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1.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将相关内容填入表格的①~④空缺处。
[答案] ①驳斥谬论,分析原因 ②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③辟邪说 难壬人 ④绝不墨守成规,坚持改革
深入理解文意,把握作者观点
2.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司马光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的变法加以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这种情形是王安石在变法中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鉴赏语言特点,分析行文艺术
6.本文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7.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光的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为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为流言蜚语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任务活动Ⅱ 综合探究
1.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殿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看看其内容与你的推断是否相合。你觉得他们二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注意深入阅读课文,参考相关资料,把握二人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王安石的观点更有道理。(应当实行变法)
(1)变法背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出现财政危机。“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变法措施:制定了诸如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并改革教育制度。(4)变法效果:国家收入增加,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和改善。
(示例二)司马光的观点更有道理。(不应当实行变法)
变法动摇了国家治理体制。变法侵犯百官职能,百官难以各司其职,国家治理体制被动摇。变法危害了百姓利益。变法措施确实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却增加了百姓负担,是为“征利”于民,使民穷国富。变法破坏了社会稳定。变法使天下之人“纷纷扰扰,莫安其居”“以致天下怨谤”,扰乱了百姓生活。
2.《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都具有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的特点,但也有很多不同,请从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情感特点、写作手法等方面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阶段。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特别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唐太宗渐渐骄奢起来。针对这种情况,魏征给唐太宗写了这篇奏疏。
《答司马谏议书》则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抨击变法的来信的回复。
(2)主要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难守天下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3)情感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在充分说理的同时,又满溢着充沛的感情,使文章融情于理,情理交融。魏征对唐太宗是颇有感情的,因此“思竭其用,知无不言”,而太宗对魏征的谏言也“未尝不欣然纳受”。对唐太宗来说,魏征既是一位犯颜直谏的良臣,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严师。因此,这种亦臣亦师的身份使魏征的奏疏既理正词严,又情真意挚,说理和抒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虽然奏疏有时疾言厉色,响鼓重槌,但情感基调则是恳切深挚,语重心长的。
《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用语刚正有力,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气势磅礴,不容辩驳。用语虽有委婉之处,但往往柔中有刚。
(4)写作手法
《谏太宗十思疏》紧紧抓住事物的要害,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正反对比,使作者所要阐发的道理深入浅出,令人难忘;《答司马谏议书》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任务驱动三 读写一体 融会贯通提能力
学习反驳论证
[文本特色]
《答司马谏议书》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论证方法多样: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为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技法点拨]
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然引出错误的论点。
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迁移运用]
今天的人们有着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有人认为,“干一行,爱一行”已经落伍了,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请你写一段文字对这种论调进行反驳,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干一行,爱一行”在当今社会并没有过时,仍然应当大力提倡。“干一行,爱一行”是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在每一个具体岗位上,不论平凡、高低、贵贱,都应忠于职守,具有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洗车工、包装工、清洁工……这些岗位贫贱但不低贱,这些人平凡而不平庸。“干一行,爱一行”,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而与此相比,“爱一行,干一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则显然未必是可取的,也未必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试想:如果人民教师不能诲人不倦,如果人民医生不能救死扶伤,如果人民警察不能秉公执法……如果“干一行,不能爱一行”,其结果不堪设想啊!
话题——纳谏和进谏
皇权专制社会中,虽然是君主一个人说了算,但君主的决定不可能事事都对,这就要求身边的官僚进谏。然而大权在握的君主喜怒无常,进谏是个风险很大的行为,甚至导致家破人亡。因此,能够舍生忘死勇于进谏对士大夫而言是最高政治道德的表现。能不能接受大臣的进谏,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所以能够虚怀若谷、乐于纳谏的君主则被臣民视为“圣主”了。
[相关名句]
1.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7.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课内速记]
唐太宗和魏征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在太宗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历史延伸]
淳于髡进谏齐威王
淳于髡是一位善于进谏的代表人物。齐威王在位初期,好长夜宴饮,不问政事,把政事委托于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政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莫敢进谏。淳于髡如此劝齐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 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诏令全国72个县的主官入朝奏事,奖赏了即墨大夫,烹杀了阿邑大夫,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将侵地归齐,齐国声威大振,成为七雄之冠。
[现实关照]
善于倾听的比尔·盖茨
在一次会议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受到严厉指责,一名技术员指出公司开发网络浏览器滞后。盖茨略作沉吟,决然自责,并向与会者诚恳道歉,此举也宣告了“微软”经营方向的转型。盖茨后来谈起这件事时说:“我不想在面子问题上浪费时间,那是没有意义的。特权会使人腐化,但我想保持前进的动力。”从当年的毛头小伙一跃成为世界首富,这样的成功并没有塞住盖茨的耳朵,学会聆听,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信他,抑或信己?
裹身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穿栖在信息交织如网的时代,面对每天如潮涌般的言语,我们该相信谁呢?信他,抑或信己?①
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有人说,应当耐心地听从别人的意见。
还有人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俯首是春,仰首是秋;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行走在岁月的流年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同时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②
相信自己,我们可以竖一方碑基。在人生的行程中,相信自己,即使在风浪翻滚的怒涛中,我们仍旧能把握自己生命的航船,准确驶向远方的港湾;相信自己,即使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我们仍旧可以开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这句话,不正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人生风雨兼程,成功与失败同在,积极与消极同处。无论悲、喜、伤、痛,都要坚持自己,相信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方能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准确地点击自己辉煌灿烂的明天之网页。③
相信自己,并不意味着排斥别人。相反,相信自己,仍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④波兰不是有句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漆黑的海上,海轮不仅要遵循罗盘的指向,它还需海上灯塔的导航。人生亦如此,没有谁可以一意孤行地走向成功的巅峰。他人的意见一如登山的拐杖,支撑着你前行的脚步。
唐太宗⑤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
齐王⑤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孙中山⑤之所以提出建设三峡的设想,岂不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结果?听取别人的意见,方能集思广益,创造出缤纷灿烂的辉煌。
当然,听取别人的意见,绝非相信一切人。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⑥
人生如秋风吹皱悠悠岁月。飘落几朵惆怅、几段感叹。行走在斗转星移的人生之旅,切勿一意孤行,也勿相信一切人。相信自己,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才是风雨人生路、逍遥任我行的法宝。⑦
相信自己,坐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⑧
听取别人,坎坷人生道,多一份坦荡情怀。⑧
相信自己,听取别人,方能在荣荣枯枯的岁月栈道上,一路奔放,一马平川。⑧
①开头部分连用“裹身”“穿栖”“面对”几词,突出世事的烦琐、复杂。
②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引出中心论点。
③论证观点一“相信自己”。
④论证观点二“听取别人的意见”。
⑤事例丰富,很有说服力。
⑥本段能够辩证看问题,使论证更深入。
⑦回扣中心论点。
⑧语言流畅,完美收尾。
[点评]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化的议论文。几组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章锦上添花,诗句的运用彰显出流溢的文采。文末对人生的感悟充满诗情画意。读这篇文章如品一杯老酒,越品越显甘味。
任务驱动四 群文品鉴 文化传承固根本
魏征进谏有一套
马少华
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
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
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后来,魏征又提起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
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
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做比较,自然屡试不爽。
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
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
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
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皇帝毕竟是皇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
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
贞观六年(632年),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
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
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
这就是所谓的“六德”。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
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于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文史博览》)
[品鉴] 唐太宗曾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魏征在唐太宗时期受到推崇、重用,除了因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6.2 *六国论优秀导学案及答案</a>,共7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优质导学案及答案</a>,共2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1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68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1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a>,共3页。