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高考地理-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2023浙江1月选考,4分]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据此完成1—2题。
1. 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B )
A. 垂直分异规律B. 地方性分异规律
C. 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D. 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解析]垂直分异规律是指在一定高度的山区,因水分和热量条件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图示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不符合垂直分异规律,A错误;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图示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区域的水平范围和垂直高差均较小,故其盐土地域分异符合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和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都是较大尺度的分异规律,C、D错误。
2. 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A )
A. B.
C. D.
[解析]由材料可知,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说明盐分集中在地表,根据材料“我国某内陆盆地”可判断,该区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强烈。甲地位于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多大风天气,土壤表层蒸发作用强烈。读图可知,深层有潜水排盐,因此由地表向下随深度增加,盐分减少。A正确。
[2021江苏,4分]河流流经平坦地形时常形成千回百转的曲流景观。下图为“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 决定该地林地分布的生态因子是( B )
A. 气温B. 水分C. 光照D. 风向
[解析]图示区域位于北美大草原,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不适合森林生长,但该河流所在区域有森林分布,说明该地水分条件较好,因此决定该地区林地分布的生态因子是水分,B对。当地的气温和光照条件适合森林生长,但对林地分布不起决定性作用,A、C错;风向对森林的分布影响很小,D错。
4. 在河流变迁过程中,河道景观的演化过程是( A )
A. 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B. 牛轭湖→曲流→草地→林地
C. 林地→草地→曲流→牛轭湖D. 草地→林地→牛轭湖→曲流
[解析]分布在平坦开阔地形上的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和惯性影响,侧蚀作用增强,形成了千回百转的曲流景观。曲流的凸岸不断堆积、凹岸不断侵蚀,最终在河流裁弯取直的作用下形成牛轭湖。早期牛轭湖周围水分条件较好,有大片林地分布,但随着牛轭湖泥沙的不断淤积,湖泊不断缩小直至消失,该地水分不断减少,林地面积不断萎缩,进而演变成草地,故A正确。
[2021重庆,6分]3月12日是我国法定的植树节。近年来,我国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美丽中国”活动。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树木“变绿”时间。据此完成5—6题。
5. 甲地区与乙地区树木“变绿”时间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A )
A. 海拔B. 土层厚度C. 降水强度D. 昼夜温差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华北平原上,乙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上,甲地区海拔较低,春季气温回升快,气温较高,因此树木“变绿”的时间较海拔较高的乙地区早,A正确。树木“变绿”时间受温度影响较大,受土层厚度影响较小,B错误。春季,我国东部锋面雨带主要位于华南地区,甲、乙两地区降水都比较少,降水强度差异小,晴天都比较多,昼夜温差都比较大,C、D错误。
6. 植树节前后,为满足乙地区广泛种植的要求,所选树种首先应能适应的环境是( B )
A. 高寒B. 干旱C. 湿热D. 湿冷
[解析]植树节前后乙地区降水少,晴天多,且气温回升,蒸发旺盛,较为干旱,因此所选树种首先应能适应干旱的环境,B正确,C、D错误。乙地区所在的黄土高原平均海拔约为1 000—1 500米,气候并不具有高寒的特点,A错误。
[2021浙江1月选考,4分]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7—8题。
7. 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B )
A. 垂直分异规律B. 地方性分异规律
C.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根据材料“洞庭湖区”,可知其属于较小区域内的植被差异,反映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
8. 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A )
①地形 ②水分 ③热量 ④土壤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解析]结合材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可知,该地区地势较高、无积水的地方发育了陆生植被,地势最低洼的水底分布着水生植物,①②正确;洞庭湖区面积较小,热量和土壤条件差别较小,③④错误。综上,选A。
[2020江苏,4分]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 两山地属于( D )
A. 昆仑山脉B. 秦岭C. 祁连山脉D. 横断山脉
[解析]根据图中甲、乙两山地经度、甲山地基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乙山地基带植被为干热河谷灌丛可知,该山地为横断山脉,D正确。昆仑山脉经度在98°40′E以西,秦岭位于100°30′E以东,A、B错误。祁连山脉位于温带,纬度较高,山地基带植被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C错误。
10. 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C )
A. 基带更高,热量不足B. 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 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D. 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乙山地属于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甲山地位于横断山脉西段,离西南季风源地近,西南季风带来湿润气流,在甲山地基带形成常绿阔叶林。随着西南季风的不断深入,受重重山岭阻挡,到达乙山地时,西南季风势力大大减弱,基带受焚风作用影响形成干热河谷灌丛,C正确。乙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干热河谷灌丛,而与乙山地基带同海拔的甲山地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此可知,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与海拔无关,A、B错误。即使原生植被遭破坏,新生长的植被依然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不会是干热河谷灌丛,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 [2021河北,1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图1
图2
(1) 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6分)
[答案]丘陵顶部地势高,地表不易储水且蒸发旺盛,土壤较干燥(水分含量低),形成灌木草原;(2分)沟壑底部地势低洼,地表易储水且蒸发较弱,土壤较湿润(水分含量高),形成落叶阔叶林;(2分)坡地中部的自然条件介于两者之间,形成疏林草原。(2分)
[解析]读图2可知,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依次为落叶阔叶林、疏林草原、灌木草原。该地降水较少,水分是自然植被形成的基础条件。结合地形差异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比较分析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的水分条件差异即可。
(2) 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9分)
[答案]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降水减少且地表蒸发加剧;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地下水位深,难以补给表层土壤水分;大范围坡耕地转化为林草地后,植物蒸腾增强;最终导致土壤水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出现土壤干燥化现象。(9分)
[解析]利用水量平衡原理,从气候、土壤和植被条件三个方面分析土壤水分亏损(土壤干燥化)的原因及其过程。
(3) 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4分)
[答案]原则:因地制宜,林草结合。(1分)
途径:根据区域环境差异进行林草合理布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如丘陵顶部种草、沟壑底部植树;(1分)选用适宜该区人工种植的树种,以耗水量小、耐旱的树种为主;(1分)合理控制人工植被的种植密度。(1分)
[解析]根据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和该区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从植被合理布局、树种配置、密度控制等方面提出具体途径。
题组二
一、选择题
[2023湖北,9分]藏色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体)中北部。下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 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间,该区( C )
A. 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大
B. 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小
C. 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小
D. 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大
[解析]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北朝向冰川的平均面积较小,南朝向冰川的平均面积较大,A、B错误;北朝向的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C正确,D错误。
2. 与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原因可能是( D )
A. 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小B.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 山地植被覆盖率较高D. 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解析]与其他朝向相比,该地西南朝向受西风影响较强,降水较多,冰川厚度、面积都会有所增加,加上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大,冰川向低处移动速度加快,面积扩大,A错误,D正确;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因此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大就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B错误;羌塘高原为青藏高原主体,气候高寒,各坡向植被覆盖率都较低,C错误。
3.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该区冰川整体上( B )
A. 保持稳定不变B. 处于退缩状态C. 正向山麓延伸D. 处于扩张状态
[解析]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藏色岗日的冰川整体上面积缩小,处于退缩状态,A、D错误,B正确;冰川退缩时,面积缩小,并向高处后退,C错误。
[2022浙江6月选考,4分]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 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C )
A. 垂直分异规律B. 地方性分异规律
C.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读图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变化,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选C。
5. 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D )
A. 纬度 洋流B. 地形 洋流C. 纬度 大气环流D. 地形 大气环流
[解析]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是因为该地区降水量较大,适宜森林生长。根据图示地区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图示大部分地区位于东欧平原,东欧平原西部为波德平原,利于西风挟带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综上可知,D正确。
[2022全国甲,12分]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6—8题。
6. 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B )
A. 提供水源B. 挡风保暖C. 食物丰富D. 围猎场所大
[解析]内蒙古高原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候寒冷,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冬季风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山地南坡风力较弱,因此其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挡风保暖,B正确。冬季,当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少,加上山地地表水容易流失,因而杭盖草原附近山地为古时游牧民族越冬提供的水源较少,A错误;当地冬季气候寒冷,草木枯黄,杭盖草原附近山地为游牧民族越冬提供的食物并不丰富,C错误;游牧民族主要依靠放牧的牲畜获取食物,附近山地围猎难度大,能提供的食物较少且不稳定,D错误。
【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C,学生容易忽略题干中“杭盖草原附近山地”这个信息,误以为缓丘和河谷牧草丰茂,适合放牧,能够为游牧民族提供食物,而没有分析山地对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
7. 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D )
A. 降水较多B. 蒸发较弱C. 温度较高D. 径流较少
[解析]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坡度较小,降水降落到地表后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地表水下渗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多,径流较少,牧草生长更好,D正确。杭盖草原的缓丘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距离较近,气候特点相似,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不大,蒸发差异也不大,A、B、C错误。
8. 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C )
A. 缺乏鼠类食物B. 冷空气易集聚C. 地下水位高D. 鼠类天敌多
[解析]结合前面分析,杭盖草原坡度较小,地表水下渗较多,地下水丰富,河谷的地下水位较高,不利于鼠类打洞安家,因此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的地下水位较高,利于牧草生长,鼠类食物并不缺乏,A错误;鼠类常在洞中躲避寒冬,所以河谷中冷空气集聚对鼠类影响较小,B错误;鼠类天敌是不断迁移的,杭盖草原的缓丘和河谷中鼠类天敌数量差异较小,D错误。
[2021天津,6分]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读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9. 据图示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B )
A. 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 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
C. 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D. 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解析]川藏铁路东段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川藏铁路西段位于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水热条件较差,自然带垂直差异明显,故川藏铁路沿线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自然带也不相同,A错,B对;青藏高原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四川盆地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C错;金沙江、澜沧江最终注入太平洋,D错。
10. 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C )
A. 雪线低、林线低B. 雪线高、林线高C. 雪线低、林线高D. 雪线高、林线低
[解析]由材料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芝附近的山地中,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热条件较好,植被生长状况较好,因此雪线较低,林线较高,适合雪豹活动的范围相对背风坡小。故选C。
[2021海南,9分]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图1)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 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图2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11—13题。
图1
图2
11. 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C )
A. 1月,海拔1 000米以下B. 4月,海拔1 000米以上
C. 7月,海拔1 000米以下D. 10月,海拔1 000米以上
[解析]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4—10月为雨季,10月—次年3月为旱季。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 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因此1月其主要在海拔1 000米以上的地区活动,7月其主要在海拔1 000米以下的树冠层活动,A错,C对;4月海南由旱季向雨季过渡,海南长臂猿从海拔1 000米以上的地区向海拔1 000米以下的树冠层迁移,B错;10月海南由雨季向旱季过渡,海南长臂猿由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向海拔1 000米以上的地区迁移,D错。
12. 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D )
A. 天敌多,食物少B. 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 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D. 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解析]1980年海南建立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其食物应该增多,A错;自然保护区建立后,热带季雨林会得到保护,其面积不断减少的趋势应得到了扭转,B错;全球气候变暖对低纬度地区影响较小,C错;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主要位于海南山区,由于山麓地带人类活动频繁,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范围被压缩在山区不同的山岭中,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影响其生存和种群数量,D对。
13. 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D )
A. 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 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 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解析]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已有较大增长,而基因技术主要用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A错;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会使栖息地更加破碎,B错;频繁的巡山活动会干扰海南长臂猿的生存,人工驯化不利于保护其野生习性,C错;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栖息范围,增大其生存空间,D对。
[2020海南,6分]下图示意从赤道到极地的典型植被景观类型。据此完成14—15题。
14. 一年中景观外貌四季变化鲜明的植被类型是( B )
A. 甲B. 乙C. 丙D. 丁
[解析]据图判断,甲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植被茂密,层次较多,应为热带雨林,景观四季变化不明显,A错误;乙植被较稀疏,层次较少,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葱绿,冬季落叶,景观四季变化鲜明,B正确;丙的层次很少,植被枝叶细小,应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四季变化较小,C错误;丁分布在极地地区,应为苔原和冰原,当地冰雪覆盖面积广,景观四季变化较小,D错误。
15. 下列山地中有丁植被类型分布的是( C )
A. 巫山B. 五指山C. 富士山D. 大分水岭
[解析]富士山的纬度和海拔较高,并且位于海岛上,降雪量大,因而山顶长年有冰雪覆盖,故有冰原、苔原分布,C正确。巫山、五指山和大分水岭位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且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山顶很少有积雪。
题组三
一、选择题
[2023全国甲,12分]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3题。
1. 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C )
A. 冰川作用B. 流水作用C. 构造运动D. 风沙作用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区域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因此该区域气候应温暖湿润,冰川作用和风沙作用不存在或不明显,A、D错误。读图可知,该区域地层中的砂砾岩岩层受构造运动影响发生了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及相应地貌,说明褶皱构造对该地地表起伏状况起了主导作用,因此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构造运动,C正确。流水作用主要是削高填低,使区域趋向平坦,但该区域目前地势起伏明显,说明流水作用并不是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动力作用,B错误。
【技巧点拨】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方法
(1)综合分析法,就是受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其中内力作用可以是不断进行的,也可以是间断进行的。例如,河流峡谷的成因一般表述为地壳缓慢上升,河流不断下切;河流阶地的形成一般表现为地壳间歇性上升,河流不断下切。
(2)主导因素法,主要说明局部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例如,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挤压隆起形成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本题中内力作用形成了山地和谷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但该区域目前地势起伏明显,说明内力作用(构造运动)为主导作用,奠定该区域地貌的基本格局。
2. 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D )
A. 气温B. 降水C. 土壤温度D. 土壤水分
[解析]谷地地势较低,是山坡流失水土的汇聚之地,因而土壤深厚且水分充足,形成了适合草甸生长的环境,而山坡由于土壤水分较谷地少,土壤水分适中,发育了地带性森林植被,因此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D正确。
3. 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B )
A.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解析]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那么该区域在流水的长期作用下,山地被进一步削低,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填高,谷地与山坡地势差异缩小,谷地和山坡的土壤水分差异进一步减小,谷地中地带性植被会不断增多,非地带性植被草甸会持续减少,故选B。
【考情速递】 递进命题,强化思维过程,强化区分层次,突出选拔人才的功能。地理选择题通常以题组的形式出现,题目往往难易结合、由浅入深,重在考查考生对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让考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历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再到发散探求、最终回归本质的思维过程,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能力为重的考查理念,突出选拔功能。
[2022重庆,9分]冰川是全球环境变化灵敏的响应器。下图示意阿拉斯加湾某濒海冰川同一区域1941年(左)和2004年(右)的不同景观。近几十年冰川消退后,当地出现幽深的峡湾地貌。据此完成4—6题。
4. 冰川消退后,在消退区可能出现的景观变化是( C )
A. 野生动物减少B. 裸岩面积减少C. 植被覆盖增加D. 平原面积增加
[解析]近几十年冰川消退后,当地出现幽深的峡湾地貌。冰川消融说明当地气温上升,冰川融水增多,峡湾地貌地区水热条件变好,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植被覆盖率会增加,C正确。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冰川融水增加,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生存,野生动物会增加,A错误。冰川消退,原本被冰川覆盖的岩石裸露出来,裸岩面积增加,B错误。冰川消退,增加的是山地和峡湾水域,D错误。
5. 峡湾形成后,冰川消退加快。峡湾对冰川消退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是( B )
A. 海浪顶托破冰B. 海水释热融冰C. 寒流加快运冰D. 海风强劲蚀冰
[解析]峡湾相对封闭,湾内风速小,海浪小,顶托破冰作用弱,A错误。冰川消退后,海水占据海湾,由于海水的比热容较大,海水温度较高,释放热量多,会加速冰川消退,B正确。运冰的寒流会降低阿拉斯加湾海水温度,冰川消退应减慢,C错误。由图可知,峡湾地貌形成以后,内部地形闭塞,海风较弱,D错误。
6. 1941—2004年当地下垫面的变化会使( C )
A. 太阳辐射增强B. 大气温度下降C. 地面辐射增强D. 水面蒸发减弱
[解析]比较两图可知,冰川消退后大面积山体裸露,冰面减少,地面性质发生变化,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地温上升,地面辐射增强,大气温度上升,C正确,B错误。下垫面的变化不会影响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因而不会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A错误。当地冰川消退,此处成为峡湾,峡湾水面蒸发比冰面强,D错误。
[2022山东,6分]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下图)。据此完成7—8题。
7. 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 B )
A. 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B. 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
C. 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D. 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解析]读图可知,分散林地和农场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以外地区,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大片林地被开垦为耕地,使得农场面积不断扩大,成片林地变成了分散林地,A错误;农场面积和定居点面积的扩大,使得国家公园以外地区林地(热带雨林)面积缩小且分布日益碎片化,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降低,动物迁徙的一些路线被中断,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B正确,C错误;虽然国家公园内的热带雨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国家公园外的热带雨林受到了许多人为破坏,因此从整体看,图示区域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D错误。
8. 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 A )
①灌丛草地 ②草甸沼泽
③落叶阔叶林 ④常绿硬叶林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解析]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图中国家公园内局部雨林退化成斑块景观,其中地势较高,水土流失较多的斑块退化成耐旱的灌丛草地,而水流汇聚的低洼地则退化成草甸沼泽,①②正确;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③错误;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典型植被,④错误。故选A。
【技巧点拨】 本题中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属于纬度地带性现象,但受当地地形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出现了斑块退化,形成了灌丛草地和草甸沼泽等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2021广东,6分]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 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解析]读图可知,该湖泊1973—2004年水位明显降低,SDI明显变大,说明湖泊水位下降,岸线变得曲折。湖泊水位下降,岸线附近的水下地貌体出露会使水面形态变得更加不规则,进而使岸线变得更加曲折,①正确;由材料可知,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加剧,这会对湖岸的自然演化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使岸线变得更加曲折,②正确;湖盆区构造沉降对湖泊原有湖面形态影响不大,不易导致湖岸线变得曲折,③错误。湖岸沙漠化加剧主要是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导致的,④错误。
10. 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D )
A. 湖岸线长度变短B. 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 湖泊的面积稳定D. 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解析]由图可知,2010—2017年,湖泊水位显著上升, SDI波动上升。据此可知,湖泊水量增大,湖泊面积增加,湖岸线变长,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减轻,生态环境变好,生境多样性增加,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1. [2022全国乙,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 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答案]冰盖消融,更多液态水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2分)冰盖消融,岩层承压减轻,垂直方向反弹抬升。(2分)当海平面上升高度超过陆面抬升高度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抬升高度超过海平面上升高度时,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移。(2分)
[解析]思路见下图:
(2) 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甲站位于基岩海岸区,下垫面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甲站位于基岩海岸区,而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输沙总量小,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6分)
[解析]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当地纬度高,气温低,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不大,而且受海岸山脉影响,河流短小,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因此甲站陆面垂直变化主要与基岩性质、冰盖消融有关。甲站区域基岩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海平面相对陆面上升;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
(3) 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答案]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3分)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作用加剧,海平面上升。(3分)
[解析]海岸线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因此可从海平面因素和陆面因素两方面分析。海平面因素方面,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陆面因素方面,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泥沙被大量拦截,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作用增强,海平面缓慢上升。
(4) 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6分)
[答案]甲站区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表现在水平方向为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3分)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3分)
[解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的差异主要受海平面升降影响,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的差异主要受海岸坡度的影响。甲站区域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海平面下降表现在水平方向为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因而水位下降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位于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
数量(条)
面积(km2)
数量(条)
面积(km2)
西北
18
22.3
19
21.9
北
12
13.4
12
12.9
东北
13
89.6
13
87.9
东
12
64.5
13
63.6
东南
5
9.4
5
9.1
南
5
72.9
5
72.2
西南
6
8.0
6
8.2
西
11
22.0
11
21.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二 行星地球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15页。
这是一份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7页。
这是一份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讲 植被与土壤(通关训练B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