质粒ZY781构建重组质粒(PP)时,选用限制酶BglⅡ和Sal I切割质粒后,需借助电泳等技术回收大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中,若除目标条带外,还出现了少量小片段非特异性扩增带,说明在PCR过程中可能出现了异常,根据PCR技术特点,可能是引物设计不够优化,如引物与靶序列有非特异性互补或自身聚合成二聚体、退火温度偏低、酶的量偏高等原因。A基因
E基因
第1代
100%
12%
第7代
67%
48%
第10代
61%
86%
咖啡园
物种丰富度
个体数
生物量/kg
CK
9.80
152
2.05
SC
8.05
140
1.13
MU
5.60
100
0.97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生物考试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文件包含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生物考试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生物考试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