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梳理+解题方法专题14 说明文阅读
展开考察趋势
对初中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规定: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科技说明文,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与此相适应,说明文阅读也成为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文一般以课外为主,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科学发明、网络、自然现象、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等,趣味性强,时代性强。题目设计注重考查能力,关注思维过程。在题型的选择上,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
【应考策略】
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始终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
命题常常是从对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对说明中心的概括,对文中新知识、新概念及其对新知识、新概念的解说和阐释的认识及表述,对关键词语、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认识等方面来进行的。因此,能够筛选、提取出关键信息是我们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
筛选就是一分为二,一部分选取,一部分淘汰。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筛选、提取信息就有了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提取信息的内涵,从而决定取舍。筛选、提取的信息不一定是完全的,往往还要加以抽象、概括、调整、组合,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完善并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形成完整而有条理的表述。
思维导图
解题方法
一、说明对象
知识点(一):什么是说明对象
1.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一般说来,说明的对象是文中所要具体介绍的事物或要解释的事理。
2.有时一个段落也有一个说明对象。
知识点(二):明确说明对象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知识点(三):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
方法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二、说明顺序
知识点(一)说明文的顺序有哪些?
时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空间顺序:是指按事物的方位顺序说明事物,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多用这种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大自然的语言》先描述物候现象,再列举物候形成的原因。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或先解释原因再得出结果。
③从概括到具体: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再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④从特点到用途:先介绍事物的特点,再说明此事物的具体用途。
⑤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此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再说明次要的。
⑥从整体到部分:先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
知识点(二)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理清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总是按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从说明文的分类来看:事物说明文常采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常采用逻辑顺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从说明内容来看:
(1)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往往运用时间顺序,一般都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方位的词语。
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
(3)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顺序,
具体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
注:有时一篇文章,可能兼用几种说明顺序,以便更清楚地说明事物。理清顺序应注意一些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如“总之……”、“由于……所以……”、“首先……其次……再次……”。
三、说明文的结构
知识点: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式、承接式、层进式(递进)等。(结构包括段落)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层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2.把握结构的意义。
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中间作用有:承上启下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复习要点
中考一轮复习中的说明文阅读复习步骤
一、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1. 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阐述事物、解释原理、明确概念为主要目的的文章。它要求作者对事物进行客观、清晰、有条理的阐述,使读者对事物有更明确的认识。
2. 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主要特点是客观、清晰、有条理。这需要作者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提高阅读能力
1. 学会预测:在阅读说明文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标题、作者、出处等信息,对文章的可能内容进行预测。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和准确度。
2. 学会划分段落:说明文通常有明确的结构,如引言、正文、结尾等。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识别这些结构,把文章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段落。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
3. 学会提取信息:在阅读说明文时,我们要学会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事物的特点、原理、概念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
4. 学会评价:在阅读说明文时,我们要学会对文章进行评价,包括评价文章的阐述方法、组织结构、文笔等。这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进行实战训练
1. 阅读练习:通过大量阅读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积累阅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预测、划分段落、提取信息、评价等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 解题练习:针对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型,进行专项解题练习。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提取信息、分析逻辑、评价阐述等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3. 自我检测:通过自我检测,了解自己在阅读说明文方面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四、拓展阅读范围
1. 阅读不同类型的说明文:为了适应中考的要求,我们要阅读不同类型的说明文,了解各种说明文的写作方式和特点。这样可以使我们在中考中更好地应对各种说明文阅读题。
2. 关注学科知识:说明文通常涉及学科知识。我们要关注学科知识,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这样可以使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3. 学习实用技巧:通过学习实用技巧,如分析事物、解释原理、明确概念等,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中考说明文阅读的要求。这些技巧在平时的阅读和练习中都要注意运用。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提高阅读效果和效率,我们要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这样可以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2.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我们要合理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既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又要避免过度疲劳。这样可以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3. 保持积极的阅读态度:面对说明文阅读,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态度。要相信自己具备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努力提高这些能力。
六、进行总结和反思
1. 分析阅读过程: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分析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策略。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总结阅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这些经验包括成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3. 与他人交流:通过与同学、老师等进行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阅读方法和经验。这样可以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考一轮复习中的说明文阅读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战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我们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为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基础。
知识点覆盖
知识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方法总结】
(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使文章更具体、更科学。
(3)作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的……特点。(寻找比较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4)列图表:简洁直观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
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知识梳理2】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及常考题型(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
①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是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鹭鸟越来越少了。
“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赵州桥的桥拱)在当时可以算得上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赵州桥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
①不能。
②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石拱桥了。
①不能。
②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①不能。
②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
①不能。
②因为“最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它表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但还有其它方面的手段或方法。若删去,就变成了水是征服沙漠唯一的方法,不符合实际,“最主要”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的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
①不可以;
②因为原词表达了……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①不能;
②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略”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
是”,说说理由。
①不能;
②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预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知识点
分 类
标志
答题方法(作用)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常有“如”“例”“例如”等标志语。
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
(具体生动地说明了……)
列数字
以具体的数字为标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
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
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通过……和……比较,突出说明了……)
列图表
以图表为标志
形象直观地说明了……
常考题型
1、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熟悉各种说明方法的概念特征,审清题干要求,找准说明的主要内容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梳理+解题方法专题15 中考作文: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梳理+解题方法专题15 中考作文,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我成长;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梳理+解题方法专题12 小说阅读: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梳理+解题方法专题12 小说阅读,共1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梳理+解题方法专题11 记叙文阅读: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梳理+解题方法专题11 记叙文阅读,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题型更加灵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