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3 第2讲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讲·) 【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高考数学一轮靠老师勤奋、学生努力;高考数学二轮主要看老师的把握水平(课标、考纲),研究水平(选题、集体备课),辅导水平(课堂辅导,课后个辅)。
二、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要注意明确两个做法:抓审题,抓个辅
抓审题:让学生说出来,让思维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审题、变题能力;
抓个辅:教师要有个辅学生问题清单,让辅导有针对性;个辅全程性,个辅不只在课后,课堂个辅也是关键。
三、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要注意坚持三个过关:必须记忆过关;必须限时过关;必须心理过关
1、高考数学每节课必须花5分钟过关记忆性知识。
2、学生训练最大的状态就是能限时过关,应试能力也是数学解题能力,极大限度地减少题海战术。
3、学生最大的障碍就是就是心理问题。
四、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要注意避免四个重复:
重复一轮复习老路;重复成套试题训练;重复迷信名校资料;重复个人喜好方向。
第2讲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讲·教师版)
高考定位
高考对该部分的考查,小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命题的真假判断;二是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与证明以及空间中用线面(面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证明垂直或平行,难度中等偏下.
核心整合
1.判断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常用方法
(1)利用空间中线面、面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逐项判断.
(2)借助空间几何模型,如从长方体、正方体、四面体等中线、面的位置关系,并结合有关定理进行判断.
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α,b⊂α,a∥b⇒a∥α;
(2)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α,a⊂β,α∩β=b⇒a∥b;
(3)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β,b⊂β,a∩b=P,a∥α,b∥α⇒α∥β;
(4)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α∩γ=a,β∩γ=b⇒a∥b.
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m⊂α,n⊂α,m∩n=P,l⊥m,l⊥n⇒l⊥α;
(2)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a⊥α,b⊥α⇒a∥b;
(3)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
(4)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α⊥β,α∩β=l,a⊂α,a⊥l⇒a⊥β.
4.平行关系及垂直关系的转化
真题体验
1.(2021•高考全国乙卷理科)在正方体中,P为的中点,则直线与所成的角为(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如图,连接.
因为∥,所以或其补角为直线与所成的角.
因为平面,所以,又,,
所以平面,所以.
设正方体棱长为2,则,
,所以.故选D.
2.(多选题)(2021•新高考全国II卷)如图,在正方体中,O为底面的中心,P为所在棱的中点,M,N为正方体的顶点.则满足的是( )
A.B.
C.D.
【答案】BC
【解析】设正方体的棱长为,
对于A,如图(1)所示,连接,则,
故(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在直角三角形,,,故,
故不成立,故A错误.
对于B,如图(2)所示,取的中点为,连接,,则,,
由正方体可得平面,而平面,
故,而,故平面,
又平面,,而,
所以平面,而平面,故,故B正确.
对于C,如图(3),连接,则,由B的判断可得,故,故C正确.
对于D,如图(4),取的中点,的中点,连接,则,
因为,故,故,所以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2,故,,
,,故不是直角,故不垂直,故D错误.故选BC.
3.(2021•浙江高考)如图已知正方体,M,N分别是,的中点,则( )
A. 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平面
B. 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平面
C. 直线与直线相交,直线平面
D. 直线与直线异面,直线平面
【答案】A
【解析】
连,在正方体中,M是的中点,所以为中点,
又N是的中点,所以,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因为不垂直,所以不垂直,
则不垂直平面,所以选项B,D不正确;
在正方体中,,平面,所以,
,所以平面,平面,所以,
且直线是异面直线,所以选项C错误,选项A正确.故选A.
4.(2019•新课标Ⅰ,文16)已知,为平面外一点,,点到两边,的距离均为,那么到平面的距离为 .
【答案】
【解析】因为,为平面外一点,,点到两边,的距离均为,过点作,交于,作,交于,过作平面,交平面于,连结,,则,,,到平面的距离为.
5.(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已知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棱长均为2,∠BAD=60°,以D1为球心,5为半径的球面与侧面BCC1B1的交线长为 .
【答案】22π
【解析】由已知连接BD,B1D1,则BD=B1D1=2,取BB1和CC1的中点E,F.连接EF,D1E,D1F,则D1E=D1F=5,故E,F在球面上.平面BCC1B1截球面的截面圆的圆心是B1C1的中点O,OE=OF=2,球面与侧面BCC1B1的交线是侧面上以O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弧EF,EF的长为14·22π=22π.
能力突破
考点一 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例1】 (1)(多选题)已知直线l⊄平面α,直线m⊂平面α,则( )
A.若l与m不垂直,则l与α一定不垂直
B.若l与m所成的角为30°,则l与α所成的角也为30°
C.l∥m是l∥α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D.若l与α相交,则l与m一定是异面直线
【答案】AC
【解析】对于A,当l与m不垂直时,假设l⊥α,那么由l⊥α一定能得到l⊥m,这与已知条件矛盾,因此l与α一定不垂直,A正确;易知B错误;由l∥m可以推出l∥α,但是由l∥α不一定能推出l∥m,因此l∥m是l∥α的充分不必要条件,C正确;若l与α相交,则l与m相交或异面,D错误.故选AC.
(2)(2021·安徽合肥高三月考(文))已知直三棱柱中,点M,N分别是线段的中点,若直线平面,则( )
A.B.2C.D.3
【答案】A
【解析】
延长AN,交于点P,连接PM交于点Q,是.故选 A.
(3)(2019·高考全国卷Ⅲ)如图,点N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ECD为正三角形,平面ECD⊥平面ABCD,M是线段ED的中点,则( )
A.BM=EN,且直线BM,EN是相交直线
B.BM≠EN,且直线BM,EN是相交直线
C.BM=EN,且直线BM,EN是异面直线
D.BM≠EN,且直线BM,EN是异面直线
【答案】B
【解析】
如图,取CD的中点F,连接EF,EB,BD,FN,因为△CDE是正三角形,所以EF⊥CD.设CD=2,则EF=eq \r(3).因为点N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所以BD=2eq \r(2),NF=1,BC⊥CD.因为平面ECD⊥平面ABCD,所以EF⊥平面ABCD,BC⊥平面ECD,所以EF⊥NF,BC⊥EC,所以在Rt△EFN中,EN=2,在Rt△BCE中,EB=2eq \r(2),所以在等腰三角形BDE中,BM=eq \r(7),所以BM≠EN.易知BM,EN是相交直线.故选B.
【规律方法】 判断与空间位置关系有关的命题真假的3种方法
(1)借助空间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行判断.
(2)借助反证法,当从正面入手较难时,可利用反证法,推出与题设或公认的结论相矛盾的命题,进而作出判断.
(3)借助空间几何模型,如从长方体模型、四面体模型等模型中观察线面位置关系,结合有关定理,进行肯定或否定.
【对点训练1】(1)(多选题) 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M,N,P,Q,E分别为AB,BC,CD,AD,AC的中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N,P,Q四点共面 B.∠QME=∠CBD
C.△BCD∽△MEQ D.四边形MNPQ为梯形
【答案】ABC
【解析】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易知MQ∥BD,ME∥BC,QE∥CD,NP∥BD.对于A,有MQ∥NP,所以M,N,P,Q四点共面,故A说法正确;对于B,根据等角定理,得∠QME=∠CBD,故B说法正确;对于C,由等角定理,知∠QME=∠CBD,∠MEQ=∠BCD,所以△BCD∽△MEQ,故C说法正确;对于D,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知MQ∥BD,MQ=
eq \f(1,2)BD,NP∥BD,NP=eq \f(1,2)BD,所以MQ=NP,MQ∥NP,所以四边形MNPQ是平行四边形,故D说法不正确.
(2)(2021·辽宁丹东市高三二模)设,是不同的直线,,是不同的平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答案】ACD
【解析】对于选项A,因为,所以当时,,由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可知,选项A正确;
对于选项B,当,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所以选项B错误;
对于选项C,当,,时,可以得到,所以选项C正确;
对于选项D,当,时,,因为,所以,所以,所以选项D正确.
故选ACD.
(3)(2021·广东省七校联考)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分别为AD1,B1C上的动点,且满足AP=B1Q,则下列4个命题中,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①存在P,Q的某一位置,使AB∥PQ;
②△BPQ的面积为定值;
③当PA>0时,直线PB1与直线AQ一定异面;
④无论P,Q运动到何位置,均有BC⊥PQ.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如图,①当P,Q分别是AD1与B1C的中点时,AB∥PQ,①正确.
②设正方体棱长为2,当P在A处时,Q在B1处,△BPQ的面积为2,当P在AD1的中点,Q在B1C的中点时,△BPQ的面积为eq \r(2),故②错误.
③当PA>0时,设直线PB1与AQ是共面直线,则AP与B1Q共面,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直线PB1与AQ是异面直线,③正确.
④当P与A重合或P与D1重合时,易证BC⊥PQ.当P不与A,D1重合时,设点P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为M,点Q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为N,连接PM,QN,MN,PQ,由AP=B1Q知,AM=BN,故BC⊥MN,又QN⊥BC,MN∩QN=N,所以BC⊥平面PMNQ,所以BC⊥PQ,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命题的序号是①③④.
考点二 空间中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
与等差(等比)数列有关的数学文化
命题角度1 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
【例2—1】 如图,直角梯形ABCD与等腰直角三角形ABE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EB=eq \f(π,2),AB∥CD,AB⊥BC,AB=2CD=2BC.
(1)求证:AB⊥DE;
(2)求证:平面AED⊥平面BCE;
(3)线段EA上是否存在点F,使EC∥平面FBD?若存在,求出eq \f(EF,EA)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证明:(1)取AB的中点O,连接EO,DO.
由△A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EB=EA,
∴EO⊥AB.
∵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
AB=2CD=2BC,AB⊥BC,
∴四边形OBCD为正方形,则AB⊥OD.又OD∩OE=O,
∴AB⊥平面ODE,∴AB⊥ED.
(2)∵平面ABE⊥平面ABCD,平面ABE∩平面ABCD=AB,且AB⊥BC,
∴BC⊥平面ABE,∴BC⊥AE.
又∵EA⊥EB,BC∩BE=B,∴AE⊥平面BCE.
∵AE⊂平面AED,∴平面AED⊥平面BCE.
(3)存在点F,且eq \f(EF,EA)=eq \f(1,3)时,有EC∥平面FBD.
理由如下:连接AC交BD于点M.
∵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
AB=2CD=2BC,
∴eq \f(CM,MA)=eq \f(CD,AB)=eq \f(1,2).
∵EC∥平面FBD,
且平面FBD∩平面ACE=FM,
∴EC∥FM.
∴eq \f(EF,FA)=eq \f(CM,MA)=eq \f(1,2),
∴eq \f(EF,AE)=eq \f(1,3).
【规律方法】垂直、平行关系证明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常见类型
(1)证明线面、面面平行,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
(2)证明线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
(3)证明线线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
(4)证明面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
【易错提醒】 (1)证明线面平行时,忽略“直线在平面外”“直线在平面内”的条件.
(2)证明面面平行时,忽略“两直线相交”“两直线在平面内”的条件.
(3)证明线面垂直时,容易忽略“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
命题角度2 空间几何体中的体积问题
【例2—2】 (2021•高考全国乙卷文科)如图,四棱锥的底面是矩形,底面,M为的中点,且.
(1)证明:平面平面;
(2)若,求四棱锥的体积.
(1)证明:因为底面,平面,
所以,
又,,
所以平面,
而平面,
所以平面平面.
(2)解:由(1)可知,平面,所以,
从而,设,,
则,即,解得,所以.
因为底面,
故四棱锥的体积为.
【规律方法】与体积有关的立体几何问题的求解方法
一般是利用几何关系 进行证明,大多涉及垂直问题 ,在此基础上找数量关系,关键是确定底和高,然后计算,通常需要先求距离.常用的方法有:① 直接法;②等体积法;③补形法;④向量法.
命题角度3 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例2—3】如图1,在矩形中,,E是的中点;如图2,将沿折起,使折后平面平面.
(1)若平面与平面的交线为l,求证:;
(2)求证:平面;
(3)求点C到平面的距离.
(1)证明: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又因为平面与平面的交线为l,且平面,所以;
(2)证明:依题意得,,又,
所以,则;
因为平面平面,且平面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3)解:取中点,连接.
因为,所以,由于平面平面,
且平面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且,
所以 .
由(2)知平面,且平面,所以.
设点C到平面的距离为,则.
由于,故,
所以点C到平面的距离为.
【规律方法】平面图形折叠问题的求解方法
(1)解决与折叠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折叠前后的变化量和不变量,一般情况下,线段的长度是不变量,而位置关系往往会发生变化,抓住不变量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在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折叠前后的图形,既要分析折叠后的图形,也要分析折叠前的图形.
【对点训练2】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AB⊥AD,CD=2AB,平面PAD⊥底面ABCD,PA⊥AD,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求证:
(1)PA⊥底面ABCD;
(2)BE平面PAD;
(3)平面BEF⊥平面PCD.
证明:(1)因为平面PAD⊥底面ABCD,且PA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AD,
所以PA⊥底面ABCD.
(2)因为ABCD,CD=2AB,E为CD的中点,
所以ABDE,且AB=DE.
所以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EAD.
又因为BE⊄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BE平面PAD.
(3)因为AB⊥AD,而且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CD,AD⊥CD.
由(1)知PA⊥底面ABCD,平面,所以PA⊥CD.
又PA∩AD=A,所以CD⊥平面PAD,平面,所以CD⊥PD.
因为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
所以PDEF.所以CD⊥EF.
又因为CD⊥BE,EF∩BE=E,平面,所以CD⊥平面BEF.
因为CD⊂平面PCD,所以平面BEF⊥平面PCD.
(2)(2021·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文))如图①,在菱形中,且,为的中点.将沿折起使,得到如图②所示的四棱锥.
(1)求证:平面.
(2)若为的中点,求三棱锥的体积.
(1)证明:连接.
∵四边形为菱形,,∴是等边三角形.
∵为的中点,∴,.
又∵,∴,,
∴,∴.
∵,∴,.
又,平面,平面,
∴平面.
(2)由(1)知,.
∵,平面,平面,
∴平面.
∵为的中点,
∴到平面的距离.
∵,
∴,
即三棱锥的体积为.
(3)(2020·福建省质量检测) 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中,AD∥BC,∠D=90°,BC=3,AD=DC=1.把△ACD沿着AC翻折至△ACD1的位置,D1∉平面ABC,连接BD1,如图②.
(1)当BD1=2eq \r(2)时,证明:平面ACD1⊥平面ABD1;
(2)当三棱锥D1ABC的体积最大时,求点B到平面ACD1的距离.
证明:因为AD∥BC,∠D=90°,BC=3,AD=DC=1,
所以依题意可得,∠AD1C=90°,D1C=1,
因为BD1=2eq \r(2),所以BC2=D1C2+BDeq \\al(2,1),故∠BD1C=90°,即CD1⊥BD1,
又CD1⊥AD1,AD1∩BD1=D1,所以CD1⊥平面ABD1,
又CD1⊂平面ACD1,所以平面ACD1⊥平面ABD1.
解:法一:因为AD∥BC,∠D=90°,BC=3,AD=DC=1,所以△ABC的面积为eq \f(3,2).
设点D1到平面ABC的距离为h,则三棱锥D1ABC的体积为VD1ABC=eq \f(1,3)×eq \f(3,2)×h,
故要使VD1ABC取到最大值,须且仅需h取到最大值.
取AC的中点M,连接D1M,依题意知AD1=D1C=1,∠AD1C=90°,
所以D1M⊥AC,D1M=eq \f(\r(2),2),且h≤D1M.
因为平面ACD1∩平面ABC=AC,D1M⊥AC,D1M⊂平面ACD1,
所以当平面ACD1⊥平面ABC时,D1M⊥平面ABC,D1M=h,
故当且仅当平面ACD1⊥平面ABC时,
VD1ABC取得最大值.
此时VD1ABC=eq \f(1,3)×eq \f(3,2)×eq \f(\r(2),2)=eq \f(\r(2),4).
设点B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d,
则VD1ABC=VBACD1=eq \f(1,3)×eq \f(1,2)×d=eq \f(d,6),
故eq \f(d,6)=eq \f(\r(2),4),解得d=eq \f(3\r(2),2),
故点B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eq \f(3\r(2),2).
法二:因为AD∥BC,∠D=90°,BC=3,AD=DC=1,所以△ABC的面积为eq \f(3,2).
设点D1到平面ABC的距离为h,则三棱锥D1ABC的体积为VD1ABC=eq \f(1,3)×eq \f(3,2)×h,
故要使VD1ABC取到最大值,须且仅需h取到最大值.
取AC的中点M,连接D1M,依题意知AD1=D1C=1,∠AD1C=90°,
所以D1M⊥AC,D1M=eq \f(\r(2),2),且h≤D1M.
因为平面ACD1∩平面ABC=AC,D1M⊥AC,D1M⊂平面ACD1,
所以当平面ACD1⊥平面ABC时,D1M⊥平面ABC,D1M=h,
故当且仅当平面ACD1⊥平面ABC时,VD1ABC取得最大值.
过点B作BN⊥AC,垂足为N,
因为平面ACD1⊥平面ABC,平面ACD1∩平面ABC=AC,BN⊂平面ABC,
所以BN⊥平面ACD1,所以点B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BN.
在△ACD中,∠D=90°,AD=DC=1,所以AC=eq \r(2),
在△ABC中,S△ABC=eq \f(1,2)·AC·BN,所以eq \f(1,2)×eq \r(2)×BN=eq \f(3,2),
所以BN=eq \f(3\r(2),2),即点B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eq \f(3\r(2),2).
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3 第2讲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练·教师版) 【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3 第2讲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练·教师版) 【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2讲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练·教师版新教材地区专用docx、第2讲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练·学生版新教材地区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4 第2讲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4 第2讲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含解析),共13页。
高中数学高考3 第3讲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新题培优练: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高考3 第3讲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新题培优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