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珲春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肩之所倚(yĭ)莫不中音(zhòng)
B.砉然向然(xiăng)技经肯綮(qìng)
C.批大郤(xĭ)岁更刀(gēng)
D.导大窾(kuăn)发于硎(xíng)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B.赤也为之小
C.曾皙后
D.端章甫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未之有也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技经肯綮之未尝
4.下列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
B.《论语》中的“论”,读音为“lún”,其意为编纂,“语”指言论。
C.《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若干“章”的组合)和“章”(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
D.《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与《中庸》《大学》《春秋》合称为“四书”。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B.技盖至此乎
C.刀刃若新发于硎
D.批大郤
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C.族庖月更刀族:众
D.如土委地委:堆积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能言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9.《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不去劝说晋侯而去劝说秦伯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远晋国近,故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B.秦国强大,如被说服,晋国就无能为力了。
C.晋文公侵略野心大,还是秦穆公宽宏大量。
D.主要矛盾在晋、郑之间,而不在秦、郑之间。
10.下列各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东道主”原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时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D.执事指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德治思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
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礼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代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
材料二:
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
(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乐是周公在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创制的,经过孔子、孟子等人弘扬与完善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B.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规范,礼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其范围广泛,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C.儒家认为,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因此设计时依仿自然,重视形而上的天道而轻视人道。
D.封建礼教中的“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观念,在当今时代要予以扬弃。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看来,礼是人类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人应该按照礼的要求生活。
B.礼是社会活动的准则,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礼仪,如姚鼐称朱孝纯为“子颍”。
C.我们要全面分析研究传统礼乐文化,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D.传统礼乐文化只要适应现代生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现代社会复兴。
1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古人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这些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
B.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
C.史学大师钱穆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文化之心。中国文化之心就是‘礼’。”
D.宋代的成人礼源于《仪礼·士冠礼》,但象征成人的三加之冠,由周代的缁布冠、皮弁、雀弁改为冠巾、帽子、幞头。
14.关于礼乐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5.如何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树林里的眼睛
鲍尔吉·原野
①我不怕走夜路,在夜里走路感觉比白天更放松。这好像是动物的想法,不知什么时候传染到我身上了。从葛根召到赫林塔拉约有20公里,我傍晚睡觉,睡到夜里11点爬起来,往赫林塔拉走。
②过马车的道路长满杂草,车轱辘压过的土业已死去,不长草了。路两旁的新疆杨胸径达到碗口粗,树上的叶子在风里旋转着跳舞。叶子在叶柄上来回转,像有手指捻转。新疆杨的树叶分成两色,绿色的叶面有光滑的蜡质,灰色的背面长着绒毛。夜里,叶子的绿色和灰色变为黑白两色,在风里旋转着给人变戏法。往前走,经过山榆树和蒙古栎的树林。月光照不进浓密的树林,林内好像是漆黑的仓库。或者说,像一列看不见尾巴的闷罐车停在树林里,漆黑的车厢上面装载着向上生长的树。
③我知道树林里有无数双眼睛在看我,我有些得意。动物不出声地看我,瞪着亮晶晶的眼睛。它们的眼睛比玻璃球还亮,没有杂质。它们在看这个双下肢行走的“人”在干什么,去哪里。想到这个,我笑起来,这并非讨好它们,而是表示我也是愉快的。虽然我是“人”,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坏,“人”也并非随时随地都坏。有时,他走路而已,微笑而已。他以双下肢行走的本意不是耍杂技,这是进化的结果。他的双上肢前后摆动,不是做暗号,而是在平衡身体。人类所有的坏事都是用手干的,我摊开手,上面没猎枪和夹子,也没毒饵。我只是一个去赫林塔拉的人。去赫林塔拉也不是为了干坏事,我要到那里山顶上护林员住过的废弃屋里睡到凌晨,起来看日出和那里的岩画,拍点照片,然后再走回来,经过你们。当然这已是明天白天的事了。白日里,新疆杨的叶子变成绿灰旋转,而不是黑白。这条路上的月光会被太阳铲掉,铺上明亮的阳光,那时候你们都回到了窝里和洞里。白日才是你们的黑夜。
④月光像用喷雾器喷洒在草叶上的乳液,白得均匀。再往前走,快到夜里12点时,凉气从树林里跑出来,包住我的身体。地上的月光变得更白,如同冻结了地面。我坐在路边歇一会儿,突然害怕有动物把双爪搭在我肩上。于是我靠着一棵树休息。怎么看不到动物们在夜里活动呢?我知道肯定有动物在树林里与我并行,跟踪我。它可能是狐狸或獾子,但最好不是野猪。除了老虎和熊,谁也不是成年野猪的对手。这只狐狸或獾子看我到底想干什么,它觉得我不可能仅仅是走。
⑤月亮朝西北下坠,月牙比刚才更向后仰,好像把飞机座椅向后调整了,它躺在碧海的沙发上看天。月亮当然也要看天,这差不多是它主要的工作。人类觉得月亮一直在俯瞰大地,这是错觉,月亮要看群星的位置。星星们一如夜海里的岛屿,是不融化的白色冰山。星星们离月亮很近,彼此观望都无须仰脖子。它们互相照耀,有足够的光。
⑥夜的树林里总有声响,像鸟窝从树上掉了下来,像松鼠掉进铺满落叶的坑里。但没有人弄出的声音,什么声音都不会妨碍夜行人的安全。就人的体积、外形、气味而言,没有哪些动物想把人当作食物吃掉。它们对人始终恐惧。人用文化歌颂人的各种俊美,大多数人都信了,但动物一眼就看出人的丑。人在它们眼里,比人眼中的河马还要丑,它们不吃这么丑的东西。动物辨识对方,嗅觉比视觉更具有优先权。动物都不喜欢人类发出的强烈气味。想这些,是让我走夜路时放松一些,人的相貌与气味的武器已足够强大。
⑦前面有河水,这条河浅而宽。到对岸,河水把我的气味传得更远,让更多的动物悄悄离开。流水的声音好像并不由河水冲击鹅卵石而来,是水对水的耳语,边说边笑,包含许多秘密。河对岸,草地开着小花,夜里看都是白花。走百十米,白花止步。前面是一片开白花的树林,好像草地的白花爬到树上去了,这完全有可能,因为树底下已见不到小白花。
⑧夜里的树高大且茂盛。我进树林里走了一会儿,因为视力没动物那么好,怕崴脚便回到路上。树林在夜里发出清香,我称之为“夜味”。夜味并不像夜色那么黏稠,它清凉、下沉,摸一摸你的脸就去了别处。夜的味集合了青草与枯草、绿叶与落叶的气味,是混合香型。其中也有岩石的冷冽的气息。昆虫们在我们没有察觉的草与土里忙碌,过日子呢。月亮下坠,更加偏远。道路和岩石的白色已变得模糊,夜比子夜更加渊深。我走了3个多小时,夜才开始真正地黑了,现在接近凌晨3点。
(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人,写叶子在风中跳舞和变戏法,写出了夜间路上的风景。
B.文章第③段写“我笑起来”,“我”笑的原因是“我”独自在夜里的树林里走路,有动物陪着“我”,赶走了“我”的孤独。
C.人走在夜晚的树林里,动物并不会把人当作食物,威胁人的安全,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描写丰富、细腻、生动,议论恰到好处,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17.下列关于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段中对“夜味”的清香的描写与⑥⑦两段中人的气味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B.从结构上看,“我走了3个多小时……凌晨3点”呼应文章开头“睡到夜里11点爬起来,往赫林塔拉走”。
C.最后一段中对树、月亮、岩石等夜晚森林里景物的描写,写出了大自然的美好,充满了趣味。
D.最后一段描写了夜晚的景色,以此结尾,能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蕴悠长,令人回味。
18.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9.文章的标题是“树林里的眼睛”,但全文只有第③段描写了树林里的眼睛,对此你如何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0.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1.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四、默写题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中国早期的典籍中,玫瑰是玉石或宝珠的名字。《说文解字》认为“玫”是火齐珠或美石之名;“瑰”与之同义,且能形容事物圆润美好的样子。晋人葛洪_________,所撰《西京杂记》载汉代乐游苑里曾经长出一株“玫瑰树”,这大概是古人首次将玫瑰与植物联系在一起。不过,这株“玫瑰树”只是一株外观与玫瑰玉石的_________或色泽相似的树木罢了。
到了唐朝,玫瑰作为一种花卉的名称,忽然在诗文中频繁亮相。( )玫瑰花何以到唐朝才受到关注?可能它是唐朝_________培育出的新品种,也可能只是到唐代它才进入文人雅士的鉴赏视野。
梅槐、枚櫰、徘徊,这些都是玫瑰的异名。这种花卉在口头流传阶段可能被赋予了名称,不同时地的人用文字加以固定时产生了变化。“玫瑰”一名最终得到普遍认可,是因为“玫瑰”一词非常典雅,很早就具有独特的文化_________;也说明这个“附会”更能抓住“玫瑰”玉石与玫瑰花的共性。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博闻强识质地能工巧匠意蕴
B.博闻强识质感奇人异士意韵
C.满腹经纶质感能工巧匠意韵
D.满腹经纶质地奇人异士意蕴
2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人喜春爱春,因此会有“窗前好树名玫瑰,去年花落今年开”的赞语。
B.唐人有“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的诗句,已经将之与荷花相提并论。
C.“秾艳尽怜胜彩绘,嘉名谁赠作玫瑰”,便道尽了玫瑰色彩艳丽的特点。
D.“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杨柳与玫瑰的相映相衬使春光更觉动人。
27.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花卉在口头流传阶段可能被赋予了名称,在被不同时地的人用文字加以固定时产生了变化
B.这种花卉在口头流传阶段可能被赋予的名称,被在不同时地的人用文字加以固定时产生了变化
C.可能这种花卉在口头流传阶段被赋予的名称,在被不同时地的人用文字加以固定时产生了变化
D.可能这种花卉在口头流传阶段被赋予了名称,被在不同时地的人用文字加以固定时产生了变化
六、材料作文
2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给全国青年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年少时与爷爷去割草,一场狂烈的大风阻挡了他们的归途。莫言被风刮倒在地,不敢前行。此刻看到年迈的爷爷即使双腿颤抖,衣服被风撕破,也毫不畏惧,未曾倒退半步,与大风勇敢对峙。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他的脑海中,给予了他无限勇气与力量。
一件事,一个人,听起来足够平淡也足够平凡,但恰恰是这样简单的人和事却拥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莫言的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等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郤”读xì。
2.答案:B
解析:B项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3.答案:C
解析: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也”,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
B.宾语前置句,代词“之”作动词“有”的宾语,译文:还没有这样的事情。
C.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乎三子者之撰”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异”,译文:和这三人陈述的志向不同。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未尝技经肯綮”。句子翻译为:都不曾用刀去碰过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
故选C。
4.答案:D
解析:D项,四书中没有《春秋》。故选D。
5.答案:C
解析:A.“向”通“响”,发出响声。句意: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
B.“盖”通“盍”,何,怎样。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C.没有通假字。句意: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D.“郤”通“隙”,空隙。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
故选C。
6.答案:D
解析:A.古义:两个词,行,动作、行为;为,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B.古义:即使这样。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C.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D.古今都是“不曾”的意思。
7.答案:D
解析:D项,“委:堆积”错误,应改为“委:散落”。句子翻译: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故选D。
8.答案:D
解析:本题“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这里的关键点是“烛之武”“机智善辩”,然后可以采取的办法进行选择。分析几句话可以发现,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而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郑伯所说,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的牢骚话,所以应排除③⑥两句,这就可以排除ABC三项。
故选D。
9.答案:D
解析:D.由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可见整个危机是晋侯纠集秦伯挑起的,秦伯与此战爆发的原因关联不大,说动秦伯是最好的选择。其他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项,“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错,应该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C.“轻视人道”于文无据。原文“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可知原文并无与人道的关系。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D.“只要……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表述过于绝对;且“复兴”的说法也不合文意,材料二说“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知说的是“适应”和“契合”。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中国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
A.表明古代某些礼仪不适合现代社会。
B.表明现代礼仪颇受欢迎。
C.表明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核心是“礼”。
D.表明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故选C。
14.答案:①材料一立足于历史论述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等,其中着重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
②材料二立足于现实论述如何对待礼乐文化,其中着重论述怎样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解析:由材料一“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在理论层面提出礼……”“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可知,材料一立足于历史论述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等,其中着重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
由材料二“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知,材料二立足于现实论述如何对待礼乐文化,其中着重论述怎样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5.答案:①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学校和媒体要积极推广普及礼乐文化。
④努力使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解析:由原文“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原文“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知,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由原文“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可知,学校和媒体要积极推广普及礼乐文化。
由原文“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可知,努力使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16.答案:D
解析: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人”错误,此处写叶子“跳舞”“变戏法”是直接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原因是‘我’独自在夜里的树林里走路,有动物陪着‘我’,赶走了‘我’的孤独”错误,由“我知道树林里有无数双眼睛在看我,我有些得意。……想到这个,我笑起来”可知,“我”笑的原因是“我”想到树林里有无数双眼睛在看我,“我”因此内心愉悦。
C.“动物并不会把人当作食物,威胁人的安全”错误,由“它可能是狐狸或獾子,但最好不是野猪。除了老虎和熊,谁也不是成年野猪的对手”可知,会有动物威胁人的安全;由“就人的体积、外形、气味而言,没有哪些动物想把人当作食物吃掉。它们对人始终恐惧”可知,动物只是恐惧人类,不想把人当作食物吃掉,并非不会把人当作食物。
故选D。
17.答案:D
解析:D.“最后一段描写了夜晚的景色,以此结尾……”“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蕴悠长,令人回味”错误,应该是在写景后以“我走了3个多小时……现在接近凌晨3点”结尾,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故选D。
18.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白而均匀。②运用想象,作者想象树林里有动物在跟踪自己,想象跟踪自己的动物的警惕心理,引发读者思考动物与人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多个角度考虑,判断出画线的句子所用的艺术技巧,然后要分析艺术技巧在文章中具体运用时的表达效果。
第④段中的“月光像用喷雾器喷洒在草叶上的乳液”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乳液,月光照在草叶上,就好像乳液均匀地涂抹在草叶上,突出了月光的白而均匀。
“突然害怕有动物把双爪搭在我肩上。于是我靠着一棵树休息。怎么看不到动物们在夜里活动呢?我知道肯定有动物在树林里与我并行,跟踪我”是作者想象有动物与自己并行;“它可能是狐狸或獾子,但最好不是野猪。除了老虎和熊,谁也不是成年野猪的对手”是作者想象跟踪自己的动物可能是;“这只狐狸或獾子看我到底想干什么,它觉得我不可能仅仅是走”是作者进一步想象狐狸或獾子“觉得我不可能仅仅是走”的警惕心理。作者本意是在森林走一走,并不想伤害森林里的动物,但是又害怕有动物会伤害自己,从而引发读者对动物与人关系的思考。
19.答案:①树林里的眼睛指的是动物的眼睛,文中虽然只有第③段描写了树林里的眼睛,但对动物的描写无处不在。②以“树林里的眼睛”为标题会让人发出“是谁的眼睛”“眼睛在看什么”的疑问,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树林里的眼睛”暗含了动物对人类的窥视与戒备,从而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主旨。
解析:从文章内容来看,树林里的眼睛指的是动物的眼睛,这里的眼睛指代动物,所以文中虽然只有第③段描写了树林里的眼睛,但对动物的描写无处不在。比如第一段提到动物的想法,第四段对各种动物的想象,第六段动物对人的怀疑与忧惧,第七段动物对人的防备,第八段动物的忙碌。
其次可从文章标题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表达效果上来看,以“树林里的眼睛”为标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读者会想:“是谁的眼睛”,“眼睛在看什么”,“树林里发生了什么事”……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一探究竟的阅读冲动。
从文章主旨上来看,“眼睛”象征着窥视,暗示着怀疑,是动物们窥视人类是否有“猎枪和夹子”,是否有“毒饵”,是好人还是坏人,怀疑人类“不可能仅仅是走”……树林里动物对人的窥视其实就是动物对人有戒备之心,反映了人类曾经对动物的伤害,从而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主旨。
20.答案:C
解析:句意: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由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就等待君子来治理了。
“求也为之”,“为之”是动宾结构,故中间不可断开,在其后断开。排除AD。
“比及三年”意为“等到三年”,是一个动补式短语,表时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C。
21.答案:D
解析:D.“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说法错误,是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故选D。
22.答案:D
解析:D.“公西华……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这是冉有的志向。公西华名赤,他的志向是:“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意思是:“不敢说我能够做到,但是我也愿意学习。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天子与诸侯会面之事,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成为主持司仪。”
故选D。
23.答案:(1)(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都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解析:(1)“为”,动词,治理;“比及”等到:“且”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2)“摄”,动词,夹:“乎”,相当“于”,介词,在:“因”接着。
24.答案:(1)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矣已。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4)莫春者,春服既成。
解析:
25.答案:A
解析:博闻强识:广博的学问,强大的记忆力。满腹经纶:形容人很有才学和谋略。
此处强调葛洪学问广博,故选“博闻强识”更恰当。
质地:某种材料结构的性质。质感:指造型艺术中运用不同手段表现出的各种物体所具有的特质。
此处强调的是“这株‘玫瑰树’”的外观,故选“质地”更恰当。
能工巧匠:工艺技术高明的人。奇人异士:比较奇怪,有特殊能力的人。
此处是指培育新品种的人,表示有专长的人,故选“能工巧匠”恰当。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意韵:意境和韵味,侧重于给人带来的回味。
此处表示文化的深刻内涵。故选“意蕴”。
故选A。
26.答案:B
解析:根据括号前“在诗文中频繁亮相”可知,补写句子第一句接上文应有诗句,据此排除A项:根据括号后“玫瑰花何以到唐朝才受到关注”可知,补写句子后句应表明其受到关注,据此排除CD两项。
故选B。
27.答案:C
解析:该句的主体内容应为“名称产生了变化”,主语应是“名称”,据此排除AD两项。B项语序不当,其中的“可能”应放在句首。
故选C。
28.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莫言谈论他的爷爷在大风中的表现。结合“此刻看到年迈的爷爷即使双腿颤抖,衣服被风撕破,也毫不畏惧,未曾倒退半步,与大风勇敢对峙。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他的脑海中,给予了他无限勇气与力量”可以看出,一个饱经沧桑,坚毅,倔强不屈,可亲可敬的老者,赫然位立在读者面前。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据此可以立意为:勇敢面对暴风雨、执着、永不言败等。结合“一件事,一个人,听起来足够平淡也足够平凡,但恰恰是这样简单的人和事却拥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可以立意为:大道至简,平凡中的伟大等。
文体选择和选材。可以写记叙文。走进家庭生活,记录家人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故事,记录他们平凡生活中人性的闪光点,在这些闪光点中蕴含了什么道理。走进学校生活,面对书山题海是退缩不前,还是坚强面对。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场景记录下来。走进大自然,面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发生了那些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中蕴含了哪些道理。也可以写议论文,可以从“勇敢面对”“执着”“永不言败”“大道至简”“平凡中的伟大”中选择一个作为论点,注意恰当处理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具体写作时,可以在文章开篇表明观点:人要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文章主体可以采用论据并列的形式。列举古今中外具有永不言败精神的例子,尤其是一些身残志坚者,可以选择不同国别,不同职业者。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勇敢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2.永不言败。
3.大道至简。
4.平凡中也包含伟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阜新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