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生物潜能表示种群的最大生殖能力,即一个特定种群在无限环境中所达到的最大瞬时增长率。下列不属于影响生物潜能的因素是( )
A. 出生率B. 死亡率C. 环境容纳量D. 性别比例
【答案】C
【解析】
【分析】1.S形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形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2.J形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详解】生物潜能表示种群的最大生殖能力,即一个特定种群在无限环境中所达到的最大瞬时增长率。影响生物潜能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而环境容纳量决定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不影响最大瞬时增长率,C错误,ACD正确。
故选C。
2.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功能具有多样性。下列不属于膜蛋白功能的是( )
A. 催化化学反应B. 协助物质运输
C. 储存遗传信息D. 参与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有的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等。
【详解】A、催化功能是蛋白质的功能之一,例如主动运输中的蛋白质是ATP酶,可以催化ATP的水解,A正确;
B、运输功能是蛋白质的功能之一,例如主动运输和协助运输中起作用的蛋白质,B正确;
C、具有储存遗传信息功能的物质是核酸,不是蛋白质,C错误;
D、传递某种信息,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是蛋白质的功能之一,D正确。
故选C。
3. 以下关于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者都含磷脂、蛋白质和DNA
B. 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分裂增殖
C. 子代噬菌体的成分全部来自大肠杆菌
D. T2噬菌体不是独立的生命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含有DN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详解】A、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含有磷脂,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磷脂、蛋白质和DNA,A错误;
B、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可以合成子代病毒,将宿主细胞裂解后释放出子代病毒,其不分裂,B错误;
C、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但是子代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来自于亲代噬菌体,C错误;
D、T2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因此其不是独立的生命系统,D正确。
故选D。
4. 某药物是一种鸟嘌呤类似物,可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关于该药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 不宜与嘧啶类药物合用
C. 可抑制DNA病毒的繁殖
D. 可作为翻译过程的原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1、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基本条件。
2、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作翻译。
【详解】A、DNA聚合酶催化DNA复制过程,细胞核中发生DNA复制过程。依题意,该药物可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则推测该药物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A正确;
B、该药物是一种鸟嘌呤类似物,若与嘧啶类药物合用,则可能会因为两种药物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B正确;
C、该药物可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可抑制DNA病毒的繁殖,C正确;
D、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该药物是一种鸟嘌呤类似物,不可作为翻译过程的原料,D错误。
故选D。
5. 研究者欲开发无创血糖测定方法。下列不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
A. 需寻找与血糖浓度相关的体表生理指标
B. 汗液中葡萄糖浓度可准确反映血糖浓度
C. 体表细胞葡萄糖转运水平可提示血糖浓度
D. 建立代谢产热量与血糖浓度函数关系的模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主要是葡萄糖。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是血糖的主要来源;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血糖的去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随血液流经各组织时,被组织细胞摄取,氧化分解;在肝和骨骼肌细胞内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脂肪组织和肝可将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如甘油三酯等。
【详解】A、需寻找与血糖浓度相关的体表生理指标判断血糖水平,如空腹血糖,A不符合题意;
B、因汗液中有水分,所以测得血糖数值往往偏低,并不能准确反映血糖浓度,B符合题意;
C、体表细胞葡萄糖转运水平高,说明血糖浓度高,偏低说明血糖浓度低,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建立代谢产热量与血糖浓度函数关系的模型,可以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血糖的测定有积极意义,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以下有关生命现象的意义表述错误的是( )
A. 主动运输保证了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物质需求
B. 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
C. 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利于精细调控
D. 条件反射的数量虽是有限的,但使机体具有了更强的预见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主动运输选择吸收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从而保证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需要,A正确;
B、细胞的衰老与死亡是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对于个体具有积极意义,B正确;
C、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相应腺体)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C正确;
D、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条件反射是生物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的,数量可以是无限的,D错误。
故选D。
7.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DNA复制发生在S期。若发生一个DNA分子的断裂和片段丢失,则产生的影响是( )
A. 若断裂发生在G1期,则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异常
B. 若断裂发生在G1期,则姐妹染色单体中的1条染色单体异常
C. 若断裂发生在G2期,则姐妹染色单体中的1条染色单体异常
D. 若断裂发生在G2期,则一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异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G1期进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为DNA分子复制做准备,S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G2期已完成复制,为复制后期。
【详解】AB、若断裂发生在G1期,此时DNA还未复制,则同源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异常,姐妹染色单体中的2条染色单体异常,AB错误;
CD、若断裂发生在G2期,此时DNA已经完成复制,则姐妹染色单体中的1条染色单体异常,一条染色体的1条染色单体异常,C正确,D错误。
故选C。
8. 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
B. 群落演替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
C. 顶极群落类型受温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D. 顶极群落的结构复杂,将一直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使得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A正确;
B、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B正确;
C、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影响群落演替顶级群落类型,C正确;
D、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影响的条件下会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也要发生演替,D错误。
故选D。
9. 一氧化氮引发IAA17蛋白的亚硝基化修饰,修饰后的IAA17蛋白因不易被降解而在细胞中积累,从而阻碍生长素信号转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氧化氮可能抑制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
B. 生长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微量有机物
C. 亚硝基化修饰导致IAA17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改变
D. 亚硝基化修饰可能改变了IAA17蛋白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长素作用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上则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
3、生长素首先与生长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
【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一氧化氮(NO)引发IAA17蛋白的亚硝基化修饰,修饰后的IAA17蛋白与生长素受体结合受到抑制,而不易被降解,阻碍生长素信号转导,故NO可能抑制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A正确;
B.生长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微量有机物,起到调节作用,B正确;
C.一氧化氮(NO)引发IAA17蛋白的亚硝基化修饰,未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故亚硝基化修饰导致IAA17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未改变,C错误;
D.结构决定功能,由于修饰后的IAA17蛋白与生长素受体结合受到抑制,推测亚硝基化修饰可能改变了IAA17蛋白的空间结构,D正确。
故答案为C。
10. 母鼠怀孕过程中如果频繁遭受打扰,会导致子鼠某些脑区的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甲基化程度升高,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量降低。这种效应会延续到成年,最终使得这些子鼠的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升高,而糖皮质激素能提升抗压能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子鼠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升高有利于其适应环境
B. 子鼠的抗压能力与母鼠孕期频繁遭受打扰无关
C. 上述现象中基因碱基序列未改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了改变
D. 糖皮质激素升高可能适当弥补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量降低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详解】A、题意显示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升高,而糖皮质激素能提升抗压能力,故子鼠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升高有利于其适应环境,A正确;
B、结合题意可知,子鼠的抗压能力与母鼠孕期频繁遭受打扰有关,B错误;
C、上述现象中基因碱基序列未改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了改变,属于表观遗传,C正确;
D、激素属于信息分子的一种,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甲基化程度升高,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量降低,最终子鼠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升高,推测糖皮质激素升高可能适当弥补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量降低的影响,D正确。
所以选B。
11. 山西老陈醋作为传统发酵食醋的代表之,其酿制过程一般包括制曲、淀粉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四个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酿制过程中的发酵微生物均为原核生物
B. 大曲中某些微生物可促进淀粉糖化过程
C. 酒精发酵后需要提高温度进行醋酸发酵
D. 通气条件下醋酸杆菌将酒精转变为醋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详解】A、山西老陈醋制作过程中涉及酒精发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由于制作过程中有淀粉糖化的过程,因此大曲中某些微生物可促进淀粉糖化过程 ,B正确;
C、酒精发酵最适温度为28℃,醋酸发酵的最适温度为30-35℃,所以酒精发酵后需要提高温度进行醋酸发酵 ,C正确;
D、醋酸菌是需氧型微生物,所以通气条件下醋酸杆菌将酒精转变为醋酸 ,D正确。
故选A。
12.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然后才能分解成丙酮酸。脱氧葡萄糖(2-DG)可与葡萄糖竞争己糖激酶,但不生成丙酮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己糖激酶可以降低葡萄糖磷酸化所需的活化能
B. 2-DG进入细胞时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协助
C. 2-DG在细胞内的大量积累可抑制细胞呼吸
D. 2-DG可使癌细胞“挨饿”,进而抑制其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 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由1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丙酮酸。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就是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属于细胞呼吸。
【详解】A、酶起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己糖激酶可以降低葡萄糖磷酸化所需的活化能,A正确;
B、脱氧葡萄糖(2-DG)可与葡萄糖竞争己糖激酶,可知2-DG与葡萄糖结构相似,则推测2-DG进入细胞时需要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协助,B错误;
CD、依题意,脱氧葡萄糖(2-DG)可与葡萄糖竞争己糖激酶,但不生成丙酮酸,故2-DG在细胞内大量积累可抑制细胞呼吸,可使癌细胞“挨饿”,进而抑制其增殖,CD正确。
故选B。
13. 将人外周血部分细胞注射到先天胸腺缺失的裸鼠L体内,培育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R。下列叙述符合免疫学描述的是( )
A. R可用于人类所有疾病研究
B. 人外周血中不包含免疫细胞
C. L仍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功能
D. 人血细胞会引起L强烈免疫排斥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 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A.不同疾病的发病原因不同,故R不会适用于人类所有疾病的研究,A错误;
B.外周血是指除骨髓以外的血液,其中含有B细胞等免疫细胞,B错误;
C.由于L是先天胸腺缺失的裸鼠,因此缺少T细胞,导致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丧失,因此L仍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功能,C正确;
D.由于L是先天胸腺缺失的裸鼠,因此缺少T细胞,导致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丧失,因此人血细胞不会引起L强烈免疫排斥,D错误。
故答案为C。
14. P蛋白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重要抗原。为了能够快速诊断ASFV,研究者制备相应的杂交瘤细胞R3E9。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杂交瘤细胞R3E9的获得使用了细胞核移植技术
B. 体外培养R3E9可以获得针对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C. 建议使用毒性较强的ASFV对小鼠进行特异性免疫
D. 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筛选出能够产生P蛋白的R3E9
【答案】B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多次筛选后得到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最后将所需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或小鼠腹腔内培养,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杂交瘤细胞R3E9的获得使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没有使用细胞核移植技术,A错误;
B、通过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R3E9可获得针对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B正确;
C、非洲猪瘟病毒(ASFV)专性寄主是猪的细胞,故建议使用ASFV对猪进行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根据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筛选出能够产生抗P蛋白抗体的R3E9,D错误。
故选B。
15. 白羽鹅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雏鹅羽毛颜色为浅褐色或黄色。以若干只雏鹅期浅褐色雄鹅与雏鹅期黄色雌鹅为亲本进行杂交,F1雏鹅中雄鹅都为黄色,雌鹅都为浅褐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控制雏鹅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B. 雏鹅羽毛颜色中浅褐色对黄色为显性
C. 用特定亲本杂交,可通过雏鹅羽毛颜色鉴定性别
D. 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雌、雄个体均为浅褐色:黄色=1:1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2、由于F1黄色全为雄性,浅褐色全为雌性体现了绒羽颜色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故控制雏鹅绒羽颜色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详解】A、由于F1黄色全为雄性,浅褐色全为雌性体现了绒羽颜色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故控制雏鹅绒羽颜色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A正确;
B、F1中黄色全为雄性,浅褐色全为雌性,说明控制雏鹅绒羽颜色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A/a,以此推测,亲本中浅褐色的雄鹅基因型为ZaZa,黄色的雌鹅的基因型为ZAW,故黄色为显性性状,B错误;
C、选用浅褐色雄鹅ZaZa与黄色雌鹅ZAW为亲本杂交,子代黄色ZAZa都为雄鹅,浅褐色ZaW都为雌鹅,可通过雏鹅羽毛颜色鉴定性别,C正确;
D、亲本中浅褐色的雄鹅基因型为ZaZa,黄色的雌鹅的基因型为ZAW,F1基因型为ZAZa、ZaW,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雌性基因型及比例为ZAW:ZaW=1:1,雄性基因型及比例为ZAZa:ZaZa=1:1即雌、雄个体均为浅褐色:黄色=1:1,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猪笼草往往笼口光滑并能分泌蜜露诱捕昆虫。研究发现,高山地带的一些猪笼草边沿粗糙利于树鼩、鸟类等在笼内排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获取动物排泄物有利于猪笼草获得氮、磷等元素
B. 高山地带的猪笼草可通过捕食昆虫获取足够营养
C. 猪笼草既属于生产者,也可能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D. 猪笼草的多样性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
(1)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3)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详解】A.动物排泄物中含有有机物等物质,获取动物排泄物经分解后有利于猪笼草获得氮、磷等元素,A正确;
B.高山地带的一些猪笼草边沿粗糙利于树鼩、鸟类等在笼内排泄,不利于诱捕昆虫,故其获取营养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实现的,B错误;
C.猪笼草既属于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也可能属于消费者(可以捕食昆虫)和分解者(能够分解利用树鼩、鸟类的粪便),C正确;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猪笼草在不同地区形态不同,其多样性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D正确。
故答案为ACD。
17. 为探究骨骼肌增龄性退变降低中老年人活动能力的原因,将中年期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和运动训练组(H组),给予相应处理后检测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数目和ATP浓度,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训练可提高大鼠的有氧运动能力
B. 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骨骼肌的能量供应
C. 大鼠骨骼肌细胞中的ATP主要产生于线粒体基质
D. 增龄过程中活动能力下降可能与线粒体数目减少有关
【答案】AB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第三阶段产生的ATP最多。
【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运动训练提高了线粒体数目和ATP含量,有助于改善骨骼肌的能量供应,进而提高大鼠的有氧运动能力,A正确;
B.运动训练可提高大鼠的线粒体数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故能提高有氧运动能力,B正确;
C.大鼠骨骼肌细胞中ATP主要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即线粒体内膜,C错误;
D.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为细胞提供能量,据此可知,增龄过程中活动能力下降可能与线粒体数目减少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ABD。
18. 转座子是基因组中可移动的DNA片段,玉米Ac转座子能编码转座酶而自主转座,Ds转座元件只有与Ac转座子同时存在时,才能从原位点切离并插入到新位点中。研究者利用玉米转座子系统构建烟草突变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s与被其插入的基因间发生基因重组
B. 推测Ds转座元件具有编码转座酶功能
C. 可构建同时含有Ac/Ds的基因表达载体
D. 玉米Ac转座子可位于基因组的不同位置
【答案】AB
【解析】
【分析】题中的转座就是转座子在基因组上的转移。转座需要转座酶,而且从原位点切离后要能插入到新位点中。农杆菌的Ti质粒上可转移的T-DNA就是一段转座子,在有相关酶和转座所需的特异性序列的情况下,T-DNA能切离,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利用这些原理,可以将目的基因转化入受体细胞,最后进行选择培养、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
【详解】A、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Ds转座元件不一定是一段基因,而且当Ds转座元件插入基因,Ds转座元件本身的中间序列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Ds转座元件与插入它内部的基因间不是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
B、玉米Ac转座子能编码转座酶而自主转座,Ds转座元件只有与Ac转座子同时存在时,才能从原位点切离并插入到新位点中,说明Ds转座元件不具有编码转座酶功能,B错误;
C、Ds转座元件与Ac转座子同时存在时,能让转座子从原位点切离并插入到新位点中,所以可以构建同时含有Ac/Ds的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插入转座子,让目的基因随转座子插入到受体细胞,C正确;
D、玉米Ac转座子能编码转座酶而自主转座,所以玉米Ac转座子可位于基因组的不同位置,D正确。
故选AB。
19.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发病机制如下:患者体内突触小体处的部分C5蛋白被激活后裂解为C5a和C5b。C5a可激活巨噬细胞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C5b参与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可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导致肌细胞破裂。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使用C5a的抗体可以减轻患者ALS病情
B. C5a、C5b作为神经递质影响神经元和肌细胞活性
C. 巨噬细胞攻击可能导致神经-肌细胞处的突触减少
D. 运动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影响肌细胞的活动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详解】A、使用C5a的抗体可与C5a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激活,减少巨噬细胞对运动神经元的损伤,所以可以可以减轻患者ALS病情,A正确;
B、有题干可知突触小体处的部分C5蛋白被激活后裂解为C5a和C5b,C5a、C5b不是神经递质,B错误;
C、患者体内突触小体处的部分C5蛋白被激活后裂解为C5a和C5b,C5a可激活巨噬细胞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故巨噬细胞攻击可能导致神经一肌细胞处的突触减少,C正确;
D、运动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其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影响肌细胞的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ACD。
20. “自私基因”是指可通过杀死不含该基因的配子来扭曲分离比例的基因。若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自身体内不含E基因的一半雄配子。某基因型为Ee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F1,F1个体随机受粉获得F2。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亲本存活的雄配子中,E比例为1/3
B. F1存活的雌配子中,E比例为2/3
C. F1存活的雄配子中,e比例为1/3
D. F2中基因型为Ee个体的比例为17/36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1/2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因此,基因型为Ee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2/3E和1/3e。
【详解】A、E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1/2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因此,亲本产生的雄配子中,E∶e=2∶1,A正确;
B、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EE∶Ee∶ee的比例为2∶3∶1,据此可求出F1产生的雌配子为E=2/6+3/6×1/2=7/12,e=3/6×1/2+1/6=5/12,F1存活的雌配子中,E∶e=7∶5,C错误;
C、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EE∶Ee∶ee的比例为2∶3∶1,据此可求出F1产生的雄配子为E=2/6+3/6×1/2=7/12,e=3/6×1/2×1/2+1/6=7/24,F1存活的雄配子中,E∶e=2∶1,即e比例为1/3,C正确;
D、结合BC项可知,F1雌配子中,E∶e=7∶5;雄配子中E∶e=2∶1,构建棋盘可得,F2中基因型为Ee个体的比例为5/122/3+7/121/3=17/36,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植物吸收的光能超过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量时,引起光能转化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为光抑制。光抑制主要发生在PSⅡ,PSⅡ是由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能将水分解为O2和H+并释放电子。电子积累过多会产生活性氧破坏PSⅡ,使光合速率下降。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提出“非基因方式电子引流”的策略,利用能接收电子的人工
电子梭(铁氰化钾)有效解除微藻的光抑制现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PSⅡ将水分解释放的电子用于______,形成NADPH。该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化______。
(2)据图分析,当光照强度由I增加到I的过程中,对照组微藻的光能转化效率______(填"下降""不变"或"上升"),理由是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当光照强度过大时,加入铁氰化钾能够有效解除光抑制,原因是______。
(4)若将对照组中经I1和I3光照强度处理的微藻分别加入铁氰化钾后置于I3光照强度下,______(填"I1"或"I3")光照强度处理的微藻光合放氧速率较高,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NADP+和H+结合 ②.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 ①. 下降 ②. 光照强度由I1增加到I2过程中,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不变
(3)铁氰化钾能将光合作用产生电子及时导出,使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下降,降低PSⅡ受损伤的程度
(4) ①. I1 ②. I1光照强度下,微藻细胞中PSⅡ没有被破坏,光抑制解除,光合放氧速率会升高;而I3光照强度下,微藻细胞中PSⅡ被破坏,加入铁氰化钾后,光合放氧速率仍然较低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电子积累过多会产生活性氧破坏PSⅡ,使光合速率下降”,实验结果中,加入铁氰化钾的组相比对照组在高光照强度下没有光抑制,光合速率持续增加,推测铁氰化钾能将光合作用产生电子及时导出,使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下降,降低PSⅡ受损伤的程度,因而能够有效解除光抑制。
【小问1详解】
光反应中,水分解为氧气、H+和电子,电子与H+、NADP+结合形成NADPH,该过程中光能转化为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光照强度从I1到I2的过程中,对照组微藻的光合放氧速率不变,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不变,但由于光照强度增加,因此光能转化效率下降。
【小问3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电子积累过多会产生活性氧破坏PSⅡ,使光合速率下降”,推测铁氰化钾能将光合作用产生电子及时导出,使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下降,降低PSⅡ受损伤的程度,因而能够有效解除光抑制。
【小问4详解】
对照组中经I1光照强度处理的微藻PSⅡ没有被破坏,加入铁氰化钾后,光抑制解除,置于I3光照强度下,光合放氧速率会升高;而I3光照强度下,微藻细胞中PSⅡ已经被累积的电子破坏,加入铁氰化钾后并不能恢复,光合放氧速率仍然较低。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2. P基因缺失可诱发多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研究者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制备的人脑类器官进行相关实验。
(1)研究者获得P基因敲除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P-KO),并将野生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WT)和P-KO培养在气体环境为____的培养箱中。hiPSC贴壁生长至相互接触时会出现____现象,用____酶等处理进行传代。经过诱导分化形成的神经祖细胞,产生多层不同的神经细胞,最终形成人脑类器官。
(2)实验发现P-KO形成的人脑类器官分层少,研究者推测P-KO所得的神经祖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分裂次数减少导致分层少,并进行实验验证。
BrdU是碱基类似物可在间期掺入DNA中。分别将等量的WT、P-KO形成的神经祖细胞在含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____(选填“略长于”或“等于”或“略短于”),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处于细胞周期的细胞表达Ki67蛋白,退出细胞周期的细胞中Ki67蛋白迅速降解。
检测WT、P-KO形成的神经祖细胞被BrdU标记数目,两组无显著差异,说明培养初期两组神经祖细胞增殖能力____;检测并计算a值,a=BrdU标记且表达Ki67的细胞数目/BrdU标记的细胞总数,若结果为____,则支持推测。
【答案】22. ①. 含有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 ②. 接触抑制 ③. 胰蛋白酶
23. ①. 略长于 ②. 相同 ③. WT组a≈1,而P-KO组a<1
【解析】
【分析】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小问1详解】
在进行细胞培养时,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并将它们置于含有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动物细胞培养时细胞往往贴附在培养瓶的瓶壁上,这种现象称为细胞贴壁,贴壁细胞在生长增殖时会发生接触抑制现象,贴壁细胞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等处理,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再用离心法收集,之后,将收集的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分瓶进行传代培养。经过诱导分化形成的神经祖细胞,产生多层不同的神经细胞,最终形成人脑类器官。
【小问2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P-KO所得的神经祖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分裂次数减少导致分层少,实验中BrdU是碱基类似物可在间期掺入DNA中,将等量的WT、P-KO形成的神经祖细胞在含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略长于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后,细胞会被BrdU标记,且可以连续分裂的细胞会表达Ki67蛋白,不再连续分裂的细胞内不含Ki67蛋白;若检测WT、P-KO形成的神经祖细胞被BrdU标记数目,两组无显著差异,说明培养初期两组神经祖细胞增殖能力相同;BrdU标记且表达Ki67蛋白的细胞可以进行连续分裂,检测并计算a=BrdU标记且表达Ki67蛋白的细胞数目/BrdU标记的细胞总数,若WT组a≈1,而P-KO组a<1,说明P-KO组细胞可以连续分裂或处于细胞周期的细胞数少于细胞总数,说明P-KO所得的神经祖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分裂次数减少,支持推测。
23. 克氐原螯虾俗称“小龙虾”,作为经济食用虾被引入我国。为探究克氏原螯虾对本地物种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1)克氏原螯虾以大型水生植物、浮游藻类、底栖动物、本地鱼虾、有机碎屑等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
(2)科学家在不同生境与养殖模式下统计克氏原螯虾与中华绒螯蟹存活率,结果如下表。由此得出,存在克氏原螯虾入侵风险的地区,中华绒鳌蟹更适合在____的生境下养殖。
(3)沉水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为探究克氏原螯虾对沉水植物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人员以三种沉水植物为供试材料,检测不同体长克氏原螯虾对其取食的情况,结果如下图。
比较各组____与____的比值,说明克氏原螯虾的存在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其中对____的影响最为显著。
(4)克氏原螯虾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可作为科研的模式动物,也可用于监控水体污染,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价值。
【答案】(1) 消费者、分解者
(2)角落型 (3) ①. 试验结束生物量-试验初始生物量 ②. 试验初始生物量 ③. 轮叶黑藻
(4)直接
【解析】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小问1详解】
克氏原螯虾可以以植物为食,也可以以有机碎屑为食,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小问2详解】
科学家在不同生境与养殖模式下统计克氏原螯虾与中华绒鳌蟹存活率,由表格可以看出,存在克氏原螯虾入侵风险的地区,就是混养的情况下,在角落型的生境下,中华绒鳌蟹的存活率最高,更适合中华绒鳌蟹养殖。
【小问3详解】
为探究克氏原螯虾对沉水植物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人员以三种沉水植物为供试材料,检测不同体长克氏原螯虾对其取食的情况,比较各组(试验结束生物量-试验初始生物量)/试验初始生物量,说明克氏原螯虾的存在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图中可以看出,轮叶黑藻的影响最为显著。
【小问4详解】
克氏原螯虾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可作为科研的模式动物,也可用于监控水体污染,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4. 下胚轴是植物幼苗阶段的核心器官之一,负责将幼嫩的子叶推出土壤表层,以进行光合作用。科研人员就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对胚轴生长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
(1)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时,幼苗合成并响应BR(油菜素甾醇类物质),进而____幼苗下胚轴快速伸长,以寻找光源进行光合作用。幼苗见光后,下胚轴生长受到抑制。
(2)科研人员发现一种NF-YC蛋白缺失突变体(nf-yc突变体),与野生型(WT)相比,其幼苗的下胚轴在光照下可以继续生长,而在黑暗中,两者下胚轴的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此实验结果说明:光照通过NF-YC蛋白____下胚轴的生长。
(3)为研究NF-YC蛋白和BR之间的调控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在光下分别培养nf-yc突变体与WT幼苗,检测BR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和BR含量,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实验结果可知:NF-YC蛋白通过____降低BR含量。
②光照下,用BR合成抑制剂(BRZ)处理nf-yc突变体和野生型幼苗后,再分别用不同浓度的BR处理,检测下胚轴长度,据图3描述实验结果____。
③综合上述信息,推测NF-YC 可能还通过抑制植物____,进而抑制下胚轴的生长。
【答案】(1)促进 (2)抑制
(3) ①. 抑制BR合成酶基因的表达 ②. BR促进幼苗下胚轴生长,且对nf-yc突变体的促进作用更强 ③. 对BR的响应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下胚轴负责将幼嫩的子叶推出土壤表层,以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知,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时,幼苗合成并响应BR,进而促进幼苗下胚轴快速伸长,以寻找光源进行光合作用。
【小问1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下胚轴负责将幼嫩的子叶推出土壤表层以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知,种子在萌发时,幼苗合成并响应BR,进而促进幼苗下胚轴快速伸长,以寻找光源进行光合作用。幼苗见光后,下胚轴生长受到抑制。
【小问2详解】
据题可知,NF-YC蛋白缺失突变体幼苗的下胚轴在光照下可以继续生长,而在黑暗中,与野生型(WT)相比,下胚轴的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说明:光照是通过NF-YC蛋白下抑制胚轴的生长。
【小问3详解】
①根据题图可知,野生型幼苗与nf-yc突变体相比,野生型幼苗的BR合成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和BR含量减少,由此可推知,NF-YC蛋白是通过抑制BR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进而降低BR含量。
②依据图3可知,随着BR浓度的增大,下胚轴长度逐渐增长,且野生型幼苗与nf-yc突变体相比,野生型幼苗的下胚轴增长慢于突变体,由此可知,BR促进幼苗下胚轴生长,且对nf-yc突变体的促进作用更强。
③综合①②信息可以推知,NF-YC可能还通过抑制植物对BR的响应,进而抑制下胚轴的生长。
25. 粳稻和籼稻的杂交种具有产量高的优势,但杂交种的部分花粉不育。科研人员对花粉不育的遗传机理展开研究。
(1)将纯合粳稻和纯合籼稻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统计发现,F2仅有籼稻和粳—籼杂交种,且二者比例接近1:1。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两个亲本花粉均正常,但F1产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态异常(败育),可判断含有____(选填“粳稻”或“籼稻”)染色体的花粉粒败育,使其基因无法传递给后代。
(2)经过精细定位,科研人员将导致花粉败育的基因定位于12号染色体上的R区(区域内的基因不发生交换)。粳稻和籼稻R区DNA片段上的基因如图。
注:粳稻12号染色体上无B、C、D的等位基因。
①科研人员将F1杂种植株中A~E基因分别单独敲除,得到A、B、C、E的单基因敲除植株,这四种单基因敲除植株的12号染色体R区差异性属于____(选填“染色体数目”或“染色体结构”)变异。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敲除植株的花粉粒形态。科研人员推测其中的C基因导致一半花粉败育,其他基因不影响花粉育性,支持这一推测的显微镜观察证据是____。
②F1杂种植株单独敲除D基因,其花粉均不育,C、D基因双敲除植株花粉均可育。推测C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毒害作用,D基因编码的蛋白可____。
③为验证以上推测,科研人员将D基因转入F1植株,获得转入了单拷贝D基因(一个D基因)的转基因植株(T0)。检测发现T0中转入的D基因并未在12号染色体上。若T0自交,仅检测12号染色体的R区,统计子代中分别与粳稻、粳—籼杂交种和籼稻R区相同的个体比例依次为____、____、____,则支持上述推测。
【答案】(1)粳稻 (2) ①. 染色体结构 ②. 敲除 C 基因时花粉形态正常,敲除其他基因时花粉粒形态异常 ③. 中和或抑制 C 基因编码的蛋白的毒害作用 ④. 1/6 ⑤. 1/2 ⑥. 1/3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据题意推断,设纯合粳稻基因型为 AA,纯合籼稻基因型为aa,则F1为Aa,正常情况下 ,F1自交子代AA:Aa:aa=1:2:1,而F2中粳-籼杂交种:籼稻=1:1,推测杂合子花粉不育,即含粳稻 A染色体的花粉败育。
【小问2详解】
①敲除A、B、C、E基因,造成的是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将F1杂种植株中A~E基因分别单独敲除,得到A、B、C、E的单基因敲除植株,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敲除植株的花粉粒形态,若敲除 C 基因时花粉形态正常,敲除其他基因时花粉粒形态异常,则其中的C基因导致一半花粉败育,其他基因不影响花粉育性。
②敲除D基因,保留C基因时,花粉不育,而C也敲除花粉就可育,故真正令花粉不育的 是C基因,而D基因可中和或抑制 C 基因编码的蛋白的毒害作用。
③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导入D基因后进行自交,即使D未在12号染色体上,仍可发挥作用。不含D的A配子败育,则花粉中A∶a=1∶2,与粳稻R区相同的个体AA比例为1/6,与籼稻R区相同的个体aa比例为1/3,与粳籼杂交种R区相同的个体比例为1/2。时间
线粒体个数
ATP含量(nml·ul-1)
C组
H组
C组
H组
第0周
48.17
44.83
0.72
0.65
第8周
44.17
61.00
0.87
1.30
第16周
36.00
6033
0.68
1.52
生境类型
克氏原螯虾存活率(%)
中华绒螯蟹存活率(%)
单养
混养
单养
混养
洞穴型
63.8
76.7
47.3
14.0
角落型
48.7
23.0
35.7
40.0
空旷型
18.3
34.3
20.3
6.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生物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生物pdf、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