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画里阴晴优质课备课教学课件ppt
展开【教学目的】 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教学方法】活动法、体验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濛濛的雨天。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黑板展示课文标题)
吴冠中(1919年月29日~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后期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
1、朗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
浓酣( )陶醉( )韵味( )含蕴( )妖柔( )朦胧( )
(1)给下列词语注音标调
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派之一,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七种色彩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叫水墨画
用水彩绘成的画叫水彩画
油画是西洋画的一种,用含油质的颜料在布或木板上绘成,能表现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
(3)写出课文中涉及的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和作者。
1、在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 “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在这里,引用了“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起话题。2、“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有什么作用? 湿。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度显得自然,紧凑。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正因为“湿”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
作者不仅需要“湿”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全文的起笔。也就是说“湿”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 不是。主人就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所以雨景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画家的眼里是不同的。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就不一样,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4、“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句话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好怡人。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衬托中的反面衬托也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以客体衬主体,这两种修辞容易相混。我们辨析这两种修辞时,应抓住它们的特点。对比的特点是“比”,使两种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更加分明,清楚。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将“战士”和“苍蝇”加以对比,使“战士”更加高大,可敬。“苍蝇”更加显得鄙夷,可憎。而衬托的特点是“衬”,以客体衬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例句中就是以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来反面衬托雨后大自然带给人的清爽宜人的感觉。
6、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5、作者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独有的呢? 不是。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而且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苏轼的〈〈饮湖上。雨后初晴〉〉中也有对湿景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特点。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观是一致的。
五、分析第三段 1、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2、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是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西洋的水彩画呢? 什么是水墨画?详见注解。什么是水彩画?详见注解。作者早年是留学于法国既画过水彩画也画过水墨画。在实际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是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有不局限与传统的技法,是二者之间的变种。这是作者自己的创新。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3、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画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4、西洋画中也有风雨,但和中国画中的风雨有何不同? 西洋画中的风雨题材是作为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风雨和自然是不和谐的,对立的,不是大自然的常态。画家只是如实地反映现实。中国画则是把风雨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来描写的。风雨是一种美,有着丰富的韵味,画家在作画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
六、分析第四段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
3、为了表明自己的创作风格,作者在第五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阅读第五段找出这句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 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文章的中心。 4、作者在这段中用了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容中西画法,创造出新的画法。是哪一句? “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可以两者兼得。
5、 “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暗引和比喻。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以兼得。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6、最后一句话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 不是。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这样说是用幽默诙谐来表现他的自谦。
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相对于画的色彩而言。 “阴”指以“黑白”为主的色彩,在朦胧中突显某些事物形象,讲究韵味; “晴”是指“亮、艳、丽、华、鲜”的强烈鲜明的色彩。
1、文题中“阴”和“晴”分别指什么?
总结:2、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家要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来。
(一)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全文一共4个自然段,作者所表现的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什么?第1段写”宜兴春雨”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中作者说“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味,你能从本段中找出答案吗? 3、西洋画家、中国画家为什么“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他们对于阴雨的看法是什么?
作者的审美情趣是对江南阴雨之美的感悟,诗句的作用是引出下文。
因为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有独特的感悟,也因为传统文化中有渊源,也因为雨中景物不同于晴日,是风格迥异的另一种美。
西洋画家投靠阳光,说光是画面的主人。他们不认为阴雨是美的,而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
4、 在文末,作者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从句意和修辞上你该怎样理解?
作者的中国画借鉴了西洋技法,油画中掺进了墨韵,兼取二者之长创出新技法、新风格。艺术在于创新。作者自嘲头发白了,还拿不定主意,是一种自谦。其实画家终生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1、根据课文的叙述,请概括说出西洋画家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的绘画特点又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写出西洋画家和作者对阴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西洋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是“晴”派。作者的画受益于民族传统的东西较多,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西洋画家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写,作者认为阴雨天的景色更具意境和审美情趣。
3、对于西方风景画的追本溯源是为了说明什么?西方风景画家他们对于光的投靠的原因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西方风景画的传统技法,他们认为光是画面的主人。
4、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意思。
我的绘画观与西方画家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联系《画里阴晴》一文,指出下面的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 “孤松矮屋老夫家”,古代房矮,那高高的孤松,有风骨,有曲直之美,构成了画境。今日的大城市,难觅孤松矮屋之家,老夫们也都住入了高楼,要赏孤松,必须下楼,高楼矮松住宅区,着实委屈了高傲的松。驱车过闹市,偶见杂树成丛,那是最美最美的城市风景了。在石林似的新建筑群中被保留住的老树,即便瘦骨嶙峋,那前昂后俯,曲曲弯弯的体态,展现了曲线之魅力,真是城中珍异。直线统治的城市呼唤曲线,美丽的人生曲线!1、《画里阴晴》表现了作者对于阴雨情有独钟,本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对松树情有独钟。 ( )
2、《画里阴晴》表现作者对阴雨情有独钟,是因为阴雨的画面有着极其深刻的意境。而本段文字是通过对“高楼矮松”的慨叹,表现作者对多样性生活的追求。( )3、《画里阴晴》和本段文字都采用了对照的手法。《画》文中的作者与中西画家,本段文字中的“孤松矮屋”与“高楼矮松”、直线与曲线,对比之中都透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 )
4、《画里阴晴》和本段文字的不同是,《画》文写出了作者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而本段文字不仅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老夫赏松须下楼、高楼委屈了高傲的孤松、古林似的建筑群中被保留的老树瘦骨嶙峋。 ( )5、 本段文字作者是在抒发一种追求—— 对美的追求—— 现代化都市不仅应有直线,还要有曲线。 ( )6、对于曲线的理解是由松而发的,宽敞的大道、高耸的建筑都是以直线为主的,生活不能只有这些直线,还应该有曲线,人们的生活应该多几道曲线。 ( )
张志和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欣赏几幅中国的水墨画,体会水墨画的特点。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职*画里阴晴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a href="/yw/tb_c403720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画里阴晴优秀ppt课件</a>,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湿承上启下,张志和《渔歌子》,水墨画,画风有何不同,西洋的水彩画,中国的水墨画,水墨适合阴雨,油画适合晴天,引用和比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画里阴晴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a href="/yw/tb_c403720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画里阴晴优秀课件ppt</a>,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研读,雨中观景,承上启下,《斜风细雨不须归》,西洋油画投靠阳光,中国画,画里阴晴,中国风,西洋风,作者的绘画主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五单元*画里阴晴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0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五单元*画里阴晴一等奖ppt课件</a>,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吴冠中,画里阴晴,整体感知,总结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