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连山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展开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附和(hè) 怂恿(sóng) 禁锢(gù) 翻来复去(fù)
B. 滑稽(jī) 炫耀(xuàn) 殉职(xùn) 大相径庭(jìng)
C. 棉延(mián) 荫蔽(yīn) 狭隘(ài) 畏罪潜逃(qián)
D. 庇护(bì) 诅骂(zhòu) 绫乱(líng) 参差不齐(c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 怂恿(sóng)——sǒng,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C.棉延——绵延;
D.诅骂——咒骂, 绫乱——凌乱;
故选B。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人心中都有美好的梦想,______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梦想成真,而有些人的梦想却化为泡影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前者有着______的意志,能够将自己的梦想坚持到底;而后者则在追梦的道路上______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______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就不要轻易回头!
A. 所以 坚强 事倍功半 认准
B. 但是 坚实 事倍功半 认识
C. 所以 坚实 半途而废 认识
D. 但是 坚强 半途而废 认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后边的句子“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梦想成真,而有些人的梦想却化为泡影呢”与前边的“每个人心中都有美好的梦想”是转折关系,故选“但是”;
第二空,“坚强”意思是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坚实”意思是牢固结实;身体结实,有力,用“坚强”符合语境,指意志坚定不动摇;
第三空,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半途而废本义指半路上就停下来了,比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有始无终。根据语境“后者则在追梦的道路上______了”,用“半途而废”恰当,指后者没有坚持到底,与前者“能够将自己的梦想坚持到底”相对应,形成对比;
第四空,认准意思是坚定地认为,认识意思是认得。根据语境“认准”合适,句意是坚定地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就不轻易回头。
故选D。
3.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笔一画诉春秋,一撇一捺绣风华。汉字,历经几千年风雨涤荡,已经深深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汉字不仅是记载、传承和保存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汉字记录语言,蕴含文化,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A. 选段中加点词语“汉字”和“基因”都是名词。
B. 选段中加点词语“蕴含”和“融合”都是动词。
C. 选段画线句有语病,应将“记载”和“传承”调换位置。
D. 选段中加点词“风用“本义是“风和雨”,在这个语境中比喻波折、艰难的困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应用。
C.有误。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传承”和“保存”调换位置。
故选C。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4.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的新装》作者是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品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是敬辞,“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是谦辞。“贵姓”“惠顾”是敬辞,“拙作”“寒舍”是谦辞。
C.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赐给观音菩萨“金紧禁”三个箍:紧箍套在孙悟空头上;禁箍收了守山大神;金箍收了红孩儿。
D. 1928年,鲁迅将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其中《五猖会》《琐记》《藤野先生》叙述了他远离故乡之后,到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名著内容识记。
D.“其中《五猖会》《琐记》《藤野先生》叙述了他远离故乡之后,到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表述错误。《朝花夕拾》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五猖会》叙述的是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故选D。
名著阅读。(3分)
5. 《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了很多与他青少年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人。请参照下面的示例,忆结合你平时的阅读,挑选一个人物简要介绍。
示例: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他是一个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人。
A.阿长 B.衍太太 C.范爱农
【答案】示例一:A.阿长是鲁迅的保姆,她是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人。
示例二:B.衍太太是跟鲁迅住在一门里的邻居,她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人。
示例三:C.范爱农是鲁迅在东京认识的一位穷困潦倒的朋友,他是一个勤奋正直、孤标傲世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识记。
阿长(长妈妈):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就有提到。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热情纯朴、勤劳善良、愚昧麻木、粗俗无知,给幼年的鲁迅以极大关爱。
衍太太: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因此作者非常厌恶她,在文中多次批判她的虚伪和丑陋;
范爱农:在《范爱农》中出现,鲁迅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国。回故乡绍兴后,受旧一代人们的轻蔑、排斥与迫害,几乎无地自容。民国初年,鲁迅做绍兴的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时,请他当学鉴。鲁迅辞职后,他被后来的校长辞退,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他是浮水的能手,所以鲁迅一直怀疑他是投水自杀的。范爱农的一生正代表着那时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际遇和境况。总体看来,范爱农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生性耿直,对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极为不满,希望革命能够成功,革命失败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所以鲁迅以深沉的同情作诗悼念他,对他满是惋惜;
据此分析,任选一个人物进行作答即可。
6. 古诗文默写。
(1)静以修身,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2)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乡书何处达?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5)学习中,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学习和思考的关系,用孔子的话说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俭以养德 ②. 夜阑卧听风吹雨 ③. 归雁洛阳边 ④. 水何澹澹 ⑤. 学而不思则罔 ⑥.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俭、阑、雁、澹、罔、殆”等字的写法。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7. 下列各项中对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 《天净沙·秋思》以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漂泊者的凄楚愁苦之情。
B. 《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情,在前面“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C. 《秋词(其一)》赞美了秋天的美好,表现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胸襟,也表现了诗人虽遭受打击而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D. 《天净沙·秋思》和《秋词(其一)》情感不同主要是因为一首写于常年漂泊之时,一首写于志得意满之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D.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任司马。《秋词(其一)》就是在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尽管遭受打击,但诗人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通过赞美秋天来表达内心的豪情与乐观精神。选项中“写于志得意满之时”表述不准确。
故选D。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共,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颜回攫甑①
孔子穷乎陈蔡②之间藜羹③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④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⑤,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⑥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⑦者煤炱⑧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注释】①攫(jué):用手抓取。甑(zèng):古代炊具。②陈蔡:春秋时陈国和蔡国。③藜(lí):野草,这里指野菜。羹:汤。④爨(cuàn):烧火煮饭。⑤选间,一会儿。⑥佯:假装。⑦向:之前。⑧炱(tái):煤灰。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及其家穿井 将复何及
B. 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
C. 得而爨之 切问而近思
D. 回攫而饭之 饭疏食饮水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10.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画两处停顿。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11. 阅读【甲】文,从宋君的角度,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阅读【乙】文,从孔子的角度,你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8. D 9. (1)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10.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11.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能凭一些表面现象主观臆断;眼前未必为真实,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看得更全面、更深入。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待,等到/动词,来得及,赶得上;
B.动词,相告、传播/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
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D.都是“名词作动词,吃”的意思;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1)求:寻求;第一个“闻”:消息,传闻;若此:像这样,如此;不若,不如;第二个“闻”:听说。句意: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记:记住。之:代词,后文说的道理。知:了解。固:本来。易:容易。句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句子的意思是“孔子 (周游列国) 到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汤都喝不上,七天都吃不上米饭”。“陈蔡之间”为“孔子”的地点状语,故在其后有停顿,“整羹不斟”“日不尝粒”为“穷乎”的处境,二句之间应有停顿。
句子因此可断句为:孔子穷乎陈蔡之间/整羹不斟/日不尝粒。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概括和对比阅读。
[甲]文讲的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再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文章是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乙]文是讲述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抓饭吃,以为是偷吃,经过颜回的解释才知道,事实不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懂得:不能凭一些表面现象主观臆断,眼见未必为真实,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看得更全面、更深入。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孔子 (周游列国) 到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汤都喝不上,七天都吃不上米饭。白天睡觉保存体力,弟子颜回出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米饭吃。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孔子起来说:“刚刚梦见我的父亲,这一锅米饭还没动过,先拿来供奉先人之后我们再吃。”颜回回答道:“不行,刚刚煮饭时碳灰飘进了锅里,抓出来丢掉的话太糟蹋粮食,我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都说眼见为实,但眼见不一定为实;都说遵从自己的内心,但内心往往也会欺骗自己。弟子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贾平凹《自在独行》)
读书不能保证命运会更好地对待你,但是可以保障你更好地对待命运。你所遇到的所有困惑在书中都有答案。读书是成本最低【甲】_____最大的一种投资。读书是一个缓慢变现的过程,但是会持续变现。
——白岩松
【材料二】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如果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乙】______,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只要翻开这些经典,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有删改)
材料三】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字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
——(选自夏丏尊《怎样阅读》,有删改)
12. 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甲、乙两处补充恰当的词语使内容完整。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以上三则材料围绕读书的话题,从哪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析?
14. 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要悬挂一副宣传对联,现已拟好上联,请你从以下几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作为下联( )
上联:勤学铺就人生路
A. 一心只读圣贤书B. 读书养成好习惯
C. 白首方悔读书迟D. 苦读铸成高尚魂
【答案】12. ①. 甲:收效 ②. 乙:公认
13. 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
根据前文“成本最低”和后文“读书是一个缓慢变现的过程,但是会持续变现”的暗示,甲处应该填“收效”比较恰当;根据前文“得到了世代的”和后文“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的暗示,乙处应该填“公认”比较恰当。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一“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卑不畏不俗不谄”可知,材料一主要是围绕“为什么读书”进行分析的;根据材料二“如果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可知材料二主要围绕“读什么书”来说明的;根据材料三“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可知,材料三主要围绕“怎样读书”来进行说明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
对对联要注意: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分析上联可知,“勤学”是动词,“铺就”也是动词,“人生路”是名词,句子为主谓宾的结构,AC不符合。从内容上分析,上联“勤学铺就人生路”论述学习对人生的意义,B项侧重论述读书的习惯,D项强调读书对人格养成的意义。
故选D。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③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④“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⑤“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⑥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⑦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⑧……
⑨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⑩“读书!”
⑪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⑫“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5.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三个片段来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16. 选文最后一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7.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在作者眼中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答案】15. ①行礼拜师;②问“怪哉”虫;③大声读书
16. 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入神的状态。
17. “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在作者眼中,先生博学、方正、质朴;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可见老师表面严厉而实则和蔼、宽容、淳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①段“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④段“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和第⑪段“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概括为:行礼拜师;问“怪哉”虫;大声读书。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他总是微笑起来”运用神态描写,“而且将头仰起,想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入神、自得其乐的状态。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②段“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和第⑨段“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分析,在作者眼中,先生博学、方正、质朴;表面严厉而实则和蔼、宽容、淳朴。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萍水相逢
肖复兴
①1968年的冬天,我到北大荒不久,第一次去富锦县城。寒冬县城,不像我们生产队那样荒僻,也不像北京那样繁华,它很嘈杂,寒冬的风雪,并没有阻挡人来人往的脚步。中午时分,我走进一家小饭馆,准备吃点东西。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饭馆,刚掀开棉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浓雾一样包裹着我。眼前只是一片模糊的影子,人声鼎沸。热浪一样滚来,把我吞没。
②点了碗面,坐在饭桌前等候。我想喝点儿开水暖和暖和,看见屋中央立着一个汽油桶改造的大火炉,炉里烧着松木拌子,炉上坐着一个“呲呲”冒着热气的水壶,便走到柜台前,向服务员讨要个碗好去倒水。服务员指指前面的水池,我看见水池里放着好多大白瓷碗,便顺手拿起一个,看见里面有水,把水倒净,转身刚要走,一个反穿着羊皮袄的壮汉走到我的身旁,厉声问我:你怎么把我的酒倒了?我有些莫名其妙,怎么会是酒?壮汉不容分说、毫不留情地非要我赔他的酒。我和他争辩起来,壮汉不依不饶,一时闹得声响很大,众人的目光落在我们的身上。
③这时候,另一个壮汉走了过来,拉开了这个壮汉,说道:你没听这娃子说话,一口京片子,肯定是刚来的知青?生牤子,不懂行!说着,他从水池里拿起一个空碗,走到柜台前,买了一碗酒,送到那个壮汉的面前。然后,他走到我的身边,对我说:你刚来不懂咱们这疙瘩喝酒,都是泡在这水池里温酒,你摸摸,这水是热的。你肯定是把他碗里的酒当成水泼了!我谢了他,他摆摆手,转身回到座位,接着喝他的酒去了。
④1992年的夏天,我在巴黎的戴高乐机场转机去巴塞罗那,采访那一届的奥运会。时间紧张,穿过拥挤的人群,我拼命地往前赶路,走出了一身汗。
⑤忽然一眼看见坐在椅子上的一位中年女人手里拿着邮票,是一枚小连张。那时候,我集邮,知道好多国家都在出这届奥运会的纪念邮票。尽管时间紧张,还是忍不住地停下来,用拙劣的英语问她:您这是奥运会的纪念邮票吗?她点点头。我又问她:在哪儿能买到这邮票?她向前指指,然后摇摇头,摆了摆手势,我猜大概意思是离着有些远,或者是这里地形复杂,你难找到。
⑥一定看到了我脸上露出有些失望又有些渴望的表情,她微微一笑,从手里小连张撕下两张邮票,递给了我。我赶忙掏钱要给她,她连连摆手,让我赶紧赶路。
⑦去年秋天,我和老伴去潭柘寺,看那里的千年银杏古树。银杏树一片金黄,每片叶子都被阳光镀上了一层碎金子似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也闪动着千年沧桑岁月的回忆。两株银杏树周围都是人,都在兴致勃勃和银杏树合影留念。在北京,有银杏古树的地方很多,但这里大概奏响北京秋天最盛大的华彩乐章。
⑧我和老伴相互拍照,一个陌生的年轻姑娘走到我的身边,微微笑着,对我说:我光看见您二老互相照了,我给您二位照张合影吧!
⑨我望了望姑娘,个子高高的,面容清秀,忽然心里很有些感动。我和老伴外出游玩,相互照的都只是单人照片,从来没有一个陌生人走过来,好心地问我们要不要照一张合影。只有这位姑娘,第一次为我们照了张合影。我们身后的银杏树那样金黄,面前她的身影那样漂亮,那样亲切。
⑩无论是55年前替我赔了一碗酒的壮汉,还是31年前送我两枚奥运会纪念邮票的巴黎妇女,或是去年那位善解人意为我和老伴照相的年轻姑娘,其实,和我都只是萍水相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亲人、熟人和有种种关系往来的人。萍水相逢的人,不过是擦肩而过,你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们。比起前者,萍水相逢,显得更细微,更琐碎,更微不足道,如同轻风吹过水面,只荡漾起一丝丝涟漪,然后消逝得无影无踪。但就是这样细微琐碎而微不足道的萍水相逢,让我久久难忘,感动的恰恰是这样细微琐碎和微不足道。他们让我感受到蕴含在人心深处的良善和美好,常会在萍水相逢中不经意流淌,湿润我们业已干涸的心房。
(刊载于2023.3.1《新民晚报》,有删改)
18. 请梳理文中的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
19. 第①段画线句描写了小饭馆的环境,有何作用?
20.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银杏树一片金黄,每片叶子都被阳光镀上了一层碎金子似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也闪动着千年沧桑岁月的回忆。
21.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⑨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们身后的银杏树那样金黄,面前她的身影那样漂亮,那样亲切。
22.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本文结尾段的作用。
23. 有同学认为本文的标题可以改为“美好的记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8. 我误倒了壮汉的酒,壮汉不依不饶。热情慷慨;漂亮亲切。
19. 写小饭馆“热气扑面而来”衬托出天气的寒冷,引出下文,为后文写“我”因倒酒事件与壮汉发生冲突,另一个萍水相逢的壮汉替“我”赔酒的情节作铺垫。
20.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阳光比作碎金子,生动形象地写出千年银杏树的绚烂美丽,也饱含了银杏树的喜爱之情。
21. 连续用三个“那样”起突出强调作用,以银杏树之美衬托姑娘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年轻姑娘善良品质的赞美。
22. 结构上:结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篇末点题,升华主旨,抒发了作者对萍水相逢却无私帮助自己之人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人性良善和美好的高度赞美。
23. 不同意。“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本文记叙了素不相识的壮汉、巴黎妇女、年轻姑娘三人帮助作者的事件,虽为萍水相逢,但他们的善良打动了作者。原标题既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还突出了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
第一空:根据题干“1968年的冬天”“富锦县城一家小饭店”及“暴躁直率”的提示,定位到第①段“1968年的冬天,我到北大荒不久,第一次去富锦县城”及第②段“向服务员讨要个碗好去倒水。服务员指指前面的水池,我走过去,看见水池里放着好多大白瓷碗,便顺手拿起一个,看见里面有水,把水倒净,转身刚要走,一个反穿着羊皮袄的壮汉走到我的身旁,厉声问我:你怎么把我的酒倒了”,由此可以看出本节的情境是在小饭店里,我误倒了壮汉的酒,壮汉不依不饶。
第二空:“我”本要拿碗倒水,但因不知道这里的习俗,误把壮汉的酒倒掉了。根据题干“1992年的夏天”“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候机大厅”及“爱好集邮的‘我’看到陌生人手里的奥运会纪念邮票”的提示,定位到第⑤段“那时候,我集邮,知道好多国家都在出这届奥运会的纪念邮票。尽管时间紧张,还是忍不住地停下来,用拙劣的英语问她:您这是奥运会的纪念邮票吗?她点点头。我又问她:在哪儿能买到这邮票?她向前指指,然后摇摇头,摆了摆手势,我猜大概意思是离着有些远,或者是这里地形复杂,你难找到”及第⑥段“一定看到了我脸上露出有些失望又有些渴望的表情,她微微一笑,从手里小连张撕下两张邮票,递给了我。我赶忙掏钱要给她,她连连摆手。我谢过她,她又冲我摆手,让我赶紧赶路”,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巴黎夫人的性格特点是很友善的,面对陌生人的询问,耐心回答;她看到我很渴望邮票,便赠予了我,可以看出她很大方。
第三空:根据题干“去年秋天”“潭柘寺的两株银杏树旁”及“陌生姑娘看到‘我’和老伴相互拍照”的提示,定位到第⑧段“我和老伴相互拍照。不知什么时候,一个陌生的年轻姑娘走到我的身边,微微笑着,对我说:我光看见您二老互相照了,我给您二位照张合影吧”及第⑨段“我望了望姑娘,个子高高的,面容清秀,忽然心里很有些感动……只有这位姑娘,第一次为我们照了张合影。我们身后的银杏树那样金黄,面前她的身影那样漂亮,那样亲切”,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年轻姑娘非常的善解人意,见我们没有合照,便主动为我们合影,这也体现出了她的平易近人,通过作者的描写也可以知道这位姑娘是长相清秀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根据①段“刚掀开棉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浓雾一样包裹着我,眼前只是一片模糊的影子,人声鼎沸,热浪一样滚来,把我吞没”可知,“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反衬寒冬的风雪天气,天气极其寒冷;根据②段“一个反穿着羊皮袄的壮汉走到我的身旁,厉声问我:你怎么把我的酒倒了?我有些莫名其妙,怎么会是酒?壮汉不容分说、毫不留情地非要我赔他的酒。我和他争辩起来,壮汉不依不饶,一时闹得声响很大,众人的目光落在我们的身上”可知,我误把别人的酒当水倒了,壮汉非要我赔他酒钱;根据③段“这时候,另一个壮汉走了过来,拉开了这个壮汉,说道:你没听这娃子说话,一口京片子,肯定是刚来的知青?生牤子,不懂行!说着,他从水池里拿起一个空碗,走到柜台前,买了一碗酒,送到那个壮汉的面前。然后,他走到我的身边,对我说:你刚来不懂咱们这疙瘩喝酒,都是泡在这水池里温酒,你摸摸,这水是热的。你肯定是把他碗里的酒当成水泼了!我谢了他,他摆摆手,转身回到座位,接着喝他的酒去了”可知,“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另一个壮汉替我陪酒钱,我十分感激。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天气寒冷,我到店里喝水暖身等为这两段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画线句子的赏析。
本小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的去赏析。根据“每片叶子都被阳光镀上了一层碎金子似的”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比作金子,“银杏树一片金黄,每片叶子都被阳光镀上了一层碎金子似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也闪动着千年沧桑岁月的回忆”描写的是秋季暖阳下千年银杏黄叶上闪烁的光芒可知,表现银杏树的美丽,渲染出温暖、温馨的气氛;生动形象地写出千年银杏树的绚烂美丽,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本小题要求赏析加点词语“那样”。“那样”表示程度,写出了银杏树的“金黄”、“漂亮”、“亲切”的程度,通过写银杏树的美丽、漂亮,来衬托姑娘的美,写出了姑娘好心灵美。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
根据第⑩段“无论55年前替我赔了一碗酒的壮汉,还是31年前送我两枚奥运会纪念邮票的巴黎妇女,或是去年那位善解人意为我和老伴照相的年轻姑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记叙三个人物与自己发生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他们记忆深刻,感谢他们当年为自己做的事情;
根据第⑩段“但就是这样细微琐碎而微不足道的萍水相逢,让我久久难忘,感动的恰恰是这样细微琐碎和微不足道”可知,本句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抒发了自己被细微琐碎而微不足道的萍水相逢感动之情,“久久难忘”则说明作者将这萍水相逢看得非常珍贵;
根据第⑩段“他们让我感受到已经越发凉薄的人世间的良善和美好,还是那样顽固地蕴含在人心深处,常会在萍水相逢中不经意流淌,湿润我们业已干涸的心房”可知,本句是议论抒情,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是美好的萍水相逢让作者对越发凉薄的人世间充满期待,让作者坚信生活中还是处处充满爱的;作者也借此呼吁读者要多发现身边的美好,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亲人、熟人和有种种关系往来的人”叙述,让读者看到身边的亲情、友情,珍惜与家人朋友相伴的时间。
因此,结构上: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篇末点题,升华主旨,抒发了作者对萍水相逢却无私帮助自己之人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人性良善和美好的高度赞美。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
“萍水相逢”比喻从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根据③段“这时候,另一个壮汉走了过来,拉开了这个壮汉,说道:你没听这娃子说话,一口京片子,肯定是刚来的知青?生牤子,不懂行!说着,他从水池里拿起一个空碗,走到柜台前,买了一碗酒,送到那个壮汉的面前。然后,他走到我的身边,对我说:你刚来不懂咱们这疙瘩喝酒,都是泡在这水池里温酒,你摸摸,这水是热的。你肯定是把他碗里的酒当成水泼了!我谢了他,他摆摆手,转身回到座位,接着喝他的酒去了”、⑥段“一定看到了我脸上露出有些失望又有些渴望的表情,她微微一笑,从手里小连张撕下两张邮票,递给了我。我赶忙掏钱要给她,她连连摆手,让我赶紧赶路”、⑧段“我和老伴相互拍照,一个陌生的年轻姑娘走到我的身边,微微笑着,对我说:我光看见您二老互相照了,我给您二位照张合影吧!”可知,“壮汉”“巴黎妇女”“漂亮姑娘”都是和我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人,却都主动帮助我,而不求回报。“萍水相逢”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揭示了文章主旨,生动形象且吸引读者。故原标题更好。
四、写作(50分)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24. 文题
遇见的人,经历的事,看见的景,都会在我们心中种下一粒小小的种子。因为一本好书,种下阅读的种子;因为一次挫折,种下坚强的种子:因为一次公益活动,种下向善的种子:因为热爱画画,种下梦想的种子……在心中种下一粒种子,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请将“种下一粒________的种子”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种下一粒热爱文学的种子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头发蓬乱的稚子侧身坐在草丛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的春光醉人心;“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骑黄牛的赤脚牧童在林间放歌而行……我的童年是一首歌,古诗是最动人的旋律。
妈妈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我五岁时就开始教我背古诗。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是一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诗歌。那时候,我常常追着妈妈问:“‘红掌’是什么东西呀?”妈妈笑着摸摸我的头,用手指轻轻敲着我的小脚丫说:“‘红掌’就是鹅的脚丫子。”“妈妈,鹅的脚丫子烤着好吃还是油炸着好吃?”然后,妈妈的巴掌轻轻地落在了我的屁股上。
有一天,妈妈教我背诵贺知章的《咏柳》,看着我一脸疑惑,她特地找来了一盒彩色粉笔。只见她先用白粉笔在小黑板上勾勒出柳树粗壮的躯干,再添上纹路,舒展开枝条,接着用绿色的粉笔点缀出米粒般大小的柳芽。妈妈那天穿着一件粉色的连衣裙,细致耐心地给枝条缀满新芽,并不时后仰身子,侧斜着脑袋看一看。我听着粉笔撞击小黑板时发出的清脆声,看着一树的绿意肆意张扬。那一刻,想象的触角被无限地延伸,古诗原来可以这样绚丽多彩。
就这样,那一幅并不专业的粉笔画激发了我对文学的梦想。在那样一段简单而纯真的岁月里,妈妈用爱和耐心为我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后来,识的字多了,我开始翻阅妈妈的书架。我读《呼啸山庄》,为希斯克利夫孤独而执拗的人生伤痛;我读《白夜行》,为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绝望而凄美的爱情动容;我读《基督山伯爵》,为邓蒂斯的快意恩仇而激荡心灵……
就这样,妈妈埋下的那粒种子已经发芽,我期待着有一天它能破土而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种子”是关键词,对“种子”的修饰成分就是需要补充的内容,什么样的种子?很明显,这粒种子必须是正能量的,是一切可以给人带来真善美的影响的事物。可以是爱,是精神,是品质,是习惯……除此之外,题目还隐含了以下几个信息:这粒种子来源于哪儿?这是本文行文的关键与主体。这粒种子可以来源于某人、某事、某物、某一景。种在哪儿?当然是“我”的心里。“在心中种下一粒种子,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开花”,所以除了前面这些要写清楚,还要写一写这粒种子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等等。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要求写记叙文。写作时可以在家庭、校园领域选材: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可以在我们心中种下温暖的种子,他们正能量的言行也可以在我们心中种下某种品质、精神的种子;可以在社会领域选材: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摊小贩,笑对生活的坚韧,虽收入微薄却不计较的人情味儿何尝不是一粒种子?糖画人、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对传统的坚守何尝不是一粒种子?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善意的一笑、热情的一次伸手,何尝不是一粒种子?可以在文化历史领域选材:岳飞在我们心中种下“精忠报国”的种子,苏东坡在我们心中种下豁达的种子等等。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毛竹,在它露出地面的前四年,生长极为缓慢,只能长到30厘米左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它就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六周内就能长到15米。即使遭遇肆虐的风雨,高大的竹林始终都能岿然屹立。原来,在慢慢生长的前四年里,毛竹积蓄了所有的能量,已经把自己的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
厚积方能薄发,这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
请结合个人生活见闻,自拟文题,写下你的经历、体验、感受或想法。
要求:依据材料整体语意立意,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例文:
厚积薄发是致胜的魔杖
王充曾有一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往往不是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夸张之速形成,日复一日的寒冷、悄无声息的渗透,才有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大寒。同样,成功难以一蹴而就,而需厚积薄发。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人的成功十分迅速,因此不少人对厚积薄发不以为意,寤寐而思,一炮走红,一夜成名。殊不知,短时间铸起的繁华之下,也许是因实力根基不牢而千疮百孔,如此繁荣,却稍受冲击便摇摇欲坠、不堪一击,不过是一具空壳,昙花一现罢了。
厚积薄发可以夯实一个人实力的根基,补齐能力上掌握欠佳的疏漏。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每日苦练书法,写尽八缸水,重重复复地练习正是为了使自己对笔法的掌握日渐成熟,将笔画中有瑕疵以及运笔上的些许毛病改掉,最终,炼就了“入木三分”的苍劲笔力、仅在儿子作品上添加一点却能被妻子认出的独到神韵,以及流传千古、永恒不朽的书法名作《兰亭序》。每一天、每一点的积累也许渺小,但经过时间的沉淀,便可有超凡的力量。
厚积薄发可以铸就恒久的、不凡的辉煌。自2009年起,中国开启了自主研发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征程。大桥建设的许多基础组成在世界上甚至尚为空白,但是,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并不畏缩,大到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小到一颗螺丝钉的安装,全力以赴,一丝不苟,人工岛、海底沉管隧道………无数新技术成为专利,成为世界首创。中国工程人员凭着厚积薄发的意志,历时九年,筑造了名列“世界七大奇迹”之中的港珠澳大桥。大桥使用年限有限,可它凝聚的中国精神、中国自信却永存于中国人民心间。
厚积薄发还可以培养一个人专注、执著的品格。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因长期身处药物气味弥漫的工作环境而健康严重受损,可她毫无放弃之意,潜心钻研,一次次的实验使她距成功进了一步又一步,最终青蒿素的成功研制、诺贝尔奖的获得,为她的奉献和厚积薄发发出了肯定的称赞。
厚积薄发的过程如同种子生长,付出的努力其实是像种子一样向土壤中扎根,也许一开始看不出什么成效,却是为最终的一鸣惊人积累资本。
踏实地努力,一丝不苟地学习,切忌妄想急功近利,只有秉持厚积薄发的理念,才能让成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乃至时代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读懂材料,让思考从材料中得出。可以先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再由这些关键词句作深入透析,体现自己的思考。在材料中,竹子“在它露出地面的前四年,生长极为缓慢,只能长到30厘米左右”,而第五年开始,“它就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六周内就能长到15米”,原因在于“在慢慢生长的前四年里,毛竹积蓄了所有的能量,已经把自己的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因此材料通过竹子四年前和第五年之后的对比告诉我们,毛竹之所以六周成林,原因在于它放慢了速度成长,着力于发展根系。竹子定律和金蝉定律,告诉我们“每一件事物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煎熬,才能厚积薄发”,这就是本次写作的主题。
第二,立意。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确定立意:厚积薄发——成功,需要厚积薄发,要忍受煎熬,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再坚持,直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刻;打好基础,才能一鸣惊人;沉潜,才能更好地飞跃;积蓄力量,成就未来。
第三,选材。竹子定律和金蝉定律告诉我们:成功的过程是,前面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蓄势待发,等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做人做事亦是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态。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任何一项成功都必须努力,就像竹子把鞭深深扎入土地一样,不要认为没有成功,是因为机遇没有来临,而是你的努力不够。想要完成一件事情,要有能力之外,还需有一定的耐力与坚持。成功需要积累沉淀方能厚积薄发。有毅力和坚持有时不一定成功,但缺乏这两样则一定不会成功。我们可选择与之有关的经历,也要选择与之有关的名人事例,名人名言来加以论证。时间
地点
情境
人物特点
1968年的冬天
富锦县城一家小饭店
①
暴躁直率
1992年的夏天
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候机大厅
爱好集邮的“我”看到陌生人手里的奥运纪念邮票
②
去年秋天
潭柘寺的两棵银杏树旁
陌生姑娘看到“我”和老伴相互拍照
③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