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图甲是果酒和果醋发酵的装置图,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B.使用甲装置制作果酒时,要加入适量的酵母菌,且一直关紧阀b
C.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
D.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都在线粒体内膜与[H]结合生成水
2.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保护视力、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等功能。蓝莓酒和蓝莓醋被称为“液体黄金”“口服化妆品”等。如图是以鲜蓝莓为原料发酵制作蓝莓酒和蓝莓醋的过程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去除蓝莓枝梗应在冲洗之后,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B.过程③在氧气、糖源充足条件下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
C.在过程④时,榨出的蓝莓汁需要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密闭发酵
D.过程⑤中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
3.下列关于相关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制作果酒时,未对发酵装置进行消毒处理,造成发酵失败
B.制作果醋时,通入氧气不足或温度过低,造成发酵失败
C.制作腐乳时,装瓶后未将瓶口密封,造成豆腐腐败变质
D.制作泡菜时,放盐的比例过大,造成泡菜腐烂发霉
4.下列关于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应对葡萄进行多次反复冲洗,这样才可以洗得彻底
B.果酒、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酒精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排出二氧化碳
C.豆腐上长满毛霉以后,需要加盐腌制,加盐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变质,同时又能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D.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需要加水密封,目的是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5.豆腐乳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发酵食品,其是用豆腐发酵制作而成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豆腐发酵过程中有多种霉菌参与,如毛霉、根霉和曲霉等,没有酵母菌参与
B.豆腐上长出的白毛是毛霉的直立菌丝,其作用是使腐乳成形,对人体无害
C.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能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氨基酸,使豆腐变成风味独特的腐乳
D.豆腐乳制作过程中加入的盐、酒和香辛料都有防腐杀菌的作用,可抑制微生物生长
6.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立即开启锅盖,拿出培养基和工具待用
B.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 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 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7.腐乳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杂菌污染。措施中不能起抑制杂菌污染作用的是( )
A.加入12%的料酒
B.逐层增加盐的用量
C.装瓶时让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
D.用含水量约为70%的豆腐制腐乳
8.下列有关毛霉在腐乳制作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将多糖分解成葡萄糖
②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③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④将核酸分解成核苷酸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下列关于泡菜和亚硝酸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氨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橘黄色染料
B.绿色食品中不会含有亚硝酸盐
C.盐水倒入泡菜坛前要煮沸冷却,防止微生物污染
D.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不能用于食品生产
10.下列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D.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11.下列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亚硝酸盐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B.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用量不影响亚硝酸盐含量
C.用比色法不能精确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D.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和氯化钡溶液,使样品溶液变得无色透明的是氢氧化铝乳液
12.以下关于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配制溶液
②制备标准显色液
③制备样品处理液
④比色
A.①③②④B.②③④①C.①②③④D.③①②④
13.下列是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试剂,其中在配制时需加入乙酸的是( )
①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②N-1-萘基乙二胺溶液
③亚硝酸钠标准液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14.有关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必须设置一组不含亚硝酸盐的比色管作为空白对照组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
C.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D.对显色反应样品进行目测,可以精确计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15.下列有关膳食中亚硝酸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亚硝酸盐在蔬菜中平均含量比咸菜中高
B.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C.绝大部分亚硝酸盐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液排出
D.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
16.下列有关制作果酒、果醋、腐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过程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代谢类型都是异养需氧型
B.发酵过程中所有的相关反应都是在微生物的细胞内进行的
C.发酵过程中控制好温度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生长,也可抑制杂菌的生长
D.传统发酵的操作过程中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防止杂菌污染
17.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B.由培养基的配方可知,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或毛霉
C.培养基中青霉素的添加满足了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
D.若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青霉素和NaNO3,并加入尿素
18.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
①煮沸消毒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
②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③对于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用巴氏消毒法消毒
④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要将容器和葡萄都进行灭菌
⑤培养基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⑥加入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和染料不需要灭菌
⑦接种环应采用火焰灼烧的方式灭菌
A.①③B.②④C.⑤⑦D.④⑥
19.某学者欲研究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细菌数量,并从中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B.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
C.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菌种D.称取和稀释土壤时应在火焰旁
20.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无菌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饮用前的鲜牛奶或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均可用高温瞬时消毒法进行处理
B.用干热灭菌箱对带棉塞的试管灭菌时,可用报纸包裹严密后再进行灭菌处理
C.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灭菌时,开始阶段需打开排气阀排尽锅内冷空气
D.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时,适量喷洒石炭酸等消毒液以加强消毒效果
21.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基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配方中都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及琼脂等成分
B.在熔化琼脂时,需要控制火力并不断搅拌,以免发生糊底
C.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培养皿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擦拭灭菌
D.倒平板时需将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再在酒精灯火焰旁倒平板
22.无菌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灭菌
B.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C.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D.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23.在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中加入琼脂这一理想的凝固剂,下列关于琼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被所培养的微生物分解利用,对所培养的微生物无毒害作用
B.在微生物生长温度范围内保持固体状态
C.琼脂凝固点低,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D.琼脂在灭菌过程中不会被破坏,透明度好,凝固力强
24.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关于生活饮用水的细菌标准具体规定如下: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mL,大肠杆菌数不超过3个/mL。为了检验城市自来水是否达标,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应使用涂布器、移液管等操作工具,使用前用酒精消毒
B.取样水龙头应用火焰灼烧,且打开水龙头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C.检验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是否达标,可用平板划线法来分离并计数
D.空白对照组培养基长有6个菌落,则将实验组菌落数减去6填入记录表
25.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D.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能分离微生物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26.下列有关发酵技术中防止杂菌污染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用到的榨汁机、发酵瓶、玻璃瓶、坛子等物品均需清洗或消毒
B.腐乳制作在装瓶或取样时,操作一定要迅速,封瓶时,还要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
C.腐乳制作中,盐的浓度不宜过低或过高,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D.泡菜制作中,加盐水煮沸后直接加入泡菜坛中,腌制时要控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
27.美国科学家布鲁克从热泉中筛选到水生耐热细菌Taq,并从中分离得到了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解决了体外DNA大量复制的技术问题。下列微生物筛选原理,除哪项外都与之相似( )
A.从加工糖果、蜂蜜的土壤环境中寻找耐渗透压酵母菌
B.从油田土环境中筛选石油分解菌
C.到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D.从中性或偏碱环境中筛选霉菌
28.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该细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是相同的
B.土壤取样时应选取表面的土壤
C.对10g土样稀释106倍后,取0.1mL该溶液进行重复的涂布实验,测得的菌落数分别为18、234、276,则该10g土样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数为2.55×108个
D.应该设置对照以排除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提高可信度
29.下面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
B.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应以尿素为培养基中唯一的营养物质
C.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一般用平板划线法
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蓝,则表明筛选到了分解尿素的细菌
30.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可以用于制取土壤稀释液
B.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应选择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C.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常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D.接种土壤微生物稀释液时,平板划线法通过连续划线的操作使微生物均匀分布
31.如图是研究人员从红棕壤中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配制步骤②③的培养基时,应先调pH后高压蒸汽灭菌
B.步骤③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并需向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
C.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
D.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可以获得单菌落
32.如图表示纯培养X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置
B.步骤②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后迅速蘸取菌液进行平板划线
C.步骤③通过连续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
D.步骤④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X细菌进行计数
33.下列有关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刚果红不能与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形成红色复合物
B.在用刚果红染色时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也可以在倒平板时直接加入
C.该实验需用到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D.在用刚果红染色过程中,若将微生物培养在事先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则出现透明圈的菌落一定为所需菌种
34.塑料制品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应用广泛,但很难在自然界中被自然分解掉,会对生态平衡产生巨大的破坏。某同学拟分离得到能够分解塑料的细菌,下述做法错误的是( )
A.从垃圾场含有塑料的土壤中更容易筛选出目标细菌
B.在配制选择培养基的时候,需要以塑料作为唯一碳源,其他成分不变
C.培养基倒平板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培养时需将培养皿倒置放于恒温培养箱内
D.对长出的菌落进行紫外线照射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得到分解塑料效率更高的细菌
35.在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中,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选取深层的土壤作为样品
B.可选取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作为样品
C.可选取树林中多年积累的枯枝败叶作为样品
D.可把滤纸埋在土壤中经过30天左右,再选取已腐烂的滤纸作为样品
36.下列有关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过程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B. 将分离得到的菌种接种在加入伊红美蓝的鉴别培养基上
C.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释放的酶分解后,培养基上会出现透明圈
D. 在用刚果红染色时,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37.在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常常加入水溶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鉴别培养基中的酵母膏和土豆汁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特殊营养物质
B.刚果红染液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C.刚果红可在倒平板时加入,加入前需要将刚果红溶液灭菌
D.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主要为细菌提供氮源
38.利用微生物分解纤维素对废弃物污染的减轻和作物秸秆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某兴趣小组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取样,加入选择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之后接种于鉴别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筛选出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择培养的目的是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B. 振荡培养可以增加溶解氧量,促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充分接触和利用
C. 鉴别培养基上涂布接种时,将1mL菌液滴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涂布均匀
D. 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所出现的有透明圈的菌落,可能是细菌或真菌繁殖而成
39.以下关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经选择培养后直接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B.选择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得到的纤维素分解菌会较少
C.可通过定时测定葡萄糖产量的变化来衡量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中的纤维素酶产量
D.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和分离尿素分解菌的流程不完全相同
40.下列有关“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纤维素酶中C1酶和葡萄糖苷酶都能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
B.在选择培养基中直接加入刚果红进行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
C.应先利用固体选择培养基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保证筛选效果
D.菌落上的透明圈不一定是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所形成
二、填空题
41.制作泡菜与酸奶时均采用乳酸菌进行发酵,现有研究人员打算从泡菜中获取可用于酸奶发酵的乳酸菌菌种,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法。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绝大部分随人体尿液排出,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可以转变为致癌物________。
(2)使用________法将少量泡菜汁接种于培养基上,经厌氧培养后得到菌落。
(3)将上述培养基中各菌落移至MRS-碳酸钙固体培养基(配制方法为当MRS培养基冷却到45~50℃时,加入已灭菌的碳酸钙,充分混匀,倒平板,该培养基因含碳酸钙而不透明),厌氧培养48小时后,发现有部分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因为制作泡菜和酸奶的菌种相同,部分研究人员猜测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进而测出酸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为1mg/kg,于是他们认为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个结论不可靠,他们认为亚硝酸盐可能来自鲜奶。请给出改进实验的思路,进一步确定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方案改进: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酸奶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
42.某些土壤细菌可将尿素分解成CO2和NH3,供植物吸收和利用。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有些细菌则不能,原因是前者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不能以尿素的分解产物CO2作为碳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可用葡萄糖作为碳源,进入细菌体内的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为了筛选可分解尿素的细菌,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填“尿素”“NH4NO3”或“尿素+NH4NO3”)作为氮源,不选择其他两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来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培养基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3.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
(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_______(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________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菌落,菌落的含义是________。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________(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_______(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软的原因是______。制作葡萄酒时,用酸性的______试剂可以检测产生了酒精,并生成灰绿色。
三、读图填空题
44.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纤维素酶,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硝酸盐、磷酸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出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的化合物A是_____,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培养基。
(2)在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进行平板划线时,每次划线结束后仍然要灼烧接种环,原因是______。
(3)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通常用_______染色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筛选。甲同学在实验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则纤维素分解菌位于______(用图中标号作答)内。
(4)乙同学打算从牛胃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并计数,与分离醋酸菌相比,进行培养时除了营养不同外,最主要的实验条件差别是________,该同学采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_____。
45.物质W是一种含氮有机物,会污染土壤。W在培养基中达到一定量时培养基表现为不透明。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降解W的细菌(目标菌)。回答下列问题。
(1)要从土壤中分离目标菌,所用选择培养基中的氮源应该是_________。
(2)在从土壤中分离目标菌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甲、乙两种细菌都能生长并形成菌落(如图所示)。如果要得到目标菌,应该选择________菌落进一步纯化,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
(3)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若要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甲、乙菌能否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即_______。
(4)该小组将人工合成的一段DNA转入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产生能降解W的酶(酶E)。为了比较酶E与天然酶降解W能力的差异,该小组拟进行如下实验,请完善相关内容。
①在含有一定浓度W的固体培养基上,A处滴加含有酶E的缓冲液,B处滴加含有相同浓度天然酶的缓冲液,C处滴加_________,三处滴加量相同。
②一段时间后,测量透明圈的直径。若C处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___________;若A、B处形成的透明圈直径大小相近,说明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甲装置中,阀a控制进气,阀b控制排气,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使用甲装置,制作果酒时,应关闭阀a以创造缺氧环境,适时打开阀b几秒钟以排出产生CO2;醋酸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醋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酒发酵;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该过程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过程④表示果醋发酵,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所以该过程的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答案:C
解析:A、过程①中,去除蓝莓枝梗应在冲洗之后,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A错误;
B、过程③是果醋发酵,所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条件下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B错误;
C、果酒制作过程中所需的菌种是蓝莓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因此在过程④ 时,榨出的蓝莓汁不能经过高压蒸汽灭菌,C错误;
D、在氧气充足、糖源不足条件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过程⑤中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D正确。故选D。
3.答案:D
解析:制作果酒时,需对发酵装置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否则容易造成发酵失败,A正确;醋酸菌为好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通入氧气不足或温度过低会影响醋酸菌的生长,进而导致发酵失败,B正确;制作腐乳时,加卤汤装瓶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以防止杂菌污染,否则容易导致豆腐腐败变质,C正确;制作泡菜时,放盐的比例过小,会造成泡菜腐烂发霉,D错误。
4.答案:C
解析: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葡萄冲洗时不能反复冲洗,反复冲洗会将葡萄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冲洗掉,A错误;果酒、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的作用是在酒精发酵时排出二氧化碳,B错误;豆腐上长满毛霉以后,需要加盐腌制,加盐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变质,同时又能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C正确;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需要加水密封,目的是隔绝空气,为乳酸菌发酵提供无氧环境,D错误。
5.答案:D
解析:豆腐发酵过程中既有毛霉等霉菌参与,也有酵母菌参与,A错误。豆腐上长出的白毛是毛霉的直立菌丝,豆腐外表的一层“皮”是由匍匐菌丝形成的,“皮”的作用是使腐乳成形,B错误。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C错误。腐乳制作过程中加入的盐,制作卤汤时加入的酒和香辛料都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可抑制微生物生长,D正确。
6.答案:D
解析:A、到灭菌时间后,切断热源,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不需打开放气阀),当压力表的压力降到零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拿出培养基和工具待用,A错误;
B、倒平板时,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10~20 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B错误;
C、接种环经火焰灼烧灭菌后应在火焰旁冷却后再挑取菌落,C错误;
D、标记菌落时应用记号笔标记在皿底上,D正确。
7.答案:D
解析:A、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加入酒,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另外能抑制和杀灭杂菌,A不符合题意;
B、高浓度的食盐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所以在腌制放盐时,越靠近瓶口的位置,加入的食盐量越多,B不符合题意;
C、装瓶时让瓶口过火是为了杀灭瓶口周围的杂菌,避免污染,C不符合题意;
D、用含水量约为70%的豆腐作为原料,是为了使制作成的腐乳成形,与抑制杂菌没有关系,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B
解析:①毛霉不能将多糖分解成葡萄糖,①错误;②毛霉等微生物产生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②正确;③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③正确;④毛霉不能将核酸分解成核苷酸,④错误。
故选B
9.答案:C
解析:A.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氨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A错误;B.绿色食品中也可能含有亚硝酸盐,只是含量在安全范围内,B错误;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止污染,C正确;D.亚硝酸盐转变成亚硝胺后才是致癌物,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可以用于食品的加工,D错误。
10.答案:D
解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故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步骤是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 A、亚硝酸盐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可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A正确; B、腌制时间长短、腌制温度和食盐的用量都会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B错误; C、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可估算出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C正确; D、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和氯化钡溶液,使样品溶液变得无色透明的是氢氧化铝乳液,D正确。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 配制溶液;③ 制备标准显色液;② 制备样品处理液;④ 比色,故选C。
13.答案:B
解析:在配制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N-1-萘基乙二胺溶液时需要加入乙酸,在配制亚硝酸钠标准液时用到氯化铵缓冲液,B项符合题意。
14.答案:D
解析:A、实验必须设置一组不含亚硝酸盐的比色管作为空白对照组,A正确;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B正确;
C、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正确;
D、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D错误。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A、亚硝酸盐在蔬菜中平均含量比咸菜中低,A错误;
B、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较低,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B正确;
C、绝大部分亚硝酸盐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液排出,C正确;
D、亚硝酸盐只有在适宜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D正确。
故选A。
16.答案:C
解析:A、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是毛霉,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A错误;
B、腐乳制作的过程中,蛋白质脂肪的水解反应是发生在微生物细胞外,B错误;
C、不同微生物适合生存的条件不同,因此发酵过程中控制好温度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生长,也可抑制杂菌的生长,C正确;
D、传统发酵的操作过程中进行消毒处理,但没有进行灭菌处理,D错误。
故选C。
17.答案:C
解析:依物理性质划分,可以将培养基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配制固体培养基需要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凝固剂,如琼脂,可见该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可以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加富培养基,该培养基中有青霉素,能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分离酵母菌或霉菌等真菌,故该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A正确,C错误。该培养基中作为碳源的是葡萄糖,以葡萄糖作为碳源的生物是异养型生物,B正确。为了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需除去青霉素,且必须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该培养基中NaNO3也能作为细菌的氮源,也需除去,D正确。
18.答案:D
解析:煮沸5~6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①正确;酒精灯火焰附近存在一个无菌区,为了实现无菌操作,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②正确;对于牛奶这种不耐高温的液体可用巴氏消毒法消毒,③正确;家庭制作葡萄酒利用的是附着于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所以葡萄不进行灭菌,以免杀死酵母菌,④错误;培养基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⑤正确;指示剂和染料混有微生物,故需灭菌,⑥错误;接种环应采用火焰灼烧的方式灭菌,即用灼烧灭菌法进行灭菌,⑦正确。故选D。
19.答案:A
解析:A项和C项,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两种常用的菌种分离纯化培养的方法,但对活菌进行计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不用平板划线法,即A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正确,故选择A项,不选择C项。B项,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不能分解利用石油的微生物会因为缺乏碳源而死亡,即B项表述正确,故不选择B项。D项,高温可减少杂菌数量,在火焰旁操作可以尽量保证操作的无菌化,即D项表述正确,故不选择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答案:A
解析:鲜牛奶用巴氏消毒法消毒,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后再丢弃,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A错误;用干热灭菌箱对带棉塞的试管灭菌时,可用报纸包裹严密后再进行灭菌处理,B正确;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灭菌时,开始阶段需打开排气阀排尽锅内冷空气,否则灭菌的温度可能达不到要求,C正确;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灭菌时,适量喷洒石炭酸等化学抑菌剂可以加强灭菌效果,D正确。
21.答案:B
解析:A、微生物培养基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培养一些自养生物时,可以不加碳源或氮源,A错误;
B、在熔化琼脂时,需要控制火力并不断搅拌,以免发生焦糊,B正确;
C、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培养皿要用干热灭菌法彻底消灭其中的微生物,C错误;
D、倒平板时需待培养基冷却至50度左右而不是室温,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D错误。
故选B。
22.答案:A
解析:A、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应进行消毒,A错误;B、为保证不被杂菌污染,应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B正确;C、酒精灯火焰附近可以形成一个无菌区,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C正确;D、周围物品可能会含有杂菌,为防止污染,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D正确。故选A。
23.答案:C
解析:理想的凝固剂应具备以下条件:不被所培养的微生物分解利用,在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固体状态,凝固剂凝固点不能太低,否则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如琼脂凝固点为40℃,对所培养的微生物无毒害作用,并且在灭菌时不会被破坏,透明度好,凝固力强,配制方便,价格低廉。常用凝固剂有琼脂、明胶。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计数的相关知识。实验过程中应用到涂布器、移液管等操作工具,涂布器应用酒精灯火焰灼烧灭菌,冷却后再使用,A错误;为避免杂菌污染,取样水龙头应用火焰灼烧,打开水龙头一段时间后再取样,可防止温度过高杀死目的菌,B正确;检验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是否达标,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分离并计数,C错误;若空白对照组上有6个菌落,则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合格,该实验失败,实验数据不能采用,D错误。
25.答案:D
解析:乳酸杆菌的培养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的维生素,A正确;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个菌落,B正确;尿素分解菌的氮源是尿素,其他不能利用尿素的菌就不能生长,所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可以选择尿素分解菌,尿素分解菌可以将尿素分解为氨,进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正确;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和计数,D错误。
26.答案:D
解析:A、实验中用到的榨汁机、发酵瓶、玻璃瓶、坛子等物品均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A正确;
B、腐乳制作过程中,装瓶时操作一定要迅速;封瓶时,还要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以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
C、腐乳制作中,盐的浓度不宜过低或过高,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这样既能起到调味的作用,也能起到抑菌的作用,C正确;
D、泡菜制作中,加盐水煮沸后需冷却后才能加入泡菜坛中,否则会杀死蔬菜表面的乳酸菌,而且腌制时要控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D错误。
故选D。
27.答案:D
解析:A、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底物主要是葡萄,所以富含糖果、蜂蜜的土壤环境中容易找到酵母菌,且这些酵母菌是耐渗透压的酵母菌,A正确;
B、油田土环境中富含石油,容易筛选出石油分解菌,B正确;
C、纤维素分解菌可以降解纤维素,到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可以找到纤维素分解菌,C正确;
D、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D错误。
故选D。
28.答案:D
解析: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其碳源为二氧化碳,故二者利用的碳源不同,A错误;细菌适宜在酸碱度接近中性的潮湿的土壤中生长,绝大多数分布在距地表3~8cm的土壤层中所以应在距离地表3~8cm的土壤层取样,B错误;对10mL土样稀释106倍后,取0.1mL该溶液进行重复的涂布实验,测得的菌落数分别为18、234、276,则该10mL土样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数为(234+276)/2÷0.1×10×106=2.55×1010(个),C错误;分离微生物时,需要设置不接种的培养基与实验组一起培养作空白对照,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正确。
29.答案:A
解析:A、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A正确;B、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实验中,采用的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B错误;C、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变红,这样就能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D错误。故选A。
30.答案:B
解析: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其中的微生物全部死亡,不能分离得到尿素分解菌,A错误;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应选择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B正确;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一般不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C错误;接种土壤微生物稀释液时,可借助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但并不是使微生物均匀分布,D错误。
31.答案:B
解析:培养和分离微生物时,需要配制培养基,将配方中的试剂溶化以后要先调pH,再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这样可以减少被杂菌污染的机会,A正确;根据图示可知,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要筛选出能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所使用的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而牛肉膏和蛋白胨中都含有氮源,所以步骤③不能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错误;步骤④是要对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进行鉴定和比较,所以需要从③中挑取不同的菌落,分别接种,彼此形成相互对照,根据结果比较分析,C正确;纯化微生物时,不管使用哪种接种方法,目的都是将聚集在一起的细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获得单菌落,D正确。
32.答案:C
解析:图中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蘸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再将平板倒过来放置,A错误;灼烧后的接种环需在火焰旁冷却后再蘸取菌液进行平板划线,B错误;步骤③通过连续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分布在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分离得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单个菌落,C正确;平板划线法接种的培养基上,由于起始段菌体密集,因此无法对其计数,D错误。
33.答案:D
解析: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 A正确;刚果红染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将刚果红染液加入培养基中,然后再培养微生物,B正确;该实验富集纤维素分解菌时需要选择培养基,筛选时需要鉴别培养基,C正确;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而形成明显的透明圈,因此出现透明圈的菌落不一定为所需菌种,D错误。
34.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微生物的筛选与育种的方法。如果想筛选出能够分解塑料的细菌,需要在富含塑料的环境中找寻目标细菌,因为该条件有利于目标细菌的生存,A正确;对样品中的目标细菌进行选择性培养时,需要人为提供有利于目标细菌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所以在配制培养基的时候,需要以塑料作为唯一碳源,其他成分不变,B正确;制备培养基的顺序是配制培养基→灭菌→倒平板,即对培养基需要先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再倒平板,培养时为了避免冷凝水造成培养基的污染,需要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C错误;利用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盐等)处理,可使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经过筛选后获得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D正确。
35.答案:A
解析: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因此采样时可选择B、C两项所述的环境,或者将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如滤纸埋在土壤中经过30天左右,再从已腐烂的滤纸上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绝大多数细菌分布在距地表3~8 cm的土壤层,而深层土壤中的微生物较少。
36.答案:B
解析:A、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其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在该培养基中,只允许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均不能生长,所以该实验过程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A正确;
BC、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因此,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将分离得到的菌种接种在加入刚果红的鉴别培养基上,B错误,C正确;
D、在用刚果红染色时,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D正确。
故选B。
37.答案:D
解析:A、鉴别培养基中的酵母膏和土豆汁含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生长因子,A正确;
B、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使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定,其能够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B正确;
C、加入刚果红的方法有两种,其中一种方法可在倒平板时加入,加入前需要将刚果红溶液灭菌,C正确;
D、羧甲基纤维素钠主要为细菌提供碳源,D错误。
故选D。
38.答案:C
解析:A、选择培养的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因此选择培养的目的是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A正确;
B、振荡培养可以增加溶解氧量,促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充分接触和利用, B正确;
C、鉴别培养基上涂布接种时,将0.1mL菌液滴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涂布均匀, C错误;
D、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所出现的透明圈的菌落是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既有真菌也有细菌,D正确。故选C。
39.答案:A
解析:A、经选择培养后,再经梯度稀释,才能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A错误;
B、从土壤中分离含量较多的微生物时,进行富集的选择培养可以省略,但培养分离的纤维素分解菌少,B正确;
C、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即可通过定时测定葡萄糖产量的变化来衡量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中的纤维素酶产量,C正确;
D、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实验流程为:土填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家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分离尿素分解菌的流程为:土壤取样、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以尿素为唯一的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挑选菌落,因此离纤维素分解菌和分离尿素分解菌的流程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A。
40.答案:D
解析:A、纤维素酶中的葡萄糖苷酶不能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A错误;
B、选择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与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成分不同,同时选择培养的微生物还需要经过梯度稀释,故不能直接加入刚果红进行鉴别,B错误;
C、应先利用液体选择培养基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保证筛选效果,C错误;
D、如果菌落被杂菌污染,有些微生物能降解色素,也可形成透明圈,D正确。
41.答案:(1)比色;亚硝胺
(2)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
(3)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
(4)增设一组实验,测定鲜奶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酸奶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于鲜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解析:(1)因为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要将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比色,所以这种方法叫比色法。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绝大部分随人体尿液排出,其余的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致癌物亚硝胺。
(2)若想经厌氧培养后得到菌落,可以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将少量泡菜汁(含有乳酸菌)接种于培养基上。
(3)将上述培养基中各菌落移至MRS-碳酸钙固体培养基,厌氧培养48小时后,由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所以可以发现有部分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4)在酸奶中测出的亚硝酸盐可能是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可能来自于原料鲜奶,想要探究这一问题,可以测定鲜奶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若酸奶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于鲜奶中亚硝酸盐含量,则可以说明酸奶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
42.答案:(1)脲酶;分解尿素的细菌是异养型生物,不能利用CO2来合成有机物;为细胞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他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2)尿素;其他两组都含有NH4NO3,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利用NH4NO3,不能起到筛选作用
(3)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稳定
解析:(1)细菌分解尿素是由于细菌体内合成脲酶的结果,尿素是有机物,分解尿素的细菌是分解者,而不是生产者,只有生产者才能利用CO2作为碳源合成有机物,而分解尿素的细菌是异养型生物,不能利用CO2来合成有机物。进入细菌体内的葡萄糖的主要作用:为细胞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他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2)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通常只能用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对于“NH4NO3”或“尿素+NH4NO3”均含有无机氮源,不能起到筛选作用。
(3)KH2PO4和Na2HPO4为微生物提供P元素和无机盐离子如钾离子和钠离子,还可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稳定。
43.答案:(1)麦芽汁琼脂;高压蒸汽;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2)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
(3)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会产生CO2,CO2使面包松软;重铬酸钾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培养和分离的有关知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的单细胞真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H2O和CO2,释放能量多,细胞增殖快;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释放能量少,细胞增殖慢;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主要用于接种工具灭菌)、干热灭菌(用于待检灭菌的物品如金属、玻璃、陶瓷制品)、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培养基灭菌);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就可以得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属于细菌培养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适合培养真菌,MS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培养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的碳氮比较高,而且含糖量高,更适合酵母菌;该培养基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H2O和CO2,释放能量多,细胞增殖快;若进行无氧培养,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释放能量少,增殖慢。
(3)制作面包时,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因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面包松软多孔。
44.答案:(1)纤维素;碳源;选择
(2)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或感染实验操作者
(3)刚果红;③
(4)保证无氧环境;小(低)
解析:(1)根据该微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特点,在其选择培养基中添加纤维素,可为其生长提供碳源。
(2)利用刚果红染色法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培养基中的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一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3)进行平板划线接种时,每次划线后要灼烧接种环是为了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污染。
(4)牛胃内是无氧环境,故应在无氧环境下分离牛胃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菌落是同种菌体的集合,相距很近的细菌可以形成一个菌落,故菌落数比活菌数少。
45.答案:(1)W
(2)乙;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能降解W
(3)将甲、乙菌分别接种在无氮源培养基上,若细菌能生长,则说明该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
(4)缓冲液;缓冲液不能降解W;酶E与天然酶降解W的能力相近
解析:(1)该研究小组的目标菌是能够降解物质W的细菌,而物质W是一种含氮有机物,故可作筛选培养基中的氮源。
(2)研究小组的目标菌,是能够降解物质W的细菌,培养基中乙菌落的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落能够降解物质W,故乙菌落为该小组的目标细菌。
(3)目标菌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故选用的筛选培养基不添加氮源,能够在无氮源的培养基上生存的细菌便是目的细菌,故实验操作为:将甲、乙菌分别接种在无氮源培养基上,若细菌能生长,则说明该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
(4)①C处作为空白对照,要排除作为溶剂的缓冲液对实验可能造成的影响,故需要在C处滴加缓冲液,且保持滴加量相同;②培养基中的透明圈表示物质W被降解的情况,若C处不出现透明圈,则说明缓冲液不能降解物质W;若A、B处形成的透明圈直径大小相近,说明物质W被降解的程度相近,即酶E与天然酶降解物质W的能力相近。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3
3g
FeSO4
0.01g
K2HPO4
1g
(CH2O)
30g
琼脂
15g
H2O
1000mL
MgSO4·7H2O
0.5g
青霉素
0.1万单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千阳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四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有3种,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